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歌剧《白毛女》洪湖水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4.35 MB
- 文档页数:27
《白毛女》选段关于戏剧《白毛女》是戏剧这一章节的第一篇作品,阅读戏剧的内容提要,了解本章需要了解的文学常识,明确《白毛女》的地位,它堪称工农兵戏剧文学的开山之作,它对工农兵的戏剧文学产生了根本性和整体性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和学习歌剧剧本《白毛女》。
音乐欣赏《北风吹,红头绳》设置问题,这首歌曲的基调是什么?并且仔细倾听唱词,了解这幕歌剧的主要情节。
这首歌曲主要出现在歌剧的第一幕中,总体来讲,节奏是十分欢快的,描绘了一个那经典的杨白劳给喜儿扎红头绳的画面,特别温暖和感人,随后故事的发展就由喜转悲了。
了解《白毛女》在晋察冀边区某地,盛传一个“白毛仙姑”的传说,一个浑身毛发皆白的“仙姑”,经常在村头的奶奶庙“显灵”——把人们送到奶奶庙的供品吃得一干二净。
当地老百姓因此各个心惊胆战,每逢初一、十五都定时到奶奶庙烧香上供,乞求“白毛仙姑”保佑一方平安。
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八路军来到这里,一位八路军区干部是无神论者,不信邪,一天夜里在人们烧香上供走后,就带人守候在神坛暗处。
当“白毛仙姑”来到庙中正准备拿走供桌上的食品时,八路军干部突然大吼一声:“你到底是人是鬼?”“白毛仙姑”大吃一惊,狂奔而逃,八路军干部紧追不舍,追到一个山洞里,发现是一个白发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婴儿。
经询问得知,这“白毛仙姑”原本是一个农家少女,因长的好看,被恶霸地主逼死爷爷,强抢回家,不久又强奸了她,使她怀孕。
但恶霸地主后来又厌弃了她,另娶新欢,还图谋害死她。
她在别人的帮助下逃了出来,逃进山洞。
由于终日不见阳光,又吃不到盐,所以毛发皆白,只能靠吃奶奶庙中的供品勉强度日。
八路军区干部非常同情她的遭遇,并把她解救回来,从此她回到了人间,获得了新生。
这就是《白毛女》的原版故事。
关于作者本剧的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作家群。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其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赏析《白毛女》赏析《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取得极大的成功。
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剧本又不断修改,日臻完美。
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白毛女》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白毛女》全剧共五幕。
第一幕有四场,课文只选了第一场和第二场。
第一幕是剧情的开端,交代了剧情发生的时间(1935年冬,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和地点(河北某县杨格村,被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村),提供了本剧主人公生活、活动的具体环境和支配人物行动、形成人物性格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在头两场戏里,剧中的主要人物先后登场,显示了各自的鲜明性格,很快形成了尖锐的戏剧冲突,将剧情引向深入。
第一场写喜儿盼爹爹回来和杨白劳躲账后回到家里的情景。
点明是除夕之夜,增强了悲剧气氛。
喜儿是全剧浓墨重彩塑造的反抗型的农民形象,但她的性格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她刚出场时,我们看到的喜儿还涉世不深。
生活虽已给她心中投下阴影,但她仍充满希望和幻想。
她焦急地盼望出外躲债的爹爹“快回家”,为的是好“欢欢喜喜过个年”。
杨白劳回来后,喜儿高兴地接过爹爹带回的二斤白面,惊喜地让爹爹给她扎上红头绳,羞涩地和爹爹撒娇,欢快地贴上门神“叫那要账的穆仁智也进不来”,“故作不知”地打断爹爹谈她婚事的话头,作品通过不多的动作和唱白,使一位天真、淳朴、热爱生活的农村姑娘跃然纸上。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之夜《洪湖水,浪打浪》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学唱《洪湖水,浪打浪》。
2、拓展欣赏歌剧《白毛女》中的两个选段《北风吹》、《扎红头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歌剧、歌剧音乐的含义,了解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剧情,能够说出作品及作者名字。
能够分辨并说出独唱与对唱两种演唱形式的表现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唱歌曲,感受体验赞美家乡、热爱生活的音乐情感,了解装饰音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欣赏舞蹈《洪湖水,浪打浪》,引导学生跟随老师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最后随音乐完成舞蹈动作的展示。
欣赏《北风吹》《扎红头绳》片段,感受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
(2)能够自信、有感情地歌唱《洪湖水,浪打浪》。
多种形式感受体验赞美家乡、热爱生活的音乐情感。
让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喜爱音乐。
教学重难点:能够自信、有感情地歌唱《洪湖水,浪打浪》,正确演唱前倚音、波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课前我们先欣赏一首笛子独奏,欣赏完之后请同学们说出这首乐曲的名字?生:(答)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能够自信、有感情地歌唱《洪湖水,浪打浪》,正确演唱前倚音、波音。
2、多种形式感受体验赞美家乡、热爱生活的音乐情感。
二、《洪湖水,浪打浪》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
