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进入壁垒
- 格式:pptx
- 大小:217.19 KB
- 文档页数:39
一:名词解释(第一部分)进入壁垒:能够阻止新企业进入的障碍或者因素完全可竞争市场: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马歇尔冲突:指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的冲突价格歧视:指厂商对同一商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的定价行为范围经济:指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或经营两种以上劳务时,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限制性定价:指在位厂商通过当前价格策略影响潜在厂商对进入市场后的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其进入决策掠夺性定价:是在位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和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的低价(甚至低于在位企业成本)策略结构性进入壁垒:是指企业自身无法支配的、外生的,由产品技术特点、资源供给条件、社会法律制度、政府行为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因素所形成的市场进入壁垒X非效率: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低效率状态规模经济:指企业因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或经营规模而使收益增加的现象策略性进入壁垒: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有效竞争:指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二:名词解释(第二部分)产业政策: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产业活动进行干预而制定的各种政策的总和经济性规制:指防止资源低级配置,确保服务供给公平性的规制产业关联: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纽带的经济技术联系和联系方式社会性规制:以确保国民生命安全,防止灾害,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规制产业布局: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向更高一级演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开始上升,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政府规制:社会公共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产业集群: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或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以某一特定产业中的大量企业高度集聚为标志产业组织政策: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演化趋势,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制定的产业政策战略产业: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间以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前向关联关系:一个产业向其他产业提供产品或劳务发生的联系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直接消耗系数:生产单位j产品所需要直接消耗i产品的数量三:简答题(第一部分)1:什么是有效竞争?衡量有效竞争的标准有哪些?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产业经济学进入壁垒引言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各种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市场竞争的规律。
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产业经济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产业经济学进入壁垒的现象及其影响。
壁垒的定义与种类壁垒是指在特定领域中,阻碍其他参与者进入的障碍或限制。
在产业经济学中,壁垒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市场壁垒和技术壁垒。
市场壁垒是指已有公司在市场上建立的优势地位,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品牌认知度、渠道和客户关系等因素来实现。
技术壁垒是指特定技术或专有知识的拥有者可以通过其独特的技术或专利来限制其他企业进入市场。
产业经济学进入壁垒的原因第一原因:资金需求进入某个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市场营销费用、技术研发费用以及生产设备等。
这对于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
第二原因:技术专利很多行业都需要依靠特定的技术或专利来保持竞争优势。
这些技术专利不仅可以限制其他企业的进入,还可以为企业带来额外的利润。
第三原因:品牌认知度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知名品牌的认知度对于企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已有企业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市场宣传和品牌建设来确保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从而形成壁垒。
第四原因:政府管制政府的管制政策也可能形成进入壁垒。
某些行业需要获得政府的许可或资质才能进入市场,这对于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障碍。
壁垒的影响产业经济学进入壁垒的现象对于市场竞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首先,壁垒可以导致市场上的垄断现象增加。
已有企业通过建立壁垒来限制其他企业的进入,由此形成市场垄断。
这种垄断现象导致了市场效率低下和消费者利益受损。
其次,壁垒可能导致创新和技术进步受阻。
已有企业由于拥有独特的技术或专利,他们可能没有必要进行创新和技术改进。
这种创新壁垒阻碍了新技术和创新的发展,从而限制了产业的长期发展。
此外,壁垒还使得市场竞争缺乏活力。
已有企业面临的竞争相对较少,缺乏竞争的压力,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和服务水平下降。
1、产业,一般集中、进入壁垒、限制性定价、掠夺性定价、市场绩效、投入产出分析。
(1)产业: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或者是指使用相同的原材料、相同的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2)一般集中度:表示在整个国民经济或全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最大若干个企业所占比重。
(3)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指相对于产业内已有企业,新企业在进入该产业时所遇到的不利因素和障碍,反映的是现有企业与准备进入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也是原有企业排斥竞争、获取长期经济利润的决定性因素。
(4)限制性定价:限制性定价是一种短期非合作策略性行为,它通过原有企业的当前价格策略来影响潜在企业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潜在企业的进入决策。
(5)掠夺性定价:掠夺性定价是指原有企业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
掠夺性定价强调企业在短期内是亏损的,其亏损在未来会得到补偿;限制性定价策略主要针对潜在进入者而言,通常不是已进入者。
(6)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是指在特定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成本、产量、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最终经济效果。
反映的是在特定的市场机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率。
