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介绍-长治简介PPT(经典版)
- 格式:pptx
- 大小:22.14 MB
- 文档页数:21
长治概况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河北省邯郸市和河南省安阳市为邻,南与晋城市相依,西与临汾市接壤,北与晋中市毗连。
全市现辖10县、2区、1市和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146个乡镇(包括14个街道),3605个行政村(包括124个居委会),总人口319万,其中市区人口62.3万。
全境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
市区面积334平方公里,山地占51%,丘陵占33%,盆地占16%。
全市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处为2453米。
由于长治居太行之巅,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史称“上党”。
自古就是连接晋、冀、豫三省的重要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长治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条件优越。
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猛、铝等40余种,其中有开采价值的20余种,尤其是煤炭,预测总埋藏量906亿吨,已探明储量242亿吨,占全省的12%。
全市有耕地456万亩,其中水地76万亩,宜林面积735万亩,实有林地387万亩,其中天然林173万亩;宜牧面积480万亩,已开发草场271万亩;宜渔水面2300公顷,已利用2013公顷。
闻名全国的主要土特产品有:沁州黄、潞麻、人参、党参、黄芪、连壳、木耳、蘑菇、黄花菜、柿饼、核桃、花椒等。
目前,经国家认证的绿色产品标志使用权产品已达111项,占全省认证总数的67%,绿色产品项目数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长治历史悠久。
商为黎国,韩建别都,秦置上党郡,北周名潞州,明为潞安府,廓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之称由此而来。
据考证,早在一万多年前,长治就有了人类活动。
传说中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神农尝谷”等都发生在这里。
长治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抗日战争时期,长治成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中心地区,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驻扎在这里。
解放战争时期,长治又是闻名中外的“上党战役”的主战场。
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长治也因此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治简介一、长治概况:长治简称潞,古时曾称上党、潞州、潞安府等,“长治”原为潞安府府治所在县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取长治久安之意。
长治地处晋东南,晋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环绕而成的上党盆地中。
长治历史悠久,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韩在此首置上党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一统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党郡为其一,市区内留存有古上党郡署大门上党门和国内现存规模最大、轴线最长的城隍庙潞安府城隍庙。
长治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2004年度中国十大魅力城市。
二、地理位置: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东倚太行山与河北邯郸、河南安阳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地区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地区交界。
全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
三、气候类型:长治属典型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
年平均气温在4.9--10.4摄氐度之间,气候条件与避暑山庄承德相近。
1月份最冷,平均最低气温为-6.9摄氐度;7月份最热,平均最高气温为22.5摄氐度。
号称“无扇之城”。
年日照时数2418-2616小时,一般年降水量在537.4-656.7毫米,7月最多,为132.2毫米,1月最少,为5.5毫米,年平均无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风速为1.5-3.0米/秒之间。
四、行政区划:长治现辖10个县、2个区、1个县级市:长治县、长子县、屯留县、壶关县、黎城县、平顺县、襄垣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城区、郊区、潞城市。
五、历史传承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荀子》称为“上地”。
“上党”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
此外,长治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研究山西省历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的基地。
长治历史简介生物科学1101班路伟杰学号:11406116每一个繁衍生息的地方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无论人们对历史的评价如何,人们都同样深怀着它的记忆,而自己对长治也喜欢这片故地的历史文化,总会对其的面貌有深切的感情与眷念。
长治是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更多的传说也发源于此。
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同时还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党为在这里创建了一太行山和太岳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
后来发展为晋冀鲁豫边区当时华北最大的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领导机关曾长期驻扎的武乡、潞城等地,使这里成为华北抗日前线的中枢。
此地因地势独特,位属中原,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期间的历史,中共雨国民党的战争,抗日战争都已刻在近代的历史。