那么什么是歌剧呢?歌剧是以音乐为主,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多种样式和体裁。
1、了解了歌剧之后,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歌曲,欣赏的时候同学们想一想:(1)、歌曲的速度、情绪? (2)、演唱形式?(3)、演唱的场景?什么人演唱? (4)、抒发了什么感情?生:(答)师:歌曲的速度:中速,情绪:优美、抒情的演唱形式:女声二重唱演唱场景:洪湖水上演唱者:韩英和秋菊抒发了韩英热爱家乡、热爱人民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崇高感情。
《白毛女》选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分析与体验音乐作品,了解歌剧这一艺术形式,熟悉有关歌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曲,指出人物声音特点以及音乐的旋律特点,并用语言表达作品丰富的情感。
创新能力目标——学生以模唱、表演歌剧片段的形式,感受其艺术魅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方法:对比法、参与体验法、表演法、听赏法、情境教学法、设问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重点:背唱并表演《北风吹》、《十里风雪》、《扎红头绳》选曲体会情境。
教学难点:通过对一部音乐作品不同段落的欣赏使学生懂得情感体验及欣赏音乐的重要通道,音乐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刻画出不同艺术形象表达不同的情感,并理解音乐的本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教具准备:红头绳等表演道具、丰富的影音资料、CAI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鉴赏对比《北风吹》《扎红头绳》{过渡语}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歌剧《白毛女》的几个著名片段,你能在刚才的歌曲中找一找歌剧需要具备的要素吗?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北风吹和扎红头绳表现出的不同的音乐要素?下面由同学们来一起分组讨论:曲目速度力度音色演唱形式表达情绪音乐特点《北风吹》中中弱女高音女声独唱天真、期盼下行休止符运用《扎红头绳》快中女高音对唱欢快、活泼旋律跳进,节奏密集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选用合适的音乐为故事配音的活动,更深刻地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师:刚从我们的小演员的表现中我们所感受到不同的音乐情绪:天真期盼、欢快、悲恸。
音乐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刻画出不同的艺术形象表达不同的情感。
我们还知道了对塑造刻画音乐形象起重要作用的是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
二、情景剧编创老师简析:(导出情景剧表演)1,师:你能说一说他们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吗?(喜儿:声音清脆、甜美杨:浑厚、低沉)2. 出示歌谱,学生模仿二人的声音朗读歌词。
再次听赏歌曲,体会两首歌曲的旋律特点。
(《北风吹》:舒缓《扎红头绳》:欢快)3. 模仿二人的声音演唱歌曲《扎红头绳》。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歌舞青春》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唱歌《青春舞曲》2.欣赏《共青团员之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演唱《青春舞曲》,体会音乐中人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青春的珍惜之情。
2)通过欣赏《共青团员之歌》,体会音乐中苏联青年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信念。
2.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对节奏的模仿与反复练中体会音乐要素对表现歌曲情感的重要作用。
2)找出歌曲旋律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创编,并进行歌曲的快速背唱。
3)结合歌曲,分析歌词,启发学生珍惜青春年华从现在做起。
3.知识与技能:1) 了解新疆典型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
2) 研究“鱼咬尾”以及重复的旋律创作手法并进行简单的旋律创编。
3) 了解XXX的生平及贡献。
4) 准确地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让学生思考歌曲表达的情绪和思想感情。
2.唱歌《青春舞曲》1) 学生跟随歌曲哼唱旋律。
2) 教授新疆音乐的典型节奏型,让学生练。
附点节奏:4/4 X.X X X| X.X X X|切分节奏:4/4 XXX XX XXX XX | XXX XX XXX XX |3) 老师演奏歌曲旋律,学生跟随并找出旋律创作特点。
4) 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旋律创作特点,学生进行简单的旋律创编。
①找出歌曲旋律中“鱼咬尾”的部分,并请学生按此手法进行四个小节的旋律创编。
②找出歌曲旋律中重复的部分,并逐步记忆。
5) 学生朗读歌词,跟随老师演唱歌曲,并背唱歌曲。
6) 学生为歌曲设计相应的力度和速度变化,并展示。
7) 介绍新疆的常用民族乐器和跳新疆舞的典型动作。
8) 将学生分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表演舞蹈,另一组拍击节奏。
3.竖笛演奏欣赏《青春舞曲》观看竖笛演奏视频,体会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4.欣赏《共青团员之歌》1) 完整聆听歌曲,思考歌曲结构。
2) 分析不同段落的不同情绪。
教学内容:唱歌《拉起手》和欣赏《校园圆舞曲》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和友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之夜《洪湖水,浪打浪》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学唱《洪湖水,浪打浪》。
