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以什克洛夫斯基笔下的托尔斯泰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在二十世纪的文学流派中,俄国形式主义大概是最让我怦然心动的一个。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俄国形式主义运动,具有多方面的复杂性。
它既是一种文艺理论和美学诗学体系;又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批评;其中很多著作,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学作品。
俄国形式主义运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俄国学院派文艺学和语言学两大堡垒——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大学——里,从学生自发或半自发组成的讨论小组发展而成,是以反叛封闭僵化的学院派文艺学和语言学的姿态出现的。
它试图将语言学与文艺学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一种内在论的、科学的诗学体系,奠定本体论文艺学的基础,使文艺学建立在文学本身, 而非文学的诸种“建筑材料”上,以此使之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或社会科学相区别。
俄国形式主义运动在这一领域里的探索在文艺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整个20 世纪文艺理论在西方由作品本体论而读者本体论的历史发展,实际上恰恰肇始于此。
诗歌语言同散文和实用语言的区别何在,成为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楔入点,并最终引导他们发展到一种虽不无争议、但不乏创见的科学诗学体系的建立。
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从最早的1908年到1920年为发生或早期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与俄国未来派基本相同,即方法论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立论时带有一定好战、夸张、哗众取宠和偏激的特点。
俄国形式主义与它全力为之辩护的未来派一样,在诗歌审美空间的开拓方面,将历来与之相关的各方面见解进一步系统化、有机整体化,为诗学的现代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疆域,这一点得到了包括早期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肯定,也为世界各国文艺学界后来的发展所证实和认同。
从1921到1930年,是俄国形式主义运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在于它是波峰和浪谷的统一——“狂飙突进”与“偃旗息鼓”。
俄国形式主义在其鼎盛阶段,成为20年代前苏联文艺界的主导批评流派,可谓风光占尽。
其它批评流派一时间都似乎难于与之争锋。
它对“谢拉皮翁兄弟”拥有决定性影响,后来绝大多数前苏联大作家都出自该派门下。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_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第一篇: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_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一、发展概况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曾经指出,20世纪西方文论发端于俄国形式主义。
虽然存在的时间极为短暂,前后不过15年左右的光景,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却十分深远,从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到法国的结构主义都带有它的痕迹。
自诞生之日起,俄国形式主义内部就有两个不同的派别:建立于1915年的莫斯科语言小组,以罗曼·雅各布逊为首,成立于1916年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以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首,主要成员还有鲍里斯·艾亨鲍姆和尤里·特尼亚诺夫等人。
这两个派别研究文学的视角有所不同:前者认定诗歌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语言,很注重从韵律入手研究诗歌,后者认为诗歌的主旨不仅仅在于呈现语言材料;前者认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社会学基础,后者坚持艺术形式具有完全自主性。
即便在每一个流派内部,不同成员之间也是歧见纷出。
在形式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主要观点也经历过变化,因此并不存在一个整齐划一的形式主义流派。
俄国形式主义这个名称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提法,暗指在这些形式主义者手里,文学批评的对象发生了改变,从作品表现的内容(如社会现实、作家生平和作品的主导思想)转向文学形式(技巧)本身。
它批判的对象是当时批评界较为盛行的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如:根据作者生平阐释文本的传记式批评,将作品完全归结为社会思潮反映的社会学批评,以及借用文学阐述批评家本人哲学思想的哲学批评。
传统文学批评主要探讨文学表现什么内容,为此而去考究作家生平、与作品有关的社会事件和作品孕育的主题思想,把文学的组织形式、文学作品何以成为文学的原因放在次要地位。
俄国形式主义把批评的重心转向了文本的形式和结构,试图从科学角度准确描述作品叙述技巧的特征和功能,因为,按照他们的说法,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用雅各布逊的话说:“文学科学的主题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那些使某一作品称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内部规律和形式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
”就是说,文艺不是对外部生活的模仿和反映,文艺有其自身的本质和内部规律。
由此出发,什克洛夫斯基强调文艺理论不应只研究文学的外部关系,而应该重点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
