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美女性作家的比较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心灵深处不息的呼喊——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性主人公——简•爱、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对比钟雪中文083班08321091摘要:“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美文学长廊中,印典娜、安娜、娜拉、埃德娜、弗朗西斯卡、安妮……这些不满于生活现状,勇敢追求自我理想的女性主人公,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占据了人物画廊的显著位置。
乔治·桑、托尔斯泰、易卜生、肖班、沃勒、埃文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性别、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家,不约而同地把视角投射于妇女问题,以绚丽多彩的文学之笔,共同描绘了女性世界精神探索的历程。
”关键词:简·爱苔丝安娜·卡列尼娜命运结局女人的历史悠远绵长,人类是以女人为主导地位开始的。
然而,随着男人的作用在人类社会中越来越重要,女人的地位也江河日下。
在封建社会,女人不仅在外面不被重视,就连在家也没什么地位。
人类社会进入19世纪后,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运动开始萌芽。
“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美文学长廊中,印典娜、安娜、娜拉、埃德娜、弗朗西斯卡、安妮……这些不满于生活现状,勇敢追求自我理想的女性主人公,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占据了人物画廊的显著位置。
乔治·桑、托尔斯泰、易卜生、肖班、沃勒、埃文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性别、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家,不约而同地把视角投射于妇女问题,以绚丽多彩的文学之笔,共同描绘了女性世界精神探索的历程。
”【1】学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看着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仿佛一个个主人公就在我眼前,那么形象、那么生动。
夏洛特·勃朗蒂笔下的简·爱对当时的冷酷无情与不公道的社会的抗议;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正爱情的过程和悲剧性结局……现在我就将简·爱、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在出身、境遇、问题、行动、结局等方面做一下对比。
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女权主义的第一次浪潮是在十九世纪。
十九世纪英国出了许多著名的女作家,其中包括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爱略特等。
代表作有波伏娃的《第二性》、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勃朗特三姐妹《呼啸山庄》、《简爱》等。
我们结合《简爱》来谈一下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的女权主义思想。
《简爱》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新发展。
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女作家通过写小说来表现妇女的权利,因而他们的小说因而他们的小说没有更多的思想内容和精神追求奥斯汀的小说向前前进了一步,他通过恋爱和婚姻来谋求妇女的自由和追求,因而她的小说表现的男女平等就是缔结一门相互尊重的幸福婚姻。
而夏洛蒂比前代小说家更近一步,她十分关心妇女问题,她认为妇女解放不在于谋求一门幸福婚姻,而在于谋求一份工作,获得稳定的物质基础,以此来维持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
她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
她在小说里坚持着这样一种观念,即有自尊的而无姿色的贫苦妇女,应当面向劳动市场,而不是在拥挤的婚姻市场里降低自己的人格。
当时妇女求职,谋求解放的道路是很狭窄的,夏洛蒂在她的几部小说中所描写到的妇女职业是做家庭女教师。
有学者说,《简.爱》就是一部“家庭女教师的大宪章”它是以一种叛逆精神写成的。
简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位。
当罗切斯特向她求婚时,她对他说,她希望继续工作,以维持自己的经济独立。
另外简还追求感情的独立,简她坚持为了双方的利益,他们在感情上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
这是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妇女要求感情上的独立,也即个性独立。
浅析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创作发展作者:徐慧申红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9期徐慧申红内容摘要:19世纪英国小说界发展迅猛,女性文学创作也成绩斐然,女性作家群的崛起和独特的文学现象成为世界文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简·奥斯丁、夏洛特·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乔治·艾略特……这些驰骋女性思想、敢为女性代言的优秀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让大众了解到女性群体在文学范畴的价值,其文学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在历史长河中流芳百世、熠熠生辉;《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简·爱》《呼啸山庄》《玛丽·巴顿》《米德尔马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她们笔下极具世界影响力的传世佳作,也对后来参与到女性文学创作、积极从事女权运动的个体,和开展女性文学艺术活动的群体,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谨以部分女性小说家为例,尝试通过具备实践意义的英国19世纪女性文学发展的相关内容获取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托经典文学形象解读女性创作特点和女性意识,探究19世纪英国文学前所未有的“女性小说家时代”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思考女性文学创作对推动两性平等和女权主义运动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以期为当今蒸蒸日上的女性书写和女权运动提供一点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19世纪女性文学女性作家女性创作女性意识女性文学是随着生产能力优化而逐步构建起来的文化结构内容,呈现出文明、平等的现代主义精神。