2、拓展欣赏歌剧《白毛女》中的两个选段《北风吹》、《扎红头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歌剧、歌剧音乐的含义,了解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剧情,能够说出作品及作者名字。
能够分辨并说出独唱与对唱两种演唱形式的表现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唱歌曲,感受体验赞美家乡、热爱生活的音乐情感,了解装饰音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欣赏舞蹈《洪湖水,浪打浪》,引导学生跟随老师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最后随音乐完成舞蹈动作的展示。
欣赏《北风吹》《扎红头绳》片段,感受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
(2)能够自信、有感情地歌唱《洪湖水,浪打浪》。
多种形式感受体验赞美家乡、热爱生活的音乐情感。
让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喜爱音乐。
教学重难点:能够自信、有感情地歌唱《洪湖水,浪打浪》,正确演唱前倚音、波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课前我们先欣赏一首笛子独奏,欣赏完之后请同学们说出这首乐曲的名字?生:(答)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能够自信、有感情地歌唱《洪湖水,浪打浪》,正确演唱前倚音、波音。
2、多种形式感受体验赞美家乡、热爱生活的音乐情感。
二、《洪湖水,浪打浪》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
那么什么是歌剧呢?歌剧是以音乐为主,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多种样式和体裁。
1、了解了歌剧之后,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歌曲,欣赏的时候同学们想一想:(1)、歌曲的速度、情绪? (2)、演唱形式?(3)、演唱的场景?什么人演唱? (4)、抒发了什么感情?生:(答)师:歌曲的速度:中速,情绪:优美、抒情的演唱形式:女声二重唱演唱场景:洪湖水上演唱者:韩英和秋菊抒发了韩英热爱家乡、热爱人民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崇高感情。
1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7浅析湖北民歌《洪湖水,浪打浪》的艺术特征樊姝琳摘 要:湖北民歌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笔者印象最深的一首是--中国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曲不仅描写了洪湖的优美风光,还深刻的表现了当地人民顽强、拼搏的爱国精神。
本文将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地方特色、音乐形式、演唱特点等四大方面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对湖北经典红歌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洪湖水,浪打浪》;地方特色;音乐形式;演唱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樊姝琳(1998-),女,河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引 言《洪湖赤卫队》是湖北人民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把民间音乐个性话、戏剧化,使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展现出了湖北民歌与革命歌曲的完美结合。
《洪湖水,浪打浪》不例外是一首红色民歌,而红色民歌就是湖北人民在一个特殊的时代,结合中国国情而创作的革命歌曲,具有独特的湖北民歌风味,是湖北民歌的代表。
该曲是由词曲作者张敬安、欧阳谦叔通过自身革命,以党和人民为背景创作的一首极具灵性的革命歌曲,把激情的故事、英勇的人物搬上舞台,使《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曲更具有打动人心的优美旋律。
一、《洪湖水,浪打浪》的创作背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最流行的一首红色革命歌曲当属《洪湖水,浪打浪》,它作为红色歌曲的代表作之一,被传唱至今,仍有众多人的喜爱,是地地道道的红色歌曲。
《洪湖水浪打浪》创作于1958年,是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一个场次的主题曲,1961年歌剧被改为同名电影后《洪湖水浪打浪》被作为电影主题曲,使其广为流传。
此曲运用了通韵的押韵方式,分为前八句和后六句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描写洪湖美景,第二部分则更注重于情感表达,独具湖南民歌特色,它象征着中国人民该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成为湖北民歌的代表。
洪湖是一片革命热土,是农村土地革命的中心地,孕育了无数的革命历史与光荣传奇,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的英雄赞歌。
从《洪湖赤卫队》和《江姐》看我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点作者:马爱红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06期摘要:我国民族歌剧伴着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而产生,其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经历了潮起潮落。
