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猜想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猜想·验证·拓展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使数学教学者由传授知识的权威者的模式,转向引起学生学习的实践模式;注重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内在思维和情感的自我体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将由学生过程中显性的决策者、主角,转变为学习过程中隐性的参与者、配角,从根本上淡化"教"的痕迹,强化"学"的功能。其核心,在于培养学习者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去研究相关资料,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其中的人、事、物,从而得出相关的令自己信服的结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课程标准》重视让学生经历对几何图形性质的探索和证明的思想过程,让学生通过对几何图形的探索,对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猜想发现并加以证明。那么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怎样实施研究性学习呢?

一、猜想:创设研究氛围,提出研究问题

猜想是人们在揭示问题实质、探索客观规律、寻找命题结论时,凭借自己的想象进行估计,推测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建立在已有事实或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的推理(非逻辑的也叫拟真推理),一种直觉思维。数学方法论的倡导者波利亚非常强调猜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数学课程标准》中多处指出:通过操作、猜测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借用猜想创设研究氛围,提出研究问题的确能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研究。

如:我在教学"称次品"时,先用多媒体把一个次品偏重用天平的图片呈现出来,再演示把两个物体称量的过程模拟出来,让学生得以轻松的领会,从而为下一步为三个不称也是称的过程作好前期知识的铺垫。由抽象化为直观呈现——再到抽象的思维推断过程。判断出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推导称量次品的基本的计算方法。

二、验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研究问题的过程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必须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学生必须积极主动,自始自终地参与认识的全过程,而学生的认识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就结果和过程而言,它更注重的是过程,因而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有了猜想也就有了研究的问题,而猜想必须经过验证的过程,也就是研究的过程,这是多种思维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科学制度、科学方法逐步养成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联想某些知识技能、经验中的有关信息,对整理的材料操作实践大胆分析并不断变换角度、背景,重新审视、修正甚至否定。这种操作实践、联想、反复思辩,在自我否定与肯定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找到问题的实质,最终得出合理结论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的过程使学生的

学习过程成为了研究问题的过程,不但使学生专心地学到新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例我执教《称次品》在让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演示自己分组的操作过程,这堂课把研究的过程展开了,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变成了问题的研究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验证,大多是要通过动手操作。马芯兰老师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华盛顿的图书馆的墙壁上也贴着这样的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对数学知识的验证过程,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丰富积累学生的思维经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拓展:让数学问题接近学生的生活

研究性数学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方法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未知变成己知,据己知推测未知是这种训练的自然要求和较多追求。因此,在课的终结阶段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如:形式照应了开课,又抛出一个课后研究学习的话题也为该知识序列的后序深入学习作了预伏,即"小课题,长作业"。科学、合理、自然,也甚为艺术。

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课中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给学

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其思维向广度、深度拓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让学生真正"爱数学、学数学、做数学",使其完成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