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预学案:19谈创造性思维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5
《谈创造性思维》精品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把握本文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重点)2.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预习案】(1)给加点字注音汲( ) 取根深蒂( )固锲( )而不舍孜( )孜不倦背诵下列词语释义汲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探究案】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2.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法指导: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
——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
本文围绕“ ”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
先剖析了“ ”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创造宣言【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重点)2.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预习案】(1)给加点字注音中伤()遁词()玄奘()豢养()烟囱()(2)背诵下列词语释义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
形容完全孤立。
叛:背叛;离:离开。
【探究案】1.本文批驳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论点是什么?2.文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谈创造性思维》学案一、课标考纲解读:议论文阅读是中考的一个重点,同时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中考要求,这些内容将在本课中得以体现。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议论文阅读是中考的一个重点,在中考中占较大分值,学生是首次接触议论文,所以对议论文的知识应重点强调。
2、学习目标:a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b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c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A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b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3、易错点、易混点:学生对论点把握不准确4、拓展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策略:读、思、写相结合,自主、合作学习。
四、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内容(一)情景导入1、大家还记得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他的老搭档范伟的一部小品《卖车》吗?其中有这么一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
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
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生(齐声):没答错。
)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生1:因为他们两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生2:因为他们思维的方式也不一样。
生3:因为范伟的思路太狭窄,想法也太老套了。
)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上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导学案学习目标1、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论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4、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习重难点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汲.取(xí)推敲.(qiāo)根深蒂.固(dì)B.素.材(sù) 创.意(chuàng) 孜孜.不倦(zhī)C.恭.喜(gōng) 模.式(mú) 不言而喻.(yù)D.渊.博(yuān) 关键.(jiàn) 锲.而不舍(qiè)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在后面括号里。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搏。
(2)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桓地进行各种尝试。
(3)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板术。
(4)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泛创造力的区别呢?(5)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3、选出依次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①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_______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_______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________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A.放弃探求缺乏B.丢弃探求缺少C.抛弃探究缺乏D.放弃探索缺欠4、解释下面词语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言而喻:5、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1948年生,著名的、、。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他的名言是:“。
19*谈创造性思维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回答问题。
(出示图画和问题) 这幅图也隐含着一种生活的道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角度不同,问题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谈创造性思维”。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生难字词(1)字音汲.取(jí)根深蒂.固(dì)锲.而不舍(qiè)孜.孜不倦(zī) 不言而喻.(yù) 持之以恒.(héng)(2)词义【汲取】吸取。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读一读,把握观点。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说一说作者论述了哪些主要的观点,是怎样论述的。
(2)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明确: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分清问题和观点,在阐述“作者是怎样论述”时可以用“首先”“然后”等词语使自己思路清晰。
阅读时,特别关注关联语、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它们将帮助你快速把握观点。
2.速读课文,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归纳层次明确: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第二部分(第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第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第4~5段):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充满创造力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创造力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特点,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教学PPT;2.学生课前准备的阅读材料;3.学生活动手册。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泉,可以让人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创造性思维?3.引导学生讨论,给出一些学生答案。
Step 2:知识讲解(10分钟)1.定义创造性思维:指的是独特、有创意的思维方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能够“突破现有的思维模式,采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解决办法”。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a.勇于冒险:不怕失败,敢于尝试新的成功方法;b.生活感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积累素材;c.专注与专一:专注于自己的创造工作,坚定创造目标;d.开放与包容:接受各种新观点和新思维,孜孜不倦地学习,不被旧有观念束缚;e.多种方法: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Step 3:案例探讨(15分钟)1.选择一些实际案例,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a.如何在一个灰雾的早晨找到自己的家?b.如何解决一个人吃饭时打瞌睡的问题?c.如何用最少的步骤找到一串钥匙?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思考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
