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梅毒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 格式:docx
- 大小:12.25 KB
- 文档页数:2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致使胎儿受感染而发生的新生儿梅毒。
随着性传统疾病的蔓延,孕妇的感染率也随之增加。
因此,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积极配合治疗,对提高本病治愈率和切断梅毒传播尤为重要。
2.1 皮肤护理先天性梅毒最具特点的表现为皮肤损害,本组发生率为72.2%,全身皮肤均可见尤以头面、臀部及四肢末端多见。
皮肤损害具体表现为疱疹、糜烂和严重剥脱性皮炎。
护理上予1:5000高锰酸钾溶液沐浴,早产儿浓度为1:8000,每天2次;皮肤损害严重的患儿全身裸露,置于恒温箱内或红外线抢救台上,皮肤糜烂处予红外线灯照射及吹氧30min,每天2次,以保护创面干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百多邦软膏涂皮损处抗感染,皮肤干裂时涂鱼肝油软膏保护。
2.2 眼睛及鼻的护理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常见表现为眼睛分泌物多、鼻塞、流涕、有脓血性分泌物,进食困难。
先用生理盐水棉签拭去眼部分泌物、鼻塞、流涕、有脓血性分泌物,进食困难。
先用生理盐水棉签拭去眼部分泌物,再予氧氟沙星滴眼,痰多时定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动作要轻柔,以免加重鼻粘膜损伤。
进食困难的经口插胃管(以免损伤鼻粘膜),并做好胃管的护理。
2.3 密切观察病情数新生儿刚出生后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护理时要注意观察患儿各方面表现。
皮肤损害为先天性梅毒最具特征的表现,密切观察皮损症状减轻或加重(加重时可能与抗梅毒治疗时的Jarish-Herxiheimer反应有关);骨损害主要为骨膜炎及骨软骨炎,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黄疸者注意肝脾肿大、肝功能及观察皮肤黄染程度,并做好蓝光治疗的护理,贫血者留意血象及出血现象;观察是否有体重不增及低蛋白性水肿;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的表现,包括患儿的反应、前囟、惊厥,防止神经梅毒的发生。
另外,要防Jarish-Herxihe imer反应的发生,其发生机制认为是梅毒治疗时大量螺旋体被杀死,放出异性蛋白所致[2],通常在首次给药的4h内发作,8h达高峰,24h内结束[3],所以在此期间注意观察有无高热、寒战、心率增快、烦躁、呕吐、腹胀、皮损加重等症状。
新生儿健康宣教:先天性梅毒新生儿的护理常规.按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1.严格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预防交叉感染,做好床边隔离。
护士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彻底洗净双手,假设手上皮肤有破损时戴橡胶手套加以保护。
患儿用物需经消毒液浸泡后送洗衣房高温清洗,做好终未消毒。
2.皮肤护理:必要时置暖箱,加强臀部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感染。
5.梅毒假性麻痹护理:在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不采取强行体位,尽量减轻患儿的疼痛和不必要的剌激。
护士必须检查全身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健康教育:指导定期复查,以保患儿得到正确的,全程彻底的治疗。
新生儿梅毒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家属心理状况。
2、评估患儿身体和精神状态。
3、评估患儿生命体征及 TCSO2。
4、评估患儿皮肤、粘膜损害情况。
二、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要取得家长的配合,针对产妇及配偶做好心理护理,同时根据家长不同的文化程度,进行有关本病的健康教育,解除其思想顾虑。
2、消毒隔离: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认真做好床边隔离,治疗及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
在行静脉穿刺时,要注意避开皮肤斑丘疹的部位,动作轻柔,不要碰破皮疹处的皮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患儿所用过的衣被等物品要经过消毒处理后才能进行清洗,尽量使用一次性用物,暖箱、蓝光箱用后要严格消毒。
护士注意自我保护性隔离,操作时戴一次性手套。
操作前后均要进行手的消毒。
3、皮肤护理:必要时置暖箱、穿单衣以便护理操作。
在所有斑丘疹处涂红霉素软膏,之后用单层纱布覆盖创面,每天换药一次,注意头发内斑丘疹的擦药。
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
加强臀部护理,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感染。
