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之花在作文教学中绽放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让学生的创新之花绽放得更鲜艳要让学生的创新之花绽放得更鲜艳,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育者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学校和社会机构应该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机会,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能力。
最后,要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让学生在学科知识、职业技能、素质教育等多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培养好学生的基本素质,激发好学生的创新潜质。
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科学习,更应该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文化素质的培养,贯穿全程的育人目标和育人原则,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习惯,不断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发散性思维,提升创新思维的水平。
学生在学习中不单单应该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也应该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养成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3.创新性评价机制的完善,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
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通过教育评价切实帮助学生不断自我超越,激发创新潜能和发挥创新才华。
二、提供更多创新资源和机会1.学校应当为学生创新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吸引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优秀的教师和各领域领袖走进校园,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资源。
在校内创新中心或科研平台的建设上,学校应优化使用校内资源,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汇聚,推动科研人员和学生之间的深度合作。
2.社会各类机构和创新基地也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外部开放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外部资源的智库作用,给学生创新提供更强的资源保障。
3. 创新性培训机制的完善,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这需要广泛结合学科知识、社会实践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维度的培训,涵盖各种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三、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要让学生的创新之花绽放得更鲜艳,不仅仅要重视纯学科、理论性的知识体系,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出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让学生的科技创新梦想之花绽放作者:刘波何文轶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年第09期小巧的个头儿,齐耳的短发,恬静的笑眼恰似一弯浅浅的月牙儿,银铃般的笑声——她就是辛昱辰,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学生,第十二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
她聪慧:课堂上的内容、教材中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她,在她的大脑中,充溢着各种问号和奇思妙想。
她好学:为了满足儿时萌发的好奇心,也为了解决教科书所不能解答的疑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物理等学科竞赛的学习,并自学了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对未知的东西有很大的热情,并愿意为了解它们而不断努力。
”2012年7月,辛昱辰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美国费米实验室的老师们的引导下,与伙伴们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利用真实的粒子物理实验探测器和e-labs学习网站共同研究宇宙射线和分析来自欧洲日内瓦的强子对撞机的数据,获得“团队合作奖”。
辛昱辰作为第五批“翱翔计划”学员,在清华大学化工系绿色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室的学习和研究中,在专家指导下,经过一年时间,独立撰写出了以“磷酸铁锂电极材料性能研究”为题的论文。
2013年12月,凭借着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她在全国第十三届“明天小小科学家”评奖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
2014年1月,辛昱辰获得第十二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得到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最高荣誉。
在今年的高考中,辛昱辰以优异的成绩实现了她的梦想——踏进清华大学!辛昱辰科技梦想之花的绽放,是十二中众多学子实现梦想过程的一个缩影。
在学校“求真、崇善、唯美”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育人的角度,提出以“创新驱动,实践教育”为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理念。
根据钱学森先生的“集大成,得智慧”的“大成智慧学”,制订了学校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着眼未来人才素养,遵循思维发展规律;构建创新课程体系,搭建实践活动平台;追踪科技发展前沿,引领科技实践探究;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早期创新人才。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要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只有不断的创新、同时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教育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点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成为一个相当紧迫,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谈一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点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1、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
所以,教师要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拓宽学生自己的翱翔空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2、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解放他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学习和探究感兴趣的问题;要认真挖掘语文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内容,开辟创新教育的渠道,采取多种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实践,为学生创造训练的机会,让学生从“小成功”中树立信心,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教改之花绚丽开写作成果()教改之花绚丽开:写作成果的欣喜展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教育之花正以绚丽多彩的姿态绽放。
在这场改革浪潮中,我们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
这些改革举措如同一阵春风,吹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提倡跨学科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
学校纷纷设立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们摒弃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而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二、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教育评价不再仅仅以分数论英雄,而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新型的评价方式应运而生,它们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爱好,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和人性化。
三、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的变革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教师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校园文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积极开展各类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四、教改成果的体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在这场教改浪潮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首先,教改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
