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苏彝语的空间位移
- 格式:pdf
- 大小:438.26 KB
- 文档页数:8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先有语言,然后经过非常漫长的过程才逐渐产生了文字。
世界大大小小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有自己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却不多,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也只有汉族、彝族和纳西族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彝族先民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彝语和彝文,用地道纯真、朗朗上口、扣人心弦的彝语文记录了创世史诗《勒俄特依》教、育经典《玛牧特依》、英雄史诗《支格阿鲁》、叙事史诗《妈妈的女儿》、爱情史诗《我的幺表妹》、《阿诗玛》等。
很遗憾的是,在现代汉语文化的冲击下,悠久、灿烂的彝语文当下已经变得支离破碎!“诺苏彝语”也就是彝语北部方言。
彝语分为北、东、南、西、东南、中部六大方言。
彝语“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其次分布在云南。
其四界是:东至云南永善、巧家与东部方言区接界;南至云南禄劝、永仁、剑川分别与东部方言区、中部方言区、西部方言区接界;西至四川木里;北至四川汉源、泸定。
”[1]操彝语北部方言的彝族,自称“诺苏”。
因此,人们也经常把彝语北部方言称作“诺苏彝语”,称操彝语北部方言的彝族为“诺苏彝族”。
由于“诺苏彝族”在1956年“民主改革”前,长期处于“半奴隶半封建”的社会状态,“诺苏”语言和文字所表达的能力也与其所处的社会现象相一致。
“民主改革”后,“诺苏”彝语文因受“左倾”思想放弃“诺苏”彝语文,直接过度到汉语的严重影响而停滞、倒退。
1980年,国务院颁布《彝文规范方案》后,由于“诺苏”彝语文和“诺苏”文化一直没有被纳入“初考、中考、高考、公考”等各类考测评价体系,致使“诺苏彝语文”在“诺苏”地区的教、学根本没有受到重视。
即使在西南民族大学、西昌学院等各类大中专院校彝语文专业读书的学生,也由于毕业后可供他们就业的“诺苏彝语文”单位相当稀少而根本没有认真学习“诺苏彝语文”。
随着“诺苏彝族”地区根本没有彝语电视节目,只有汉语普通话电视节目的电视的普及;随着“诺苏彝族”地区“普九”的深入;也随着“诺苏彝族”地区“打工族”的日益壮大;“诺苏彝语文”正面临正前所未有的剧烈变换。
初中生英语学习中彝语负迁移之研究随着网络的发展,现代教育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生不仅要学习一门外语,还要学习它的文化和历史。
在我国,学一门外语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英语。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遇到一个困难,那就是彝语负迁移现象。
在英语学习中,初中生受到彝语负迁移的影响较大,这种迁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本文将探讨初中生在英语学习中彝语负迁移的问题。
一、彝语负迁移现象彝语负迁移是指将彝语用于某一语言学习中,严重影响学习者获得标准语言。
彝语负迁移的现象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非常普遍。
虽然初中学生有一定的母语素养和外语水平,但是大多数初中生还是有受到彝语负迁移的困扰,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具体而言,学习者会迁移一些彝语特有的语言特性到英语学习中,例如,彝语中的重读和抑制,彝语中的前后声调对比,以及彝语的美汉变位等。
由于这些语言特性,会影响学习者的发音,从而影响学习者最终获得语言的能力。
二、彝语负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彝语负迁移会对初中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准度彝语负迁移会影响学习者的发音,对中式英语或者极端发音会比较不使用彝语负迁移更严重。
2.语法语法也是受到彝语负迁移影响的一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表现是句子搭配错误、句子结构错误、时态错误等。
3.理解力一些学生由于受到彝语负迁移的影响,在阅读理解和接受英语口语时也会出错,从而影响学习者能够理解英语的能力。
三、避免彝语负迁移的措施要想有效避免彝语负迁移的影响,初中生在英语学习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母语的训练母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初中生应该加强自己的母语能力,尤其是发音的训练,从而有效地减少彝语负迁移的影响。
2.练习口语学习者应该努力练习口头表达,并多听外语口语,从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3.给予正确的指导初中生在学习英语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应该努力摆脱彝语负迁移的影响,不断利用课堂上的知识来增强自己的英语能力,有效地发音。
140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06同的时代背景下,影响少数民族城镇空间发生变革的关键要素。
冕宁县的发展历程与空间格局演变是四川彝区城镇的典型代表,城镇空间格局中具有少数民族空间特征要素。
由于冕宁县处于凉山州对外交通的咽喉,深受内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近代城市发展中呈现内地化特征,因此其在城市发展历程、空间影响要素和空间格局与一般的彝族城市呈现出差异性。
1冕宁县城镇空间形态演变自冕宁县形成以来,一直是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因此其城镇空间格局自然深受少数民族思想文化影响。
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城镇空间有明显变化的汉代以前、汉至明清与近现代三个时期分析冕宁县城镇空间格局的演变。
其中,汉代以前的城镇空间格局主要受地理屏障、交通阻隔和文化闭塞等因素的影响,外部空间影响因素较少,主要依赖当地居民自身建造思想与经验完成城市建设,所以城镇空间上体现出当时传统文化思想。
进入明代以后,由于汉族的不断迁入,冕宁县的空间格局演变逐渐受到内地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是其城镇空间变化明显的阶段。
1.1汉代以前冕宁县有人类定居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最晚在公元前206年以前的春秋至战国的铜器时代晚期[1]。
此间居民已经有较大的部落组织,并部分已进入农耕社会。
秦昭襄王22年(公元前285年),蜀郡太守张若“取笮及其江南地”,通邛、笮为郡县。
朝边界,西扩至沫、若水。
通灵关道,桥孙水以通邛、管。
早期的人类聚落主要分布在安宁河流域,邛的一部分居民聚集在冕宁县的东南部进行农业生产,因为此处地形开阔平坦、背山面水,自然条件优越,同时可以免受自然灾害的侵扰,所以为居民定居与摘要 冕宁县作为四川彝族的代表城市,其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对研究彝族城镇空间变化影响因素具有借鉴作用。
同时伴随内陆文化的渗透,冕宁的城镇发展变化呈现出差异化特征。
通过查阅县志与文献等方式,总结梳理冕宁自人类群居以来的城镇空间演变历程。
彝语期末总结引言彝语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被认为是汉藏语系中的一支。
作为中国四大语系之一,汉藏语系以其丰富多样的语言和文化而闻名。
在这个期末总结中,我们将回顾彝语的基本知识,探讨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情况。
语音特点彝语的语音系统十分复杂,拥有丰富的音位和声调。
彝语共有36个辅音和10个元音。
辅音中包括浊音、清音、送气音和塞音,其中塞音和送气音的数量较多。
彝语还有8个不同的声调,声调在语词中起着重要的区分作用。
彝语的音节结构以CV为主,也有辅音开头的较少的音节。
词汇特点彝语的词汇十分丰富多样,充分体现了彝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该语言拥有一套独特的词汇系统,包括基本词汇、派生词汇和借用词汇等。
彝语的基本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而派生词汇由单音节词和多音节派生词组成。
彝语的借用词汇主要来自于汉语,这反映了彝语和汉语之间的长期接触和交流。
语法特点彝语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包括动词短句、名词短句、形容词短句和连词短句等。
动词短句是彝语中最常用的短句结构,以动词为核心,可以通过添加修饰成分来表达更加准确的含义。
名词短句是以名词为核心的短句结构,通过名词本身的修饰和补充来表示更深入的含义。
