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理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22.50 KB
- 文档页数:5
环境地理学论文08级环境科学一班20080010 黄琨摘要本文要紧探究了川藏公路所处地段的要紧地质灾难: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滑坡的成因、强度及活动规律,水毁的成因及危害。
由此讨论地质灾难对川藏公路建筑过程中的阻碍,以及川藏公路的建筑对地质灾难所产生的效应。
最后概括了几种地质灾难的防治方法。
关键字川藏公路泥石流滑坡水毁成因危害正文一、川藏公路概况川藏公路,是中国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一条公路,有两条。
北线全长2412公里,沿途最高点是海拔4916米的雀儿山;南线总长2149公里,途经海拔4700米的理塘。
南北两线间有昌都到邦达的公路(169公里)相连。
南线因路途短且海拔低,因此由川藏公路进藏多行南线。
沿川藏公路进藏,进藏途中从东到西依次翻过二郎山、雀儿山、色季拉山等14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险峻高山,跨过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汹涌湍急的江河,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美,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峡谷和大江大河。
二、川藏公路的地质状况及地质灾难1.川藏公路的地质状况川藏公路为318国道的一部分,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全长2115公里,西藏境内1304公里。
1950年4月从四川雅安金鸡关开始破土动工,于1954年12月25日通车拉萨。
川藏公路西藏境内自东向西穿越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3大山系,翻越觉巴山、东达山、业拉山、安久拉山、色季拉山、米拉山等6座大山;跨过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4大水系. 它不然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干线。
帕隆藏布流域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东北侧。
川藏公路自安久拉山口(海拔4668 m)进入该流域,沿江右岸通行,从拉月曲上游鲁郎翻色季拉山口(海拔4556 m)出流域,全段长271.4 km。
2.川藏公路的地质灾难由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复杂,导致流域内沿公路线分布的地质灾难成为整个川藏公路灾难类型最多、分布最密、频率最高的路段。
地理环保论文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该着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发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白色污染一、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现状(一)关于环境保护的理论性描述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protection):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随着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又一次引起来人们的认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二)环境现状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二、环境破坏的突出表现的几个方面(一)土壤遭到破坏、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由于近年来过度的开发,导致一些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森林植被的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引得不到科学的处理而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土壤的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全人类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
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地理小论文范文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地理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它们共同影响着城市的
形成、发展和演变。
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对城市的选址和规模有着直
接的影响。
例如,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的扩展和交通网络的建设,
而丰富的水资源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反,崎岖的地形和恶劣
的气候条件可能会限制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人文地理环境,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也对城市
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能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消
费市场,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不仅
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可能会对城市造成巨大的破坏,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加剧地区
发展不平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
例如,通过建设防洪设施来减少洪
水对城市的影响,或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总之,地理环境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深入了解和合
理利用地理环境,城市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环境与生态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环境与生态论文环境与生态论文坏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坏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坏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坏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我的家乡是河南,不久前豫皖两省发生跨省污染事件,近日安徽获得来自河南的首笔400万元污染赔款。
近年来,类似跨省界水污染纠纷呈逐年增加之势。
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以部门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流域管理体制,束缚了管理效力的发挥,加上流域上下游间的污染转嫁,存在流动性和不好定性等问题,增加了协调治理污染的难度。
前段时间,留言板接连收到不同地区有关地下水污染问题的留言。
3月14日,有浙江绍兴网友称,当地一在建污水沉井由于施工工艺原因,使用后可能会泄露,造成地下水及土壤污染,建议采取相关补救措施。
3月15日,河南网友发帖称,位于开封市通许县的某公司将工业污水通过深井排入地下,给周围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
两则留言都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回应,表示“未发现污水排入深井的情况”、“不靠的。