渗透战役作为一次伏击战,于一九三八年三月十六日在潞城至涉县间,邯长公路上进行伏击,歼灭了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第108师团,还有第14师团各一部,共计一千五百余人,击毁车辆百余辆,沉重打击了敌之交通运输线,有力策应了我军在晋西两地区的作战行动,牵制了日军想黄河南岸和西岸的进攻。
同年,十五月李家钰率领47军在东阳关进行阻击战,虽然收到较大伤亡,但他们以英勇抗战不怕牺牲的气概,以低劣的武器装备,曾无数次打退装备较好的日军,消灭敌人一千多名,赢得了山西黎城人民的热烈赞扬,并且很快编唱出了民歌,足以流芳千秋。
在不久的几年里,沁源围困战在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它成功创造了对占领我腹心地区之战进行斗争的范例。
沁源地处太岳抗日根据地腹心,四面环山,是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日寇把这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曾八次闯入沁源疯狂扫荡,一九四二年冬,日军又纠集两万兵力对太岳根据地实施扫荡,但沁源军民早已入山,只给日军丢下一座空城。
一九四二年十月,日军以一个大队病例第二次侵占沁源,实现其山地剿共试验区的毒辣计划,我怕沁源抗日军民针锋相对,对数百日军开展了长达两年半的围困战,他们首先开展了空室清野大行动,把水井填满,碾磨炸毁,粮食运走,隐匿到深山老林与敌周旋,是日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接着又掀起了抢粮运动,组织起来,趁夜摸进敌据点将敌人抢劫的粮食运出来,一夜之间,竟有万余军民出动,后来有发展到劫敌运动,不仅夺回敌人抢劫的物资,而且也截获了敌人的军用物资。
长治的特色文化简介
长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
以下是其中几个代表性的特色文化:
1. 岚山风景区:岚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距离长治市区约20公里。
岚山风景区是长治著名的旅游景点,以大自然的风光和人文资源为主要特色。
2. 红石峡谷:红石峡谷位于长治市城区西北部,是一个十分壮观的自然景观,其奇特的红色岩层和峻峭的峡谷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3. 滹沱河历史文化街区:滹沱河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长治市区中部,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群体,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深受游客喜爱。
4. 尊宝寺:尊宝寺位于长治市区内,是一座汉传佛教寺庙,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是长治市的著名景点之一。
5. 传统工艺品:长治市是中国工艺美术之乡,拥有丰富的传统工艺品资源,以地毯、剪纸、绣品、漆器等为代表,深受世人喜爱。
长治的名吃中以上党腊驴肉最为有名,上党腊驴肉原专指沙锅腊驴肉,因制作创始于腊月而得名。
它以新鲜驴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香料、佐料、做工极为考究。
其色泽鲜艳,醇香可口,以其独特的风味倾倒“美食家”,享誉古今。
驴肉肌间结缔组织不甚发达,故俗语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说。
上党腊驴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同时又可健胃、活血,是脾虚肾亏和贫血症患者的滋补食品。
上党腊驴肉在清嘉庆年间已闻名四方,并成为皇室贡品。
在80年代全国熟肉制品评审上,腊驴肉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此外还有长子炒饼、潞城甩饼、长治三和面、襄垣荤汤素饺、酥火烧、团子和软米糕、壶关羊汤、沁县干馍、武乡枣糕等等。
长治属典型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
号称“无扇之城”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荀子》称为“上地”。
“上党”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
此外,长治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研究山西省历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的基地。
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神农氏炎帝就曾在这里尝百草、驯养牲畜、发展原始农业。
殷商时期,长治是殷商王朝属下的诸侯国,史称“黎”。
春秋时归晋。
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长治为韩国别都,称“上党郡”。
隋开皇时改为潞州,后几经变更,唐时改为河东道潞州上党县。
明嘉靖8年(1529年)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
清朝时继旧制为潞安府长治县。
民国初废道,长治改属冀宁道。
民国19年(1930年)废道制,长治直隶省辖。
1945年10月8日长治解放,1945年到1998年的50多年间,曾先后经历了作为山西省辖市由长治专区代管和晋东南行署隶属等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动。
长治属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远流长。
传说中的《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山海经》等故事就发端于此。
介绍我的家乡长治100字
我的家乡长治位于中国山西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长治市总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辖12个县区,人口约350万。
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中南部,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长治市南的云冈石窟,这座石窟群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
此外,长治市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如太行山、襄垣古城、壶口瀑布等。
长治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
长治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治市内,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址和古迹,如显福寺、翠林寺、广胜寺等,这些古迹见证了长治市的历史文化。
长治市是山西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以煤炭、电力、冶金等为主要产业。
长治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山西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治市的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提升。