时至今日,仍存在着一些在创作上、技术上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两部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洪湖赤卫队》和《江姐》在民族化和音乐功能方面的分析,探讨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点,并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国歌剧,使大家能够更深入的认识到在民族歌剧作品中,作品的民族化与音乐功能的结合对完善作品的风格、增强作品表现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特点民族化音乐功能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6-0160-03与芭蕾舞、交响乐一样,歌剧可以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发展高度的标志物。
它在五四前后传入我国,为了满足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对文化食粮的需求,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汲取各种营养。
所以,中国歌剧艺术是时代催生出来的具有民族形式的歌剧。
从黎锦辉创作的一批儿童歌舞剧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国的歌剧已经得到了发展,并通过《兄妹开荒》《刘胡兰》《白毛女》等一批作品,掀起了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特别是《刘胡兰》《白毛女》这样一批具有鲜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歌剧作品的出现,使得我国歌剧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格得以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歌剧创作更显出了一派旺盛的势头。
得益于新中国的成立,生活在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歌剧大军默契地实现了空前大团结,为我国的歌剧艺术在和平建设背景下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同时,各中心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纷纷成立了歌剧院团,集结了大批有经验、有才华的歌剧创作及表演人才。
处于这样一个令人血脉沸腾的大时代下,极大地激发了创作者的激情和灵感。
作曲家们根据自身对中国歌剧民族性的理解,以“在戏曲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歌剧”为美学追求,取材于地方戏剧以及参照传统戏曲中的板腔体结构来注释作品。
简析《洪湖水浪打浪》音乐作品风格简析《洪湖水浪打浪》音乐作品风格【摘要】《洪湖水浪打浪》是一首经典湖北民歌之一。
创作时间于1958年,梅少山等作词,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
它的歌词内容精湛,不但写出了洪湖自然优美的风光,还回忆出了一片往昔峥嵘岁月的景象。
歌词的整体写作融合了湖北民歌中较有特色的衬词形式与民间习俗,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词作。
【关键词】洪湖水、作品、民歌、经典【赏析】:这首作品是1959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中首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一个场次的主题曲,1961年歌剧改变成电影的《洪湖赤卫队》后成为这场电影的主题曲,作品改编之后,得到了很大范围的传播,几乎家喻户晓,人人得知。
整首歌词的写作手法运用了押韵形式,分为前八句和后六句两个片段。
上片重表达洪湖美景,下片重表达感恩之情,1994年入选“百歌颂中华”优秀纪念歌曲奖。
歌词既属于是诗歌,也属语言。
《洪湖水浪打浪》的歌词写作手法运用了押韵形式,开口发音度较大的江阳韵既适宜于抒发豪迈万丈的情感,又富有音乐的美感。
从诗歌中分化出来后,情感依然是歌词的基本属性。
歌词的内容通过缜密的结构形式表现,段落和句式的有效组织和精心安排是歌词表达特定情感的重要手段。
上片歌词既简洁又明了,生动而又形象,深邃的意蕴能给人以无穷的丰富的想象。
阳光雨露,鲜美荷花,渔船与勤劳的人们,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洪湖美景出现在眼前。
渔民们挨着水居住,白天辛勤的劳作,晚上看着白天的收获个个满心欢喜。
在这天成的洪湖,“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
物产丰富的洪湖,菱藕盛多,又因其好的气候条件,水稻产量也很好。
而且洪湖地区野鸭如云一般,多得数不清,野鸭的羽毛可以采集起来制成羽毛扇,据说这种羽毛扇至今都是全国知名的传统纯手工艺品。
以上的生活条件说明了洪湖给予人们的是富足的生活,歌词中说到“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后六句,点明了歌曲的具有革命性,也表明了洪湖人民深知幸福生活的得来不易,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音乐教案水乡船歌课后反思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欣赏《洪湖水,浪打浪》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感受歌曲浓郁的湖北洪湖地区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反映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洪湖鱼米乡的一片好光景。
学生可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做摇船动作,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
2、引导学生用歌曲《洪湖水,浪打浪》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这一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演唱和表表演能力。