女性是这种文学内容的话语主导者、美学关联者、思维主体、经验获取者,它通常指具有女性性质或由女性撰写的文学作品。
女性文学积极主动地挖掘女性柔弱外表之下的价值内核,向大众宣传女性在不同社会角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引导读者与不同性格、社会地位的女性开展精神层面的交流,并利用文学活动抵触那些贬低、无视女性价值的认知,通过坚强、果敢、勇于创新的女性形象来潜移默化的提升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一.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繁荣的时代背景分析19世纪英国诞生了30多位颇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她们竞相通过小说大胆表达女性心声、积极争取女性权益、奋力呼唤女性地位,以文学为武器反对世俗偏见,以笔为刃替女性同胞呐喊抗辩。
浅评英国19世纪三位女小说家摘要:19世纪,英国文坛曾经崛起过一个女性作家群。
其中简·奥斯丁,夏洛特·勃朗特。
艾米莉·勃朗特以各自不同的风格,共创了一个完美的女性文学世界。
关键词:英国女性文学;简·奥斯丁;夏落特·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Abstract:In the 19th century ,women novelists began to appear in English literature. Among them ,some remaketable women novelist,Jane Austen ,Charlotte Bronte, Emily Bronte created a perfect world of women literature with their own speci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England women literature,Jane Austen ,Charlotte Bronte Emily Bronte19世纪,英国文坛曾崛起过一个女性作家群,一大批璀璨的名字不容置疑地证明着女性的创造力。
众多的批评,包括女权主义批评,纷纷论证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缘故,评说了女作家们各自的成就以及他们崛起在文学妇女传统中的意义。
在19世纪英国女作家中,最为出色的当数简·奥斯丁、夏洛特·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
由于她们不同的心理素质,由于他们面对文学、面对世界的三种各异的姿态,这三位女小说家为女性文学提供了三种不同的风格,不同个性的写作特征。
她们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时代氛围中,作为群体,她们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女性世界。
ー:现实主义的简·奥斯丁用“现实主义”一词来描述简·奥斯丁的创作,并不打算去追溯所谓“狄更斯-派小说家”的现实主义渊源,而是从女性写作的角度来看奥斯丁。
86女权主义视角下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文/孔伟摘要:阿加莎·克里斯蒂是19世纪英国知名的女性作家。
女权主义在20世纪日渐成熟,在19世纪,英国主流思想依然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观,但是在19世纪末孕育出了第一次与第二次女权运动,所以关于阿加莎是否具有在当时可以算是进步的女权思想,学者们争论不一。
本文站在女权主义视角来分析阿加莎的作品,在众多女性形象中概括出了男女平等、男女平权、女性的独立与自由思想,论证了阿加莎个人的女权主义观点以及她为女权运动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关键词: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女权主义;女性形象;女性思想对于阿加莎是否是女权主义者,学者们一直具有争论。
一批学者认为阿加莎是一名女权主义者,因为在她的作品中不止一处的体现了女权主义观点,甚至阿加莎本身就是女权主义的发言人。
“克里斯蒂在1920年发表她第一部小说《斯泰尔庄园奇案》后受到惩罚,20世纪是一段激烈的性别谈判时期。
在法律上,1918年三十岁以上的妇女第一次获得了选票,1919年妇女允许获得职位,而当时议会撤销了阻止她们这样做的立法。
1928年‘女性投票权’允许女性与男性在同样的法定年龄条件下投票。
中产阶级妇女的教育由此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直专注于女性作为妻子与女儿在地位上与男性的平等与独立”(Merja Makinen ,2006:4)但是,阿加莎在她的作品中却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阿加莎认为女性的最终归宿依然是找一位男子幸福生活到老。
这也是很多学者不同意阿加莎是一位女性主义者的主要原因。
劳拉·汤普森在《英伦之谜:阿加莎·克里斯蒂传》里写道:“像她那样的女孩没有职业,她们有丈夫。
”(劳拉·汤普森,2011:96)“她”在这里指的就是阿加莎,她们则是代表了19世纪的英国女性,她们认为婚姻就是女人的命运,她们不需要职业,只要有丈夫就可以了。
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阿加莎的作品中却是表达出了一些女权主义的思想,女权主义思想可以概括为男女平等、男女平权以及女性的独立与自由,女性争取自身与男性在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同时,她们进一步追求在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的权利平等,在地位与权利达到平等之后继续追求作为独立性别所应该享受的自由,不受拘束。
