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检验第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讲义

微生物检验第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讲义

微生物检验第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讲义
微生物检验第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讲义

第十七章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本章内容

一、概述

厌氧菌的分类

厌氧菌的临床意义

厌氧菌感染

厌氧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厌氧菌的分离与鉴定

厌氧环境的指示

二、常见厌氧菌

破伤风杆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艰难梭菌

厌氧球菌

无芽胞厌氧菌

厌氧菌概述

一大群专性厌氧,必须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

G+有芽胞的梭菌:有芽胞,抵抗力强,广泛存在,可出芽繁殖,产生多种外毒素,引起严重疾病。

G+/G-无芽胞的球菌与杆菌:人体正常菌群,可存在于口腔、肠道、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致病性属条件致病性的内源性感染。

厌氧菌概述——分类

《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分类标准:

无芽胞厌氧菌有40多个菌属,300多个菌种和亚种;而有芽胞的厌氧菌只有梭菌属,包括130个种。

据耐氧性分类

(1)专性厌氧菌:是指在降低氧分压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细菌。又分为极度厌氧菌(氧分压<0.5%,空气中暴露10min致死,如丁酸弧菌)和中度厌氧菌(氧分压为2%~8%,空气中暴露60~90min能生存,如大多数人类致病厌氧菌)。

(2)微需氧菌:能在含5%~10%CO2空气中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如弯曲菌属。

(3)耐氧菌:其耐氧程度刚好能在新鲜配制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一旦生长,暴露数小时仍不死亡,如第三梭菌、溶组织梭菌。

厌氧菌概述——临床意义及感染

感染类型

外源性感染:梭状芽胞杆菌属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无芽胞厌氧菌大多数是人体正常菌群,属于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感染,一般不在人群中传播。

感染的危险因素:

组织缺氧缺血;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某些手术及创伤易发生厌氧菌感染;

长期应用某些抗菌药物;

深部需氧菌感染。

感染的临床指征:

感染局部产生大量气体;

多发生在黏膜附近;

深部外伤后继发感染;

分泌物有恶臭或为暗红色;

常见于长期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例;

镜检有细菌,常规培养阴性。

厌氧菌概述——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厌氧菌概述——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采集

多采用针筒抽取、穿刺等,应严格无菌操作,严禁接触空气。

厌氧培养最理想的检查材料是组织标本,因厌氧菌在组织中比在渗出物中更易生长。送检

针筒运送:液体标本。

无菌小瓶运送:液体标本。

棉拭子运送:需使用特制运送培养基。

厌氧罐/厌氧袋运送:较大组织块或床边接种的培养皿等。

标本送到实验室后,应在20~30min内处理完毕,最迟不超过2h。如不能及时接种,应室温保存。

厌氧菌概述——分离与鉴定

直接镜检

根据形态和染色性,结合标本性状与气味,初步对标本中可能有的细菌作出估计。

分离培养

初代培养和次代培养两个阶段。

初代培养的一般原则:

(1)先将标本涂片染色直接镜检,指导培养基的选择;

(2)尽量选用在厌氧菌中覆盖面宽的非选择性培养基;

(3)最好多选1~2种覆盖面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

(4)尽量保证培养基新鲜;

(5)要考虑到微需氧菌存在的可能。

非选择培养基:心脑浸液琼脂(BHI)、布氏琼脂(BR)、胰豆胨肝粉琼脂(GAM)、胰胨酵母琼脂(EG)、CDC厌氧血琼脂等。

选择培养基:KVLB血平板(即上述非选择培养基中加卡那霉素和万古霉素),KVLB冻溶血平板(产黑素类杆菌早期产生黑色素),七叶苷胆汁平板(BBE,用于脆弱类杆菌),FS培养基(梭杆菌选择培养基),卵黄(EYA)及兔血平板(RBA)(用于产气荚膜梭菌),CCFA培养基(艰难梭菌选择培养基)等。

分离培养

每份标本至少接种3个血平板,分别置于有氧,无氧及5%~10% CO2环境中培养,以便正确地培养出病原菌,从而判断其为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或厌氧菌中的哪一类。

厌氧培养法

(1)厌氧罐培养法

(2)气袋法

(3)气体喷射法

(4)厌氧手套箱培养法

(5)其他培养法

鉴定试验

1.形态、染色

2.菌落性状

3.抗生素敏感性鉴定试验:常用卡那霉素及甲硝唑。

4.生化特性:主要包括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触酶试验、卵磷脂酶试验、脂肪酸酶试验、蛋白溶解试验、明胶液化试验、胆汁肉汤生长试验以及硫化氢试验等。

5.气-液相色谱:分析厌氧菌的终末代谢产物。

厌氧状态的指示

1.化学法:亚甲蓝和刃天青。

无氧时均呈白色,有氧时亚甲蓝呈蓝色,刃天青呈粉红色。

2.微生物法:专性需氧菌。

不属于厌氧菌的是

A.梭菌属

B.类杆菌属

C.肠杆菌属

D.消化球菌属

E.韦荣球菌属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肠杆菌属为需氧或兼性厌氧的细菌。

厌氧培养时,厌氧环境的微生物质量控制需要的细菌是

A.专性厌氧菌

B.专性需氧菌

C.微需氧菌

D.兼性厌氧菌

E.嗜二氧化碳菌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厌氧培养时,厌氧环境的微生物质量控制需要的细菌是专性需氧菌。

人体厌氧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包括

A.组织缺氧或氧化还原电势降低

B.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C.长期应用抗菌药物

D.紫外光下照射

E.深部需氧菌感染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紫外光有杀灭细菌的作用,并不属于厌氧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厌氧培养状态化学指示剂是

A.伊红

B.美蓝和刃天青

C.溴甲酚紫

D.碱性复红

E.结晶紫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厌氧培养状态化学指示剂是美蓝和刃天青。

能存活于大气环境的厌氧菌是

A.革兰阳性有芽胞杆菌

B.革兰阳性无芽胞杆菌

C.革兰阳性厌氧球菌

D.革兰阴性厌氧球菌

E.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有芽胞的厌氧菌抵抗力强,在自然界、动物及人体肠道中广泛存在,并且能长期耐受恶劣的环境条件。

不属于厌氧革兰阳性有芽胞梭菌的是

A.破伤风梭菌

B.肉毒梭菌

C.艰难梭菌

D.产气荚膜梭菌

E.枯草杆菌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枯草杆菌为有芽胞的需氧菌。

破伤风杆菌——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形态:细长;呈鼓槌状。

染色:G+;培养48h后,尤其芽胞形成后易转变为G-。

特殊结构: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在菌体顶端,呈圆形。

破伤风杆菌——生物学特性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

气体环境:专性厌氧菌。

菌落特征:

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

血平板:37℃ 48h形成扁平、灰白色、半透明、边缘不齐的菌落。疱肉培养基:肉渣部分消化,微变黑。

抗原

有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鞭毛抗原有型特异性,可分为10个血清型。各型菌所产生的毒素的生物活性与免疫活性均相同,可被任何型的抗毒素中和。

抵抗力

繁殖体的抵抗力与其他细菌相似,但芽胞体抵抗力非常强。

破伤风杆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典型,根据临床症状即可作出诊断,所以一般不做细菌学检查。

(1)特殊需要时,可从病灶处取标本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2)需要培养时,将标本接种血平板、疱肉培养基培养。

(3)生化试验:

(4)也可进行动物试验。

破伤风杆菌——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所致疾病:破伤风。

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形态:粗大杆菌。

染色:G+。

特殊结构:

无鞭毛;在机体内可形成明显的荚膜。

芽胞呈椭圆形,次极端。体内不形成芽胞,体外培养也很少形成芽胞,只有在无糖培养基上方可形成。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

气体环境:不严格厌氧菌。

温度环境:20~50℃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45℃。

菌落特征:取坏死组织制成悬液,接种血平板,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

疱肉培养基:可分解肉渣中的糖类而产生大量气体。

牛乳培养基: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出现“汹涌发酵”现象。

产气荚膜梭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1)直接涂片镜检:在创口深部取材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2)分离培养及鉴定:可取坏死组织制成悬液,接种血平板或疱肉培养基中厌氧培养,取培养物涂片镜检,利用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3)生化试验:

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

外毒素:α毒素为主,本质为卵磷脂酶。

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DNA酶等。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组织坏死、水肿胀气、全身中毒。

食物中毒:某些A型菌株产生的肠毒素引起,可自愈。

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形态:短粗;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染色:G+。

特殊结构:

有周鞭毛,无荚膜。

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一般。

气体环境:严格厌氧。

菌落特征:可在普通琼脂平板和血平板上生长。

血平板:β溶血。

疱肉培养基:消化肉渣使之变黑,有腐败恶臭。

抗原

根据所产生毒素的抗原性不同,肉毒梭菌可分为8个型,引起人类疾病的以A、B型最为常见。

抵抗力

芽胞体抵抗力很强。肉毒毒素对酸的抵抗力比较强,可在胃液24h不被破坏,可被胃吸收。但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min即可被破坏。

肉毒梭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1)直接涂片镜检

(2)分离培养及鉴定

(3)生化试验:

(4)肉毒毒素检测:可取培养滤液或悬液上清注射小鼠腹腔,观察动物出现的中毒症状。

肉毒梭菌——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

肉毒毒素:毒性强(毒性最强的细菌毒素),导致肌肉麻痹。

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属单纯性毒性中毒,并非细菌感染。胃肠症状很少见,主要表现为某些部位的肌肉麻痹,

重者可死于呼吸困难与衰竭。

婴儿肉毒病

艰难梭菌——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形态:粗长杆菌。

染色:G+。

特殊结构:

有鞭毛,无荚膜,次极端有卵圆形芽胞。

艰难梭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分离培养困难:严格厌氧;需特殊培养基。

CCFA平板上菌落:黄色,粗糙型。

在紫外线照射下呈黄绿色荧光。

生化试验

临床上一般不采用分离培养病原菌的方法。

通过临床表现及细胞毒素试验阳性检测来进行诊断。

艰难梭菌——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

毒素A:肠毒素。可使肠壁出现炎症,通透性增加,出血及坏死。

毒素B:细胞毒素。直接损伤肠壁细胞,因而导致腹泻及假膜形成。

本菌感染与大量使用抗生素有关,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和克林霉素等,其中以克林霉素尤为常见。所致疾病

伪膜性肠炎:重症患者水样便中可出现斑片状假膜。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G+厌氧杆菌有7个属

厌氧性球菌——分类

G-厌氧球菌:3个属,以韦荣菌属最重要。为咽喉部主要厌氧菌。

G+厌氧球菌:5个属,有临床意义的是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

无芽胞厌氧菌——临床意义

人体的正常菌群,条件致病引起内源性感染。所致疾病有:

1.败血症主要由脆弱类杆菌引起。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由G-厌氧杆菌引起。

3.口腔与牙齿感染主要由消化链球菌等引起。

4.呼吸道感染主要由坏死梭杆菌、消化链球菌和脆弱类杆菌等引起。

5.腹部和会阴部感染主要由脆弱类杆菌引起。

6.女性生殖道感染主要由消化链球菌、普雷沃菌等引起。

7.其他无芽胞厌氧菌尚可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等。

形态细长、梭形或鼓槌状,有芽胞,有周鞭毛的厌氧菌是

A.脆弱类杆菌

B.产黑素类杆菌

C.巨核类杆菌

D.破伤风杆菌

E.乳酸杆菌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破伤风杆菌细长,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在菌体顶端,呈圆形,使整个细菌体呈鼓槌状。A、B、C、E四种细菌都是无芽胞杆菌。

男,60岁。主诉食入肉类制品后,腹痛、腹胀、水样腹泻,无恶心、呕吐。粪便标本厌氧培养见血琼脂平板上出现双层溶血环,卵磷脂酶试验阳性,该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痢疾

B.伤寒

C.产气荚膜梭菌感染

D.霍乱

E.病毒性肠炎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产气荚膜梭菌在血平板上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卵磷脂酶试验阳性。

对气性坏疽感染患者,早期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是

A.取坏死组织做“汹涌发酵”实验

B.取坏死组织做病原菌分离培养

C.取坏死组织做涂片染色检查

D.取坏死组织做接种豚鼠腹腔

E.取坏死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对气性坏疽感染患者,早期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是取坏死组织做涂片染色检查。

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A.破伤风痉挛毒素

B.金葡菌肠毒素

C.白喉外毒素

D.霍乱肠毒素

E.肉毒毒素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肉毒毒素。

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肉毒梭菌

C.伤寒沙门菌

D.脑膜炎奈瑟菌

E.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肉毒梭菌。

对于肉毒梭菌,叙述错误的是

A.严格厌氧

B.引起人类疾病的肉毒梭菌以A、B型最常见

C.细菌耐热,煮沸数小时仍存活

D.可在胃液中24小时不被破坏

E.阳性杆菌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肉毒梭菌不耐热,煮沸1min即可被破坏。

A.普通变形杆菌

B.副溶血性弧菌

C.产气荚膜梭菌

D.肉毒梭菌

E.鼠伤寒沙门菌

1.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与食入不洁海产品有关的细菌是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弧菌,常存在于近海岸海水、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

