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ASCO肺癌领域进展-Final
- 格式:ppt
- 大小:26.09 MB
- 文档页数:287
2019年肺癌靶向治疗年度进展盘点2019年仍然是肺癌治疗领域丰收的一年。
新的治疗药物、治疗策略、治疗手段层出不全,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就今年晚期NSCLC患者靶向治疗领域进行盘点。
1、新药物——创新药物助力新选择1. EGFR通路在EGFR这条通路,奥希替尼是目前唯一获批上市的三代EGFR-TKI类药物,无论是一线治疗还是后线治疗携带T790M突变的患者均获得优先推荐。
今年公布的几款新的三代TKI有望打破奥希替尼的垄断。
Lazertinib是一款高选择性的三代TKI,与奥希替尼相比,其对突变型EGFR的阻断更加彻底且对野生型EGFR亲和性更小,因此理论上,该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疗效。
动物实验同时提示,该药对颅脑转移病灶的治疗更加高效。
近期公布的一项I/II期临床研究率先对该药进行剂量爬坡,从20mg,每日一次直至320mg,每日一次。
研究推荐的后续治疗剂量为240mg,每日一次,总体ORR达到54%,T790M突变阳性患者,其PFS为9.7个月,而阴性患者也获得了5.4个月的PFS时间。
在爬坡过程中,未出现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治疗相关的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显示了该药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及安全性,是一款极有前景的三代TKI类药物。
另一款国产三代TKI类药物——奥美替尼治疗T790M突变阳性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II期临床研究也在今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公布。
初步结果显示,奥美替尼的ORR达68.4%,中位治疗持续时间9.5个月。
除了奥美替尼外,另外一款国产三代EGFR-TKI类药物——艾氟替尼,也在今年ESMO大会上公布了其剂量爬坡和扩展试验的初步数据。
在剂量扩展队列的116例患者中,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ORR 达到76.7%,在IIb期临床试验中,接受标准剂量(80mg,口服,每日一次)治疗患者的ORR与剂量扩展阶段的ORR高度一致,为77.8%,其能否在数值上超越奥希替尼值得期待。
2019年肿瘤基因检测进展盘点本文通过回顾近1年来在国内、外知名肿瘤学会议及顶级肿瘤期刊上公布和发表的重磅临床研究,分类盘点了2019年肿瘤基因检测领域的大事件,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肿瘤基因检测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大事件主要包括:单基因(经典靶点、罕见靶点及新兴靶点)治疗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多基因检测进展(DDR通路、MammaPrint);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疗效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液体活检在肿瘤早筛、预测预后、耐药监测及肿瘤克隆进化监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在肿瘤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NGS技术的发展,基因检测已经从最初的单基因突变,发展到目前的多基因检测,促使靶向药研发及耐药机制研究进一步深入。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方向,实现精准免疫治疗离不开全面而系统的标志物检测体系,基于此,NGS检测相关标志物显示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另外,基于NGS测序平台的液体活检,可实现对患者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全程管理。