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概述在19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观念和期望,并反映了女性在家庭、婚姻和社会角色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限制。
本文将对几位代表性的19世纪英国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简·奥斯汀(Jane Austen)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简·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文学中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她通过自己的作品描绘了许多普通而又独立思考的女性形象。
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内特便是一个典型代表,她聪明机智、坚持自我,展现出强大的社交能力和追求真爱的勇气。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乔治·艾略特是另一个以刻画复杂而真实的女性人物而闻名于世的作家。
在她的长篇小说《米德尔马契特》中,多洛雷斯·布鲁克是一个坚强、独立并且有着远见的女性形象,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社会观念束缚。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显著而影响深远的女性形象。
在《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厄仑是一个情感丰富、冲动又野心勃勃的角色。
她代表了许多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并展示了社会对女性自主权和爱情选择上的限制。
结论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无论是奥斯汀塑造的聪明活泼还是艾略特描绘的坚定果敢,都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女性面对家庭、婚姻与社会压力时所呈现出来的复杂和多样化特质。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19世纪的英国社会和女性地位的演变。
注: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修改和补充。
2016年6月号上圆园身上出现,词义引申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正反两义集中到同一个字上了。
古语说“周而复始,得其环中”,我们暂时借用这句话将这种引申类型成为“环型引申”,其过程叫“环型过程”。
《尔雅》:“徂,存也;徂,往也;徂,死也。
”存、往、死,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乱”的常用义是无序、混乱,但也含“有序”的意思,《尔雅》:“乱,治也。
”郭注引《论语》“予有乱臣十人”为证。
《尔雅》又有:“乱,养也。
”养,强调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如养病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俗语又有“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说法,表明养是需要长时间的。
乱的意义:混乱无序、调养、治(有序),这恰恰是“亂”的隐喻象征义的一个周期。
再比方“如”字,这个字的意思很多,有些义项表面看来似乎毫无联系,但是我们一旦抓住“如”的隐喻象征义,即可执简驭繁。
如,本义是女子在一盆水里照见自己的形象,这个过程可以引申出很多意思:形象进入水中,这个过程即“前往”,《春秋》说“如齐逆女”,就是说到齐国迎接新娘;进入水中的形象和本人是一致的,所以如有“像”的意思。
《尔雅》说:“如,谋也;如,往也;茹,度也;啜,茹也。
”谋、度,也是从照镜子这个场景里引申出来的意思。
我们查《故训汇纂》,如的意思还有:从也;行也;自我而往也;若也;此也;似也;当也;宜也;比也;奈也;将辞;与也;与而音义同;等等义。
也可以表示“不如”,《公羊传·隐公元年》“如勿与之而矣”何休注:“即不如,齐人语也。
”《左传·憙公二十二年》“则如勿伤”杜预注:“如,犹不如,古人之语然,犹似敢即不敢。
”从“如”的引申我们可以看出,在由物象组成的汉字场景里,可以展开周而复始的环型引申,引申的最后,意思竟然和最初的意思相反。
这样的例子在汉语里其实还真不少。
对此吴永坤《论反训》说:“我们的民族是个思辨的民族,辩证法思想资料的丰富就说明了这一点。
《易》有穷通之论,《老子》有祸福倚伏之说,《汉书·艺文志》有相反想成的思想,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民族智慧火花的闪耀。
浅析英国19世纪女性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本文通过对简·奥斯汀以及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分析,试图分析女性作家本人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并探讨了这些观点的现实意义。
标签:女性作家;爱情;婚姻在整个英国文学史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家,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情感和细致的描写,向世界宣告着她们自己的思想。
她们的作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她们的思想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中,许多的女性文学作品都表达了女性作者本人对婚姻与爱情的态度和看法。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说:“爱情这个简单字眼,对男女实际上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
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十分清楚的:这不仅是奉献.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
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使爱成为信仰,她唯一拥有的信仰。