2、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歌剧《白毛女选段》,《扎红头绳》导入。
2、提问:这首歌曲主题是什么?表现什么故事情节?二、聆听《洪湖水,浪打浪》1、作品简介歌剧是把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起源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
欧洲传统歌剧分为: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法国音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等几种体裁。
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歌曲就是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洪湖水浪打浪》。
歌剧《洪湖赤卫队》是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地主恶霸、反动势力的殊死斗争。
主要内容为1930年前后,湖北沔阳县委把赤卫队撤离后,当地白极会头子彭霸天在国民党部队的支持下企图卷土重来,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和队长刘闯的率领下继续袭击敌人。
刘闯有勇无谋,枪打密探而暴露目标。
韩英在掩护队伍撤退中,与分队长王金标一同被捕。
后来王金标叛变,韩英宁死不屈。
敌人把韩英的母亲找来劝降,韩英母女互相勉励,坚贞不屈。
敌人把叛徒王金标放回,想诱骗赤卫队进入伏击圈。
此时彭霸天的副官表露了地下党员的真实身份,以自己的生命掩护韩英逃脱。
韩英回到赤卫队枪毙了叛徒,配合红军作战,消灭了彭霸天。
23、学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4、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再次聆听感受音乐。
6、音乐活动⑴根据歌曲意境用笔描绘出你所感受的画面。
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白毛女》选段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歌剧;了解中国歌剧的定义及发展脉络;欣赏中国歌剧代表作《白毛女》,培养学生对中国歌剧的兴趣和爱好。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成熟的音乐鉴赏能力,偏向于喜欢流行音乐而对课本内容是不感冒甚至是排斥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多穿插一些视频、音频等,紧紧抓住学生兴趣,让他们紧跟思路,然后发现中国歌剧乃至中国优秀音乐的魅力所在。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欣赏歌剧《白毛女》,掌握代表唱段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理解歌剧《白毛女》的深层含义。
4教学过程1【导入】一、导入课前教师播放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洪湖水浪打浪》,上课后提问:这是什么歌?选自哪部歌剧?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歌剧。
2【讲授】二、歌剧歌剧在说中国歌剧之前呢,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歌剧教师: 我想问一下大家所理解的歌剧是什么?教师: 歌剧是集音乐、文学、戏剧、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发源地是16c末的佛罗伦萨。
(可举例,歌剧中运用到文学、戏剧、美术等等具体有哪些因素)16c西方正处于什么时期啊?教师: 16世纪末正是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些进步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音乐家们组成一个团体,叫“同志会”,他们首先创作了一些表现人的感情的独唱曲, 1954年,他们创作并上演了第一部抒情音乐剧《月桂女神和太阳神》,又称《达芙妮》,有人称这部“抒情音乐剧”是世界上的第一部歌剧,但它已失传。
所以人们通常就把他们创作的并于1600年在佛罗伦萨上演的《尤丽狄茜》作为当今世界最早的并流传至今的歌剧。
1600年也被认为是歌剧开始的年代。
17世纪歌剧传到法国,18到20世纪,歌剧艺术遍及全球。
歌剧的演唱形式有很多种,比如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歌剧的曲调通常有两种,分别是宣叙调和咏叹调。
宣叙调:类似说话,一般用于叙述故事情节和介绍事件,歌唱性不强,常用半说半唱的形式(可举例,有音调的说话)咏叹调:是歌剧中主角们抒发感情的主要唱段,一般篇幅较大,音域宽,技巧性强,用于集中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
歌剧《白毛女》鉴赏歌剧《白毛女》鉴赏摘要:《白毛女》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而改编的的一部歌剧,不仅在中国歌剧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在中国文艺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文就对歌剧《白毛女》的剧本内容、人物形象、艺术形式和主题思想进行简单的赏析。
绪论:通过对《白毛女》的剧本内容、人物形象以及创作风格的研究,了解《白毛女》创作的题材、经历、艺术形式和主题思想,在更好的欣赏歌剧《白毛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认识封建制度下旧社会农民受到的非人待遇,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主体:《白毛女》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而改编的的一部歌剧。
故事的内容源于抗战期间的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同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