他们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心中的喜悦。
其次,学生在写作技巧和策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他们学会了如何选材、构思、表达,写出了有思想、有品质的作品。
最后,写作评价与反馈的优化,使得学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中,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教改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积极变化与成长教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对教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陪伴者。
教师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与学生共同成长。
总之,教改之花的绚丽绽放,为我国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摘要:“革去故,鼎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21世纪的中国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
本文从实践角度阐述了几种培养创造力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举例说明了几种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二在鉴赏中培养创新,读书贵在感悟,责在联想,责在共鸣,也可培养创新的能力。
三作业设计激发创新,作业或激发想象贴近生活,或创新实践提高能力等等。
四说写训练培养创新,仿照(实话实说>等节目进行说话训练,文贵在新,训练逆向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总之,经过多种途径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堂教学鉴赏作业设计说写训练《礼记·大学》云: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易经》中:“革去故,鼎力新。
”可见,创新能成就大业,我们的先人早就知道。
创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21世纪的中国更离不开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是知识创新的基石,桥梁和纽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更责无旁贷。
下面我从实践角度,谈一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以求抛砖引玉。
一、课堂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学生的一生中是不可或缺的生命历程。
“良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智力挑战,怡人性情,益人心智,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
只有这样才有益于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第一种先生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
”“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在学生身上来了。
不象从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现在拿书本来配学生了。
”“第三种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这段论述是陶先生1919年提出的,至今依然有现实意义,第一,二种先生应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我们应力争去做第三种先生。
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
如语文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入体现“语文知识一活动”的发展式教学思路,由书本延伸至课外。
审美情趣话题作文《让审美之花处处绽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也许在历届奥运赛场上,中国人的美从未展现得如此丰富,如此撼动人心。
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赛场上,苏炳添的身体线条,赛艇姑娘们的小麦色皮肤,举重运动员李雯雯的可爱笑容,孙一文持剑上场时明亮而坚毅的眼神,打破了标签式的审美观念,让曾困于“外貌焦虑”的网友们直呼“奥运会狠狠地修正了我的审美”,也让大家多了一份对审美的再认识。
以上材料,给你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让审美之花处处绽放举世瞩目的东京奥运会进行期间,国人正以一种更新的态度看待奥运;更有甚者,奥运期间,热搜上“奥运会狠狠修正了大家的审美”这个词条也深入人心。
对于体育之美的认识不再只是金牌:因为中国运动员在世界舞台展现出的风貌,大众审美也在走向多元化。
犹记得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的确,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我们应该让审美之花处处绽放。
让审美之花处处绽放,应该擦亮发现美的眼睛。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
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
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
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
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其实,美的体验与培育无处不在,浇灌着我们的精神百花园。
我们见过青莲居士笔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绝美峭景;我们品过“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的忧思氤氲;我们听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悠远绵长……美育正是经由生动形象来传达,以融合善和真理、力量的美感形象开蒙启智、滋润心灵。
让审美之花处处绽放,应该注重追求精神之美。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
开拓创新教资作文In today’s rapidly changing world, nurturing cre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ideas in edu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在当今飞速变化的世界里,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理念在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First and foremost, fostering a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 environment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首先,培养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教育环境可以显著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Teachers can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is process b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and explore unconventional solutions.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关键的角色,通过鼓励学生跳出常规思维和探索非传统解决方案。
Additionally,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the classroom can provide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to experiment, create, and develop their own innovative ideas. 此外,将科技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创造和发展自己创新思想的机会。
By incorporating tools such as 3D printers, coding software, and virtual reality simulations, educatorscan empower students to approach learning in a more hands-on and interactive manner. 通过整合如3D打印机、编码软件和虚拟现实模拟等工具,教育工作者能够赋予学生以更多亲身实践和互动的学习方式。
感受创新魅力提升科学素养话题作文征文感受创新魅力提升科学素养话题作文征文(精选篇1)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满怀着兴奋的心情,我们踏上了见证科技发展的征途——参观无锡市科技馆。
车子缓缓地驶进科技馆,只见科技馆的建筑宏伟壮观,环境整洁优雅,令人神往。
我迫不及待地闯入了一个又一个展区,每一个展区都有时代赋予的特色。
有的展区再现了古代人智慧的结晶,有的展区记录了现代生活的先进,有的展区展现了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的展区显示了科技农业的硕果。
古代,有各种各样的桥,有体积庞大的编钟,有小巧玲珑的小船模型……如今,有令人不可思议的魔幻飞毯,有看得见摸不着的虚拟幻影,有让人垂涎欲滴的巨果……从古至今,从落后到先进,随着历史车轮的碾动,它记录了科技发展对美好生活所做的巨大贡献,也证明了科技引领生活的深刻内涵。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魔幻飞毯。
