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的利与弊事例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引发了许多争议。
特别是在法律案件中,人肉搜索的滥用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还可能引发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危机。
本文将围绕法律案件中的人肉搜索展开讨论,分析其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一、人肉搜索的定义及特点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利用各种手段搜集、传播、评论他人的个人信息,以达到揭露真相、监督社会、追求正义等目的的一种网络行为。
其特点如下:1. 快速传播:人肉搜索具有极强的传播速度,一旦发起,相关信息瞬间被大量网民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2. 门槛低:人肉搜索的门槛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无需专业知识和技能。
3. 真假难辨:人肉搜索的信息来源复杂,真假难辨,容易造成误判。
4. 隐私侵犯:人肉搜索过程中,个人隐私容易被泄露,给受害者带来极大伤害。
二、法律案件中人肉搜索的危害1. 侵犯个人隐私:人肉搜索将个人隐私暴露于众,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痛苦,甚至可能导致其生活、工作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2. 影响司法公正:人肉搜索的滥用可能导致舆论压力过大,影响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甚至干扰司法公正。
3. 加剧社会矛盾:人肉搜索的负面效应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引发暴力事件,破坏社会和谐。
4. 法律风险:人肉搜索的滥用可能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给参与者带来法律风险。
三、法律案件中人肉搜索的应对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对人肉搜索危害的认识,倡导文明上网、理性表达。
2. 完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规范网络行为,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3. 强化网络监管: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对涉嫌侵犯他人隐私、名誉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4. 提高公众道德素质: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引导网民理性表达、文明上网。
5. 建立人肉搜索举报机制:鼓励网民积极举报人肉搜索违法行为,共同维护网络环境。
6. 加强司法救济: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人肉搜索”之利弊分析绪论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播方式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
第四媒体的异军突起,使得网络传播逐渐进入千家万户。
而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信息搜索工具显示了其强大的作用,使得个性化新闻能够顺转流畅。
当然,“人肉搜索”只是一种工具,但当人的主观意识介入时,工具的用途也出现了岔路口,一条指向正常的信息需求,另一条则成为基于道德层面的某种诉求,甚至又恶的倾向。
目前,一些研究把目光聚集在“人肉搜索”的新闻事件和网络暴力事件之上,并且以达到相当的深度,基于这些不断成熟的网络传播理论,本文从人肉搜索的产生、发展再到其典型案例,分析存在的法律问题,以此来说明“人肉搜索”这种信息搜索工具出现的利与弊。
一、人肉搜索概述(一)、人肉搜索的定义与起源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人肉搜索就是在一个网站里面提出一个问题,由人工参与解答,而不是由计算机自动地回答你的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广聚五湖四海的网友力量,每个遇到困难的人提出问题,而有这方面知识或者线索的人就对其解答、分析,可以说是一种问答式搜索。
如果有人想进行人肉搜索,可以通过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等网站进行撒网式提问;也可以通过天涯论坛、猫扑论坛、百度贴吧等大型网络论坛上发帖进行提问。
对于一些八卦搜索特别是哪些没有唯一答案的多选结果的搜索,人肉搜索往往能够得到更有价值和吸引力的结果。
人肉搜索是“猫扑论坛”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1,与许多论坛一样,猫扑上有很多网友会经常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问者为了感谢提供问题答案的网页会以一种名为Mp币的猫扑虚拟货币作为回报。
虽然Mp币没有任何的价值,但是却激发了一些网友的好奇并醉心于Mp币的收集,这些惯于通过回答别人问题挣取货1胡源. 《人肉搜索涉嫌网络暴力》. 科技潮, 2008(7):46-47.币的网友一般被称呼为“赏金猎人”。
于是在猫扑论坛上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某人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在猫扑网站上发帖并许诺一定Mp币作为酬谢,很快就有赏金猎人发现这个帖子并用搜索引擎等方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争先恐后地将答案回复在帖子里以获取网友悬赏的Mp币。
科技法案例1人肉搜索侵犯人权人肉搜索,是指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与知识搜索的概念差不多,只是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而已。
搜索引擎也有可能对一些问题不能进行解答,当用户的疑问在搜索引擎中不能得到解答时,就会试图通过其他几种渠道来找到答案,或者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寻求答案。
人肉搜索典型案例:猥琐男、虐猫案、华南虎事件、魔兽铜须门、北京海艺侮辱老师案、雅阁女等等。
这些事件很多都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影响他们的生活。
