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及
- 格式:pptx
- 大小:113.12 KB
- 文档页数:20
有关新生儿听力筛查知识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
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0.1‰—0.3‰。
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发生率高达22.6%。
3岁前是儿童听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筛查,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对听力障碍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能最大限度减少因听力问题造成的残疾,使聋儿聋而不哑。
二.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对象:(一)筛查对象:1、出生72-120小时(3-5天内)进行初次筛查。
2、出生时在医院未接受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初次筛查未通过的。
3、3岁以下婴幼儿有下列高危因素之一者。
①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监护时间超过24小时。
②有听力障碍家族史③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弓形体引起宫内感染。
④颅面形态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等。
⑤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⑥患高胆红素血症。
⑦使用过耳毒性药物。
⑧患细菌性脑膜炎⑨出生时Apgar评分低于4分。
⑩使用人工呼吸机超过5天。
⑾临床怀疑存在与听力障碍或感觉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的综合症。
(二)诊断对象筛查或复查未通过者应于出生3个月、6个月进行二次诊断。
三.筛查、诊断方法1、筛查:采用耳声发射法(TEOAE)2、诊断:筛查或复查未通过者,经耳声发射(TEOAE、OPOAE)、脑干诱发电位等听力学及相关检查进行确诊和提出处理意见。
四.筛查结果1、“通过”――表示在您孩子的外耳道记录到正常的耳声发射反应,说明您孩子的外周听觉器官功能正常,但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听力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急性传染病、耳毒性药物、中耳炎和噪音等,因此要继续关注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发育情况。
2、“未通过”――表示在您孩子的外耳道未记录到耳声发射反应,可能是孩子的听力有问题,也可能是测试时环境噪音过大(噪音大于30dB),或婴儿耳道内分泌物堵塞,或存在中耳病变,因此需要复查。
同时患儿父母要留心观察患儿的听性行为(对声音的反应)。
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流程图(漳州市医院耳鼻喉咽科宣2005-12)。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技术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生儿听力筛查已成为早期识别和干预婴儿听力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和方法,以帮助广大父母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自己宝宝的听力健康。
一、目测观察法目测观察法是最简单、经济且无侵入性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之一。
医生或护士可以通过观察婴儿对声音或响动的反应来初步判断其听力情况。
例如,医务人员可以拍打玩具制造响声,观察是否引起婴儿转头、吸吮或突然停止活动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新生儿,但并不能提供准确度高的结果。
二、自发行为测试法自发行为测试法是通过观察新生儿在接收到声音时的自发行为来评估其听力功能。
这些行为包括:眨眼、吸吮、颜面表情变化等。
医务人员可以通过播放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来观察婴儿对声音的反应,并根据反应情况初步判断听力功能是否正常。
虽然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准确性有限,无法提供具体的听力指标。
三、听性诱发电位检测法听性诱发电位检测法是一种利用仪器来评估新生儿听力功能的无创性筛查方法。
该方法通过记录婴儿内耳神经对声音刺激的电信号来评估其听觉系统的状态。
医务人员会在宝宝头皮上贴上电极,并向其耳朵内播放短暂的声音刺激,仪器会记录下婴儿大脑对声音刺激产生的电活动。
通过分析这些电信号,医务人员可以评估出宝宝听力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四、耳科医生筛查法耳科医生筛查法是一种专业且全面评估新生儿听力功能的方法。
耳科医生会使用多种工具和技术来检查宝宝的耳部结构和功能,包括外耳、中耳以及内耳。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判断婴儿是否存在听力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准确性高,能够提供详细和具体的听力测试结果,但需要专业的医疗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五、自助筛查工具除了以上几种专业的筛查方法外,现在市面上也有一些自助式新生儿听力筛查工具。
这些工具通常是一些便携式设备,父母可以在家中使用。
婴儿戴上耳机或听骨导电器,设备会播放音频并记录宝宝对声音的反应。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2010年版)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开展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有效措施,是减少听力障碍对语言发育和其他神经精神发育的影响,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基本要求(一)、机构设置。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规划的实际情况,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断治疗工作,指定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或具有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听力障碍诊治工作。
1、筛查机构应当设在有限产科和儿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中,配有专职人员及相应设备和设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后指定。
2、诊治机构应当设在具有较强耳鼻咽喉科学和听力学技术水平的医疗机构中,至少配备一名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高级技术职称医师和二名听力检测人员,并配置相应的设备和设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后指定。
(二)人员要求1、筛查人员(1)具有与医学相关的中专以上学历(2)接受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书。