形容词短句是以形容词为核心的短句结构,用于描述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连词短句则用于连接两个句子或短语。
彝语的现代应用尽管彝语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范围有限,但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彝族聚居的地方,彝语仍然是居民之间交流的主要语言。
此外,彝语也作为一门学科在学校中教授,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使用这种语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彝语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望得到更加重视和保护。
结论彝语作为中国汉藏语系中的一种语言,具有丰富多样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使用范围较小,但彝语在西南地区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彝语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推广,在保护彝族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做出贡献。
高考彝文必考知识点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语言彝文是彝族人民的传统文字。
近年来,彝文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
因此,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了解彝文的基本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考彝文必考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一、彝文的起源和特点彝文是彝族人民祖先长期生活在南方山区创造的一种古老的书写文字。
彝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左右,其形状和象形度较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彝文以垂直书写为主,从上至下书写,每个字由几个简单的图形构成,表达丰富的含义。
彝文的特点在于形状独特,符号之间的关系密切,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来掌握。
二、彝文的基本构造彝文共有837个基本字形,它们是通过变体和组合而成的。
这些基本字形可以进一步衍生出大量的词语和句子。
彝文的构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气”表示气体,“水”表示水分,“人”表示人的形象等。
在学习彝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来掌握这些基本字形的书写方法和意义。
三、彝文的应用范围除了作为彝族传统的文字,彝文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彝族地区,人们仍然使用彝文进行日常交流和商务活动。
而在现代社会,彝文也被应用于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
此外,彝文还可以用于翻译、教育和学术研究等方面。
掌握彝文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加文化底蕴,还有助于了解和传承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彝文的学习方法学习彝文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了解彝文的基本规则和语法结构。
其次,要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多写多读来提高自己的彝文水平。
同时,可以参加相关的学习班或者交流活动,与他人共同学习和交流。
此外,可以通过阅读彝文文献和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对彝文的了解和掌握。
五、彝文的保护和传承彝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编制彝文字典、出版彝文读物、推广彝文教育等。
彜语文讲义(纳苏话和纳苏字为例)朱崇先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教研室1彝语纳苏话概况彜语纳苏话属于汉藏语系蔵缅语族彝语支彜语东部方言黑彝土语。
一音系及说明1.声母(46个)唇音: 、 、 、 、 、 、舌尖前音: 、 、 、 、 、 、 、 、 、 、 、 、 舌尖后音: 、 、 、 、 、 、 、 、 、 、 舌面音: 、 、 、 、 、 、舌根音: 、 、 、 、 、 、声门音:说明:鼻冠音 、 、 、 、 、 、 是读清音送气声母 、 、 、 、 、 、 时,前面带有同部位的过渡鼻音,如: 饱; 拦; 踢。
2舌尖后塞音 后随元音 ,武定大西邑读舌尖中 。
舌面后音 , , 、 、 、 、 与韵母 相拼时,中间有介音 。
如 “读”的实际音值为 ; “北”的实际音值为 ; “癣”的实际音值为 等,为书写方便均省去 。
声门音 与韵母相拼时,前有喉塞音 ,后面的韵母也随之鼻化。
如 “房子”实际音值为 ; “守卫”的实际音值为 ; “雨”的实际音值为 。
为书写方便,均省去喉塞符号和鼻化符号。
舌尖后音 ,一般之出现在汉语借词中,如: “认”; “让”等。
2.韵母(20个)松音紧喉音说明:韵母松紧对立比较整齐,如: “虎”, “足够”; “獐子”, “石磨”; “公(绵羊)”, “石”。
紧元音不与 调结合,松元音不与 调结合。
紧元音与中3平调结合多为变调,如: “豆”与 “黄”结合,读 “黄豆”; “磨”与 “眼”结合,读 “磨眼”; “鸟”与 “笼”结合,读 “鸟笼”。
无鼻音韵尾,所有韵母与声母 结合产生鼻化。
紧喉后开口度增大,如: “砸”的实际音值为 ; “邪”的实际音值为 ; “先”的实际音值为 ;但不构成对立音位,一律标写 而不用 。
元音自成音节时,前面有喉塞音 ,如: “头”的实际音值为 。
为书写方便标音时均省去喉塞符号。
3.声调(4个)高平调,调值为 ;例: 使背 ; 遇 。
中平调,调值为 ;例: 凸 ; 价 。
诺苏彝语名词音节结构分析吉古伍呷(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四川西昌615000)【摘要】从音节结构方面分析,诺苏彝语名词可分为单音节、一般双音节、双音节长音合成、三音节和四音节五类名词,其中双音节长音合成和四音节名词又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种类,但以往的彝语研究根本没有涉及过这一领域。
【关键词】诺苏彝语;名词音节;结构分析【中图分类号】H2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78-02诺苏彝语也就是彝语北部方言。
彝语分为北、东、南、西、东南、中部六大方言。
彝语“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其次分布在云南。
其四界是:东至云南永善、巧家与东部方言区接界;南至云南禄劝、永仁、剑川分别与东部方言区、中部方言区、西部方言区接界;西至四川木里;北至四川汉源、泸定。
”[1]操彝语北部方言的彝族,自称“诺苏”。
因此,人们也经常把彝语北部方言称作诺苏彝语。
我们可以从彝语北部方言的四界看出,诺苏彝语比其它彝语要广泛得多。
从音节结构方面分析,诺苏彝语名词可分为单音节、一般双音节、双音节长音合成、三音节、四音节和多音节六类名词。
一、诺苏彝语单音节名词诺苏彝语单音节名词就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名词。
如:gge(日)、hlep(月)、ssyt(豹)、lat(虎)、bbo(山)、lo(森林)、mu(马)、le(牛)、chyt(山羊)、yo(绵羊)、vot(猪)、va(鸡)、syr(树)、lur(石)、zza(粮)、yy(水)……。
二、诺苏彝语双音节名词诺苏彝语双音节名词可分为一般双音节合成名词和双音节长音合成名词两类。
(一)诺苏彝语一般双音节名词是相对于双音节长音合成名词而言的;它的特点是词与词之间不用长音连读。
它主要有以下几种构成方法。
1.整体的,不能分开的双音节名词。
如:o qi(头)、hxie mop(心)、cyp mop(肺)、lot xy(前肢)、lypdde(道理)、mo mu(天)、mux dde(地)、tep yy(书)、ip nyip(今天)、ax yi(孩童)、ax pu(爷爷)、a mat(奶奶)……2.由动词或形容词附加名词后缀构成的双音节派生名词。
峨山彝语的语言通解度调查报告
张雅音;郭晶萍;沐华
【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5)007
【摘要】纳苏(na33su33)、聂苏(nie33su33或称尼苏ni33su33)、山苏(或称勒苏Ie33su33)是峨山县内的3个主要彝族支系.运用语言通解度测试(Recording Test Testing)的方法进行调查,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纳苏和聂苏彝语的通解度相当高,而山苏彝语和纳苏、聂苏彝语的相通性不高.
