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患常见肝阳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引言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疾病,其特点是发作性、单侧性和脉动性。
在中医学中,偏头痛被称为“偏正头痛”或“头痛偏向一侧”。
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人体脏腑经络的失调所导致的,其病因病机非常复杂。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详细介绍偏头痛的病因和病机。
一、病因1. 肝郁血瘀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是偏头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在情志不畅或长期抑郁的情况下,肝气郁结,导致经络不畅,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头痛。
2. 脾胃失调脾胃失调也是偏头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主运化,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会导致气血不足,最终出现头痛症状。
3. 肾精亏虚肾精亏虚也是偏头痛的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精充足可以维护脑神经的正常功能。
如果肾精不足,就容易出现头痛的症状。
4.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偏头痛的重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阴阳是人体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平衡对于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如果阴阳失衡,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头痛病发。
5. 饮食不当饮食不当也是偏头痛的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健康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非常重要。
过食辛辣刺激、油腻等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都会导致头痛的发生。
二、病机1.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导致经络不畅通,气滞血瘀,堵塞了脑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2. 痰浊内蕴痰浊内蕴也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失调导致湿热痰浊内蕴,湿浊之气上扰头部,阻碍了脑部的气血运行,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3.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偏头痛的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或长期抑郁使得肝阳上升,犯了头部,导致气血不畅通,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4. 肝肾不足肝肾不足也是偏头痛的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肝肾功能不足导致精血亏虚,头部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5. 阴阳失衡阴阳失衡是偏头痛的重要病机之一。
偏头痛(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证治方药】(一)肝寒血凝1,临床表现:单侧或双侧头痛,遇阴冷气候或下雨天而发作,伴有搏动感。
面色苍白或无华,四肢不温或逆冷,发怍前则伴有恶心呕吐、吐出清涎。
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沉弦或微细。
2,病因病机:寒性收引,肝脉凝滞。
气血闭阻,络脉不通。
3,治法:温通肝经,散寒止痛。
4,方剂: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全当归10~30g,桂枝10g。
白芍15~30g,细辛3~5g。
通草10g,生姜6~10g,大枣5~10枚,炙甘草5~10g。
方义:当归、白芍和血调营,桂枝、细辛温通散寒,生姜、大枣和胃,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加减:恶心呕吐,吐清诞,头痛引段头顶部者,加吴茱萸,法半夏温肝降气。
即合吴茱萸汤(《伤寒论》)用;若呕吐酸苦水,口苦心烦者,加吴茱萸、黄连温肝清胃,即合左金丸(《丹溪心法》)用。
寒则痛甚,剧痛不止,四肢冷者加淡附子、干姜温阳散寒,即合四逆汤(《伤寒论》)用。
5,变通法:若见头痛以巅顶为明显,呕吐涎沫,舌淡,脉弦者,可直接用吴莱萸汤(《伤寒论》)合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用上述主方效验后,宜续于主方加川芎、地黄等养血药,即当归四逆汤合四物汤(《和剂局方》),以巩固疗效。
(二)肝火上炎1,临床表现;头痛如裂,伴头胀头晕,视物不清,两目闪光。
面红目赤,口苦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胁乳房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病因病机:情志不遂,饮食偏嗜辛辣燥热或酒、茶、咖啡等,肝气失于疏泄条达,素体偏于火热内盛,郁而化热,肝火上炎,上扰清空。
3,治法:清泄肝火,兼以缓肝止痛。
4,方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龙胆草6~10g,栀子1垤,黄芩l0g,柴胡5~10g,当归10~15g,生地黄l0~15g,泽泻10~15g,车前子10~15g,生甘草10g。
方义: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泄火,当归、生地养血和营;泽泻、车前子利小便,使热由下泄;柴胡疏肝,甘草缓急。
平肝潜阳汤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32例
陈孝银;杨钦河;徐云生;范隆昌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5)003
