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轮虫的培养
- 格式:ppt
- 大小:13.82 MB
- 文档页数:57
轮虫培养第一节轮虫的生物学轮虫(Rotifer)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是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的是半咸水种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褶皱臂尾轮虫是鱼类、甲壳类育苗的优良饵料。
具有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大小适宜和容易培养的特点。
非需精卵(夏卵、非混交卵):卵形,长径:56-130μm,短径:48-96μm。
卵壳薄而光滑,成熟后无需受精,就能迅速发育成二倍体非混交雌体。
一个雌虫产卵的频度和一生所能产夏卵的数目因种类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异。
褶皱臂尾轮虫:初孵化的非混交雌体在最适条件下,大约4h可产卵一次,每尾雌体平均产21个卵。
随着日数的增加,产卵的间隔也延长,最终变成完全不产卵。
繁殖持续时间为6.7d.需精卵(未受精冬卵,混交卵):当外界环境恶劣不适宜轮虫生存时,如温度突变、种群密度过高、pH和DO剧变、食物的种类改变、食物不足等,种群开始出现混交雌体.混交雌体经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需精卵(混交卵),个体较小,只有夏卵一半大,透明,数目多。
休眠卵(冬卵):混交卵与精子结合成二倍体的受精卵,受精卵再形成厚壳的休眠卵(冬卵)。
褶皱臂尾轮虫的休眠卵长130 μm,宽88 μm,约为雌体成体体积的60%,卵壳厚,卵的一端卵黄和卵壳之间有较大的空隙。
休眠卵可抵御外界的不良环境。
待外界环境条件适合时,休眠卵萌发成新的非混交雌体,进入新一轮单性生殖。
轮虫的发育轮虫的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胚胎发育期:即卵的发育时期,指卵的产出到幼体的孵出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前期:又称幼体阶段或胚后发育,指幼体孵出到其产出第一个卵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期:指第一个卵产出到最后一个卵产出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后期:又称衰老期,指从轮虫最后一个卵产出到其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褶皱臂尾轮虫的雌体,生长至背甲长达140 μm时,即开始产卵繁殖,即生物学最小型。
轮虫的定向培养方法轮虫属于轮虫动物门、轮虫动物纲、轮虫目,小型的多细胞动物。
最常见的一种滤食性的浮游动物,体长通常只有100-500μm,肉眼观察为针尖的小白点。
轮虫结构复杂,由头部、躯干和足(尾)三个部分组成,具有消化、生殖、神经等系统。
头前方有圆形轮盘,它的不断运动使虫体得以运动和摄食。
轮虫的生物学轮虫分类方式:运动方式有头冠纤毛运动(螺旋式运动和旋转式运动),上面还有附肢种类的不同;跳跃运动有三肢、多肢和巨腕轮虫。
进食方式以轮盘旋转摄食失误,咀嚼器直接猎取食物。
生活方式主要有营浮游生活或兼性浮游生活,营底栖,附着或固着生活。
轮虫的分布:轮虫的种类繁多,约2500种,180属,广布于各类淡水水体中,在海洋、内陆咸水中也有其踪迹,但数量稀少,轮虫作为浮游动物的一大分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轮虫的水平分布:无论是池塘还是湖泊,种类和数量都以沿岸带向中心逐渐减少。
轮虫的垂直分布:底栖的种类分布于3-4米深度;浮游种类三肢轮虫、多肢轮虫、龟甲轮虫在深水湖泊也可以分布到200米的深度。
轮虫的饵料食物主要以单细胞藻类、细菌、酵母、浮游动物及有机碎屑为主。
其中单细胞藻类主要有小球藻、小环藻、扁藻、栅藻等;酵母主要是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浮游动物主要是枝角类和小型的桡足类;有机碎屑主要是残饵、粪便。
轮虫的存在形式:轮虫以卵的形式存在于底泥中,在整个池塘的孵化中通常是搅动池塘底泥中的卵可以使卵上浮,从而卵可以孵化成轮虫;另外还有成体的活轮虫,活轮虫通过孤雌生殖进行繁殖,直接发育成雌体,新的个体。