【总页数】6页(P26-31)
【作者】张雅音;郭晶萍;沐华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玉溪,653100;玉溪师范学院,理学院物理系,云南,玉溪,653100;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3
【相关文献】
1.峨山彝语地名的文化语言学解读 [J], 罗江文;罗雅馨
2.从语言世界观的角度对比研究英彝语语音 [J], 杨家丽
3.高淳方言社区语言态度调查报告 [J], 张文婧
4.汉维文化认知度调查报告--以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为例 [J], 邓雪琴;石斌
5.泰北华校小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报告--以清莱府光明华侨公学为例 [J], Chanida;Thippayawannakorn;林才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彝语方言之二——东部方言
东部方言的彝族自称纳苏颇、尼苏颇、纳罗颇等。
主要分布在贵州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安顺地区以及云南昭通地区、曲靖地区、昆明市,广西百色地区和四川宜宾地区的古蔺县。
楚雄州的武定、元谋、禄丰三县;红河州弥勒县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分滇黔、盘县、滇东北三个次方言,各次文言内部又分若干土语。
语音特点:
(1)辅音、元音的比例悬殊。
如威宁辅音和元音的比例为46:9。
(2)辅音清浊对立。
(3)有舌尖后音ʈ、ʈʰ、ɖ、ɳɖ、ɳ。
(4)有鼻冠浊辅音mb、nd、ndz、ɳɖ、ndʐ、ndʑ、ŋɡ。
(5)多数元音分松紧。
(6)汉语借词出现鼻化元音,但不稳定。
(7)无复元音。
(8)一般有55、33、21三个声调。
语法特点:
(1)单音单数人称代词修饰名词表示领属关系,声调有变化,如武定ŋo³³(我)——ŋo²¹mbʰe³³(我的衣服)。
(2)人称代词有双数的形式,并有通称、谦称、尊称的
区别。
(3)一部分动词用辅音清浊交替的屈折手段表示自动态和使动态的区别。
(4)既有前置介词,又有后置介词。
彝文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彝文基础知识1、彝文的起源和发展彝文是彝族人民使用的文字,起源于古代彝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据考证,彝文的起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左右。
彝文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字体系和表现形式。
现在的彝文分为西部彝文和东部彝文两大支派,每个支派又有相应的分支,形成了多样的文字体系。
2、彝文的基本字母和音节彝文的基本字母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
声母有21个,分别是b、p、m、f、d、t、n、l、g、k、ŋ、x、ʂ、ɕ、j、w、z、c、s、h、(ʔ);韵母有18个,分别是i、ü、e、o、a、oʲ、aʲ、oŋ、aŋ、uŋ、eʔ、oʔ、aʔ、oʲʔ、uŋʔ、œŋʔ、œŋ、ei或者iə、ou或者əu;声调有7个,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阳入、阴入。
3、彝文的书写方式彝文的书写方式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进行书写,每个音节的写法很简单,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的。
彝文的字母有相应的表格,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
4、彝文的读法和发音彝文的读法和发音比较规范,按照字母的组合方式进行读音。
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记忆,能够掌握彝文的发音规律。
二、彝文语法1、彝文的基本句型彝文的基本句型包括主谓宾、宾主谓、主宾谓等形式。
一般来说,句子的宾语位于动词之后,表语和其他补语也位于动词之后;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表示数量的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主语和宾语之间可以通过连词来连接,如“和”、“跟”等。
2、彝文的时态彝文的时态有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三种。
现在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或者状态,过去时表示已经发生的动作或者状态,将来时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或者状态。
时态的表示可以通过动词的变化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时间状语来表示。
3、彝文的语气彝文的语气包括肯定语气、否定语气、疑问语气等。
肯定语气表示肯定的意思,否定语气表示否定的意思,疑问语气则表示疑问的意思。
语言科学 ISSN 1671-9484 CN 32-1687/G 2018年3月 第17卷第2期(总第93期)160-172[收稿日期]2016年4月18日 [定稿日期]2017年5月2日doi:10.7509/j.linsci.201705.031206*本文初稿曾在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暨庆祝戴庆厦先生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6)上宣读,得到专家点评与建议,‘语言科学“编辑部和匿名评审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文中如有错讹,由作者负责㊂文中缩略语及符号意义如下:1S:first⁃person singular(第一人称单数);2P:secondd⁃person plural(第二人称复数);2S:second⁃person singular(第二人称单数);3S:third⁃person singular(第三人称单数);A:agent(施事);ACC:accusative (宾格代词);ACHI:achievement(达成体标记);AUX:auxiliary(助动词);CL:classifier(量词);CONT:continuous(续行体标记);CONTR:contrastive(对比焦点标记);COV:coverb(辅动词);DAT:dative(与格标记);DEF:definiteness(定指标记);DEM:demonstrative(指示词);DIR:direction(趋向标记);DURA:durative(持续体标记);HAB:habitual aspect(惯常体标记);INC:inchoative(起始体标记);IND:indicative(陈述语气标记);LOC:locative(位格标记);MOD:modality(情态标记);NEG:negative(否定标记);NOM:nominative(主格代词);O:object(宾语);P:patient(受事);PAT:patientive(受事格标记);PFV:perfective(完成体标记);PROG:progressive(进行体标记);PROS:prospective(将行体标记);QUOT:quotative(引/转述标记);R:recipient(与事/接受者);RES:resultative(结果体标记);RESUM:resumptive pronoun(复指代词);S:subject(主语);STA:stance marker(立场标记-确定);SUF:suffix(词尾);T:theme(客体);TOP:topic(话题标记);V:verb(动词);(x):x 可以省略也可以出现;*(x):x 不能省略;(*x):x 