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4.25 MB
- 文档页数:141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和杀菌剂发展趋势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植物病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绪论单元测试1. 我国约有森林病害1000多种,目前危害较严重的约60多种。
A:错B:对答案:B2. 世界林木三大病害包括()。
A:榆树枯萎病B:松红斑病C:五针松疱锈病D:松枯梢病E:板栗疫病答案:ACE3.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性决定了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具有()特点。
A:发生严重而频繁B:病害分布及组成的特殊性C:病害发生因素复杂D:病害种类极其繁多E: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加答案:ABCDE第一章测试1. 导致植物发病的生物因子称为病原。
A:对B:错答案:B2. 由生物病原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A:对B:错答案:A3. 植物病害都要经过一个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最终都表现出一定的病征。
A:对B:错答案:B4. 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识别的症状称为外部症状。
A:对B:错答案:B5. 根据病害症状可对病害做出初步诊断。
A:对B:错答案:A6. 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有病征,而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无病征。
A:错B:对答案:A7. 在有利发病的条件下,植物侵染性病害都可以产生病征;如细菌的菌脓,菌物的霉层。
A:错B:对答案:A8. 生物病原主要包括()。
A:细菌B:菌物C:病毒D:线虫E:寄生性种子植物答案:ABCDE9. 细菌病害常见特征是()。
A:霉状物B:菌脓C:粉状物D:点状物答案:B10. 植物病害与伤害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植物病害的形成要经过()。
A:组织变化B:病理变化C:寄生变化D:形态变化答案:B第二章测试1. 吸器是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枝,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从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的菌丝变态结构。
A:对B:错答案:A2. 分生孢子器为一种无性子实体。
A:对B:错答案:A3. 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卵孢子和游动孢子是菌物的无性孢子。
A:错B:对答案:A4. 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和子囊孢子是菌物的有性孢子。
A:错B:对答案:B5. 菌物的有性孢子是经过性细胞结合后产生的孢子,因此,有性孢子的细胞核是二倍体。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导学案一、导入你是否曾经注意到,身边的植物会遭遇各种病害的侵略?这些病害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将进修《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二、目标1. 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规律。
3. 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展规律。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和预防控制。
三、观点诠释1. 植物侵染性病害:指植物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侵入并引起的疾病。
2. 分类:按病原微生物的不同,植物病害可分为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等。
四、发生规律1. 病原微生物侵入:病原微生物通过伤口、气孔、根部等途径侵入植物体内。
2. 感染病原微生物:植物组织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发病变。
3. 病原微生物繁殖:病原微生物在植物体内迅速繁殖,加重病害。
4. 病害发展:病害逐渐扩散至整株植物,导致植物发展受阻,产量减少甚至死亡。
五、发展规律1. 病害传播: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水、土壤、昆虫等途径传播,加速病害蔓延。
2. 病害防控: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菌剂、清除病株、优化发展环境等,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3. 抗性培育:选育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六、案例分析某果园的苹果树出现了真菌性病害,导致果实腐烂、产量下落。
经过专家分析,发现病原微生物是通过风传播引起的。
果园主人采取了及时喷洒杀菌剂、清除病株等措施,成功控制了病害的蔓延,果园恢复了正常发展。
七、总结通过进修《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我们了解了植物病害的定义、分类、发生规律和发展规律,掌握了预防和控制病害的方法。
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珍爱植物健康,增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八、拓展延伸1. 请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探讨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2. 了解不同季节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莫继荣摘要任何一种病虫害的零散发生到发展必须具备病虫来源、寄主植物、传播途径三大要素;它成为流行爆发性病虫害也必须包括寄主植物、病虫来源、环境条件三大要素。
从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爆发是一个随时间推进的危害度递进过程,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的。
所以不要等到一种病虫害爆发了才采取措施。
任何一种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大方针是预防为主,采取生物与物理方法综合防治,实现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
具体是指: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尤其是在其越冬越夏的藏身之处,采取措施减少病虫基数;掌握主要流行性病虫害的寄主范围,采取抗病虫害的不同寄主植物轮作;营造一个利于植物健康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如合理密植,开沟排水等;建立病虫害定期调查、预测预报体系,在一个病虫害发生之初就要采取控制措施(如杀虫灯、矿物农药和有机农药使用)。
一、基本原理有机农业中的有机种植主要是解决不用化学投入物、不用转基因品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不用转基因品种,在转基因品种没有普及,绝大部分是常规品种的今天,不存在任何问题。
关键在于农药使用泛滥的今天,抗药性害虫成了优势群体以后,如何解决不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问题,它与不用化肥生产有机农产品,并列成为有机种植需要解决的两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
(一)、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原理有机种植认证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其寓意有三点:1、其一,土壤退毒、优良土壤结构培育、良好土壤理化性状形成,需要这个时间;其二,轮作制度培肥土壤,有机肥的矿化速度,土壤肥效的物质循环补偿能力需要这个时间建立;其三,害虫天敌数量的恢复,植物多样性和昆虫多样性交互作用的生态平衡建立需要这个时间。
