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后整理的作用及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5
一后整理:在实际生产中,常将服装面料的练漂,染色,印花以外的加工过程称为整理,由于整理工序都安排在整个染整加工的后期,故常称为后整理.服装后整理工艺种类包括一下几种:(1)仿旧整理:就是赋予新织物以“自然旧”的风格,整新如旧,较多应用于天然面料。
1.普洗:常用的一种柔软洗涤工艺。
染色面在洗涤设备中经过一定时间的洗涤,为改善手感可添加适量柔软剂,使成品自然泛旧,不缩水,且手感柔软.如水洗纯棉布、涤棉布.2.石磨水洗: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需在洗涤设备中加入一种可漂浮于水面上较轻、多孔的重要物质——浮石.染色织物经磨滚,染料局部被磨去,织物表面产生自然仿旧,有时还会起磨毛起绒效果,颜色有深浅变化、手感柔软。
如石磨牛仔服装。
3.漂洗:也称漂色,在洗涤液中加一些染色脱色剂,服装颜色可得到褪色效果,经常用于平纹树皮布(用树皮纤维织制,如棉布、细帆布)。
漂洗一般用于深色服装。
4.酵素洗:在洗涤液中加入酵素粉,使面料特性产生变化.织物表面产生仿旧感,立体效果较好;手感变柔软。
5.喷砂:目的是获得一种局部的磨损效果。
在服装正常洗涤之前,由空气压缩机和喷砂装置产生的强气压射出氧化铝微粒完成喷砂工序。
磨损仅限于局部,靛蓝染色的纤维在磨擦力的作用下剥离织物表面,这道工序成本消耗较高,效率较低,且对工艺技术求较高,但它能获得常规洗涤不能达到的特殊效果。
6。
套色洗:在原有面料的颜色上,套一种与之差异较大的颜色,使其二者颜色互相融合,颜色效果自然、特别.(2)磨毛整理:经磨毛整理的织物表面有一层短密细腻、均匀的绒毛,手感柔软,效果更显高档。
磨毛的方法有多种:用金刚砂纸摩擦布面;针布起毛再剪齐绒毛;利用化学助剂使纤维膨化,并对织物进行松式洗涤产生绒毛.如磨毛卡其,砂洗双绉、电力纺,仿麂皮等. (3)折皱整理:经折皱整理的织物表面具有自然折痕,耐洗而不消退。
整理方法有:予以机械压力和热的作用,使布面产生不规则凹凸;手工起皱,可使织物获得任何形状的皱折,自然感强;绳状洗涤,使织物出现纵向皱纹,如树皮皱;揉搓加工,对合成纤维织物进行“力”与“热”的共同作用,皱纹永久耐劳.二服装面料整理的目的:1.使面料幅宽整齐均一,尺寸和形态稳定。
常见的后整理工艺机织物、针织物及其他各类织物下织机后,须经过染整加工,如练漂、染色或印花、整理等工序处理,才能成述之整理内容,系指织物经漂、染、印加工后为改善和提高织物品质,赋予纺织品特殊功能的为投放市场的纺织商品。
这些印染加工工序都属于织物整理范畴。
织物后整理按其整理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方面(1)使织物门幅整齐,尺寸形态稳定。
属于此类整理的有定幅、防缩防皱和热定形等,称为定形整理。
(2)改善织物手感。
如硬挺整理、柔软整理等。
这类整理可采用机械方法、化学方法或二者共同作用处理织物,以达到整理目的。
(3)改善织物外观。
如光泽、白度、悬垂性等。
有轧光整理、增白整理及其他改善织物表面性能的整理。
(4)其他服用性能的改善。
如棉织物的阻燃、拒水、卫生整理;化纤织物的亲水性、防静电、防起毛起球整理等。
一、织物一般整理手感整理纺织物的手感与纤维原料,纱线品种,织物厚度、重量、组织结构以及染整工艺等都有关系。
就纤维材料而言,丝织物手感柔软,麻织物硬挺,毛呢织物膨松粗糙有弹性。
本节手感整理仅指硬挺整理与柔软整理。
1、硬挺整理硬挺整理是利用能成膜的高分子物质制成整理浆浸轧在织物上,使之附着于织物表面,干燥后形成皮膜将织物表面包覆,从而赋予织物平滑、厚实、丰满、硬挺的手感。
2、柔软整理柔软整理方法中的一种是藉机械作用使织物手感变得较柔软,通常使用三辊橡胶毯预缩机,适当降低操作温度、压力,加快车速,可获得较柔软的手感,若使织物通过多根被动的方形导布杆,再进入轧光机上的软轧点进行轧光,也可得到平滑柔软的手感,但这种柔软整理方法不耐水洗,目前多数采用柔软剂进行柔软整理。
定形整理包括定幅(拉幅)及机械预缩两种整理,用以消除织物在前各道工序中积存的应力和应变,使织物内纤维能处于较适当的自然排列状态,从而减少织物的变形因素。
织物中积存的应变就是造成织物缩水、折皱和手感粗糙的主要原因。
1、定幅(拉幅)原理:定幅整理是利用棉、粘胶纤维、蚕丝、羊毛等吸湿性较强的亲水性纤维,在潮湿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合成纤维的热塑性,将其门幅缓缓拉宽至规定的尺寸,从而消除部分内应力,调整经纬纱在织物中的形态,使织物的门幅整齐划一,纬斜得到纠正;同时织物经烘干和冷却后获得较为稳定的尺寸(主要指纬向),以符合印染成品的规格要求。
染整工艺大全(一)1 .拉幅(stentering)拉幅整理是利用纤维素、蚕丝、羊毛等纤维在潮湿条件下所具有的可塑性,将织物幅宽逐渐拉阔至规定尺寸并进行烘干,使织物形态得以稳定的工艺过程,故也称定整理。
织物在整理前的一些加工如练漂、印染等过程中,经常受到经向张力,迫使织物的经向伸长,纬向收缩,并产生其他一些缺点,如幅宽不匀、布边不齐、手感粗糙、平带有极光等。
