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资源依赖理论及其对我国乡村民间组织发展的解释乔运鸿;龚志文;刘聪慧【摘要】在资源约束下,乡村社会面临着人口、环境、安全、贫困等诸多问题.乡村社会的这种治理困境要求必须激活乡村民间组织等资源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善治.资源依赖理论视阈下,组织间基于资源形成了不同的依赖关系,在依赖关系网络中组织依据关系类型而采取相应策略进行资源的获取、转化和使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我国乡村民间组织的资源依赖网络中包括政府、企业、村两委、非政府组织等多个资源主体,在资源依赖实践中形成了共生均衡型依赖、共生非均衡型依赖、竞争均衡型依赖、竞争非均衡型依赖的关系类型,乡村民间组织可采取政治回避、合作、疏离等多种发展策略实现自身的存续.【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2【总页数】10页(P58-67)【关键词】资源依赖理论;民间组织;乡村治理【作者】乔运鸿;龚志文;刘聪慧【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24;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5.5“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的不可治理性与政府治理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各种社会问题“井喷式”爆发。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有限的治理资源主要集中于城镇的现代化及其治理,加剧了农村社会不可治理性的程度。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面临诸多问题:(1)土地资源问题:土地流转、征地拆迁、宅基地变更、粮食安全问题、耕地弃置和污染问题、农业集约化生产问题;(2)人力资源问题:留守儿童、农民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义务教育问题、计划生育问题、农村养老、农民健康问题;(3)文化资源问题:道德滑坡、城镇化中农民身份认同问题、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4)社会政治资源问题:群体性事件、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农村金融问题、户籍问题、农民贫困问题、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等等。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作者:陈萍萍来源:《商》2014年第41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不断地发展,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不难看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处在一个动态的调整中。
社会组织与政府具有提供公共服务的互补作用,相互依存着。
本文以资源相互依赖理论为分析框架,阐述政府和社会组织是如何进行互动,以期为重新分析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从组织层面提供一个理论逻辑和分析框架。
关键词:资源依赖理论;政府;社会组织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尤其自十六大以来,作为一个重要社会力量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受到重视,被看成一个重要的社会治理主体。
政府职能改革、职能转变需要进一步理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重新界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动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这种政社关系有多种解释。
有的解释为支配性功能整合,有的解释为依附性发展。
但从改革逻辑上讲,从整体推进上讲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在重构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合作关系的产生。
从改革逐步推进合作关系来看,本文运用资源依赖理论,重点从依赖与合作互动加以展开,分析政府与社会组织的相互依赖,以期重新认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为其关系提供一个解释逻辑,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一、资源依赖理论与互动合作杰弗里和萨兰基克①认为组织最为关注的事情是生存。
组织生存的关键是具备获取和维持资源的能力,但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够自给自足,也不可能实现对资源的完全控制,为了获取所需要的资源,组织必将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交换。
因此,组织与组织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依赖,组织的存在与发展需要开放的系统。
组织生存的关键在于资源,而资源的稀缺性提供了相互依赖的潜能。
这样的潜能存在组织之间,可以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可以政府与企业之间,那么萨德尔关注到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由于政府与社会组织各自掌握并向对方提供对对方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因此形成了资源上的相互依赖。
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不断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其中职业教育责任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在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下,企业在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行为时,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资源依赖理论简介资源依赖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彼得·沃德贡(Pfeffer,Salancik,1978)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企业无法自给自足,需要通过外部资源来支撑企业的正常运作。