”正是女性对爱情的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使女性文学在文学史中对婚姻更有独特的见解,对英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部女性作品中看到其对爱情与婚姻的理解和态度。
一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与《爱玛》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与《爱玛》中的小说情节与人物行为都萦绕在婚姻这一中心议题。
中国爱情文学的女性多是扮演救助者的角色,或用金钱,或用武力,帮助才高八斗而手无缚鸡之力的男性获取荣华富贵;而西方爱情文学中的女性多走一条灰姑娘的道路,为英俊、勇敢的王子救助而获得幸福。
小说展示了在当时社会,婚姻并非意味着男女间无法控制的热情,而是双方与社会间的契约产物。
无论是《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简和伊丽莎白还是《爱玛》中的女主人公爱玛都全然融入其社会现实,依循社会规则。
由于明白婚姻关系可提供阶级提升与经济改善的机会,选择时财力与社会地位就成为决定结婚对象的相关条件。
为了达成结婚的目的,女性擅于把自己转化成商品,展示其外貌与才艺,利用其女性特质来赢得婚姻伴侣。
作品中的物质环境是塑造女性婚姻意识的决定因素。
从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笔下体会女性意识【摘要】在西方的十九世纪前,男性作家一直主导着文学领域,由于当时的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她们受到的教育程度都亚于男性,所以在文学领域,女性长期处于空窗状态。
在当时的西方社会,女性的文化素养被认为是一种“多余”,所以在大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描述了低下的女性形象,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女性文学的崛起意味着女性主义的发展,真正的女性文学起源于19世纪,众多的女性作家出现,摧毁了女性在文坛的空窗状态,用她们的笔控诉着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待遇。
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等。
在她们的笔下,女性改变了其一贯的温柔形象,表现出了她们坚强,独立自主的形象特点。
并且呼吁女性们应该接受平等的教育。
简·奥斯丁从她的作品中反应了对当时社会习俗的讽刺,表现出来的是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这些都是女性主义意识的萌芽表现。
《简爱》、《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充分体现了19世纪初女性意识发展的过程以及特点。
【关键词】英国;女性作家;女性形象;女性意识1.代表作家及作品1.1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出生在英国北部的一个村庄中,后来全家搬到一个与世隔绝的沼泽地,在那的生活激发了她的灵感,滋养了她喜欢自由的精神。
她的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和她都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家。
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女性意识到自己在政治、经济生活、教育和社会地位各方面的不平等待遇,开始觉醒了,勃朗特姐妹就是那一时期的典型人物。
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她完成了四部小说,《教师》﹑《简·爱》﹑《谢利》和《维莱特》,其中《简·爱》是她的杰作。
她的四部小说从不同的程度上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和周围的生活为基础。
首先,她揭露了上层阶级的残酷和虚伪以及不公平;同时她也表现了穷人的悲惨和苦难。
1.2《简·爱》。
19世纪英国女作家●一、英国女小说家创作的传统● 19世纪的法国文坛,唯一知名的女性作家是浪漫主义小说家乔治·桑,她用这个男性的笔名载入文学史册。
英国在19世纪,涌现出一批女小说家,奥斯丁、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爱略特。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
18世纪后期英国哥特小说● 18世纪后期,英国就出现大量的女小说家,她们主要写作“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
哥特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城堡和废墟为背景,故称“哥特式”,哥特小说描写的城堡和寺院,通常建有秘密通道、隐蔽的城垛、暗设的窗户与活板门等装置。
这些破败的城堡,经常闹鬼,充满神经失常的囚犯、暗杀、阴谋诡计和鬼怪式人物,因争夺财产或满足个人情欲而引起谋杀迫害等,情节紧张恐怖,充满神秘气氛。
哥特小说的著名女作家是拉德克里芙太太(1764-1823),她的代表作是《渥多尔弗的奥秘》。
●感伤小说●感伤小说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所描写的女主人公,受到最轻微的刺激就会晕倒。
刺激稍大一点,她们就疯狂起来,或衰弱下去。
即使没有任何刺激,她们也是眼泪汪汪,满脸红晕。
感伤小说最重要的女作家是范尼.伯尼(1752-1840),代表作是《埃维莉娜》(1778)。
●除了这两名代表女作家外,大部分比较次要的小说家也是女性,她们拥有绝大多数的女性读者,整整统治了18世纪最后25年的英国文坛,这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女小说家产生原因● 18世纪最后25年出现大量的女小说家和女读者,与中产阶级妇女的闲逸生活有关。
她们发挥才能的机会很少,除了结婚,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挣钱和补充收入。
●当时小说刚刚兴起,地位不高,小说家们写小说却瞧不起小说,认为小说只适合妇女和小商人阅读。
自尊心强的男作家对写作哥特式小说和感伤小说不屑一顾。
于是,这个领域留给了那些充满奇思异想,不安本分,富有天才的妇女去竞争。
和她们处于同一阶层的广大妇女衣食不愁,无所事事,文化有限,却普遍识字,阅读这些女作家写的小说便成了她们主要的精神生活。
伊丽莎白·斯托达德所折射出的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艺术创作的焦虑伊丽莎白·斯托达德(Elizabeth Stoddard)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中折射出了当时美国女性作家在艺术创作中所面临的焦虑和困境。