一,《白毛女》剧本内容《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讲了: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而且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的大春重新团聚,开始了新生活。
二,人物形象杨喜儿: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也是全剧所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农民形象。
她的性格和生活道路与杨白劳迥然相异。
剧本在开头描写了她的天真淳朴,接着描写她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一系列打击,最后才把她的反抗性推上了最高点。
当她受到黄世仁的污辱后,也曾喊着“爹呀!我要跟你去啦!”企图自尽。
但在遇救后很快就抛弃了“不能见人”的思想,决心为复仇而活下去。
她表示“我就是再没有能耐,也不能再象我爹似的了。
”她决然地告别了父辈的屈辱的道路。
说音乐:歌舞剧《白毛女》防城港市第三中学张琪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音乐的题目是歌剧《白毛女》,该歌剧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
剧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剧本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的。
主题思想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该剧的音乐采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
歌剧版《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其中较为典唱段《北风吹》(自唱一小段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
爹出门去躲帐,整七那个天,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
)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带有一点点的凄美,为什么说凄美呢,凄就是快过年了爹爹还要出门躲帐,美就是喜儿能很快见到爹爹并和能爹爹一起过年那种幸福,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
《扎红头绳》这一小段,虽然爹爹没有能力给喜儿买头花,但喜儿能等回爹爹已经很幸福,自已的心情也无比的兴奋。
(自唱人家的的闺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回了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哎扎呀扎起来)节奏欢快曲调流畅、优美。
它以北风吹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充分表达了喜儿心中盼望、喜悦的心情。
在后面那部分《太阳出来了》曲调又转为宽广、明亮、兴奋而充满希望。
《白毛女》整个歌剧故事很丰富,紧凑,又体现了当时党的领导人所推崇的思想主题,而且人物故事深入人心,歌声,舞蹈,对于整体效果都相当和谐。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教案第一单元歌舞青春(第1课)教学内容:1、唱歌《青春舞曲》2、选唱《共青团员之歌》3、竖笛演奏《青春舞曲》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唱、演奏《青春舞曲》,体会音乐中人科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以及对青春的珍惜之情。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对节奏的模仿与反复练习中体会音乐要素对表现歌曲情感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疆典型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准确地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时,也能带着问题学习,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主动探究歌曲创作的特点。
教学用具:钢琴教学过程:1、导入请同学们聆听歌曲,并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唱歌《青春舞曲》(1)请学生边聆听歌曲边小声地哼唱歌曲旋律。
C2)让学生了解新疆音乐的典型节奏型并随老师练习。
附点节奏:切分节奏:(3)学生跟随老师的钢琴演唱歌曲的旋律,并找出歌曲的旋律创作特点。
(4)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旋律创作特点。
A请同学们找出歌曲旋律中“鱼咬尾”的部分,并请学生按此手法进行四个小节的旋律创编。
B请同学们找出歌曲旋律的目的,为实现最后背唱歌曲的目标做好铺垫。
C5)请同学们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6)跟随老师的伴奏填词反复演唱,并能背唱歌曲。
(7)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首歌曲设计相应的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并请同学们踊跃展示。
C8)介绍新疆的常用民族乐器,并请同学们选用一些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9)请同学们分成四组,一组演唱歌曲,其他三组用自己的乐器同时拍击下面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10)随老师学跳新疆舞的几个典型动作。
(11)将学生分成五组,一组同学演唱歌曲,一组同学跟随老师表演舞蹈,另外三组同学用打击乐器来拍击节奏。
3、竖笛演奏《青春舞曲》C1)请同学们观看竖笛演奏视频,体会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C2)随老师练习指法及双吐技法。
C3)分声部练习吹奏。
(4)与老师一起合奏乐曲,注意表现出乐曲的欢快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