也就是“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是文学形式变化的问题。
”关于文学形式,他认为形式不是相对于内容而言的,而是相对于文学的另一种模式而言的。
他认为,“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作为一个现有模式的比较物和对照物而被创造出来的。
一个新的形式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新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其艺术性的旧形式。
”这样,形式完全是文学作品独立的存在物,与内容、材料无关,他说:“文学作品是纯形式,它不是物,不是材料,而是材料之比。
”如他在对小说结构研究方面,提出“梯形结构”、“环形结构”的概念,并概括说:“一般说来,小说乃是由于拓展而变得复杂的环形和阶梯形结构的组合。
”同时,他还提出“小说形成的特殊程序是对称法”的观点。
关于陌生化(1)“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指出文艺的美感特征首先是惊奇陌生的新鲜感。
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使人感受事物,是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2)认为文艺作品的美感只产生于语言、叙述方式、情节构造等形式上的独特性,与内容无关。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延长人们审美感知的过程。
他认为,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
陌生化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这一方法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感受活动。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什克洛夫斯基十分关注小说家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他在阐述“陌生化”理论时,以托尔斯泰在小说《耻辱》中对鞭笞的陌生化描写为例,指出:“托尔斯泰通过避免直接指称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的办法,使事物变得新奇陌生。
他的描写使人觉得是初次见到事物,或者感觉到某事为初次发生的那样。
”什克洛夫斯基这里所强调的“初次”,就是事物的新鲜感,也就是“陌生化”的新奇效果。
此外,什克洛夫斯基还提到托尔斯泰在《霍尔斯托密尔》中以一匹马为叙事者,通过这匹马的叙事视角,使得故事的内容和场景显得陌生,以动物的无是无非的眼光无声地披露了人类社会的自私和贪婪。
视角问题是小说叙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美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曾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到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的调节。
”20世纪以来,出现了各种有关视角问题的分类。
传统小说大多采用上帝般超然的全知叙事视角,全知叙事者的目光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叙事者对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件了若指掌,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亦能明察秋毫。
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物有限视角,叙事者转用故事中或故事外某个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对事件的发展知之甚少,对人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作品因而充满了悬念。
英国新批评的代表人物I·A·理查兹曾将语言分为指称性的实用语言和非指称性的诗歌语言,诗歌语言是对实用语言的陌生化,人物有限视角则是对全知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全知叙事视角将事件、人物的过往和将来娓娓道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盘托出,其结果往往是纷至沓来的信息使读者流于无意识的、被动的阅读。
在这样的作品里,事件得到了强调,而读者对事件的感受则被自动化、机械化。
解读维·什克洛夫斯基的《作为手法的艺术》①(一)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莫斯科和彼得堡的一种注重文学作品形式特征分析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该派由于独树一帜的标举作品的形式特征,反对当时流行的关注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理论批评模式而被批评它的人称为“形式主义”。
什克洛夫斯基作为形式主义的奠基人物之一写了很多精彩的论文来倡导形式主义的批评方法。
这些论文后被集合成册,编成《散文理论》出版。
《作为手法的艺术》是什克洛夫斯基写于1929年的一篇论文,就集于这本书中。
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什克洛夫斯基重点提出了一个概念,“奇特化”即“陌生化”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提出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批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下面我将按照作者提出和阐述这一概念的顺序对这篇文章进行自己的解读。
(二)论文的开始什克洛夫斯基主要对波捷勃尼亚和他的学生库里科夫斯基提出的“艺术是形象思维”这一观点进行了批评。
他首先列举了他们的观点。
他们认为,“形象是某种比被解释之物更简单明了得多的事物”“形象性的目的是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形象的意义,既然舍此则形象性失去意义,所以,形象应当比它所解释的事物更为我们所熟悉”②,也就是说,例如,我们想让一个孩子知道什么是椅子,我们翻阅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关于“椅子”的解释是“有靠背的坐具,主要用木头、竹子、藤子等制成”,然而,与其让孩子去理解这一长串的解释还不如直接拿一把椅子,指着告诉他说,“这是一把椅子”。
实物的椅子是形象的,我们对形象的东西要比对他的解释熟悉的多。
