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革命新局面共2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42 MB
- 文档页数:27
中国近代史纲要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沉重的历史,承载着战争与灾难,记录了中华名族用鲜血书写的无数悲歌。
然而,中国近代史的历程,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先近代化的凯歌。
近代以来,中国就承担着两个历史重任。
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幸福。
然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百年的水深火热中,社会各阶层奋起反抗,掀起一次又一次反帝反封的运动。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强,在摸爬滚打中为探索着强国之路。
他们的尝试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都为寻找正确的救国方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而在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经过三十多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着中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中国近代史必然的历史规律。
而从这百年的兴衰沉浮之路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当下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中的宝贵经验。
一、中国近代社会现实客观上需要新的国家出路的探索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具体的失败探索。
①农民阶级: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末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
它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其纲领性文件的创道性。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虽然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其中的大部分条款并未能付诸实施,但这也反映出进步意义。
此外,太平天国起义还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但农民阶级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且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内部腐败现象日益增长,也无法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这些局限性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结果。
②地主阶级: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即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兴办近代企业(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以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中化平原化工有限公司
12月份工作目标管控
分析表版本B/00
编号ZHPY-CX06-JL03-2010
管理体系记录页号第页共页
单位负责人:。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其中站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一般来说,当资本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能够暂时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外国侵略。
这是,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而当资本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社会性质: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在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国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
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第5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的革命逐渐走向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便是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经历了清朝末期的废除科举制度、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的统治以及国共内战等过程,中国终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于1949年宣布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章将探讨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以及其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Ⅰ.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状态,外国势力在中国的影响力渐渐加深。
而清朝的统治,也越来越失去人民的信仰。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时代的必然结果。
辛亥革命开始于1911年10月10日,当时湖南省的武昌起义便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开端。
接着,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反清复明的力量日益增强。
最终,1912年2月,清朝的灭亡成为了历史事实。
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走上了以民主、科学、民生为目标的道路。
它也启发了毛泽东等人的革命思路,成为中国革命道路中的一部分,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Ⅱ.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它的开展主要在1915年至1919年间。
这一运动的主要口号是“民主、科学、民生”,它呼吁人们放弃旧文化、旧思想,拥抱新文化、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是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思想先锋。
他们倡导自由思想、普及大众知识、解放人民思想的思想。
同时,他们也批判了儒家经典、旧道德观念及旧式文体。
由此,新文化运动成为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Ⅲ.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另一重要事件。
在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中,中国工人运动中的一些积极份子得到了启发,他们纷纷思考革命方式,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革命使命应该落在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的肩上。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会议的参加者有13名,其中5名是中国工人。
党的宗旨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它成为了中国革命中新的政治力量,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