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九年级物理核能
- 格式:ppt
- 大小:381.00 KB
- 文档页数:8
物理九年级下册核能知识点核能是一种强大而复杂的能源形式,它在现代科技和工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九年级下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核反应、核裂变和核聚变等重要知识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解读:一、核能的概念及特点核能是指由原子核内部发生的核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不同于化学能和物理能,核能具有以下特点:1. 巨大的能量释放:核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比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大得多。
2. 高效能源:核能的单位质量能量高于其他常见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3. 环境友好:核能的反应产物中不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污染较小。
二、核反应及其示意图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发生的变化。
根据核反应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类。
1. 核裂变:是指一个重核(如铀、钚等)被轻粒子(如中子)撞击后裂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2. 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如氘、氚等)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融合,形成重核的过程,也释放出巨大能量。
三、核反应的应用核能的应用广泛存在于能源、医学、农业、工业等领域。
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1. 核电站:利用核裂变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源。
2. 放射性物质在医学中的应用:如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治疗、放射性追踪等。
3. 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辐射杀菌、改良品种等。
4. 核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同位素在工业控制和材料鉴定中的应用。
四、核能的风险和挑战虽然核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但在核能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1. 放射性污染:核反应产生的放射性废料需要妥善处理,以防止对环境和人类造成污染和伤害。
2. 核事故:一旦核电站发生事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放射性泄漏,对周围环境和居民健康产生重大威胁。
3. 核扩散:核技术的扩散可能导致恶意使用核材料,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
4. 核能的可持续性:尽管核能是一种高效能源,但核燃料的储备有限,资源的可持续供应仍然是一个挑战。
物理九年级知识点核能核能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是指以原子核反应为基础释放能量的过程。
本文将从核能的定义、核能的产生方式、核反应的类型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核能的定义核能是指在原子核反应中,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释放出的能量。
核能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能源形式,它具有巨大的能量密度,释放出的能量远远超过其他能源形式。
二、核能的产生方式核能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核裂变和核聚变。
1. 核裂变核裂变是指重核(通常指铀、钚等)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核片段,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其中最著名的核裂变反应是铀235核的裂变,它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中子。
核电站就是利用核裂变反应来发电的。
2. 核聚变核聚变是指轻核(如氘、氚等)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融合成更重的核,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聚变是太阳和恒星的能量来源,也是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开展核聚变的研究和实验。
三、核反应的类型核能的释放是通过核反应来实现的,核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核裂变反应核裂变反应是指重核在吸收中子后产生不稳定的复合核,然后通过裂变将核分裂成若干个碎片和几个中子,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核裂变反应是核电站中常用的反应类型,能够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
2. 核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应是指将轻核融合成重核的过程,形成更稳定的核,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种反应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稳定和可控的核聚变反应。
但一旦实现,核聚变将成为一种清洁、持久的能源来源。
四、核能的应用核能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1. 核能发电核电站利用核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来产生大量的电力。
核能发电具有高效、稳定、低排放等优势,并且能够持续供应电力。
2. 核医学核能在医学领域中也有重要的应用,如核医学诊断和治疗。
核医学诊断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发出的射线来观察病人的内部情况,核医学治疗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治疗某些疾病。
3. 环境和地质学研究核技术在环境和地质学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2.2 核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20章第3节“核能”。
本节主要介绍核能的概念、核反应的类型以及核能的利用和优势。