本文就近1年来在主要国内、外肿瘤学会议及顶级肿瘤期刊上公布和发表的重要临床研究进行分类盘点,以便读者全面了解肿瘤基因检测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靶向治疗1.1.常见突变基因EGFR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最为重要的驱动基因,中国NSCLC 患者中EGFR的突变率约为47.6%1,基于EGFR的靶向药研究最为成熟。
针对EGFR基因的靶向治疗是肿瘤基因检测大范围应用于临床的开端,自2009年IPASS研究以来,目前已有一、二、三代多个EGFR-TKI药物获批,随着可选药物的增多,一线治疗模式的选择成为当前的热点2。
早在2017年6月,FLAURA研究的初步结果就显示,相比一代EGFR-TKI药物3,三代EGFR-TKI药物奥希替尼使初治EGFR敏感突变NSCLC患者的PFS显著延长(18.9个月vs 10.2个月)。
【2019WCLC】肺癌免疫治疗盘点(二)——NSCLC晚期一、二线治疗进展2019年第20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今年的会议主题是“Conquering Thoracic Cancers Worldwide”。
目前已有4个不同的PD-1/PD-L1抑制剂被批准用于肺癌领域的治疗,包括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和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以及PD-L1抑制剂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和德瓦鲁单抗(Durvalumab)。
本届WCLC大会上,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国产PD-1抑制剂开始闪亮舞台,带来了源自中国肺癌临床研究的声音。
如今大会已落下帷幕,会上又有哪些免疫治疗领域的重要临床进展呢?本报特邀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修宇教授进行点评。
晚期二线治疗进展1CheckMate 017/057研究5年生存数据更新:显著提高长期生存达5倍CheckMate 017和CheckMate 057研究是Nivolumab两项关键大型开放随机的III期研究,也是免疫抑制剂开启NSCLC治疗大门的经典研究。
该研究主要评估Nivolumab(3 mg/kg,q2w)与标准治疗多西他赛(75 mg/m2,q3w)在既往含铂双药化疗期间或之后进展的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组进展后允许交叉。
两项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均为OS。
2015年ASCO首次报道了CheckMate 017/057的1年生存率结果,在鳞癌组中,nivo vs 多西他赛为42% vs 24%,死亡风险降低41%;非鳞癌组为51% vs 39%,死亡风险降低27%。
基于这两项研究结果,Nivolumab成功获得了单药二线治疗晚期NSCLC的适应证。
研究设计本次WCLC大会公布了这两项研究的5年生存数据结果,经过5年随访,接受nivo治疗的患者有50例存活,接受多西他赛治疗的患者有9例。
【ASCO2019】张兰军教授:...前言KEYNOTE-189研究是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的首个III期研究,基于该研究结果,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化疗药物用于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阴性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的转移NSCLC。
众所周知,KEYNOTE-189研究设计允许对照组患者在疾病进展后交叉用药,在本次ASCO年会上,KEYNOTE189研究首次公布了二线治疗后的PFS2数据(摘要号9013),该研究结果目前已全文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JCO)。
对此,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在美国ASCO现场特别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兰军教授,邀请其就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PFS2数据更新、免疫治疗未来在肺癌的应用前景等问题发表了看法及观点。
专家访谈视频研究摘要背景在KEYNOTE-189研究(NCT02578680)中,与化疗相比,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非鳞状NSCLC可显著改善患者的OS和PFS,且安全性可控。