轮虫在水中呈小白点,大量消耗藻类,水质清瘦,也消耗有机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的作用。
轮虫大量存在,如果死亡后可以积累成有机物质,消耗溶解氧,在池塘中如果出现大量的轮虫,通常不建议杀轮虫,而建议大家采用物理方法,灯光诱捕的方式捕捉轮虫。
轮虫的生物饵料轮虫可以做为生物饵料,生物饵料或活饵料是指经过人工筛选可进行人工培养的优质的饵料生物,主要指浮游植物、菌类,全球水产养殖动物中饲料也发展迅速,但生物饵料作为水产动物、人工育苗的优质开口饵料仍然是不可替代。
第三章轮虫的培养第三章轮虫的培养* 一、褶皱臂尾轮虫的生物学* (一)生殖习性* 1、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非混交生殖。
* 休眠卵发育成双倍体的雌性幼虫,称不混交雌体,不混交雌体经过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
非混交卵(非需精卵、夏卵)成熟后无需受精,就能迅速发育成双倍体雌性轮虫。
* 夏卵:卵园形,卵壳薄而光滑,蓝灰色,长径56-130um,短经48-96um。
* 轮虫单性生殖方式进行繁殖,群体数量增加迅速,有人称为“爆发式的增殖”。
* 初孵的非混交雌体在最适条件下,大体间隔4h可产卵1次。
其后随着日龄的增加产卵间隔也延长。
* 每尾雌体平均产21个卵,繁殖持续时间为6-7d。
(二)两性生殖* 又称混交生殖。
* 首先不混交雌体产生混交雌体。
混交雌体经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混交卵,又称需精卵。
* 如果混交雌体年轻时不与雄性交配,不论以后有无交配混交卵均不受精,发育为单倍体的雄体。
* 如果混交雌体在年轻时交配,混交卵受精,精卵结合为双倍体的受精卵,受精卵再形成厚壳的休眠卵。
* 休眠卵可以忍受恶劣环境条件。
* 休眠卵:较大,长130um,宽88um,弓形,具有较厚的卵壳,卵壳一端卵黄和卵壳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卵黄呈橘红色。
* 褶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休眠时间为7-10d以上,因此一旦形成休眠卵应经过一端时间再孵化。
3、生活史* 轮虫生活史分为:* 单性生殖阶段* 两性生殖阶段* 休眠阶段。
3、生活史4、诱发两性生殖的因子* 轮虫以单性生殖方式繁殖,群体数量迅速增加。
培养时有利。
* 而两性生殖出现,则意味轮虫群体数量增加减慢,甚至产生大量休眠卵后,虫体大量死亡,造成培养的“崩溃”。
* 但从另一方面看,休眠卵适于贮存和运输,也有利用价值。
* 1、高的种群密度:代谢废物浓度增高。
* 2、低温与温度的剧烈变化:* 温度在25℃-30 ℃之间,无明显区别,单性生殖比例较高。
低于25 ℃以下,两性生殖率增加。
* 把低温条件下培养的轮虫放在加温至29-30 ℃的培养液中,每2d反复操作1次,可以人为地促使轮虫形成大量受精卵。
最快繁殖轮虫培育技术轮虫是一种微小的无脊椎动物,常见于水体中,具有繁殖迅速、易于培育和营养丰富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实验和饲料生产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最快繁殖轮虫培育技术,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高效地培育轮虫。
一、轮虫的基本特征轮虫是一种圆柱形的微小动物,体长约为0.1-0.3毫米,宽度约为0.02-0.05毫米。
它们呈透明色,通常在显微镜下观察。
轮虫的消化系统呈管状,口部位于头部,肛门位于尾部。
它们通过摆动身体来游动,摆动频率约为每秒50次。
轮虫是一种单性生殖动物,即雌雄同体,可以自我繁殖。
它们的繁殖速度很快,每天可以产卵2-3次,每次产卵量可达20-30个左右,孵化后的幼虫经过3-4天的成长期后就能变成成虫。
二、轮虫的培育条件轮虫的培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条件:1.水质轮虫是水生动物,因此水质对它们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水质应该保持清洁、透明,不含有毒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水温应该保持在20-25℃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轮虫的生长发育。