不能出现;⌀:零标记㊂彝语方言受事格标记及基本语序类型比较*胡素华1 周廷升21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 北京 1000812大理大学文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提要彝语北部方言(诺苏话)及物句的基本语序(句法性的固有语序)根据谓语是否具有结果性和完成性而分裂为 施事-受事-动词”APV(SOV)语序和 受事-施事-动词”PAV(OSV)语序;而西部方言(腊罗话)只有APV(SOV)一种基本语序㊂此外,两个方言都具有话题突显性特征,故以APV 为基本语序的句子也都可以根据信息结构的需要,将受事P 移到句首,成为PAV 语序㊂因而,彝语北部方言有两种不同性质的PAV 语序,一种是语用性质的,另一种是句法性质的,其中句法性质的PAV 语序属于基本语序之一;而西部方言的PAV 语序只能是语用性质的,不属于基本语序㊂这种差异与两个方言是否有受事格标记有关 西部方言有受事格标记;而北部方言没有,格标记和语序的差异也使得两个方言的双及物动词结构用不同的编码,即分别用语序和格标记来表达,凸显出各自物尽其用库藏中的语法手段的策略㊂关键词彝语诺苏话 彝语腊罗话 语序 受事格标记 话题化中图分类号 H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18)02-0160-131引言根据地域分布及语言特点,彝语分为北部㊁东部㊁南部㊁西部㊁东南部㊁中部六个方言(陈士林等2009:7;胡素华2002:2)㊂彝语为分析型语言,语法格(包括形态屈折和附缀格标记)不太发达,但多数61方言有非强制性的语义受事格标记,部分方言有屈折性宾格代词;但各个方言在正常语序中都没有施事格标记,也没有名词论元与谓语动词间的一致关系;因此,语义和语用对句子结构组织起着重要的作用㊂其中北部方言〔1〕和西部方言〔2〕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代表(Zhou et al.2015),本文主要分析和比较这两个方言的受事格标记和语序,以期对格标记和语序这两种语法手段的关系有更深的认识㊂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多数学者认为语序是比形态更基本的语法手段㊂如徐烈炯(2013)指出, 不同的语言使用基本语序来体现不同的语义或语用概念,最常见的是用基本语序来表达施受关系(题元关系)或是表达信息结构,也就是说,一个名词性成分占据基本句子结构中的哪个位置,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它担负什么题元角色,是施事还是受事;二是它表达哪一类信息,是新信息还是旧信息,是话题还是焦点㊂”从信息结构来看,彝语各个方言都具有话题优先性,句子可以分析为 话题-述题”结构,句首是默认的话题位置,其余部分对话题进行陈述或说明(胡素华和赵镜2015)㊂世界上的语言在话题选择形式上有不同的特点:日语㊁韩语㊁汉语倾向于用施事作话题;而菲律宾的他加禄语(Tagalog)和宿务语(Ce⁃buano)在施事和受事都有指(referential)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受事作话题(Shibatani 1991)㊂彝语北部方言的施事和受事都可以无标记地占据句首位置充当话题(胡素华和赵镜2015),当施事作为话题时,APV 基本语序不变,但受事作为话题时,需要将其移位于句首来实现话题化,成为受事类话题句(徐烈炯和刘丹青2007:214),句子的语序成为PAV㊂这类语序是语用性质的,不属于基本语序㊂彝语方言内部的核心论元格标记手段不一样㊂例如北部方言没有受事格标记,而西部方言有受事格标记;但北部方言有两个使用频率很高且具有各自功能特征的专用话题标记li 33和nɯ33,此外还有其他五个兼用的话题标记(胡素华2004;胡素华和赵镜2015),而西部方言口语中一般用通用量词mɑ55兼作话题标记,另一个话题标记nɑ31只见于传统说唱歌词中(周廷升2015);另外,北部方言受事类话题句有宾格复指代词和主格复指代词,而在西部方言中没有类似的复指代词㊂这些语法库藏手段的差异导致两个方言在基本语序类型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㊂受事格标记有时也称宾格标记,跨语言比较中发现大多数受事格标记的主要功能是消除施事和受事之间的歧义(陆丙甫2001;Gerner 2008;Sinnemäki 2014),属于Differential Object Marking(DOM,受词异相标记),其使用常常是非强制性的㊂Sinnemäki(2014)把DOM 定义为 宾语中带有显性格标记的子集”,〔3〕通常受宾语的指称或篇章特征影响㊂为了更具有类型学意义上的跨语言可比性,Comrie (2011)把DOM 中的O(object)进一步界定为具有两个论元的典型及物动词句中更近似于受事的论元㊂本文将对彝语北部和西部方言具有施事㊁受事两个核心论元的及物动词句(单及物句和双及物句)的语序和受事格标记进行较详细比较,以期归纳出其类型学特征㊂文中北部方言语料点圣乍土语(陈士林等2009:104)是第一作者的母语,西部方言的语料点西山土语(陈士林等2009:117)是第二作者的母语㊂文章第二部分描写和分析彝语北部方言单及物句的两种基本语序类型;第三部分描写和分析彝161胡素华等 彝语方言受事格标记及基本语序类型比较〔1〕〔2〕〔3〕彝语北部方言也称为 诺苏话”㊁ 凉山彝语”或 诺苏彝语”,当代国外文献中称为Nuosu 或Nosu,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㊁攀枝花市㊁雅安市㊁乐山市㊁宜宾市㊁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省丽江市㊁迪庆州㊁昭通市以及贵州省西北部彝族聚居区,使用人口约300万㊂除标明引用处之外,文中彝语北部方言语料均来自母语人第一作者的第一手语料,并经核实㊂彝语西部方言也称为 腊罗话”或 巍山彝语”,当代国外文献中称为Lalo,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州巍山㊁南涧㊁漾濞㊁大理㊁永平㊁弥渡等县市,使用人口约15万人㊂除标明引用处之外,文中的彝语西部方言语料均来自另一母语人第二作者的第一手语料,并经核实㊂鉴于 宾语”界定有争议,除引用文中用来指受事者的术语 宾语”外,其他表述均采用语义概念 受事”㊂语言科学 2018年3月语西部方言受事格标记di31的来源㊁功能和出现条件;第四部分分析彝语西部方言单及物句的语序及其性质;第五部分描写和比较两个方言的双及物动词结构及语序;最后一部分是理论意义与启示㊂2彝语北部方言及物句的两种基本语序类型彝语北部方言没有受事论元格标记,只有第三人称代词单数有主格和宾格的屈折形态区分㊂施受事论元角色靠语序和谓语的语义特征来区分㊂2.1彝语北部方言两种基本语序的分裂条件彝语北部方言及物小句的基本语序分裂为APV和PAV,其分裂的条件是谓语动词的语义和体貌特征(胡素华2012)㊂具体分裂条件为:在未完成体(包括进行体㊁将行体等)句子结构中,只能用APV语序,如例(1)㊁(2);在完成体或谓语具有结果性的(包括所有的体范畴)句子结构中,只能用PAV语序,如例(3)㊁(4)㊂例如:(1)mu33ka55a55ko31ku33nʥɔ33.木呷阿果叫PROG木呷在叫阿果㊂(2)mu33ka55a55ko31ku33mi44to31.木呷阿果叫PROS准备木呷准备要叫阿果㊂(3)mu33ka55a55ko31ku33ta33o44.木呷阿果叫RES INC.PFV阿果已经叫(约)好了木呷㊂(直译:木呷被阿果叫(约)好了㊂)(4)mu33ka55a55ko31Ɣɯ31mo33o44.