19世纪的美国社会,女性作家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身内心的多重压力和限制,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她们的创作和艺术表达。
在伊丽莎白·斯托达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这些焦虑的反思和挣扎,以及她如何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
19世纪的美国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对女性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女性被认为是家庭生活的主要责任人,她们被期望在家中担任起照顾家庭、育儿教育的角色。
女性作家在追求文学创作的还需要兼顾家庭的责任,这时常使她们面临时间和精力的双重挤压。
当时的文学市场也是男性主导的,女性作家很难在文学界获得应有的认可和支持,她们的作品往往被较少地发行和宣传。
这些压力和限制,导致女性作家在艺术创作中时常感到焦虑和沮丧。
家庭和婚姻也是影响19世纪女性作家创作的重要因素。
伊丽莎白·斯托达德在其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女性在家庭和婚姻中所面临的束缚和挣扎。
她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女性在家庭和婚姻中的被动和被忽视,以及对自我实现和自由的渴望。
在《如梦时空》(The Morgesons)中,斯托达德通过主人公卡瑞拉的经历,揭示了19世纪女性在婚姻中所受到的困境和压迫,反映了她们对自由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这种家庭和婚姻带来的内心焦虑和挣扎,常常成为她们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也使她们在创作中不断地探索和表达。
女性作家在19世纪的美国社会中也面临着身份认同和表达自我的困难。
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女性被认为是柔弱、温柔的,她们在文学创作中常常受到质疑和排斥。
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如何表达自我、如何寻找自己的声音,成为了她们的一大难题。
在伊丽莎白·斯托达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这些困难的反思和探索,她不断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寻找着自己的声音,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第一人称叙述,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亲切感人。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曾被马克思誉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其长篇小说《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一、生平和创作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父亲是当地圣公会的一个穷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
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
1821年,即她5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
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
豪渥斯是山区的一个穷乡僻壤,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们只能在沼泽地里游玩。
好在父亲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他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
这是自母亲去世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乐趣,同时也给夏洛蒂以及两个妹妹带来最初的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24年,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也被送去那里。
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
那里的条件极差,教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动辄要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
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
这之后,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
她永远忘不了这段生活,后来在她的小说《简·爱》中,她又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
夏洛蒂回到家里后,生活又像过去一样,但她和妹妹们的兴趣却更加广泛了。
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研究综述摘要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坛大放异彩,创作出大量的畅销作品。
其作品主要以女性的家庭生活和道德成长为主题,深受当时读者欢迎,并对美国公民的道德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对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梳理。
关键词: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研究综述一引言19世纪中期美国文坛出现了众多著名作家,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霍桑的《红字》、梅尔维尔的《白鲸》、梭罗的《瓦尔登湖》、惠特曼的《草叶集》,等等。