外部资源主要包括资金、技术、人力、信息、政治支持等。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为了获取外部资源,会和其它组织之间形成依赖关系。
而这种依赖关系会影响组织的决策和行为。
当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也会受到其依赖的资源方的影响。
1. 外部环境的影响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的外部环境会对其决策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在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行为时,外部环境的政策法规、社会舆论、公众期望等因素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社会对企业责任感的要求等都会影响企业是否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
企业的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也会对企业的职业教育社会责任行为产生影响。
企业需要考虑到这些外部因素,以谨慎地选择承担的职业教育社会责任行为,以维护自身的长期发展。
2. 内部资源的支撑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需要依赖外部资源来支撑自身的发展。
在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行为时,企业需要考虑到自身的资源条件。
企业是否拥有足够的财力、人力、技术等资源来支持职业教育的实施。
如果企业在这些方面条件不足,可能会影响其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意愿和能力。
3. 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和其它组织之间形成的依赖关系也受到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影响。
在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行为时,企业需要考虑到其员工、消费者、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如果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处理好职业教育社会责任行为抱有期望,企业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承担这些责任。
资源依赖理论简介所谓资源依赖理论,是指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存活目标,就是要想办法减低对外部关键资源供应组织的依赖程度,并且寻求一个可以影响这些供应组织之关键资源能够稳定掌握的方法。
三层含义: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体的生存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资源,需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目的。
它包括三层含义:①组织与周围环境处于相互依存之中。
②除了服从环境之外,组织可以通过其它选择,调整对环境的依赖程度。
③环境不应被视为客观现实,对环境的认识通常是一个行为过程。
重要假设:资源依赖理论属于组织理论的重要理论流派,是研究组织变迁活动的一个重要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在70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到组织关系的研究,目前与新制度主义理论被并列为组织研究中两个重要的流派。
其主要代表著作是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Pfeffer)与萨兰奇克(GeraldSalancik)1978年出版的《组织的外部控制》。
资源依赖理论提出了4个重要假设:①组织最重要的是关心生存;②为了生存,组织需要资源,而组织自己通常不能生产这些资源;③组织必须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的因素互动,这些因素通常包含其它组织;④组织生存建立在一个控制它与其它组织关系的能力基础之上。
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假设是组织需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没有组织是自给的,都要与环境进行交换。
普费弗提出应当把组织视为政治行动者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的工作组织。
资源依赖: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权力,把组织视为一个政治行动者,认为组织的策略无不与组织试图获取资源,试图控制其它组织的权力行为有关。
资源依赖理论也考虑组织内部因素。
普费弗等也分析了组织内部的权力问题,认为能够提供资源的组织成员显然比其他成员更加重要。
后来的研究者又对资源依赖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使其成为了一个系统的理论。
这个理论通过说明政府对资源的依赖,直接阐释了政府与资源的相互关系。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各企业之间的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而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很多资源无法在市场上通过定价进行交易。
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应用型院校校企合作的现实困境与出路选择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应用型院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应用型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实际运作中,应用型院校校企合作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应用型院校校企合作的现实困境和出路选择。
