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 格式:ppt
- 大小:317.50 KB
- 文档页数:18
心血管疾病已经是世界公认的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世界各国都将其预防视为重中之重。
2013年8月,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协会(IAS)发布了一项全球性的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13年11月21日,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等机构又联合发布《降低血胆固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指南》。
那么,这两项指南对我国有什么参考价值呢?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心血管疾病专家在参考这两个指南基础上,针对心血管病中常见的心力衰竭、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疾病,为大家提出适合我们中国人的最新健康指导和相关疾病的防治指南。
大心血管常见病策 划: 本刊编辑部执 行: 西 捷指导专家: 上海市东方医院心衰专科主任、教授、博导 范慧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张海澄/李晓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 谢海波3编辑/西捷 ****************在刚刚过去的新春佳节,“血脂”一词在餐桌上被不断提起,成为人们在觥筹交错之间,拒酒挡肉的一面挡箭牌。
的确,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不少人因为“三高”而苦恼不已,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并不在意,直到出现心梗、脑卒中等严重后果才意识到血脂控制的重要性,但已经为时已晚。
患者此时不但要花费数倍的人力、财力,且疾病导致的后果往往无法逆转。
因此,关注血脂健康已成为现代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那究竟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己的血脂呢?首先,应该明确自己要做的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针对未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人群,目的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针对所有已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包括冠心病、卒中、外周动脉疾病、颈动脉疾病和其他形式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
其次,要明确自己的控制目标。
1.一级预防:高危人群的理想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2.6 mmol/L(100 mg/dl)或非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总胆固醇减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3.4 mmol/L(130 mg/dl);而在低危人群或缺乏其他危险因素的个体中,理想LDL-C 水平为2.6~3.3mmol/L(100~129 mg/dl)或非HDL-C 水平3.4~4.1mmol/L(130~159mg/dl)。
心血管疾病三级预防的内容一、一级预防这就像是在敌人还没来之前,咱们就先把城墙修得牢牢的。
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那些还没有得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人群或者是有一些危险因素但还没发病的人。
比如说,在生活里呀,咱得把嘴管住。
那些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可不能可着劲儿吃。
像油炸的薯条啊,甜得发腻的蛋糕呀,还有咸得要命的腌肉,偶尔吃一吃解解馋可以,但要是天天吃,血管可就受不了啦。
要多吃蔬菜水果,你看那红红的苹果,弯弯的香蕉,绿莹莹的青菜,吃起来又健康又美味。
还有啊,运动也不能少。
别总是坐着躺着,像个懒骨头似的。
哪怕每天出去散散步,跳跳简单的广场舞,或者和朋友打打羽毛球,让身体活动活动,血管里的血液就像欢快的小溪流一样,流得顺畅,就不容易堵住啦。
抽烟喝酒这些坏毛病也得改改。
抽烟的时候,那烟就像小恶魔一样,偷偷钻进咱们的血管里搞破坏。
喝酒要是没个度,也会让心脏和血管很受伤呢。
另外呀,压力大的时候,要学会给自己减压。
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就像一座大山。
咱们得找些乐子,像看看搞笑的综艺节目,和朋友聊聊天,把心里的烦恼都倒出来,这样心里轻松了,身体也会更健康。
二、二级预防这就是已经有了一些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像是血压有点高啦,血脂有点不正常啦之类的情况。
这个时候就像在战场上,发现有点小危险了,得赶紧加强防御。
要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就像给身体做个全面的大检查。
医生就像咱们的健康卫士,他们能通过各种检查发现那些隐藏的小问题。
比如说量血压、测血脂、做心电图,这些检查都很重要呢。
如果发现血压高了,就得听医生的话,该吃药吃药,可不能自己瞎停药或者换药。
就像小娃娃吃药一样,得乖乖听话,这样才能把血压控制好。
在饮食上,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啦。
以前那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就得彻底改改。
要多吃一些对血管好的食物,像燕麦片,它就像血管的小扫帚,能把血管里不好的东西扫走一些。
还有鱼类,鱼肉富含营养,对心脏和血管都很友好。
运动也得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
不能像没生病的时候那么逞强,但也不能完全不动。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发布心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及患病率持续增长,已经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面对心血管病高发的严峻形势,国内外心血管病预防工作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为此,我们参考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吸取国内外最新相关指南,在2011年《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的基础上更新了内容,发表为《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临床心血管病的预防工作。
本指南涵盖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基于中国特色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等内容,本文仅就二级预防的部分内容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年第一期。
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一、卒中二级预防(一)危险因素控制推荐意见如下:(1)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 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 mmHg以下。
由于低血液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
(2)对于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推荐LDL—C降至1。
8 mmol/L(70 mg/dl)以下。
(3)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均应接受空腹血糖、HbA1c监测,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常规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筛查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
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卒中或TIA事件,推荐HbA1c治疗目标(二)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推荐意见如下:(1)对非心原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建议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三级预防策略被广泛应用。
三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发生后,通过干预和管理,减少病情的进展和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卒中的三级预防措施和方法。
一、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常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过量、肥胖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一级预防措施:1.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肪的食物摄入。
2. 锻炼身体: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血压、血脂和体重,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过量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4.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避免肥胖和过度体重对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5. 管理慢性疾病: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控制疾病的进展。
二、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发生后,及时识别和治疗,防止脑卒中的复发和严重后果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二级预防措施:1.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脑卒中的症状,如突然出现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应立即就医,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2. 药物治疗:对于已经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以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3. 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对于恢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能力非常重要。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到最佳状态。
4. 生活方式改变:脑卒中患者需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戒烟限酒、适度锻炼等,以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三、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发生后,通过康复和管理,减少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脑血管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的内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策略心脑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阿司匹林临床手册---医师版100问(第三版)网站内容第一部分:心血管病一级预防1.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是指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改善人群健康水平。
