肠易激综合征的新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641.51 KB
- 文档页数:52
肠道易激综合征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ew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病理生理根底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其特征是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响有过度或反常现象。
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有时粪中带有大量粘液。
WHO的CIOMS提出:IBS是适应精神紧张和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肠功能障碍的肠运动性疾病,常有痢疾感染史,检查无器质性疾患,临床表现为腹痛、胀痛、腹泻、便秘交替。
因此,患者的发病多以精神因素为背景,心理因素在本征的发生开展中起着重作用。
关于本征的命名,过去一直比拟混乱,曾有过多种名称,如结肠功能紊乱、粘液性结甩炎、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综合征、激惹性肠综合征、肠应激综合征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肠道易综合征的命名。
本征属中医学泄泻、腹痛、便秘范畴。
1982年美国NIH学术用语委员会制定IBS的定义为,除外器质性病变,尚有以下特点:①腹痛通过排便减轻;②每年至少发生6次以上;③如果出现上述腹痛至少持续3周;④排除无痛性腹泻;⑤排除无痛性便秘。
即IBS为肠管机能亢进性疾病,并伴有腹泻和排便异常。
别称:心脏激症〔mucous enteritis〕;合并粘液性肠炎〔colica mucosa〕;粘液性腹痛〔irritable colon〕;过敏性结肠综合征〔irritable colon syndrome,ICS〕。
流行病学IB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女性在20岁和50岁左右呈现顶峰,男性在30岁呈现顶峰,女性多于男性,约占3/4。
据Thomson报道,中产阶段比工人易患本征,其中精神紧张和孤独、心情不畅的家产主妇发病率偏高。
Nanda认为IBS患者约占世界人口的14%~22%,为消化门诊的一半;在英美所谓安康人群〔Non-patient population〕中约30%的具有胃肠道病症;张锦坤在2950名干部的体检中,发现712名具有胃肠道病症〔24.1%〕,其本病新医护人员256人中55人有胃肠道病症〔21.5%〕,在其胃肠专科门诊中有1/3以上的患者被认为系IBS或胃肠功能紊乱。
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症,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肠易激综合征缺乏公认的形态学、生化指标或基因异常的改变,其诊断只能基于症状学。
肠易激综合征被定义为由一组功能性肠紊乱组成的疾病状态,其症状主要为腹部不适并有排便功能紊乱。
根据罗马II共识报告意见,缺乏腹痛/不适(如功能性腹泻、功能性便秘、不明功能性肠紊乱和盆底共给失调)的功能性肠紊乱及缺乏功能性肠紊乱(如功能性腹痛和腹胀)的腹痛/不适应当作为不同的疾病加以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IBS分为三个亚型:腹泻型(D-IBS)、便秘型(C-IBS)和便秘腹泻交替型。
罗马I I诊断标准中不同亚型的划分使临床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
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
有些患者有焦虑症;尤其是恐惧症,成年抑郁症和躯体症状化障碍。
然而,应激和情绪困扰并不总是伴有症状的发作和反复。
有些IBS患者表现有一种有获得性的异常病理行为,比如,他们倾向于将精神上的困扰表达为消化道的主诉,通常是腹痛,内科医生在评估I BS,尤其是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时,应了解其有否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包括性虐待和躯体恶习。
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肠易激综合症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阐明。
据认为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
一、胃肠动力学异常在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钟,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
二、内脏感知异常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
肠易激综合征(IBS)2012-05-02 05:58:22 作者:夏国栋来源:本站【概念】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
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
男女比例约1:2。
肠易激综合征大致有两种类型便秘型:伴有周期性便秘与较频繁的正常大便交替,大便经常有白色黏液,疼痛呈绞榨样,阵发性发作,或持续性隐痛,排便后可缓解。
进食常会促发症状,也可以出现腹胀、恶心、消化不良和烧心等症状。
腹泻型:特别是在进食刚开始,或结束时出现突发性腹泻。
夜间腹泻很少,常有疼痛、腹胀和直肠紧迫感,也可出现大便失禁等情况。
【临床表现】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一、腹痛:几乎所有IBS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
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二、腹泻: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
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
多带有黏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
排便不干扰睡眠。
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三、便秘: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
四、其他消化道症状:多伴腹胀或腹胀感,可有排便不尽感、排便窘迫感。