无论PD-L1 TPS如何,患者均可从中获益。
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此次将更新OS数据并将首次公布PFS2数据。
方法符合条件的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帕博利珠单抗(n=410)或安慰剂(n = 206)+培美曲塞和卡铂或顺铂4周期治疗,随后可接受最长35周期的帕博利珠单抗或安慰剂治疗以及培美曲塞维持治疗。
化疗组患者疾病进展后,可交叉至帕博利珠单抗组接受治疗。
收集研究后患者接受的抗癌治疗情况及患者结局。
PFS2定义为患者从随机分组到2线治疗后疾病进展(根据研究者评判)或死亡的时间,以先发生者为准。
数据截止日期为2018年9月21日。
结果随访18.7个月时,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较安慰剂联合化疗组的OS更长(中位OS为22.0个月对10.7个月;HR 0.56,95% CI 0.45-0.70,P<0.00001),PFS更长(HR 0.48,95% CI 0.40-0.58,P<0.00001)。
PD1⾛向精准治疗!吴⼀龙教授领衔发⾔亮相2019CSCO免疫⾼峰论坛不知不觉,PD1正式在临床使⽤也有3-4年之久了。
从⼀开始⼴泛⼈群疗效的探索,近期已逐渐步⼊摸索获益⼈群的精准治疗时代,对选择⼈群把控更严,以期将疗效再提⾼⼀个档次。
2019年3⽉22-23⽇在上海举办的CSCO肿瘤免疫治疗⾼峰论坛上,吴⼀龙教授给⼤家报道了⾮⼩细胞肺癌(NSCLC)PD1/PDL1单抗的⽣物标志物,统领免疫迈向精准医疗时代。
以吴教授报道为引⼦,⼩编给⼤家总结免疫预测因素的进展。
▼免疫治疗进步神速,国产PD1紧跟世界步伐从最起始K药单药(keytruda)在⾮⼩细胞肺癌(NSCLC)⼀线治疗优于化疗的keynote024及042研究成功,再向局部晚期(PACIFIC)、联合化疗、⼆线治疗、⼩细胞⼀线及NSCLC辅助治疗开展,PD1/PDL1适应症已经遍布各个肺癌⼈群。
国内PD1/PDL1研发亦不弱后,⼀些知名药企如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信达⽣物、君实⽣物等等也陆续开展了免疫的临床试验,并且⽬前已有两家国产PD1上市,虽然获批的并不是肺癌,但其中信迪利单抗的也不少,有望将来获批适应症。
福利!我司对接多项进⼝或国产PD1肺癌试验,⼊组免费,有意可以⽂末扫码进群报名。
▼免疫步⼊精准治疗,从各预测指标探索PD1获益⼈群吴⼀龙教授指出,免疫NSCLC治疗的发展正⾛向精准治疗年代,从2015年临床试验纳⼊的全体患者,到2016年试验开展对患者具有低选择性,在2017年更是通过keynote024及042的⾼选择性(PDL1≥50%)⼈群中取得胜利。
这种发展模式的变化及研究结果的差异,提⽰了免疫治疗发展逐渐⾛向精准⽅向,旨在找出获益⼈群以最⼤化PD1治疗的收益。
以下汇总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因⼦,供⼤家⼀览。
⾸先给⼤家介绍吴教授的报道重点。
这个指标⼤家都很熟悉,PDL1表达越⾼⽤PD1/PDL1的疗效越好。
⽐如Keynote024中PDL1≥50%的NSCLC ⼈群使⽤pembrolizumab (K 药)单药⼀线治疗NSCLC 的获益明显较化疗多,FDA 也以此批准了相应适应症。
肺鳞癌的治疗-结合最新的临床试验数据更新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表明,肺癌仍然是最常见的癌症(占总病例的11.6%)和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总癌症死亡病例的18.4%)。
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新诊断肺癌的85%,其中30%为鳞状细胞肺癌。
肺鳞癌与腺癌有明显的区别,研究表明,鳞癌的发病与吸烟密切相关,鳞癌多为中央型,容易累及大血管,出现中心空泡和大出血,危及生命。
由于其独特的组织学性质及其不同的分子背景决定了肺鳞癌治疗的局限性。
与腺癌相比,晚期肺鳞癌患者的预后差。
但是近来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优化,靶向药物的深入研究,以及免疫治疗的巨大突破,使鳞癌的治疗方法获得了更多的选择。
首先我们看看2019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中关于肺鳞癌治疗的介绍。
(见下图)以上就是2019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中关于肺鳞癌治疗的介绍。