城市内有许多现代化的建筑,如长治市政府大楼、长治市博物馆等。
长治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中最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是“长治五月花会”,这是长治市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五月初五举办。
花会是长治市的一种特殊的婚姻文化,是长治市民间传统的婚姻习俗之一。
此外,长治市还有许多其他的民俗文化活动,如秧歌、太极拳、民间音乐等。
总的来说,我的家乡长治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
长治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
我爱我的家乡,我为长治市感到自豪!。
长治概况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盆地,它东倚太行,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与临汾地区接壤的;北交晋中;南连晋城。
市辖城区、郊区、长治县、潞城市、长子、黎城、襄垣、沁县、屯留、武乡、平顺、壶关和沁源共13个县市区,面积l.5万平方公里,人口360万,是山西著名的米粮产地。
长治“居太行之巅,叶形最高,与天为党,故名上党”。
上党历史悠久,已有3000多年历史,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曾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
这里殷商时为黎国,周朝为潞子国,春秋战国时先后属晋、韩、赵国,秦朝时为上党郡,隋开皇年间改为潞州,明嘉靖八年改为潞安府、并附廓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之名由此而始。
就中国成立之后,长治市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生产体系。
全市煤炭、机械、钢铁、化肥工业均较发达,已建成以重化工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长治市地处北纬35°49′─37°02′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为“四季分四个月”,雨热同季,温和适中,是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
长治自然风光神奇壮美。
太行“迤丽东北,延袤千里”,峰峦叠嶂,英雄隘险;太岳群耸峙,巍峨峻秀,标密谷幽;漳河三源相汇,滋润上党沃土,蜿蜒潺潺东流。
长治有以山地为主体的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东望巍峨的太行山,千峰竞秀,万壑争奇。
那壁立千仞的黄崖洞,云蒸雾罩的紫团山,空谷幽深的广志垴、层峦叠翠的老顶山,桔屈难行的羊肠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虹梯关等,充分展现了太行山的雄奇和险峻。
西眺逶迤的太岳山,松涛震云海,飞瀑击流泉。
那峰奇松挺的灵空山,藤缠泉泻的盘秀山、山叠环绕的提神岭、峰矗泉涌的发鸠山、花奇草异的花坡、水回鱼转帆影动的沁河等,充分显示了太岳山的秀美和多姿。
中部著名的上党盆地内,漳河、绛水奔流其间,平畴绿野一望无际,这些都是绝妙的天然胜景。
长治市人文旅游资源古老珍贵。
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
美丽的城市长治,是镶嵌在三晋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她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是一个高山盆地,东倚太行,西屏太岳,漳沁两河源于境内,山河壮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
共辖13个县(市)区,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人口320万。
公路四通八达,有长邯、长太、长晋三条高速公路,连接河北、河南以及晋中;太焦、邯长两条铁路交汇于此,并有民航班机与外地通航,是国内中小城市拥有航线最多的一个城市。
长治是新中国诞生的第一座城市。
60年来,长治人民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从战争的废墟中托举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治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已把长治建设成了以煤炭、冶金、化工、机械、电力、建材、轻纺行业为骨干的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和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2003年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2004年2月被山西省政府评为“全省城市绿化年活动优秀城市”。
长治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地域、历史、文化、自然、经济等因素,走出了一条具有长治地方特色,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的创建道路。
近几年来,长治市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通过因地制宜亮特色、全面绿化抓重点、科学布局塑精品、“绿线”管理抓普及,使城市越来越绿,越来越美,呈现出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面上绿化成林,环上绿化成带的园林绿化新格局。
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已达到1975.0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37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6%,绿地率达到4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5平方米,各项指标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
创建历程:组织领导全民共建早在2001年,长治市就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这一目标,按照“低密度、高绿化、多功能”的城建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
具体到六个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科学规划,狠抓责任落实,多元化筹措资金,开展全民共建,建立长效机制。
长治概况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荀子》称为“上地”。
“上党”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
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