【摘要】@@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种之一,相当于中医头痛,头风范畴.笔者总结了自1993年以来,导师范隆昌教授使用自拟平肝潜阳汤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32例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陈孝银;杨钦河;徐云生;范隆昌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广东,广州,51063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诊断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广东,广州,51063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诊断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广东,广州,51063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诊断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广东,广州,51063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诊断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7.2
【相关文献】
1.平肝潜阳汤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神经性头痛62例 [J], 陈孝银;李恩庆;孟辉;杨钦河;孙立;范隆昌
2.平肝潜阳、化瘀通络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J], 张轶丹
3.平肝潜阳汤结合针灸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效果及对Hcy、CRP水
平的影响 [J], 张云龙
4.针刺放血联合镇肝熄风汤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疗效观察及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前列腺素E_(2)的影响 [J], 马昕宇;王麟鹏;刘慧林;王少松;刘璐
5.平肝潜阳汤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35例 [J], 汪晶;牛
媛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偏头痛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偏头痛在临床上是常见病症,这种病症迁延时间长,病情复发率高,是临床上的难治性疾病。
患者发生偏头痛后,这种病症不仅会影响患者身体健康,还会导致其工作和生活受影响,因此,偏头痛对患者危害性大,需要临床医生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
临床上对偏头痛患者治疗时,主要采用西药治疗,西药的优点是显效快,能够快速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但是西药治疗后复发率高,并且偏头痛治疗时间长,患者长期使用西药治疗后副作用大,影响患者用药治疗安全。
为了解决西药治疗存在问题,可以在临床上结合中医治疗,中医不仅副作用小,而且能够从根源治疗疾病,并且治疗方式较多,能够帮助患者减少病症复发。
因此下文中主要介绍中医治疗偏头疼的方式,以期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1.偏头疼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偏头痛病症属于头风范围,其病症引起原因中,以患者正气不足,外邪入侵,引起患者气血淤堵,经络不畅,因此中医中有痛则不通理论,所以患者疼痛主要原因是血气不通引起。
根据中医治疗理论,以活血化瘀为主要的治疗原则。
引起疾病原因和肝脏、肾脏、脾脏等有关系。
其主要的发病机理是以上器官虚弱,导致身体机理失调,出现血液淤堵,脑组织细胞失去滋养,脑组织经络失养引起经络不通,出现偏头痛疾病[1]。
2.中药内服治疗偏头痛方式中医认为偏头痛与肝关系密切,将反复发作的偏头痛归为头风或内伤头痛,治疗重点为调肝气,临床常用的方子为四逆散,即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四味药;患者出现肝阳上亢时应加入天麻、钩藤等药物;肝火上延时应在疏肝的基础上加入桑叶、菊花或栀子来清肝火;伴有痰湿的患者应加用平胃散,即陈皮、苍术、厚朴类药物;痰热的患者可以用黄连温胆汤;血瘀的患者可以合用桃红四物汤,即血府逐瘀汤。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记载,对于没有表证、里证,忽犯忽好,其他方子不能治疗的头痛,也可以使用血府逐瘀汤,同时临床上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的效果也很好;偏虚的头痛主要以补益气血为主,常用方子包括加味四物汤;偏阳虚的患者可以加入附子、细辛、桂枝类药物;偏气虚的患者可以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人参、黄芪、红景天;偏阴虚的患者可以适当加入滋阴的药物,如女贞子、旱莲草等[2]。
— 1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偏头痛的发作期患者。
一、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 编码:BNG060)或头风病(TCD 编码:BNG06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 编码:G4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 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 -Ⅱ)(HIS ,2004 年)。
2.疾病分期 (1)发作期 (2)缓解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头痛(偏头痛)发作期临床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 痰浊内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3-2008,ZYYXH/T12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偏头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TCD 编码:BNG060)或头风病(TCD 编码:BNG061)和偏头痛(ICD-10 编码:G43)的患者。