为了使织物具有整齐划一的稳定门幅,同时又能改善上述缺点并减少织物在服用过程中的变形,一般织物在染整加工基本完成后,都需经拉幅整理。
2 .预缩(pre—Shrinking)预缩是用物理方法减少织物浸水后的收缩以降低缩水率的工艺过程。
织物在织造、染整过程中,经向受到张力,经向的屈曲波高减小,因而会出现伸长现象。
而亲水性纤维织物浸水湿透时,纤维发生溶胀,经纬纱线的直径增加,从而使经纱屈曲波高增大,织物长度缩短,形成缩水。
当织物干燥后,溶胀消失,但纱线之间的摩擦牵制仍使织物保持收缩状态。
机械预缩是将织物先经喷蒸汽或喷雾给湿,再施以经向机械挤压,使屈曲波高增大,然后经松式干燥。
预缩后的棉布缩水率可降低到1%以下,并由于纤维、纱线之间的相互挤压和搓动,织物手感的柔软性也会得到改善。
毛织物可采用松弛预缩处理,织物经温水浸轧或喷蒸汽后,在松弛状态下缓缓烘干,使织物经、纬向都发生收缩。
织物缩水还与其组织有关。
织物的缩水程度常用缩水率来考核。
3 .防皱(CreaSe-reSiSting)改变纤维原有的成分和结构,提高其回弹性,使织物在服用中不易折皱的工艺过程称为防皱整理。
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纯纺或混纺织物,也可用于蚕丝织物。
防皱整理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月尿醛初缩体的防皱整理主要用于粘胶纤维织物,使其尺寸稳定,缩水率降低。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生产免烫棉织物,该织物在干、湿状态下都有良好的防皱性。
在此期间还出现了不少新的整理剂。
印染后整理岗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印染后整理岗位是纺织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岗位,它负责对印染后的布料或纺织品进行各种后续处理,使之具有更好的外观、手感和性能。
印染后整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包括定型、定型、水洗、烫印、整烫、压光、剪裁、包装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印染后整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印染后整理岗位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定型:定型是指将印染后的布料或纺织品通过烘干或蒸汽处理,使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形状。
定型的目的是防止印染色牢度不足,同时也可以使布料或纺织品获得所需的重量和手感。
2. 水洗:水洗是指对印染后的布料或纺织品进行清洗,去除残留的染料和化学剂,使其更加干净和舒适。
水洗也可以改善布料或纺织品的手感和亮度。
3. 烫印:烫印是指将图案或文字通过热压方式加到布料或纺织品上,使之具有装饰性和独特性。
烫印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术,如丝印、转印、热转印等。
4. 整烫:整烫是指对布料或纺织品进行整烫处理,使其柔软、平整、无皱摺,具有更好的外观和手感。
整烫可以通过蒸汽、熨烫机等设备进行。
6. 剪裁:剪裁是指对布料或纺织品进行裁剪和修整,使之符合尺寸和形状要求。
剪裁可以通过机械切割或手工剪裁进行。
7. 包装:包装是指将整理好的布料或纺织品进行封装和标记,以便储存和运输。
包装要求整齐、干净、美观,并标明产品的相关信息。
1. 熟练掌握整理处理技术:印染后整理岗位需要具备熟练的整理处理技术,包括定型、水洗、烫印、整烫、压光等方面的操作技能。
工作人员需要熟悉各种设备和工艺流程,能够准确操作和调整设备,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 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印染后整理岗位需要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能够严格遵守工艺标准和质量要求,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和一致。
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检查和测试产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止次品和质量事故发生。
3.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印染后整理岗位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其他岗位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生产任务和解决问题。