从去年网络上发起的多次“人肉搜索”来看,其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人肉搜索”确实起到了快捷、便利和良好的积极作用,如四川地震灾区很多人利用网络找到亲友。
但另一方面,它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通过人肉搜索当事人的身份、地址被曝光,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虽然网友事后也都意识到自己是在助纣为虐,成了帮凶,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但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人肉搜索”毕竟是这个虚拟世界里开展的一个民间的自发调查,没人监督,更没人审核,这使得“人肉搜索”很容易在网民的集体无意识下变成他人违法犯罪的工具。
1、侵犯个人隐私“人肉搜索”的对象几乎没有限制,物、事甚至人都可以成为搜索的“猎物”,但最具争议的还是对人的搜索。
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民通过不同途径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很快就能掌握这个人的所有信息。
“网络侦探”们在寻找事实真相的同时,往往也公开了当事人的照片、地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更多个人隐私。
2、给被搜索人带来身心伤害奥运女子10米气手枪冠军郭文珺,赛后透露了金牌背后的另一个梦想:寻找父亲。
网友展开“人肉搜索”,希望帮助文珺找到父亲,参加行动的网友已过万。
陆续知道这些事的郭文珺,有些哑口无言,因为这些天里她从没有找别人帮忙找父亲。
网友们空前高涨的热情和部分报道中有失偏颇的猜测和举动,令郭文珺感到不安,也让她认为自己伤害到了父亲。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行为,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然而,这种行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和道德问题。
本文将以一起法律人肉搜索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法律与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碰撞。
二、案例简介2016年,某知名网络论坛上出现了一篇名为《实名曝光某地恶霸》的帖子,帖子中列举了某地恶霸的种种恶行,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后,网友纷纷加入人肉搜索,搜集恶霸的个人信息,并在网络上公开曝光。
在舆论的压力下,恶霸最终被警方抓获,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三、案例分析1. 法律层面(1)侵犯隐私权人肉搜索过程中,网友搜集、传播恶霸的个人信息,如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涉嫌侵犯恶霸的隐私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未经他人同意,擅自搜集、传播他人个人信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侵犯名誉权人肉搜索过程中,网友对恶霸进行恶意攻击、侮辱,损害了恶霸的名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规定,捏造事实、散布谣言,损害他人名誉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道德层面(1)正义感人肉搜索起源于正义感,旨在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然而,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部分网友丧失了道德底线,采取过激行为,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2)道德风险人肉搜索过程中,网友搜集、传播的个人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给当事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此外,人肉搜索可能导致网络暴力,损害社会和谐稳定。
四、结论法律人肉搜索案例反映了法律与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碰撞。
一方面,人肉搜索具有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也存在着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法律风险,以及道德风险。
因此,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法律与道德的边界,避免过激行为,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
五、建议1. 加强法律宣传,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使大家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人肉搜索的利与弊2008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对2491名公众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五成公众认为人肉搜索是不是网络暴力要“视情况而定”,近八成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更好地规范人肉搜索引擎。
各种调查数据表明“人肉搜索”被简单粗暴的“禁止”并不能为大多数网民所接受,正如陈力丹所说,“人肉搜索”本身没有“原罪”,如何在实际过程中趋利避害,使“人肉搜索”能够真正地、有效且有益地发挥其信息收集与传播的强大功能,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
人肉搜索引擎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的搜索机制。
根据提问的线索,由人工参与解答。
而网络传播的广泛与迅速,赋予了这种解答前所未有的高效。
同时,它“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的活动。
它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使人肉搜索体现出了巨大的威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肉搜索”就是一个获得信息的工具。
