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观察法
- 格式:pdf
- 大小:94.12 KB
- 文档页数:3
第七章资料收集方法资料收集方法一、文献法(一) 概念与特点1.概念(1)定义:根据一定的调查目的而进行的收集和分析书面或声像资料的方法。
(2)文献:专门建立起来储存与传递信息的载体,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记录。
广义的文献——一切文字、符号、图像、视频、音频等。
狭义的文献——文字和数字记载的资料(3)基本要素:有一定的信息(知识内容);有一定的物质载体;有一定的记录手段(声音、图像、符号等)2.特点(1)通过文献调查可以得到启发,确定调查课题(2)可以对调查对象形成初步印象(3)可以了解与调查课题有关的政策、法律(4)间接性(不直接接触调查对象,减少调查者的主观影响)(5)效率高,花钱少,且不受时间限制(历史性)(6)不完全性(没有直接反映或很少有与调查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7)历史性决定着记载的资料与现实有出入(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文献记载时的时代局限性)(二) 文献资料的种类1.根据文献资料的加工程度(1)原始资料:未经加工的或者仅在描述水平上整理加工的资料(如实验记录、谈话记录、观察记录、日记、笔记、信件、档案、统计报表等)。
(2)次级资料: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系统整理过的资料(如文摘、评述、年鉴、辞典、百科全书等来自于原始资料或他人的研究成果的资料)。
2.按文献资料的形式(1)文字文献:用文字记录的文献资料。
(2)数字文献(统计文献):用数据、表格等形式记载的资料(统计报表、统计年鉴等)。
(3)图像文献:用图像形式反映一定社会现象的文献(电视、电影、图片、照片、录像等)。
(4)有声文献:用声音反映一定社会现象的文献(唱片、磁带、CD等)。
(三) 文献资料的收集1.紧密围绕研究课题收集文献资料,尽量收集原始资料(数目检索、计算机检索;向专家咨询)2.文献资料的鉴别与筛选: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有用的文献类型和篇目,对可能得到的文献进行归类(选择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内容上引用不同观点、事实的代表作)。
第七章教育察看法本章重点:教育察看法的含义、特色、种类;有构造察看与无构造察看的种类及其方法;教育察看法的实行步骤与方法,教育察看法的实行要求。
科学研究始于察看。
察看是一种有目的、存心识的认识活动。
察看结果是研究者形成判断和推理的依照。
察看法是一种描述性研究方法,它既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独立使用,有时也可作为一种其余研究方法的协助方法之一。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察看是研究四周世界的主要方法,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日,察看仍旧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第一节教育察看法概括察看是教育的先导。
教师只有仔细地察看学生,全面地认识学生,才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及特色,拟订出确实可行的教育举措,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教育察看法的含义与特色(一)教育察看法的含义教育察看法是指研究者经过感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的教育现象进行感知、记录、剖析,进而获取事实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始于察看。
“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是剖析研究。
察看是思想的门户,没有察看就没有思想的原料,就不行能形成问题意识去发现问题、思虑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想活动和科学的发展。
察看中的洞察力特别重要,只有在“观” 的基础上仔细进行洞察,才能剖析出有价值的信息。
中医的望、闻、切、问“四诊法”即察看,“观”而无“察”不行能对症处方、因材施教。
好多教师每日会遇到很多教育现象,因为“观”而无“察”,形不行问题,不进行思虑、洞察,所以大多惯于经验教课,不可以够进行教育创新。
教育察看能够分为科学察看和平时察看两大类。
狭义的教育察看单指科学察看;广义的教育察看既包含科学察看,也包含平时察看。
平时察看是科学察看的基础和初级形式,人们在平时察看中获取的大批信息,能够为科学察看供给灵感,科学察看是平时察看的高级形式,是有计划的科研活动。
科学察看应用与教育问题研究则为教育察看。
教育察看是科学察看,不同于平时察看。
第七章观察法
?
