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4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和诗意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意思孟浩然出生于689年,李白出生于701年,孟比李大12岁。
孟浩然是李白的好朋友,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景仰,现在孟要的离开此地远去杨州,李白为孟写下了这首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省武昌县西边的黄鹤矶上,大约是在此处与好朋友送别而作。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好朋友,”西辞”,指的是孟浩然从西方离开。
因为黄鹤楼在广陵的西边,也就是从西边黄鹤楼离开。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指的是繁花似锦的春天,这两个字描写了离开的时令,而且是在春天的三月。
“孤帆远影碧空尽”,老朋友乘座的帆船(当然那时只有帆船?了),渐渐地向远方驶去。
”碧空”,青蓝色的天空。
”尽”,看不到了。
“惟见长江天际流”,”惟见”,只看见,”天际”,天边。
试着翻译如下: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也辞别了我,这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三月,他要到广陵而去。
乘坐着孤独的帆船,渐渐地远离了我,我一直目送着他乘坐的船儿,直到青天的尽头,现在,我只能看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仍然还在向天边流去。
这首《七绝》诗,仅仅二十八个字,表现了李白送别朋友那种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
同时,也表现出了二人情深谊长的深厚情感。
一、二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以及所送的朋友要去的去处,从一般的叙述开始。
第三、四句写出丁送别时自己的情感。
好友远去,不知何日才能重见,心里很不是滋味。
但是,作者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心情,仅仅写帆影远去,江水长流。
其感情表达十分含蓄,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种表达手法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写作艺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以及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古诗赏析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
“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
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
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
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及注释
1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1 注释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前两句点明送行的地点和时间,后两句描绘了友人乘船离去的情景,以景衬情,余味无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词释义】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往,去。
广陵:扬州的旧名。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顺流而下。
惟:只。
天际:天边。
【古诗今译】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
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
露了出来。
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
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
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充满诗意的离别诗,其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更是脍炙人心,意境优美,文字绮丽,被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及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及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前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
”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⑶辞:辞别。
⑷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⑸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座“碧山”。
⑹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翻译】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及分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先来看诗的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这里的“故人”指的就是孟浩然,李白称其为故人,足见两人情谊深厚。
“西辞”表明孟浩然是离开西边的黄鹤楼,前往东边的扬州。
黄鹤楼作为天下名胜,在此送别更增添了几分诗意和离别的愁绪。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描绘出了一幅极其美丽的春景图。
“烟花三月”,那是春天里繁花似锦、烟雾迷蒙的时节,而扬州,在当时更是一个繁华且充满魅力的地方。
诗人用“烟花三月”来形容这个美好的季节,不仅展现了春光的灿烂,也暗示了友人此去扬州将会有一段美好的旅程。
“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诗的画面感极强。
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目送友人乘坐的船只渐行渐远,直到那孤独的帆船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
“孤帆”凸显了友人的离去是那么的孤独,也反映出诗人此刻的目光一直紧紧跟随友人的船只,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唯见长江天际流”,当友人的船只消失不见,诗人眼前只剩下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向着天际流淌。
这滔滔江水似乎也承载着诗人无尽的思念和牵挂,绵绵不绝。
整首诗没有直接表达离别的悲伤,而是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和对友人离去情景的刻画,将那份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之情蕴含其中。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这首诗意境开阔,情韵悠长。
诗人以绚丽的春景作为背景,烘托出离别的氛围,使得离别的情感不显得那么沉重压抑,反而多了几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期许。
同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以景结情,将诗人的目光和思绪都引向了远方,让读者感受到那种绵绵无尽的思念。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李白与孟浩然的友情真挚而深厚。
此次送别,李白没有过多的言语倾诉,而是将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眼前的景象和对友人的默默注视中。
这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更让人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离别的不舍。
再从诗歌的语言上来看,简洁明快,生动形象。
“烟花三月”这样的词汇,让人仿佛能看到春天的绚烂多彩;“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等描写,极具画面感,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诗人所看到的景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内容讲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内容讲解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内容讲解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内容讲解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形势动、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黄鹤楼在江夏,与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距数百里,诗人举重若轻,将楚地吴天尽收于短短的四句诗中,首句说友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则象一条无形的纤绳,缩短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此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从不同角度(行者与相送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