工具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是“利”是“弊”,关键在于人的发展历程,2001年的“微软陈自瑶事件”,2006年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2007年底的“华南虎事件”、“张殊凡事件”,2008年的深圳市海事局党委书记林嘉祥“猥亵门”事件和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的“天价烟”事件,2009年杭州“富家子飙车撞人事件”,2011年的“药八刀事件”。
这许多的“人肉搜索”案例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心的某种“公共议题”。
而这些“公共议题”大致涉及到以下方面:一是对某些既得利益者的揭发与监督,某些官员的道德败坏、贪污腐败迅速激起了网友的集体愤怒,这种网络舆论的力量,甚至对事情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人肉搜索”这种草根监督的模式,不失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传统媒体监督之后的有效补充。
二是对社会事件的道德批评。
例如婚外恋、第三者等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
这些事件往往不是鼓励的,他们共同反映的是社会当今的乱象之一,即人们扭曲的、异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已经由此引发而来的“包二奶”、“婚外情”等等状况。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暴力现象,频繁出现在法律监督案件中。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也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法律监督案件的人肉搜索事件进行追踪,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反思,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二、案件背景2019年,某地发生一起未成年人强奸案,受害者家属在网络上寻求正义,呼吁有关部门严惩凶手。
然而,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一些网民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泄愤心理,开始对凶手进行人肉搜索,公开其个人信息、家庭背景等敏感资料,甚至对其进行人身攻击。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暴露出我国法律监督和人肉搜索的诸多问题。
三、人肉搜索的追踪1. 起因案件发生后,受害者家属在网络上发布了一则求助信息,呼吁有关部门严惩凶手。
一些网民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泄愤心理,开始对凶手进行人肉搜索。
2. 经过在短短几天内,凶手的信息被迅速传播,包括姓名、照片、家庭背景等敏感资料。
同时,一些网民开始对凶手进行人身攻击,甚至威胁其家人。
这一事件引起了当地公安机关的注意,他们迅速介入调查,对涉嫌人肉搜索的网民进行依法处理。
3. 结果在公安机关的努力下,涉嫌人肉搜索的网民被依法处理,凶手的信息得到了保护。
然而,这一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人们对人肉搜索的危害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人肉搜索的影响1. 侵犯个人隐私人肉搜索将个人的隐私信息公之于众,给当事人及其家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2. 扰乱社会秩序人肉搜索容易引发网络暴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引发现实中的暴力事件。
3. 影响司法公正人肉搜索可能对案件审理造成干扰,影响司法公正。
五、反思与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我国应加强对人肉搜索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人肉搜索的法律责任,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救济。
2. 提高网民素质加强对网民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自觉抵制人肉搜索。
3. 加强网络监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对涉嫌人肉搜索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处理。
《毕业论文写作》结课论文《人肉搜索的利与弊》学校:衡水学院系别:文学与传播学院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班级:2008级姓名:郝盼盼学号:200840112041人肉搜索的利与弊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在未来社会发展中一定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网络发展机制的不健全遏制了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的超级手段“人肉搜索”的益处与弊端,以及国家立法部门、网站载体、网民们应该怎么样正确利用“人肉搜索”,以使它发挥最好的效力。
关键词:人肉搜索利与弊网络暴力炒作何谓“人肉搜索”?一位网民这样形容“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也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广聚五湖四海的网友力量,用人工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计算法获得结果,是最大化地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
相比于Google、百度等传统的网络搜索引擎,人肉搜索依靠网络平台公布要找的人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再通过人找人、人问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查询过程一般是“一人提问、多人回答”的搜索方式。
人肉搜索的利?“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于通信、交通的大面积中段,失散的人们难以知道自己亲人的生死及下落,灾区犹如一片信息“孤岛”。
