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法-针灸学
- 格式:pptx
- 大小:3.13 MB
- 文档页数:27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头皮刺激线的部位和主治.⑴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属督脉,自神庭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神志病和鼻病⑵额旁一线: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眉冲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胸部疾病和鼻病。
⑶额旁二线:在额旁一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属足少阳胆经,自头临泣穴向前,经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腹部,眼病。
⑷额旁三线:在额旁二线的外侧,自足阳明胃经头维穴之内侧0.5寸处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萎,早泄、子宫脱垂和眼病。
⑸顶中线:当顶部中点,属督脉,自前顶穴向百会穴沿皮刺1.5寸;主治:腰腿足的偏瘫,麻木和疼痛等病症。
⑹顶颞前斜线:从顶中线的前神聪穴,沿皮刺向颞部的悬厘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胃经、三焦经,,由上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面部的疾病。
⑺顶颞后斜线:从顶中线的百会穴,沿皮刺向颞部的曲鬓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由上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头面部感觉异常。
⑻顶旁一线:在顶中线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自通天穴沿皮向后针刺1.5寸(通天透络却);主治:腰腿的偏瘫,麻木,疼痛等。
⑼顶旁二线:在顶旁一线的外侧,顶中线旁开2.25寸,属足少阳胆经。
自正营穴沿皮向后针刺1.5寸主治:肩、臂、手的偏瘫,麻木,疼痛。
⑽颞前线:颞部鬓角后,属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自颔厌穴向下,沿皮刺向悬厘穴;主治:头面颈如瘫痪,麻木痉病,失语,齿病、眼病等。
⑾颞后线:在颞部耳上方,属足少阳胆经,自率谷穴向前下方,沿皮刺向曲鬓穴;主治:颈椎病,耳病,眩晕。
(12)枕上正中线: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线的垂直线,属督脉,自强间穴向下,沿皮刺1.5寸,达脑户;主治:眼病(13)枕上旁线:在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治疗复习:头针疗法
的操作方法
按照病情刺激区,采用坐位或卧位,局部进行常规消毒,用26-28号、1.5-2.5寸长的不锈钢毫针,针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用夹持进针法刺入帽状腱膜下,达到该区的应有长度后,要求固定不提插,捻转时用与拇指掌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掌指关节连续伸屈,使针身左右旋转,每次2-3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捻转2-3分钟,留针5-10分钟。
捻针时或间隔时都要嘱咐患者或其家属协助活动肢体,加强对患肢功能的锻炼。
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捻两次即可起针,起针后用于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瘫痪病人一般每日或隔日针一次,连续10-15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后再开始下一疗程。
1。
《中医针灸学》头针耳针疗法膏药穴位埋线针刀宫氏脑针线雕美容减肥四维一体疗法头针疗法头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区(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以治疗脑源性疾病为主的一种疗法。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明代张介宾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
由于“头为诸阳之会”,人之手足三阳经以及督脉,均上行头部。
因此,针刺头部的有关刺激点,通过经络的传导,可以调整脏腑、躯干和四肢的功能。
1.刺激区的部位及主治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以下两条规定线。
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中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图10-83)。
眉枕线:是从眉上缘中点至枕外粗尖端的头侧面连线(图10-83)。
(1)运动区:位于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
运动区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间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面运动区,亦称言语一区(图10-84)。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
(2)感觉区:位于运动区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图10-85)。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后头部、颈顶部疼痛和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感觉区配合内脏区(胸腔区、胃区、生殖区)可以用于有关部位外科手术的头针麻醉。
(3)舞蹈震颤控制区:位于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图10-85)。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和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4)晕听区:位于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图10-85)。
第二十八单元头针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为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
额中线【部位】在额部正中,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头痛、失眠、健忘、癫狂痫、鼻病等。
额旁1线【部位】在额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上焦病证。
额旁2线【部位】在额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中焦病证。
额旁3线【部位】在额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下焦病证。
颞前线【部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口腔疾病等。
顶颞前斜线【部位】从头部前顶穴(百会前1.5寸)至颞部胆经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治疗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
全线分5等分,上1/5、中2/5、下2/5分别主治下肢躯干、上肢、头面部的瘫痪。
顶颞后斜线【部位】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的连线。
与顶颞前斜线平行的线。
【主治】治疗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
全线分5等分,上1/5、中2/5、下2/5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头面部的感觉异常。
颞后线【部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率谷穴向下至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顶中线【部位】在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脱肛、子宫下垂、高血压、头顶痛等。
顶旁1线【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足太阳膀胱经承光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
【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顶旁2线【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到承灵穴。
头针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创用的。
1.术前准备认真检查和询问病人,以确定是否是适应证,有无禁忌证,根据病情拟定治疗方案;检查所需药品、器材等是否齐全,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施术前的一切准备;对病人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体位选择根据病情,明确诊断,选定刺激区,取得病人合作后,让病人采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适应症头针主要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偏瘫,肢端麻木,失语,皮层性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癫痫,脑瘫,小儿弱智,震颤麻痹,假性球麻痹等。
此外,也可以治疗头痛、脱发、脊髓性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失眠、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
4、操作方法(1).选穴方法单侧肢体病,选用对侧穴线;两侧肢体病,选用双侧穴线;内脏、全身性疾病或不易区别左右的疾病,可选用双侧穴线。
一般根据疾病选用相应的穴线,并可选用有关穴线配合治疗。
如下肢瘫痪选顶颞前斜线和顶旁1线。
(2).快速进针选用26—28号1.5—2.5寸不锈钢针,针身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人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将针快速推进到相应的深度。
头针持针式所示。
(3).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用拇指第1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1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以食指的指掌关节不断屈伸,使针体来回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
连续捻转2-3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再捻转两次,即可出针。
快速捻转使患者的针感增强,有些病例可提高疗效。
捻针时或留针时,家属协助患者(或患者自己)活动肢体,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疗效。
一般经3-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病变部位(患肢或内脏)可出现热、麻、胀、凉、抽动等感觉,这种病人的疗效常比较好。
头针的用法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又称头皮针、颅针。
募穴治疗相应脏腑疾病头部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头部是调整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头部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元神之府,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
阳经、心肝经经别针灸治则的近取气街、四海、标本、根结理论现代经络研究,是头针治病的理论依据针尖与头皮呈300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少,将针与头皮平行,沿刺激区刺入0.5-1.5寸。
如推进过程中针下有抵抗感,或患者感到疼痛较剧时,应立即停止推进,后退改变角度或重新进针。
头针的行针只捻转不提插。
左右快速旋转达200次/分左右。
一般可持续捻转2-3分,留针20-30分,留针期间每隔5分,重复捻针1次。
如针下无紧涩感,可快速抽拔出针;如紧涩难出,可徐徐捻转出针。
注意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可每日或隔日针刺一次,十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再作下一疗程头针主要用于脑源性疾病,亦可用于针刺麻醉。
注意事项(一)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加上头发覆盖,不易及时发现。
因此,必须作到针前严格消毒,针后按压针孔,以防感染。
(二)头针在治疗时刺激较强,故需掌握适当的刺激量,防止晕针。
(三)出针后应清点针数,防止遗漏(四)高热、心力衰竭、病情危重以及婴幼儿囟门尚未完全闭合者,不宜采用头针。
血压过高时,应待稳定后方可行头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