后整理工艺流程是什么后整理工艺流程是指在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经过织造、印染、整理等前期工序之后,对织物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使其具备所要求的外观、质量和性能等特征的一套工艺流程。
后整理工艺流程在纺织品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善织物的外观、耐久性和质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后整理工艺流程的一般流程和一些常见的后整理工艺方法。
一般后整理工艺流程一般后整理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主要整理和后整理三个阶段。
具体流程如下:1. 预处理(Pre-treatment)预处理是指在进行主要整理之前对纺织品进行一系列处理,以便达到后续整理工艺的要求。
主要的预处理工序包括洗涤、漂白、酶处理等。
预处理的目的是清除纺织品表面和内部的杂质,为后续整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主要整理(Main finishing)主要整理是对纺织品进行涂层、印花、染色等处理,以改善其外观和质感。
主要整理的具体方法根据纺织品的特性和使用要求而定。
常见的主要整理工艺有:•涂层:采用涂层工艺可以使纺织品具备防水、防油等功能,常见的涂层材料有聚氨酯、聚酯等。
•印花:印花工艺可以为织物增添花纹和图案,常见的印花方法有平版印花、圆网印花等。
•染色:染色是将颜料或染料通过染料浴渍途径渗透到纺织品纤维内部,使其变色。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浸染、绑缚染等。
3. 后整理(Post-finishing)后整理是指对已经进行主要整理的纺织品进行加工,以提高其质量和性能。
后整理的具体工艺方法有:•烘干:烘干工艺可以使纺织品中的水分蒸发,提高纺织品的干燥速度。
•压光:通过压光机对纺织品进行压光处理,可以提高纺织品的平整度和光泽度。
•防缩定型:防缩定型是对纺织品进行高温处理,使纤维在一定程度上定型,减少织物的缩水率。
•整理卷绕:整理卷绕是将纺织品经过整齐卷绕,方便运输和销售。
常见后整理工艺方法除了上述的一般后整理工艺流程,还有一些常见的后整理工艺方法。
防水处理防水处理是一种重要的后整理工艺方法,可以使纺织品具备防水功能。
纺织品的印染与后整理是纺织材料后续深加工的重要内容,它可以根据服装的要求赋予面料众多的特性,我国的纺织品的印染与后整理曾经非常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纺织面料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在印染与后整理技术上的突破,纺织行业已经早已走出了“夕阳工业”的阴影,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面料生产基地,也为我国服装工业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服装工程分析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对这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纺织品的后整理工序大致有如下四道基本工序:练(Boiling)、漂(Bleach / White)→染色(Dye)→印花(Print)→整理(After treatment / Finished treatment)不同的产品,这些工序又不尽相同。
一、练、漂天然纤维都含有杂质,在纺织加工过程中又加入了各浆料、油剂和沾染的污物等,这些杂质的存在,既妨碍染整加工的顺利进行,也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
练漂的目的是应用化学和物理机械作用,除去织物上的杂质,使织物洁白、柔软,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以满足服用要求,并为染色、印花、整理提供合格的半制品。
练即煮练,煮练是利用烧碱和其他煮练助剂与果胶质、蜡状物质、含氮物质、棉籽壳发生化学降解反应或乳化作用、膨化作用等,经水洗后使杂质从织物上退除。
漂即漂白,去除天然色素,赋于织物必要和稳定的白度。
广义上还包括上蓝或荧光增白等利用增白剂使产生光学性的泛白作用。
漂白主要有氧化剂漂白与还原剂漂白两大类,氧化剂漂的原理是破坏色素发生体分达到消色目的;还原剂漂白的原理是通过还原色素产生漂白作用。
漂白的加工方式根据品种和漂白剂而定主要有浸漂、淋漂与轧漂三大类,不同品种对漂白的要求不尽相同。
这里我们以棉布为例简单介绍一下纺织材料的练漂工序特征棉布的练、漂工序:烧毛——→退浆——→漂白——→丝光烧毛:因棉为短纤维,产品表面有短小绒毛,为织物美观及方便以后处理,应先烧毛。
退浆:棉纱做经线时,与机器磨擦较多,而棉纱之间的磨擦又易产生静电,故在织前应上浆,织好后浆就发硬,时间久了还会泛黄、发霉,所以应先去浆,保证以后印染程序的顺利进行及手感柔软退浆是去除织物上浆料的工艺过程。