2.可引起深部创伤伤口感染的厌氧菌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可引起深部创伤伤口感染的厌氧菌是产气荚膜梭菌。

微生物学 第一章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选择题(每题1分,共60题,60分) 1.芽孢细菌的繁殖是依靠( B )正确 A. 芽孢 B. 裂殖 C. 出芽 D. 藻殖段 2.放线菌的菌体呈分枝丝状体, 因此它是一种( C )正确 A. 多细胞的真核微生物 B. 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C. 多核的原核微生物 D. 无壁的原核微生物 3.自养细菌中固定CO2的场所是( B )正确 A. 类囊体 B. 羧酶体 C. 异染粒 D. 淀粉粒 4.原核生物( C )。错误正确答案:D A. 有细胞核 B. 有有丝分裂 C. 有线粒体 D. 有细胞壁 5.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是( B )。正确 A. 立克次氏体 B. 支原体 C. 衣原体 D. 螺旋体 6.中介体是由细菌哪种结构衍生的( B )正确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浆 D.核质 7.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 B )正确 A.荚膜 B.细胞壁 C.芽孢 D.鞭毛

— 8.微生物在固体斜面上生长的群体称( B )正确 A.菌落 B.菌苔 C.菌膜 D.凝絮 9.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操作步骤是( C )正确 A. 结晶紫染色 B. 碘液固定 C. 酒精脱色 D. 复染 10.下列微生物中,( A )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正确 A. 大肠杆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巨大芽孢杆菌 D. 肺炎双球菌 11.下列微生物中能通过细菌滤器,并营专性寄生的是:( C )正确 A. 苏云金杆菌 B. 蛭弧菌 C. 衣原体 D. 类菌体 12.在下列原核生物分类中,属古细菌类的细菌是:( D )正确 A. 大肠杆菌 B. 枝原体 C. 放线菌 D. 产甲烷细菌 13.在放线菌发育过程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的器官为( A )正确 A.基内菌丝 B.气生菌丝 C.孢子丝 D.孢子 14.大肠杆菌经革兰氏染色后,菌体应呈( B )正确 A.无色 B.红色 C.黑色 D.紫色 15.细菌的繁殖主要靠:( A )正确 A. 二分分裂 B. 纵裂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四)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选择题 A 型题 1.下列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中哪种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A 霍乱弧菌 B 肉毒杆菌 C 白喉杆菌 D 链球菌 E 破伤风杆菌 2.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方法是: A 清创处理 B 有效抗生素治疗 C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 D A+B E A+B+C 3.当一民工因铁钉深刺足底造成外伤送医院急诊时,医生应首先考虑给予注射 A.破伤风类毒素 B.破伤风抗毒素 C.白百破三联疫苗 D.丙种球蛋白 E.破伤风菌苗 4.王某,48岁,建筑工人;因牙关紧闭、四肢痉孪而入院。8天前,右脚被铁钉扎伤,伤口深,但几日后自愈。5日后右腿有些麻木和疼痛,且咀嚼不便,吞咽困难,最后全身抽搐,四肢痉挛。入院诊断为破伤风,请问下述哪项是最佳治疗原则 A 注射青霉素 B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白百破疫苗 C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青霉素 D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E 注射青霉素和白百破疫苗 5.鉴定破伤风杆菌有无致病性的最重要的根据是 A G+细长杆菌 B 顶端圆形芽孢 C 有周身鞭毛 D 专性厌氧生长 E 产生特异性外毒素 6.破伤风梭菌除致破伤风病外,还能引起何种疾病E A.菌血症 B.食物中毒

C.组织坏死 D.坏死性肠炎 E.以上均不是 7.下列搭配哪项不恰当: A 大肠杆菌EHEC组——出血性肠炎 B 炭疽杆菌——气性坏疽 C 破伤风杆菌——脐带风 D 淋球菌——尿道炎 E 脑膜炎球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不是肉毒梭菌特点的是 A 芽胞位于菌体次极端,菌体呈网球拍状 B 严格厌氧 C 致病物质主要是肉毒毒素 D 引起疾病主要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E 肉毒毒素作用机制是阻止神经组织释放乙酰胆碱 B型题 A 常因滥用抗生素所致的疾病 B 常经呼吸道所致的疾病 C 常经消化道所致的疾病 D 常经产道所致的疾病 E 常因战伤所致的疾病 1.假膜性肠炎 2.气性坏疽 3.肉毒中毒 X型题 1.可能引起食物中毒较常见的细菌有 A 金葡菌 B 伤寒杆菌 C 产气荚膜杆菌 D 破伤风杆菌 E 副溶血性弧菌 2.产气荚膜芽孢梭菌引起的疾病有 A 气性坏疽 B 坏死性肠炎 C 产褥热 D 食物中毒 E 伪膜性肠炎 3.有迁徙性生长现象的是 A 链球菌 B 变形杆菌

最新微生物学习题集1-4章答案(1)讲解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一、填空题 1.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为----------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分内外两层,内层成 分是----------,外层称外膜,成分为----------、----------和----------。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和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分内外两层,内层成分是肽聚糖,外层称外膜,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 2.在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中,肽包括----------和----------两种,聚糖则包括---------- 和----------两种糖。 在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中,肽包括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聚糖则包括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糖。 3.肽聚糖中的双糖是由----------连接的,它可被----------水解,从而形成无细胞壁的原生质体。 肽聚糖中的双糖是由β-1,4-糖苷键连接的,它可被溶菌酶水解,从而形成无细胞壁的原生质体 4. E. coli的肽聚糖单体结构与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①----------,②----------。 E. coli的肽聚糖单体结构与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前者①四肽尾第3个氨基酸是m-DAP,②无五肽桥 5.G+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是----------,G-细菌的则是----------。 G+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是磷壁酸,G-细菌的则是脂多糖 6.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主要成分,由----------------、----------------和 ----------------三部分构成,在LPS上镶嵌着多种外膜蛋白,例如----------------等。 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主要成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三部分构成,在LPS上镶嵌着多种外膜蛋白,例如孔蛋白等 7.在G-细菌细胞壁的外膜与细胞膜间有一狭窄空间,称为----------------。其中含有多种周质蛋白, 如----------------、----------------和----------------等。 在G-细菌细胞壁的外膜与细胞膜间有一狭窄空间,称为周质空间。其中含有多种周质蛋白,如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论文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文献综述 题目: 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及其检测姓名: 木日西提江 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专业: 食品科学 班级: 071班 学号: 074031156 指导教师: 王伟 2010年12 月7 日

