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与液相色谱的异同点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6
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的异同点
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和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都是常见的分离分析方法,它们的主要异同点如下:
相同点:
1. 原理:都是基于样品在移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平衡来实现分离的。
2. 色谱柱:都需要特定的色谱柱用于分离分析,色谱柱的选择对于分离效果至关重要。
3. 检测器: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检测器,如紫外/可见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等。
4. 数据处理:都需要对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异同点:
1. 移动相:液相色谱使用液体作为移动相,气相色谱使用气体作为移动相。
2. 固定相:液相色谱使用固定于色谱柱内部的固定相,气相色谱使用涂覆在固定相上的液体固定相。
3. 分析范围:液相色谱适用于分析极性化合物,气相色谱适用于分析非极性化合物。
4. 分析速度:液相色谱分析速度较慢,气相色谱分析速度较快。
5. 样品状态:液相色谱适用于液态样品,气相色谱适用于气态和固态样品。
6. 分离机理:液相色谱分离主要基于样品与固定相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如极性、氢键等;气相色谱分离主要基于色谱柱中的固定相与样品的挥发性和热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7. 使用领域:液相色谱常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气相色谱常用于石油化工、环境监测、毒理学等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并不是互相替代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分离需求和样品特性选择使用的。
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异同点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是化学分析中两种重要的分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广泛使用。
虽然它们都可以用于分离化合物,但它们在分离机理、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异同点。
下面我们将会着重介绍这两种技术的特点。
一、分类基础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利用样品中化合物在稳定状态下在气相载体下运移的微弱相互作用作分离依据,在分离过程中不需要样品与色谱填充物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色谱分离技术。
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用流动液相作为移动相,在液态状态下,使样品中化合物在固定填充物表面与流动液相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被逐一分离地从溶液中通过的色谱分离技术。
二、分离依据相比较而言,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分离依据存在一定差异。
气相色谱法的分离依据是气相柱上各分量化学势差异,如电子亲和力、沸点、极性等等,是一项物理分离技术。
而液相色谱法则依据样品中物质与移动相在固定柱填充物表面上亲和力的差异,是化学分离技术。
三、分析范围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分析范围存在很大的差异。
气相色谱法适用于分析及定量描写易于气化的小分子或极性较强的大分子,如甲烷、乙烯、苯、甲苯、氯化物等等。
而液相色谱法适用于极性物质、大分子、不易挥发、且肯定化学结构和成分的分析和定量描写,如酸、碱等等。
四、设备装置差异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设备装置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气相色谱法的色谱柱通常采用毛细管型和填充型。
其气相色谱柱长度比较短,但分辨率和灵敏度高;而液相色谱法的色谱柱则通常采用带孔式和全孔径型的,其长度比较长,但分辨率较低,相对灵敏度较差。
此外,气相色谱法所需的气源以及分离填充物也不尽相同。
综上所述,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机理、适用范围、设备装置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样品的成分、特性和要求来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提高分析精度和准确度。
同时,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和完善,在分离分析技术领域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分离分析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的异同点
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是常见的两种色谱分离技术,它们有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下面是它们的异同点:
异同点:
1. 色谱原理
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分离原理不同。
气相色谱是基于化合物在不同的气相和固相之间平衡分配系数不同来实现分离的,而液相色谱则是利用化合物在不同移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分离的。
2. 色谱柱
气相色谱使用的是毛细管柱,直径通常在0.1-0.53毫米之间,长度通常在30-100米之间。
液相色谱使用的是液相色谱柱,直径通常在2.1-4.6毫米之间,长度通常在30-250毫米之间。
3. 检测器
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使用的检测器不同。
气相色谱通常使用热导检测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质谱检测器等,而液相色谱则常用紫外可见光谱法、荧光谱法和电导检测器等。
4. 分离速度
气相色谱的分离速度比液相色谱快,这是因为气体流动速度快于液体流动速度。
