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西游记》与明代神魔小说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6.29 MB
- 文档页数:49
第三章明代神魔(怪)小说第一节神魔小说的含义“神魔小说”之名起于鲁迅。
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变迁》中又说:“此思潮的起来,也受了当时宗教、方士的影响的。
宋宣和时,即非常崇奉道流;元则佛道并奉,方士的势力也不小;至明,本来是衰下去的了,但到成化时,又抬起头来,其时有方士李孜,释家继晓,正德时又有色目人于永,都以方技杂流拜官,因之妖妄之说日盛,而影响及于文章。
况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大抵是互相调和,互相容受,终于名为‘同源’而后已。
凡有新派进来,虽然彼此目为外道,生些纷争,但一到认为同源,即无歧视之意,须俟后来另有别派,他们三家才又自称正道,再来攻击这非同源的异端。
当时的思想,是极模糊的,在小说中写的邪正,并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释道和百莲教,单不过是含胡的彼此之争,我就总括起来给他们一个名目,叫做神魔小说。
”鲁迅之后,虽也有称其为“神怪小说”者,但称“神魔小说”始终是主流。
第二节明代神怪小说的发展演变写神怪故事的小说兴起较早,但长篇神怪小说则初起于元末明初,《三遂平妖传》为其开山之作。
该书作者题“东原罗贯中编次”。
小说讲王则起义,朝廷派文彦博领兵镇压,得诸葛遂、马遂和李遂“三遂”之助,破了王则,王则等人被剐,因此书名《三遂平妖传》。
书中故事,由一些宋代“妖术”“公案”“灵怪”类短篇话本杂凑而成,而王则起义仅约占全书四分之一,因此不过借以生发而已。
明末冯梦龙将其改编为《平妖传》,故事立意均有改动,艺术成就也有提高。
到明中后期,神怪小说极为兴盛,作品大约有二十种之多。
要而言之,可分四类:一是由佛道故事演化或写佛道人物故事者。
作品有:《西游记》《南海观音出世传》《济颠禅师语录》《达摩出身传灯传》《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四游记》(包括《南游记》-华光救母的故事;《北游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故事;《东游记》-八仙故事;《西游记》—为吴承恩《西游记》简写本)以及邓志谟《铁树记》(许逊故事)《飞剑记》(吕洞宾故事)《咒枣记》(萨真人故事)等。
名著阅读复习资料—《西游记》一、内容概要《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
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
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
从十四回到全书结束,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
二、主要人物介绍孙悟空,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
系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迸裂见风而成之石猴。
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三五百载。
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和筋斗云之本领。
此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无法行动。
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
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
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两次三番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
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
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
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所以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中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
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
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
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生化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
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
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猪八戒,又名猪刚鬣、猪悟能。
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形状。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
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先写了孙悟空出世,然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但还是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常识1、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阳山(今江苏淮安人.2、体裁:长篇神话小说3、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
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4、精彩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四圣试禅心等。
5、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6、艺术特色:①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
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是正义的化身.孙悟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作为孙悟空对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鬼怪,象征着黑暗势力。
这一正一反,既突出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又突出了斩妖降魔的内容,从而使贯穿全书的取经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在吴承恩笔下,取经一事的宗教意义已大大淡化,仅仅具有象征意义。
吴承恩《西游记》的写作背景吴承恩《西游记》的写作背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吴承恩《西游记》的写作背景,欢迎阅览。
吴承恩《西游记》的写作背景作品简介《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
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一路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
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在《西游记前传》中详细介绍了西游记主要人物故事的来历。
创作背景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与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
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因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西游记》资料整理1.文学常识:《西游记》是一部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章回体的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子汝中,号射阳山人。
2.故事梗概;第一至十二回讲孙悟空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十三回至一百回写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得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赞扬四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
3、艺术特色:(1)艺术想象力丰富,人物活动空间广阔,故事情节精彩复杂,并能在思想上提供有益的启示: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的,人们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2)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既有神性(幻想性)又有人性(社会性),还有物性(自然性),三者结合自然、妙趣横生而又合情合理。
4、人物形象—经典情节:五圣别名号武器--本领性格相关故事唐僧封“旃檀功德佛”(旃檀zhān tán:古书上指檀香。
“旃”同“毡”)宝物三件:袈裟九环锡杖紧箍咒优点:心地善良信仰坚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缺点: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是非不分,盲目慈悲,固执迂腐,自私自利。
点评:精神境界崇高,实干能力不足。
“西天取经”(女儿国奇遇盘丝洞化缘黄风岭落难观音院唐僧脱难浮屠山玄奘受心经恨逐美猴王)孙悟空石猴祖师取名:孙悟空自号:美猴王玉皇大帝封:弼马温自封:齐天大圣师傅取名:孙行者终被封“斗战胜佛”如意金箍棒会七十二变能腾云驾雾一个筋斗云能翻十万八千里优点: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
缺点:喜欢“戴高帽”、心高气傲、争强好胜、性急如火、容易冲动,喜欢搞点恶作剧。
大闹天宫三调芭蕉扇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大战黄袍怪狮驼山战魔王真假悟空……大闹五庄观猪八戒法号:悟能(菩萨取名)原为:天蓬元帅贬入人间后,自名“猪刚鬣”九齿钉耙会三十六变缺点: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常怀退缩之心,善奉承谄媚。
优点:承担重活累活脏活,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憨厚纯朴。
第八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
这批神怪小说,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
它与讲究“真”与“正”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在这类小说中,有的作品完全以宣扬宗教迷信、封建道德为主要目的,故事荒唐,文字粗鄙,很快被历史淘汰。
但其中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一些优秀作品,往往能以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诙谐的笔调,怡神悦目,启迪心志,一直被读者珍视。
○第一节《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玄奘取经题材的神化与孙悟空形象的演化作者问题吴承恩《西游记》的版本《西游记》的成书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相类似,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与演化的过程。