2019版指南肺鳞癌更新要点如下:1. 肺鳞癌患者尤其是吸烟患者的EGFR突变发生率低,即使检测出基因突变,靶向治疗的效果也不佳,因此不常规推荐驱动基因检测。
2. 对于不能手术、局部晚期原发性NSCLC患者,体能状态(PS)评分为2分时,推荐治疗策略由原先的单纯化疗改为放化疗结合。
3. 考虑到药物疗效与可及性问题,将局部晚期患者同步放化疗后接受durvalumab巩固治疗作为Ⅲ级推荐(1A类证据)写入指南。
4.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及Ⅱ期临床研究数据,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经批准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铂类一线治疗晚期NSCLC,首次将紫杉醇脂质体引入指南,作为驱动基因阴性NSCLC化疗方案的Ⅰ级推荐。
5.无驱动基因的鳞癌NSCLC ⑴一线治疗:II级推荐中,新增了两项免疫治疗:K药用于PDL1≥50%;K药+紫杉醇+铂类。
III级推荐加了白蛋白紫杉醇+卡铂。
⑵二线及三线治疗:二线治疗,I级推荐新增O药治疗。
II级、III级推荐新增K药及阿特珠单抗治疗。
2019ASCO一文览尽肺癌治疗专场2019年6月2日,ASCO大会在美国芝加哥拉开序幕。
作为全球第一的癌种——肺癌,在本次大会中无论是免疫治疗还是靶向新药,亦或是预后差的小细胞肺癌,都迎来突破性进展和惊艳数据。
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共享这些好消息。
免疫治疗5年生存率翻倍,k药长期获益结果出炉KEYNOTE-001是帕博利珠单抗(商品名:可瑞达,俗称“K药”)最早开始的临床研究,随访时间最长,也是患者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最长的生存数据。
本研究患者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使用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
结果表明:一线治疗:5年总生存率为23.2%(患者101例),其中PD-L1高表达的患者(TPS≥50%)达到了29.6%,PD-L1阳性患者(TPS 1%~49%)的5年生存率为15.7%。
非一线治疗:5年生存率为15.5%(患者449例);其中PD-L1高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25%,而PD-L1阴性的患者(TPS≤1%)只有3.5%。
KEYNOTE-001,5年生存数据对于常规化疗而言,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5.5%,但从如今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使用帕博利珠单抗后,可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长期生存率整体提高3倍。
同时,毋庸置疑的是帕博利珠单抗的疗效还是依赖于PD-L1表达情况这一金指标。
PD-L1低表达患者,K药联合化疗疗效显著在KEYNOTE-001研究中,可以明确清晰的发现PD-L1高表达的患者,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疗效可喜,那么PD-L1低表达的患者如何选用免疫治疗?本次ASCO大会,同时也报道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转移性非鳞状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中长期随访结果。
KEYNOTE-189研究结果表明,不论PD-L1表达情况如何,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效果都优于化疗,总生存期提高了近一倍(mOS:22个月vs. 10.7个月),死亡风险降低了38%~48%。
KEYNOTE-189,PFS数据在临床实验中,化疗组的患者出现病情进展后,部分患者选择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同样获益。
CSCO⼤家访谈录︱杨衿记教授:ASCEND-8临床研究的启⽰和意义杨衿记教授编者按:晚期⾮⼩细胞肺癌(NSCLC)的靶向药物治疗,是精准医疗的最佳典范。
靶向药物的最佳治疗剂量是在疗效和毒性之间寻找到的最佳平衡点,ASCEND-8临床研究基于前期研究中⼆代ALK抑制剂塞瑞替尼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创新性地探索、对⽐了调整剂量和⽤药⽅式后的疗效和毒性,研究发现:塞瑞替尼450mg随餐服⽤的⽅式较以往750mg空腹⼝服的⽅式不良反应更低,⽽疗效也有增加的趋势,⽬前,塞瑞替尼450mg随餐给药⽅式⼀线中位⽆进展⽣存(PFS)经第三⽅评估已经超过25个⽉,仍未达到。