五、全身症状: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六、体征:无明显体征,可在相应部分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七、分型: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以及胀气型。
【诊断】诊断标准:1986年我国制定的IBS临床诊断参考标准为:1、以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症状(症状持续或反复超过3个月)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3、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隐血试验阴性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5、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7、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注:指甲硝唑试验治疗和停用乳制品)符合上述标准者,一般可作出临床诊断。
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腹泻和便秘等症状。
肠易激综合症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相当高,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肠易激综合症的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以及如何改善病情和预防复发。
一、症状肠易激综合症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泻和便秘。
腹痛通常是隐隐作痛或刺痛感,有时会出现痉挛的感觉,而且通常会缓解或消失一段时间后再次发作。
腹胀是一种感觉到腹部充满气体或膨胀的不适感,常常与腹痛一起出现。
腹泻和便秘则是肠道蠕动的异常表现,有时会交替出现,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
除了主要症状外,肠易激综合症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胃灼热感、恶心、食欲不振、疲劳和焦虑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原因肠易激综合症的具体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许多专家认为它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因素是一种常见的影响因素,如焦虑、抑郁、压力和精神创伤等。
饮食因素也被认为是导致肠易激综合症的原因之一,特别是高脂肪食物、咖啡因、乳制品和人工甜味剂等。
肠道菌群的紊乱也可能是肠易激综合症的原因之一,因为菌群与肠道运动和炎症有关。
三、治疗方法肠易激综合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心理治疗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浅表性胃肠炎药物、抗炎药、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等。
饮食控制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避免容易引起症状的食物来改善病情,如辛辣食物、咖啡因、酒精和乳制品等。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放松技术、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辅导等帮助患者应对压力和焦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帮助改善肠易激综合症的症状。
例如,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肠道运动功能,改善便秘和腹胀的症状。
充足的睡眠也对缓解焦虑和疲劳等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将饮食结构调整为小餐多餐,避免吃得过快过多也有助于改善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男性,因“反复大便时干时稀2年余”就诊。
患者2年前出现腹胀,伴左下腹隐痛,肛门坠胀感,排便后缓解。
大便次数增加,每日3次,呈稀糊状,无脓血、黏液。
在当地医院检查乙肝标志物为阴性,肠镜和肝功能检查无异常,自服多酶片、黄连素症状无明显缓解。
半年前患者至医院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肠镜及腹部B超均未见异常。
给予蒙脱石、肠胃舒治疗,患者大便次数减为1次/日,但仍诉腹胀及下腹不适,未继续服药。
每遇饮食不周或情绪变化上述症状加重,常烦躁、乏力、失眠、多梦、流涎,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变化。
小试牛刀定义: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缺乏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
病人以中青年居多,男女比例约1:2。
分类: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问题1:IBS的原因肠易激综合征病因:胃肠动力学异常 内脏高敏感性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刺激的感知异常和脑-肠轴调节异常 肠道感染 肠道微生态失衡 精神心理障碍肠易激综合征问题2:IBS的临床表现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腹痛:主要症状(便前腹痛、便后排气后缓解;部分进食后出现;多位于下腹及左下腹;疼痛性质多样但非进行性加重,不于睡眠中发生)◆腹泻:腹泻型常排便较急,粪便呈糊状或稀水样,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10余次,可带有粘液,但无脓血。
部分病人腹泻便秘交替。
◆便秘:便秘性常有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表面可附黏液。
常伴腹胀、便不尽感明显。
◆腹胀:白天重夜间轻;自我感觉为主,但腹围不增加。
肠易激综合征体征:◆一般无明显体征,可在相应部位有轻压痛◆腹部肠管腊肠样变◆肛门张力增加肠易激综合征问题3:IBS诊断标准肠易激综合征诊断(罗马Ⅲ标准):在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基础上,反复发作的腹痛,近3个月内发作至少每周1次,伴下面2项或者2项以上症状:①与排便相关;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外观)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