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开题报告.doc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8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电视媒体为提升收视率,会有意提升自身的娱乐化性质。
新闻的娱乐化现象,对媒体及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一)新闻娱乐性质增强现在新闻节目中,娱乐性质的新闻越来越多。
在一些时事热点新闻的播报中,穿插着很多的新闻花絮。
例如,在反腐性质的新闻中,除了腐败问题实行评析,还报道了很多官员的私生活内容。
(二)软新闻越来越多如今的电视新闻节目中,软新闻越来越多,时事评论等硬新闻越来越少。
媒体更加注重平民生活,增加了很多相关民生的报道。
这样一来,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发言权、选择权,对新闻节目更热衷了,使节目的收视率大大提升了。
(三)播报方式戏剧化电视新闻娱乐化,还表现在媒体播报新闻时强调生动性及故事性。
媒体在制作新闻节目时,会有意借鉴文学作品、电影艺术等中的表现方式,提升新闻的耐看性。
这就使得新闻的戏剧感较强,人物刻画生动,情节丰富,有效了增加观众的扫瞄兴趣,提升了新闻的收视率。
(四)主持人的明星化有些新闻栏目会请明星担任主持人,强调与观众的现场互动,旨在拉近媒体与观众间的距离。
第一,很多媒体会邀请明星、作家、社会名人等被观众所熟知的人物参与节目主持,如请李敖主持《李敖有话说》。
第二,媒体会对主持人实行“明星化”包装,让他们的外形、表达、风格等方面都更加时尚。
二、新闻娱乐化的影响(一)新闻娱乐化的正面影响(1)强调以受众为中心。
新闻娱乐化注重观众的收视感受,力图贴合观众内心需求。
这样使得播报方式更加丰富有趣、而不再是一味地说教,提升了新闻的观赏性。
(2)利于文化的传播普及。
新闻的娱乐化,更新了观众心目中对新闻“正统”、“严肃”的刻板印象,利于实行“寓教于乐”。
新闻栏目通过介绍丰富生动的资讯,让观众在感官愉悦的同时开阔了视野。
另外,对硬新闻的适当娱乐化包装,利于观众接受新闻中的观点。
像《新闻联播》中,海霞、郭志坚等新主持人,他们的播报因而更加生动,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
选题背景: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
比如,新闻主持人用方言绘声绘色说趣味新闻,穿插麻辣、另类的点评博得受众青睐,更有甚者从很庄重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去找大众关心的花边新闻,挖掘其娱乐价值,表现其故事性。
不可否认,新闻娱乐化现象是新闻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是把双刃刀,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1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及评价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1998年底对美国16家重要媒体进行了1977年与1997年新闻报道对比研究,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则颠倒过来,这个比例为25%比40%。
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审讯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总统的绯闻案,成为新闻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
在《美国新闻史》里,作者这样写道“因为报纸要靠受众欢迎才能扩大发行,所以,新闻往往为要供人娱乐而减弱了它的主要作用。
”“黄色新闻记者却用骇人听闻的、华而不实的、刺激人心和满不在乎的那种新闻塞满了普通人赖以获得消息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把新闻变成最适合报童大声叫卖的东西。
”新闻的这种娱乐化现象引起了美国一些有识之士的强烈忧愤,《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指出:那些过于注重娱乐性的新闻几乎注定会导致歪曲事实和产生误导。
那些冒充新闻的娱乐产品更为阴毒,因为它们玷污了真正的新闻。
2 国内有关研究的综述及评价根据对北方某城市晚报的抽样调查,软新闻与硬新闻比例大约是5:1。
对南方某都市报的调查,软新闻与硬新闻比例大约是2.5:1。
这几个比值都超过了美国1997年调查的结果:40%比25%。
这表明,软新闻在当今我国的报纸中,至少是大众化报纸内容中,占居主要的地位。
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都市类报纸是新闻娱乐化趋势的代表,在其新闻报道内容中占压倒多数的为软新闻。
而且,都市报在新闻娱乐化上的表现方式也是全面而深入的;从内容分析看,其硬新闻报道表现方式实际上也采用了软化处理。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分析随着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节目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趋势。
娱乐化是一种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将传统新闻叙事方式中严谨的信息传递与生动的娱乐元素相结合。
娱乐化新闻节目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提高观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关注度,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削弱新闻传媒的职能和社会责任,甚至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一议题展开分析。
首先,娱乐化新闻节目的崛起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
随着电视媒体的普及,观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对传统新闻叙事方式的单调和枯燥感逐渐增强。
娱乐化新闻节目添加了娱乐元素,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富有科技感和娱乐性,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此外,娱乐化新闻节目还能够满足观众的消遣需求,提高观众的收视率,提升电视台的经济效益。
然而,娱乐化新闻节目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过度娱乐化会导致新闻价值的丧失,只关注猎奇、八卦等娱乐元素,忽视了新闻传媒的宗旨和义务,有可能误导观众的价值观和认知水平。
其次,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娱乐化新闻节目也使得新闻报道的时间紧迫和表达简洁化,影响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深度。
此外,娱乐化新闻节目的“炒作”和“造神”现象也让新闻传媒失去了合理的公正和客观性,这对于新闻传媒的信誉和形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针对娱乐化新闻节目的问题,我们需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新闻报道应当以新闻价值为主导,尽量避免把娱乐元素过分强调。
其次,要注重新闻报道的定位和价值导向,确保新闻报道的内容严谨客观、全面准确,以满足观众对新闻的真实需求。
最后,需要加强新闻自律制度建设,完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和新闻监管机制,维护新闻传媒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娱乐化正在改变我们的新闻生态环境和传媒体系,我们必须逐步探索和引导其发展方向,让娱乐化新闻节目真正成为满足观众需求、传递正能量的有益力量。
浅析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___06广编:刘妍一:前言电视出现以后,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电视来娱乐成为现代都市人娱乐的主要方式,而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目前,娱乐元素在电视节目中广泛渗透,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被无限扩大。
目前,电视媒体出现了节目娱乐化的趋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和过渡,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和负面影响,如泛娱乐、恶搞现象以及“愚乐”大众的被动娱乐化。
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趋势,提升大众娱乐品位,在构建人们一种新的和谐生活方式的同时,产生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避免节目本身的低俗化和庸俗化。
二:娱乐化浪潮的兴起近年来,电视娱乐化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热点话题,娱乐化本来是一个中性词,然而,随着真人秀节目的恶俗化,娱乐性节目的粗俗化,电视剧节目的戏说风,明星类节目的窥视话俨然成为电视频道高收视率的“必备菜肴”,逐渐的,电视娱乐化便和电视节目低俗化之间有了说不清楚的暧昧关系。
我们应当看到,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兴起,具有愉悦身心,舒缓心情的正效应,但同时也有麻醉精神、降低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的负效应。
最早开播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曾一度让人兴奋不已;湖南卫视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创办的大众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集游戏、表演、竞技和搞笑于一体,令无数青年男女为之疯狂;随后中央电视台推出娱乐益智节目《开心辞典》、《幸运52》,吸引众多眼球;之后真人秀节目日益风行,以《超级女声》为代表,掀起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狂潮,中央电视台推出《非常6+1》、《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推出的《创智赢家》、《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等一系列娱乐栏目,可不仅仅只是这样,现在许多电视栏目都已经走上了娱乐化道路,例如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严肃类型的电视新闻栏目,科教类型栏目,谈话类型栏目等等都已经打上了娱乐的标记。