4、梅毒假性麻痹护理:90%患儿有不同程度骨损害,较严重的出现梅毒假性麻痹,这些患儿四肢弯曲,张力大,不能自然放松伸直,牵拉时患儿出现尖叫,提示有剧烈的疼痛。
因此在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不采取强行体位,尽量减轻患儿的疼痛和不必要的刺激。
梅毒假性麻痹患儿常常出现哭闹,烦躁不安,护士必须检查全身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1、安慰家长,缓解焦虑心理,向家属讲解相关知识。
2、指导家长定期复查,按疗程治疗。
3、指导家长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完整。
4、好转体检后予以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指导定期复查,进行追踪观察血清学试验。
四、注意事项1、护士应注意自我保护性隔离。
2、注意观察梅毒假性麻痹,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减轻患者疼痛和不必要的刺激。
儿科梅毒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1.卧位:舒适体位。
2.饮食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增强抗病能力。
无母乳者采取配方奶粉喂养,补充多种维生素。
对吸吮力差者给予鼻饲,以保证热量供给。
3.病情观察:监测体温,观察皮肤、眼睛、鼻部、神经系统症状。
4.消毒隔离:单间隔离,严格无菌操作,注意手卫生及标准预防,防止交叉感染。
5.皮肤护理:每日擦浴,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患儿皮肤。
床铺清洁干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用棉制尿布及衣物,及时更换,防止臀红。
6.环境管理:室内温度应维持在22~24℃,皮肤温度在36~36.5℃,以降低机体耗氧量,减少体内水分丢失。
【健康教育】
1.嘱患儿家属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诊,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2.坚持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患儿营养。
梅毒产妇和新生儿的一般护理[模版]第一篇:梅毒产妇和新生儿的一般护理[模版]梅毒产妇和新生儿的一般护理:关心产妇,针对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心理护理。
如病例B和D,向她们说明梅毒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自己对新生儿均有好处,使产妇能够正确对待积极配合。
认真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不要泄露产妇的隐私。
病室给予单间隔离,所有用物专用,每天使用空气净化器。
新生儿尿不湿及脏会阴垫应焚烧,床及床头柜、桌椅用1∶200施康消毒液擦拭消毒。
由于梅毒螺旋体在体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以及一般消毒剂如升汞、碳酸和酒精等很容易将其杀灭,脏内衣裤用温肥皂水(>40℃)浸泡半小时后清洗,有条件在太阳光下晾晒。
病室宜保持较低湿度(相对湿度小于45%)和较高室温(22~28℃)[1]。
加强卫生宣教,梅毒除性接触及通过胎盘外,直接接触如接吻、哺乳等,间接接触有传染性病人的日常用品如衣服、毛巾、被褥、马桶、浴盆、注射器针头和餐具等也可受染,因此对梅毒产妇应强化消毒灭菌宣教。
从梅毒产妇的产前诊断和入院后诊断分析,应加强优生优育卫生知识宣教,性病患者尽可能治愈后生育,围产期保健中应增加性病防治的内容。
梅毒产妇专科护理:针对梅毒产妇危害特点进行护理:梅毒产妇大量消耗营养,大多消瘦无力,抵抗力下降,应加强营养;容易发生缺钙,应注意观察是否有抽搐等缺钙症状出现,及时补钙;梅毒产妇产后由于子宫壁病变常常流血不止易发生大出血并因此产生贫血,应加强观察和做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根据产妇分娩情况作不同的护理。
剖宫产术产妇应严密检测生命体征,特别在24小时内,保持留置导尿管通畅,腹部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肛门有无排气、腹胀、腹痛、宫缩、阴道出血量等。
阴道分娩者应观察会阴伤口、宫缩、阴道出血量、小便能否自解,同时做好乳房护理,观察乳汁分泌。
在护理中发现产妇皮肤粘膜有结节、溃疡、异常皮疹,特别是在会阴及乳房部发现;阴道分泌物异常等应及时报告医师以明确诊断,随时注意病情进展。
先天性梅毒儿护理要点文章目录*一、先天性梅毒儿护理要点*二、先天性梅毒的感染有什么危害*三、如何预防先天性梅毒先天性梅毒儿护理要点1、先天性梅毒儿护理要点患者自身要放松心情,消除对本病的恐惧心理,积极治疗,这是对治疗该病比较有效的方法。
患者在治疗后为了避免复发要进行有关性病的检查,特别是要进行梅毒、淋病等性病的检查,因为这些疾病常与本病并发,并且这些疾病也会诱发病情的复发。
一旦发现有相关疾病,患者就应进行治疗。
禁止性生活,以防加重病情或传染给他人。
治疗后皮肤损害消退后月余,并且病情没有复发、无新发损害,患者才可以进行性生活,但是要注意使用避孕套预防传染,并控制性生活频度。