非织造布后整理定义:涵盖了印染加工中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等全流程,广义上讲是指对非织造布产品进展深加工的过程,是纤维网经固网形成非织布后,所经过的一系列旨在改善外观和在质量、提高产品使用性能、赋予产品特殊功能的加工过程。
非织造布后整理作用:〔1〕改善非织造布的手感和外观,提高产品的视觉和触觉效果。
〔2〕改善非织造布在质量,提高产品使用性能,以充分发挥纤维性能和构造特性。
〔3〕赋予非织造布特殊功能和风格,扩大应用领域,增加花色品种。
〔4〕增加最终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
外表活性剂的分子构造:有极性亲水基和非极性疏水基构成,是双系分子。
亲水基:羧基、羟基和磺酸基等,疏水基:长链烷基、环烷基等。
外表活性剂特性:〔1〕外表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分布:在界面存在方式:亲水基与水接触,疏水基垂直于水面且指向水的外侧。
①低浓度时:外表活性剂分子疏水基取代局部水面,水的外表力降低;②随着浓度增加,当外表活性剂分子占据整个外表,水的外表力最低;③胶束的形成,继续增加浓度,水的外表力不变,外表活性剂分子疏水基聚集形成胶束。
外表活性剂作用:〔1〕润湿和渗透作用。
润湿作用:使原来不能被润湿的固体能够润湿的作用。
渗透作用:是原来不能被渗透的固体能够渗透的过程。
润湿作用于固体外表渗透作用于固体部。
〔2〕乳化和分散作用。
乳化作用:将一种液体以微小液滴均匀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溶液的作用为乳化作用,所形成体系为乳液;分散作用:将一种固体以微小颗粒均匀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溶液中的过程是分散作用,所形成体系为悬浮液。
区别:分散相乳化为液体,分散为固体。
水包油型〔油/水,O/W〕乳液,油分散在水中,水是连续相(外相),而油是不连续相(相)。
油包水型〔水/油,W/O〕型乳液,水分散在油中,油是连续相(外相),而水是不连续相(相)。
〔3〕洗涤作用,①利用外表活性剂的润湿作用,削弱污垢与纤维间的附着力②借助搅拌和揉搓,使污垢脱落③利用其乳化分散作用,使污垢分散在洗液中,利用清水除去污垢(4)发泡作用和消泡作用。
印染后整理工序简介纯棉织物染整工艺流程纯棉织物染整工艺流程的选择,主要是根据织物的品种、规格、成品要求等,可分为练漂、染色、印花、整理等。
1. 练漂天然纤维都含有杂质,在纺织加工过程中又加入了各浆料、油剂和沾染的污物等,这些杂质的存在,既妨碍染整加工的顺利进行,也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
练漂的目的是应用化学和物理机械作用,除去织物上的杂质,使织物洁白、柔软,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以满足服用要求,并为染色、印花、整理提供合格的半制品。
纯棉织物练漂加工的主要过程有:原布准备、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
1) 原布准备:原布准备包括原布检验、翻布(分批、分箱、打印)和缝头。
原布检验的目的是检查坯布质量,发现问题能及时加以解决。
检验内容包括物理指标和外观疵点两项。
前者包括原布的长度、幅度、重量、经纬纱线密度和密度、强力等,后者如纺疵、织疵、各种班渍及破损等。
通常抽查总量的10%左右。
原布检验后,必须将原布分批、分箱,并在布头上打印,标明品种、加工工艺、批号、箱号、发布日期和翻布人代号,以便于管理。
为了确保连续成批的加工,必须将原布加以缝接。
2) 烧毛:烧毛的目的在于烧去布面上的绒毛,使布面光洁美观,并防止在染色、印花时因绒毛存在而产生染色不匀及印花疵病。
织物烧毛是将织物平幅快速通过高温火焰,或擦过赤热的金属表面,这时布面上存在的绒毛很快升温,并发生燃烧,而布身比较紧密,升温较慢,在未升到着火点时,即已离开了火焰或赤热的金属表面,从而达到烧去绒毛,又不操作织物的目的。
3) 退浆:纺织厂为了顺利的织布,往往对经纱上浆以提高强力和耐磨性。
坯布上的浆料即影响织物的吸水性能,还影响染整产品的质量,且会增加染化药品的消耗,故在煮练前应先去除浆料,这个过程叫退浆。
棉织物上的浆料可采用碱退浆、酶退浆、酸退浆和氧化剂退浆等方法,将其从织物上退除。
碱退浆使浆料膨化,与纤维粘着力下降,经水洗从织物上退除。
酶、酸、氧化剂使淀粉降解,在水中溶解度增大,经水洗退除。
染整工艺原理后整理染整工艺是指对纺织品进行染色和整理加工的方法和过程。
染整工艺的原理主要包括染色原理和整理原理,下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染色原理:染色是指将染料溶解在一个溶液中,使染料分子进入纤维内部或与纤维表面发生反应,从而在纤维上形成一层彩色薄膜或彩色纤维的过程。
1.染料的选择:染料是染色的核心材料,其选择需要考虑颜色的稳定性、亮度、鲜艳度等因素。
常见的染料有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等。
2.染料的吸附和扩散:染料在纤维上的吸附和扩散是染色的关键步骤。