2、诊治人员(1)从事听力障碍诊治的人员必须取得职业医师资格,并具有中级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专业技术职称。
(2)从事听力检测的人员应当具有与医学相关的中专以上学历,通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技术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书。
3、文案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操作技术且有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房屋与设备要求1、房屋筛查机构:设置1间通风良好、环境噪声≤45Db(A)的专用房间,并配备诊察床。
诊治机构:至少设置2间隔音室(含屏蔽室1间),符合国家标准(GB/T16403、GB/T16296),设置诊室和和综合用房各1间。
2、设备(1)筛查机构(2)诊治机构二、机构职责(一)筛查机构1、严格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相关条款执行。
2、建立各种筛查规章制度,遵守技术操作常规。
3、做好筛查前的宣传教育,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尊重监护人个人意愿选择。
新生儿听力筛查操作指南小儿听力筛选这一概念为Down及Sterrit(1964)提出,应用唤醒(arousal)反应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听行为筛选。
1972年美国言语听力学会(ASHA)等联合会议推荐对听力高危儿进行筛选,并于1982年认定7项听力高危因素,建议这些高危儿应在生后3-6月进行筛选,对不能通过筛选者进一步作听力测试,并继续追踪观察。
1993年美国NIH召开“婴幼儿听力减退早期确定”会议,一致认为只对听力高危儿筛选可能有50%~60%先天性耳聋被遗漏或误导,因而推荐对全部新生儿进行筛选。
第一节国内外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概述一、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及早期发现、干预的意义。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
国外的研究表明,正常的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在0.1%~0.3%,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病率约为0.1%。
国内尚缺乏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但现有研究结果与次相仿。
根据调查,每1000名出生的新生儿中,约有1名~3名听力障碍。
我国现有0岁~7岁聋儿80万人,每年还以3万名的速率递增。
世界各国的情况也大致相仿,为此,1994年美国儿科学会发表声明,倡导新生儿听力筛查,要求至少在出生3个月内对所有新生儿或婴儿进行听力筛查。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专门成立了防聋机构,发起世界范围内的防聋运动。
听力筛查的意义是对一个特定群体通过简单快捷测定方法,并根据特定指标来区分或发现其中有高度可疑病态的个体或亚群,并需要进一步行确定诊断或追踪观察。
其目的是尽可能早地发现有听力障碍的个体,使其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段之前就能得到适当的干预, 以使语言发育不受到损害。
那么,听力障碍发现的早与晚,与患儿最终的语言发育状况有什么关联呢? 研究结果发现:①听力障碍在6月龄前被发现者语言理解商(receptivelanguage quotient)和语言表达商(expressive language quotient)明显高于6个月后被发现者,得分差值达20分,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附件3: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整体目标是初期发觉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并能给予及时干与,减少对语言发育和其他神经精神发育的影响。
一、大体要求(一)机构设置一、筛查机构(1)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设有产科或儿科的医疗保健机构。
(2)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3)职责:负责新生儿听力筛查,出具报告,资料记录归档并上报,对家庭进行告知并转诊,对通过筛查的高危儿要建议其按期至儿童保健网络随访。
二、检测机构(1)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
(2)取得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开展新生儿听力检测的医疗保健机构。
(3)职责:负责听力障碍确诊,对疑难病例进行会诊,出具报告,资料记录归档并上报,对家庭进行告知,建议确诊患儿进入干与程序。
(二)人员要求从事听力筛查和检测的技术人员必需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考核批准,经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一、筛查人员负责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实施,由通过听力学专门培训的技(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
二、检测人员(1)业务负责人由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负责听力诊断的业务工作。
(2)听力测试人员由从事听力学或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专业人员担任。
3、文案人员熟练掌握运算机操作(文字处置及统计)技术且有档案管理的工作经验。
(三)衡宇要求一、筛查机构设置1间相对比较安静的专用房间,配备诊察床和办公桌椅,面积应在15平方米以上。
二、检测机构(1)符合国家标准(GB/T16403、GB/T16296)的测听室2间。
(2)诊室1间,并配诊察床,面积至少在10平方米。
(3)综合用房1间。
(四)设备要求一、筛查二、检测二、筛查(一)对象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普遍性筛查,不具有条件的地方应按照本地情形,至少进行听力障碍高危新生儿筛查。
听力高危因素包括: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住院超过24小时;二、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3、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弓形体等引发的宫内感染;4、颅面形态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等;五、诞生体重低于1500克;六、高胆红素血症达到换血要求;7、母亲孕期曾利用过耳毒性药物;八、细菌性脑膜炎;九、Apgar评分1分钟0-4分或5分钟0-6分;10、机械通气时刻5天以上;1一、临床上存在或怀疑有与听力障碍有关的综合征或遗传病。
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管理制度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管理制度一、概述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对在降生后1个月至6个月内降生的婴儿进行听力功能、听力发育的有无异常进行检测、诊断、干预和管理的一种防备性、筛查性医疗服务工作。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快速、简便、非侵入性、无苦痛的优势,使其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而针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工作管理制度,关系到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是保证婴儿听力障碍早期防备和治疗的紧要措施。