2.饲料轮虫以细菌、藻类和其他微生物为食物,因此需要提供适当的饲料。
常见的轮虫饲料包括酵母粉、螺旋藻、绿水等。
在给轮虫喂食时,应该注意饲料的数量和频率,以免过度喂食导致水质污染。
3.光照轮虫对光照要求不高,但是适度的光照可以促进它们的生长发育。
因此,在轮虫的培育过程中,应该保持光线适度,不要让轮虫暴露在强光下或长时间处于黑暗中。
三、最快繁殖轮虫培育技术为了提高轮虫的繁殖速度和培育效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技术: 1.选用优良品种轮虫的品种有很多,不同品种的繁殖速度和饲养条件有所不同。
因此,在选用轮虫种类时,应该选择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的优良品种。
2.控制水质轮虫的生长发育与水质密切相关,因此要控制好水质。
可以通过定期更换水、加入水质调节剂等方法来保持水质清洁、透明。
3.适当喂食轮虫的饮食要适当,不要过度喂食,以免导致水质污染。
可以根据轮虫的生长发育情况,调整饲料的种类和数量。
轮虫培育方法和技巧最近在研究轮虫培育方法和技巧,发现了一些有用的方法,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之所以会研究轮虫培育,是因为我养了一些小水产,那些小家伙需要吃轮虫。
刚接触的时候啊,就感觉像在黑暗里摸索,真的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那先讲讲轮虫培育的环境吧。
就好比咱们人啊,要住一个舒服的房子才能生活得好,轮虫也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
要有合适的水温,这就像我们人对室内温度的要求似的,一般20 - 25℃之间比较合适。
还有啊,水体的酸碱度,最好能保持在中性或者略偏碱性一点,就像土壤的酸碱度适合才能种好花是一个道理。
然后就是轮虫的食物方面。
这轮虫吃的东西呢,比较偏爱藻类。
收集藻种就像是寻宝,要去那些藻类丰富的水域,比如说一些富营养化的小池塘,不过得选没有被污染的哦。
把藻种采回来后,得悉心培养,就像照顾小宝宝似的,给它们足够的光照,适量的营养元素。
培育轮虫过程中,我犯过一个错误。
我以为只要把轮虫放进去,有食物有环境就可以了。
结果有一次忘记换水了,那水就变得特别脏,轮虫的状态就很差。
这就像咱们一直住在一个特别脏的屋子里,肯定会生病一样。
所以啊,记得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洁。
对了,还有个事儿要说。
繁殖轮虫的时候也得注意密度不能太大。
这就像住房子人不能太多一样,拥挤了就会出问题。
如果轮虫密度太大,它们相互之间就会争夺资源,生长繁殖都会受到影响。
你可能会问,如果没有合适的藻类该怎么办呢?其实市场上也有一些轮虫的人工饲料,但是呢,相比起来,藻类喂养的轮虫质量可能更好一点。
不过人工饲料也是个不错的替代方案哦。
轮虫培育也不是就这么简单顺利的,有时候会受到病虫害的威胁。
就像庄稼会有虫子啃一样,轮虫也会得病。
这个时候就得仔细观察轮虫的状态,发现有异常的表现,比如说聚集或者颜色不正常,就要赶紧采取措施。
我目前还在摸索更有效的治理病虫害的方法,这就是我目前的不足之处。
总之呢,轮虫培育需要耐心和细心,多观察多学习。
也希望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有什么疑问可以跟我一起交流讨论呢。
轮虫培育应注意事项轮虫培育是一项微生物培养技术,主要用于饵料的生产。
以下是轮虫培育应注意的事项:1. 选择适宜的培养液:轮虫一般生长在有机质较高的环境中,常用的培养液包括豆腐渣水、稻壳水等。
选择合适的培养液可以促进轮虫的繁殖和生长。
2. 控制培养液的温度:轮虫较为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轮虫的生长和繁殖。
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生长需求,调节培养液的温度。
3. 合理控制培养液的酸碱度:轮虫对酸碱度较为敏感,一般较适宜的pH范围为6-8。
过高或过低的酸碱度都会对轮虫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应通过调节培养液的酸碱度来维持适宜的环境。
4. 注意加入合适的培养基质:轮虫需要有机质作为食物,加入适量的培养基质可以提供轮虫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常用的培养基质有豆腐渣、稻壳等。
