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洛夫斯基简介奥斯特洛夫斯基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简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出自前苏联的一部自传性小说,是共产主义国家最著名的革命小说之一。
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编写该书时已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才写成。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简介,欢迎阅读。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1936年),前苏联著名励志作家布尔什维克。
自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The making of steel)问世以来,他就同书中的保尔柯察金一道,成了世界上千千万万有志青年的朋友和楷模。
190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家酿酒厂的季节工,母亲在大户人家当厨娘,家境十分贫寒。
因此,他只念了三年的书,十岁左右就开始干活谋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干过各种职业,如帮人家牧马,在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在发电厂当助理司炉等,贫困屈辱的生活培养了他对旧世界的仇恨和反抗性*格。
13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18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一度被德国军队占领,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组织上交给自己的收集敌人情报和将革命布告贴到德军司令部哨兵棚上的任务,显示了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得到了同志们的赞扬。
1919 年7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成立了共青团,他成了第一代共青团员,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同白匪军作战。
第二年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腹部多处受伤,右眼因伤而失明。
严重的伤痛使奥斯特洛夫不得不离开队伍。
然而,伤势刚刚有所好转,他就以高度的革命自觉性*转入劳动建设,先是到一家铁路工厂当助理电机师,后又自愿报名参加突击队,投入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
在工地上,他染上了伤寒并患了风湿病,常处于昏迷状态。
这场大病还未痊愈,他又积极参加在第伯聂河上抢捞木柴的紧张劳动。
因为长时间泡在齐腰深的冰水中,致使风湿病更加严重,又很快迸发了多发性*关节炎,肺炎。
从此失去了最起码的健康,并日趋恶化,到1929 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但他丝毫也不悲观消沉,只要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党有用的人。
三一文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简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出自前苏联的一部自传性小说,是共产主义国家最著名的“革命小说之一。
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编写该书时已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才写成。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简介,欢迎阅读。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1936年),前苏联著名励志作家布尔什维克。
自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The making of steel)问世以来,他就同书中的保尔·柯察金一道,成了世界上千千万万有志青年的朋友和楷模。
190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家酿酒厂的季节工,母亲在大户人家当厨娘,家境十分贫寒。
因此,他只念了三年的书,十岁左右就开始干活谋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干过各种职业,如帮人家牧马,在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在发电厂当助理司炉等,贫困屈辱的生活培养了他对旧世界的仇恨和反抗性*格。
13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18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一度被德国军队占领,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组织上交给自己的收集敌人情报和将革命布告贴到德军司令部哨兵棚上的任务,显示了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得到了同志们的赞扬。
1919 年7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成立了共青团,他成了第一代共青团员,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同白匪军作战。
第二年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腹部多处受伤,右眼因伤而失明。
严重的伤痛使奥斯特洛夫不得不离开队伍。
然而,伤势刚刚有所好转,他就以高度的革命自觉性*转入劳动建设,先是到一家铁路工厂当助理电机师,后又自愿报名参加突击队,投入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
在工地上,他染上了伤寒并患了风湿病,常处于昏迷状态。
这场大病还未痊愈,他又积极参加在第伯聂河上抢捞木柴的紧张劳动。
因为长时间泡在齐腰深的冰水中,致使风湿病更加严重,又很快迸发了多发性*关节炎,肺炎。
历史名人钢铁战士——奥斯特洛夫斯基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以下简称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作家,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
他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由于长期参加艰苦的劳作和斗争,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在病痛的折磨中,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
23岁时,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小说,描写了苏联青年在革命熔炉中锻炼成长的过程。
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