但两者演化的特征并不一致:《三国》、《水浒》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以生发与虚构,是“实”与“虚”的结合而以“真”的假象问世;而《西游记》的演化过程则是将历史的真实不断地神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
玄奘(602~664)取经原是唐代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贞观三年(629),他为追求佛家真义,经历百馀国,费时17载,前往天竺取回梵文大小乘经论律657部。
这一非凡的壮举,本身就为人们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归国后,他奉诏口述所见所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此书尽管“皆存实录,匪敢雕华”,但以宗教家的心理去描绘的种种传说故事和自然现象,难免已染上了一些神异的色彩。
后由其弟子慧立、彦 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赞颂师父,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也不时地用夸张神化的笔调去穿插一些离奇的故事。
于是,取经的故事在社会上越传越神,唐代末年的一些笔记如《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就记录了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
名著阅读《西游记》复习资料一主要知识点1、《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体裁:长篇神话小说2、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3、主要内容: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主要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4、小说主题:本书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在孙悟空身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力的强烈愿望;深深地植要于富有斗争传统的中国人民历史生活的土壤之中,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生活的艺术概括。
它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5、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 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包括唐僧出世", "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入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
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曲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6、经典故事:(1)孙悟空大闹天宫 (2)三打白骨精 (3)车迟国斗法 (4)女儿国遇难 (5)真假美猴王(6)智取红孩儿 (7)三调芭蕉扇等 (8)火烧盘丝洞 (9)天竺国招亲 (10)灵山取真经7、阅读感受(推荐理由):①善于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人胜,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孙悟空、猪八戒形象鲜明、栩栩如生;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丰富奇特的夸张。
《西游记》作品相关知识介绍一、作品作家简介作家: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男,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简介: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
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
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八十一受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 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二、作品主要背景、事件(一)小说时代背景。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时期。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和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不断激化,并且日趋尖锐;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到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二)主要事件1.石猴出世·大闹天宫。
东胜神洲有一花果山, 山顶一石,受日月精华,生出一石猴。
之后因为成功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
石猴四海求师,在西牛贺洲得到须菩提祖师指授,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可行十万八千里。
归来打败混世魔王,收复七十二洞妖王,结义六大魔王,去龙宫借兵器,得大禹定海神针,化作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
龙王、秦广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欲遣兵捉拿。
太白金星谏言,把孙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弼马温,在御马监管马。
猴王初时不知官职大小,后知实情,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 自称“齐天大圣”。
玉皇大帝派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美猴王连败巨灵神、哪吒二将。
有关西游记的作者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呢?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
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
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
先写了孙悟空出世,然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但还是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
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与文化意蕴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极富盛名的神魔小说,其创作于明代,至今
仍然被广泛传诵。
这部作品融合了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成就。
在《西游记》中,作者采用了丰富多彩的神话元素,并与人物塑造相结合,带
出了众多特色突出的神魔角色。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这一组合。
孙悟空作为主角展现出了勇敢、聪明、机智的一面,猪八戒则塑造成了热情干脆的形象,沙僧则是温和沉稳的代表,唐僧则是慈悲、睿智的形象。
这些角色各具特色,使整部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文学上,《西游记》突破了传统神魔小说的形式,采用了许多戏剧性的手法,如戏剧化的对话,幽默风趣的描写以及精彩绝伦的情节设计,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与心灵上的双重享受。
整部作品既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又有细致入微的情感描写,使读者无论是从故事情节还是从情感共鸣上都能深深地被吸引。
除此之外,《西游记》在文化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整部作品虽以神魔为题材,
但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其中“取经”、“修行”等主题,体现了人性向善的理念,通过西行取经之路上的磨难和考验,向读者传递出了对道德与信仰的思考。
同时,作品中对人物塑造的关注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人文关怀的一面,展现出了丰富的人文关怀。
总体来说,《西游记》作为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不仅在文学上具有独特的
艺术成就,更在文化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通过丰富多彩的神魔元素、精彩绝伦的情节设计以及深刻入微的哲学思考,使作品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历史上的杰作,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神怪小说明代后期,神怪小说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热潮。
它们是在“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
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西游记》为其代表作,以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诙谐的笔调,怡神悦目,启迪心志,被读者珍视。
第一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现存最早的是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一般认为刊于万历二十年(1592)。
一、《西游记》的内涵:1.《西游记》在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
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张扬了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2.呼唤着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孙悟空大智大勇,桀骛不驯,反对束缚、尊重自我和向往自由,具有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到底的英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个性精神,呈现出独特的光彩。
3.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小说的主要篇幅是描写孙悟空从唐僧师徒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
这八十一难的磨练隐喻着明心见性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渐悟”过程。
此外,在小说中多次讽刺揶揄现实。
二、营造了一个极幻与极真相结合的神幻世界。
1.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生死、以及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
2.小说中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表现得入情入理。
极幻之文含极真之情;极奇之事寓极真之理。
三、以独特的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1.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性格也往往与之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