让我们真正体验了拍电视的乐趣。
坐上那神奇的魔幻飞毯,就像小鸟一样,在云端里翱翔。
我的思绪随着翱翔的飞毯,一下子飞上了蓝天:每一步的发展都融入了许多人辛勤的汗水,不断地付出;每一项科技发明都展现了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
做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也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同时也肩负着科技腾飞的使命。
我们不会忘记科技引领生活需要知识的支撑,所以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说:“科技引领生活,知识成就未来。
”感受创新魅力提升科学素养话题作文征文(精选篇2)对于科技这个词语,大家都很熟悉,电脑、电视都是科技的馈赠,自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整个世界就迈入了科技时代;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我们就离开了黑暗并且更加崇拜科技了;牛顿因为树上掉下来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又让科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科技好玩,至少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一是科技本身,支配宇宙的自然规律是充满魅力的;其二,探索科技的过程,揭示自然规律的过程也是趣味无穷的。
其三,科学一旦与人生碰撞,在科技与人类社会发生了关系——无论是正面与反面,也是趣味横生的。
龙源期刊网 巧借多元教学法,绽放一池“写作花”作者:陈利维来源:《学生·家长·社会》2019年第02期摘要:在“多元化教学法”这缕充满生机的春风的吹拂下,英语写作课堂绽放出了一朵朵绚烂的鲜花。
多元化教学法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融合,不仅能使英语写作教学呈现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盎然景色,还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基于此,本文结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特点,就多元化教学法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融合进行如下阐述。
希望对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优化写作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写作教学;高中英语;多元化教学法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当主动地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从而使多元化教学模式与写作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本文结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规律,立足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多元化教学法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融合进行如下几方面探究。
1 多元化教学法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相融合的意义1.1 有利于丰富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的写作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不能适应如今的新课改趋势。
如果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不能有效地摒弃单一的教学方法,那么这不仅会使学生感到写作教学的枯燥乏味,还会使学生难以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此时,教师把多元化教学法融人到英语写作教学之中,就有利于解决这样的问题。
这不仅能满足学生在写作课堂中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还能使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得以丰富。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高中生应当具备的一种英语核心素养。
如果学生不能拥有较高的写作能力,那么学生就难以通过写作的形式尽情抒发内心的感情。
此时,教师把多元化教学法融人到英语写作教学中,就有利于突破这样的问题。
这不仅能打开学生写作兴趣之门,还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充分提高。
有鉴于此,高中英语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的时候,应主动地利用多元化教学法,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让创新之花开满人生之路_优秀作文800字创新之花绽放,人生之路充满可能。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要素。
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追求创新,让创新之花在人生之路上绽放,为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创新是一种精神,是对常规思维方式和既有模式的打破与超越。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敢于打破陈规,勇于创新。
在学习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不再满足于一味地死记硬背。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参加讲座、听取他人经验和尝试新的学科,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积极探索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方式。
只有不断地创新,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迅速变革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
创新也要求我们勇于尝试,敢于失败。
当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或理念时,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甚至失败。
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及时调整策略,继续前进,我们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创新需要勇气和毅力,需要我们不怕失败,敢于面对挑战。
正如爱迪生所说:“我并没有失败,只是找到了一千种不行的方法。
”只有在反复尝试和修正中,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让创新之花真正绽放。
创新需要积极的思维,积极的心态。
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地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沮丧和气馁,而是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只有积极面对问题,才能通过创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积极的心态是创新之花绽放的必备条件。
让创新之花开满人生之路,需要我们敢于打破既有模式,勇于创新;需要我们勇于尝试,敢于失败;更需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面对变革和挑战。
只有在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价值,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让我们携手努力,在创新的追求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引进源头活水,绽放写作之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仅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如何育人。
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那更是任重而道远。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教师应抓住课本中好的素材,时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之一。
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上。
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知道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来。
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而轻视国文的现象作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点点滴滴,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最热门话题之一。
实践充分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
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进行环保教育渗透。
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到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
其次,要启发学生,造成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要自食其果。
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点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其他人。
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了。