2.患者为急性发作期,头痛持续 24 小时不能缓解。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检查(3)心电图(4)颅脑C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MRI 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等。
偏头痛中医偏方和药方一偏头痛表现为头部一侧疼痛。
藁本、苦丁茶各6克,鲜荷叶15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细辛3克,白芷6克,菊花10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全蝎、生地龙、甘草各10克。
共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3次,以开水送服。
肝阳头痛表现为心烦喜怒、口苦咽干、眩晕恶心、小便黄、头胀痛。
天麻10克,钩藤6克,石决明15克。
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
龙胆草10克,炒栀子、炒黄芩各6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夏枯草30克编者注:夏枯草的常用量为10~15克,水煎,当茶饮。
菊花、决明子各10克。
开水冲泡,每日当茶饮。
气血虚头痛表现为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唇甲无华、饮食无味。
黄芪30克,当归10克,白芷6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川芎3克,白附子1个,葱白15克。
先将川芎、白附子研成细末,然后将葱白捣烂,与药粉调成糊状,贴在太阳穴上。
二专家介绍,大多数偏头痛患者脑组织中的镁含量偏低。
镁是人体细胞内液中一种重要的离子成分,能抑制神经兴奋,调整血管张力等,所以偏头痛患者平时应多吃些含镁丰富的蔬菜、水果;小麦、荞麦面等谷类;黄豆、蚕豆、豌豆等豆类;以及雪里红菜、香菇、紫菜、核桃、桂圆、桃子、花生等。
下面介绍几则偏头痛食疗。
1、姜桔汤生姜、桔皮各。
将生姜切片,桔皮研末,放入砂罐,加适量水,文火煎煮15分钟,滤去药渣,早、中、晚饭前分三次服用。
能化浊祛痰,温胃、止痛、止呕。
2、枸杞蒸蛋鸡蛋2个,枸杞,熟猪油,精盐,酱油等。
将鸡蛋放入碗中打散成蛋糊,加入用热水浸泡过的枸杞,蒸10~15分钟,加猪油食用。
3、葱豉茶淡豆豉、薄荷、栀子仁各,葱白去须,荆芥,生石膏捣碎。
放砂罐内,加水两大碗,煎取1碗,滤去药渣,再下茶叶,煮沸,分2次温服。
可解表清里,疏风清热。
4、天麻全鱼天麻,川芎,茯苓,鲜鲤鱼1尾。
将鱼洗净,装入盆内;将川芎、茯苓切成片,用米泔水浸泡一小时,捞出,再将天麻放入泡过川芎、茯苓的米泔水中,再浸泡4~6小时,捞出,置米饭上蒸透,切片,放入鱼头和鱼腹内,然后加入葱、姜、川芎、茯苓等,上笼蒸熟食用。
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之淤血夹肝阳上亢型31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用天舒胶囊治疗淤血夹肝阳上亢型的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属于淤血夹肝阳上亢型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用天舒胶囊治疗,1个月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记录结果。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可靠,患者的耐受性好,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可安全使用。
【关键词】偏头痛淤血肝阳上亢天舒胶囊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229-02偏头痛是临床上的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属于原发性头痛。
头痛发生于一侧头部,活动和声音,光亮等刺激可以加重疼痛,可伴有轻重不一的恶心,呕吐。
本病多见于女性,好发于年龄为25—55岁之间。
在我们国家,偏头痛的发病率高达985.2/10万。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病人,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淤血夹肝阳上亢。
其中男性22例,女性38例,年龄最小为19岁,最大为54岁,病程最短为6天,最长为4.5年,左侧头痛为39例,右侧头痛为2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用西比灵治疗,治疗组31例用天舒胶囊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当,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1.2.1西医诊断:按照国际头痛协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制定[1]:(1)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
(2)头痛的特点具有下面其中的两项:a头痛性质为搏动性。
b头痛为单侧。
c头痛的程度为中度或以上。
d因情绪变化和日常活动加重。
(3)头痛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具有以下其中之一:a怕光和声音。
b有恶心或者呕吐。
至少有5次偏头痛发作符合以上(1)、(2)、(3)标准。
(4)查体和常规检查排除其他头痛。
1.2.2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偏头痛的淤血证及肝阳上亢证的证候特点:头部一侧疼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性质为针刺或者胀痛,心烦易怒,夜眠难安,伴有胁痛,口苦,舌质紫,苔薄黄,脉弦细。
祛风散热、平肝潜阳法治疗偏头痛90例标签:祛风散热;平肝潜阳偏头痛为一种常见的病症,其痛多呈间歇性发作,偏于一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发作时痛势剧烈,多始于年轻时,又称偏头风,西药对其效果不理想。
笔者自1995-2005年,采用祛风散热、平肝潜阳法治疗该病9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90例均为我院的就诊患者,男38例,女52例;年龄15~69岁;病程10 d~6年。
所有病例均有较典型的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经西医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