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2.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前台进行汇报。
Step 5:评价与总结(10分钟)1.教师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19 谈创造性思维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
2、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3、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培养议论文阅读能力。
4、激发创造的火花,展开创造的魅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及论点提出方式。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论证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学法导引】本文的语言较通俗浅显,学习时,宜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抓住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理清论证的思路,体会摆事实论证的好处。
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领悟作者表达的观点。
【课前导学】1、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关于字词:(1)读一读写一写汲取(jí)孜孜不倦(zī)锲而不舍(qiè) 根深蒂(dì)固(2)多音字创【(chuāng)创伤(chuàng)创造】(3)释义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
有毅力。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课堂导学】1、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而在篇末才给出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的全部答案?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19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智力大挑战,巧妙切课题请观察下面的漫画,说一说漫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课件出示:预设: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师:我们学过的哪两句诗可以描述这个观点?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对,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才会出现不同的观点、看法,才会使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笔下的《谈创造性思维》去寻找答案。
二、寻读,知观点析结构1.选读,比照思维知观点自读前三段,比较我们刚才讨论的看法与作者的观点是否一致。
预设:一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自读,勾连旁批和文中过渡句梳理作者的观点课件出示:过渡句:(1)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2)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3)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4)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5)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观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3.比照观点,理清论证结构请根据上面梳理的过渡句理清文章论证结构。
课件出示:引论(第1—3段):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提出问题)本论(第4—12段):论述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根据。
(分析问题)第一层(第4—8段):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新人教版(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1+1等于几?其实答案可以有很多。
比如:(一个男子)+(一个姑娘)=一个家庭(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雪)+(太阳)=水、春天……同样一个问题,只要充分发挥创造力,答案就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今天我们学习来《谈创造性思维》,探究创新奥秘。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汲.(jí)..舍.孜.(.z.ī.).孜不倦.......).而不...).固.锲.(qiè....取.根深..蒂.(dì(2)词语释义汲取:吸取。
九年级《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优质范文3篇教师是人灵魂的工程师,是世界上最阳光的职业。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优质范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九年级上册语文预学案:19谈创造性思维九年级上册语文暑假预学案:19谈创造性思维19 谈创造性思维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模(mú)式恭(ɡōnɡ)喜不言而喻(yù)B.汲(xí)取推敲(qiāo) 根深蒂(dì)固C.曲(qǔ)线创(chuànɡ)意孜(zhī)孜不倦D.压榨(zhà) 渊博(bó) 锲(qiè)而不舍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探求放弃路径插花C.创意组合精通缺乏D.游戏乒乓灵感关健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根深蒂(dì)固(瓜、果跟茎、枝相连的部分) 持之以恒(恒心)B.孜孜不倦(勤勉、不懈怠) 汲取(从下往上打水)C.不言而喻(明白) 锲而不舍(打铁)D.轻而易举(容易) 一事无成(成就)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1.下列各项中,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开篇提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
C.为了论述运用知识才是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作者列举了谷登堡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
D.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非凡的灵感”,并非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2.下列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秘库的门。
B.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C.夺取一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D.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
3.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然而,如果你站在新的角度去分析,往往会得出新的见解并赋予其新的含义,请写出你对下列成语的新见解。
(示例)一意孤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2)班门弄斧:三年模拟全练拓展训练1.(辽宁鞍山铁西月考,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B.在学习上,他虚心好学,见异思迁,因此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C.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这份试卷中的第1小题他花了10分钟才做完,真是小题大做。
2.(广西贵港平南期中,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所以,建立一种多元的思维方式,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取得成功,从而拥有一个饱满的人生。
②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前途。
③思维方式是自己可以支配的。
④看一个人的前途,首先要看他的思维广度。
思维的广度决定着财富的多寡,而思维的广度又取决于思维方式。
⑤如果你总是停留在那种非左即右、非黑即白、非错即对、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方式里面,那么你永远只能在成功的外围兜圈子。
A.⑤④②③①B.③②④⑤①C.④③②⑤①D.②④⑤①③3.(重庆江津、支坪等七校段考,5,★★☆)有的词语有多项意义,请在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使用其不同的意义,写一小段话。
(4分)示例:光明:科学研究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有崎岖,有平坦,有在黑暗中摸索的艰辛,更有取得进展后的光明,就如同在暗夜中行走突然看见光明一样。