让思想之花在作文中绽放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作文时常喜欢卖弄文采,如:作文时总喜欢用大段空洞的排比造势;喜欢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语句。
他们以为多写些优美的句段,便能获得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
他们一味地追求“文美”,却忽略了文章的“质美”,当去掉这些浮夸的内容后,就会发现其作文中有思想的东西很少,文章内容显得肤浅而单薄,只是一篇“空话文”。
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呢?我想:初中生,尚未步入社会,思想不会太深刻,但也绝不是那么简单,他们对人生,对社会肯定都会有自己独到的一些见解,通过训练应该是可以使学生们在作文中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的。
为此,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一、引导学生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思考生活在一次以“压力”为话题的作文中,一位同学写了这样一段话:“上初中了,突然感到一种压力,一种很大的压力从心底而生。
父母的期盼,老师的希望,社会上对知识的重视程度,都无形地压在我小小的肩上,让刚刚步入青春期的我喘不过气来。
我不想听从父母老师的命令,我喜欢自由,我讨厌无聊的学习,面对重重压力,我真想放弃!”这位同学的作文实话实说,倾诉了一个初中生的烦忧,道出了很多同龄人的心声。
文章可谓是很有真情实感,但表现出来的思想却比较“灰” ,使得文章格调不高。
于是我特意在班上朗读了这篇作文,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了这种种压力会怎样呢?”同学们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渐渐明白了:如果没有了来自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压力,很多同学就会变得不思进取,玩世不恭,甚至放弃学习。
接着,我又继续追问:“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压力呢?”这时,不少同学就表示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压力,化“压力”为“动力”,为了父母的期盼,为了老师的希望,为了美好的将来,在青春年华里要奋力拼搏!后来,在面对这道作文题时,大多数同学都能这样来立意,写出了不少好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写“自我感受”,但也要注意引导他们表现积极向上的真、善、美的思想感情。
让创新之花在作文教学中绽放
创新能力是创造新的能力。
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尝试渗透自主创造精神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作文创新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习作环境
1.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作文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习作教学中不要一味地注重传授习作方法,而要创设良好的习作氛围,鼓励学生走进多彩生活。
作文源于生活,农村学生的生活像万花筒一样多姿多彩。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因此,我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日出日落,风雨雷电;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农贸市场,城镇环境等。
这样,学生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所感,为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闪耀个性色彩的作文奠定了基础。
2.营造大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
要营造大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立足课内,面向课外;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充实学生的语言材料,拓宽学生的智力背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为此,我大
力提倡开展活动作文教学。
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材料,学生的习作也因此而充满童趣。
二、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而现行的作文教学,有的教师只重视写作技巧的讲授,学生的写作放不开,写作能力不如人意。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起草→修改→成文,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来安排教学的,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束缚了学生的思路。
只有革除这个弊端,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优化作文教学过程,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鼓励学生多写放胆文。
放胆文,是指让学生放开思路,自由行文。
在实践中,我们大力鼓励学生多写放胆文,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见闻,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
这种教学方法的一般程序是:做做——说说——写写。
①做做。
“做做”在这里是实践经历体验的意思,包括游戏实验、小制作、参观、访问、朗诵、听广播等多种实践活动。
②说说。
“说说”就是在“做做”的基础上,教师不给固定的提纲,不作指导,让学生说说自己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让他们自由说、找朋友说或小组讨论,让他们说说自己在作文中的所为、所感、所闻。
③写写。
“写写”就是让学生将口述的内容整理成文。
教师尽量放手,尽可
能减少对学生的束缚,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独立自主”地确定写作思路,选择写作方法。
2.先练后导,导评结合。
魏书生在谈到指导学生写作时曾经指出:“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
”但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大面积应用的“先导后练”作文教学模式(指导→写作→批改→讲评),评价严重滞后,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学生也因此而丧失了主体地位,教师指导代替了学生思维。
“先练后导”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省略了“作前指导”环节,还其评价于过程中,其教学流程为审题→起草→评价→展示。
“先练”尊重了学生写作的个体性和实践性,保证学生写作思维求新,写作内容求异,并能写自己所想;同时教师也能在学生写作、互动过程中及时形成信息反馈,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加以归纳,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改变了以往指导的盲目性。
“后导”融指导、批改和讲评于一体,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写作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作文的自我修改,实现了作文训练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三、追求作文形式的个性化
1.多角度作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①多角度立意。
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确定不同的中心,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新颖独特的作文。
如写“西瓜”,在带领学生参观瓜地,听取瓜农介绍后,教师问:西瓜担心有人随便摘怎么办?学生马上提出可竖一块“警示牌”,师就启发学生试一试写“警示
牌”上的文字。
教师说“西瓜是我们溧阳的特产,今年西瓜丰收,瓜农们怕西瓜卖不出去。
那么你们能帮助他们宣传吗?给这儿的西瓜写广告词,看谁写得好就用谁的”。
由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立意,使学生打开了思路,学生写西瓜的作文就各有个性。
②多方面选材。
就是引导学生围绕同一命题或中心,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不同的题材,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
如写“变化”为题,可以写房子的变化(草棚——瓦房——楼房——别墅)等。
③改变表达方式。
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构思新、表达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如在结构安排上,可选用顺叙、补叙、插叙、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等多种形式;对于一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的课文,还可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
2.求异作文,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常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3.想象作文,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爱因斯垣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通过形式多样的想象作文,可以有效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自主创新教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由实验前怕写、厌写,变成了爱写、善写,学生的习作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