但类似留言的集中出现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民众对于当前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性的担忧。
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几乎无Ⅰ类地下水。
其中,直接可以饮用的Ⅰ—Ⅲ类地下水仅占22.2%,且沿地下水流向下游逐渐变为以Ⅳ类地下水为主,至中部平原下游和滨海平原主要分布为Ⅴ类地下水。
这说明在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到了一个很严峻的地步。
几乎是与此项研究相佐证,近日,山东、河北等地相继爆出地下水污染事件,而当地环保部门的一些回应,更是引起媒体和网友的质疑。
有关高中地理环保论文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
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做出贡献。
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一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
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二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
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三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
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育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
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一智能教育内容。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二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篇一:《地理论文《保护环境》》初一(二)班张景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
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
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
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对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的具体行为要求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要努力使保护母亲河行动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态环境道德、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载体。
青少年要率先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抵制污染。
青少年既是生态环境道德的重点教育对象,更是生态环境道德建设的积极推动者。
广大青少年要率先行动、开风气之先,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与和谐与共的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境界相适应,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对于青少年来说,要首先做到:珍爱生灵。
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体,不随意损害它们,保持生态系统平衡。
不践踏草木,不攀折花叶,不虐待小动物,不吃珍稀动植物等都是珍爱生灵。
节约资源。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却不断增长。
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纸张,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分类回收废物,生活简朴等等,都是节约资源。
植绿护绿。
没有森林和植被等绿色,便没有人类,没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
多植一棵树、多种一片草、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青少年应尽的义务。
抵制污染。
不当的生产生活行为,会带来很大污染。
不乱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难降解和难再生的物品、不焚烧秸秆、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篇一: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
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
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
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
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
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
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
所以说“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然而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再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包容性。
中国地形驳杂,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泽、森林而形成了内部相对不同的区域。
自然地理论文(共5篇)第一篇:自然地理论文论环境要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周围一切生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或生物群生存的各种因素。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人类开始认识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和各种反应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是指阳光、水、空气、温度、生物、岩石、土壤等。
人工环境要素包括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自然环境要素对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及地理分布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
一.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1)植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较低,阳生植物高,如果长期低于此值将造成饥饿而生长不良,或受荫部分枝叶枯落。
(2)动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光强影响动物的生活方式。
如弱光下的夜行性动物(猫头鹰)和强光下的昼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
二、温度与生物温度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1)植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结构适应:有些植物通过改变生长形态躲避寒害,例如高山上匍伏地面的乔灌木和分枝密集的垫状(枕状)植物。
(2)植物对高温的适应:植物避热方式主要在于减少强烈辐射造成的增温,如叶面或表皮毛反射光线,叶片侧向阳光等,或通过蒸腾消耗热能降温。
(3)动物对温度的适应: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同类个体大,因为它们单位体重的散热量比个体小的动物相对少些。
