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下丘脑与垂体激素
- 格式:ppt
- 大小:4.01 MB
- 文档页数:39
组织学内分泌系统(1)脑垂体、下丘脑、松果体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其它器官内的内分泌细胞组成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称激素(Hormone)大多数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远处的特定细胞;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称旁分泌(Paracrine)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腺细胞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滤泡状;无导管;毛细血管丰富激素分类:化学性质含氮激素(包括氨基酸衍生物、胺类、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
分泌含氮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是:胞质内有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及有膜包被的分泌颗粒等含为固醇激素:分泌类固醇类激素的细胞超微结构特点是:线粒体较多,嵴呈管状;胞质内有较多的脂滴激素作用的器官或器官的细胞称靶器官或靶细胞。
靶细胞上有激素结合的受体含氮激素受体位于靶细胞的质膜上类固醇激素受体位于靶细胞的胞质内一、脑垂体位于蝶鞍垂体窝内,体积5*10*10mm,重0.5g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腺垂体:来自胚胎口凹的外胚层上皮。
分远侧部、中间部和结节部三部分。
远侧部最大,中间部位于远侧部与神经部之间;结节部围在神经垂体的漏斗周围。
远侧部又称前叶神经垂体:来自间脑底部的神经外胚层向腹侧突出的神经垂体芽发育而成。
分神经部和漏斗部两部分。
漏斗与下丘脑相连。
神经部和腺垂体的中间部合称后叶(一)腺垂体1 远侧部(Pars distalis)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少数围成小滤泡。
细胞间有否定的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分类:HE染色,腺细胞的嗜色性,分为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嗜色细胞(Chromophil cell)又分为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1)嗜酸性细胞数量较多形态: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19微米;胞质含嗜酸性颗粒(较大)分类:电镜下①生长激素细胞(Somatotroph,STH cell):数量较多,电镜下,胞质含电子密度高的分泌颗粒。
功能:合成和释放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Somatotropin,GH),促进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尤其刺激骺软骨生长,使骨增长幼年时期,GH分泌不足致垂体侏儒症;分泌过多引进巨人症,成人肢端肥大症②催产激素细胞(Mammotroph,prolactin cell):男女均有,男性较多。
高考下丘脑知识点总结下丘脑是人体内分泌和自主神经调节的重要中枢,对于高考生来说,了解下丘脑的相关知识点非常重要。
下面将对高考涉及到的下丘脑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下丘脑的结构和功能下丘脑位于脑的底部,由多个核团组成。
下丘脑的主要功能包括调节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以维持机体的稳态。
下丘脑还与其他脑区相互联系,参与了很多生理活动的调节。
二、下丘脑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1.下丘脑和垂体的关系:下丘脑通过下丘脑-垂体门静脉血管系统与垂体相连,控制垂体前叶的激素分泌。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被控制激素来调节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例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可以刺激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
2.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下丘脑内部也能分泌一些激素,如抗利尿激素、催产素等。
这些激素在体内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例如抗利尿激素可以调节体液平衡。
三、下丘脑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1.下丘脑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关系:下丘脑通过下丘脑-脊髓纤维束与交感神经系统相连。
下丘脑可以通过调节交感神经活动来控制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
2.下丘脑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关系:下丘脑通过下丘脑-延髓纤维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相连。
下丘脑可以通过调节副交感神经活动来控制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四、下丘脑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下丘脑与应激反应密切相关。
在面临应激刺激时,下丘脑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来产生应激反应,释放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调节机体的应激反应。
五、下丘脑与睡眠的调节下丘脑也参与了睡眠的调节。
下丘脑内部的睡眠中枢可以产生促进睡眠的激素,如褪黑激素。
下丘脑通过调节这些激素的分泌来调控睡眠-觉醒的周期。
六、下丘脑的疾病及相关治疗下丘脑在某些疾病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下丘脑功能障碍、下丘脑病变等。
对于这些疾病,医生通常会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
以上是对高考涉及到的下丘脑知识点的总结。
通过了解下丘脑的功能和调节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生理的复杂过程,为高考学科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教案名称:第四节月经周期的调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妇产科学》教材,主要介绍了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月经周期调节的相关知识点,为后续的妇科内分泌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课程面向大学医学类专业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女性生殖系统的具体知识可能还不够清晰。
同时,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包括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激素的作用等。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月经周期调节异常进行初步分析和处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女性生理健康的关注和尊重,树立为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的职业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对月经周期调节异常进行分析和处理。
五、教学对象本课程面向大学医学类专业四年级以上的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月经周期调节异常进行初步分析和处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为后续的妇科内分泌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通过课堂讲解,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准备备好教学所需的教材、PPT、模型、多媒体教学资料等,并安排好教学场地和设备等相关事项。
同时,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可能面临的生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骤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学设计目的)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月经周期调节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