5. 适用范围
气相色谱适用于气体和揮发性化合物的分离,如石油产品、烷烃、酮类、醇类等;而液相色谱适用于分离不易挥发的物质,如有机酸、药物、脂肪酸等。
6. 应用领域
气相色谱适用于食品、医药、环境监测等领域,而液相色谱适用于农业、食品、医药、环境监测等领域。
总的来说,虽然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是它们的分离原理、柱型、检测器、应用领域等方面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色谱技术。
气相色谱法与液相色谱法的异同点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简称GC)和液相色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LC)是两种常用的色谱技术,它们在分离、检测和定量分析化合物方面有一些异同点。
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异同点:相同点:1. 色谱原理:两者都基于色谱原理,通过样品在移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差异分离化合物。
移动相是流动的,它携带样品通过固定相,而固定相则是固定在柱中的物质。
2. 分离原理:它们的分离原理都依赖于化合物在移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合物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导致它们以不同速率通过柱,从而实现分离。
3. 检测器:无论是GC还是LC,都有多种检测器可用于检测通过柱的化合物。
常见的检测器包括紫外-可见光谱检测器(UV-Vis)、荧光检测器、质谱检测器等。
异同点:1. 工作状态: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工作状态。
GC使用气体作为移动相,因此分离挥发性和气体化合物效果较好,适用于研究揮发性物质。
而LC使用液体作为移动相,适用于分离不挥发或不易挥发的化合物。
2. 分离效率:由于液相色谱法使用的移动相是液体,相对来说分离效果较好,分离的峰较尖锐,分离度较高。
而气相色谱法由于移动相为气体,峰可能较宽,分离度相对较低。
3. 样品适用性:由于GC适用于挥发性样品,因此在分析揮发性有机物、某些无机气体以及气体混合物时非常有效。
而液相色谱法则更适用于分析非挥发性有机物、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肽)等。
4. 柱类型:由于液相色谱法柱中需要通过流动液体,柱材料和填充剂更加多样化,例如常见的反相柱、离子交换柱、凝胶柱等。
而气相色谱法柱通常使用较为坚固的填充物,如硅胶或聚酰胺。
综上所述,GC和LC在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分析和应用中有各自的优势,研究人员和分析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和待测化合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色谱技术。
比较气相色谱法与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是常见的分析化学技术,它们在化学、医药、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两种方法在分子分离、分析品质、检验安全方面各有优势。
本文将比较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优劣,并介绍它们的原理、应用和限制。
1、基本原理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不同。
气相色谱法是利用样品分子在气相中的分配行为来分离分子,而液相色谱法是利用样品分子在流体中的分配行为来分离分子。
具体来说,气相色谱法利用气态流动相推动目标化合物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蒸汽化、冷凝和挥发,以期获得特定的化合物。
液相色谱法则是利用与运动液体固定相交互作用的物质差异导致样品成分分离。
2、优缺点的比较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优势和劣势各有不同。
气相色谱法适用于挥发性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分析,具有高分辨率(分辨率可达0.001)和高选择性,可以通过调整程序来改变分离能力,适用于定量和定性分析,是分离不稳定结构易挥发的化合物的理想方法。
不过,气相色谱法对高沸点化合物的灵敏度较低,需要现场制备标准物质、气体流动控制和导致机械或电子零件失灵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
液相色谱法的分离能力比气相色谱法更强,更具可靠性,适用于多种物质的分析,比如药品、天然化合物、大分子物质等等。
液相色谱法还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填充物、增加溶剂流速并进行检测来灵敏度相应地进行调整。
但是,与气相色谱法相比,液相色谱法需要耗费更多的检测时间和耗材,并且分析结果可能会受到残留溶剂的影响。
3、应用实例的比较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在不同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举例来说,气相色谱法常用于环境、食品和医药行业中的残留物检测。
例如,通过分离挥发出后的有机物质,气相色谱法可以检测农药残留、有害金属离子或气体等有毒物质。
而液相色谱法则用于分离和鉴定蛋白质、多肽、药物、香料等分子复杂的大分子。
4、结论总之,对于新手,要根据具体分析对象的需求选择正确的工具,根据所要分析的化合物的特性、分子结构来选择合适的分析法。
请简述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的异同点及其应用范围
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分别是化学分析中常用的两种技术手段。
液相色谱是一种通过将样品溶解在液相中,利用液态流动相和固态或液态固定相之间的作用力进行分离的方法。
而气相色谱则是将样品挥发成气态后,利用气态流动相和固态或液态固定相之间的作用力进行分离。
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的异同点如下:
相同点:
1. 都是化学分析中常用的技术手段。
2. 均采用固定相和流动相进行分离。
不同点:
1. 工作状态:液相色谱在液态条件下进行,而气相色谱在气态条件下进行。
2. 固定相和流动相:液相色谱的固定相是液态或固态,流动相是液态,而气相色谱的固定相是固态或液态,流动相是气态。
3. 可适用的样品类型:液相色谱可适用于固态或液态的样品,而气相色谱仅适用于气态或挥发性较强的样品。
4. 分离机理: 液相色谱分离机理主要是根据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亲疏性不同进行分离。
而气相色谱则是利用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行分离。