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及其检测 摘要: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食物中毒作为最典型的一大类食源性疾病更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凡是导致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破坏,引发机体病理改变甚至死亡的物质被称为毒物。毒物随食物或毒物被当作食物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被称为食物中毒。本文以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为出发点,对常见食物中毒分为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微生物性三大类,叙述其中毒原理及常见症状,描述食物中毒的发病原理,发病症状,检验方法(包括快速检验)。并详细描述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关键字致病菌沙门氏菌检验快速检验 正文 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洁或有毒食物而导致的疾病。通常在吃了有问题的食物1至72小时内发病,病情严重者可以致命。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微生物性(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 一、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中毒症状急性中毒有心悸,面颈、四肢肌肉颤动,有手抖甚至不能站立,头晕,乏力,原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反应,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电图示S-T段压低与T波倒置。其中常见的化学性食物中毒有: (一)毒鼠强中毒:毒鼠强毒性极大,对人致死量5—12毫克。一般在误食10-30分钟后出现中毒症状。轻度中毒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唇麻木、酒醉感。重度中毒表现突然晕倒,癫痫样大发作,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识丧失。 (二)亚硝酸盐中毒:俗称“工业用盐”。摄入亚硝酸盐0.2-0.5克就可以引起食物中毒,3克可导致死亡。发病急,中毒表现为口唇、舌尖、指尖青紫等缺氧症状,重者眼结膜、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自觉症状有头晕、头痛、无力、心率快等。急救处理:催吐、洗胃和导泻以消除毒物;应用氧化型亚甲蓝(美蓝)、

微生物学习题集1_4章答案(1)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 一、填空题 1.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为----------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分外两层,层成分是 ----------,外层称外膜,成分为----------、----------和----------。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和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分外两层,层成分是肽聚糖,外层称外膜,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 2.在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中,肽包括----------和----------两种,聚糖则包括---------- 和----------两种糖。 在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中,肽包括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聚糖则包括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糖。 3.肽聚糖中的双糖是由----------连接的,它可被----------水解,从而形成无细胞壁的原生质体。 肽聚糖中的双糖是由β-1,4-糖苷键连接的,它可被溶菌酶水解,从而形成无细胞壁的原生质体 4. E. coli的肽聚糖单体结构与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①----------,②----------。 E. coli的肽聚糖单体结构与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前者①四肽尾第3个氨基酸是m-DAP,②无五肽桥 5.G+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是----------,G-细菌的则是----------。 G+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是磷壁酸,G-细菌的则是脂多糖 6.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主要成分,由----------------、----------------和 ----------------三部分构成,在LPS上镶嵌着多种外膜蛋白,例如----------------等。 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主要成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三部分构成,在LPS上镶嵌着多种外膜蛋白,例如孔蛋白等 7.在G-细菌细胞壁的外膜与细胞膜间有一狭窄空间,称为----------------。其中含有多种周质蛋白, 如----------------、----------------和----------------等。 在G-细菌细胞壁的外膜与细胞膜间有一狭窄空间,称为周质空间。其中含有多种周质蛋白,如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等 8.人为去尽细胞壁的细菌称为-----------,未除尽壁的细菌常称为-----------,在实验室中发生自发缺 壁突变的细菌被称为-----------,而自然界中存在的稳定型无壁原核微生物则是-----------。 人为去尽细胞壁的细菌称为原生质体,未除尽壁的细菌常称为球状体,在实验室中发生自发缺壁突变的细菌被称为L型细菌,而自然界中存在的稳定型无壁原核微生物则是支原体

微生物大学第一章

1 放线菌属于(d ) 答案 A. 真菌界 B. 病毒界 C. 原生生物界 D. 原核生物界 2 细菌在哪一类食品上最容易生长(b ) 答案 A. 苹果 B. 鲜鱼和鲜肉 C. 谷物 D. 脱水蔬菜 3 所的细菌的细胞壁中都含有肽聚糖。 4放线菌具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功能的菌丝是( ) 答案 A. 孢子 B. 基内菌丝 C. 孢子丝 D. 气生菌丝 5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 ) 答案 A. 几丁质 B. 脂多糖 C. 磷壁酸 D. 肽聚糖 6 放线菌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为( ) 答案 A. 6.5~8.0 B. <4.0 C. 7.5~8.5 D. 4.0~6.0 7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不含有( ) 答案 A. 磷壁酸 B. 脂多糖 C. 肽聚糖 D. 脂蛋白 8 蓝细菌中的藻青素属于氮源类储藏物。 9脂多糖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特有的成份。 10细菌的鞭毛是通过“挥鞭”方式而推动细菌运动的。 11蓝细菌的异形胞均有繁殖作用。 12自然界长期进化形成的缺壁细菌是( d) 答案 A. L型细菌 B. 原生质体 C. 原生质球 D. 支原体 13放线菌是一类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它们产生的孢子都是不长鞭毛的。 14 原核细胞细胞壁上特有的成分是( )

答案 A. 脂多糖 B. 磷壁酸 C. 几丁质 D. 肽聚糖 15G+杆菌去除细胞壁后,菌体呈何种形状?若进行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呈何种颜色? 答案 A. 杆状,紫色 B. 球状,紫色 C. 球状,红色 D. 杆状,红色 16科赫对微生物学的重要贡献是( ) 答案 A. 首次观察细菌的人 B. 首次证明微生物引起疾病的人 C. 首次给细菌命名的人 D. 首次发现青霉素的人 17苏云金芽孢杆菌可制成有效的生物杀虫剂,其杀虫物质是一种称为γ-内毒素的毒蛋白。18溶菌酶水解肽聚糖的作用位点是() 答案 A. N-乙酰胞壁酸与N-乙酰葡糖胺之间的β-1, 3糖苷键 B. 四肽短链与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酰胺键 C. 不同多糖链之间的肽桥 D. N-乙酰葡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 4糖苷键 19原核细胞特有的碳源储藏颗粒是( ) 答案 A. 藻青素 B. PHB C. 异染粒 D. DAP 20下列着生鞭毛最多的菌为( ) 答案 A. 假菌丝 B. 杆菌 C. 球菌 D. 螺旋菌 21革兰氏染色结果中,革兰氏阳性菌应为( ) 答案 A. 红色 B. 紫色 C. 无色 D. 黄色 22蓝细菌的光合作用部位是( ) 答案 A. 链丝段 B. 异形胞 C. 静息孢子 D. 类囊体