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早在1942年就译成中文,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也成为中国青年们学习的榜样。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7月30日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在乡村教会小学念了三年书后被迫辍学,只能到外公家里替人放马。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生存,11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到车站食堂当烧水工。
在艰苦的劳作中,这位内心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少年通过各种办法找来书籍,开始自学。
因为渴望读书,后来他又断断续续地上过几年学。
在学校里,他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十分活跃。
他试着写过童话、短篇小说和诗歌,在学生自编的手写“杂志”《青春的色彩》上发表过习作。
他还喜欢演话剧,最爱扮演具有英雄气概的角色。
因为贫困辍学后,他想尽办法借书,甚至把午饭送给报贩吃,以便换取报刊来看。
12岁的时候,他读了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牛虻》,从此,牛虻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
十月革命前夕,奥斯特洛夫斯基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一次战斗中,他被炮弹炸伤了头部和腹部,送进医院后整整昏迷了13天。
在医护人员的大力抢救下,他终于顽强地战胜了死神,但因颅骨被打穿,他的右眼失明了。
康复后,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基辅省团委把他派到基辅铁路工厂,负责厂里的共青团工作。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简介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影像历史学家和摄影学家,他研究并收集俄罗斯摄影史,这些摄影作品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早期的时期。
他出生于俄罗斯伏尔加格勒(Voronezh),也被称为“俄罗斯摄影史的父亲”。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有着丰富的教育经历和专业经历。
他曾在莫斯科市莫斯科军团大学(Moscow Military Cadet Corps)学习,并在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获得文学士学位。
1939年,他在苏联摄影学会(All-Union Photographic Society)认证为历史学家和摄影学家。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对摄影史研究了解甚深。
他曾经专门研究过19世纪拍摄现实主义风格的摄影师伊万明古里安(Ivan Maximov),并从事了有关19世纪俄罗斯摄影家约翰谢尔盖耶夫(Yevgeny Yeremeyev)的研究工作,以及关于20世纪初的摄影家亚历山大斯宾塞(Alexander Spenser)的研究及收藏工作。
此外,他还收集了许多20世纪早期的私人家庭摄影作品,并将其保存在莫斯科的莫斯科历史博物馆(Moscow Historical Museum)。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版了大量有关历史摄影和摄影史的作品,其中包括1979年出版的《摄影成就:苏联摄影史研究》和1983年出版的《摄影史:俄罗斯摄影史研究》。
这些作品对摄影史、文学和历史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还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的摄影活动,其中包括出版1987年的《早期现代摄影:苏联的历史与纪念》,参与1989年的《苏联摄影史:早期现代摄影的视角》,以及参加2010年的世界摄影博物馆(World Photographic Museum)的展览活动。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因其对俄罗斯摄影史的重要贡献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他曾获得过美国学术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的“图书界杰出摄影家奖”,以及德国摄影史学会(German Society of Photographic History)和德国文学史学会(German Society of Literary History)的荣誉赠书。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简介
奥斯特洛夫斯基(Sergei Prokofiev)是俄罗斯20世纪著名的音乐
作曲家,他的作品注重声部的艺术性,具有浓郁的东欧风味,他的作品涵
盖了古典、浪漫、巴洛克和现代四种音乐曲风。
他以其独特的作曲风格闻名于世,大量作品被收录入古典曲目中,如
五重奏、舞蹈大组曲、交响曲、歌剧等,是当代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在古典音乐、室内乐、歌剧等曲风上均有精湛的表演技巧,具有极
其丰富的表现力。
他的作品是由多种乐器和声部组成的,公认为是有历史
意义的经典之作,在世界各地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初中必读名著解析版一、作者简介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苏联业余作家。
出生于乌克兰小镇舍佩托夫卡,并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没阳光的少年时代,后参加革命。
1929年,他在全身瘫痪、双目失眠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战斗经历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历时三年创作完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其后又开始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的创作,只完成了第一部,就与世长辞,年仅三十二岁。
(1)时代背景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结束和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在文艺界也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局面。
斯大林时期的国家用“一统化”思想教育青少年,尤其重视文学艺术在培养青少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中的重要作用。
斯大林要求文学作品要“追求直接的宣传目的”,许多作品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向青年灌输“共产主义理想”。
官方强调文学用“社会主义精神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文学艺术要完成这种教育功能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塑造体现社会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英雄人物。
这一时期,苏联文学的主题是歌颂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歌颂党和领袖,塑造苏维埃新人的光辉形象,苏联文学的任务就是根据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创造出一个绝对信仰共产主义的人物并把他描绘得真实可信。