这⼀研究给临床医⽣和新药研发带来了哪些启⽰和意义呢?本届CSCO⼤会中,《肿瘤瞭望》⼩编⾮常荣幸地邀请到肺癌届专家⼴东省⼈民医院杨衿记教授来为⼤家解答这⼀问题。
2019 CSCO《肿瘤瞭望》:在早期ASENCD-4临床研究中,塞瑞替尼⼀线治疗采⽤的是750mg空腹给药的⽤药⽅式,⽽⽬前中国塞瑞替尼的获批⽅案是450mg随餐服⽤,这⼀剂量调整是基于ASCEND-8研究结果,您在临床⼯作中对于塞瑞替尼调整剂量的应⽤有何体会?2019 CSCO杨衿记教授:这个问题⾮常好。
塞瑞替尼作为⼆代ALK抑制剂,研发路程实现了精准化,ASCEND-4临床研究中,塞瑞替尼750mg空腹服⽤⼀线治疗ALK阳性晚期NSCLC的疗效、 PFS均明显优于化疗,但是呕吐等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率较⾼,甚⾄超过了⼀代药物克唑替尼,副作⽤⽅⾯是临床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但是,ASCEND-8研究将塞瑞替尼调整为450mg随餐服⽤的⽅式后,毒性反应⼤⼤降低,75%以上的患者基本不会出现3/4级严重不良反应,个别不良反应发⽣率也和其他TKI⽆异。
因此,塞瑞替尼450mg随餐⼝服⽆论是作为⼀线还是⼆线治疗,都是⾮常好的选择,不仅疗效较750mg剂量未降低,⼜能够提⾼患者⽣活质量、减轻毒性,令患者得到获益的同时,也⽅便临床医⽣、护理⼈员观察毒性反应。
2019年全球肿瘤领域原创新药盘点2019年对于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是不平凡的一年,肿瘤作为各大制药企业备受青睐的领域,在面对机遇挑战的同时,也是收获颇丰。
截至2019年12月30日,今年全球获批治疗肿瘤的全新药物共计16个,数量不多但不乏亮点,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中国。
本文回顾总结了2019年在全球范围内获批用于肿瘤治疗的全新药物,包括新分子实体和新的治疗用生物制品,并对2020年可能在该领域获批的药物进行了简单展望,以飨读者。
肿瘤领域因其复杂的发病机制,逐年升高的死亡率,已成为市场上替代心血管疾病的最大风口和各药企巨头争夺的焦点。
本文对2019年(截至2019年12月30日)全球首次获批上市的肿瘤领域原创新药信息进行梳理和介绍,包括新分子实体(NME)和新的治疗用生物制品,并展望2020年具有较大可能性获批的新药,旨在为新药研发人员提供参考。
1、2019年全球批准的肿瘤领域全新药物截至2019年12月30日,全球范围内共有62个首次获批的新药,其中16个获批用于肿瘤适应证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美国(10个)、日本(3个)和中国(3个)三个国家。
16个获批新药包括10个NME和6个新生物制品,适应证分布较分散,其中血液肿瘤领域有8个新药获批。
因肿瘤治疗的急切性和现有疗法的低有效性,FDA等各国药物监管机构纷纷利用政策红利加快药物进入市场的速度。
据统计,16个肿瘤领域获批新药中,15个获优先审评(priority review),7个获孤儿药资格认定(orphan drug designation),8个获突破性疗法认定(breakthrough therapies),具体药物信息详见表1。
1.1 全球范围内新药获批聚焦于化学药,生物制剂ADC大放异彩Relugolix于2019年1月8日获日本药品医疗器械综合机构(PMDA)获批,用于减轻子宫肌瘤相关的月经过多、下腹痛、腰酸及贫血,目前由武田和Aska Pharmaceuticals负责上市销售,商品名为Relumina®。
2019ASCO晚期肺癌免疫治疗重点摘要汇总2019ASCO摘要已经面世,小编整理了晚期肺癌免疫方面的治疗进展。
在晚期肺癌方面,免疫的治疗进展速度有所下降,大的方向已经稳定。
此次摘取的内容都是从细节或临床刚需方面着手,也很有临床启发意义。
随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1.口头汇报LBA9015:K药治疗晚期NSCLC的5年生存数据,内容暂未公开作为最高级别的口头汇报,我们期待K药的5年生存数据。
具体内容也只在大会当天披露。
我们只能望题兴叹了。
小编在此为大家扒出既往报道的001的3年生存数据以及O药既往报道的CA209-003研究的5年OS数据。
不知道K药会不会再创巅峰!2.PD1单抗SHR1210+阿帕替尼治疗经治进展的EGFR/ALK阴性的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
(9112)该研究为开放多中心1/2期临床研究,采用国产PD1单抗SHR-1210联合口服阿帕替尼治疗晚期NSCLC患者。