同时,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也在文坛大放异彩,她们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创作了众多以家庭生活和道德成长为主的作品,不仅在当时社会广受读者欢迎,并对此后的美国社会的道德公民的道德塑造产生不同寻常的影响。
美国著名学者大卫?雷诺兹把这一时期称为“美国女性的文艺复兴”。
纵览美国文学历史可以发现,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推行“真正女性崇敬”思想,其中心主要是围绕美国的中产阶级白人女性制定的,内容主要为“忠诚、服从、纯洁、持家”四项女性美德。
当时美国的学者芭拉?韦尔特认为,女性只有具备了这四项美德才能被称为“真正女性”。
实际上,“真正女性崇敬”思想还是以男权社会为中心,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和从属,将新女性的社会活动和运动规模限制在家庭范畴之中。
当时女性作家众多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多以“真正女性”为塑造人物的标准,进而影响着当时美国读者的道德审视视角和品德塑造标准。
与此同时,恰是这些符合男权社会标准的新女性形象又使得女性陷入新的道德和生活窘境。
于是,19世纪中期的女性作家们在她们的作品中有感而发,真实再现了当时女性所处的种种窘境,并由此探讨了新女性在家庭、社会和道德中的出路,为其女性的成长提供了别样的思考。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女性作家及其作品有苏珊?沃纳的《广阔广阔的世界》、范妮?费恩《玛丽?李》、哈里叶特?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路易莎?奥尔科特的《小妇人》等。
19世纪英美女性作家的比较分析
——以《飘》和《简·爱》为例《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简·爱从令人讨厌的学校毕业,在罗切斯特先生的庄园找了份家教的工作,负责教育罗切斯特先生的女儿,在此过程中两人擦出爱的火花,但在两人结婚当天,意外得知罗切斯特先生的前一位夫人并没有死,而是疯了,并且正关在庄园里,于是简爱离开庄园,并碰到自己的表哥表妹,正当简爱犹豫是否与表哥一起离开英国做传教士的妻子时,罗切斯特的庄园由于疯妻纵火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受伤致盲,心灵有所感应的简爱赶回庄园,两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
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性格刚强、才华出众,她的灵魂塑造了简·爱,发出了女性独立自尊的呼声,百年以来感动了世界各地无数女性的心。
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
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
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
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
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
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
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
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
但是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部小说带有自转的色彩,将自己的人生遭遇加以渲染融入到《简·爱》这本小说里,让读者被书中主人公的故事撼动的时候感受到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
小说中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19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流露于小说的字里行间,让人仿佛回到那个年代的英国。
而同一时代的美国正经历着南北战争等一些大的社会动乱,整个美国处
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和完善的时期。
《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
《飘》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方,那个年代,那个地方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充满了纷乱的世事和巨大的变迁。
战争,离散,毁灭,重建,诸如此类的场景总让人心有戚戚,意兴阑珊。
作者设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她以女性的细腻和敏感把那些宏大的场面描写的生动而逼真。
但作者无意对历史的进程作深入的探讨。
她更感兴趣的事情,是人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
于是我们看到,作者以极大的热情,精心刻画了两个活生生的人物,庄园主的女儿赫思嘉和精明的商人白瑞德,耐心周密的讲述了他们在那个动荡年代里的恩怨情仇,他们没有被描写成通常意义上的好男人和好女人,从他们身上找不到多少传统美德,但他们生气勃勃,意志坚强,并且目标明确,敢做敢为,为达目的的可以不择手段,充满原始的野性和率真。
作者以同情的笔调分析了他们的复杂心理,给我们带来别样的震撼。
《飘》与《简·爱》两部小说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她们对于生活有着各自的看法。
小说最真实的地方就是对于时代背景的刻画,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飘》,小说除了情感的线索之外,还有一条时间(或者说是背景)的线索贯穿始终。
尽管作者处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主的角度,但对战争情况的描绘并没有失色,从失败一方的角度记录了人物的生活。
这可以说是当时英美作家的一个共同点。
两部小说另一个相似点就是情感,两个女作家都运用自己细腻的文风谱写出爱情的乐章。
《简·爱》中的简爱和罗切斯特以一种很偶然的方式相遇,虽说中间的情节非常曲折,但总归是一个喜剧的结局。
经历过这些爱情的风雨之后,爱情的美好才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