具体内容包括:1. 核能的概念:通过引入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解释核能的产生过程。
2. 核反应的类型:区分核裂变和核聚变,并介绍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应用中的不同表现。
3. 核能的利用:介绍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和核能发电的优势,同时阐述核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4. 核能的优势:从环保、能量密度等方面阐述核能相比传统能源的优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核能的概念,掌握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及应用。
2. 认识核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的优势,了解核能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核能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核能的概念、核反应的类型及核能的利用。
难点: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核电站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核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的优势和应用。
2. 核能的概念:讲解原子核裂变和聚变的过程,阐述核能的产生原理。
3. 核反应的类型:区分核裂变和核聚变,举例说明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应用中的不同表现。
4. 核能的利用:介绍核电站的工作原理,阐述核能发电的优势。
5. 核能的优势:从环保、能量密度等方面分析核能相比传统能源的优点。
6.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核能1. 概念:原子核裂变和聚变产生的能量。
2. 类型:核裂变:可控链式反应,如核电站。
核聚变:不可控,如太阳。
3. 利用:核电站,核能发电。
4. 优势:环保、能量密度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结合课本内容,简述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2. 答案:(1) 核裂变是可控链式反应,如核电站;核聚变是不可控,如太阳。
九年级下册物理核能知识点核能是指从原子核中释放出来的能量。
它是一种强大的能源,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医疗、军事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九年级下册物理课程中的核能知识点。
一、核能的来源和特点核能的主要来源是核裂变和核聚变。
核裂变是指重核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轻核所释放出的能量,而核聚变则是两个轻核聚合成一个重核所释放的能量。
核能的特点包括:1. 能量密度高:与化石燃料相比,核能的能量密度更高,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
2. 环境友好:核能不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污染较小。
3. 储存稳定:核能可以长期储存,不受天气、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4. 资源丰富:核燃料,如铀和钍等,存在于地球当中,具有较广泛的储量。
二、核反应与核能装置核反应是指核能释放时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变化。
核反应一般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
核裂变反应中,重核的原子核被轻子或其他粒子撞击后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轻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
核裂变反应可应用于核电站中的核反应堆产生热能,进而产生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
核聚变反应是指两个轻核原子核结合成一个重核原子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目前还没有能够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但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和开发核聚变技术,以期实现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三、核能的应用领域核能在现代社会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领域:1. 核电站:核能被用于发电,核反应堆中的核裂变反应产生的热能可以用来转化为电能,提供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
2. 核医学:核能被应用于医学领域,如核医学影像学、放射治疗等。
核医学影像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观察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情况,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3. 核武器:核能的应用也存在军事方面,包括核武器的制造与使用。
尽管核武器对人类和环境的破坏性极大,但核裂变武器在战争威慑和国家安全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核能的前景与挑战核能作为一种强大的能源形式,具有广阔的前景。
核聚变技术的实现将使人类获得更为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核能》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核能》是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涉及核反应、核能、核辐射以及核能的利用等核能知识。
由于核能作为一种高级科技,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核电站、核武器、医学等等领域,因此该章节的教学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1.了解核能的概念、来源、类型和特性。
2.掌握核能反应和核辐射的基本知识。
3.了解核能在能源、医学和工业上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5.增强学生的核能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核反应和核能概念的理解。
2.核能的来源、类型和特性的掌握。
3.核能在能源、医学和工业上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1.核反应的本质和类型。