我想这两句话应该是这个意思吧。
然而什克洛夫斯基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
他认为从这个观点出发推论出来的“音乐,建筑和抒情诗也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诗的主要特征”③的观点是荒谬的。
他认为,波捷勃尼亚把诗等同于形象性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诗的形象和一般语言形象的区别。
他认为诗的形象是使事物被感受为艺术性事物的手法之一,与诗的其他语言手法相同,如排比,比较,夸张等。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刘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内容提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奉献给文艺学界的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
陌生化理论的成立有其内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氛围的营构主要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陌生化的形象、陌生化的意蕴三个层面。
从审美现代性来看,陌生化就是通过文学技巧和形式因素的强调恢复审美感受的真实性,追求文学的本真存在状态。
关键词:陌生化陌生化氛围熟悉的陌生化本真状态“陌生化”一词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被人们称为艺术的东西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要重新去体验生活,感觉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的。
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一种幻象的事物的感觉,而不是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反常化”程序及增加了感觉的难度与范围的高难形式的程序,这就是艺术的程序,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具有自我目的的,而且必须被强化;艺术是一种体验人造物的方式,而在艺术里所完成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①这里提到的“反常化”也就是所说的“陌生化”,只是翻译略有不同。
什克洛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理论,并将其上升为艺术的总原则,随后“陌生化”理论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
正如荷兰学者佛克马所说“欧洲文论家几乎每一个新派别都从这‘形式主义’传统得到启发。
”②陌生化概念应用于文学理论预示着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潮流正从俄国形式主义这里孕育,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文艺理论在西方由作者本体论到作品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恰恰肇始于此。
因此,陌生化理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范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应结合中国文论发展现状予以深入地探讨。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③什克洛夫斯基将其界定为“使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难度和时间的方法。
俄国形式主义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莫斯科和彼得堡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
最早发端于1914年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就未来派诗歌而发表的一篇题为《词语之复活》的评论。
形式主义的理论出自于两个学者小组的集会、讨论和刊物,他们是以彼得堡为据点的“奥波亚兹”小组(即诗歌语言理论研究会)和莫斯科语言学派。
莫斯科派基本上是些语言学家,“奥波亚兹”小组则由文学研究者组成。
他们的结合有两个原因,一是对现存的文学研究形式感到不满,二是对俄国未来派诗歌确有兴趣。
形式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有埃亨巴乌姆、什克洛夫斯基和雅各布逊。
30年代初期,由于这种批评方法在苏联受到压制,形式主义研究主要由布拉格语言学派成员继续进行。
布拉格语言学派成员包括雅各布逊(从苏联迁来)、穆卡洛夫斯基和威尔列克。
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起始在于把生活和艺术看成是彼此对立的,形式主义者们力图证明文学研究的独立存在是正当的,并使文学研究者不再担当二流的人种学家、历史学家或哲学家。
这不只是一个要这种研究方法而不要那种方法的问题,而是一个对研究对象的本质下定义的问题。
埃亨巴乌姆在概述形式主义原理时谈到,形式主义既不是一种审美论,也不是一种方法论,它的特点只在于试图创立一种独立的专门研究文学材料的文学科学。
因此,在形式主义者看来,首要的问题不是如何研究文学,而是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形式主义把文学当作语言的一种特殊类型,深信这样一种假设:文学(或诗歌)语言和普通语言根本上是对立的。
非诗歌形式的语言也可用“实用的”、“可供参考的”、“散文体的”或“科学的”术语来表示。
形式主义认为,普通语言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与语言外的世界发生联系,将信息或消息传递给听者;另一方面,它认为文学语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其作用不是与外部事物发生联系,而是引人注意它的形式特征,也就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内在联系。
文学应该接受语言学的批评分析,但这种语言学不是那种适用于一般讲话的语言学,因为这种语言的法则会产生明显的文学性特征。
西方文论讲稿——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第一篇:西方文论讲稿——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苏俄形式主义文论选》普洛普:《故事形态学》中国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徐渭在谈到什么是好诗时,曾有一个特别的说法:果能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好诗。