应用范围:
液相色谱常用于分离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等,也可用于分离极性化合物和非极性化合物。
气相色谱则常用于分离非极性化
合物,如脂肪酸、芳香族化合物、杀虫剂等。
两种技术手段还可结合使用,例如在分析复杂混合物时,可以先采用液相色谱进行预处理,再使用气相色谱进行进一步分离和分析。
气相与液相色谱的异同点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和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LC)是常用的色谱分析技术,它们在原理、应用和操作方法上存在一些异同点。
1. 原理:- 气相色谱:样品在气相载气流动的作用下,通过固定在柱子上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吸附和解吸等过程分离。
- 液相色谱:样品在液相流动的作用下,通过固定在柱子上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吸附、离子交换等过程分离。
2. 载气或流动相:- 气相色谱:气相色谱使用气体作为载气,常用的载气包括氦、氮、氢等。
- 液相色谱:液相色谱使用液体作为流动相,常用的是有机溶剂、水等。
3. 分离机理:- 气相色谱:气相色谱主要通过样品在固定相和气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以及气相色谱柱中固定相的吸附和解吸作用实现分离。
- 液相色谱:液相色谱主要通过样品在固定相和液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以及液相色谱柱中固定相的吸附、分配、离子交换等作用实现分离。
4. 适用范围:- 气相色谱:气相色谱主要适用于分析挥发性化合物,如有机物、气体和揮發性溶剂等。
- 液相色谱:液相色谱适用范围广,可以分析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如药物、有机酸、氨基酸等。
5. 检测器的选择:- 气相色谱:气相色谱可以选择多种检测器,如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热导检测器(TCD)、质谱检测器(MS)等。
- 液相色谱:液相色谱可以选择多种检测器,如紫外检测器(UV)、荧光检测器(FL)、质谱检测器(MS)等。
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在色谱原理、载气/流动相、分离机理、适用范围和检测器选择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需要根据具体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色谱方法。
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的异同点
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是常见的分析化学方法。
它们在原理、操作、应用等方面都有一些异同点,具体如下:
1. 原理: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的原理不同。
液相色谱是以溶液为移动相,在固定相上进行分离,根据样品与固定相的亲疏性不同,进而实现分离。
气相色谱则是以气体为移动相,在固定相上进行分离,根据样品与固定相的揮发性不同,进而实现分离。
2. 操作: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的操作方式也不同。
液相色谱需要将样品溶解在移动相中,通过进样器注入色谱柱,然后根据某些条件(如流速、温度、压力等)控制移动相的流动速度和性质,最终得到分离结果。
气相色谱需要将样品蒸发成气体,通过进样口注入色谱柱,然后根据某些条件(如温度、流速、压力等)控制移动相的流动速度和性质,最终得到分离结果。
3. 应用: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的应用范围也不同。
液相色谱可以应用于许多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如药物、农药、天然产物、蛋白质、核酸等。
气相色谱则主要应用于易挥发物的分离,如烃类、酮类、醛类、氨基酸等。
总之,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虽然有一些异同点,但它们都是非常重要的分析化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 1 -。
气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异同点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是色谱法中的一种,因流动相物态不同,才有此分类。
一、气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不同点1、流动相气相色谱法的流动相是气体(又称载气),液相色谱法的流动相为液相(又称淋洗液)。
2、分类(按固定相不同)气相色谱法中,按固定相不同可分为:气---固色谱法;气---液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按固定相不同可分为:液---固色谱法;液---液色谱法。
3、固定相气固(液固)色谱的固定相: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颗粒,如活性炭,活性氧化铝,硅胶等。
气液(液液)色谱的固定相:化学惰性的固体微粒(担体),固定液+担体。
4、特点气相色谱法的特点:高效能、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应用广泛。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高压、高速、高效、高灵敏度。
5、应用范围气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对于难挥发和热不稳定的物质是不适用的。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从原则上说,高沸点难挥发且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有机物都适用。
6、分离机理(1)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是一种物理的分离方法。
利用被测物质各组分在不同两相间分配系数(溶解度)的微小差异,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物质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使原来只有微小的性质差异产生很大的效果,而使不同组分得到分离。
ﻫ(2)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用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术上,流动相改为高压输送;色谱柱是以特殊的方法用小粒径的填料填充而成,同时柱后连有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对流出物进行连续检测。