尽管有关政府部门、医院、报纸、网站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发布着遇难者或幸存者的信息,但这些杂乱的信息即使用常规的搜索引擎也难以有效查询。
此时,谷歌的技术人员则率先制作出了专门用于寻找亲人的“人肉搜索”引擎。
该寻亲搜索平台在短期内收集了大量的急救医院和震区安置点的消息,让急切寻找亲人的网友搜索。
因为大部分消息都是以纸质形式发布的,都是凭热心网友通过手机、相机等工具拍下图片传到网站,再由网站技术人员手工录入,这也凸现了该引擎的“人肉搜索”性质。
据悉,截至5月21日,谷歌中国的这个平台已经收录了344个网站的147473个网页,以及80家医院的38284条记录。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现如今,有这样一种人性化的网络搜索体验:一人发问、八方搜索,一人发帖、众人回应,网友们把它生动地称为“人肉搜索”。
随着时代发展,民众人肉搜索的关注点逐渐由娱乐八卦转入社会民生,尤其是今天反腐的问题上。
在我方看来,之所以提倡人肉搜索,是因为在当今反腐工作中,人肉搜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人肉搜索本身提高反腐的效力。
相较于传统反腐形式,人肉搜索群策群力,取证范围更广,能够更高效地搜集贪腐信息。
“五毒书记”张二江被多次举报存在不检行为,但是由于证据不足,从检举到定罪长达五年之久。
而人肉搜索,使深圳贪官林嘉祥从不为人知到获得足以定罪的信息,仅用25个小时,连美国《洛杉矶时报》都称“中国人肉搜索让国际刑警黯然失色。
”与此同时,人肉搜索更重视细节,大大增加腐败现象被发现的可能性,一块名表让杨达才从身居高位转眼身败名裂,如此迅雷之势,对官员形成巨大威慑,警示他们“毋以恶小而为之”,对反腐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第二,人肉搜索为公民反腐提供了切实途径。
如今“反腐败”之所以备受关注,正是因为它涉及了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而人肉搜索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与高效性,使网民聚合为一,成为社会中的新力量。
这种真正实现全民参与的反腐途径,不仅使民众对贪官追查和处理的始末有了全方位的了解,真正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更切实维护了民众的监督权,打破了“官官相护”的弊病,改变了“政治参与无门”的现状,推动了“网络监督”的社会新风。
或许,人肉搜索作为网民群体的自发行动,其实施过程和最终结果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点我方并不否认。
但我们看到,娱乐猎奇的比例逐年降低,惩治贪腐等严肃议题成为主流;网络公约不断涌现,网络暴力等恶性行为得到规范,人肉搜索正在走向正轨。
所有这些,都该让我们对人肉搜索的未来抱有期待。
大众反腐的崛起,为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惯于缄默与忍受的百姓,在这个政治参与渠道匮乏的社会中,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匹夫之责担天下兴亡之任,重塑社会公正。
人肉搜索案例
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利用大量的个人信息和社交网络,对某一特定个人或事件进行调查和搜索的行为。
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揭露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但也常常引发一些不良后果。
以下将介绍几个典型的人肉搜索案例。
首先,2014年的“南宁砍人案”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人肉搜索。
当时,一名男子在南宁市持刀砍人致死致伤,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警方还未抓获嫌疑人之前,网民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嫌疑人的照片、身份信息等,并进行传播和搜索。
这一行为虽然有助于警方破案,但也导致了一些无辜人士被误认为嫌疑人,甚至受到了不必要的伤害。
其次,2018年的“高考移民案”也是一个典型的人肉搜索案例。
当时,有网友爆料称某地存在高考移民现象,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
随后,网民们展开了一场针对涉事学生和学校的人肉搜索,试图揭露真相。
然而,由于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和传播的失控,导致了一些无辜学生和学校受到了不必要的谴责和伤害。
最后,2019年的“雪莉自杀案”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肉搜索案例。
当时,韩国女团成员雪莉因抑郁症自杀身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哀悼和关注。
然而,一些网民却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试图找出雪莉自杀的原因和责任人。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已经离世的雪莉及其家人,也引发了一些不实信息的传播,加剧了社会的恶劣情绪。
综上所述,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揭露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但也常常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
在进行人肉搜索时,我们需要理性对待信息,避免盲目传播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人肉搜索行为的管理和监管,以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肉搜索”的利与弊运赞 08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摘要:2003年,“人肉搜索”将互联网搅动的风生水起,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
“人肉搜索”实际上是一种人机搜索机制——针对某件事、某个人等,在网络上抛出问题,依靠诸多血肉之躯的网民参与,寻找答案并公布在网上。
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教授曾说过:“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种人机结合的搜索方式,本身并不存在善恶美丑,关键在于度。