最终纳入96例EGFR 和ALK突变阴性的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
23例患者既往接受过2种及以上治疗方案,73例患者接受过1种。
初始组接受2种剂量水平的阿帕替尼(250、375mg/d) + SHR-1210 (200mg, q2w),后扩展组选用250mg阿帕剂量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在91例可评估患者的ORR和DCR分别为29.7%和81.3%。
血TMB (bTMB)检测在80/91例可评估患者中进行,以1.54 muts/Mb为高低分界点。
高bTMB患者的ORR为50%(19/38)。
截止2019年1月20日,20/27名应答者仍在接受治疗(见表)。
所有96名患者中,54名(56.2%)等级≥3 TRAEs。
2例及2例以上患者发生≥3级AEs,包括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谷氨酰胺转移酶升高、蛋白尿、肝功能异常、碱性磷酸酶升高。
结论:SHR-1210联合阿帕替尼对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安全性可接受,尤其是对bTMB高的患者。
肺癌精准治疗与转化研究新进展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目录一、早期肺癌的精细化诊疗和转化研究 (1)二、临床视角:IB期EGFR突变NSCLC的辅助治疗 (3)三、少见突变NSCLC治疗进展及思考 (7)四、抗体偶联药物在NSCLC中的运用 (9)五、肺癌局部介入消融治疗的应用——着眼局部,控制大局 (11)六、类器官在肺癌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13)七、肺癌分子病理检测的指南与实践 (14)八、肺癌脑转移的研究现状 (16)九、恶性胸膜间皮瘤治疗新进展 (20)十、免疫时代的外科临床思考 (22)十一、免疫联合治疗的临床和转化研究 (24)十二、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和应对策略 (25)十三、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探索 (27)一、早期肺癌的精细化诊疗和转化研究1.ctDNA甲基化相比突变的最大优势是?A.稳定B.数量大C.易分析D.分子小E.长度短参考答案:B2.肺癌辅助化疗提高多少5年生存率?A.0.05B.0.1C.0.15D.0.2E.0.25参考答案:A3.肺结节中恶性比例为?A.0.3B.0.2C.0.1D.0.05E.<5%参考答案:E4.目前肺癌筛查的标准工具是?A.LDCTB.X rayC.CEA、cyfra21-1D.纤支镜E.PET-CT参考答案:A5.EGFR突变的术后辅助治疗首选?A.化疗B.放疗C.靶向治疗D.免疫治疗E.细胞治疗参考答案:C二、临床视角:IB期EGFR突变NSCLC的辅助治疗1.基于EVIDENCE研究,埃克替尼在国内获批适应症A.单药适用于IB-IIIA期EGFR突变NSCLC术后辅助治疗B.用于ⅠB-ⅢA期存在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L858R)突变的NSCLC术后辅助治疗C.单药可试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个化疗方案失败后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D.用于ⅠI-ⅢA期存在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L858R)突变的NSCLC术后辅助治疗E.单药适用于II-IIIA期EGFR突变NSCLC术后辅助治疗参考答案:E2.根据NCCN指南(2022年第5版),以下高危因素描述不正确的是A.低分化肿瘤(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B.楔形切除C.脏层胸膜浸润D.肿瘤>4cmE.淋巴结状态未知(Nx)参考答案:A3.关于I期NSCLC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与楔形切除术相比,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在总生存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B.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的3年或5年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C.肺叶切除术比亚肺叶切除患者有更好的生存D.