概括为:气固色谱的分离机理: 吸附与脱附的不断重复过程;气液色谱的分离机理: 气液(液液)两相间的反复多次分配过程。
液固色谱的分离机理: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对吸附剂活性表面的竞争吸附。
7、仪器构造(1)气相色谱法:由载气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进样系统、色谱柱和检测器的温度均在控制状态。
(2)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仪主要由进样系统、输液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液相色谱仪与气相色谱仪的3点区别
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是常用的分析仪器,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在采样流程中涉及的溶剂。
本文将介绍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的3点区别。
1. 工作原理
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都利用样品被分离的特征进行分析。
液相色谱仪是利用液态溶解度和相互作用力差异完成分离的;气相色谱仪则是利用气态溶解度和相互作用力差异完成分离的。
液相色谱仪中的样品按照带电物质在静电场中的迁移速度进行分离,这被称为电泳。
气相色谱仪则按照物质在吸附剂上固有的亲和力进行分离。
2. 分辨率
液相色谱仪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分析结果。
由于液相色谱仪处理样品的时间要更长,这允许对样品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气相色谱仪一般分辨率要低于液相色谱仪,但由于样品处理时间更短,所以气相色谱仪的分析速度更高。
3. 适用范围
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液相色谱专门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化学分析。
在医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中,液相色谱仪是测量激素、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酶结构和功能等的标准工具。
相反,气相色谱仪适用于分析气体或液体状态下易挥发性的化合物,如化学品和药物的残留物。
由于快速便捷,气相色谱仪通常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的品质控制检验。
结论
总的来说,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都是有用的分析工具。
两者的区别在于其工作原理、分辨率和适用范围。
液相色谱仪专门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化学分析;气相色谱仪适用于气体状态下易挥发性的化合物的分析。
因此,在选择使用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之间,需要考虑样品类型和所需的分辨率。
气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异同点
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是色谱法中的一种,因流动相物态不同,才有此分类。
一、气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不同点
1、流动相
气相色谱法的流动相是气体(又称载气),液相色谱法的流动相为液相(又称淋洗液)。
2、分类(按固定相不同)
气相色谱法中,按固定相不同可分为:气---固色谱法;气---液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按固定相不同可分为:液---固色谱法;液---液色谱法。
3、固定相
气固(液固)色谱的固定相: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颗粒,如活性炭,活性氧化铝,硅胶等。
气液(液液)色谱的固定相:化学惰性的固体微粒(担体),固定液+担体。
4、特点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高效能、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应用广泛。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高压、高速、高效、高灵敏度。
5、应用范围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对于难挥发和热不稳定的物质是不适用的。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从原则上说,高沸点难挥发且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有机物都适用。
6、分离机理
(1)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是一种物理的分离方法。
利用被测物质各组分在不同两相间分配系数(溶解度)的微小差异,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物质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使原来只有微小的性质差异产生很大的效果,而使不同组分得到分离。
(2)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用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术上,流动相改为高压输送;色谱柱是以特殊的方法用小粒径的填料填充而成,同时柱后连有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对流出物进行连续检测。
概括为:气固色谱的分离机理: 吸附与脱附的不断重复过程;气液色谱的分离机理:气液(液液)两相间的反复多次分配过程。
液固色谱的分离机理: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对吸附剂活性表面的竞争吸附。
7、仪器构造
(1)气相色谱法:由载气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进样系统、色谱柱和检测器的温度均在控制状态。
(2)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仪主要由进样系统、输液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8、进样器
高效液相为平头进样针,气相色谱为尖头进样针。