性伴侣也要进行全面检查,若发现相关疾病应同时进行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2、先天性梅毒儿表现症状新生儿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多样,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同时可累及多个脏器,单纯皮疹易与尿布皮炎、脓疱疹等相混淆,合并黄疸、肝脾肿大又易误诊为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等。
入院时患儿父母大多不知道或隐瞒梅毒病史,易造成漏诊、误诊。
本病例均以出生后即发现皮肤黏膜损害为共同特点,母亲RPR均为阳性,临床怀疑先天性梅毒而行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PR)简便易行,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低,适合作为疗效观察指标;梅毒螺旋体间接血凝试验(TPHA),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故对出生后即有皮肤黏膜损害,肝脾肿大,宫内发育迟缓,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新生儿应高度警惕先天性梅毒可能,需详细询问患儿父母相关个人史和既往史,可疑病例应及时予父母及婴儿RPR和TPHA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另外,对所有先天性梅毒患儿均应作腰穿脑脊液检查,以确定是否有神经梅毒,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3、先天性梅毒怎么治疗首选青霉素,每次5万U/k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共7天,以后改为每8小时1次,共10—14天,或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每日5万U/kg肌注共10—14天,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每日15mg/kg,连用12—15日,口服或注射,疗程结束后应在2、4、6、9、12个月时追踪监测VDRL试验,直至其滴度持续下降或呈阴性。
一、先天性梅毒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根据不同病情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患儿一般情况、精神、食欲。
发热,神经系统的改变。
3.皮损形态、分布、搔痒部位、性质、程度。
4.各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
护理措施1.按感染科一般护理常规2.按皮肤病一般护理常规。
3.预防感染转播:血液体液接触隔离,必要时实行严密隔离。
4.实行严格隔离措施、无菌操作制度,预防交叉感染。
5.注意保暖及喂养,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光线良好。
6.保证规律而充分地休息和睡眠,午间休息及夜间必须保持病室安静。
保持床单平整、清洁。
严重皮损者,直接接触的床单、被套等,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
7.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若患儿因瘙痒而搔抓时,可适当给予镇静剂或止痒药物。
8.遵医嘱进行皮肤粘膜得护理。
进行擦药、药浴等治疗时,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9。
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解除家长焦虑情绪。
10.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骨损害。
(2)肝脾肿大和全身淋巴节肿大的护理。
(3)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
(4)眼部护理健康教育1. 住院健康教育:(1)饮食:口腔黏膜疾患者,应注意饮食的温度和硬度,避免刺激性。
(2)不宜使用肥皂和频繁沐浴,以免发生皮疹恶化或加重瘙痒。
(3)衣服宜选择轻软、透气性及吸湿性好的纯棉织品,不宜使用尼龙制品。
2. 出院健康教育:(1)行卫生宣教。
掌握其转播途经及转播方式.(2)应用特殊药物给予指导,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二、爱滋病的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血压。
2.患者心理的变化,行为的改变。
护理措施1.按感染科一般护理常规2.预防感染转播:血液体液接触隔离,实行严格消毒措施。
3.做好严密隔离措施及保护性隔离,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自我的防护。
4.对患者的血液及传染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5.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所有物品应随时严格消毒,一般用0.2%次氯酸钠溶液。
新生婴儿梅毒护理措施概述新生婴儿梅毒是一种由感染了梅毒病毒的孕妇传给胎儿的疾病。