木呷阿果看见PFV.INC阿果看见木呷了㊂(直译:木呷,阿果看见了㊂)句首位置是默认话题位置,因此,无论是APV语序还是PAV语序,位于句首的施事A或受事P都是话题㊂也就是说,彝语北部方言中的施事和受事平分秋色,都可以做无标记话题㊂根据谓语的体貌特征,相应的语序是固定的㊁句法性质的,而不是语用决定语序㊂例(1)㊁(2)分别是进行体和将行体,句子的语序只能为APV,施事A只能在句首;例(3)是完成体,例(4)的谓语动词具有结果性,这两个句子的语序只能为PAV,受事P位于句首,但不是被动句,因为句子的施事论元不能省略,而且它们没有相应的主动句㊂无被动结构也是话题优先型语言的一个特征(Li&Thompson1976)㊂在这种动词语义和时体特征下,受事位于句首是强制性的,也就是说是句法性的㊂2.2彝语北部方言话题移位出小句IP外在彝语北部方言中,话题句成为一种常规的㊁句法化了的结构㊂换句话说,话题成分位于小句IP结构之内,是原位话题结构,占据的是一个核心论元的位置㊂如例(1)㊁(2)的结构可以表示为:[[A.TOP+ P+V]IP]S,例(3)㊁(4)的结构可以表示为:[[P.TOP+A+V]IP]S㊂尽管如此,作为话题优先型语言,彝语北部方言可以将正常语序中本来位于非句首的论元移到句首来实现有语序标记的话题化㊂如例(1)㊁(2)APV语序和例(3)㊁(4)PAV语序的结构中没有位于句首的261胡素华等 彝语方言受事格标记及基本语序类型比较成分,但都可以将小句IP内的话题成分移至句首以实现有语序标记的话题化,小句内原论元位置上用宾格复指代词(如例(5)㊁(6))和主格复指代词(如例(7)㊁(8))来满足小句的正常语序㊂例如:(5)a55ko31mu33ka55ko44/*tshɿ33ku33nʥɔ33.阿果木呷RESUM.ACC/*NOM叫PROG木呷在叫阿果㊂(直译:阿果,木呷在叫她㊂)(6)a55ko31mu33ka55ko44/*tshɿ33ku33mi33to31.阿果木呷RESUM.ACC/*NOM叫PROS准备木呷准备要叫阿果㊂(直译:阿果,木呷准备要叫她㊂)(7)a55ko31mu33ka55tshɿ33/*ko44ku33ta33o44.阿果木呷RESUM.NOM/*ACC叫ACHI PFV.INC阿果已经叫了木呷㊂(直译:阿果,木呷已经被她叫了㊂)(8)a55ko31mu33ka55tshɿ33/*ko44Ɣɯ31mo33o44.阿果木呷RESUM.NOM/*ACC看见PFV.INC阿果看见木呷了㊂(直译:阿果,木呷被她看见了㊂)如例(5)⁃(8)所示,彝语北部方言及物句的基本语序有APV和PAV两种类型,根据谓语的语义和体貌特征选择相应的语序㊂但是,APV语序中的P和PAV语序中的A,都可以根据语用需要移至句首,通过标记性语序成为话题结构,而在原来的位置上必须有宾格复指代词ko44和主格复指代词tshɿ33来分别填充P和A成分的位置,以明确施受语义关系㊂这里的话题成分已移到小句IP结构之外(Wagner2009: 53-54);小句内指代受事P的ko44不能用主格代词tshɿ33来替换,反之,指代施事A的主格代词tshɿ33也不能用宾格代词ko44来替换㊂例(5)和例(6)的结构可以表示为:[P.TOP[A+P.RESUM.ACC+V]IP]S;例(7)和例(8)的结构可以表示为:[A.TOP[P+A.RESUM.NOM+V]IP]S㊂3彝语西部方言的受事格标记di31彝语西部方言腊罗话有受事格标记di31,在施受事角色有可能产生歧义的句子中,它具有消除歧义的功能(周廷升2017:120-123)㊂因为有受事格标记,施事㊁受事的功能不受语序的影响,即语序不具有判断施事㊁受事的功能㊂3.1受事格标记di31的来源彝语西部方言受事格标记di31与位格及与格标记同形㊂受事格㊁位格或与格的异种同形(isomor⁃phism)现象,在藏缅语中并不罕见(黄成龙2010)㊂在彝语西部方言中,di31用作位格标记时,表示 在 之上”,如例(9)和例(10);用作与格标记时,在双及物句中表示其前面的成分为间接宾语,即与事(接受者),如例(11);用作受事格标记时,表示其前面的论元为受事,如例(12)和例(13)㊂例如:(9)tsɿ55tsɿ33⁃di31thi31Ɣu31 hɿ31 u31na31tɛ55la31.桌子⁃LOC纸一CL贴RES DURA桌子上贴着一张纸㊂(10)ɕɛ31 hɿ55⁃dzɿ55⁃di31a31pɯ55 hɿ31khɯ55nɑ31la31.梨⁃SUF:棵⁃LOC斑鸠一CL歇DURA梨树上歇着一只斑鸠㊂361(11)ᵑa 55a 55 hɿ31⁃di 31tsha 55bo 33 hɿ31tɛ33 a 31pɛ55a 55.1S山羊⁃DAT 食盐一CL喂PFV IND我已经给山羊喂了一坨食盐㊂(12)ɕɛ31mi 55⁃dzɿ55ɕɛ31 hɿ55⁃dzɿ55⁃di 31kha 55tɛ55ᵑa 55.核桃⁃SUF :棵梨⁃SUF :棵⁃PAT遮RESPROS核桃树要遮住梨树了㊂(13)a 55sa 33a 55mu 13⁃di 31ma 55la 31.阿撒阿木⁃PAT背DURA阿撒在背阿木㊂Gerner(2008)在彝语中部方言永仁罗罗话(Yongren Lolo)中也发现有受事格标记thie 21,源于表示在 顶上”(on top of)的异种同形方位格标记㊂〔4〕例如:(14)ni 33ɔ55gɯ21kho 33mo 33tsɨ33thie 21lɛ31sɨ21.2P鹦鹉那里竹林LOC窒息死你的鹦鹉已经在竹林顶上窒息而死㊂(15)sɨ33ka 55ᵡe 33khɯ33⁃thie 21ti 55na 31.树房子⁃PAT压倒树压倒了房子㊂3.2受事格标记di 31的基本功能和出现条件彝语西部方言及物句中,两个核心论元的施受关系有可能产生歧义时,受事需要被标记;是否有可能产生歧义,主要与施事与受事的生命度(animacy)有关㊂Sinnemäki(2014)所统计的223个受事格标记的语言中,178个(80%)的受事格标记是非强制性的(optional),45个(20%)是强制性的(obligato⁃ry);而在178个有受事格标记的语言中,52个(29%)的受事格标记与受事的生命度有关,49个(28%)与受事的定指性有关,22个(12%)同时与受事的生命度和定指性都有关,还有55个(31%)与其他属性有关㊂彝语西部方言和大多数有受事格标记的语言相同,受事格标记的使用为非强制性,主要与施事和受事的生命度有关㊂Comrie(1989:128)和Croft(2003:130)认为生命度构成一个层级结构(hierarchy),其中各个成分从高到低的等级序列为:人(human)>动物(animal)>无生命物(inanimate)㊂彝语西部方言受事格标记di 31的出现是有条件的,在如下这些情况下才会出现:1)受事的生命度高于或同于施事的生命度时,必须在受事后加标记di 31以区别施事和受事㊂如例(16)-(18)中受事的生命度比施事的生命度高,需要加受事格标记以消除歧义㊂例(19)-(21)中受事的生命度和施事的生命度一样,同样也需要加受事标记㊂例如:(16)a 55sa 33tsa 33a 55khɯ31a 55mu 13⁃*(di 31)kho 31ki 55pɛ55a 55.阿撒家狗阿木⁃PAT咬DIRPFVIND阿撒家的狗咬了阿木㊂461语言科学 2018年3月〔4〕Gerner(2008)的语料为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中和乡彝语中部方言罗罗话,本文引用时保留其国际音标记音,汉语对译和翻译由作者根据英文原文添加㊂胡素华等 彝语方言受事格标记及基本语序类型比较(17)lu55 a33Ɣɯ55a55khɯ31⁃za31⁃ hɿ55⁃ma55⁃*(di31)ɕi33ka33ʑi55a55.山谷水狗⁃SUF:小⁃DEF⁃CL⁃PAT拉带去IND河水把那只小狗冲走了㊂(18)a55m̩31ha55pɯ55a55ȵɛ55⁃za31⁃*(di31)to33tɛ55la31.雨滴小孩⁃SUF:小⁃PAT滴RES DURA雨滴滴在小孩身上了㊂(19)a55sa33a55mu13⁃*(di31)dɛ31la31.阿撒阿木⁃PAT打DURA阿撒在打阿木㊂(20)a55khɯ31a31ni55⁃*(di31) u31la53.狗猫⁃PAT追HAB狗喜欢追猫㊂(21)a55phy31gv31 a33tɕhy55ti33⁃*(di31)li33tɛ55la53.瓜藤篱笆⁃PAT缠RES HAB瓜藤会缠绕到篱笆上㊂2)受事的生命度低于施事的生命度时,受事后不加标记di31;若加上则有对比标记的功能(详见下文3.3介绍)㊂例如:(22)ᵑa55a55ʂa55⁃dzɿ55⁃⌀kha33la31.1S玉米⁃SUF:棵砍DURA我在砍玉米树㊂(23)a55 hɿ31tsha31bo33⁃⌀dza31la53.山羊食盐吃HAB山羊喜欢吃食盐㊂(24)ᵑa55a55dʑi31⁃⌀lo31la31.1S牲畜放牧DURA我在放牧牲口㊂3)一些关于常识的句子受事标记的使用与否不受生命度制约,因为这些句子中施受语义关系凭经验和常识比较明确,不会产生歧义㊂例如:(25)a55dʑy55a33ʑi33⁃za31⁃⌀tɕhɛ31la53.老鹰鸡⁃SUF:小叼HAB老鹰常叼小鸡㊂(26)a55ni55a55xa33⁃⌀vv55la53.猫老鼠逮HAB猫常逮老鼠㊂4)在一些施受关系不会引起歧义的句子中,也用受事标记di31来强调受力后的结果㊂例如:(27)a55mu31ɕi55sɿ33⁃dzɿ55⁃di31ɕi55by31ɛ53.