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
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称“沁潞高原”,又称“上党盆地”。
境内山地、丘陵、盆地纵横交错,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间,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
全境东西最长处150公里,南北最宽处140公里,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
全市共有辖城区、郊区、潞城市、长治县、长子县、屯留县、沁源县、沁县、武乡县、襄垣县、黎城县、平顺县、壶关县等13个县、区(市)。
上党是神话的故乡。
在中华史前神话传说中,上党神话以其源流之原始、密度之集中、内容之详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拂去岁月的尘封,穿透时空的阻隔,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神农尝草、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精卫填海,这一篇篇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社话传说,已带着诞生它们的一座座大山,高高矗立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折射出长治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印证着上党历史文化的博大久远。
上党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发祥地。
上党孕育过播谷稼穑的民族祖先,文明的曙光最早在这里初现。
2.5亿年前的木化石,为上党文明写下了久远而深厚的第一篇章;新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向世人昭示了上党文明的亘古和绵长。
数不尽的遗址,道不尽的陈迹,仿佛散落在上党大地上的颗颗明珠,向你印证着数千年长治文明的邈远悠长,诉说着上党文化的源远流长。
上党是山水雄奇之地。
长治的山,不仅有着绮丽雄浑的外表,而且蕴藉着民族优秀文化的无尽内涵;长治的水,不仅有着大江大河的神韵风采,而且印证着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辉煌。
长治山水,南北兼容,刚柔相济,真可谓坐山水秀丽之胜,拥文化昌盛之富,必为仁智者向往。
关于女墙,《辞源》里是这么说的,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释名释宫室》:“城上垣,曰睥睨】p ì n ì ,……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
”意思就是因为古代的女子,是卑小的,没有地位的,所以就用来形容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这就是女儿墙这个名字的由来。
城内主要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
其中,东街和西街相对,南街与北街不相对,北街偏东。
北城门与南城门也不相对,北城门偏东。
沈王皇城(明末废,今太行太岳烈士陵园)与潞安府衙(在今长运和市二中一带,今独存上党门)遥相呼应,是古城的政治中心。
潞安府衙相当于今天的市委、市政府,沈王皇城则是独立于潞安府管辖之外的城中之城。
由于府县同城,府县设置一应俱全。
古城有府衙(现仅存上党门)、县衙(不存,在县前巷),有府学、县学(均不存),有府文庙、县文庙(均不存),有府城隍庙(今存)、县城隍庙(不存,曾在府城隍庙西侧)等。
从明至今,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文化在这座城市并存,互不相犯,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各种文化的包容。
城内庙宇祠堂、亭榭楼阁星罗棋布,金碧辉煌,如珍珠般撒落古城:南街一带有府学、府文庙、宝雨寺、碧霞宫、玉皇庙、关帝庙、文昌宫、昭觉寺、小关帝庙、瘟神庙、二仙庙、太宗庙、鲍公祠、二忠祠、尼格老堂(建于清末,今毁),东街一带有县衙、县学、府城隍庙、县城隍庙、县文庙、相公庙、三义庙、官庄庙、长兴寺,西街一带有天齐庙、吕祖庙、五龙庙、疙瘩神庙、潞安府衙、清真北寺(建于明)、清真南寺(建于清)、清真中寺(建于民国),北街一带有玄帝庙、咽喉祠、观音堂、耶稣堂。
卫前街(后成为贯通南北的英雄街)一带有火神庙、莲池书院、万寿宫、普通寺、昭泽王庙、德风亭、演武厅。
民居有南街的张家花园、东街的孟家花园等著名建筑。
学堂(民国年间)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模范学校,省立第四师范,省立第四中学,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长治县一高等。
古城西南有宝雨寺,寺中有高高的六府塔伫立,为全城最高建筑。
长治地理位置长治市位于太行山南段、山西省东南部,全境东西最长处约15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40公里,总面积13 896平方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8′03"~11244′04",北纬35°49′~37°08′。
西与本省晋中市的祁县、灵石、平遥、介休,临汾市的霍州、安泽为邻;东与河北省的涉县及河南省的林州市交界;北与本省晋中市的榆社、左权接壤;南与本省晋城市的沁水、高平、陵川连接。
长治市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称“沁潞高原”,又称“上党盆地”。
平川、丘陵、山地分别占总面积的15.9%、33.4%和50.7%,平均海拔高度为1 000米,东部太行山的黎城县历峪山最高点为2 012米,西部太岳山的沁源县石膏山最高点为2541米。
长治市区位于长治市中部偏南,东西最长处16公里,南北最宽长处35公里,面积334平方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8′~113°12′,北纬36°08′~36°28′。
东与潞城、平顺、壶关3县为邻,南与长治县接壤,西连长子、屯留两县,北与襄垣、潞城两县交界。
境内有太(原)焦(作)和邯(郸)长(治)两条铁路干线,贯穿南北西东。
207、208国道纵贯南北,309国道横穿东西,“四纵四横”的公路主骨架北接太旧高速公路,西连大运路,直抵西部腹地。
2008年,境内外内有高速公路3条(长治-邯郸、长治-晋城、长治-太原),长治市成为山东青岛至新疆红其拉甫,太原至澳门国家高等级公路的交汇点。
公路通车总里程(包括2008年开始纳入统计的4 375公里村道)达到10 08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2.5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87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达到1 294公里,路面铺装里程达到7 572公里。
长治市城区距省会太原公路里程229公里,距首都北京623公里。
与所辖各县县城的距离分别为:长治县17公里、壶关10公里、长子21公里、屯留22公里、潞城20公里、黎城51公里、平顺37公里、襄垣45公里、沁县88公里、武乡113公里、沁源13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