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中国地方政府概述 《地方政府与政治》 马工程
- 格式:pptx
- 大小:918.46 KB
- 文档页数:27
第一章地方政府导论1.概念: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依法设置的,治理国家部分地域或某些地域某些社会事务的政府。
地方权力(议决)机关与地方权力执行机关(行政机关)组成,不包括设置在本地域内的地方军事机关和地方司法机关。
2特点:1、权力的非主权性;2、治理的局部性;3、主要职责在于地方事务的管理。
具有非主权性、局部性和地方性三个方面。
3地位:主要体现在:不可取代性。
地方政府的不可取代性,是指它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组成部分的不可取代作用。
1、阶级统治的需要——政治角度2、处理社会事务的需要——现实角度4作用:1.地方政府是实现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石。
2.地方政府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础。
3.地方政府是沟通联络中央政府与民众的渠道。
4.地方政府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
第二章地方政府的形成国家本质:国家本质是指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凭借国家的强制性力量实现其政治统治,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国家本质是通过国家形式反映出来,并与国家形式存在不可分割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具体表现在:1>国家形式是国家本质的基础,制约着国家本质的实现。
2>国家本质对国家形式起着维持作用。
3>国家职能体现国家本质(了解即可)1国家组织形式概念:国家组织形式,围绕国家权力体系结构横向分配而形成的国家组织体制,是围绕国家权力(社会公共权力)的安排形成的,权力的横向配置与组合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不同的国家机关,确定了相互的关系与运作规范。
议行合一;议行分立2国家结构形式概念:国家结构形式围绕着按地域分居民的安排形成的,构成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也就是说指国家作为一个完整的政治实体,以何种形式由那些低于国家层级的地域性政治实体组合而成。
联邦制;单一制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相互关系;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按国家结构单元设置的治理该单元的政府,国家结构体制是地方政府形成的基础。
国家组织体制中的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成为地方政府的组织基础第三章行政区划1行政区划的概念,影响因素概念: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依据领土大小、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及文化状态、民族、人口分布、历史传统、军事防御、国家发展战略等因素,将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并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构成一国的地方行政建制的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
地方政府与政治第一章中国地方政府概述第一节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二)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迁1.秦汉到隋朝时期,郡县二级制到三级制演变(6)三国:州—郡—县三级政制成为正式制度,一州辖十多个郡。
到西晋前期,州(19个)均八、九郡(172个)均七、八县(1232个)。
地方行政结构呈合理状态。
(7)魏晋南北朝:南北朝:州(230,膨胀11倍)、郡(999,膨胀5倍),增设都督区(成为四级制),州牧、刺史、都督扩大自己的权势,导致国家分裂,对抗中央。
北周:州(221),郡(508),县(1124)。
并出现双头州郡。
隋朝抛弃了北周地方政府三级制。
2.唐宋辽金元时期,地方政府从二级制到三级制的演变回复(1)一般型地方政府,唐(续隋朝):州、县二级制,由于招抚人才的需要,刺史与州的数量激增。
1)贞观元年:划分10个监察区(道),道管州。
【前期,道只是巡查州县政府的检察机关,不拥有地方行政、军事、民政的管理权,是一种虚体行政机关。
】2)贞观十三年(639年),州(358个)。
【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统制这么多刺史。
】3)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巡察使、巡抚使按察使,差遣制常设制,道成为州县新一级实体行政机关。
4)开元二十二年(734),10道 15道,正式确定监察区体制,检察官成为常职,形成道、州、县三级地方政府体制,为宋代开创先河,也为后代诸朝借鉴。
5)特殊性政府:府、羁縻府州、君、监。
羁縻府州有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
为土司制度提供了借鉴。
(2)宋:1)军:是特殊型政府,军与大多与州平级,少数与县平级。
2)监:中央派驻地方专管盐、铁、冶铁、铸钱等经济事务的政府机构,不问地方事务,后演化为地方政府区划名,其地位分别相当于州与县。
3)州政府权力分属诸司,御史台(地方政府的最高检察者)形成二级半或需三级地方行政建制,并开创了“合议制”先河。
(3)辽效仿唐,金参照宋。
(4)元:比较复杂。
行政建制普遍实行三级制、四级制,也有二级制。
地方政府学复习重点第一篇:地方政府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地方政府学——绪论60分一、地方政府学的含义(P4)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为治理国家一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务而设置的政府单位。
二、地方政府学的基本特点(P8)1、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
2、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
3、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管理。
三、地方政府学的分类1、按地方制度的不同安排,地方政府可分为三种类型:行政体地方政府;自治体地方政府;混合体地方政府。
(1)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地方政府。
它不存在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当地居民利益和意愿的地方权力机关,只存在一个作为中央或上级政府下级机构的行政机关。
行政体地方政府实质上只是一个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2)自治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
国家部分地域的居民,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组成地方自治社团,选举产生治理本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
由地方自治社团成员(即当地居民)选出的地方政府,依据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自治事务范围内,按照并代表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愿望,处理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独立地行使职权,只对选举产生它的当地居民负责。
(3)混合体地方政府也是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的,但它的行政机关同上级政府的行政机关之间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上下级关系。
将这类政府称为混合体地方政府,是因为:从这类地方政府的产生看,它相同于自治体地方政府,不同于行政体地方政府;但从它的行政机关与其他政府(中央或上级政府)的行政机关之间关系看,它又相同于行政体地方政府,不同于自治体地方政府。
2、从行政区划单位设置的目的看,地方政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般性地方政府;特殊性地方政府。
结合我国国情,按照行政区划的设置目的,地方政府又可以细分为四种类型:一般地域型;民族区域型;城镇型;其他特殊型(1)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在于:第一,它是纯出于地域治理需要而设置的地方政府,对它不存在其他特定需要;第二,它所辖的地域范围,通常都包含城镇地区和乡村地区,即便出现为城镇地区专设的地方政府后,除部分基层地方政府外,其他地方政府和大多数高层地方政府仍然是兼辖城乡的地域性政府;第三,这类地方政府所在的行政区划单位,设置时不存在某种特定的要求,如关于人口数量或经济发展程度的要求(这不同于城镇地方政府),或关于民族构成比例的要求。
《宪法学》重点整理马工程2011年11月第1版目录《宪法学》重点整理 (1)导论 (2)第一节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第二节 宪法学的历史发展 (3)第三节 宪法学的分类和特征 (4)第四节 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6)第一章宪法学基本原理 (6)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6)第二节 宪法的分类和渊源 (7)第三节 宪法的制定、解释与修改 (8)第四节 宪法的效力和作用 (10)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11)第一节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1)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 (12)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4)第三章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7)第一节 宪法指导思想 (17)第二节 宪法基本原则 (18)第四章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 (19)第一节 国家性质 (19)第二节 国家形式 (20)第三节 国家标志 (22)第五章国家基本制度 (23)第一节 经济制度 (24)第二节 政治制度 (26)第三节 文化制度 (31)第四节 社会制度 (33)第六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34)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的一般原理 (34)第二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 (38)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义务 (43)第七章国家机构 (45)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一般原理 (45)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47)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49)第四节 国务院 (50)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51)第六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53)第七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55)第八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56)第九节 特别行政区政权机关 (59)第八章宪法实施的监督 (60)第一节 宪法实施 (60)第二节 宪法监督 (61)第三节 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62)导论1.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
第一节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宪法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1.一般认为,所谓宪法学,是指以宪法及宪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