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新生婴儿梅毒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对于新生婴儿梅毒的护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新生婴儿梅毒的护理措施,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照顾患有新生婴儿梅毒的婴儿。
护理措施提供安全的环境首先,为新生婴儿梅毒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非常关键。
确保婴儿的睡床和床上用品干净,定期更换并清洁。
勤洗手,保持婴儿周围的物品清洁,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给予适当的护理新生婴儿梅毒患者需要经常清洁和护理。
使用温水和无香味、无刺激性的肥皂清洁婴儿的皮肤。
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料的产品,以免刺激婴儿的皮肤。
轻轻擦干婴儿的皮肤,避免搓揉或摩擦。
保持婴儿的皮肤干燥新生婴儿梅毒患者的皮肤容易滋生细菌和湿疹。
因此,保持婴儿的皮肤干燥非常重要。
经常换尿布,并使用防护霜或婴儿粉末来保持皮肤干燥。
加强营养良好的营养可以帮助新生婴儿梅毒患者恢复健康。
确保婴儿获得充足的母乳或配方奶,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适时添加辅食。
遵循健康饮食的原则,提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注意婴儿的体温调节新生婴儿梅毒患者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
在冬季,确保婴儿保暖,使用适当的衣物覆盖婴儿,并保持室内温暖。
在夏季,避免过度包裹婴儿,保持凉爽的环境。
定期测量婴儿的体温,确保体温正常。
定期复诊新生婴儿梅毒患者需要经常复诊,以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检查治疗的效果。
确保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复诊,并及时汇报婴儿的病情和变化。
总结新生婴儿梅毒的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提供安全的环境,给予适当的护理,保持皮肤干燥,加强营养,注意体温调节,并定期复诊。
通过遵循这些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新生婴儿梅毒患者更好地康复和成长。
注意:以上仅为一般护理措施,具体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婴儿的具体病情进行调整。
在实施任何护理措施之前,建议先咨询医生。
新生儿梅毒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梅毒又称先天性梅毒、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所致感染.
【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治疗新生儿梅毒首先要取得家长的配合。
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解除思想顾虑。
2.消毒隔离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认真做好床边隔离,治疗及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护士应注意自我保护,操作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前后均应及时进行手的消毒。
婴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要集中焚烧处理,其他物品均要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3.皮肤护理在所有斑丘疹处涂红霉素软膏,之后用单层纱布覆盖创面,每天换药1次,保持全身皮肤干燥,防止皮肤感染。
4.梅毒假性麻痹护理 90%患儿有不同程度的骨损伤,较严重的出现梅毒假性麻痹,四肢呈弯曲状态,张力大,不能自然放松伸直,牵拉时患儿出现尖叫,提示有剧烈的疼痛。
因此,在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不采取强行体位,尽量减轻患儿的疼痛和不必要的刺激。
5.用药护理青霉素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使用前应严格进行皮试,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健康教育】
1. 向家长讲述疾病的有关知识和护理要点。
2.心理护理: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取得最佳配合。
3.经治疗患儿全身症状好转,皮肤斑丘疹完全消失,体检后给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卡介苗。
4.复诊须知:指导出院后在2、4、6、9、12个月复查,随访观察血清学试验,若1岁时RPR 滴度仍未降低或升高,应再次进行正规治疗,以保证患儿得到正确的、全程的、彻底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