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早发白帝城写作背景
- 格式:ppt
- 大小:359.50 KB
- 文档页数:8
《早发白帝城》古文解析早发白帝城古文解析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他从巫山早发白帝城的情景。
这首诗在运用古文抒发情感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意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将对《早发白帝城》进行古文解析,分析其词句运用和意境描绘。
诗句早发白帝城古风壮丽情绪凄凉寓意乘舟离别唐代历史人物李白用"早发白帝城"作为诗歌的开篇,起到提醒或警示的作用。
白帝城位于今日重庆奉节县,是三峡中的一座古城。
它不仅有着背靠巍峨的南川山脉和临江而建的独特地理优势,更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早发"意味着李白很早就离开白帝城,这暗示着诗人即将面临的离别和别离的情感。
这首诗的古风气息非常明显,诗中出现的"白帝山"和"巫山"都是古代著名的山峰,给人一种遥远而崇高的感觉。
"白帝"原是巫帝之一,其山为白帝巫山,意味着山的高峰和雄伟壮丽。
"巫山"又因为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和后羿射日的故事而闻名于世,给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感觉。
这两座山峰的出现使整首诗更具古老的韵味。
诗中的情绪则是凄凉和无奈。
诗人不断地提到"离","别"等字眼,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蜀道","崦嵫","玲珑"等词语都在表达诗人离开白帝城的无力和无奈之情。
"蜀道"指的是蜀地险峻而艰难的山路,"崦嵫"则是泛指巫山附近的地方。
通过描绘这些景物,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使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这首诗意境描绘也非常丰富多彩。
首先,诗人通过"白帝山"的"高出群峰","对影成三人"等描写,表达出了白帝城的壮丽和恢弘。
早发白帝城江水奔流历史与诗意交织江水奔流,从古至今,一直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诗意的浪漫。
早发白帝城,是诗人李白《登白帝城》中的名句,描绘了江水的壮丽和奔放。
本文将以这句话为线索,探讨早发白帝城江水所蕴含的历史与诗意。
一、白帝城的历史渊源白帝城位于中国重庆市奉节县,是三峡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史书记载,白帝城始建于秦朝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白帝城是三峡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塞和通往蜀地的关键节点,曾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
这里的江水见证了白帝城的兴衰,承载了无数英雄的豪情壮志。
二、江水的奔流与历史交织江水是白帝城的重要特征,贯穿了这座古城的历史发展。
白帝城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三峡的起点,这里的江水奔腾激荡,奇峡陡崖尽显江水的壮丽之美。
江水既是白帝城的壮丽背景,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历史上,江水为白帝城的农业、渔业和交通运输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三、白帝城的诗意风景江水之美不仅体现在其壮丽的奔流上,更融入了白帝城的诗意风景中。
白帝城自然环境独特,山水相间,景色宜人。
登上白帝城,可以俯瞰江水的壮丽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同时,白帝城还是许多文人雅士的创作灵感之地,他们借助江水的奔腾和山水的秀美,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描绘了江水的壮丽,也抒发了诗人们的情怀和思考。
四、历史与诗意的交织江水奔腾的历史与白帝城的诗意风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历史使江水变得更加庄严,江水为历史增添了动人的色彩。
而江水又给诗意风景增添了生动的背景,使之更具魅力。
这种历史与诗意的交织,使白帝城成为了旅游胜地,并影响了许多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
他们从江水中汲取灵感,为白帝城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吸引力。
综上所述,早发白帝城江水奔流历史与诗意交织。
白帝城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渊源和诗意风景的城市,其江水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兴衰,也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早发白帝城》创作背景:又作《白帝下江陵》“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年李白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政治热情,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希望能够挥戈“扫胡尘”,一清中原,以功报国。
然而,不久,永王兵败,李白也因此被定了“附逆”罪名,开始关押于浔阳狱,后又被判流放夜郎。
乾元二年(759)三月,李白行至巫山附近白帝城,恰逢唐王朝颁布“天下现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的赦令,遇赦。
一生渴望自由、追求解放的诗人,突然间恢复了人身自由,感到狂喜无比,当即从白帝城乘船东下,急返江陵。
这首诗就是诗人在东下江陵途中所作,表现了诗人重获自由时欢畅轻快的心情。
解析: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
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
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
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札朴》)公元755年十一月,大军阀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发动叛乱,从范阳起兵,率领十五万人马向南进军。
儿童必背古诗《早发白帝城》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唐诗宋词今年小一年级新生就会用上新教材了,新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例,所以为了让宝贝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期间,家长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学习古诗文了,下面分享小学期间必背的古诗词给大家,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山上,为东汉公孙述所筑。
朝:早晨。
辞:告别。
江陵:今湖北江陵。
还:返回。
啼: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
古诗今译
早晨告别彩云间的白帝城,到江陵的千里路一日即可回返。
两岸的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响,一叶小舟已驶过万重山峦。
名句赏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经过十五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白帝城时。
突然传来大赦的消息,李白满怀对生活的憧憬乘船顺流而还,写下这首诗,抒发了重获自由的欢愉和喜悦之情。
起句写得热情奔放,彩云间三字不仅写白帝城地势高峻,也赋予全诗一种爽朗明丽的色彩,而一个辞字更写得传神,表达了诗人一旦获得自由后的惊喜情态。
第二句实写顺流东下的情景,后两句为补叙之笔,描写行程的经过,特别通过经常使人感到哀婉悲凉的猿鸣反衬出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轻舟的轻字,用得巧妙,是写实,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真正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全诗译文及赏析《早发白帝城/ 白帝下江陵》是由唐代诗人李白所创作,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唐代: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译文及注释译文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译文二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还:归;返回。
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创作背景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经四川。
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