5. 维持合适的培养液浓度:过高或过低的培养液浓度都会对轮虫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应根据轮虫的需求,适时调整和控制培养液的浓度。
6. 注意清洁和消毒:轮虫容易受到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污染,培养容器和工具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污染对轮虫的影响。
7. 注意适时采收和更新培养液:轮虫的寿命较短,一般在7-10天左右。
应根据需要适时采收轮虫,更新培养液,避免培养液中的老化物质对轮虫生长的影响。
8. 注意室内环境调控:轮虫对光线、湿度和通风等环境因素较为敏感。
应保持适宜的光照和湿度,并保持良好的通风,为轮虫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9. 注意观察和调整培养条件:定期观察培养液中的轮虫数量和状态,根据需要适时调整和优化培养条件,以提高轮虫的生长和繁殖效率。
总之,轮虫培育需要注意培养液的选择、温度、酸碱度、培养基质、浓度等因素的调控,并保持清洁和消毒,以及合理调控室内环境。
通过科学管理和优化培养条件,可以提高轮虫的产量和质量。
轮虫培养轮虫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
其对环境适应性强、繁殖快、营养丰富、大小适中、易培养,是鱼、虾、蟹幼体理想的动物性饵料,目前广泛应用于生产性培养的是褶皱臂尾轮虫。
一、轮虫概况1、饵用特点1)生活力强:易培养,喜欢有机质较丰富的水体。
2)繁殖快:环境条件适宜时,日生长率达30%。
3)营养丰富: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57%、脂肪20%、钙1.8%、磷15%。
4)大小适宜:约150×250μ,为大多数有鳍鱼类的开口饵料。
2、研究发展史1)1960年日本伊藤发现轮虫作为仔鱼的饵料,1964年日本开始大量培养轮虫。
2)1965年,Hirata 和 Mori首先利用面包酵母培养轮虫。
70年代就大量利用面包酵母,但发现酵母轮虫造成鱼苗大量死亡,原因为酵母轮虫缺乏鱼类必需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20个碳以上),随后研究酵母轮虫的营养强化技术。
3)我国从60年代开始研究,70年代后期研究培养轮虫,8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面包酵母培养轮虫,90年代研究轮虫品系的选育,如小轮虫(<100μ)、大轮虫(500-1000μ)、低温轮虫等。
3、存在问题1)探明轮虫两性繁殖的机制。
2)开发高密度培养轮虫的装置。
3)选育和引进优良的轮虫品系。
4)探讨室外土池稳定生产轮虫的技术措施。
5)进一步探讨轮虫培养过程中增殖率突然下降的原因和机制。
二、轮虫的生物学1、形态特征1)、轮虫为雌雄异体,雄性个体小,结构简单,仅有纤毛环和精巢,也不摄食,专为有性生殖交配。
雌性个体大,被甲长196-250μ,宽150-202μ,前沿背面有棘刺6个,而腹面仅4个。
轮虫有一个尾足,其内有粘液分泌于足趾,可粘于池壁等物体上作休息。
2)、轮虫三大特征a、轮盘:由纤毛环、棒状突和触毛组成,具运动和摄食作用。
b、咀嚼器:接口后端,将食物磨碎。
c、原肾管:为一原始的肾,内有焰细胞。
2、生殖习性1)、孤雌生殖: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轮虫均进行孤雌生殖,即由雌性成体产生夏卵,然后孵化出雌性小轮虫。
轮虫培养重点在鱼、虾、蟹育苗生产种,大规模利用培养轮虫,以替代部分昂贵的卤虫无节幼体,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育苗培育率的关键。
在轮虫的培养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造成培养失败,给育苗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现将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轮虫品系的选择按轮虫最适生活温度分,有高温品系(23℃-30℃)及低温品系(15℃-23℃)。
为满足轮虫对温度的要求,保证不同品系在最适温度下的生长繁殖,降低能源消耗,根据育苗生产的季节不同,所选择的轮虫品系也不用,一般冬、春季选择低温品种培养,夏、秋季选择高温品系培养。