2.核能的特性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实际情境为基础,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自己探索学习。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核能的本质和特性。
3.讨论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核能的概念和特性。
五、教学内容与方式5.1 教学内容1.核反应的本质和类型–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和联系2.核能的来源和类型–自然界中的核反应和人工核反应–核能的种类和特性3.核辐射的基本知识–α、β、γ 射线的来源、特性和防护措施4.核能的应用–核能在能源、医学和工业上的应用–核能安全意识的增强5.2 教学方式1.课堂讲解:用图示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核反应、核能、核辐射和核能的应用等内容进行全面讲解。
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核能的特性,如α、β、γ 射线的穿透性和辐射能、核反应的能量释放等。
3.小组讨论:以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推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核能概念和应用。
六、教具选用1.演示器,让学生通过图示和形象的语言更容易理解核反应和核能的概念。
2.α、β、γ 射线探测器、核反应探测器和暗箱,用于展示核反应和核辐射的特性。
3.实验器材、化学药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核能的特性。
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物质的组成一切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物质→分子→原子⎪⎩⎪⎨⎧⎩⎨⎧)()()(带负电电子不带电中子带正电质子原子核二、核能1.定义:原子核分裂或聚合过程中释放的巨大能量.疑点剖析 质子和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致使原子核十分牢固.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会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2.获得核能的方式:核裂变、核聚变.三、裂变1.定义:用中子轰击铀235使其裂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现象. 知识拓展 裂变能是重金属元素的原子核通过裂变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因为裂变需要的铀等重金属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规裂变反应堆会产生长时期放射性较强的核废料,这些因素限制了裂变能的发展.2.链式反应:原子核发生裂变时,裂变自行持续的现象称为链式反应.3.应用:如果原子核的链式反应在可控制的核反应堆中进行,就可和平利用核能发电.如核电站、核潜艇等就是利用核裂变的链式反应释放的巨大能量.知识拓展 如果原子核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大量原子核就会在一瞬间发生裂变,释放出极大的能量,如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不加控制的.四、聚变质量很小的原子核,如氘与氚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释放出更大的核能.这就是聚变.也称为热核反应.辨析比较 裂变和聚变的区别(1)发生的条件不同:裂变是用中子去轰击较大的原子核,而聚变是超高温条件.(2)释放能量大小不同:裂变释放的能量巨大,但聚变时一个核子释放的能量约是裂变时一个核子释放能量的3~4倍,因此聚变的能量更为巨大.(3)是否可控制:目前裂变可以控制,如在核反应堆中用石墨去吸收中子就可控制链式反应速度,而聚变产生的能量更大,是不可控制的.问题·探究问题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每千瓦时电能的成本比火电站要低20%以上.核电站还可以大减少燃料的运输量.例如,一座100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年耗煤300~400万吨,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铀燃料30~40吨.核电站特别适用于缺少煤、石油、水等能源的地区.例如我国就把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 核电站建在化石燃料短缺、能源需求量大的华东地区.我国要适度开发核能.没有核能的开发,我们将不可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已运行发电.预计到2010年,我国核电站的功率可达3 000~5 000万千瓦,年核发电量将达1 500~2 500亿千瓦时.由于核电站有很多优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核电.到1989年全世界运行中的发电核反应堆有434座,总装机容量约32 000万千瓦,发电量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核电站的建设必须采用可靠的保护措施,以保证核电站的安全运行,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1)核能在使用时的优点是什么?(2)你认为核能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3)我国为什么要将核电站建立在浙江、广东一带?思路:核能来源于核燃料,而核电站所需要核燃料很少,所以电能的成本低些.使用核燃料必须采用可靠的保护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我国江浙、广东一带,能源贫乏,因此适宜修建核电站.探究:(1)核燃料消耗很少,电能的成本低;(2)核电站的建设必须采用可靠的保护措施,以保证核电站的安全运行,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3)根据我国的地理资料特点,华东地区水利资源、化石能源十分短缺,在这些地区大力发展核电站,可以弥补该地区能源的不足.典题·热题例1 原子核是由下列哪组粒子组成的()A.质子和电子B.质子和中子C.中子和电子D.质子、中子和电子解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它与电子构成了原子.原子核虽小,但仍可再分,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答案:B深化升华从原子的微观结构认清原子及原子核的基本组成;通过知识迁移,加强记忆,防止混淆.如:我们已经知道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而电子又围绕原子核运转,所以原子核内就不可能有电子.例2 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碳的原子序数为6,碳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中子数分别为()A.质子数为6个,中子数为12个B.质子数为12个,中子数为6个C.质子数为6个,中子数为6个D.质子数为6个,中子数为18个解析:原子序数表示了碳原子核内质子的个数,也叫做核电荷数,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叫做核的质量数,它等于该元素原子量的整数部分.