资源依赖理论是由彼得·布尔豪夫和杰夫里·鲍曼提出的,该理论强调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组织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需要依赖外部资源。
在应用型院校校企合作中,学校需要依赖企业的技术、资金和市场资源,而企业也需要依赖学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
应用型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就是一种资源依赖关系。
二、应用型院校校企合作的现实困境1. 资源匮乏:应用型院校大多是中小型院校,其师资力量和科研条件相对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使得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2. 利益分配: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常常成为一大难题。
学校往往希望通过合作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而企业则更注重对合作成果的经济回报。
双方在利益分配上常常难以达成共识。
3. 合作机制不健全:目前,应用型院校校企合作往往还停留在表面合作的层面上,缺乏深度、全面的合作机制。
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4. 人才培养不适应市场需求:由于学校教育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应用型院校培养的学生往往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导致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5. 创新能力不足:校企合作应该是一个有利于促进双方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但目前双方在合作中创新能力的发挥仍然不足,无法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
1.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应用型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研条件,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合作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读书笔记After Reading the Paper—“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 Review”by Amy J. Hillman, Michael C. Withers and Brian J. Collins课堂的时间曾经有同学讲过几篇关于资源依赖理论的文章,老师给的这篇文章“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被作为选读资料,而了解某一领域最好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就是阅读其相关文献综述,所以,借此机会,我好好读一下这篇文章,在回忆同学们讲解的另外三篇文章的同时,这篇文献的阅读也必将加深对其他文章的理解。
由于是文献综述,可能在此所做的笔记主要是知识的梳理,然后在整个过程中穿插自己的理解,最后总体表达一下自己的浅见。
这篇文章题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 Review”,由Amy J. Hillman, Michael C. Withers and Brian J. Collins三位作者合作完成,2009年11月发表在杂志“Journal of Management”上。
资源依赖理论源于Pfeffer and Salancik’s (1978)发表的一篇文章“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组织的外部控制:基于资源依赖的视角,这开启了资源依赖理论在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行为有赖于其所处的社会外部环境。
这就给组织管理者带来了一个挑战,因为外部环境往往是不确定、不可控制的,如何提高自身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力以及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就是战略管理的主题。
这篇文章发表之时,也就是2009年,刚刚是资源依赖理论提出30周年的后一年,作者认为30周年是一个全面回顾与展望资源依赖理论的大好机会,写此综述并不是简单的对这一领域的文献回顾,而是聚焦于其逻辑,关注具体应用这一理论的文献以及相关研究如何扩展资源依赖理论这一视角。
我的读书笔记也按照作者的文章结构进行梳理归纳,具体如后文所示。
文章中按照资源依赖理论的英文全称“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将其缩写为RDT,不再赘述。
一、RDT and Mergers(资源依赖理论和企业并购)对于企业并购,最主要的就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而RDT可能是仅次于该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
Pfeffer (1976)对于企业为什么并购作出了三个方面的解释:一是通过并购一个竞争企业以降低竞争;二是通过合并上下游组织来管理其相互依赖性;三是扩大业务范围从而减少对目前有交换关系的组织的依赖。
很多经验研究基本上都支持了这三种解释,这些研究包括Pfeffer (1972a),Galbraith and Stiles(1984),Pfeffer and Salancik’s (1978),Burt (1980),Walter and Barney (1990) 等,这些研究的核心观点是环境的相互依赖可以有效的预测企业并购。
然而,另外一些经验研究却显示相互依赖并非是企业并购的唯一预测因子,其他原因还包括公司的历史环境(Finkelstein, 1997),产业环境(Hitt & Tyler, 1991),环境慷慨度和活力度(Heeley, King, & Covin, 2006),普遍的制度规范(Palmer & Barber, 2001)和组织的内部考虑(Campling & Michelson, 1998)。