美国有人作过这样的试验:一块独立农耕地抛荒两年,任其杂草横生,第三年种上作物,发现地力更肥了,病虫害也不要用药防治了;又如,北方冬季严寒,处于休耕,北方土地比南方土地肥沃。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接触阶段:病原体与寄主植物发生接触,通常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植物部分(如叶片、茎等)或接触受感染的工具、人员等。
此阶段病原体会附着在寄主表面。
2. 附着阶段:病原体附着在寄主植物表面后,通过分泌胞外多糖等物质形成粘附结构,以便更好地固定在寄主表面。
3. 入侵阶段:在附着阶段完成后,病原体会通过一些特殊结构(如菌丝、根须等)侵入寄主植物的组织。
入侵途径可以是通过伤口、气孔、根尖等。
4. 扩散阶段:在寄主植物内部,病原体会迅速扩散并感染更多的寄主组织。
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病原体分泌一些抗寄主物质,抑制寄主免疫反应。
5. 繁殖阶段:一旦病原体侵入寄主并适应环境,它会开始繁殖并产生更多的病原体。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体内或体外的方式传播给其他植物。
6. 寿命阶段:病原体在寄主植物内部生活的时间通常是有限的,一旦它们消耗了寄主提供的养分,它们会死亡或进入休眠状态,等待下一次侵染机会。
侵染循环指的是病原体从一个寄主植物到另一个寄主植物的传
播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如空气传播、昆虫传播、土壤传播等。
不同病原体的侵染循环时间和传播途径也各不相同。
了解病害的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对于病害的防治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细菌病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控措施
植物细菌病害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其发生有以下特点:
1. 寄主广:植物细菌病害能够感染许多植物,例如,番茄、土豆、烟草、青椒、豆类等。
2. 传播迅速:植物细菌病害的传播非常迅速,往往在病害发现后不久就会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病害。
3. 难以控制:植物细菌病害不同于真菌病和病毒病,在防治方面难度较大,特别是在病害爆发后控制起来更加困难。
因此,防控措施应当加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确保植株的健康:加强植株的养护工作,提高植物抗病能力。
2. 加强管理:定期清理枯萎叶片和植物残体,消毒工具和设备,以及防止外来病菌的入侵。
3. 多管齐下: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防治,如合理使用农药和生物制剂,并配合套袋、覆膜、灌溉和排水等综合措施。
通过以上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植物细菌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园艺植物病理学第四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寄主植物的抗病性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害循环病害的流行与预测预报<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第一节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寄生性(Parasitism) 指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锈菌、白粉菌、霜霉菌、黑粉菌、病毒非专性寄生物(Non-obligate parasite):蠕孢菌、丝核菌、镰刀菌、链格孢菌、细菌强寄生物、弱寄生物、严格腐生物。
<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二、致病性(Pathogenicity) 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一般来说病原物是寄生物,但寄生物不全是病原物。
寄生性的强弱不能代表致病性的强弱。
同一种病原物的不同小种、菌系、株系或群体,致病性的强弱可能有所不同,称为致病力(Virulence)强弱的差异。
强毒系,弱毒系。
<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第二节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和寄主的抗病机制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夺取寄主细胞的营养物质吸收寄主细胞养分、水分分泌酶:如果胶酶分泌毒素:如AK毒素、HT毒素分泌生长调节物质: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
多糖类物质防御反应抑制物机械压力<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抗病性的定义: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活动的能力。
抗病性的类型:免疫、抗病、耐病、感病、避病。
免疫:完全不发病。
抗病:发病较轻或很轻。
耐病:发病较重但产量损失小。
感病:发病较重并且产量损失大。
避病:寄主感病时期和病原物盛发期错开。
水平抗性:多基因控制、数量遗传、非小种专化抗性。
垂直抗性:单基因抗性、质量抗性、小种专化抗性。
<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寄主的抗病性机制结构(物理)抗病性与生化(化学)抗病性先天抗病性(固有或被动抗病性)与诱导抗病性(主动抗病性)<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一、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遭受的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气候变化是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会导致气温、湿度和降雨量等气候要素的改变,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环境。
例如,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会导致植物体内水分蒸发过快,容易引发植物的水分胁迫病害;而高湿度的气候条件则容易造成植物叶面湿度过高,从而促进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土壤环境也是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壤中的病原体和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土壤颗粒和根系等途径侵入植物体内,引发植物病害。
土壤中的病原体主要包括土传病原菌、土传病毒和土传线虫等。
土壤中的病原体含量和土壤质地等因素都会影响病原体的侵染能力和植物的感病程度。
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也是影响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了其对病原体的感病性。
一些植物品种对某些病原体具有较高的抗病性,而另一些品种则对同一病原体易感。
因此,在进行植物育种和种植管理时,应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害的发生还与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管理措施有关。
一些因素,如水分管理不当、肥料施用过量或不足、植物密度过大等,都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受到抑制,从而降低了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容易引发病害的发生。
因此,在种植管理中,要合理调节水分和养分的供给,保持植物的生长状况良好。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种植结构的调整、病原体的引入和传播等,都可能导致新的病害问题出现。
例如,农民为了追求高产量,常常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土壤和植物遭受污染,进而引发病害的发生。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注意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避免给植物和土壤带来负面影响。
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气候变化、土壤环境、植物遗传特性、植物生长状况和管理措施以及人为因素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发生原因,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