风木⁃SUF:棵⁃PAT吹倒AUX风会吹倒树木㊂561语言科学 2018年3月3.3受事标记di31的焦点标记功能在彝语西部方言中,受事标记di31还可以用来标记对比焦点㊂如上文例(22)㊁(23)在中性语用环境中不加受事格标记,但受事成分为对比焦点时,受事格标记di31兼用作焦点标记㊂当然,对比焦点的标记在句法上不是强制的,但从信息结构或语用的角度来看却是必须的㊂如下面例(28)㊁(29)如果不加受事格标记,不能凸显和对比两个分句中作为焦点的受事成分㊂例如:(28)ᵑa55a55ʂa55⁃dzɿ55⁃di31kha33tɑ31ᵑa55,a55no33⁃dzɿ55⁃di31mɑ31kha33.1S玉米⁃SUF:棵⁃PAT.CONTR砍只是豆⁃SUF:棵⁃PAT.CONTR NEG砍我只是砍玉米,没有砍(割)豆子㊂(29)a55 hɿ31tsha31bo33⁃di31dza31la53,ka55lo33⁃di31mɑ31dza31la53.山羊食盐⁃PAT.CONTR吃HAB石头⁃PAT.CONTR NEG吃HAB山羊喜欢吃的是食盐,不是石头㊂4彝语西部方言及物句的语序及其性质西部方言及物句的基本语序是APV(SOV),如例(30)-(32)的a句,但受事也可以作为话题移到句首,句子成为PAV语序的受事话题句,如例(30)-(32)的b句㊂例如:(30)a.ᵑa55u33⁃di31dɛ31ki55ha53.1S3S⁃PAT打DIR STA我打他了㊂b.u33⁃di31ᵑa55dɛ31ki55ha53.3S⁃PAT1S打DIR STA他啊,是我打的㊂(31)a.ᵑa55a55khɯ31tᶊhɿ55sa55ly31u31ha55la13.1S狗DEF三CL卖完INC我卖完了那三只狗㊂b.a55khɯ31tᶊhɿ55sa55ly31ᵑa55u31ha55la13.狗DEF三CL1S卖完INC那三只狗,我卖完了㊂(32)a.ᵑa55dʐɿ55du55la31.1S酒喝DURA我在喝酒㊂b.dʐɿ55ᵑa55du55la31. 酒1S喝DURA 酒,我在喝㊂从例(30)-(32)可以看出,彝语西部方言受事类话题句的PAV语序是语用性质的,没有句法化,不属于基本语序㊂也就是说,与北部方言完全不同,西部方言PAV语序与谓语动词是否是完成体或是否具有结果性无关,如下页例(33)a的谓语动词具有结果性,例(34)a是完成体,但基本语序都还是APV,例(33)b㊁(34)b的PAV语序是受事话题化移到句首的结果㊂例如:661(33)a.a 55mu 13a 55sa 33⁃di 31kv 55ta 31pɛ55a 55阿木阿撒⁃PAT叫ACHIPFVIND阿木已经把阿撒叫来了㊂b.a 55sa 33⁃di 31a 55mu 13kv 55ta 31pɛ55a 55.阿撒⁃PAT阿木叫ACHIPFVIND阿撒已经被阿木叫来了㊂(34)a.a 55mu 13a 55sa 33⁃di 31mu 55pɛ55a 55.阿木阿撒⁃PAT看见PFVIND阿木看见过阿撒了㊂b.a 55sa 33⁃di 31a 55mu 13mu 55pɛ55a 55.阿撒⁃PAT阿木看见PFVIND阿撒已经被阿木看见过了㊂5两个方言的双及物句语序及格标记〔5〕三个论元句中,动词 给”涉及三个参与者 给予者㊁接受者㊁给予物,是跨语言中较为典型的双及物动词(语义为标准的定义)㊂在彝语北部㊁西部方言中该结构的语序和格标记的表现与单及物句是一致和对应的㊂例如北部方言(诺苏话):(35)a.ᵑa 33thɯ31ʑɿ33a 33dzɿ33dzi 55ka 33a 55ȵo 31bɿ44mo 33.1S书DEMCLCOV阿妞给MOD:will我要把那本书给阿妞㊂b.thɯ55ʑɿ33a 33dzɿ33dzi 55ᵑa 33ka 33a 55ȵo 31bɿ44mo 33.书DEMCL1SCOV阿妞给MOD:will那本书我要给阿妞㊂例(35)a㊁(35)b 中施事A 为ᵑa 33 我”,是动作的发出者,也是客体转移的源点;客体T 为thɯ31ʑɿ33 书”是由施事处置的对象,即被转移的物体;与事R 为a 55ȵo 31 阿妞”,是接受者,即客体转移的终点㊂这个结构表达的意义是施事A 把客体T 给予与事R㊂从例(35)可见,北部方言双及物动词 给”及其三个参与者组成的构式是 A⁃T⁃ka 33(处置辅动词)⁃R⁃V 给”或 T⁃A⁃ka 33(处置辅动词)⁃R⁃V 给”㊂A 和T 根据彝语北部方言的语序规则和信息结构原则来确定是否位于句首,但客体T 必须位于与事R 之前,是T⁃R 语序㊂北部方言双及物的核心结构是 ka 33(处置辅动词)⁃R⁃V 给”㊂也就是说 ka 33(处置辅动词) V 给”是表达该彝语方言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构式,与事R 则位于处置辅动词ka 33和动词 给”之间㊂再如西部方言(腊罗话):(36)a 55mu 13a 55sa 33⁃di 31dʑi 31ph i 31gu 31la 31.阿木阿撒⁃DAT钱给DURA阿木在给阿撒钱㊂761胡素华等 彝语方言受事格标记及基本语序类型比较〔5〕本部分相关详细内容,作者将另文阐述(胡素华和赵镜,彝语诺苏话双及物及其他三个论元结构,‘语言暨语言学“,待刊)㊂语言科学 2018年3月例(36)中的与事R 阿撒”为生命度高的人,其后有标记,而客体T 钱”没有标记,因为其生命度低,不会与施事或与事(接收者)混淆㊂西部方言的与事可以作为话题移到句首,语序为 与事-施事-客体-动词”,此时与事后仍然加有标记,但其后通常不再加话题标记㊂例如:(37)a55sa33⁃di31a55mu13dʑi31ph i31gu31la31.阿撒阿木⁃PAT钱给DURA阿撒呢,阿木在给他钱㊂客体T也可作为话题移到句首,语序为 客体-施事-与事-动词”,客体T后可以加话题标记ma55㊂例如:(38)dʑi31ph i31⁃mɑ55a55mu13a55sa33⁃di31gu31la31ha53.钱⁃TOP阿木阿撒⁃DAT给DURA STA钱呢,是阿木给阿撒的㊂彝语西部方言腊罗话有受事格标记,但属于受词异相标记㊂单及物句中的受事P分裂为有标记和没有标记两种:P生命度高于或相同于施事者的生命度并有施事能力时,要用受事格标记以区别于施事者,而当受事P的生命度低于施事者的生命度或没有施事能力时不用标记,只是信息结构上受事成分为对比焦点时,受事格标记兼用作对比焦点标记而强制出现㊂与之相应的是,在双及物句中指物的T 不用标记,与事R多为生命度高的人,需要加上标记㊂因此有DOM的西部方言根据单及物句中P的特点而分裂为两种类型:当P指非人类时,其编码同双及物句中的T,即 P=T vs.R”,属于双及物类型中的间接宾语组配型(indirective alignment);当P指人类时用受事标记,编码同双及物句中的R编码,即 P=R vs.T”,属于次要宾语组配型(secundative alignment)㊂其他有DOM的语言的论元编码类型也是如此,如西班牙语(Malchukov et al.2010)㊂彝语北部方言诺苏话的双及物结构与藏缅语族㊁彝缅语支的亲属语言和彝语方言都有很大的差别㊂因为北部方言没有受事格标记,单及物句中的P㊁双及物句中的T和R都是零标记,使得其在双及物结构中也不同于其他有受事格标记的语言㊂双及物动词把其所涉及被转移的客体T当作处置对象,用处置辅动词ka33来支配㊂从T和R的相对语序来看,类型学的研究显示,如果R和T都无标记,那么一般情况下是R⁃T型,这是因为R通常是指人名词,其话题性强于T㊂但彝语北部方言属于T⁃R型语序,这可能是Malchukov et al.