给人以流动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带来的动势,使全诗雄浑壮阔,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写得如此雄浑壮阔,幽深高远,除诗人的才赋外,还有其客观上的原因,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登临送客,足可壮人襟怀,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结束未久,“烟花三月下扬州”,或许即有他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这时友人继之而下吴越、之广陵,自然会在唤起他关于广陵的种种记忆,因吴越江山在胸,使诗人的诗才横贯吴楚,所以能、表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此其二,李白二十岁后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岁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几遍中国东南,江汉平原的辽远壮阔,江南山水的纤巧秀丽与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鲜明的对照,看惯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会对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同在江夏、同是送别,他晚年所写的一首《江夏别宋之悌》便显得异常凄婉,这首诗写道: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翻译及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思翻译:阳春三月,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顺江而下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色天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全诗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
李白十分敬爱孟浩然,此番送别,情自依依。
然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
“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
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
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
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译文嘿,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瞅瞅这首超有名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先看看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诗写得那叫一个绝!话说当年李白在黄鹤楼给孟浩然送行,那场面,真是又诗意又深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开头就很有画面感。
想象一下,两个好朋友在黄鹤楼这个有名的地方告别。
就好像有一天,你和你最好的朋友在一个特别标志性的地方,比如说学校门口那棵老槐树下面,互相说着再见。
“烟花三月下扬州”,哎呀,这“烟花三月”四个字,多美啊!那是春天最美的时候,到处都是花啊草啊,一片生机勃勃。
孟浩然要去扬州,扬州在当时可是个特别繁华、特别美的地方,就跟咱们现在都想去大城市旅游一样。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望着孟浩然坐的船,直到那船变成了一个小点,消失在蓝色的天空尽头。
这得多舍不得啊!我想起有一次我送我闺蜜去火车站,看着她的背影越来越远,心里那种失落感,跟李白估计差不多。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时候李白眼前就只剩下滚滚长江水向着天边流去。
那江水好像也带着他的思念和牵挂,一直流一直流。
接下来咱们看看译文:老朋友向西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这译文把诗里的那种意境和情感都很好地传达出来了。
再仔细品品这首诗,李白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把送别时的不舍和对朋友的祝福都写进去了。
咱们在生活中也有和朋友分别的时候,可能没有李白写得这么美,但那种心情是一样的。
比如说,毕业的时候,大家各奔东西,心里头又难过又期待。
难过的是以后不能天天在一起玩闹了,期待的是大家在新的地方会有新的开始。
总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文,都让人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离别的伤感。
希望咱们都能珍惜身边的朋友,就算有分别的那一天,也能像李白和孟浩然一样,把这份情谊放在心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以及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关于诗人李白,我们并不陌生。
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李白的诗歌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而以下也是李白的名作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以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中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指帆影消失。
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6)广陵:即扬州。
(7)天际:天边。
⑻西辞:孟浩然由武昌去扬州,是由西往东,所以说“西辞”。
辞:告别。
赏析一“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饱含了李白对挚友的深切感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⑴故人西辞黄鹤楼⑵,烟花三月下扬州⑶。
孤帆远影碧空尽⑷,唯见长江天际流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白话译文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整体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译文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译文及注释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意。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赏析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创作背景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诗注解及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诗注解及背景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诗注解及背景,欢迎阅读!【原文】《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
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韵译】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翻译】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
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资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涵盖各学科分类和各类其它学习使用的资料,如:图书书籍,学习课件,视频教程,课后答案等,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资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李白〔唐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逝在碧空终点,只观看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爱惜的离别。
而是表现一种布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由于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快乐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奇妙满足。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富强,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巡游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哀痛和不快乐,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欢快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行,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由于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奇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快乐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快乐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