奥斯特洛夫斯基响应官方的号召开始撰写《钢铁》,保尔朴素的阶级感情、狂热的献身精神、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和对领袖的绝对服从正是斯大林推行其路线所需要的。
(2)个人背景1927年初,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因瘫痪卧病在床,双目失明。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当时的时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他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
但他把小说写好让妻子寄给敖德萨科托夫骑兵旅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战友们热情地评价了这部小说,可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邮局丢失。
但这并没有挫败他,在参加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函授大学学习的同时,他开始构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完成。
奥斯特洛夫斯基-亚历山大·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亚历山大·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亚历山大·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1823年3月31日出生在莫斯科小奥尔顿卡街。
父亲是法官。
退休后。
从事商业活动。
家中来往的大多是商人。
中文名,亚历山大·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国籍,俄国。
出生地,莫斯科小奥尔顿卡街。
出生日期,1823年3月31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莫斯科大学。
代表作品,《破产者》。
人物履历。
184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入莫斯科大学攻法律。
1843年肄业。
1843~1851年先后在“良心法院”和商务法院任书记官。
在法院工作期间他开始写作。
1847年发表剧本《破产者》的片断。
引起文坛注意。
全剧写成后。
用《自家人好算帐》的剧名于1850年正式发表在《莫斯科人》杂志上。
受到进步文坛的赞美。
但警察厅却禁止上演。
到1861年才得以公演。
从此以后。
奥斯特洛夫斯基几乎每年都有一部或几部作品问世。
奥斯特洛夫斯基除了进行创作外。
还翻译过不少外国剧本。
其中有莎士比亚。
W.。
戈齐。
C.。
哥尔多尼。
C.。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
M. de等人的作品。
他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
1865年。
他发起成立了莫斯科演员联社。
1870年。
由他倡议组织了俄国剧作家协会。
经他和鲁宾斯坦多方努力。
于同年创办了演员训练班。
培养了萨陀夫斯基。
萨陀夫斯卡雅。
马克歇耶夫等一群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在他的倡议下还创办了模范人民剧院。
1886年1月。
奥斯特洛夫斯基被任命为莫斯科各皇家剧院的艺术总管理人。
但还未能充分展开他对于剧院制度的改革和戏剧艺术的提高。
便于6月14日在谢雷科沃逝世. 其一生创作了47个剧本。
被称为“俄国戏剧之父”。
创作年代。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年代。
正逢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奥斯特洛夫斯基数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奥斯特洛夫斯基(Ostrovsky)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他的数学成就和对数学领域的贡献使他成为了数学界的传奇。
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广泛的数学分支,包括数论、代数、几何等。
他通过深入研究数学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定理和解决方案,为我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包括他的早年经历、教育背景和学术生涯。
然后,我们将重点介绍他在数学领域的成就,探讨他所做出的突破性工作和突出的贡献。
最后,我们将总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数学思想,并对他的成就给予评价以及对我们的启示和反思。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数学生涯,深入了解他的重要成就,并从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中汲取灵感。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数学思想不仅具有巨大的智力价值,而且对我们探索数学世界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奥斯特洛夫斯基数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他的工作不仅对求解实际问题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推动数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他的成就和贡献的总结与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数学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总而言之,本文将通过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数学成就和影响的介绍,对他的数学思想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探讨对我们的启示和反思。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的阅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数学世界,同时也能对数学的研究和应用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文章结构是指组织和安排文章各个部分的方式。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1. 引言1.1 概述:介绍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数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说明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1.3 目的:阐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1.4 总结:概括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2. 正文2.1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介绍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基本背景信息,包括出生地、学习经历、职业生涯等。