9、色谱柱长
(1)气相色谱柱通常几米到几十米。
(气相色谱由于载气的相对分析量较低,分子间隙大,故粘度低,流动性好,组分在气相中流动速度快,因此可以增加柱长,以提高柱效)。
(2)液相色谱柱通常为几十到几百毫米。
10、样品柱前变化
气相色谱的样品在柱前必须变为气体(气化室汽化),而液相色谱的样品在柱前则无变化。
11、所用检测器
液相色谱法主要为: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等;
气相色谱主要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热导检测器(TC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氮磷检测器(NPD)等。
12、死时间
气相色谱过程中,只要载气流速稳定就可以进样分析,而液相色谱过程中,通常需要平衡一段时间后再进样分析,特别是进行梯度洗脱后柱子平衡时间较长。
13、操作温度
液相色谱通常在室温下操作,较低的温度,一般有利于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而气相色谱则不能,因为室温变动幅度较大,使气相色谱基线漂移严重而无法分析,所以必须精确控制温度。
二、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相同点
它们的理论基础同为“两相及两相的相对运动”,且它们在保留值、分配系数、分配比、分离度、塔板理论、速率理论方面是一致的,但其中有细微的区别,现比较如下:
1、分配系数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g / mL)比,称为分配系数,用
K 表示,即:
液---液分配色谱法与气---液分配色谱法,当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进行分配达到平衡时,物质的分配都服从于分配系数。
其中,分离的顺序决定于分配系数的大小,分配系数大的组分保留值大,而气相色谱法中流动相的性质对分配系数影响不大,液相色谱法中流动相的种类对分配系数却有较大的影响。
2、分配比
分配比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其中,分配比与分配系数的关系为:
V M为流动相体积,即柱内固定相颗粒间的空隙体积;V S为固定相体积,对不同类型色谱柱,V S的含义不同。
对于气-液色谱柱:V S为固定液体积;而气-固色谱柱:V S为吸附剂表面容量。
3、分离度
难分离物质的分离度大小受色谱过程中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保留值之差──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区域宽度──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
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如图所示:
分离度的表达式:
(1)分离度与柱效
M
s
c
c
K=
=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M
s
m
m
k=
=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
β
K
V
V
c
c
V
V
M
V
V
M
M
M
k
m
S
m
s
m
m
S
S
S
S
m
S=
⋅
=
=
=
)
(2
)1(
)2(
)1(
)2(
W
W
t
t
R
b
b
R
R
+
-
=
分离度与柱效的平方根成正比,r21一定时,增加柱效,可提高分离度,但组分保留时间增加且峰扩展,分析时间长。
(2)分离度与r21
增大r21是提高分离度的最有效方法,计算可知,在相同分离度下,当r21增加一倍,需要的n有效减小10000倍。
增大r21的最有效方法是选择合适的固定液。
4、塔板理论
半经验理论;
将色谱分离过程比拟作蒸馏过程,将连续的色谱分离过程分割成多次的平衡过程的重复(类似于蒸馏塔塔板上的平衡过程);
塔板理论的假设:
(1) 在每一个平衡过程间隔内,平衡可以迅速达到;
(2) 将载气看作成脉动(间歇)过程;
(3) 试样沿色谱柱方向的扩散可忽略;
(4) 每次分配的分配系数相同。
塔板理论的特点和不足
(1)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n 越大(塔板高度H 越小),被测组分在柱内被分配的次数越多,柱效能则越高,所得色谱峰越窄。
(2)柱效不能表示被分离组分的实际分离效果,当两组分的分配系数K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多大,都无法分离。
(3)塔板理论无法解释同一色谱柱在不同的载气流速下柱效不同的实验结果,也无法指出影响柱效的因素及提高柱效的途径。
5、速率理论
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速率方程同样表示为:H = A + B/u + C·u
H:理论塔板高度,
u:载气(流动相)的线速度(cm/s)
其中A─涡流扩散项(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涡流扩散相用He表示),(1)A = 2λdp
dp: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
λ:固定相的填充不均匀因子
(2)B/u —分子扩散项 B = 2 νD g
液相色谱法中称为纵向扩散项,表示为Hd,因液体的扩散系数仅为气体的万分之一,则速
率方程中的分子扩散项
B/U较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分子扩散相在气相色谱法中却是很重要的,这一项不可忽略。
(3)B ·u —传质阻力项
传质阻力包括气相传质阻力C g和液相传质阻力C L即:C =(C g + C L),在液相色谱法中分为固定相传质阻力项和流动相传质阻力项。
这三项中与柱效存在一定的关系:
载气流速高时:传质阻力项是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流速⇑,柱效⇓。
载气流速低时:分子扩散项成为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流速⇑,柱效⇑。
速率理论概括如下:(1)组分分子在柱内运行的多路径与涡流扩散、浓度梯度所造成的分子扩散及传质阻力使气液两相间的分配平衡不能瞬间达到等因素是造成色谱峰扩展柱效下降的主要原因。
(2)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粒度、载气种类、液膜厚度及载气流速可提高柱效。
(3)速率理论为色谱分离和操作条件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
阐明了流速和柱温对柱效及分离的影响。
(4) 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减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柱效下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影响,选择最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