备选词语:水分算账包袱选词:造句:五年中考全练拓展训练(贵州贵阳中考,15—1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14分)“科学”就等于数理化?在很多人眼里,“科学”就等于数理化:是深奥难懂的公式,是稀奇古怪的仪器,是刺鼻难闻的试剂……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把“科学”变成了几门自然学科及其知识的组合。
我不否认“科学”应该包含这些学科和学科知识,但我不认为就只是这些。
当人们称某一观点、原理、研究或做法是“科学的”,一定不仅仅指它们发现了或表达了某种知识,而是想说明它们包含着某种特殊的优点或特殊的可靠性。
究竟是什么如此特殊呢?这需要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进一步研究。
我想,“科学”应该是一座金字塔。
金字塔最底层是科学精神。
包括好奇心、勇于尝试、独立思考、能体会学习的乐趣、面对困难有勇气坚持下去等等。
人类从诞生开始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好奇心,探索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回事,感受新发现带来的趣味和惊喜,同时遇到各种问题和考验,反复思考,不断尝试,直到又有新的发现。
这样,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发展至今。
我想,这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原动力应该就是“科学”中最特殊的那个元素,是金字塔最坚实的根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上面一层是科学的认知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科学方法。
这有三个要素:事实、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事实”是指所有科学结论都要建立在确凿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科学是富有想象力的,但不是胡想乱想,必须立足于客观事实。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做实验发现客观事实,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去发现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事实,比如地铁是怎么开动的、地底下也有动物、小鸟不全住在树上等。
“逻辑”是连接事实依据与科学结论之间的桥梁,也就是事实能否支持结论。
严密的逻辑不仅能帮助人们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避免许多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没有“否定”这个意思,而是指不迷信已有的结论,不固守现有的成果,对客观事实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谨慎的探究。
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举个例子:问:干冰和普通的冰有什么不一样?(观察事实)答:干冰会冒烟,普通的冰一般不冒烟。
问:干冰冒烟的原因是什么?(逻辑推论)答:温度很低。
问:桌子上的菜冒烟,也是这个原因吗?(反思探究)问:冒烟的东西还有哪些?这两种冰还有哪些不一样?(观察新事实)总结一下如何提问。
问事实:发现什么?有什么不同?问原因:A一定会导致B发生吗?还有其他原因吗?问可能:还有其他可能吗?这些问题即便一时答不出来,但这样的过程,会让人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并会有发现和创新。
“观察事实—逻辑推论—反思探究—观察新事实”这个循环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维体系,目前来看这也许是人类最为成功的认知世界的方法。
用这样的方法去探索世界,得到的结论才有可靠性。
金字塔最表层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探索的结论,即科学知识,就是各学科(不仅是自然学科)的知识,数理化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而且,我们不能拿着这些知识就行了,而要运用它们开始新的探索,这个就不再多说了。
另外,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DNA,我不这样认为。
无论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学则须疑”表达的批判性思维,还是“学而时习之”提出的反复探究实证,都传递着华夏先人对于“科学”最朴素的理解和认识。
而且,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确实很难有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成就。
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发展,这本身也是面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科学态度。
(原文有删改)1.(★★☆)作者把“科学”比成一座金字塔。
请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标注右图金字塔①②两层的相应内容。
(4分)2.(★★☆)请根据上下文简析文章为何写“干冰”。
(3分)答:3.(★★☆)下列句子的含意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一项是(2分) ( )A.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学我画圆、画三角形……我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马及时《王几何》B.“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C.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D.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对于“‘科学’就等于数理化”这个观点,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你对此有何见解?请用下面的句式进行逻辑严密的表述。
句式: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我(表明观点)……(阐述理由)……[注] 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答:核心素养全练拓展训练1.认真观察下图,试说说从中获得的感想。
答:2.有人对英文字母“A”进行了这样的想象: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请你完成对下面数字的联想,不要局限于一个答案哦!(1)0:(2)8:19 谈创造性思维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答案 D A.模mó。
B.汲jí。
C.曲qū,孜zī。
2.答案 D 健→键。
3.答案 C “锲”,雕刻的意思。
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1.答案 C A项,本文还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B项,“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只是话题的引子;D项,每个人都有产生灵感的时候,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是相信灵感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2.答案 D 前三项都是比喻论证。
3.答案(1)(示例)把握风向,掌握规律,随时调整策略和方法,理应是智慧的表现。
(2)(示例)法乎其上,得乎其中。
我们唯有向行家挑战,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
解析所谓新的见解,就是不同于常义,甚至反其道而解之。
三年模拟全练拓展训练1.答案 C A.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与“流下了辛酸的泪水”相矛盾。
B.见异思迁: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C.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D.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
用在本句中属于望文生义。
2.答案 C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整体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判断顺序。
本题的中心意思是“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答题时可抓住关联词,分析句间关系,并结合排除法进行分析。
3.答案(示例)包袱远行时,我们会压缩包袱行囊,尽量轻装上路;同样,比赛时,也不要有思想包袱,要做好面对不同结果的准备。
解析要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然后结合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造句即可。
如:会计的工作是算账,如果算错了,那么老板和客户都会找他算账。
五年中考全练拓展训练1.答案①科学精神②科学方法解析筛选文段起始句,尤其是开头句。
文章第三段提到金字塔,第四段首句点明“最底层是科学精神”。
第五段首句“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上面一层是科学的认知方式”,但“科学的认知方式”非四字短语,继续向下筛选,“我们可以理解为科学方法”,找到四字短语“科学方法”。
为了更加确定,我们还要找到最上层的“科学知识”,倒数第二段首句“金字塔最表层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探索的结论,即科学知识”,据此可正确填写。
2.答案文章以干冰为例,把干冰与普通冰进行比较,向读者阐释了如何学会提问,以此强调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方法。
解析解答本题,先看第八段有明显提示语“举个例子”,表明写干冰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写干冰又是与普通冰对比来写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