在本篇文章中,将从“人肉搜索”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出发,分析“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关键词:人肉搜索利与弊监督隐私权人肉搜索的定义早在2001年,猫扑网就出现了人肉搜索的雏形。
有网友发帖问一些问题,知道答案的网友在回答完问题后会得到网站奖赏的虚拟货币。
在你问我答的过程中,人肉搜索引擎的机制形成了。
2003年,“人肉搜索”将互联网搅动的风生水起,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
人肉搜索引擎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搜索机制,通过动员网民人工参与,能够尽快获取搜索引擎无法提供的相关信息。
而网络传播的广泛与迅速,赋予了这种信息前所未有的高效。
同时,它“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的活动。
它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①,使“人肉搜索”体现出了巨大的威力。
正是由于“人肉搜索”所带来的巨大威力也使得社会上对它利与弊也展开的激烈的讨论。
具体而言,人肉搜索具有以下特征:(一)人肉搜索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通过不特定的多数网民通过网络共同完成。
(二)影响较大,且由于某些网民的非理性行为易引发一些现实的法律问题。
“人肉搜索”重在掌握“度”纵观“人肉搜索”的发展历程,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微软陈自瑶事件”,到“虐猫事件”,从“华南虎事件”、“张殊凡事件”,到深圳海事局党委书记林嘉祥“猥亵门”事件再到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的“天价烟”事件,从杭州“富家子飚车撞人”事件到“李刚门”事件,“人肉搜索”一直贯穿其中并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不可谓不重要。
人肉搜索利弊分析“人肉搜索”是一种有猫扑网站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
运作方式为:当某人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在猫扑网站发帖并给予一定数量的Mp(猫币)作为酬谢,很快就会有赏金猎人看到这个帖子,他们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提供最佳答案者得到猫币。
与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利用计算机搜索技术搜索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爱问”、“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
提问者提出问题,其他网民以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等来回答问题。
它是一种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机器搜索)提供的信息,从而获得准确答案的一种搜索机制。
在互联网普及的条件下,“人肉搜索”这一特有的网络名词早已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且有不断扩张之势,因此,我们不得不要思考“人肉搜索”这种网络行为的是非对错。
一、“人肉搜索”的贡献与便利在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更多地依赖于网络。
而借助于“人肉搜索”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网友们的集体智慧。
在“人肉搜索”中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查询,集思广益、整合相关信息,提高获取有用信息的效率,迅速找到想要的结果。
江西的“敲头男”事件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据江西《大江网》2008年9月28日的新闻报道:在江西宜春市袁山大道农话中心、体育中心、秀江中路等地出现敲人事件,一名中年男子专门选择单身女性下手,用铁锤敲击受害女性的头部。
一时间,女性市民不敢独身外出,人心惶惶。
随后,市民在网上发“人肉搜索城区敲头男子”的帖子,有2000余次浏览量及近百条回复、6个类似真实案例,“人肉搜索”最终推断出敲头男子特征。
2008年9月1日,警方据此果断出击,锁定该作案男子并将其抓获,让人不得安宁的“敲头案”终于告破。
通过网友们自发启动“人肉搜索”,近百条回帖列举直接目击者和受害人的描述,网上再现多次案件现场和凶手特征,离奇“敲头案”仅在10多日内得以告破,让人不得不承认网友的集体智慧和“人肉搜索”的力量。
人肉搜索的案例人肉搜索,是指通过网络上的信息,找到某个人的真实身份、行踪或者其他相关信息的行为。
人肉搜索的案例屡见不鲜,有些案例因为揭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而受到赞扬,但也有一些案例因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而备受谴责。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会介绍一些人肉搜索的案例,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正面的案例。
在2015年,有一位名叫王思聪的富二代因为在央视春晚上露面而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很快,网友们就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找到了王思聪的个人信息,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工作情况等。
这些信息被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一些人对他的家世和财富表示羡慕,也有人对他的言行进行了批评。
这个案例表明,人肉搜索可以帮助公众了解一些不为人知的信息,使信息更加透明化,有利于监督和舆论监督。
然而,人肉搜索也存在着许多负面的案例。
比如,一些网友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找到了一位女性的个人信息,包括她的照片、家庭住址等,然后将这些信息公之于众。
这位女性因为一些言论或行为在网上引起了争议,遭到了网友们的围攻和谩骂。
她的隐私被公开,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这个案例表明,人肉搜索往往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肉搜索的案例,引发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