三.水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旱生植物能借助生理上和形态上的一些特性在干旱条件下保持植物体内适宜的含水量。
Ⅰ.根系很深且比较发达Ⅱ.叶面积缩小或消失Ⅲ.茎叶肉质化Ⅳ.叶面具有角质或腊质保护层,可以在体内保持大量水分,茎杆发生肉质化。
(3)动物对水分的适应生态类在干旱环境条件下,动物出现了许多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① 迁徙,旱季来临时往往发生大规模迁徒。
地理环保论文导语:地球正变得千疮百孔,遍体鳞伤,就是因为人类的污染与浪费。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环保论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篇一:地理环保论文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这个地球。
人类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在创业的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能源赖以生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有人预言,人类最终是毁灭在自己创造的文明中。
“资源短缺”已成为广大群众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
如果现在不加以考虑对策,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总有一天能源会被我们用尽,人类就无法生存。
如今,许多的人不懂得如何珍惜仅有的能源。
大量用水、用电,许多破坏臭氧层的物品也消耗飞速,排放的废气已经多得难以让人想象……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是谁?就是我们人类。
要做到节能减排,就要从小事做起,人人动起手来,创建美好的家园。
我提出以下几点可行的建议:一、节约电能。
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
据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
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
二、节约水资源。
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
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
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
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三、减少废气排放。
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
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
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
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
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
四、垃圾分类处理。
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
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
关于地理环境保护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关于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
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
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
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
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草原景观。
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如赤道两侧低平地区,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因而生长茂密的热带雨林,地面发育着砖红壤,森林内生活着多种动物,在这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原因,茂密的热带雨林等是结果。
但在某些热带雨林地区,由于人为的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反过来也会影响气候、土壤、动物等,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
显然,在这里植被的变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变化却成了结果。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
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
地理环境论文关于地理环境论文导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关于地理环境论文,希望有所帮助!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被水覆盖,其余约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也有水存在,地球上总水量为13.8亿立方千米,其中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最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浅层地下淡水资源,只占淡水总量的0.34%,为104.6万亿立方米,还不到全球总储量的万分之一。
在这种全球水资源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已脱不了厄运。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使得本来水资源丰富的大国人均拥有水量明显不足,人均值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
面对中国严峻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中国更加令人棘手的'是水污染,这更加剧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1.何谓水体污染水体污染就是指天然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发生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污染一般是指水中污染物数量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污染物数量达到了破坏水的原有用途的程度;污染物含量已超过水中该物质的本底值,从而影响水的用途。
2.水污染的类型按照水的存在形式划分为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按污染物属性划分有物理水污染、化学水污染;按水域分类则有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水库污染和海洋污染等;按污染物分可有金属污染、酸碱污染、有机污染、热污染等。
在这里只举几类作为讨论。
2.1金属污染金属污染是指污染水体的重金属,主要是汞、镉、铅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
这里简单介绍以下几种重要毒性重金属的危害。
2.1.1汞污染及其危害汞污染主要来自化工厂、氯碱厂、农药厂、冶炼厂和汞仪表等工厂排出的废水。
金属汞形式的汞毒性不是很大,大多数汞能通过消化道而不被吸收。
汞及其化合物对植物的叶、芽和花瓣均造成伤害,可是鸟类的繁殖功能下降严重的可导致鸟类死亡,可损害人体内酶的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造成致畸和遗传性危害,可以使人患水俣病、肝炎和血尿等。