三: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趋势的原因虽然现在电视节目娱乐化给电视节目带来了新的新的理念,丰富了节目样式,满足了广大观众娱乐消遣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电视娱乐节目又因其面孔的雷同、创意的缺乏以及品位的低俗而饱受争议。
娱乐新闻传播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娱乐新闻作为一种轻松愉悦的传媒产品,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娱乐新闻的传播效应不可忽略,对社会生活及文化态度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然而,当前娱乐新闻的传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刻意渲染明星的八卦、诱导性报道、不良行业乱象等等。
这些问题将娱乐新闻的传播效应转化为负面效应,甚至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本研究选取“娱乐新闻传播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为研究课题,旨在揭示当前娱乐新闻传播的问题和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思路,为娱乐新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的和思路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娱乐新闻传播现存问题的剖析,总结出具体的对策,制定一系列旨在解决现存问题的策略和建议,以推动娱乐新闻产业的健康发展。
研究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 娱乐新闻传播现状分析:从娱乐新闻传播的受众、传播方式、信息来源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其传播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揭示问题和不足之处。
2. 影响问题因素分析: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明星的角度、受众的角度等多个方面切入,找出影响问题发生的原因,并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寻找研究的切入点。
3. 对策建议制定: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专业知识,制定一系列旨在解决当前娱乐新闻传播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娱乐新闻传播现状分析:主要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搜索,结合定量数据和质性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娱乐新闻传播的现状和特点,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影响问题因素分析: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式,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明星的角度、受众的角度等多个方面,分析现存问题的根源所在,探索其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3. 对策建议制定: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专业知识,综合各种方法,制定一系列旨在解决当前娱乐新闻传播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开题报告一、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在我国新闻界,日益明显的新闻娱乐化已经形成趋向已形成一种潮流,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
有人臆测持反对意见,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 也有人完全赞同,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
今年以来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用传播学的研究方式来分析它的成因方法和利弊,从而正确地认识这一不良现象,处理好新闻与星梦的关系2、现实意义对新闻星梦化倾向的影响,可以说历史学者国内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人对新闻娱乐化持反对意见,视其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娱乐化将导致东方日报流于庸俗,最终以使传媒的权威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
而有的人则将新闻娱乐化当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
有的稳固人认为电视新闻娱乐化有利又有弊,既要杜绝其负面影响,又要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
]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不会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之后尘。
中国新闻娱乐现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二、论文综述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新闻娱乐化无简单明确全盘西化的定义,一般从内容和表现形式表征两方面来加以阐述: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其如上所述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拎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艺术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该事件或荒诞、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以上阐述强调了新闻娱乐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原创性因素,三是为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提供娱乐的功能的异化,即:它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实用价值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
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倾向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电视体育新闻是当前人们接收体育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电视体育新闻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对体育产业和广大观众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当前的电视体育新闻普遍存在娱乐化倾向,即将体育新闻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进行了升级,注重娱乐化因素的融入。
这种趋势导致了电视体育新闻信息的丧失和社会观念的娱乐化,也给体育行业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倾向,对于揭示当下电视体育新闻的实际情况,挖掘体育新闻的本质价值,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内容:本研究将通过对电视体育新闻的资料搜集和实地调查,探讨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倾向的表现形式,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调查分析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程度,包括:新闻内容的娱乐化性质和程度、新闻表现形式的娱乐化程度、传播方式的娱乐化程度等方面的分析;2.分析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原因,包括:电视台收视率的压力、观众需求的变化、商业化需求的影响、新闻从业者能力和水平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3.探讨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对策,包括:加强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和责任感、更好地平衡商业化与新闻价值、拓宽体育新闻的话题范畴、增强体育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的探讨。
三、选题意义:通过研究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倾向,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下电视体育新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挖掘体育新闻的本质意义;同时,可以为体育产业、电视媒体和社会开展合作提供理论支持,为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搭建平台;也可以为从业者提供指导和借鉴,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新闻价值观。
因此,本研究对于推进电视体育新闻健康发展和促进体育文化传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