纤维内部的吸附表现为分子间的物质转移,这要求染料分子要小且易溶于纤维内部;纤维表面的吸附需要染料与纤维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如酸性染料与羟基纤维表面形成氢键,阳离子染料与阴离子纤维表面形成离子键。
3.温度和浸泡时间:温度和浸泡时间对染色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提高温度可增加染料分子的动力学能量,加快扩散速率;延长浸泡时间则有助于染料分子均匀地吸附到纤维上。
4.盐的作用:染色过程中加入盐可提高染料的吸附率和色牢度。
这是因为盐能增加纤维表面的离子浓度,促进染料与纤维表面的离子反应,从而加强染料的固着力。
二、整理原理:整理是指对染色后的纺织品进行物理或化学处理,使其具有良好的外观、手感和性能。
整理过程中可以采用物理力学、化学处理、聚合技术等方法。
1.物理处理:物理处理是指通过拉伸、压缩、压光等手段改变纤维的结构和形态,改变纺织品的手感和外观。
例如,通过水洗、拉直、烘干等处理,可以使纺织品获得柔软、平整的效果。
2.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指通过化学药剂作用改变纤维或织物表面的性质。
例如,通过应用涂覆剂、膨润土和硅油等处理,可以提高纺织品的防水性、防尘性和耐洗性。
3.聚合技术:聚合技术是指通过聚合物的形成或加入增韧剂等手段改变纤维的性能。
例如,通过在纺织品中加入增韧剂,可以增强纤维的拉伸强度和耐磨性。
4.效果检测:整理后的纺织品需要进行效果检测,以确保染色和整理效果符合要求。
面料印染与后整顿长短常主要的一道工序,曾几何时,我国纺织.....面料印染与后整顿长短常主要的一道工序,曾几何时,我国纺织品后处置十分掉队,目前应该说曾经有了严重的打破。
这一讲首要讨论纺织品的染色、印花与整顿。
我把色织列入在织物类,在这里不再做引见。
一、纺织品染色纺织品的着色有两种首要的办法,一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染色(惯例染色),首要是将纺织品放在化学染料溶液中处置,另一种办法是运用涂料,把涂料制成细小的不成溶的有色颗粒以黏附与织物上(纤维原料原液染色不在此列)。
染料是一种比拟复杂的有机物质,它的品种良多。
1、酸性染料,多合用于卵白质纤维与尼龙纤维及真丝等。
其特征是光彩艳丽,但水洗牢度较差,干洗牢度优异,在自然死染色中运用比拟普遍。
2、阳离子染料(碱性燃料),合用于腈纶、涤纶、锦纶与纤维素及卵白质纤维。
其特点是光彩艳丽,很合适人造纤维,但用于自然纤维素与卵白质织品的水洗与耐光色牢度很差。
3、直接染料,合适于纤维素纤维织品,水洗牢度比拟差,耐光牢度纷歧,但经由改性的直接染料其水洗色牢度会获得很好的改善。
4、涣散染料,合适于粘胶、腈纶、锦纶、涤纶等,水洗牢度纷歧,涤纶较好,粘胶较差。
5、偶氮燃料(纳夫妥染料),合适于纤维素织品,光彩艳丽,较合适于艳丽的光彩。
6、活性染料,大多用于纤维素纤维织品,较罕用于卵白质。
特点是光彩艳丽、耐光,水洗、耐摩擦牢度较好。
7、硫化染料,合适于纤维素纤维织品,光彩灰暗,首要有藏青、黑色和棕色,耐光、耐水洗牢度极好,耐氯漂牢度差,长时间寄存织物会毁坏纤维。
8、复原染料,合适纤维素纤维织品,耐光、水洗牢度很好,而且耐氯漂和其它氧化漂白。
9、涂料,合适于一切纤维,它不是一种染料,而是经过树脂机械的附着纤维,深色织物会变硬,但套色很精确,大局部耐光牢度好,水洗牢度优越,尤其是中、淡色。
染色的类型纺织品的染色可以在任何阶段进行,可以在纤维.....染色的类型纺织品的染色可以在任何阶段进行,可以在纤维、纱线、织物及裁缝等分歧阶段景进行染色。
后整理包括改色、压花、印花、增光、消光、抛光、磨皮、揉纹、湿气固化等诸多工序。
贝斯后整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1)改色增加花色品种,增加革的美观,满足客户对于不同颜色要求。
(2)增光、消光、抛光、湿气固化等改进或提示涂层的光泽,满足客户对于不同光泽要求;(3)使成品更耐用,(4)压花、印花、抛光、磨皮、揉纹等工序增加革的品种,满足某种特殊潮流效应。
纹路如山羊皮纹、鳄鱼纹、蟒蛇纹、麻将纹等,效应革如“仿古”、“荧光”、“珠光”等,另外如打光效应、仿磨砂效应、油或蜡变色效应、滚筒印刷效应、水洗效应、漆革效应、抛光变色效应、开边珠效应等也因其风格独异、美观、艳丽、奢华而深受消费者喜爱。
(5)赋予革特殊的功能如防水,防油,防雾化,耐寒,耐黄变、远红外吸收、抗菌防霉等,增加其商业价值。
后整理加工按现有的合成革后整理的生产工艺,其工序较多,如有喷涂、印花、辊涂(冠涂、直涂等)、板压、辊压、贴膜、烫膜、水揉、干揉、磨皮、手工摩擦等等不一而足。
后整理的产品根据市场潮流效应、客户需求,或经过其中的某一道工序加工,或经过其中某几道工序组合加工,甚至其中某道工序反复加工等等最后成为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合成革产品。
后整理这么多工序,其中有些工序会产生污染,有些工序基本不产生污染。
会产生污染的工序有:喷涂、印花、辊涂、贴膜、水揉、磨皮等。
其他的工序如板压、辊压、烫膜、干揉、手工摩擦等就基本不产生污染。