让环保教育走进地理课堂,拓宽环保教育,强化环境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主动参与环保宣传,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地理环保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该着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发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白色污染一、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现状一关于环境保护的理论性描述环境保护environmentaentFederation,英文缩写为ACEF由热心环保事业的人士、企业、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全国性的社会组织。
中华环保联合会的宗旨是围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实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目标,围绕维护公众和社会环境权益,充分体现中华环保联合会“大中华、大环境、大联合”的组织优势,发挥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中国环境事业发展,推动全人类环境事业的进步。
在保护环境方面,立法制定节日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醒人们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表明我们在环保路上坚定不移的决心。
在新形势下的今天,全民大力提倡的特殊时期,环境保护不单单只是一句口号,她需要我们每一个地球公民真真切切的以实际行动参与进来,为挽救我们的家园付出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得起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
五、怎样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加强环境法实施方面的努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将环境执法和环境立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开始将环境执法作为环境法制建设的重点;强化对环境的刑事法律保护,明确规定在环境方面的法人犯罪,严厉制裁危险犯,加强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处罚程度增强,对环境违法者实行双罚、多罚制;等等。
环境地理论文--海平面上升(范文大全)第一篇:环境地理论文--海平面上升浅谈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摘要:分析地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引出地球海平面上升的这一课题。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学术问题,而仅从CO2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来分析它是非常片面的。
大量的事实证明:地震和火山的爆发、水土流失和人工拦海造田、地球上森林覆盖率三者对地球的海平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关键词:地震;造田;森林引言:近年来,当人们谈起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原因时,我们习惯归结于:随着人类工业的快速发展,排放了大量CO2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气温的上升和海水的膨胀,从而加快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等冰川的融化速度,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我对此保持怀疑态度,至少仅这样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
在大气中CO2气体的含量才0.03%,这难道是引起地球气温和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我个人认为使得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一、地震和火山的爆发对地球表面气温的影响:地球和太阳一样,都是具有巨大能量的星体,其由三部分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作为地球能量的中心,它位于地球的最内部。
地球的能量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球自身地核的能量,另一种是来自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
这两者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得地球表面形成适合人类生存、恒定的温度,平均温度大约为14摄氏度左右。
本人认为这与地震和火山爆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对地球表面温度恒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震和火山爆发都是地球释放自身能量的一种方式,每次地震和火山的爆发都伴随着巨大能量的释放。
以发生在中国汶川8级地震为例:这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9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
当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地球从该地方释放了如此巨大的能量,于是造成该地区及附近地区的地表温度短时间内急骤下降;同时该地区地壳表面向大气吸收能量,造成该地区及附近地区的地表温度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又由于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得的液态水蒸发到空中,使得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汽;这就使得地震地区往往总会发生大面积降温及大降暴雨或大雪。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论文一、高中地理教学环境保护渗透的必要性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前提,环境教育不是地理课本知识的外延,而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保障。
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对地理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做到对教材的深刻研究,要把教学内容吃透、把书本知识与自然环境融会贯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环境保护所起的作用。
加强学生的可持续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管理。
环境教育的核心是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学生对环境意识的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用科学的方法去控制和处理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让学生成为杰出的环境保护工程师。
二、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途经1、培养科学环境观。
从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环境问题是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中学的各门学科中,地理学科非常直接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因此,做好环境教育就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
为此,必须向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防范和制止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采富弃贫、滥采滥用,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严重的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发生。
