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文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对照翻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翻译及赏析【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思翻译:阳春三月,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顺江而下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色天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全诗赏析: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
“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
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
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
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
“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译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译文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他特殊的感情色调,表现的是充满诗意的离别,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注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赏析一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课文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我告别,他要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去往扬州。
他的船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留下长江水滚滚东流,流向天边。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渭城细雨湿润了路上的轻尘,旅店周围柳树的新绿分外清新。
我劝你再饮下这杯离别的酒,因为你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遇不到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
【赏析】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描绘离别情景的七言绝句。
诗中以“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等意象,既表现了对友人孟浩然美好前程的祝福,又寓含着深深的离愁别绪。
尤其是那“长江天际流”的画面,把离别时的哀而不伤、深情厚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风格。
2.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五言绝句,通过对渭城早晨雨后清新景色的描绘,以及与友人临别时劝酒的情景刻画,抒发了诗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深深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既是现实场景的再现,又是情感的升华,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深沉的人生哲理。
这两首古诗都以其生动鲜明的意境、深挚诚恳的情感,成为我国古代送别诗的经典之作,传承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古诗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朝: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及注释【译文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老朋友向往辞别离开了黄鹤楼,在这烟花三月乘船去扬州,只见朋友的船越来越远消失在天边,只剩下长江边上的流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
之: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
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
辞:辞别。
译文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译文、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②,烟花三月下扬州③。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④。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
25 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
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
至天宝初,春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
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
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
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象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注释]①黄鹤楼:旧址原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上,传说三国时费文?在此楼乘黄鹤登仙而去。
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②故人:指孟浩然。
辞:告别。
因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③烟花:指繁花盛幵的景色。
④孤帆:一只帆船。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作者目送友人乘坐的孤帆”远去,最后唯见浩浩江水,流向天边。
[说明] 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所作。
它通过对别离时候长江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感情。
[译诗]知心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暮春三月时他要东去扬州。
他乘着一叶小舟影子随碧空而尽,只见那滚滚长江向天边奔流。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李白从27 岁到35 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 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
小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诗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唐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是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2、故人: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3、之:往,去。
4、广陵:扬州的旧名。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空:一作“碧山”。
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6、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7、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古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与注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笔触和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孟浩然离别的不舍之情。
原文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句诗开篇点题,写出了友人孟浩然辞别之地——黄鹤楼。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仙人曾乘黄鹤经过此地,这也为这次离别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故人”一词,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之间深厚的情谊。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描绘了春天繁花似锦、如烟如雾的美景。
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友人要前往扬州。
扬州在当时是繁华的都市,是无数人向往的地方。
这一句不仅展现了春光的灿烂,也暗示了孟浩然此次行程的美好和令人期待。
“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一直目送着友人所乘的船只渐行渐远,直到那孤帆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
“孤帆”突出了友人的形单影只,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友人的船上,不舍移开。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目光所及的最后景象,只剩下滚滚长江水向着天边流淌。
这里以景结情,滔滔江水仿佛也承载着诗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绵延不绝。
整首诗没有直接抒发离别的悲伤,而是通过对送别场景和自然景色的描写,将离情别绪融入其中。
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舍。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以绚烂的春景衬托离情,乐景衬哀情,使离别的伤感更加强烈。
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通过对孤帆、碧空、长江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阔辽远的意境,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诗人的怅惘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它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首诗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及解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的开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点出了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仙人曾在此乘鹤升天,这使得黄鹤楼本身就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故人”指的是诗人的好友孟浩然,一个同样在诗坛享有盛名的诗人。
“西辞”二字,形象地描绘出孟浩然离开的方向和姿态,仿佛能看到他与诗人在黄鹤楼前拱手作别,转身踏上西行的旅途。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不仅点明了友人出发的时间——阳春三月,还道出了友人的目的地——扬州。
三月的江南,繁花似锦,如烟似雾,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而扬州,更是当时繁华的都会,以其秀丽的风光和繁华的市井闻名于世。
诗人用“烟花”来形容三月的春色,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又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热闹喧嚣。
友人在这样美好的季节前往这样美丽的地方,本该是令人欣喜的事情,但对于送别之人来说,心中却难免涌起离别的惆怅。
“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目送友人的船只渐行渐远。
江面上,只见那一片孤帆在水天相接之处逐渐消失,直到只剩下一个小点,最后完全看不见了。
“孤帆”一词,既突出了友人形单影只的身影,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目光的专注和内心的不舍。
而“远影碧空尽”则写出了诗人长时间凝望的情景,表现出他对友人的牵挂和留恋之情。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视线的最终落点。
当友人的船只消失在天际,诗人的眼前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向着天边流淌。
这奔腾不息的江水,似乎象征着诗人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
他望着江水,心也随着友人一同远去。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
李白没有过多地描写离别的悲伤,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人离去情景的刻画,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不舍和祝福。
诗中的景色描写,如“烟花三月”“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等,不仅为诗歌营造了优美的氛围,也与诗人的情感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译文及注释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译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先来说说这原文的意思哈。
“故人西辞黄鹤楼”,老朋友孟浩然向我辞别,就在这黄鹤楼。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李白站在黄鹤楼上,和孟浩然拱手作别,心里那叫一个不舍呀。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孟兄要去扬州啦。
扬州那可是个好地方,风光秀美,物产丰富,就像咱们现在说的旅游胜地。
“孤帆远影碧空尽”,孟兄乘坐的那艘船啊,孤单单的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
李白就这么一直望着,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
“唯见长江天际流”,最后只看到滚滚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这画面,多让人感慨啊!我记得有一次,我给一群小朋友讲这首诗。
有个小家伙特别有意思,他瞪着大眼睛问我:“老师,李白为啥这么伤心啊?”我笑着告诉他:“因为李白和孟浩然是好朋友,好朋友要分开了,当然会舍不得啦。
”那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他们不能一起去扬州吗?”这问题把大家都逗乐了。
其实这首诗啊,把送别时的那种眷恋和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站在那儿,望着远去的船,心里的千言万语都化在了这景色之中。
就像咱们生活里,和好朋友分别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心里酸酸的,有好多话想说却说不出口?再来说说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这译文是不是也挺美的?咱们来仔细琢磨琢磨这首诗。
李白在写的时候,那心情肯定是复杂的。
他既为孟浩然能去扬州游玩感到高兴,又为即将到来的分别感到难过。
就好像咱们有时候,好朋友有了好机会去发展,咱们一方面替他们开心,一方面又因为不能常见面而失落。
而且啊,这首诗的意境特别美。
你想想,黄鹤楼那么高,李白站在上面,望着长江,江面上一艘船渐行渐远,那画面多有诗意!咱们平时送别朋友,可能就是在车站挥挥手,可李白这送别,多有气势!我还想起有一次出去旅游,在江边看到一艘船慢慢开走,当时就突然想起这首诗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全诗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全诗赏析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的诗许多是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文解释】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词语解释】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
之:到达。
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3、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5、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的尽头。
【诗文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
李白十分敬爱孟浩然,此番送别,情自依依。
然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
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讲解】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