比如,一些网友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找到了一位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并对其进行了人肉搜索式的调查。
这种行为可能会给警方的侦查工作带来干扰,也可能会导致一些误会和冤假错案的发生。
这个案例表明,人肉搜索有可能会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
综上所述,人肉搜索的案例既有正面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
在利用人肉搜索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保护他人的隐私权,避免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人肉搜索行为的监管,防止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的发生。
只有这样,人肉搜索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是否应该“人肉搜索”的调查报告概论人肉搜索引擎最早起源于猫扑网,是指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与知识搜索的概念差不多,只是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而已。
搜索引擎也有可能对一些问题不能进行解答,当用户的疑问在搜索引擎中不能得到解答时,就会试图通过其他几种渠道来找到答案,或者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寻求答案。
人肉搜索的利弊究竟哪个大?我们小组进行了以下调查:发放关于《是否应该“人肉搜索”的调查表》(参与调查60人),调查表内容如下:下面看看部分网民对“人肉搜索”该不该叫停,是否应该的“人肉搜索”看法吧:A.“主要还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叫不叫停没有多大意义。
”B.“应该,人肉搜索比大字报还历害,大字报都不让贴,人肉搜索更应禁止。
”C.“应该立即叫停,否则未遭到不法分子或者不怀好意的人侵犯个人的隐私。
使得个人名誉权无法得到保障。
”D.“反正我觉得一定要把人肉搜索定为非法的话太过分了一点!民间的很多做法都是有一点道理的。
如果法律真的健全到位的话人民哪还需要费神的人肉搜索啊。
”E.“个人认为,人肉搜索可以搜索,但是,不要触犯法律,不要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披露隐私,造谣,嫁祸他人,侮辱,诽谤都是违法的,甚至是犯罪的.”数据结论:20%的人认同观点a;35%的人认同观点b;10%的人认同观点c;5%的人认同观点d;15%的人认同观点e;5%的人认同观点b和c;5%的人认同观点d和e;有此说明“人肉搜索”大多数人认可其积极作用,对其带来的反面效果给予否定和批判拒绝,少数人认为要重要作用对社会有重大负面影响。
我组经讨论认为人肉搜索的弊端如下:一、人肉搜索无疑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多数网友致力于惩恶扬善;另一方面,群体围攻乃至道德审判屡见不鲜。
人肉搜索让普通民众有了伸张正义、行使权利的机会,让一些行政主管部门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迅速解决,可以说是大快人心,可我们冷静下来想想,在大快人心的背后,也存在着“大伤人心”问题。
人肉搜索案例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对某个特定人或事件进行集体搜索和追踪,以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曝光的行为。
虽然人肉搜索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帮助揭露真相,但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和潜在的风险。
下面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首先,人肉搜索案例一,2014年,一名女子在地铁上遭遇了一名男子的性骚扰,她将事件拍摄并上传到了社交媒体上,并发起了人肉搜索。
在众多网友的帮助下,不仅成功找到了施暴者的身份,还找到了其他受害者。
这个案例展现了人肉搜索在揭露犯罪行为和保护受害者方面的积极作用。
其次,人肉搜索案例二,2016年,一名在餐馆打工的女孩在网上发布了一篇文章,揭露了餐馆老板对员工的恶劣待遇。
随后,网友们展开了人肉搜索,不仅揭露了餐馆老板的不法行为,还为女孩众筹了数万元的资金。
这个案例表明了人肉搜索在维护劳工权益和公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然而,人肉搜索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和潜在的风险。
比如,人肉搜索案例三,一些无辜的人因为被错误地认定为某个事件的当事人,遭受到了极大的侵害和伤害。
他们可能会遭受到网络暴力的攻击,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
这种情况下,人肉搜索的负面影响就凸显了出来。
另外,人肉搜索还可能泄露个人隐私,给当事人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比如,人肉搜索案例四,一名普通市民因为一时的冲动在公共场合发表了不当言论,结果被网友们展开了人肉搜索,导致其个人信息被公之于众,家庭和工作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人肉搜索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人肉搜索既有利也有弊。
在利用人肉搜索揭露真相、维护正义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对无辜人员的误伤和侵犯隐私。
在进行人肉搜索时,应当理性客观,遵守法律法规,不以暴制暴,做到公平公正,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希望人肉搜索能够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发挥其积极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人肉搜索案例近年来,社交网络上因经常发生不良事件而受到频繁关注,比如暴力、诋毁他人、侮辱他人等,当这种诋毁他人的活动发生后,很多人选择在社交网络上进行“人肉搜索”。
以下是关于人肉搜索案例的一些主要概述和讨论。
一、什么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指的是通过Internet,特别是社交网络,以便搜索某人的详细资料。
主要的方式包括:根据一些不安全的个人资料,搜索和公布某人的工作、住址、联系方式等。