二、接种密度在生产种,根据轮虫种的来源和数量,接种密度一般为2个-100个/毫升。
但从繁殖周期,饵料的利用率及生产规模上考虑,接种2个-20个/毫升,个体繁殖速度快,绝对增加量少,饵料利用率低,收获周期长:接种80个-100个/毫升,绝对增加量大,饵料利用率高,收获时间短,但在育苗旺季种源得不到保证。
根据这些年的经验,接种数量在40个-50个/毫升最为适宜。
三、清池时间一般来说,清池是根据轮虫生长情况、收获次数、水质污染程度、池底残饵存留量、细菌及敌害生物多少,再结合育苗生产需求量的高低来进行。
最好冬季、早春20天一次,夏、秋季10天一次为宜。
四、饵料种类及投喂饵料分单胞藻类和酵母类。
从生产上考虑单胞藻类主要用小球藻和等鞭金藻(3011),一般每天上午投喂1次,以水体稍呈颜色为号。
它们的作用是调节水质,吸收氨氮,强化轮虫质量。
从每个轮虫每天利用10万细胞看,用于大批量培养轮虫。
一般育苗场家,单胞藻是不能满足供应的。
酵母主要是食用的鲜酵母,接种时按25ppm/日,后期按1克-3克/百万轮虫·日投喂,每天平均投喂5次,具体时间是凌晨4:00、上午8:00、中午1:00、下午6:00、晚上10:30。
五、水质要求培养用水要求盐度达2‰-50‰,没有淡水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用海水。
最快繁殖轮虫培育技术
轮虫是一种常见的微型生物,具有快速繁殖和高营养价值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饲料、水产养殖等领域。
下面介绍几种最快速的轮虫培育技术:
1. 原液法培育:将轮虫培养原液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再加入饲料,静置2-3天后,可获得大量的轮虫。
2. 接种法培育:将少量轮虫接种于含有饲料的水中,注意保持水温和光线适宜,轮虫便会在数天内迅速繁殖,不断增加数量。
3. 滤菌法培育:用菌膜滤去水中的细菌,可以创造一个适宜轮虫繁殖的环境,大大提高繁殖速度。
4. 柿子皮法培育:用柿子皮熬出的汁液拌入适量的水中,再加入饲料,放置数天后,轮虫就会在汁液中迅速繁殖。
总之,要想最快速地培育轮虫,需要注意适宜的温度、光线和饲料,并采用上述各种培育方法中最适合自己的一种。
轮虫的出现说明水质,轮虫怎么培养繁殖快出现轮虫说明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
1、未及时清污,细菌滋生:池塘长期未清污,导致池底有机物较多,且塘内含有的溶氧较低,滋生了大量有害菌,为轮虫提供了食物,故容易爆发轮虫。
2、小型藻类较多:塘内藻类以一些小型藻类为主,如绿藻,为轮虫提供了天然饵料。
3、药物使用不合理:未合理使用药物,导致轮虫出现抗性。
一、轮虫的出现说明水质轮虫的出现说明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适合轮虫繁殖。
给池塘进水时,轮虫会随水一起进入池塘内,如果条件适宜,轮虫就会大量繁殖,主要原因如下:1、未及时清污,细菌滋生池塘较长时间没有清污,使得池底的有机物较多,同时池塘内的溶氧含量较低,导致有害菌大量滋生,而这些都是轮虫的食物,因此容易爆发轮虫。
2、小型藻类较多池塘内的藻类主要以绿藻等一些小型藻类为主,这为轮虫的繁殖提供了天然饵料。
3、药物使用不合理(1)目前常用的鱼池杀轮虫药物主要是代森铵类药物,此类药物在使用初期的效果较好,但使用频率较高时容易使轮虫产生抗药性,而且存在严重杀藻的请款。
(2)但同时关于此类药物是否对鱼、虾会产生毒性的试验报道目前还比较少,因此它是否具有毒性还未确定,所以不建议使用此类药物。
4、水产动物的放养密度小轮虫虽然是水产动物的敌害生物,但它也是一种优良的饵料,尤其是对于鱼、虾、蟹幼苗阶段而言。
但若是粗放养殖,且放养密度较小,此时虾苗、鱼苗的摄食速度小于轮虫的繁殖速度,就会导致大规模爆发轮虫。
5、池塘之前爆发过轮虫轮虫卵具有较为坚固的外壳,能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大部分药物的侵蚀,据相关资料记载,轮虫卵最长可以存活27年左右,因此池塘一旦爆发轮虫,之后就很难根治,当条件适宜时就有可能再次爆发。
二、轮虫怎么培养繁殖快1、培养时,采用水体施肥的方法先繁殖浮游藻类和小型原生动物,以便为轮虫提供食物,培养期间水温控制在18-24°C为宜。
2、每立方米水体施用以20-30克硝酸铵,5-10克人粪尿的比例配成混合的肥料作为基肥,培养过程中每隔4-5天追施1次有机肥,大约经过10天左右即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