有趣的是,美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也有类似的说法:“要是我读一本书,果然使我全身冰冷,无论如何烤火都暖不过来,我便知道这是好诗。
”他们都认为,好东西是出人意料的,诗是不同寻常的表达。
这一观点与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原则相通。
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1、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19世纪下半叶的文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主义的,这种方法着重研究传记、历史和思想史在文学中所起的作用,忽略了文学本身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正如雅各布森所指出的,文学史家们已经变成了诸种“手织布”学科的人,这些学科的基础是心理学、政治学和哲学。
奥西普·布里克把这些人称作“疯子”,因为他们“一味寻求普希金抽没抽过烟这个问题的答案”。
传统的文学研究或是把文学看作表现作者的个性和世界观,或是看作模仿地(现实主义地)再现作者所生存的那个世界,或是两者的混合。
前者不可避免地导致传记和心理学,后者又会导致历史学、政治学或社会学。
形式主义对文学所下的定义是一种找差异或对立的定义:文学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它和其他事物的差异。
文学研究的对象甚至完全不是一个对象,而是一系列的差异。
在这种差异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手段就是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在他们看来,某一部文学作品和一般的文学有关,而和其作者的个性无关。
作者只不过成了他那一行的里手、工匠和文学藉以或多或少独立发展的媒介,仅此而已。
《叶甫根尼·奥涅金》即使没有普希金也会写成功,正如没有哥伦布,美洲也会被发现一样。
诗人的生平是诗歌的产物,而不是相反。
是普希金的诗歌让我们了解普希金的感情和其最隐秘的思想,塑造出普希金这个人而不是相反。
浅析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以什克洛夫斯基笔下的托尔斯泰为例摘要: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最具影响,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分析什克洛夫斯基笔下的托尔斯泰的作品,发现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是将“陌生化”的功能定位在人的感受的复苏上,具有文学性使文学成为可能的特点。
关键词: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俄国形式主义是指1914年到1930年间在俄国出现的一个理论流派,它以文本为中心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
什克洛夫斯基是其中最具原创性的代表人物。
他在早期著作《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并阐释了“陌生化”理论。
晚年的《散文理论》在早期理论的基础上对“陌生化”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重新解释。
但是无论在早期还是晚期的形式主义理论中,这位批评巨擘都多次提到同样是文学巨擘的托尔斯泰的作品,甚至还写了《列夫·托尔斯泰传》。
本文将结合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主义理论浅析托尔斯泰作品的意义和趣味。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直接提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看法。
制作即表述、呈现。
俄国形式主义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什克洛夫斯基主导的诗歌语言研究会就是要通过对诗语言文本的功能性研究,立足于文学文本研究文学文本中的文学性问题,什克洛夫斯基在自己的背景下提出文学性是一种使文学成为可能的一般特性,通过语言的研究对文学性分析和研究,进而他在对于俄国文学经典的阅读他总结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陌生化。
“如果许多人一辈子的生活都是在无意识中度过,这种生活如同没有过一样”,托尔斯泰如是说。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正是“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让感觉成为感觉”。
什克洛夫斯基在《散文理论》说到奇异化就是用另外的眼睛来看世界;不仅仅是新视角,它是对新的、从而也是充满阳光的世界的幻想;是新的、自我肯定的文学运动,对世界的新视角的运动。
最新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本节起开始评述形式主义的批评方法。
西方20世纪的形式主义批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中期兴起于俄国的俄国形式主义;第二个阶段是20、30年代形成于英美的新批评派,50年代后一度称雄美国批评界,并产生广泛的世界性影响;第三个阶段是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的兴起直到80年代后结构主义的出现。
这三个阶段清楚地显示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一条发展线索,就是由作者研究走向文本研究,由外在研究转向内在研究。
形式主义批评家认为,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致力于作家个性、社会环境、心理素质、时代精神、历史背景等外在因素的研究,并没有能够恰当地分析、描述和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因此必须提倡对文学作品本身形式结构的研究,也就是所谓的“内在的”或文学的“内部”研究,使文学作品外要因素的研究转向文本自身的解释和分析。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和方法,体现在两个学术团体的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中:一个是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另一个是以雅克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小组”。