1.2 治疗方法内服祛风散热、平肝潜阳中药。
药物组成:川芎15 g、白芷20 g、白僵蚕15 g、天麻10 g、钩藤20 g、刺蒺藜10 g、石决明20 g、全蝎5 g、白芍20 g、甘草10 g、石菖蒲10 g加减,血压增高者加龟板20 g、川牛膝15 g,有头部外伤史者加鸡血藤30 g、红花10 g,伴有心悸者加龙骨20 g、牡蛎20 g。
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7剂为1个疗程,服用1个疗程后间隔1日开始第2个疗程,2个疗程后随访并评价疗效。
1.3 疗效标准痊愈:偏头痛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内未再反复;显效:偏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但半年内有所反复;有效:偏头痛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2 结果本组90例,痊愈32例,占35.56%;显效41例,占45.56%;有效12例,占13.33%;无效5例,占5.56%;总有效率为94.44%。
3 讨论中医学认为偏头痛多由肝经郁热、风阳上扰所致,所以治疗宜祛风散热、平肝潜阳。
药用川芎、白芷、全蝎祛风止痛;钩藤、刺蒺藜祛风散热;白僵蚕、天麻、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石菖蒲醒脑开窍,白芍柔肝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
诸药合用使风热得祛,肝阳得平,故偏头痛缓解,收到满意疗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偏头痛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周期性发作的头痛,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光敏和噪音敏感等症状。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较为广泛,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西医治疗西医目前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主要包括三类:预防性药物、急性治疗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
预防性药物:预防性药物主要是指用于减少偏头痛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的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和抗抑郁药等。
这些药物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来起到治疗的作用。
急性治疗药物:急性治疗药物主要用于缓解偏头痛发作时的疼痛和相关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非处方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和处方药(如三叉神经痛药、曲普坦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疼痛传导、减轻血管扩张等机制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其他治疗方法:除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来缓解偏头痛症状,如针灸、按摩、物理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节气血循环、促进肌肉松弛等机制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辨证施治: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寒湿侵袭等因素导致气血不畅所致。
根据不同的证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清肝泻火、平肝潜阳、祛风散寒等。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平衡阴阳,从而缓解偏头痛症状。
中药治疗:中医药中有很多可以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如川芎、白芷、龙骨等。
这些中药常常通过调节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来缓解偏头痛症状。
还有一些中药复方和中成药可以用于偏头痛的治疗,如乌头、苏合丸等。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可以起到互补和增效的作用。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可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1.中药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中发现,一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来起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3.偏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研究:研究发现,根据不同的证型施治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
论著DOI:10.16662/ki.1674-0742.2024.02.001天麻钩藤饮加减配合针刺放血治疗肝阳上亢证偏头痛的疗效及对患者脑部血流状态、头痛程度的影响贾洪斌龙口市中医医院中医科,山东烟台265700[摘要]目的分析天麻钩藤饮加减配合针刺放血在肝阳上亢证偏头痛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3月龙口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肝阳上亢证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针刺放血治疗,观察组加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连续治疗4周。