奥斯特洛夫斯基简介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1936年),原苏联作家、革命者,代表作品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沃伦省奥斯特罗格县维里亚村,11岁开始当童工。
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19年加入红军第一骑兵师,参与苏俄内战,于1923年担任乌克兰别列兹多夫共青团支部书记,并于1924年加入乌克兰共产党。
193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次年被苏联政府授予列宁勋章 1936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因肾结石和胆汁中毒逝世。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一名杰出的作家,有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
虽然他只活到32岁,但其英勇斗争的一生,与保尔·柯察金的经历交织在一起,很难把这两者分开。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里包含着苏联的文学中的奇妙的革新成绩的精华。
奥斯特洛夫斯基
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市民家庭。
中学时代就对戏剧产生强烈兴趣。
1840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三年后离校到法院工作,经常接触到商界诉讼,这使他熟悉了商人世界,为他日后戏剧创作提供了素材。
1850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大型喜剧《自家人好算帐》,讽刺商人的愚昧无知和唯利是图,并创造了俄罗斯的“生活喜剧”。
而后,他又发表了《穷新娘》(1852)、《贫非罪》(1854)、《肥缺》(1856)和《大雷雨》(1859)等重要作品。
特别是《大雷雨》一作标志着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的成熟。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位熟悉俄国生活的人,是人类心理的天才描绘者,性格描写的巨匠。
他说,奥斯特洛夫斯基能抓着生活的实质、时代的脉搏。
他把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大雷雨》之前的许多剧本中所描绘的俄国生活,称作黑暗王国的形形色色。
把论述这一问题的文章题名为《黑暗王国》,这是俄国社会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1904年9月29日出生于工人家庭。
因家境贫寒,11岁便开始当童工。
15岁上战场,16岁身受重伤,25岁身体瘫痪,年仅32岁便去世。
他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30年代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给我影响最大的是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写作,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我们尊重敬佩的。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苏振方随着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播放,其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更为世人所熟知。
对于原著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现在知之者已似乎不多。
本文对他作一简要介绍。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9日生于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家庭。
他有一个姐姐和哥哥。
父亲在一家酿酒厂做工,只有到了酿酒季节才能得到比较固定的薪水,剩下的日子只得流落到邻近的村镇找活干。
操持家务和教育子女的重担几乎全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为了养家活口,母亲还不得不缝纫、洗涮、给“东家”当厨娘。
他的哥哥11岁的时候便被打发到一家五金作坊当学徒。
尽管家境贫困,但奥斯特洛夫斯基家却是个重视子女教育的家庭,他和他的姐姐、哥哥三个孩子都上完了初级小学。
奥斯特洛夫斯基很小的时候就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专心致志地倾听父亲及1877——1878年俄罗斯——土耳其战争参加者讲述故事,四、五岁起就聚精会神地观察哥哥与姐姐做功课。
他酷爱读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父亲带着他作为难民迁移到了舍彼托夫卡。
那里没有图书馆,为了找书读,他不得不跑很远的路找熟人和同学借,只要是能找到的书他都毫无选择地读完了。
他读了舍甫琴柯的《柯布扎歌手》、意大利革命民主主义者加里波第的传记、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的诗、果戈理的小说、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伏尼契的《牛虻》等。
从1915年9月起,11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到舍彼托夫卡车站旁边一家小吃店当锅炉工,从此开始独立的劳动生活。
他每天干12——14小时的活,一个孩子,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中拖着个12. 3升的大水壶,沿着陡峭光滑的楼梯上上下下送水。
同时,还受着食堂一些服务员和时常喝得醉醺醺的商人常客的欺侮。
在这艰难的一年半里,书成了他唯一的乐趣。
他成为作家以后回忆道:“我作为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午饭让给街头卖报的人吃,以便他允许我在夜晚短暂的休息时间读读杂志和书籍。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令少年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兴奋不已。
奥斯特洛夫斯基简介-奥斯特洛夫斯基简介尼·阿列克谢椰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苏联著名的布尔什维克作家,自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以来,他就同书中的保尔·柯察金一道,成了世界上千万千万有志青年的朋友和楷模。
190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家酿酒厂的季节工,母亲在大户人家当厨娘,家境十分贫寒。
因此,他只念了三年的书,十岁左右就开始干活谋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干过各种职业,如帮人家牧马,在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在发电厂当助理司炉等,贫困屈辱的生活培养了他对旧世界的仇恨和反抗性格。
13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奥斯特洛夫斯基简介1918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一度被德国军队占领,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组织上交给自己的收集敌人情报和将革命布告贴到德军司令部哨兵棚上的任务,显示了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得到了同志们的赞扬。