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并且自觉主动地去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努力促成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以实际案例进行课堂教学。
3、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平时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请环保专家到学校作环境科学的专题讲座,普及环境保护知识,组织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和以环保内容为主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环境地学课程论文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摘要随着人类活动干扰大自然能力和规模空前增长,地表覆被、土地利用类型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量多面广的污染物干扰了原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引发了一系列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肆虐、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森林及湿地萎缩、灾害频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危机。
一切皆源于人类的无序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种种人类生态环境问题,而环境质量演变有无不受制于人文过程以及生态破环境与地球系统的变化,继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现实或潜在的威胁。
本文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作用原理,并从根源上找的保护大气的方法,号召人们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关键字:大气层;影响;作用原理;解决方法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atmosphereAbstractAlong with the ability and the size of human being's activity to disturb nature is an unprecedented growing,surface cover, land use type and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have been great and profound changes. Capacity is much wide pollutant interference the original biogeochemical cycle, causing a series of global warming, ozone depletion, acid rain wreak havoc, water pollution and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forest and wetland atrophy, disasters and reduced bio-diversity environmental cris is. Everything comes from human disorder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all sorts of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olution in all subject to human proces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arth system change, and then to the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constitute a real or potential threat.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f the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atmospheric effects, action principle, and from the source to find protection atmosphere method, called on people from spot to start, starts from me!Key words: the atmosphere; Influence; Action principle; solution绪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各个圈层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理的环保论文地理的环保论文篇1一、用熟识的“乡土地理”素材,激发同学爱好一个成熟且阅历丰富的高中地理老师,总是会将每一堂地理课上得生动而好玩,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
地理教材本身就布满着深厚的“乡土气息”,与同学的生活实际有着亲密联系,怎样将这些同学熟识的“乡土地理”素材恰当而好玩地引入,从而激发同学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的思维始终保持在一种兴奋而乐观的状态,需要老师教会同学运用教材中的一些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存在于现实中的乡土地理问题,从而让他们将所学的地理学问与挖掘本土地理资源、参加家乡建设结合起来,既巩固和加深了对学问的理解,也培育了同学“大地理观”的学习理念。
如讲到水资源利用时,可以让同学结合镇江本地水资源现状,去讨论和探究如何加快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可持续进展的对策。
镇江市有过境水和当地水资源可以利用,受当地气候影响,虽然镇江年降雨量丰富,但蒸发量较大,因此产水率偏低;过境水利用主要是长江,伴随近年来工业企业的进展,废水排放成为水污染的主要因素,这使目前镇江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面临着诸多难题:如水资源短缺、地表水污染严峻、水利工程渐渐老化、水铺张现象严峻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能不能提出合理化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可以说这些问题与同学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而探究的方向也与同学将来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对这样的课题非常感爱好,通过对自己家乡的了解,结合地理学问提出了许多关于推行农业、工业节水措施、开拓新水源、加强水环境爱护等多种可行性建议,乐观地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二、将地理事物和概念“乡土化”,促进同学汲取传统地理课堂存在的教学诟病,是老师习惯运用凭空讲解或者纯粹叙述,将学问枯燥化,尤其是地理学问中一些简单而抽象的观点、概念和规律,许多同学会“沦陷”在这些学问的枯燥叙述中,觉得地理晦涩难懂,其实地理学问是与现实联系最为亲密的学问,只要适当借助同学娴熟的生活阅历,将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概念“乡土化”,就能够关心他们进行更为深刻的把握与理解,促进学问的汲取与转化。
关于地理环境小论文关于地理环境小论文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来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术”。
以下是小编整理好的关于地理环境小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摘要:虽然人们也从未停止过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域的研究,但在不同的时期里对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认识程度及重视程度是不一致的,这与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对待自然的态度有关。