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脑部血流状态、头痛程度、头痛控制情况、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头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头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减配合针刺放血治疗肝阳上亢证偏头痛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其脑部血流状态,减轻头痛,且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针刺放血;血流状态[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4)01(b)-0001-04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Effects on Cerebral Blood Flow Status and Head⁃ache Degree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Tianma Goutengyin Plus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and Bloodletting in Treating Migraine with Liver-Yang Upper Hyperactivity EvidenceJIA Hongbin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ongk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tai, Shandong Province, 2657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ianma Goutengyin plus reduction together with acupunc⁃ture and bloodletting in patients with migraine with liver-Yang upper hyperactivity evidence. Methods Sixty migraine patients with liver-Yang upper hyperactivity evidence admitted to Longk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November 2022 to March 2023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30 patients each according to the randomized numerical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 acu⁃puncture and bloodlett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addition of Tianma Goutengyin plus reduc⁃tion for 4 consecutive weeks. The clinical efficacy, cerebral blood flow status, headache degree, headache control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3%, higher than that of 73.3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 4.320,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blood flow velocity of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middle cerebral artery,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vertebral artery and basilar artery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number of headache episodes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uration of headache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作者简介] 贾洪斌(1977-),男,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脑卒中等神经内科常见病及疑难疾病诊治。
偏头痛患常见肝阳、肝火、风火上扰
「偏头痛」是一种非常剧烈、反覆发作的头痛。
大部分发作是一侧太阳穴,但是三分之一的人发作也可能是在两侧。
中医师张育筠表示,偏头痛患者时常呈现如同「搏动」式的疼痛。
发作时可能有情绪差、腹泻、排便困难等现象,伴随恶心感。
在中医称为「偏头风」。
中医师张育筠表示,中医认为,经络、脏腑异常,都可能引发偏头痛。
偏头痛患者可能出现肝阳、肝火、风火上扰现象,特别是风、火、痰、瘀症候明显,妨碍通窍,形成不通则痛,为主要致病因素。
张医师表示,临床上可依据病患体质及发作型态,内服中药调整失衡的脏腑功能以治本。
此外,针灸可刺激体内分泌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阻断痛觉的传递,并使大脑分泌脑内啡有助於止痛。
以及可热敷肩颈,冰敷前额及穴道按摩。
若前额痛,可按摩阳白穴,侧头痛可按摩耳上〈耳朵前缘与侧发髻往上三公分的凹陷或突起〉。
及後头痛,可按摩风池穴。
偏头痛也可能因压力大而诱发,张育筠指出,门诊中一名30岁左右的女性上班族,工作总是自我要求完美,工作压力大。
从初经开始,每次从月经来前三天即开始至整个经期,发生右侧额角经常博动式头痛反覆发作。
经过检查,研判患者是属於「肝气郁结、痰湿阻滞」症候所致。
张育筠表示,偏头痛常发生在年轻、中年女性,约有七成五女性,是因月经来潮前雌激素突然下降,导致脑部血管收缩,当动脉突然收缩变窄即引发偏头痛,因此与女性内分泌有关,在月经前2~3天与月经当中最易发生。
患者除了疼痛明显,也伴随畏光,恶心呕吐,当压力大、失眠、疲劳,近期症状加剧,吃西药止痛剂也无效,因此寻求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偏头痛与肝的疏泄功能相关,而且病情长期反覆,让患者产生了很强的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加重「肝郁」证象。
张医师表示,临床上可见患者舌苔白腻、脉弦滑,辨证研判属「肝气郁结、痰湿阻滞」。
治疗上可配合疏肝解郁,处方给予味逍遥散及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经过一段时间调理,症状终於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