临床检验主管技师 微生物检验 第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第十七章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本章内容 一、概述 厌氧菌的分类 厌氧菌的临床意义 厌氧菌感染 厌氧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厌氧菌的分离与鉴定 厌氧环境的指示 二、常见厌氧菌 破伤风杆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艰难梭菌 厌氧球菌 无芽胞厌氧菌 厌氧菌概述 一大群专性厌氧,必须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 G+有芽胞的梭菌:有芽胞,抵抗力强,广泛存在,可出芽繁殖,产生多种外毒素,引起严重疾病。 G+/G-无芽胞的球菌与杆菌:人体正常菌群,可存在于口腔、肠道、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致病性属条件致病性的内源性感染。 厌氧菌概述——分类 《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分类标准: 无芽胞厌氧菌有40多个菌属,300多个菌种和亚种;而有芽胞的厌氧菌只有梭菌属,包括130个种。 据耐氧性分类

(1)专性厌氧菌:是指在降低氧分压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细菌。又分为极度厌氧菌(氧分压<0.5%,空气中暴露10min致死,如丁酸弧菌)和中度厌氧菌(氧分压为2%~8%,空气中暴露60~90min能生存,如大多数人类致病厌氧菌)。 (2)微需氧菌:能在含5%~10%CO2空气中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如弯曲菌属。 (3)耐氧菌:其耐氧程度刚好能在新鲜配制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一旦生长,暴露数小时仍不死亡,如第三梭菌、溶组织梭菌。 厌氧菌概述——临床意义及感染 感染类型 外源性感染:梭状芽胞杆菌属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无芽胞厌氧菌大多数是人体正常菌群,属于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感染,一般不在人群中传播。 感染的危险因素: 组织缺氧缺血;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某些手术及创伤易发生厌氧菌感染; 长期应用某些抗菌药物; 深部需氧菌感染。 感染的临床指征: 感染局部产生大量气体; 多发生在黏膜附近; 深部外伤后继发感染; 分泌物有恶臭或为暗红色; 常见于长期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例; 镜检有细菌,常规培养阴性。 厌氧菌概述——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重要原则:标本绝对不能被正常菌群所污染;应尽量避免接触空气。 适宜标 本 血液、骨髓、脑脊液、关节液、心包液、胸腔积液、腹腔液、胆汁、由活检或尸体解剖 获得的组织标本、深部脓肿抽取物、经环甲膜以下或肺穿刺抽取的肺渗出物、后穹窿穿 刺抽取的盆腔渗出液及无菌套管抽取的宫腔内容物、膀胱穿刺液及其它组织穿刺液等不宜标 本 鼻咽拭子、齿龈拭子、直肠拭子、喀出的痰液、自然排出的尿液和导出的尿液、流出的 脓液、接近皮肤或黏膜的分泌物、阴道分泌物、胃和小肠内容物、粪便(艰难梭菌除外) 等 厌氧菌概述——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采集 多采用针筒抽取、穿刺等,应严格无菌操作,严禁接触空气。 厌氧培养最理想的检查材料是组织标本,因厌氧菌在组织中比在渗出物中更易生长。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专科)作业题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4题,共60分) 1. 请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及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屏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隙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番红染液复染后呈红色。 应注意的问题。 2.请简述细菌培养中所用的培养基的种类及各自的用途。 常用的细菌培养基有营养肉汤和营养琼脂培养基。 营养肉汤用于一般细菌培养、复壮、增菌等,也可用于消毒剂定性消毒效果测定营养琼脂培养基是一种无选择性的较低营养成分的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菌落计数,也可以用于细菌的传代和增菌,但一般不用于细菌的鉴定(除非该细菌菌落有比较特殊的形态特征).只适合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生长. 3.平板菌落计数原理。 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

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但是,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所以,长成的一个单菌落也可来自样品中的2~3或更多个细胞。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往往偏低。为了清楚地阐述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现在已倾向使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而不以绝对菌落数来表示样品的活菌含量 4.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的意义。 食品的微生物学指标主要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等三个项目。其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是最重要、最常检的检验项目。 检测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可以了解食品在生产中,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包装受外界污染的情况.从而反映食品的卫生质量。一般来说、菌落总数越多,说明食品的卫生质量越差,遭受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而菌落总数仅少量存在时,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或者几乎不存在。但上述规则也有例外,有些食品成品的菌落总数并不高,但由于已有细菌繁殖并已产生了毒素,且毒素性状稳定,仍存留于食品中;再有一些食品如酸泡菜和酸乳等,本身就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而制成的,且是活菌制品。因此,菌落总数的测定对评价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质量有着一定的卫生指标的作用,但本能单凭此一项指标来判定食品的卫生质量,还必须配合大肠菌群和致病菌等检验,才能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评价。大肠菌群是水源污染的指示菌,当饮用水中检查出大肠菌群时,即证实水已被粪便污染,对人是有害的,是不卫生的。同样,食品中若有大肠菌群存在,也会影响人的健康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共40分) 1. 纯净水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 国家饮用水标准GB 5749-85规定,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 cfu/g(ml),所用 的方法是稀释平板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等测样品经适当稀释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为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

微生物学检验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与检验》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肥达反应 3.内基小体 4. 噬菌体: 5.血浆凝固酶 6.败血症 7.灭菌 8.药物敏感试验 9.外 - 斐氏试验 10.L 型细菌 11.菌群失调:12.微生物 13.细菌 14.最小抑菌浓度 15.菌落 16.汹涌发酵 17.无菌操作18.流感杆菌“卫星现象” 19.培养基 20.包涵体 21.正常菌群 22. 内毒素 23. 干扰现象: 24.菌血症 25菌丝: 二.填空题 1 L 型细菌是指()。 2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3 细菌 H-O 变异是指()。 4 药敏试验所用标准培养基是,所用菌液相当于()个细菌/ ml ,细菌接种采用()划线接种法。 5 细菌致病因素包括()、()和()。 6 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包括()、()、()和()四种类型。 7 不染色标本检查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 8 影响革兰染色结果的关键步骤是()。 9 有动力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是穿刺接种线(),无动力细菌穿刺接种线()。 10 糖发酵试验用于观察细菌分解糖是否产()和()。 11 靛基质试验的原理为,细菌产生的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而生成(),此代谢产物与加入的试剂反应,生成()。 12 链球菌根据溶血现象分为()、()和()三种类型。 13 葡萄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链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 14 呈现脐窝状菌落的球菌是()。 15 抗 O 试验是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效价的试验,用于风湿热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16 血平板上呈现草绿色溶血环的病原性球菌是()和()。 17 IMViC 试验包括()、()、()和()四项试验。 18 分解乳糖的细菌在肠道选择平板上呈现()菌落,不分解乳糖则为()菌落。 19 KIA 斜面红色表明,底层黄色、有气泡表明()、(),有黑色沉淀表明()试验阳性 20 霍乱弧菌生物型包括()和()。 21 AIDS 的传染源是()和(),传播途径主要有(),()和()。 22 真菌菌落有()、()和()三种。 23 病毒培养方法有()、()和()。 24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和()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 25 流感病毒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三型,其中容易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是其中的()型。 26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和物品的操作方法称为()。 27 含菌量较多的标本(如粪便)的接种通常采用()接种法。