而搜索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为了个人情绪的抒发,特别是在发生纠纷或分歧后;二是为了给色狼或骚扰者“定位”,以便更好地施压。
二、人肉搜索案例(1)《35岁女记者被搜索》事件。
据报道,2016年,湖南湘乡市某记者因报道当地一名政府官员遭到网友不满,随后人肉搜索大量有关她的信息,其中包括公司以及家庭住址,从而受到身心层面的侵犯。
(2)《高校社团组织内部人肉搜索》事件。
2018年,北京青年报报道了一则高校学生社团内部的人肉搜索事件。
据称,学生社团组织成员存在内部分歧,产生了相互报复之争,其中一方选择从社团组织成员身上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他们的学校、住址、联系方式等,以及这些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等,并在网上散布,以给对方制造威胁。
(3)《因电影拍摄引发的网络斗争》事件。
2018年,一部街舞电影彩排场地被取消,随后第三方自然出现在现场,从而引发了许多涉嫌色情的暗示,被搜索者无法指责他人,又难以打击网络暗示,只能径自自救,以及求助于社交网络,以人肉搜索的形式曝光网络暗示者,以谴责传播恶意信息的行为。
三、对人肉搜索的看法就人肉搜索本身而言,一方面,一个聪明的做法是在避免发生不良事件之前,及时教育待网络SPRAY(诋毁他人)者,积极深入社区,当发出不当言论后,迅速反思采取极端行动,以保护自己。
另一方面,由于上述案例中难以控制后果,建议不要采用这种方法。
总之,人肉搜索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可能引发多方面的后果,因此,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尽可能地采取其他更安全的行动,避免发生不好的后果。
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人肉搜索可以理解为Vigilante behaviour(维持正义行为)中的一种,当人们认为政府无法有效的执法时,或在对法律机制和犯罪的的惩罚不满足的情况下,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然后去惩罚那些有罪却逃脱法律制裁的人。
当然这种行为避免不了涉及各种不同程度的暴力。
20世纪在美国的私刑也是这种行为的一种,最有名的可以衍生到3K党。
人肉搜索(Human flesh search engine)这个术语就是来自于中国,简单的说就是大量的网络用户,利用现存的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以匿名的形式合作去挖掘,曝光别人的私人信息。
任何人都有或大或小污点,人肉搜索就是把你的污点放大,曝光的一种手段。
而网络作为现代特有的大众媒介,使得信息的速度传播变的更快也更广。
而论坛,微博的产生也给那些想有着维持正义的理想却无门的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促进了这一社会现象的发展。
人肉搜索是一种攻击手段,合法性是存在质疑的。
法律并没有赋予网民们权力,去挖掘,曝光他人的隐私。
其实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往往并没有什么强烈的目标和诉求,一切只是为了满足他们一时的成就感和优越感而已。
好的:1、“表哥”杨达才落马;2、2006年2月28日,有网友把有关“踩猫”事件的网址放在“猫扑”网,并在“天涯社区”上贴出了踩猫女人的照片,做成一张“宇宙通缉令”,并以网络虚拟货币为悬赏金,让天下网友举报。
年3月2日上午10点20分,一网友在猫扑上发帖:“这个女人是在黑龙江的一个小城……”,他的帖子让事件出现关键性转变月4日中午12点,虐猫事件的三个嫌疑人基本确定,距离贴虐猫组图不过6天时间,其效率之高可能不亚于警方的办案速度。
相关当事人被停工资、辞退,不得不在网络上发表道歉信。
3、天价头事件(保罗国际天价头)2008年3月29日,郑州媒体报道,两名14岁女生在"保罗国际"店里剪发后,被要价1.2万元,两人借了十几个同学的生活费才交上这笔钱。
4月1日,全国各大媒体对此跟进报道。
新闻在网络上发布后,网友启动"人肉搜索",公布出保罗国际的注册信息,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以及汽车牌照等,进而发展为到店门口聚集并打出标语等。
4月2日中午12时许,郑州市地税局稽查局执法人员来到保罗国际,依法将其经营账目暂扣。
4月3日,保罗国际被郑州有关部门责令停业整顿。
纵观整个事件,网民起了绝对的主导作用,再一次显示了人肉搜索的强大威力。
而这起事件也引起了很多令人深思的思考:如果没有人肉搜索,这起事件的结果又会怎样?4、兰董事件(70后老女人、视频)2008年4月,一个自称70后身家几十亿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在网上发布了一个的视频,大骂80后和90后,言语极尽侮辱鄙视之词,同时兰董竭尽所能地炫耀自己的富有,再加上夸张的举止动作,不止被80后、90后狂轰滥炸,同时也遭到一些70后谩骂,兰董就在这一片谩骂声中迅速窜红。
此后,兰董意犹未尽,接二连三的继续推出了一系列视频,针对的对象都是80后和90后,似乎非要将80后和90后的网友对于自己的愤怒激发到极点不可。
最后,在强大的人肉搜索引擎面前,兰董的真实身份终于浮出水面:原来就一80后的小屁孩,在收了某急于出名的无良网站几个铜板后,参与出演了这场闹剧!5、辽宁女事件(高千惠、张雅)2008年5月21日,国外最大视频网YouTube上出现一段长4分40秒的视频,在视频中一名女子身处网吧,用很轻蔑的口气大谈对四川地震和灾区难民的看法,激烈和肮脏字眼充斥其中。
她对地震表示有幸灾乐祸的感觉。
网站没有颜色、电视里全是灾难报道、哀悼日让她玩不成游戏成了她抱怨的理由。
随后该女子成了首页里的新闻人物,并开始在国外网站风传,不到1个小时,该视频被中国网民链接到了天涯、猫扑等国内大型论坛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传播,网民开始震怒,一个"号召13亿人一起动手把她找出来"的"搜索令"发起,"辽宁女"和"辽宁骂人女"成为该女子的代号,迅速占据各网站的新闻首页,成为网友最高点击率、评论回复最多的事件。
网友通过其上网的IP地址,找到上网的具体地点,随后,QQ号和QQ空间被找到,里面存储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血型、居住地被公开,随着QQ密码被网友攻破,其同事的QQ号也被查出,信息被公布后,更大的搜索网铺开,半小时不到,有匿名网友发帖称得知该女子的详细信息:1987年出生,21日下午1时,沈阳市公安局苏家屯区分局根据网上提供的该女子的信息资料,在一家网吧将其抓获,现已拘留。
警方称,该女因对网吧停止游戏娱乐活动不满而录制了辱骂视频,目前她已对自己的言论表示忏悔和道歉。
6、坏的:1、2007年7月网上出现了一篇名为《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现场千人哭成一片》的帖子,“天理何在?六岁小女孩被后母打得在医院狂吐血,流了一地,六块脊椎被打断。
亲生父亲却称是孩子自己摔的,家属报警后,事件在进一步调查中,犯罪嫌疑人仍未落网。
”愤怒的网友纷纷指责“这样的后妈简直禽兽不如”,“她父亲也不是个善类”等,还有网友发出网络通缉令来通缉恶毒后妈。