这两个学术团体的成员大都是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提出一系列有别于传统的文学主张时,并没有打出“形式主义”的旗号。
“形式主义”是由理论对手“加封”给他们的一个贬义词。
后来,人们把这个活跃于1914-1930年间的批评学派统称为“俄国形式主义”。
1914年,什克洛夫斯基发表《词语的复活》,它被誉为俄国形式主义的纲领性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俄国形式主义的正式诞生。
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思潮的发展中,形成几种不同的倾向。
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坚决主张文艺的自主性,强烈反对从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来说明文学的演变,坚持从文学本身的规律、从文学形式的演变来说明;勃里克等人则不排斥把形式方法理论与艺术内容的关心相结合的可能性,宣称要建立一门以形式主义原则为核心的新美学;而日尔蒙斯基等则赋予形式主义学派在处理问题和提出重要理论原则上以灵活性。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概述及其与社会历史批评对比研究摘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文学运动发生了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变革。
在这个由封建制危机与西方思潮冲击所促成的新文学时代“白银时代”中,俄国形式主义迎来了诞生和萌芽。
形式主义者接受了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系统,共时性和语言学中各种因素相互类比的结构观点。
他们反对只根据作家生平,社会环境,哲学,心理学等文学的外部因素来研究文学作品,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本身,也就是说,去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和功能。
对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文艺模仿说,社会功能说等发出了挑战,鲜明地提出文学的独立自主性。
也就是所谓的“把文艺仅仅看作手法和技巧。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概述;社会历史批判一、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核心文论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说“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旗帜的颜色。
”就是说文学理论不应只研究文学的外部关系,什克洛夫斯基割裂了文学与生活和自然的关系,割裂了文学与人心的关系,同时摒弃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成体系的方法论。
认为所谓“文学的内部规律”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而内部规律就隐藏在这些形式变化之中。
他前期的研究也集中在这一意义上的文学形式的探讨,他针对小说研究,提出了“梯形结构”,“环形结构”的概念。
针对托尔斯泰的《三死》提出了“小说形成的特殊程序是对称法。
”他的“形式探讨”日趋丰富与完善,并最终提出了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至关重要的核心化概念“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艺创作不能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要把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这种“陌生”能让欣赏者感到艺术的新颖别致”延长读者获得审美感受的时间,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
对俄国形式主义的认识与思考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在俄国文坛上盛行一时的一个文学流派,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流派之一。
它以反叛传统的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等文学批评模式的姿态出现,把焦点投注在文学自身的语言和结构方面,认为文学是一种自我指涉的活动,文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找到一种能够适用于所有具有审美效果的文学作品的普遍法则,即文学的内部规律。
因此形式主义者特别重视将文学与其他知识进行区分,致力于建设一门独立的文学学科,以促使文学研究科学化。
一、形式主义者要使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科学,就必须先弄清文学科学的特殊性,以明确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
雅各布森认为文学的特殊性是文学所特有的性质,即文学性,它是文学与一切非文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种东西。
在形式主义者看来,文学的本质特性只能在文本本身,而不能在历史话语等其他因素中找到。
因此,文学性就成为一个自足性的概念,同时它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并且它在文学内部要素的动态演变中显现出来。
一旦构成文学性的手法、方式和技巧变为常规,就会丧失文学性的功能,使文学作品失去可感性,而使接受主体感知系统焕然一新的作品,却能产生令人震颤的感受,文学的审美过程就在于此,这也是文学创作的根本艺术宗旨。
事实上,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性的内涵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演进而不断地融合进新的时代内容、社会意识,并逐渐形成每一历史时期“当下的”文学观念,他具有浓厚的时代意识形态色彩。
也就是说“当下的”文学性已经远远地突破了文学文本的独特本性,即审美性,具有丰富的社会批判意识。
“这种社会现象的审美效果,实际上产生于广阔的知识空间,是深层社会关系的表象和符号”(P120)它渗透到社会其他领域的变化发展中,积极参与社会历史文化的生成。