《早发白帝城》原文及译文《早发白帝城》原文及译文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早发白帝城》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发白帝城》原文:李白〔唐代〕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译文: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早发白帝城》赏析: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留讨安禄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肃宗。
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怀疑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
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
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辞白帝彩云间”“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
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
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唐诗赏析《早发白帝城》唐诗赏析《早发白帝城》是诗仙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诗作将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与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畅快放松的心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早发白帝城》唐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发白帝城》年代: 唐作者: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诗赏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
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
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
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
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札朴》)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的写作背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唐代大诗人李白流传至今的古诗中,《早发白帝城》是最为人熟知的古诗之一。
很多人在最初接触唐诗时,就会背诵它。
这首节奏轻快,意境优美的古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呢?早发白帝城写作背景《早发白帝城》的写作背景与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有关。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山与史思明起兵谋反,发动战争,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动乱。
次年(756)七月太子李亨(玄宗第三子)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至德。
九月永王李璘(玄宗第十六子,李亨异母弟,生母早逝,由皇兄李亨抚养)奉命镇守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在江陵设置官署,招揽人才。
此时的李白和他的夫人宗氏正在庐山避难,国难当头李白心急如焚。
正在不断招募贤才的永王与他的部队经过九江时,派身边谋臣韦之春上庐山请李白加入他的幕府。
韦之春拜访李白请他入永王府做幕僚的过程中,李白的夫人宗氏始终阻止李白下山。
宗氏原是旧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楚客因支持韦后在唐隆政变中被杀,宗氏不愿李白接近政治。
怎奈韦之春三次恳请李白,李白最后只好随他下山,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李白成为永王的幕僚,然而还没有开始为永王出谋划策一场风暴袭卷而来。
因永王不服从肃宗命令,肃宗派兵讨伐永王,永王最后被杀,李白随后被抓关入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监狱,罪名是“附逆作乱”。
被冤入狱仿佛是当头一棒,让李白来不及闪躲就被这场风暴就被裹挟其中。
当他被关在浔阳监狱里时,宗氏请求狱卒对年老的李白多加照顾。
虽得到狱卒照顾,但李白的身体还是每况愈下。
乾元元年(758)春,李白拖着病弱的身体被告知即将流放夜郎(贵州省桐梓县),一直照顾李白的狱卒和另一位小卒负责押解李白前往夜郎。
山高路远,李白一路走得非常缓慢。
好心的狱卒以李白体弱患病为由,延长了李白赶赴夜郎的期限。
一路上李白受到各地朋友的款待,九月李白到达江陵,在这里他遇到了郑判官,并给他写了一首赠别诗。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
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早发白帝城》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一般读者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
其实诗人是把遇赦回江陵时愉快的心情和江山之壮丽多姿、顺水行舟之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
明白了这些情境内涵,美感就更为丰富。
前人对此诗好评如潮,如《唐宋诗醇》卷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
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
"又丁龙友云:"此是神来之调。
"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
应时《李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
《早发白帝城》- 原诗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清晨,我走到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的猿猴,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长江1.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
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前人或以此诗为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
然细审"千里江陵一日还"诗意,可知曾从江陵上三峡,此当为返还之作。
应是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途中,到白帝城时忽遇赦命,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
《早发白帝城》唐朝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公元759年,李白762年去世。
白帝城,在现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江陵,在现今湖北省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是沿着长江而下的一段水路。
公元759年春天,李白因为李璘案,被贬夜郎,就是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在现今的贵州省。
李白选择的路线是经由四川,再到夜郎。
走到重庆白帝城(当时的重庆还不是直辖市,属于四川地界),得到被赦免的消息。
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第16子,唐朝一场安史之乱,不知道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
大厦将倾,名将郭子仪,挺身而出,平定叛乱。
但是,乱后重建,各方力量,彼此博弈。
主动站队,而是被动牵连。
有人鸡犬升天,有人牵连受害。
李白曾经写过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之一是: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王正月,乃是春秋中,微言大义的最重要的例子之一。
正月,是开年第一月,象征着开始,加上一个王字,暗含有得道之主,开始统治的味道。
一个反王,李白用了王正月,这在古代文人阶层,彼此倾轧的环境下,是会致命的。
此时已经58岁的李白,比杜甫去成都时,还大了十岁。
杜甫去成都,还有有人接济,李白如果去了贵州,在当时是蛮夷未开化之地,等待他的,会是无限的苍凉。
走在半路,收到赦免的消息,轻舟过万重山,如释重负的心境,穿越千年,我们仍然可以感知到。
此时的李白一定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会在3年后,戛然而止。
大难不死的李白,从心里到精神,都会更向着洒脱的诗仙进化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