所以,后续研究,如交易成本、资源基础理论等将更好的说明完全用RDT来解释企业并购是不合适的。
Casciaro and Piskorski’s (2005) 也从RDT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的并购,作为RDT的复兴,同时也批评了其不足,包括:对“能力不均”(power imbalance)和“相互依赖”(mutual dependence)这两个概念缺乏识别力;混淆了规范方法和理论预测;其边界条件模棱两可;很多经验研究只是关注于某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而不是相互依赖。
他们的研究透过RDT拓展了对企业并购的探测。
总而言之,大量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往往在相互依赖的组织间进行,以此作为降低依赖的机制。
另外,依赖的程度预示了并购的可能性大小。
然而,研究也显示这种观念有利于解释企业并购的同时也是不完备的,从其他理论视角出发也能发现解释企业并购的其他因素。
这就提出了更深入定义RDT以及其研究的要求。
二、RDT and Joint Ventures(资源依赖论和并购风险)正如研究企业并购一样,RDT的视角对于跨组织关系的研究是想探索组织结构如何获得资源以降低外部不确定性和相互依赖性(Auster, 1994; Harrigan & Newman, 1990; Pfeffer & Salancik, 1978)。
然而,不同于企业并购的是,跨组织关系仅仅只是相互依赖的一部分。
(Pfeffer & Nowak, 1976)支持RDT理论在并购奉献中的应用,发现并购风险(JVs)一般只存在于相互依赖的公司之间。
经验研究也支持利用跨组织关系来降低公司内部和公司相互之间的环境复杂性以便获取资源(Elg, 2000; Goes & Park, 1997; Stearns, Hoffman, & Heide, 1987)。
Park and Mezias (2005)也发现在低的环境慷慨度时期出现的联盟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反应,这表明依赖的程度成功的预测了这种结果。
类似于企业并购,跨组织关系更可能存在于国内和国际的供销商之间。
至于权利,Provan, Beyer, and Kruytbosch (1980) 发现公司通过和其他代理机构联盟从而获得对资源提供者的权利。
Das, Sen, and Sengupta (1998) 发现小一些的公司比大一些的公司在合作中受益更多。
Yan and Gray (1994, 2001)研究了国际组织间的权力平衡,发现当组织相互依赖时,联盟才形成,但是控制着更重要资源的一方保留着战略控制力。
Inkpen and Beamish (1997)发现当合作的一方从另一方积累了关键的资源时,风险就变得不稳定了。
因此,经验的证据大部分支持考虑了JVs和其他跨组织关系的RDT研究预测。
很多学者认为应该将RDT与其他理论结合起来解释跨组织关系。
这些结合包括RDT与网络理论的结合(Gulati, 1995),与博弈论的结合(Saxton, 1997),与代理理论的结合(Kumar & Seth, 1998),与交易成本理论的结合(Elg, 2000; Steensma, Marino, Weaver, & Dickson, 2000),与资源基础理论的结合(Murray et al., 2005)。
类似于解释并购问题,RDT很有用但不能完全解释跨组织关系。
类似于并购,RDT解释跨组织关系也是一种理论的复兴。
具体体现的研究包括Gulati and Sytch (2007),Ozcan and Eisenhardt (2009) ,Lomi and Pattison (2006),Bae and Gargiulo (2004) 。
总而言之,对于JVs和跨组织关系的研究类似于企业并购。
尽管这种组织关系只是部分合并而非完全并购,但是在相互依赖的组织之间更有可能发生。
对于JVs和跨组织关系的深入研究存在于将RDT和其他理论视角结合在一起考虑到依赖性的变化和权力强度之中。
三、RDT and Boards of Directors(RDT和董事会)长期以来,大家都很熟悉代理理论在董事会中的应用(Dalton, Hitt, Certo, & Dalton, 2007; Johnson, Ellstrand, & Daily, 1996; Zahra & Pearce, 1989),这却也是RDT的研究给予最大影响的一个领域。
Pfeffer (1972b)说董事会有能力降低依赖性以及获得资源。
早先的董事会文献综述总结道RDT比其他的董事会视角都得到更多的支持(e.g., Johnson et al., 1996; Zahra & Pearce, 1989)。
尽管代理理论被用到的更多,但经验数据表明RDT更有助于理解董事会。
早先用RDT研究董事会聚焦于董事会的规模和构成,从而预测董事会为公司提供核心资源的能力。
Pfeffer (1972b)发现董事会的规模和公司对环境的需要有关,那些高度依赖性的组织需要更高比例的外部董事。
他总结说董事会的规模并不是随意的、独立的,而是对外部环境条件的理性反应。
Sanders and Carpenter (1998)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发现董事会的规模和国际化水平有关。
其他一些研究探索了董事会规模和组织绩效的关系,如Dalton, Daily, Johnson, and Ellstrand (1999)。
但是很多学者立刻质疑董事会规模的决定因素,如Pearce and Zahra (1992)宣称说董事会规模不仅和外部环境有关,而且与公司当前战略和早先的财务绩效有关。
考虑董事会时,其规模只是一方面,而董事会成员能带给公司所需要的什么样的资源也很重要。
而对于董事会的作用,Pfeffer and Salancik (1978)提出了四点:一是带来忠告、建议形式的信息;二是能够获得公司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通道;三是取得资源的优先条件;四是合法性。
大量的经验研究支持这些观点,或具体的,或广泛的,包括Provan (1980),Pfeffer and Salancik (1978),Luoma and Goodstein (1999) ,Kor and Misangyi (2008),Lester, Hillman, Zardkoohi, and Cannella (2008),(Hillman, Shropshire, & Cannella, 2007)。
有一些研究认为随着环境的改变,董事会的构成也应该随之改变(Boeker & Goodstein, 1991; Lang & Lockhart, 1990)。
Hillman, Cannella, and Paetzold (2000)还在RDT基础上对董事进行分类,探索随着环境的改变,董事的具体类型是如何更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