可以说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形式中而指向社会意识批判,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这一点不容忽视。
二、文学创作作为人类一种审美意识活动,它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应当对其描写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笔记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听课记录整理)(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1.(识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①象征主义(瓦莱里)、②表现主义(克罗齐)、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①形式主义(俄国)、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领会)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
(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
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
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
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3.(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2)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内在的联系: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的批评与反思(下)王鍾陵【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1(000)006【摘要】新时期以来,对于西方学术思想的介绍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即许多介绍都不是立体的。
立体性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西方学术思想十分重要。
俄国形式主义的领头人什克洛夫斯基1982年写了一本与其20年代的书同名的《散文理论》。
他抛弃了当年贬斥内容的纯形式观点,承认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甚至还承认了所谓永恒真理对于艺术的重要性,还强调了解时代、斗争与革命对于理解作品的重要性。
与当年相比,什克洛夫斯基的政治立场与文学观的变化是巨大的。
对于结构主义,什克洛夫斯基的态度是总体否定,但也有部分肯定。
他还批评了结构主义不问实质只看表面相似的分类法,其实不问实质的缺点俄国形式主义就存在。
俄国形式主义是回避本质,只看现象的。
他又批评结构派滋生了许多术语,但滋生术语的情况在俄国形式主义那里也存在。
英美新批评是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亲缘关系最近的流派,它们都是形式主义流派,都以作品为中心,都忽视作者。
当然区别也是明显的,新批评注目于文本的细读,注重对意义的阐述与艺术的分析,而结构主义则研究作品是如何组织的、其叙事方式与话语方式如何。
与韦勒克从统一性上看待布拉格学派和结构主义的关系不同的是,坚持英美新批评立场的乔纳森·卡勒,则对结构主义文学观作出了尖锐的批评,生动地体现了一种多元并存,又相互斗争的图景。
乔纳森·卡勒的英美新批评派的立场是十分坚定的,他是站在英美文学传统的立场,坚持新批评派的观点,并以自外于以至于批判结构主义的态度来讲话的,所谓《结构主义诗学》,不过是划出了他讨论的范围,并非是他本人主张的表达。
热奈特同意叙述作品可以从诸如思想性等角度来研究,实际上他是仍然坚持内容与形式的分离论的。
托多罗夫对结构主义文学观的三个重要问题:释义与结构的关系、结构与文学史的关系、结构与审美的关系,作出了阐述,既力图维护结构主义文学观的一些基本论点,又想对遭人指责的无法辩解的缺点加以弥补,生动地体现了、典型地代表了叙述学兴起与建立的过程大体结束之际,叙述学家们的理论表现及其心态。
浅析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以什克洛夫斯基笔下的托尔斯泰为例摘要: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最具影响,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分析什克洛夫斯基笔下的托尔斯泰的作品,发现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是将“陌生化”的功能定位在人的感受的复苏上,具有文学性使文学成为可能的特点。
关键词: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俄国形式主义是指1914年到1930年间在俄国出现的一个理论流派,它以文本为中心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
什克洛夫斯基是其中最具原创性的代表人物。
他在早期著作《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并阐释了“陌生化”理论。
晚年的《散文理论》在早期理论的基础上对“陌生化”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重新解释。
但是无论在早期还是晚期的形式主义理论中,这位批评巨擘都多次提到同样是文学巨擘的托尔斯泰的作品,甚至还写了《列夫·托尔斯泰传》。
本文将结合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主义理论浅析托尔斯泰作品的意义和趣味。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直接提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看法。
制作即表述、呈现。
俄国形式主义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什克洛夫斯基主导的诗歌语言研究会就是要通过对诗语言文本的功能性研究,立足于文学文本研
究文学文本中的文学性问题,什克洛夫斯基在自己的背景下提出文学性是一种使文学成为可能的一般特性,通过语言的研究对文学性分析和研究,进而他在对于俄国文学经典的阅读他总结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陌生化。
“如果许多人一辈子的生活都是在无意识中度过,这种生活如同没有过一样”,托尔斯泰如是说。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正是“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让感觉成为感觉”。