人类对待地理环境的态度经历了“决定―――虚无―――或然―――必然”的过程。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思想;设计概念1. 1 古代建筑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古代中国人崇拜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的传统建筑比较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
“风水术”的实质不外是对地质、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因此说地理环境因素在我国古代建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早期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受其所在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从而产生了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的社会理论,这就是西方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萌芽于古希腊时代,盛行于18 世纪、19 世纪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
古代西方虽然不象古代中国一样拥有一套完整的风水学说体系,对地理环境中各因素对建筑设计都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但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对西方古代建筑影响仍然是很明显的。
例如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的石头建筑及其建筑群体的形式,均与古希腊的地质景观条件有关,古希腊内地多山,土地贫瘠,但盛产大理石,为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
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其建筑群体布局以自由的、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为主流。
1. 2 工业时代现代建筑的地理环境“虚无”论对建筑学来说,地理环境因素对建筑的影响不像“决定论”本身在社会理论中的地位那么长久而稳固,长久以来,大多类型的建筑的设计仅从形式美学、空间、结构技术等等方面考虑,而看不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长江上游地区水电开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王雅琴(浙江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杭州310018)摘要:长江水能资源丰富,其中上游地区水能蕴藏量占全流域近87%。
这个区域是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有大量的水电工程预备建设,未来将性大大规模的梯级水电站群,这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
生态保护的正向演化和水电开发的负向退化交汇,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系统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
本文根据长江上游现有水电开发规划对长江上游未来形势进行预测和探讨;分析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后针对梯级开发提出有效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措施。
关键词:水电开发;梯级电站规划;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友好引言:长江上游地区是指宜宾以上的长江流域区域,也是长江自然环境复杂、水系发达、水资源充沛、生物多样性丰富并且屏障功能突出的区域。
流域年均水资源量约占全国的1/3,可开发水电资源占全国的1/2。
长江上游是我国水电资源最集中的地区,特别是金沙江、雅砻江、岷江、乌江的梯级开发,在我国水电资源开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中国掀起了一阵史无前例的河流水电开发热潮,西南部分大江大河都规划了梯级水电站。
截止至2008年,长江上游地区已建和在建的各类水库45600多座,其中大型水库有34座,规划将建的大型水库达30余座,总库容约2000亿m³。
如若建好,长江上游径流量的40%可能5然将会被水库拦截,通过水库调蓄增加的上游消耗性用水至少有250亿m³,而加上南水北调工程的饮水,未来长江上游地区将减少来水500亿m³以上[1]。
开发可再生的水资源无疑对我国的能源工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大规模的梯级水库的建设对河流水文过程、泥沙输送、水生动物及河流两岸的自然景观都有巨大的再造作用,这对整个流域的水资源配置与合理使用产生重大影响。
1 长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概况长江水量丰富,水流落差大,水能资源非常丰富,全流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平均功率2.68亿kw,年发电量10270亿kw·h,约占全国总量的53.4%,而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则占全流域的87%,宜宾以上的金沙江水系又占全流域的45%。
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梯级开发规划有以下5个方面:1.1 金沙江梯级规划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河段,流域面积34万km²,其主源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
金沙江干流是我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河流,是我国能源规划战略布局的一大水电基地。
根据现有规划,金沙江将建设26个梯级电站,相当于每不到90公里就有一个[2]。
1.2 雅砻江梯级规划雅砻江流域面积12,8万km²,年径流量604亿m³,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也有工业用水,灌溉的作用,同时控制江流洪水,上游河段还需分担南水北调的任务。
雅砻江已建成磨房沟电站和二滩水电站,并有10个拟建和在建水电站[3]。
1.3 大渡河梯级规划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全长1062km,流域面积7.74万km²,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56 亿立方米,是水能资源比较集中的河流,共规划梯级电站22级,其中龚嘴,铜街子电站已经建成。
1.4 青衣江梯级规划青衣江在飞仙关以上为上游,河长147km,控制集雨面积8750km2,飞仙关以下为中下游,河长 142km,区间集雨面积4147km²。
总计干流长289km,落差2844m,流域面积12897km²。
青衣江上游为山区河流,生产和生活用水量不大,目前在支流玉溪河已建成玉溪河引水工程,灌溉岷江以西的86.64万亩耕地。
干流从宝兴县硗碛至飞仙关三江口近97km河段内,天然落差1395m,平均比降14.4‰。
中、下游的开发目标是以长征渠引水工程为中心,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结合城乡生活用水及发电[1]。
1.5 岷江梯级规划岷江是长江水量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岷山南麓,干流流经1062千米,沿途汇入黑水河、杂谷脑河、大渡河、马边河等重要支流,在宜宾汇入长江。
流域面积13.3万km²。
干流上游河段主要任务为发电、工农业、防洪及生活用水;中下游主要任务是灌溉、防洪和航运。
2 水电开发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河流水资源的功能,并不仅仅在于利用水力发电,它至少还包括航运、生产与生活用水、减轻污染、维持生物种群与生态系统、保持河流演化的自然平衡、维护河流的景观与游憩价值等等。