很多网友抑制不住自己的气愤,“要发网上通缉令,让这个后妈不能出门!怒斥丁香小慧的继母是历史上最恶毒的后妈的帖子源源不断。
而记者采访时,小慧的后妈跪地喊冤。
此后,官方也澄清:小慧并非继母所伤。
而最终此事件被曝光是治不起病的人为炒作。
2、在郭文珺获得北京奥运会女子气手枪金牌之后,一则“郭文珺拿金牌寻父”的消息便迅速走红于媒体和网络上。
24岁的陕西姑娘郭文珺向人们吐露了她的秘密:她要用金牌作为寻人启事,寻找离别9年的爸爸。
得知这一消息,热心网友决心发动人肉搜索,帮助奥运冠军找爸爸。
其实,这个消息并不是郭文珺提出或授权的,也不是其家庭和家族内部对外宣布的。
8月13日在郭文珺亲属聚会时,其母亲和姑妈告诉记者,希望该话题可以终止。
因为误读不但使得郭文珺及其两方长辈和亲友陷入巨大尴尬,也令家人的那份痛再次加剧昨日,郭文珺的母亲和不少网友都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希望广大网友停止这种“人肉搜索”。
3、广东一少女被疑偷窃遭“人肉”不堪重负坠河身亡4、网络散布不雅照加拿大女子自杀5、铜须门事件(网游、第三者)2006年4月12号深夜,一个网名为"锋刃透骨寒"的网友发帖自曝,其结婚六年的妻子,在玩《魔兽世界》期间与其公会会长"铜须"(一名在读大学生)在游戏中长期相处产生感情,并发生一夜情的出轨行为。
同时他还贴了一段其妻"幽月儿"与"铜须"的QQ聊天纪录,并且公布了铜须的QQ号。
此帖一出,立即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该帖每天点击超过20万次。
对铜须的道德义愤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流,声讨铜须的帖子贴满各大论坛。
随着事态不断升级,当事人发表题为《让生活继续》的帖子,希望结束此事。
不过,玩家的争论还在继续,偏激的反对行动仍在进行。
先是铜须所在2区麦维影歌服务器上大批的1级小号联盟,以在游戏中抗议、静坐、游行、裸奔、自杀等行为对"铜须"进行声讨。
由于参与人数众多,甚至使服务器瘫痪,游戏无法正常运行。
紧接着,网友们又将铜须的真实姓名、籍贯、出生日期等信息贴了出来。
甚至其所在院校的校长都受到了牵连,一度被质疑参加福布斯网站举办的首届最佳校长100名人榜评选大赛的评选资格。
男主角被逼无奈,发布了视频声明希望事件得到平息,但网友却没买帐。
最后在央视的参与下,事件再一步步得到平息。
本来很普通的一个出轨事件,最后却演变到了一个不可收拾的地步。
是对弱者的同情?对婚外情的不耻?还是无聊的没事找事?我们无从考究!但有一点,这件事的结果绝对是发起者"锋刃透骨寒"不愿意看到的。
对待人肉搜索,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6、死亡博客事件(女白领自杀、婚外恋、3377事件)2007年12月29日,31岁的随着事件的扩大,更多的信息被曝光了出来,甚至包括王菲及东方家人的信息也没有幸免。
当事人的生活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当事人不但双双丢了工作,甚至还被人在家门口涂写了标语。
从在论坛里漫骂,到专门设立网站群起而"骂"之,再到启动"人肉搜索引擎"揭露隐私,"死亡博客"事件从网络漫骂转换成现实中的人身攻击和群体围堵,这场"讨伐"终于演变成一起"网络暴力案"。
死者为大,所以这件事到底孰是孰非我们没必要议论。
希望这样的结果,姜岩能够满意,希望她在天堂中一路走好。
7、王千源事件(王千元、留美女生、汉奸)2008年旧金山当这段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上并被国人发现后,正处于愤怒状态的中国网民称其为"汉奸",并通过强大的"人肉搜索"找到了关于她的详细资料:姓名、曾用名、履历、身份证号码等等,以及其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身份证号……;同时网上还流传着据说是王千源同学用文辞华丽的半文言文写成的一篇文章,称自己是以"调停者"的身份参与这次集会的,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
此文更是被网民怒斥为"卖国"的佐证。
在十数个小时的时间内,王千源被挂上"汉奸"的头衔遭到全国网民的斥骂,而培养出这位"汉奸"的最终这件事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在大是大非面前,中国人强大的凝聚力肯定会以实际行动告诉世界我们的立场的!分析:很多时候,由于民众们狂热而非理性的”群体暴力”行为,是各个事件的根源所在。
人民高呼着正义的口号,用某种极端、甚至野蛮的方式,在精神上对事件当事人进行摧毁,当这种“群众暴力”发泄在了错误对象上时,所酿成的悲剧会是非常可怖,足以将一个人的精神信仰彻底摧毁,甚于对肉体的损害。
生活中群体性宣泄情感的机会很少,现实生活克制的欲望多数在网络得到释放,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大部分在生活里表现得人畜无害的家伙在网络里常常会表现得蛋疼菊紧,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爱情买卖》听多了。
能够引起群体兴趣,并且让之定义为负面的事件或人物,本身也不太光明正大,因为目前的网民,需要在网络里宣泄自己对社会的大量不满,比较负面新闻大多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很多时候定义为负面并没有错。
关键在于扩大与加深,在群氓狂热的冲击和宣判下,当事人辩驳的声音极其微弱,也无法改变群体的看法。
一,群体狂热起来时不具备理性的;二,他们自己可能并不清楚,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宣泄口,无关乎公平与正义——哪怕他们抗着“维护世界和平,代表爱与正义的美少女战士”的大旗。
而当事人很不幸,撞在枪口上了。
在充满想象力的夸张的定义下,当事人的负面人格会被放大,世人皆知的,便是放大后的负面人格。
人肉搜索最开始时不被主流媒体所待见的,因为人肉搜索必然要爆料当事人的个人信息,而且最初的人肉搜索多是一群精虫上脑或者蛋疼咪涨的家伙搜索一些普通网民(比如很萌得让人单手打字的XX妹)的个人资料,为的只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打发时间而已,但有时围观群众过多,确实对别人的个人生活产生一些影响,也侵犯了隐私,是打着正义旗号的非正义行为(比如超人的基友蝙蝠侠)。
之后,因为一些网络负面事件,或者说负面事件在网上曝光,引起众怒,于是群众纷纷开始人肉当事人,标榜正义,自发进行游走于法律之外的惩戒:这类事件的共同特点是,违反、挑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
这种转变也让人肉搜索的悄然改变,首先是名声,随着人肉搜索曝光有功,逐渐开始被主流媒体待见起来,同时,“人肉引擎”们也明白了自己的威力,为了自己的名声,网民自发地对发动人肉搜索进行了一定的条件约束。
人肉搜索是网络群氓的部分体现:不理性、突破限制、威力巨大、肆无忌惮、自负。
但人肉搜索并不是极端狂热,这体现出了群氓的另一特点:本身并没有好与坏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