什克洛夫斯基在《散文理论》说到奇异化就是用另外的眼睛来看世界;不仅仅是新视角,它是对新的、从而也是充满阳光的世界的幻想;是新的、自我肯定的文学运动,对世界的新视角的运动。
如马克·吐温的《匹克威克外传》用他自己朴素的说话方式,从自己的角度看到正义的必要性。
果戈理说到奇怪的飞行时,是要震动读者的注意力。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托尔斯泰的创作——是为了看见一个未被描写过的世界而做的天才的努力,托尔斯泰的手稿经过多次修改,其结果就是教导人们要会看。
什克洛夫斯基发现托尔斯泰的奇异化手法在于他不说出事物的名称,这是因为名称联结着习惯性的感觉,这种功利性的语言把一切都简化成公式、符号,从而使得感觉变成单维化,丧失了反思能力;而托尔斯泰是把物当作第一次看见来描写,描写一件事则好像它是第一次发生。
例如《可耻》一文中对鞭笞的描写,正是托尔斯泰为触动良心所使用的典型方法,就是用“无知”的眼光来审视司空见惯的对象,而有知则是接受了事物的合理性。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知道的步态。
如果他感觉不出自己的步态——他似乎就不存在。
托尔斯泰感受到了自己的步态,他找到了自己审视世界的方式。
有时候托尔斯泰是从一个特别的视角来看世界,例如《霍尔斯托密尔》是由一匹马来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于是事物不是被人来看,而是通过马的眼光来间接感受事物。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也是视角陌生化的实践,视角陌生化使得我们恢复了对于生活的体验,回到了自己的内心。
赫列勃尼柯夫说,艺术的意义和任务——就在于重新审视世界上的种种现象。
而鲁迅的小说很多都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并且只有一个主题——对于看的“看”,这种从视角意识出发比直接的看更深刻。
什克洛夫斯基说文学就是争论,种种阐释、世界观的争论。
文学性使文学成为可能,而陌生化使文学性成为可能。
从普通的事物中刻画出不同寻常的事物来。
为此又要把不寻常的事物表现成寻常的。
什克洛夫斯基发现托尔斯泰用这种手法描写了《战争与和平》中的战斗,首先被描写为奇异的事物,例如从莫斯科退回涅曼的战役中,俄法两军的行动就像捉迷藏;再比如对游击战的描述,托尔斯泰甚至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军队的士气,等等。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种奇异化的描写。
在《散文理论》里什克洛夫斯基谈到“散文必须有详情和意外,因为它们能增加注意。
用散文讲不寻常的事,谈话的人都一身倦意,所以要保持听话者的注意力。
因此散文往往涉及隐私,经常告知一些
不同惯常的事。
”[1]340所以说无论是隐私还是表达都是为了吸引听众。
例如《聊斋志异》就是用不同惯常的事勾起读者的兴趣,给人怪诞之感;《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区别于日常视角、认识的表达给人以荒诞不惊之感。
由于对常规有血肉相连的自觉意识,任何对常规的背离都会如同受到感官刺激一样有切肤般的感受。
所以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与分解接近,这种手法就在于作家在画面上固定一个细节并加以渲染,从而改变了平常的比例。
例如托尔斯泰在描写战斗的画面里,渲染了湿润嘴唇的生动细节。
这种把注意力放在细节上的做法,创造了独特的动态。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还探讨了艺术作品内部的结构问题,在《故事和小说的结构》里,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故事的一切堆砌,通常都是由某种框架式故事造成的。
“托尔斯泰在其早期作品里把列瓦和尼克连卡搞混,想出自己的童年,最后给自己想出了散文理论。
”[1]361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托尔斯泰的创作本身就包含了表达手法和技巧。
他进一步在文章中指出托尔斯泰最通常的程序是他拒绝认知事物,在《战争与和平》中称点缀为一小块绘彩纸板,称圣餐为一小片白面包,或者相信基督徒责备自己的上帝。
在这里,什克洛夫斯基着重谈了托尔斯泰创立的对称法,并且认为小说形成的特殊程序是对称法。
在《霍尔斯托密尔》中,“人与马”的对称法是由谢尔普霍夫斯基曾经有一段时间是霍尔斯托密尔的主人来表现的。
什克洛夫斯基发现托尔斯泰对称法较为复杂,就是他的
小说里的人物彼此对称,例如在《战争与和平》里:拿破仑——库图索夫;别素豪夫——保尔康斯基。
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安娜——沃伦斯基一群人,列文——基蒂一群人的对称,而这两群人联系的情由是亲属关系;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托尔斯泰使用亲属关系已经不是为了说明联系,而是为了阶梯结构。
其次,什克洛夫斯基后期在研究小说的情节和结构时,认为好的小说故事的开场,要求一而二的成双重叠;戏剧里有个似乎必不可少的规则,即主要情节线索的双双重叠,或者引出一个平行的人物,或者一回事。
《安娜·卡列妮娜》中以安娜和列文为主的两条线索的展开就是如此,人们生活在同时,但他们有着不同的时间。
人们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的时间里结合到一起。
除此以外,情节编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出情节不论采用现成的,或由自己编造,都应当先把他简化成一个大纲,然后按一定的法则进行穿插。
旨在把作品结构各部分联成一体。
然而,情节和结构是可控制的,但是宽宏大量的艺术却不知道拿破仑的命运,也不知道安娜的命运。
但是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安娜的生命结束得比任何人都深刻。
她会在喀秋莎·玛丝洛娃身上复活。
她到一个遥远的世界,像是进入另一部历史。
”[1]389与布莱希特将“陌生化”的功能定位在人的理性的复苏上不同,什克洛夫斯基将“陌生化”的功能定位在人的感受的复苏上。
在早期的理论中,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只从文学文本的语言出发,只重视艺术的形
式,而忽视了艺术的内容,在其后期的理论著作中终于承认艺术的内容也是有意义的,所以他自己说艺术中的内容是隐蔽的,艺术不仅仅只是纯粹的手法的体现,在艺术中应当有现实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俄]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刘宗次,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