(2010)文中提到的时序像似性原因,即符合客体(Theme)从源点转移至终点的时序过程,终点即是与事(或处所)㊂从编码类型来看,仅看形态标记的话,彝语北部方言诺苏话中P㊁R㊁T三者都是零标记,具有相同的中性配置㊂但如前所述,该彝语方言中,单及物句的P若是生命度与A可能混淆时,分裂为PAV和APV 语序,因此语序对施受事的区分很重要,起着与形态标记相同的作用㊂结果义或完成体的谓语必须用PAV语序而不是相反,如例(39)a;将行体或未完成体的必须用APV语序而不是相反,如例(39)b㊂(39)a.a55ko31a55ȵo31du31na33o44. (PAV)阿果阿妞打疼PFV.INC阿果被阿妞打疼了㊂b.a55ko31a55ȵo31du31mo33di44. (APV)阿果阿妞打MOD:will QUOT阿果准备要打阿妞㊂861胡素华等 彝语方言受事格标记及基本语序类型比较语序在没有受事格标记的北部方言单及物句中起着区分施事A和受事P的作用,当施事A㊁与事R㊁客体T都具有施事能力时,双及物结构中的R和T的语序也遵循跟单及物句同样的原则:根据谓语是否为完成体或具有结果性分裂为T⁃A⁃R⁃V语序和A⁃T⁃R⁃V语序㊂例如:(40)a.a55ko31a55ȵo31ka33mu33ka55bɿ31o44. (T⁃A⁃R⁃V)阿果阿妞COV木呷给PFV.INC阿妞把阿果嫁给了木呷㊂(即:阿果被阿妞作主嫁给了木呷㊂)b.a55ko31a55ȵo31ka33mu33ka55bɿ31mo33di44 (A⁃T⁃R⁃V)阿果阿妞COV木呷给MOD:will QUOT阿果要把阿妞嫁给木呷㊂(即:阿妞被阿果作主嫁给了木呷㊂)若要把完成体中的施事者提前,则只能是作为话题,移出小句外,A的原位上用主格复指代词tshɿ33 她/他”,小句依旧遵循T⁃A⁃R⁃V语序㊂例如:(41)a55ko31i a55ȵo31tshɿ33i ka33mu33ka55bɿ31o44. (A top.i⁃V⁃A RESUM.i⁃_R⁃V)阿果阿妞3S.NOM COV木呷给PFV.INC阿果,她把阿妞嫁给了木呷㊂(即:阿果作主她把阿妞嫁给了木呷㊂)双及物句中具有独立意志和有施事㊁支配能力的客体T仅有 给”(蕴义为 嫁给”)这一例,但此例可以说明双及物句的客体T的语序标记同单及物的受事P㊂在绝大多数客体T都是无施事能力的情况下,PAT语序和APT语序不严格,T⁃A⁃R⁃V语序和A⁃T⁃R⁃V语序都可以㊂其实,其中的P还是对应于T 的,与事R始终位于句末(双及物)动词之前㊂彝语北部方言语法格和语义格形态标记相对不发达,作为动词居末型语言,它的双及物结构的表达必须用两个动词来分别支配两个内部论元,在不需要具体指出 给予”的具体方式时,用辅动词ka33来支配其中的 客体”论元,需要指明 给”的具体方式时,用实义动词㊂彝语双及物结构的语义基础为 处置”义,且与第三个论元为 处所”的三价动词结构无异,即 处所”或地点泛指代词在句法结构上等同于 与事”㊂彝语北部方言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有共同的句法语义结构且区别于其他结构的双及物结构,但有三个参与者事件的结构(语义上的双及物结构),由两个单及物动词(包括辅动词)分别支配两个名词而构成㊂与单及物句相同,句法论元或语义角色的定位可以是具有语音形式的形态标记,也可以是呈线性排列的语序㊂6理论意义与启示不同的语言其具体的语法手段尽管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用语序㊁屈折形态㊁语义格标记㊁一致关系㊁语用标记等手段来表明及物句中论元的性质(Whaley1997:152-153)㊂其中,格标记可能是词缀也可能是附缀或是附置词㊂在彝语方言中,有些有受事格标记,如西部方言和中部方言;有些没有受事格标记,如北部方言㊂就是有受事格标记的方言中,格标记在词形上也不同源,如西部方言的标记di31和中部方言的标记thie21㊂LaPolla(1992)也通过比较分析了一百多个藏缅语的受事格标记,认为其产生的年代不长,因为有受事格标记且关系亲近的语言的受事格标记在形态上没有同源性,比如同为彝语支语言的傈僳语和阿卡语(国内哈尼族在东南亚的阿卡支系语言)的受事格标记没有共同来源;并且在非常亲近的语言中,有些有受事格标记,有些却没有,如阿卡语有受事标记,但哈尼语却没有㊂另外,从彝语北部方言和西部方言来看,有受事格标记和没有受事格标记的语言或方言的基本语序961。
彝语文总结1. 引言彝语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之一,主要由彝族人民使用。
在中国,彝语是少数民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中国国家通用语言之一。
本文将对彝语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
2. 彝语概述彝语是一种汉藏语系的语言。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区的彝族人口聚集地。
根据方言的不同,彝语可以分为多个方言群。
虽然各个方言之间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属于彝语的范畴。
3. 彝语语音系统彝语语音系统较为复杂,主要由辅音、元音和声调组成。
彝语辅音包括塞音、擦音、鼻音、涎音等。
元音包括前元音、中元音和后元音。
彝语的声调非常重要,可以改变词义。
一般来说,彝语有八个声调,分为高、中、低、升、降、上升、下降、入八种。
4. 彝语词汇与语法4.1 彝语词汇彝语词汇丰富,有大量的基础词汇和口头表达方式。
彝族人民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通过诗歌、歌谣等方式来传播和保护彝语的词汇。
4.2 彝语语法彝语的语法相对灵活。
它主要采用主谓宾的语序,但也允许其他语序的出现。
彝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被动语态、使役语态等。
5. 彝语书写系统彝语的书写系统有多种,其中彝文是最常用的一种。
彝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彝语的书写系统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6. 彝语在现代社会的使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彝族人民开始意识到彝语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动彝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
如今,在大城市中,你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彝语教育机构和彝语活动。
7. 彝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中国重要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针对彝语,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包括开展彝语教育、加强彝语研究等。
同时,彝族人民也积极参与到保护和传承彝语文化的行动中。
8. 结论彝语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具有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特点。
Passive Sentences in Nasu Dialect of Yi Language in
Yunnan Province
作者: 张明池[1]
作者机构: [1]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昆明650500
出版物刊名: 红河学院学报
页码: 56-6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彝语纳苏话;被动句;被动标记;句法结构;句义特征
摘要:彝语被动句大体有屈折形态和分析形式两大类。
一些彝语方言通过屈折形态来表示主动被动,凉山彝语通过动词或者代词语调的变化来实现句子的被动意义。
而另外一类如彝语纳苏
话的被动句是属于分析形式被动,除少数无标记被动类型外,大多数属于有标记的被动类型,它通过一些被动标记词来体现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关系,其句型一般为S+O+?a33(被动标记)+VP。
本文
将从彝语纳苏话的被动标记词、语法结构以及句义特征三个方面出发,对彝语纳苏话的被动句进
行研究。
浅析彝语地名的演变趋势彝语地名的演变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彝语地名的演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彝语地名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演变趋势。
比如在山区地区,彝语地名往往以山、水、林等自然地貌元素为主,在平原地区则更多与农耕文化相关。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变迁,彝族人口的迁移和定居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对彝语地名的使用和表达产生了影响。