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

实验一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总数检验的意义。 2、掌握样品稀释处理的方法和菌落总数计数的方法 3、掌握国标法测定菌落总数的方法和技能 4、熟练无菌操作技术。 二、原理 菌落总数是指食品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菌落总数主要作为判别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观察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菌落总数并不表示样品中实际存在的所有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三、试剂和仪器 (一)最先准备的器材(清洗、烘干、包扎、灭菌) 规格名称数量用途 1、500ml广口瓶1个稀释样品 2、500ml三角瓶1个配制生理盐水 3、250ml三角瓶2个配制营养琼脂 4、18×180mm试管3支稀释样品 5、1ml移液管 5 支 6、直径为90mm平皿10套倒营养平板 7、250ml量筒1支 8、玻璃珠:直径约5mm (二)应灭菌、消毒的器材 剪刀1把不锈钢药匙1把称量纸:适量 酒精消毒的器材:吸耳球1个,滴管胶头4只,开瓶器

(三)应制备的培养基 培养基总量所用容器 1、0.85%NaCl生理盐水1瓶300ml/瓶500ml三角瓶 2、平板计数琼脂(PCA)培养基:2瓶100ml/瓶250ml三角瓶 四、实验内容 (一)、基本操作过程: 样品称量→→样品稀释→→倾注平皿→→培养48小时→→计数报告。 (二)、样品的稀释(样品的处理) 样品:袋装乳粉 外包装消毒→→无菌称样品25g→→加无菌生理盐水→→加盖振荡摇均匀 1、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袋口,用无菌剪刀开封取样。称取检样25g,放入装有适量玻璃珠的灭菌广口瓶子中,然后用225mL温热的灭菌生理盐水徐徐加入(先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将乳粉调成糊状,再全部加入,以免奶粉结团),采用振摇法(用力快速振摇50次,振幅不小于40cm)振摇均匀,即为1:10的稀释液。固体检样在加入稀释液后,最好置灭菌均质器中以8000~10000r/min的速度处理1min,制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制成1∶100稀释液。 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项操作顺序作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另一支1ml灭菌吸管。 4、根据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作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稀释液1ml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2个平皿。 5、用1ml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试验,做2个平皿。 注意: ①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瓶口或试管口外部,也不得触及管内稀释液。 ②吸管插入检样液内取样稀释时,插入深度要达2.5cm以上,调整时应使管尖与容器内壁紧贴。 ③进行稀释时,应使吸管内的液体沿管壁小心流加入,以免增加检液。 ④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一支1ml灭菌吸管。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5)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A1题型 1、人类ABO血型抗原包括 A、A抗原 B、B抗原 C、O抗原 D、AB抗原 E、A抗原和B抗原 答案:E 2、ABO血型物质在人体中可引起哪几种Ab产生 A、抗B抗体 B、抗AB抗体 C、抗A抗体 D、抗O抗体 E、抗A和抗B抗体 答案:E 3、免疫耐受就是 A、非特异性无反应性 B、特异性无反应性 C、机体无反应性 D、免疫抑制性 E、对任何抗原都不反应 答案:B 4、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与下列哪种物质有关 A、IgE B、IgA C、活化B细胞 D、活化T细胞 E、活化NK细胞

答案:D 5、佐剂作用是 A、将Ag送入机体各部位 B、将Ag固定在局部 C、增强Ag免疫原性 D、赋予Ag免疫原性 E、增强机体对Ag的免疫应答 答案:E 6、下列哪种物质既有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A、IgG B、干扰素 C、IgA D、前列腺素 E、补体 答案:E 7、TDH 细胞是 A、产生Ab细胞 B、天然杀伤细胞 C、细胞毒细胞 D、迟发变态反应T细胞 E、依Ab杀伤T细胞 答案:D 8、关于霍乱弧菌是否侵入上皮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侵入 B、侵入 C、在特定条件下侵入 D、具有侵袭基因的霍乱弧菌侵入 E、侵入后局限于上皮细胞内 答案:A 9、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溶血素,其中最主要的是

A、α、β溶血素 B、α、γ溶血素 C、β、γ溶血素 D、δ、ε溶血素 E、α、γ溶血素 答案:A 10、与其他肺部感染病原菌相比较,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特点是 A、产生外毒素 B、具有内毒素 C、产生溶血素 D、产生绿脓素 E、具有菌毛 答案:D 11、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含有荚膜多糖抗原称作: A、V抗原 B、M抗原 C、A抗原 D、X抗原 E、S抗原 答案:B 12、下列关于铜绿假单胞菌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革兰氏阳性球菌 B、革兰氏阳性杆菌 C、无芽孢 D、具有荚膜 E、无鞭毛 答案:C 13、下列何种微生物具有荚膜结构 A、军团菌 B、支原体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1第一章微生物学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 我们周围的微生物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我们时常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由于肉眼分辨能力的原因,我们几乎忽略了那些无所不在的微小生物。 1.2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原核类:真细菌、古菌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藻类。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易;分布广、种类多。 1.3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随着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并还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 1.4 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1.4.1微生物的发现

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个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 k, 1632~1723,但他的最大贡献不是在商界而是他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他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50~300倍,构造很简单,仅有一个透镜安装在两片金属薄片的中间,在透镜前面有一根金属短棒,在棒的尖端搁上需要观察的样品,通过调焦螺旋调节焦距。利用这种显微镜,列文虎克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由于他的划时代贡献,168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4.2 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的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和德国的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期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巴斯德 巴斯德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自生说”是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使"自生说"逐渐软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然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的一个顽固阵地,同时也是人们正确认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一大屏障。巴斯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巴斯