(7)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作为生产单位或消费单位的产业部门、行业、产品等)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2、企业适度规模的确定方法有哪些,请具体说明。
一、量本利比较法:量本利比较法是一种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规模企业的产量、成本和利润状况,以单位产品的成本和利润的多少为基准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方法。
其基本假设是,当企业处于适度规模时,单位产品的成本较低,利润率较高。
二、工程分析法:工程分析法又叫技术定额法,它是一种在假设不同产量的基础上,根据基本的设备参数、工艺参数以及标准的技术费用定额等工程技术,以确定平均成本曲线,然后通过比较不同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以确定适度规模的方法。
第四章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对寡头垄断市场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问题的研究构成了产业组织最具特色的经典理论。
本章主要从新企业进入市场(产业)和原有企业退出市场(产业)角度,对进壁垒和退出壁垒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考察市场经济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复杂的市场竞争行为,揭示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对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的影响。
为政府通过提高进入壁垒与降低退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和行业集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提供政策思路。
第一节对进入壁垒的理论分析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市场进入与退出障碍。
经济学家格罗斯基(P.A.Geroski)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原有企业(established firm)试图把价格提高到成本之上的任何做法都会因新企业((Prospective entrant)“打了就跑”(hit and run)式的进入而行不通”。
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存在进入或退出障碍。
i[①]自从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Chamberlin)与罗宾逊夫人(Mrs Robision)提出不完全竞争理论之后,梅森(Mason)开始在哈佛大学发展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S-C-P框架)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贝恩(Bain,1956)最早对进入壁垒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认为进入壁垒产生于产品差异化、绝对成本优势和大规模经营带来的节约(economies of large scale operations )ii[②]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植草益认为“贝恩对产业的实证性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对有关产业集中、进入壁垒、产品差别化、规模经济效益等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的研究,以及对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联分析等,促进了各国在这方面所进行的实证研究。
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特征是: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将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并用S-C-P框架对这一市场进行分析。
案例1案例名称:“氖灯”小巨人的成功之道案例适用:进入壁垒案例来源:薛家骥:“氖灯”小巨人和市场进入壁垒——“扬州现象”透视之五,现代经济探讨,1994年第8期,部分修改后引用。
一颗颗闪烁着红绿光的氖灯,产品虽小,却占领着一个大市场。
扬州灯泡集团(原为扬州灯泡厂)的氖灯生产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最初只用于机器设备的配套,随着家电产业的发展,从电饭锅、电烤箱、微波炉等等小家电到大家电,氖灯的需要量越来越大。
1988年以后,扬州灯泡集团兴办了一系列合资企业,为氖灯的大发展铺平了道路。
从1991年到1993年,产量连续三年翻番,到1993年底,氖灯的产量已达1.5亿只,产值1.2亿元,利润 1111万元。
截至2003年,资本收益率已经连续10年达到100%。
1993年扬州灯泡集团生产的氖灯,国内市场的覆盖面已达70%,出口也占全国的5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氖灯销售的“单打冠军”。
目前,扬州灯泡集团拥有引进的氖气自动化生产线39条,年产各型氖灯、荧光辉光灯4.5亿只,占全国总产量的70%。
集团的产品畅销国内外,有50%以上直接出口,销往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器设备、电子线路和仪器仪表中作指示用或电路元件用。
扬州灯泡集团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短短几年时间内,氖灯生产规模从小到大,直至取得全国销售量的“单打冠军”实属不易。
扬州灯泡集团的做大做强,虽说部分得益于市场容量的迅速膨胀,但更主要的是其在经营过程中所成功构筑的一道行业进入壁垒。
灯泡生产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兴产业,技术成熟,工艺稳定,初始投资规模小,少量投入即可新建生产线。
氖灯生产与灯泡生产类似。
因此,扬州灯泡集团不仅面临着上海、盐城、镇江、日照、黄石、潮州等地原有灯泡生产厂家的强有力竞争,更重要的是它还需顶住新进入企业的步步紧逼。
扬州灯泡集团很懂得一哄而起,重复生产、重复引进的厉害。
第4章进入与退出壁垒1.简述进入壁垒的含义和分类。
答:(1)进入壁垒的含义进入壁垒是能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使产业内持续地存在超额利润,并能保持产业高集中度的因素。
(2)进入壁垒的分类根据限制进入的外生性因素和在位企业的主动性及其内生性,进入壁垒可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或进入阻挠)。
构成进入壁垒的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网络效应、产品差异化和法规政策等。
策略性进入壁垒(或进入阻挠)又可分为三类:影响未来成本结构的进入阻挠;影响未来需求结构的进入阻挠;影响潜在进入者信念的进入阻挠。
2.为什么在位企业赚取经济利润是衡量进入壁垒的前提条件?答: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是指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使在位企业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
进入壁垒一方面可以保护产业中的在位企业,另一方面成为想要进入企业的首要阻碍。
将在位企业赚取经济利润作为衡量进入壁垒的前提条件的原因有两点:①存在超额利润,产业外的企业才有进入动机。
②如果产业中企业数量很多、没有经济利润,则几乎不存在限制企业进入的结构性因素,也很难形成进入壁垒。
如果产业中长期存在高利润,那么这个产业必然存在进入壁垒。
3.在位企业如何能够有效地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答:(1)在位企业可以通过其策略性行为设置进入壁垒,使潜在企业预期进入后无法获得经济利润,从而主动放弃进入。
在位企业进行进入阻挠,策略性投资必须具有承诺价值。
在位企业的投资能否成功阻止进入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①策略性投资必须发生在企业的进入决策之前,而且能被进入者观察到;②这种投资能改变进入者对进入后利润的预期,从而影响进入者的进入决策;③这种投资必须是不可收回或不可逆的。
(2)根据在位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影响未来收入预期的方式,可以把进入阻挠分为三种类型。
①影响未来成本结构的进入阻挠:在位企业通过策略性行为对进入后的企业的相对成本结构产生影响,使进入者在寡占市场结构中处于成本劣势,利用这种成本上的不对称,在位企业发动的价格战很容易使进入者遭受亏损,当进入者预期到在位企业的价格战是可信威胁时,就不会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