产生污染的工序中产生有机废气污染的工序有喷涂、印花、辊涂、贴膜等;产生废水污染的工序有水揉和喷涂等;产生粉尘污染的工序有磨皮等。
一般磨皮设备都配有布袋除尘装置,除尘效果也较好,都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因此产生的粉尘基本都能收集,并作资源化利用,不影响环境,在此不作讨论。
水揉产品附加值较低,一般独立的后整理企业较少加工,在合成革前段企业加工较多,而前段企业基本都已配有废水处理设施,所以该废水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喷涂工序,一般都配有一套水帘式漆雾净化装置,该装置用水循环喷淋,过一段时间排放一次污水,但水量不大,一般每次在几吨,污水进入污水管网,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对环境影响也较小。
第四章整理机织物、针织物及其他各类织物下织机后,须经过染整加工,如练漂、染色或印花、整理等工序处理,才能成述之整理内容,系指织物经漂、染、印加工后为改善和提高织物品质,赋予纺织品特殊功能的为投放市场的纺织商品。
这些印染加工工序都属于织物整理范畴,本章所加工整理。
近年来织物的后整理迅速开展,它已从单纯地发挥纤维固有特性和效果不耐久的整理向着运用新型整理剂和设备,赋予织物更优良性能和持久性效果的方向开展,如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在性能与外观上的互相仿制,通过后整理使织物获得纤维本身原先并不具备的特种功能等。
织物后整理按其整理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使织物门幅整齐,尺寸形态稳定。
属于此类整理的有定幅、防缩防皱和热定形等,称为定形整理。
(2) 改善织物手感。
如硬挺整理、柔软整理等。
这类整理可采用机械方法、化学方法或二者共同作用处理织物,以到达整理目的。
(3) 改善织物外观。
如光泽、白度、悬垂性等。
有轧光整理、增白整理及其他改善织物外表性能的整理。
(4) 其他服用性能的改善。
如棉织物的阻燃、拒水、卫生整理;化纤织物的亲水性、防静电、防起毛起球整理等。
织物后整理根据上述要求,其加工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机械后整理和化学后整理。
通常将利用湿、热、力〔张力、压力〕和机械作用来完成整理目的的加工方法称为一般机械整理,而利用化学药剂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响,改变织物物理化学性能的称为化学整理。
但二者并无截然界线,例如柔软整理既可藉一般机械整理方法进行,也可用上柔软剂的方法获得整理效果;但大多数是两种方法同时进行,如耐久性电光整理,使织物先浸轧树脂整理用化学药剂,烘干后再经电光机压光、焙烘而成。
第一节织物一般整理一、手感整理纺织物的手感与纤维原料,纱线品种,织物厚度、重量、组织结构以及染整工艺等都有关系。
就纤维材料而言,丝织物手感柔软,麻织物硬挺,毛呢织物膨松粗糙有弹性。
本节手感整理仅指硬挺整理与柔软整理。
(一)硬挺整理硬挺整理是利用能成膜的高分子物质制成整理浆浸轧在织物上,使之附着于织物外表,枯燥后形成皮膜将织物外表包覆,从而赋予织物平滑、厚实、饱满、硬挺的手感。
【纺织印染整技术】染厂后整理分类与常见问题分析及改善后整理分类一、根据整理工艺的技术特点,可分为机械物理性整理、化学整理和物理—化学整理(综合整理)。
1、物理法利用水分、热量和压力、拉力等机械作用。
或者整理时,纤维不与所应用的化工原料发生化学变化,而获得整理效果。
如机械柔软整理/外观整理、定型。
2、化学法利用一定的化学药品或者高分子合成树脂,在纤维上发生化学作用,从而达到整理的目的。
如硬挺,防缩防皱、拒水、阻燃。
3、物理—化学整理。
如耐久性轧光、电光、轧纹、缩呢。
二、根据织物整理效果在随后的洗涤和使用过程中的持久程度,可分为暂时性整理、耐久性整理和半耐久性整理。
1、暂时性整理经水洗整理效果便变会消失。
如上浆、轧光、电光等。
2、耐久性整理如防缩防皱整理后整理的目的是使面料尺寸和形态稳定,通过整理,稳定门幅、降低缩水率,使织物门幅整齐划一,织物尺寸形态和组织形态符合规定标准。
例如拉幅——利用纤维素、蚕丝、羊毛等纤维在潮湿条件下所具有的一定可塑性,将织物幅宽逐渐拉阔至规定的尺寸并进行烘干稳定的整理过程,也称定幅。
热定型——指合纤织物在一定张力下进行热处理,使其尺寸,形态稳定的加工工艺。
三、改善服装面料外观提高织物白度和悬垂性,提高织物表面光泽和赋予织物表面花纹效应等。
例如轧光整理——通过轧光机的机械压力、湿热的作用,借助于纤维的可塑性,使表面纤维呈现平行排列,以提高表面光滑平整度,对光产生规则的反射,进而提高织物色泽的目的。
轧纹整理——轧纹整理机同一只可加热的硬辊与一只软辊组成。
硬辊表面刻有阳纹花纹,软辊则刻有阴纹花纹,两者相互吻合。
整理时借助于织物在湿热条件下的可塑性,利用阴阳辊压轧织物,使织物产生凹凸花纹的效应。
磨毛——整理后织物可产生绒面,手感改善,穿着舒适,可在拉绒机上做,织物经反复摩擦产生绒面。
四、改善服装面料手感赋予织物柔软而丰满的手感或硬挺的手感。
例如柔软整理——是弥补织物手感僵硬和粗糙缺陷使织物手感柔软的加工过程。