微生物学第一章绪论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2。微生物学 二、填空题: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____的同时也带来______。 2.1347年的一场由________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 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03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________所引起。 4,微生物包括:_______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__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_____ 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5.著名的微生物学家Roger Stanier提出,确定微生物学领域不应只是根据微生物的大小,而且也应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____。 6.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领域,称为____。 7.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____”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 8.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____和德国的_____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_____和____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9.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____、_____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分离、培养和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10.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____、_____及____。而随着基因组作图测序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基因组研究将成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为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自身以及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 三、选择题: 1.当今,一种新的瘟疫正在全球蔓延,它是由病毒引起的( )。 A、鼠疫 B、天花 C、艾滋病(AIDS) D、霍乱 2.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doman)系统,微生物都占据了( )的“席位”。 A、少数 B、非常少数 C、不太多 D、绝大多数 3.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它又可分为( )的分支学科。 A、几个不同 B、少数有差别 C、许多不同 D、4个不同 4.公元9世纪到10世纪我国已发明( )。 A、曲蘖酿酒 B、用鼻菌法种痘 C、烘制面包 D、酿制果酒 5、安东·列文虎克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 )倍,利用这种显微镜,他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A、50~300 B、10左右 C、2~20 D、500~1 000 6.据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诺贝尔奖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从事微生物问题研究的就占了( )。

临床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2019)练习第十七章_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2019 第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一、 A1 1、破伤风杆菌血平板 37℃培养 48h A 、凸起、灰白、半透明、边缘不整齐 B 、凸起、灰白、不透明、边缘不整齐 C 、扁平、金黄色、半透明、边缘不整齐 D 、扁平、灰白、半透明、边缘不整齐 E 、扁平、灰白、半透明、边缘整齐 2、破伤风杆菌形态与染色叙述正确的是 A 、细长、周鞭毛( +)、荚膜( - ) B 、汤匙状、周鞭毛( +)、荚膜( - ) C 、细长、周鞭毛( - )、荚膜( - ) D 、细长、周鞭毛( +)、荚膜( +) E 、细长、周鞭毛( - )、荚膜( +) 3、对于厌氧菌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主要聚居肠道,达到 1012 个粪便 B 、人体致病菌,主要集聚肠道,达到 1012 个粪便 C 、人体体表菌群的主要部分,达到 1012 个粪便 D 、人体体表菌群的主要组成部分,达到 1042 个粪便 E 、人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主要聚居肠道,达到 1042 个粪便 4、厌氧菌中耐氧菌 A 、在新鲜固体培养基表面不生长、暴露数小时仍不死亡 B 、在新鲜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暴露 1h 后死亡 C 、在新鲜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暴露 2h 后不死亡 D 、在新鲜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暴露数小时仍不死亡 E 、在新鲜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暴露 3h 后不死亡 5、专性厌氧菌中极度厌氧菌 A 、氧分压< 5%,空气暴露 10min 死亡 B 、氧分压< 0.5%,空气暴露 10min 死亡 C 、氧分压< 3%,空气暴露 10min 死亡 D 、氧分压< 0.5%,空气暴露 1min 死亡 E 、氧分压< 5%,空气暴露 30min 死亡 6、可做厌氧菌培养的标本为 A 、气管抽取物 B 、前列腺分泌物 C 、阴道分泌物 D 、胸腔积液 E 、中段尿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副高高级病例分析题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副高、高级)病例分析题 一个23岁男子因尿痛、尿频,尿道有黄绿色脓性排出物或分泌物而入院。脓性分泌物涂片镜检显示有大量多形核白细胞,其内有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 1.病人最可能感染的病原体是: A.脑膜炎球菌 B.杜克嗜血杆菌 C.溶脲脲原体 D.淋病奈瑟菌 E.性病淋巴肉芽肿衣原体 2.治疗首选药物是: A.青霉素 B.头孢曲松与强力霉素联用 C.强力霉素 D.磺胺增效剂-磺胺甲基异噁唑 E.万古霉素 3.该病原体在缺乏特异性抗体的情况下具有抗吞噬作用,这主要是由哪种抗原所致: A.荚膜 B.菌毛 C.外膜蛋白 D.IgA蛋白酶 E.脂多糖 4.如果在患者脓性分泌物中查不到病原菌,你人认为尿道炎最常是由哪种病原体引起的: A.溶脲脲原体 B.梅毒螺旋体 C.单纯疱疹病毒 D.沙眼衣原体血清型D~K E.沙眼衣原体血清型L1、L2或L3

一个1岁女孩因阵发性严重咳嗽而入院。发作时,连续咳嗽5~20次,呼吸困难,口鼻流出大量粘液性带泡分泌物。患者咳嗽终止前,随着空气最后涌入肺部,发出喘鸣音。其它临床症状有:鼻和眼结膜出血,眶膜水肿,淋巴细胞性白细胞增多。病人无发热,咽喉部无假膜。该女孩尚未接受常规计划免疫。 5.引起患者疾病的最可能的病原体是: A.百日咳杆菌 B.流感嗜血杆菌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流感病毒 E.白喉杆菌 6.已与病孩密切接触的未受免疫儿童和成人,应采取哪种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A.白喉抗毒素 B.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 C.红霉素 D.头孢曲松 D.金刚烷胺 7.病人发病过程中所见的过度分泌是由于: A.灭活延长因子2的毒素 B.激活膜结合Gi蛋白而提高胞内cAMP水平的毒素 C.降解SIgA抗体的IgA蛋白酶 D.切断上皮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神经氨酸与相邻糖基的联结链的一种表面酶 E.病理免疫损伤 8.分离培养该病原体应采用: A.鲍-金培养基 B.巧克力培养基 C.鸡胚接种 D.吕氏血清培养基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整理上课讲义

食品微生物学 一、核结构的不同,1969年魏塔科提出五界系统,即动物 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1979我国学者提出了病毒界 二、物的生物学活性(P3) (1)代谢活力强 微生物体积小,有极大的表面积/体积比值,因而微生物能与环境之间迅速进行物质交换,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而且有最大的代谢速率。从单位重量来看,微生物的代谢强度比高等生物大几千倍到几万倍。 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 (2)繁殖快 微生物繁殖速度快、易培养,是其他生物不能比的。以二裂法繁殖的细菌具有惊人的繁殖速度。 (3)种类多,分类广 目前已经确定的种类为10万种左右,每年正以发现几百至上千个新种的趋势在增加;目前我们所了解的微生物种类,至多也不超过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总数的10%。 (4)适应性强,易变异 由于个体小,结构简单,繁殖快,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等原因,微生物很容易变异。变异具有多样性,最常见的变异形