二、工作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在降生后1个月至6个月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针对省、市、县三级医院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
三、管理体制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由医院儿科医生、听力学专家以及保健科护士等构成的专业工作团队共同负责,由医院院长统一领导,儿科主任负总责,听力学专家负责技术引导,保健科依照工作布置进行筛查工作。
四、筛查流程(一)前期准备1、成立专业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2、筛查工作人员必需经过培训,领取筛查工具;3、订立新生儿筛查工作计划,包括筛查地点和时间等内容;4、规范化管理,确定筛查标准和操作规程。
(二)筛查过程1、建立新生儿听力筛查档案,记录筛查结果和相应干预措施;2、采纳标准化测试工具检测新生儿的听力状态,包括ABR、OAE测试等;3、若筛查结果异常,则加强干预措施,适时转介到专科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三)后期处理1、适时传达筛查结果给家长,告知相关信息;2、建立留观、随访机制,对于显现问题的新生儿适时进行检查和随访;3、建立数据管理系统,记录筛查结果和干预措施,订立月度、季度、年度报表,统计筛查的效果。
五、工作要求(一)筛查标准1、新生儿降生后28天至30天内作筛查,最迟不得超过3个月;2、进行隔音、安静的环境下进行筛查测试;3、测试工具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和校准,判定其精准性和牢靠性。
(二)筛查技能筛查工作牵涉到多个方面的学问,医院应当订立物资、技术、诊疗等培训计划,提高筛查人员的技能水平,不断推广、普及、改进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
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流程如下:
1.清洁耳道:用生理盐水轻轻清洁新生儿的外耳道,清除羊水或耵聍。
2.早期筛查:采用耳声发射(OAE)方法,对新生儿进行听力早期筛查。
筛查时,将探头或耳罩放在新生儿的耳朵上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会显示是否通过。
3.复查:对于早期筛查未通过或存疑的情况,需要进行复查。
复查通常采用脑干诱发电位(ABR)方法,进一步检查新生儿的听力情况。
在听力筛查过程中,所有的技术都是无创性的,对新生儿不会造成伤害。
如果早期筛查未通过,家长无需过分着急,因为可能是新生儿耳朵内存在胎脂或羊水等,影响了筛查结果。
如果复查显示新生儿确实存在听力障碍,建议及时前往专业耳鼻喉医院进行对症治疗。
新生儿听力筛查操作流程
新生儿听力筛查操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工作:确保新生儿处于安静状态,清理耳道中的残留物,如胎脂、羊
水等。
准备好听力筛查仪器,如耳声发射仪等。
2.清洁耳塞:为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每次使用前应清洁耳塞,并确保耳
塞干净无异物。
3.测试环境:确保测试环境安静,避免噪音干扰。
同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
湿度,确保新生儿舒适。
4.测试操作:将耳塞紧密插入新生儿的耳朵,按下测试按钮开始测试。
等待
仪器完成测试并显示结果。
5.结果解读:根据仪器显示的结果,判断新生儿是否通过听力筛查。
如果未
通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检查。
6.记录与报告:将测试结果记录在记录表或报告中,并及时通知家长或监护
人测试结果。
新生儿听力筛查操作流程是确保新生儿听力正常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科学、规范的流程操作,可以提高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早期发现和干预听力障碍提供科学依据。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2010年版)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开展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有效措施,是减少听力障碍对语言发育和其他神经精神发育的影响,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基本要求(一)、机构设置。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规划的实际情况,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断治疗工作,指定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或具有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听力障碍诊治工作。
1、筛查机构应当设在有限产科和儿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中,配有专职人员及相应设备和设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后指定。
2、诊治机构应当设在具有较强耳鼻咽喉科学和听力学技术水平的医疗机构中,至少配备一名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高级技术职称医师和二名听力检测人员,并配置相应的设备和设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后指定。
(二)人员要求1、筛查人员(1)具有与医学相关的中专以上学历(2)接受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书。
2、诊治人员(1)从事听力障碍诊治的人员必须取得职业医师资格,并具有中级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专业技术职称。
(2)从事听力检测的人员应当具有与医学相关的中专以上学历,通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技术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书。
3、文案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操作技术且有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房屋与设备要求1、房屋筛查机构:设置1间通风良好、环境噪声≤45Db(A)的专用房间,并配备诊察床。
诊治机构:至少设置2间隔音室(含屏蔽室1间),符合国家标准(GB/T16403、GB/T16296),设置诊室和和综合用房各1间。
2、设备(1)筛查机构(2)诊治机构二、机构职责(一)筛查机构1、严格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相关条款执行。
2、建立各种筛查规章制度,遵守技术操作常规。
3、做好筛查前的宣传教育,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尊重监护人个人意愿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