其次,彝语地名的演变也受到彝族文化的影响。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彝语地名往往承载着彝族人民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通过地名的命名和使用,可以反映出彝族人民对地理环境、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认知和表达。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彝语地名可能会逐渐消失或改变。
再次,彝语地名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受到汉语影响。
由于汉族人口的增加和汉语的广泛使用,彝语地名也受到了汉语的影响。
例如,一些地区的彝语地名可能会采用汉语拼音或意译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使用。
这种影响会导致彝语地名的发音和写法发生变化,逐渐与传统彝语地名产生差异。
此外,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通讯交通的发展,彝语地名的演变也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地图、导航系统、互联网等的普及和使用,对彝语地名的收集、整理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外来语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会对彝语地名产生影响,使得彝语地名发生跨文化的演变。
综上所述,彝语地名的演变趋势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受地理环境、彝族文化、汉语影响以及现代技术的影响,彝语地名在发音、写法和使用上都可能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推进,彝语地名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未来,彝语地名的保护和传承将成为重要的工作,以保留彝族人民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彝语文基础知识彝语是中国彝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彝缅语族的一种语言。
它是彝族人民传承和表达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彝语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首先是语音方面,彝语的语音特点是辅音多元化,元音丰富多样。
彝语中的辅音有浊音、清音和送气音等,而元音则有前元音、后元音和中元音等。
这些语音特点使得彝语的发音具有独特的韵味。
其次是彝语的语法。
彝语的语法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主谓宾结构和修饰成分的使用。
在主谓宾结构中,主语通常放在句子的前面,谓语动词放在中间,宾语放在句子的后面。
修饰成分的使用则是通过在名词前面添加形容词或修饰词来完成的。
彝语的语法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调整词序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彝语的词汇丰富多样,其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名词主要用来表示人、事、物等,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形容词用来描述人或事物的性质,副词则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彝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能够准确表达彝族人民的思想和感情。
彝语的表达方式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人民通过歌唱、舞蹈、祭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彝语的表达方式饱含着彝族人民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理解和感悟,是彝族文化的瑰宝。
总的来说,彝语是彝族人民传承和表达文化的重要工具,它具有丰富的语音、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彝语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彝族文化,增进与彝族人民的交流和沟通。
因此,学习和传承彝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保护和传承彝语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部彝族学生普通话元音习得的声学实验中部彝族学生普通话元音习得的声学实验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
全国彝语共分为六大方言(北部方言、东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东南部方言、中部方言)和二十六个土语。
各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其次是语音上。
说不同方言的彝族,彼此不能通话。
在彝语各大方言区中,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彝族居民所操的彝语属于中部方言区。
一.理论基础1.母语迁移理论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会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的起阻碍作用,叫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叫干扰。
从20世纪50年代进入语言教学研究领域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研究者的兴趣集中在负迁移,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习得者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产生语言迁移现象。
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迁移表现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等各个方面。
2.元音格局理论石锋(2002:30)认为,每一种语言和方言的语音都是成系统的,表现为各自的语音格局(soundpattern)。
元音格局则是元音系统性的表现,包括的内容可以是元音的定位特征、内部变体的分布、整体的配列关系等等。
按照石锋(2003:30)的理论,依据单元音跟音节中其它结构成分的组合关系,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元音级别。
在汉语中,出现在单韵母中的元音是一级元音。
二.实验说明三.实验分析xxxx(注:左为男生图,右为女生图) 从各个元音的前后排列次序来看,高元音、舌尖元音、中元音的横向分布次序为/i/或/ y /,/?/或/ ?/,/?/,/ u/。
从声学元音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元音/i/与/y/有交叉重叠现象,但不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