1919年7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成立了共青团,他成了第一代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同白匪军作战。
奥斯特洛夫斯基简介第二年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腹部多处受伤,右眼因伤而丧失了80%的视力。
严重的伤痛使奥斯特洛夫不得不离开队伍。
然而,伤势刚刚有所好转,他就以高度的革命自觉性转入劳动建设,先是到一家铁路工厂当助理电机师,后又自愿报名参加突击队,投入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
在工地上,他染上了伤寒并患了风湿病,常处于昏迷状态。
这场大病还未痊愈,他又积极参加在第伯聂河上抢捞木柴的紧张劳动。
因为长时间泡在齐腰深的冰水中,致使风湿病更加严重,又很快并发了多发性关节炎,肺炎。
从此失去了最起码的健康,并日趋恶化,到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但他丝毫也不悲观消沉,“只要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党有用的人。
”学习文学创作,是躺在病床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找到的“进入生活的入场券”。
1927年底,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壮大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简介奥斯特洛夫斯基全名为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出生在乌尔兰的一个贫苦工人家庭,但他却是个俄罗斯人。
他的父亲曾经是一名炮兵,但退役后没有固定的工作,母亲是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就给别人打工,每天在家看孩子同时还要做家务,后来去给别人当女佣。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个布什维克战士,也是一个无产阶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简介提到他因家境贫寒,只读了三年书,11岁便开始打苦工,15岁就已经上战场,中途历经种种灾难,在1936年因病去世,去世时才32岁。
他1919年加入了共青团,1924年又加入了共产党。
十七岁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带头参加了修建一条铁路支线的艰难工作,在工地上有不少人都因为恶劣的环境而丧生。
但他没有退缩,依然埋头苦干、拼命工作。
在工程马上竣工的时候,奥斯特洛夫斯基感染伤寒病倒了,被送回老家后,经过母亲细心照料才勉强活过来。
后来他又重返工厂,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他的身体再次因长时间的劳作病倒了。
后来他身体恢复一些后,又和许多共青团员一起在冰冷刺骨的水里抢救木头,再次病倒。
医疗鉴定委员会给他颁发了一级残疾证,可他却把证书藏起来继续工作。
渐渐的,他的身体再也承受不住高负荷的工作逝世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被世人称之为身体上的残疾人;思想上的领航者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他凭借自己仅有手腕能活动的双手,还有被世人称之为只有装饰作用并给他带来黑暗的双眼,加上其顽强的意志力写出世界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在完成世界著作之前奥斯特洛夫斯基先是躺在床上完成一本书的灵魂也就是整本书的大体轮廓,之后思维活跃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把本书的每章每节都想好并在脑子里完整的记录好;再由他口述,他的妻子帮他记录。
就这样,他与妻子的努力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这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并且如果妻子不在或者离开后就没办法将写书工作继续下去。
于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突发奇想找人用硬纸板做了一个方框,在这个用硬纸板制成的方框上刻着一个个的方格,这些方格就是其用来打字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简介-奥斯特洛夫斯
基简介
尼·阿列克谢椰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苏联著名的布尔什维克作家,自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以来,他就同书中的保尔·柯察金一道,成了世界上千万千万有志青年的朋友和楷模。
190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家酿酒厂的季节工,母亲在大户人家当厨娘,家境十分贫寒。
因此,他只念了三年的书,十岁左右就开始干活谋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干过各种职业,如帮人家牧马,在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在发电厂当助理司炉等,贫困屈辱的生活培养了他对旧世界的仇恨和反抗性格。
13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奥斯特洛夫斯基简介
1918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一
度被德国军队占领,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组织上交给自己的收集敌人情报和将革命布告贴到德军司令部哨兵棚上的任务,显示了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得到了同志们的赞扬。
1919年7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成立了共青团,他成了第一代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同白匪军作战。
奥斯特洛夫斯基简介
第二年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腹部多处受伤,右眼因伤而丧失了80%的视力。
严重的伤痛使奥斯特洛夫不得不离开队伍。
然而,伤势刚刚有所好转,他就以高度的革命自觉性转入劳动建设,先是到一家铁路工厂当助理电机师,后又自愿报名参加突击队,投入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
在工地上,他染上了伤寒并患了风湿病,常处于昏迷状态。
这场大病还未痊愈,他又积极参加在第伯聂河上抢捞木柴的紧张劳动。
因为长时间泡在齐腰深的冰水中,致使风湿病更加严重,又很快并发了多发性关节炎,
肺炎。
从此失去了最起码的健康,并日趋恶化,到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但他丝毫也不悲观消沉,“只要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党有用的人。
”学习文学创作,是躺在病床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找到的“进入生活的入场券”。
1927年底,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壮大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
两个月后小说写完了,他把小说封好让妻子寄给敖德萨科托夫骑兵旅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战友们热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