我国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程度不高,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但是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过分强调防洪和发电的需要,而忽略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2.1 有利的环境影响2.1.1 将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节约能源水电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代替了会产生污染的火电,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的效率且基本上不改变水质,有效减轻了环境的污染。
2.1.2 拦洪蓄水据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统计,法国每年洪灾损失约5000万法郎,印度为27.6亿卢比,日本为52.78万美元[4]。
面对严重的洪水灾害,水利工程往往有着重要的抵御功能。
水库库容拦蓄洪水,削减进入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达到减免洪水灾害的目的。
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比单个水库更能抗御洪涝等自然灾害。
2.1.3 水库库区多开发人工湿地[5],调节生态环境在一个流域上建设多个水库,从而形成许多库湾,生长多种植物和动物,成为人工湿地,为湿地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先决条件。
并且人工湿地可改善当地的环境及气候。
水库库区人工湿地的形成提高了局部的生物多样性。
2.2 负面的环境与生态影响2.2.1 河川径流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江上游径流呈现减少趋势。
按照1992年-2003年的12年平均,长江上游年径流略有降低,但汛期以后(9-11月)减少非常严重。
(图1)从河川径流变化来看长江上游地区水资源有减少的趋势。
而梯级电站的建立使问题更加突出,尤其在平枯水季节,降水断流问题频发。
以岷江上游为例,大量水库的建成使岷江基本成为了人工河道,梯级开发对河流水文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岷江上游水电占多数调节能力很低,并多采用引水方式发电,干流大坝的修建,是坝上水位与天然水位相比抬高了很多,另一方面人工引水到河岸的一侧,在通过水轮机下泄,造成坝下沿江河段江水减少,部分河段甚至断流[6]。
图1 长江上流主要控制站径流变化2.2.2 水域生境被破坏水域生态环境被极大地改变了。
概括下来有以下几点:河流连续性、生态完整性丧失;水深增加、繁殖季节水温降低;泥沙淤积;下游水位明显变化;水质恶化、富营养化加剧[7]。
2.2.3 威胁了库区生物多样性[8]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原来陆地、丘陵的形态,使其逐渐破碎化、岛屿化,对水域的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长江是我国淡水鱼类最丰富的区域,上游是我国重要的鱼类产卵场,直接关系着鱼类的繁衍和物种的保存。
绝大多数鱼类对长江上游河流生态系统的流水及沿带生境有着高度的依赖性,长江上游河段特有鱼类,大多数终生在流水中生活,它们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生态习性同栖息地的水流、河床物质和底栖生物相适应[9],如果梯级大量开发付诸实施,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水温降低、含氮量过高、生境破碎、下泄水空气过饱和[10]、河流自然水位变化等问题对鱼类的负面影响将十分严重。
以岷江上游为例,(以鱼仔溪水电站为代表点,其变化见表1)岷江上游干流水生生物种类的变化体现了水电开发对于水生生物的影响。
表1 各断面浮游动物区系组成2.2.4 灾害增加虽然水电开发防御了洪水,建立人工湿地,为局部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但是大型水电站的修建对库区乃至长江下游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11]。
河谷地带自然灾害数量多、规模大,成条状或片状分布,破坏程度十分严重[12]。
电站开发建设、库区移民搬迁重建,以及水库水位周期性涨落还可能产生新的地质灾害问题,加剧地质灾害。
3 以生态友好的途径实现水电开发想要快速并有效地提高国民经济,实施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是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复杂[13],可能影响到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应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水电开发问题,协调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首先,政府及各部门、流域管理者、水库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应建立科学的水资源开发保护机制,加强流域开发总体规划,强化流域综合管理[14]。
其次,考虑水电站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设置河流鱼类资源保护区。
鱼类物种资源的保护必须以水域生态的保护为前提。
国际上采用的保护措施有:限制捕捞、修建过鱼设施、实行人工繁殖放流、通过工程措施调节水坝下泻水流以减少对鱼类的不利影响[15],以及对一些关键栖息地或关键的生态条件采用人工措施进行恢复和创建等。
最后,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8],水电站是受益者,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向受影响的河流生态进行补偿。
参考文献:[1]孙鸿烈.长江上游地区生态与环境问题[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谢庆生.生态优先+确保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可持续发展[R].北京:2013.[3]陈云华.雅砻江流域近期水电项目开发输电规划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07,26(1):16-19.[4]郭佩珍.国外洪水灾害及其防治[J].上海水利,1991,(2):41-43.[5]王国芳,李先宁,金秋.人工湿地生态净化功能的强化研究[A].给水厂、污水厂运行与管理及升级改造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6]岷江断流了,/info/2001/5/52809.htm,2013/12/19[7]何瑞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中国水运,2012,12(7)∶178-179.[8]栾丽,杨玖贤,何月萍,等.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四川环境,2013,32(1):78-83.[9]李陈.长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初探[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10]殷大聪,刘强,桑连海,等.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制约的协调对策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28(12):43-45.[11]翁立达.长江的保护与开发[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12]张炜.论长江上游生态建设管理的体制障碍与生态建设措施[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13]黄薇,陈进.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初探[J].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14]翁立达.长江生态与环境——现状与挑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5):614-618.[15]范继辉,程根伟.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第六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