第七章观察法
第一节观察法的涵义、类别和基本原则
一、观察法的涵义
观察法是将调查者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根据一定的目的,用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观察仪器和观察技术,对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观察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作为科学的观察应具有如下特点:一,科学观察是具有研究目的的观察;二,科学观察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观察;三,科学观察是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观察。
二、观察法的分类
从调查行为的不同变量出发,观察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实验观察和非实验观察
从研究者能否对观察对象实行控制来划分,观察可以分为实验观察和非实验观察。
实验观察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下进行观察。
非实验观察是在自然的环境下进行观察。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能对观察环境及有关因素实施控制,而后者则完全自然发展,无法进行控制。
2.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从研究者的观察方式来划分,可分为结构性观察和无结构性观察。
结构性观察在于预先设计出观察指标;无结构性观察指研究者不预先设计出观察题目,也不专门谈就某一行为,而是观察和记录在研究对象本身及其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件。
3.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从研究者在观察中扮演的角色来说,又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参加到被研究对象的活动之中进行观察。
这类观察可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隐蔽观察,及参加到各种活动中却不暴露自己的身份。
目的是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和语言;另一种是非隐蔽性的参与观察,这种观察是对被研究对象不隐匿自己研究调查者的身份,并通过对方的支持,尽可能地为研究者提供方便,是研究者较充分地掌握资料。
非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不介入被研究对象的活动,而是作为局外人,通过观察,来收集所需要的资料。
这种观察完全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和语言。
三、观察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原则:全方位原则,在运用观察法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尽量以多方面、多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观察,搜集资料;求实原则,观察者必须注意,密切注意各种细节,详细做好观察记录,确定范围,不遗漏偶然事件,积极开动脑筋,加强与理论的联系。
要求:注意细节,做好观察记录;确定范围、不遗漏偶然事件;开动脑
筋,加强与理论联系。
四、观察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的优点有:第一,搜集非语言行为的资料方面优于其他的方法;第二,观察法的伸缩性较
大,有较充裕的时间与被观察对象接触;第三,如果观察是在非人为的自然环境中进行,那么被观察者不易因访问者的出现而在行为上失常;第四,观察者还有利于进行纵向研究,发现一些社会现象的倾向性。
它的局限性包括:第一,大多数观察,研究者对于环境因素难于控制;第二,只有较少指标可用数量表示,而大量的观察资料难于数量化;第三,观察研究的样本比较小;第四,观察者难以进入观察环境,接近观察对象。
第二节无结构观察
无结构观察是指不是根据预先设计的表格和记录工具实行有一定指标内容结构的观察。
一、无结构非参与观察
无结构非参与观察主要解决如下问题:观察的内容,具体包括对情景环境的观察,对人物的观察,对事物动因的了解,对社会行为的观察,对出现频率和出现次数的观察。
在无结构非参与的观察中需要注意记录的问题。
一个是何时作记录,另一个是记录的积累和保存。
当观察记录积累到很多时,可以采取分类索引的方法,以解决日后研究的困难。
要使观察及其记录达到相当的准确性,就要求观察者保持敏锐的反应、快速的记忆以及较强的记忆力。
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验证和补充。
此外,常用的方法是同时由几个观察者共同观察记录。
二、无结构参与观察
无结构参与观察是一种比较机动灵活的观察方式,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常常被人类学家用来研究原始部落、较小村庄和社区的群体生活。
当代的一些国外学者经常采用此方法。
无结构参与观察最大特点:不会引起被观察者的心理障碍。
无结构参与观察的优点很多,不过有两点容易对此方法的结果产生质疑:一是因为无结构,所以不同的观察往往有不同的结论,而是参与的程度越高,资料的主观色彩越浓。
第三节有结构观察
一、有结构观察的涵义和范畴
所谓有结构观察,主要是指观察者在观察前设定所要观察的活动和行为,并根据预先假设的反映类型,制定出严格的观察记录表格。
观察是在这种严格控制下进行的,这种方法也被称之为有控制的观察。
有结构
观察的内容范畴有:物质表征、动作行为、态度行为三个方面。
二、有结构观察的程序
有结构观察对于记录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一般来说它不采用参与观察法。
有结构观察的程序包括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拟定调查提纲;确定观察总体范围;确定要观察的社会现象和具体项目;确定观察对象;制定科学的观察表格。
2.实施阶段。
此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完成观察记录。
记录有两种:一种是文字记录,它要求简洁、清除、准确。
3.检验阶段。
此阶段是对观察结果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许多研究这常常采用多种观察方式来检验效度和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