织物制品染整后整理技术的解析与改进一、织物制品染整后整理技术的概述织物制品染整后整理技术是指在织物染色或印染加工完成后,对织物进行形态修整、整饰和特殊处理的过程。
整理技术对织物的质量和外观具有重要影响,影响整个产品的市场价值和销售情况。
织物整理技术主要包括浆洗、定型、定形、烘干、整理、抽辊等流程。
这些步骤对织物的颜色、手感、尺寸稳定性、光泽、减皱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二、织物制品染整后整理技术的流程及其作用1、浆洗:以清洁织物、消除染色过程中产生的污渍和残留物为目的。
同时,也可以润滑织物使其更易整理,提高光泽度,防止静电和撕裂,保持尺寸稳定性。
2、定型:是利用热和压力特殊对织物形状进行修整的过程,以达到织物尺寸稳定性的目的。
3、定形:是热处理织物以改善其外观的过程。
定形可强化纤维间力学结合,确保尺寸稳定性,防止织物变形和脱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泽度。
4、烘干:是通常情况下对经过浆洗和定型处理的织物进行除剩余水分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使织物更易整理。
5、整理:是将烘干的织物进行压光、整饰、去污处理等,以达到使织物看起来柔软、美观、时尚的目的。
6、抽辊:是对整饰后的织物进行去污和减皱处理,以保持织物柔软,易折叠,易搭配。
织物整理流程对织物的颜色、手感、尺寸稳定性、光泽、减皱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整理中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
如果任何一步出现问题,都会对最终产品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发展先进的整理技术,改进现有技术,逐渐完善整理流程,已成为织物加工企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织物制品染整后整理技术的改进1、采用新型整理剂现有的整理剂对织物的柔软度和光泽度具有很好的效果,但它们存在低环保性的问题,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使用环保型整理剂。
企业应选用符合环保标准的整理剂,以适应市场需求。
2、应用新型整理技术目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整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织物整理领域。
如冷轧技术、光滑技术、微波辅助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织物的质量和外观,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印染后整理的作用及分类导语:纺织品整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物理和化学联合的方法,采用一定的机械设备,从而改善纺织品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提高其服用性能或赋予其某种特殊功能的加工过程。
纺织品整理从广义上理解,是指从纺织品离开织布机或针织机以后所经过的全部加工过程。
但在实际生产中般认为,纺织品的整理就是指机织物或针织物在染整加工中完成前处理、染色及印花后的加工过程一、纺织品整理的目的纺织品整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其目的概括起来就是使纺织品“完美化”或“功能化”,大致可归纳如下:(1)使纺织品规格化。
包括使织物门幅宽度整齐划一,尺寸和形态稳定。
如拉幅整理、机械预缩整理、化学防皱整理和热定形整理等(2)改善纺织品的手感。
赋予纺织品柔软而丰满的风格或者硬挺的手感。
如柔软整理、硬挺整理(3)改变纺织品的外观。
改善纺织品的表面光泽或赋予其一定的花纹效应,以改变织物外观。
如轧光、电光、轧花、起毛、磨绒等。
(4)赋予纺织品某种特殊功能。
使织物具有某种特殊性能,如拒水拒油、阻燃,防辐射等防护性能,易去污及亲水、抗静电、保曖等舒适性能,抗菌、防臭、防霉、抗昆虫等抗生物功能。
二、纺织品整理的方法和分类纺织品整理的范围十分广泛,方法比较多,因此,分类方法也比较复杂。
1.按织物整理加工的工艺性质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是以织物整理工艺对织物中纤维的作用及加工工艺类型来区分的,具体可分为机械物理性整理、化学整理及物理一化学整理三种。
(1)机械物理性整理:纺织品的机械物理性整理又称一般性整理,是利用水分、热能、压力及机械作用来改善和提高织物品质的加工方式。
这种整理方法的工艺特点是,组成织物的纤维在整理过程中不与任何化学药剂发生作用。
因此,整理效果一般是暂时性的。
如拉幅、轧光、起毛、机械预缩整理等(2)化学整理:化学整理是通过树脂或其他化学整理剂与织物纤维发生化学反应,以达到提高和改善织物品质的加工方式。