据此可知碳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6个,中子数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减去质子数,则为6个.答案:C方法归纳这是一道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学科间综合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解决此类题需要了解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高速绕核转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知道了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并结合有关化学知识,明确各个概念,如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这三者在含义上不同,但在数目上一致,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另有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等,搞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有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知道这层关系就可以求出质子数和中子数.例3 关于核能的获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核反应堆就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核能的装置B.当原子核内部发生变化时,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核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C.核电站是使核能转化为内能,再通过汽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的装置D.在核电站的反应堆中发生的是可控制的核聚变解析:核能是原子核内部发生变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有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方式.对裂变的链式反应若加以控制,使其缓慢平稳地释放出核能的装置就是核反应堆;对裂变的链式反应若不加控制,在极短时间内能放出巨大的核能,像原子弹爆炸.目前核电站的反应堆中发生的是可控制的核裂变.答案:BC方法归纳解答此题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搞清核裂变和核聚变的概念,裂变是重核的分裂,聚变是轻核地聚合,这两种情况均要释放巨大的能量.第二步,注意核裂变与核聚变的区别,核裂变的链式反应是可控制的,而核聚变是不可控制的,核反应堆应使用可控制的核裂变.第三步,找出错误的选项并排除,仔细推敲核对.选择题的常用解法有:排除法和直选法.排除法就是根据题意,经过分析理解计算等,把有错误的选项排除,剩余的选项即为所选项,这种方法常用在解答单项选择题中.直选法就是根据题意进行分析理解计算等手段直接选择所要选择的项目.这种方法常用在解答多项选择题中.本题也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办法.例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裂变和聚变都是获取核能的途径B.核能的优点是安全、清洁、无废料C.人类已经完全掌握了人工控制核聚变技术D.原子弹只具有巨大的破坏性,无其他危害解析:获取核能,可以通过用中子轰击比较大的原子核,使其发生裂变,也可以把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核能的特点是安全、清洁、燃料运输量少,但是废料仍具有放射性,应妥善处理;人类目前只能人工控制核裂变,还不能人工控制核聚变;原子弹爆炸时具有巨大的毁灭性破坏作用,而且爆炸后留下的废弃物仍具有放射性,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严重危害当地及周边地区.答案:A例5 核电站的核心是核反应堆,它以铀为核燃料,反应堆中放出的核能转化为高温蒸汽的内能,通过汽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如图17-1是核电站的原理示意图.图17-1第一回路中的水或其他液体被泵压入反应堆,在那里加热,然后进入热交换器,把热量传给第二回路的水,以后又被泵压回到反应堆里.在热交换器里,第二回路中的水经过加热生成高温高压蒸汽,送入汽轮机并驱动汽轮机做功后温度和压强都降低,进入冷凝器,最后又由水泵把它压回热交换器.高速旋转的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1)猜想:在第一回路的核反应堆的外围,有一层厚厚的水泥防护层,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冷凝器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这时水要___________热;(3)在第二回路中,用水做循环剂,原因是水的___________较大;(4)简述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解析:厚厚的水泥防护层的作用是防止核放射性泄漏,用水做循环剂的原因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不会太高.核电站工作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反应堆.将核裂变释放的热能传给第一回路的水;第二、热交换器.将第一回路水的能量传给第二回路的水,使其产生高温高压的水蒸气;第三、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冲动汽轮机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答案:(1)防止放射线泄漏(2)液化放(3)比热容(4)核电站工作原理:在核反应堆中,冷却水通过堆芯后将核反应放出的核能转化为水的热能;高温的冷却水泵出进入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将进入的高温冷却水的能量通过热交换传递给管外的流动着的第二回路水,使水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其能量转化是:核能转化为水的内能,再转化为汽轮机的机械能,最后转化为电能.方法归纳本题是阅读理解型试题,题目中提供了文字和图,通过阅读试题提供的文字材料找到对解答问题有用的信息,观察图形对其结构和原理进行分析理解,并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究和合理的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考查了学生处理信息、发散思维以及学以致用等多方面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考核方向.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在于仔细阅读材料,提炼获取有用的信息,要会看图分析,能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中的有关问题,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