式是基因突变,它可以涉及到任何形状,诸如形态构造、代谢途径、生理类型以及代谢产物的质或量的变异等。 三、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四、食品微生物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 (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活动规律; (2)研究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 (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微生物指标,从而为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五、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有3种方式:即微生物菌体的应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微生物酶的应用。 六、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以及形态结构比较特殊的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以及螺旋体等。 七、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4部分。 八、细胞壁的功能: (1)细胞壁具有保护细胞及维持细胞外形的功能; (2)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也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3)为鞭毛运动提供可靠的支点; (4)可允许水及一些化学物质通过,并对大分子物质有阻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习题 A部分 一、选择题 1.Bacillus subtilis在生长发育的一定时期能形成:() A. 孢囊 B. 芽孢 C. 伴孢晶体 D. 子实体 2.细菌的繁殖首先开始于:() A. 膜的分裂 B. 壁的分裂 C. DNA的复制 3.细菌的繁殖主要靠:() A. 二分分裂 B. 纵裂 C. 出芽 4.下列微生物属于原核微生物的是:() A. 细菌 B. 霉菌 D. 酵母菌 D. 单细胞藻类 5.自然界中分离到的细菌,形态各种各样,其中种类最多的是:() A. 球菌 B. 螺旋菌 C. 放线菌 D. 杆菌 6.原核细胞中特有的C源贮藏颗粒是:() A. 异染粒 B. 肝糖粒 C. 淀粉粒 D. 聚-β-羟基丁酸 7.放线菌的菌体呈分枝丝状体,因此它是一种:() A. 多细胞的真核微生物 B. 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C. 多核的原核微生物 D. 无壁的原核微生物 8.在细菌细胞中能量代谢场所是:() A. 细胞膜 B. 线粒体 C. 核蛋白体 D. 质粒 9.细菌芽孢抗热性强是因为含有:() A. 聚–?-羟基丁酸 B. 2,6-吡啶二羧酸 C. 氨基酸 D. 胞壁酸 10.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形成芽孢同时,还能形成一种菱形或正方形的物质,称之为:() A. 孢囊 B. 伴孢晶体 C. 核蛋白质 D. 附加体 11.G+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为一层,含有的特有成分是:() A. 脂多糖 B. 脂蛋白 C. 磷壁酸 D. 核蛋白 12.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是:() A. 肽聚糖 B. 磷壁酸 C. 脂蛋白 D. 脂多糖 13.细菌的芽孢是:() A. 一种繁殖方式 B. 细菌生长发育的一个阶段 C. 一种运动器官 D. 一种细菌接合的通道 14.枝原体的细胞特点是:() A. 去除细胞壁后的细菌 B. 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

第十四章 厌氧性细菌

第十四章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是一大群种类繁多、专性厌氧,必须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 厌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人及动物的体内。无芽胞厌氧菌主要存在于人体及动物体内,特别是肠道、口腔、止呼吸道和泌尿道等处,与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共同构成机体的正常菌群。在正常菌群中厌氧菌通常占有绝对的优势。正常情况下,菌群保护相对平衡,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发生菌群失调,或机体抵抗力减退,则可导致内源性厌氧菌感染。 目前已知的重要厌氧菌见表。 表14-1 重要的厌氧菌 一、芽胞菌 梭状芽胞菌属(Clostridium) 二、无芽胞菌 (一)革兰氏阳性球菌 1 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 2 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 (二)革兰氏阴性球菌 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 (三)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1 类杆菌属(Bacteroides) 2 梭形杆菌属(Fusobacterium) (四)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 1 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2 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3 真杆菌属(Eubacteriun) 4 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

第一节厌氧芽胞杆菌 厌氧芽胞杆菌只有一个属,称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简称梭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都能产生芽胞,芽胞直径大多比菌体宽,使菌体膨大成梭形,故得名。芽胞的形状和位置在鉴别上有意义。 大多数须在严格厌氧条件下才能生长,少数可在微氧环境中繁殖。 一、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一)生物学性状 破伤风梭菌菌体细长,长4~8um ,宽0.3~ 0.5um ,周身鞭毛,芽胞呈圆形,位于菌体顶端,直径比菌体宽大,似鼓槌状,是本菌形态上的特征。繁殖体为革兰氏阳性,带上芽胞的菌体易转为革兰氏阴性。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7.0~7.5,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培养24~48小时后,可形成直径1mm 以上不规则的菌落,中心紧密,周边疏松,似羽毛状菌落,易在培养基表面迁徒扩散。在血液琼脂平板上有明显溶血环,在疱肉培养基中培养,肉汤浑浊,肉渣部分被消化,微变黑,产生气体,生成甲基硫醇(有腐败臭味)及硫化氢。一般不发酵糖类,能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形成吲哚,不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对蛋白质有微弱消化作用。本菌繁殖体抵抗力与其他细菌相似,但芽胞抵抗力强大。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能耐煮沸40~50分钟。对青霉素敏感,磺胺类有抑菌作用。 (二)致病性 破伤风梭菌芽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可由伤口侵入人体,发芽繁殖而致病,但破伤风梭菌是厌氧菌,在一般伤口中不能生长,伤口的厌氧环境是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窄而深的伤口(如剌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或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或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均易造成厌氧环境,局部氧化还原电势降低。有利于破伤风杆菌生长。破伤风梭菌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或称神经毒素(Neurotoxin)。破伤风毒痉挛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为蛋白质,由十余种氨基酸组成不耐热,可被肠道蛋白酶破坏,故口服毒素不起作用。在菌体内的痉挛毒素是单一和一条多肽链,分子量15万。破伤风毒素的毒性非常强烈,仅次于肉毒毒素。破伤风梭菌没有侵袭力,只在污染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一般不入血流。当局部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后,引起全身横纹肌痉挛。毒素在局部产生后,通过运动终板吸收,沿神经纤维间隙至脊髓前角神经细胞,上达脑干,也可经淋巴吸收,通过血流到达中枢神经。毒素能与神经组织中的神经节工苷脂结合,封闭了脊髓抑制性突触末端,阻止释放抑制冲动的传递介质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从而破坏上下神经原之间的正常抑制性冲动的传递,导致超反射反应(兴奋性异常增高)和横纹肌痉挛(图14-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