这种整理方法的工艺特点是,化学整理剂与纤维在整理过程中形成化学的和物理——化学的结合,使纺织品不仅具有物理性能上的变化,而且还有化学性能上的改变。
印染后整理的作用及分类
导语:
纺织品整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物理和化学联合的方法,采用一定的机械设备,从而改善纺织品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提高其服用性
能或赋予其某种特殊功能的加工过程。
纺织品整理从广义上理解,是指从纺织品离开织布机或针织机以后所经过的全部加工过程。
但在实际生产中般认为,纺织品的整理就是指机织物或针织物在染整加工中完成前处理、染色及印花后的加工过程
一、纺织品整理的目的
纺织品整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其目的概括起来就是使纺织品“完美化”或“功能化”,大致可归纳如下:
(1)使纺织品规格化。
包括使织物门幅宽度整齐划一,尺寸和形态稳定。
如拉幅整理、机械预缩整理、化学防皱整理和热定形整理等
(2)改善纺织品的手感。
赋予纺织品柔软而丰满的风格或者硬挺的手感。
如柔软整理、硬挺整理
(3)改变纺织品的外观。
改善纺织品的表面光泽或赋予其一定的花纹效应,以改变织物外观。
如轧光、电光、轧花、起毛、磨绒等。
(4)赋予纺织品某种特殊功能。
使织物具有某种特殊性能,如拒水拒油、阻燃,防辐射等防护性能,易去污及亲水、抗静电、保曖等舒适性能,抗菌、防臭、防霉、抗昆虫等抗生物功能。
二、纺织品整理的方法和分类
纺织品整理的范围十分广泛,方法比较多,因此,分类方法也比较复杂。
1.按织物整理加工的工艺性质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以织物整理工艺对织物中纤维的作用及加工工艺类型来区分的,具体可分为机械物理性整理、化学整理及物理一化学整理三种。
(1)机械物理性整理:纺织品的机械物理性整理又称一般性整理,是利用水分、热能、压力及机械作用来改善和提高织物品质的加工方式。
这种整理方法的工艺特点是,组成织物的纤维在整理过程中不与任何
化学药剂发生作用。
因此,整理效果一般是暂时性的。
如拉幅、轧光、起毛、机械预缩整理等
(2)化学整理:化学整理是通过树脂或其他化学整理剂与织物纤维发
生化学反应,以达到提高和改善织物品质的加工方式。
这种整理方法的工艺特点是,化学整理剂与纤维在整理过程中形成化学的和物理——化学的结合,使纺织品不仅具有物理性能上的变化,而且还有化学
性能上的改变。
一般化学整理的整理效果耐久,并具有多功能效应,
例如棉及其混纺织物的防皱整理拒水拒油整理、阻燃整理、抗菌防霉整理等
(3)物理——化学整理:随着整理加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往往把化学整理与机械物理性整理合并完成,提高了机械整理的耐久性。
该方法的工艺特点是,纺织品在整理加工中,既受到机械物理作用,又受到化学作用,是两种作用的综合。
例如,织物耐久性轧纹整理就是把树脂整理和轧纹整理结合在一起,仿麂皮整理就是把树脂整理与磨毛整理相结合,此外还有真丝织物的砂洗水洗等。
2.按纺织品整理目的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以通过整理,改善纺织品的性能或赋予其某种特殊功能来区分的。
(1)常规整理:又称为一般整理,通常把使织物门幅宽度整齐划一、尺寸和形态稳定的定形和预缩整理、外观整理、手感整理等划分为常规整理。
(2)功能整理:又称特种整理,是赋予织物某种特殊性能的整理加工方式。
主要包括防护性功能整理、舒适性功能整理、抗生物功能整理等。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功能性整理,这些整理除了使纺织品具有单一
的功能外,还可将几种功能叠加在一种纺织品上,使其成为具有多种
功能的纺织品。
此外,还有以纺织品保持整理效果的耐久程度来分类的。
具体可分为暂时性整理、半耐久性整理和耐久性整理三种。
但是,不管哪一种分类方法都不可能划分得十分清楚
纺织品整理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纺织品整理,大多采用机械物理方法进行,或施加简单的化学
整理剂,在整个印染加工中往往处于辅助的从属地位。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新纤维和新材料的不断出
现,加之使用对象也在发生变化,使得纺织品从单一的服用向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扩展。
这些都对纺织品的整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性能已从单功能发展为复合的多功能效应,包括一些特殊功能。
整理效果也从暂时性发展为具有半耐久性和耐久性。
纺织品的整理已摆脱过去在印染加工中的从属地位,并在改善织物品质,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中发挥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