对IB期患者肺叶切除后辅助化疗是更有效的治疗模式E.手术切除方式是影响I期NSCLC患者生存的最主要因素参考答案:B4.JACC第八版分期Ib期(T2aN0M0)患者的生存率约为A.77%B.68%C.53%-65%D.60%E.36%参考答案:B5.以下哪类患者可能不能从术后辅助化疗中获益A.肿瘤直径<4cmB.IB期有高危因素的C.肿瘤直径≥4cmD.II期E.III期参考答案:A1.晚期NSCLC一线EGFR-TKI耐药后的治疗策略2.对于没有敏感突变基因突变的EGFR-TKI耐药患者来说,选择哪种治疗方式可能会获得较好疗效?A.铂类为基础的两药化疗B.抗血管治疗C.免疫治疗D.抗血管联合免疫E.免疫+化疗+抗血管参考答案:E3.下列哪两个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非小细胞肺癌向小细胞肺癌的转化?A.RB1和TP53B.RB1和C797SC.RB1和METD.RB1和RETE.RET和TP53参考答案:A4.目前市面可及的三代EGFR-TKI药物OS最长超过多长时间?A.2年B.3年C.2.5年D.4年E.5年参考答案:B5.对于EGFRmNSCLC患者使用奥希替尼治疗后出现T790M和C797S突变且为顺式模式,可以使用下列那种药物治疗?A.BrigatinibB.阿法替尼C.阿美替尼D.奥希替尼E.吉非替尼参考答案:A6.对于EGFRmNSCLC患者使用奥希替尼治疗后出现T790M和C797S突变且为反式模式,可以使用下列那种组合药物治疗?A.吉非替尼+埃克替尼B.吉非替尼+阿法替尼C.埃克替尼+达克替尼D.吉非替尼+奥希替尼E.阿美替尼+奥希替尼参考答案:D三、少见突变NSCLC治疗进展及思考1.治疗少见突变晚期NSCLC的抗肿瘤药物不包括以下哪种IB.双特异性抗体C.内分泌治疗药物D.ADCE.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参考答案:C2.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少见突变NSCLC围手术期靶向治疗的地位已确立B.不同TKI药物的耐药机制存在差异C.一种靶向药物可能可同时抑制不同的少见突变基因变异D.同一种驱动基因变异可在不同病理类型的实体瘤中发生E.以靶向少见突变的特异性抑制剂为主的联合治疗或可延缓耐药发参考答案:A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液体活检相比于组织活检,具有克服肿瘤组织的异质性、样本可及性高、样本类型多、微创等优点,所以液体活检优于组织活检。
【ASCO2019】答“胰”解惑:胰腺癌、胆管癌重要壁报荟萃第55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当地时间5⽉31⽇在美国芝加哥盛⼤开幕。
本次年会展出了众多胰腺癌、胆管癌诊疗相关重要研究,本⽂聚焦⼤会胰腺癌、胆管癌领域进展,将重要壁报汇总如下。
⼀、FOLFIRINOX新辅助治疗与吉西他滨辅助治疗在胰腺癌中的⽐较背景:胰腺癌是世界第四⼤致死性肿瘤,预计2030年将位居第⼆。
基于是否可切除,⾮转移性胰腺癌患者分为三类:1)可切除2)可能切除3)局部进展。
根据⽬前NCCN和ASCO的指南推荐,患者处于可切除状态且⽆显著升⾼的CA-19-9、⼤的原位肿瘤、局部⼤淋巴结或极其疼痛,应在吉西他滨+卡培他滨或FOLFIRIN OX(5-FU、亚叶酸、奥沙利铂和伊⽴替康)治疗后直接⼿术。
辅助治疗的作⽤仍不清楚,但边缘阳性切除尤应考虑采⽤辅助治疗。
FOLFIRINOX是⽬前可能切除或局部进展化疗的优选新辅助治疗⽅案。
临床研究持续关注可切除肿瘤患者是否应接受术前化疗。
我们⽐较了改良FOLFIRINOX(mFOLFIRINOX)新辅助治疗与吉西他滨辅助治疗(adj-gem)对⾏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转归与病理标志。
⽅法:本研究回顾性⼊组了2006年⾄2017年俄亥俄州⽴⼤学患者。
虽然认为接受吉西他滨辅助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术切除,但机构肿瘤委员会⼩组规定,接受neo-mFOLFIRINOX治疗的患者分为可切除性(BR)或不可切除性(UR)胰腺癌患者。
111例患者接受了adj-gem(平均周期为5.5),52例患者接受了neo-mFOLFIRINOX治疗(平均周期为3.5)。
采⽤Kaplan-Meier模型法计算各⾃⽣存率,并⽤Cox回归及log-rank检验进⾏了分析。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1.3个⽉时,neo-mFOLFIRINOX组和adj-gem 组的中位OS分别为 35.4个⽉和21.8个⽉(HR 0.56,95% CI,0.37-0.84,p = 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