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
根据2006年和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2006年为183.7/10万,2008年为241.0/10万,分别占当年死亡构成比的34.8%和40.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始终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且呈不断上升趋势。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提示,一级预防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因此,一级预防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证据有哪些?迄今为止共进行了多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研究,包括英国医师研究(BMD)、内科医师研究(PHS)、血栓形成预防试验(TPT)、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HOT)、一级预防研究(PPP)、妇女健康研究(WHS)、2008年日本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试验(J-PAD)、预防动脉疾病和糖尿病进展(POPADAD)、阿司匹林治疗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试验(AAA)以及2014年公布结果的JPPP试验。
2006年Berger等对前6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JAMA, 2006, 295:306-313),结果表明规律使用阿司匹林可使男性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降低32%,女性发生卒中的危险降低17%。
2011年Raju等对前9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研究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Am J Med,2011,124:621-629),共纳人100 076例患者。
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MI、缺血性卒中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同时显著增加出血性卒中和胃肠道出血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三级预防策略
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如下:
1.一级预防:预防危险因素,从年轻时候就要注意饮食,要吃清淡、低盐饮食,要预防高血压,最主要是少盐饮食。
现在较多人比较胖,饮食习惯不好,所以要减肥,加强体育锻炼,防止发生高血压、糖尿病,这也是引起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发生(针对未发生心血管病的人群)。
具体来说,就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防止栓塞、适当运动、保持心态平衡。
通过一些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2.二级预防:已经有了危险因素,比如有些人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又有抽烟、喝酒,要好好控制血压、血糖,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
降低再次发生的危险。
重视疾病早期出现的信号,如疼痛、胸闷、晕厥等症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突然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情况时及时进行治疗,采取药物等治疗方式,尽快中断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减少遗留症状。
3.三级预防: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病,要防止继续再得心脑血管病,控制危险因素,需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以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对已得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防事件、防后果,积极救治与康复治疗,严格管理,减少致死、致残概率!。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二级预防措施作者:张卫海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15期心脑血管疾病可以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坚持规范治疗来加以防范。
常见的预防分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好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的靶点通常是那些尚未发生脑血栓、脑栓塞、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但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以防止首次事件的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日的是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的复发。
二级预防的措施包括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要积极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方面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
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
不连续服药、吃吃停停,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禁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危险性增加。
二级预防措施的“ABCDE”原则A:阿司匹林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近年主张长期服用小剂量(至少75 mg/日)阿司匹林可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当然,预防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也具有重要地位。
研究提示在年龄/>45岁的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
对于已经有冠心病的患者,为了预防脑卒中,应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若不进行溶栓治疗,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mg/日,应用2~4周后调整为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75~150 mg/日。
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该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 mg/日。
除非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证,否则不能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
B:控制血脂、血压高血压、高血脂是脑卒中、冠心病的致病诱因,属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
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异常对于已有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病人特别重要。
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2024〃糖心〃共病管理:从指南和共识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策略摘要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居全球首位,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慢性病是导致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风险之一。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和《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为我国糖尿病和心脏病(简称"糖心")共病患者的临床诊治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笔者基于上述指南和共识,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策略,即"糖心"共病管理进行阐述,在“糖心"共病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机制和相互影响、防治、多重干预和综合管理进行总结,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治规范化提供思路。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
预计到2040年,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将进一步增加约37.5%[1]。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1ardisease,CVD)是造成我国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11itus,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
一项纳入多国T2DM患者的非干预性横断面研究(CAPTURE研究)发现,在中国亚组研究数据中,T2DM患者的CVD患病率为33.9%,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1eroticcardiovascu1ardisease,ASCVD)占比高达94.9%[3]。
我国CVD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欧美人群不尽相同,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显著高于欧美人群,慢性病是导致我国CVD患者死亡的风险之一[4]。
因此,制定适用于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防治策略十分重要。
2023年11月,我国首部《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发布,强调了糖尿病等CVD危险因素的检出和诊疗在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性[5]。
2023年发布的《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为我国糖尿病和心脏病(简称“糖心")共病患者的临床诊治规范化提供了进一步参考[6]o笔者基于上述指南和共识,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策略,即"糖心"共病管理进行阐述,在“糖心"共病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防治、干预和综合管理进行总结,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治规范化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