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导学案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89.50 KB
- 文档页数:40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3 测量肺活量》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反应肺活量的大小。
(提示:哨子,气球)深吸一口气,吹出气球的大小……)3.揭示课题:测量肺活量。
活动意图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明确肺活量概念,为后续活动正常开展起铺垫。
环节二:探索与实践(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学习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肺活量测量袋、通气管实验步骤:(1)展开测量袋,放置好通气管。
(2)深吸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3)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
然后将测量袋往充气的方向卷,直至卷不进去为止。
(4)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毫升),这就是测得的肺活量。
(5)重复测量三次,在两次测量之间稍做休息。
2.分组实验并完成记录单。
实验记录:姓名肺活量(单位:毫升)3.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实验结论:肺活量大的同学,一次性呼出的气体的体积____________。
4.观看视频。
我发现,还有一些测量肺活量的方法,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活动2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1.讲解实验步骤。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观看视频,其他测量肺活量的方法。
知识补充:肺活量与健康如果一个人的肺活量较小,就说明他的摄氧能力和排出废气能力较差,一旦身体需要大量耗氧时,就会出现供氧不足,从而出现头痛、头晕、胸闷、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使用简易肺活量袋掌握测量我们的肺活量的方法,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更多的测量我们的肺活量的方法。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31.比拼肺活量的小大小。
男、女分别两名同学同时跳动1分钟,比较停止运动后谁能更快恢复正常呼吸。
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
2. 思考:为什么参加体育锻炼能提升肺活量?知识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大肺活量,有益健康。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呼吸与健康生活》教学设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一分钟大概呼吸20次)2. 展示图片,追问:一个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的不变的吗?(预设:不是,比如跑完步呼吸会变快,睡觉时呼吸会变慢。
)3.揭示课题:呼吸与健康。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察图片里学生运动后的呼吸的变化,提出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阅读资料,思考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和呼出去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回答:人体呼吸时吸进来的是________,呼出去的是_________。
2.对图形分析及总结。
图形分析:氮气的含量_______,氧气的含量_______,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_,其他气体的含量__________。
总结: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结论:吸气时胸腔__________,腹部__________;呼气时胸腔_________,腹部__________。
教师活动21.引导学生阅读资料。
(预设:人体呼吸时吸进来的都是氧气,呼出去的都是二氧化碳。
)2.指导学生对图形分析及总结。
3.播放视频《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活动意图说明:调取学生元认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条形图,可以直观的认识到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
环节三:实践(指向目标1、2)1.观察下面的图片,能否使我们的呼吸次数发生变化。
回答:运动越剧烈,每分钟呼吸次数_______;闭目静坐一段时间,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就越________。
2.思考:运动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好处?回答:经常运动的人_________________,很少锻炼的人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伴随呼吸次数的改变,你注意到心跳速度的变化了吗?回答:伴随着呼吸次数的增加,心跳速度________。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7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设计2.全班讨论:食物在消化过程中它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2)回顾并提问:食物的作用是什么?(预设:食物的作用是给人们提供养料和能量)(3)食物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养料和能量需要经过消化器官的消化,在消化过程中它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先来了解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2.揭示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活动意图说明:学生看到食物的图片往往会激起兴趣,但往往没有仅一步思考这些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教师要借以图片及语言激发学生对于食物如何被消化的兴趣,进而开启食物在口腔的变化的研究。
环节二:观察记录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学生猜测饼干在在口腔里会发生哪些变化。
2.咀嚼体验活动。
学生咀嚼饼干但不能吞咽,相互合作,观察对方口腔内的变化,并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口腔内饼干的变化。
3.描述并记录饼干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次三次五次4.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5.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都有哪些部分在起着作用呢?6.学生观察人体口腔模型。
(1)观察牙齿的形状,并根据形状分类;(2)同伴互助:根据形状分类,数一数相同类别的牙齿的分布及数量;(3)小组探讨:不同形状牙齿的作用。
教师活动21.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
(1)提问:饼干在口腔里会发生哪些变化呢?(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可借由视频展示)2.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总结:干的一整块——变碎变湿——糊状更软4.在咀嚼的过程中,口腔中的都有哪些部分在起着作用呢?(预设:舌头、牙齿)5.教师呈现人体口腔模型,并提出要求:(1)观察牙齿的形状,并根据形状分类;(2)根据形状分类,数一数相同类别的牙齿的分布及数量;(3)不同形状牙齿的作用。
6.教师小结门齿(8颗):平薄,切割食物;臼齿(16颗):宽阔,磨碎、咀嚼食物;犬齿(4颗):尖锐,撕裂食物学生活动41.学生思考讨论。
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以外,还有。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课堂教学改革汇报课导学案学学小组黄皮箐完小科学修改校科建议教学内四年级(上)第四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容单元的第六课题授课教鲁正文教学时2011 年 12 月 25 日第 2师间节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知的工作。
识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目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标3、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教能,要保护好牙齿,学技 1、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目能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标目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标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观察研究结果。
情感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目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标教学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重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点教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学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难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点教学课一课时教法选参与式教学法时择教具准课前准备:儿童牙齿模型、馒头、镜子、备预让学生互相观察同桌的牙齿结构。
习提教研组长签字:纲合牙齿的结构作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牙齿学习教研组长签字:提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纲小组修改建议达标今后要认真刷牙,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检测教研组长签字:题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呢?行整理和分析。
1、观察口腔请学生分别慢慢咀嚼一小块馒头 , 把他们的感觉说出来,从食物形状和我们的感觉两个方面观察,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馒头会越嚼越甜。
在不同的时间内,食物可能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体验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6 营养要均衡》教学设计点,米饭必须吃。
)3.揭示课题:营养要均衡活动意图说明:从营养均衡的科学概念入手,激发学生对食物搭配的兴趣。
环节二:了解营养均衡标准(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营养配比的参考标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
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以下问题(1)观察“膳食宝塔”中一天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2)每层食物的食用量有什么区别?2.学生反馈交流对膳食宝塔的认识教师活动21.教师介绍:“平衡膳食宝塔”是每天进行均衡膳食搭配的标准,是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适合我国普通健康老百姓的膳食搭配建议,可以为我们选择食物、获取均衡营养提供参考。
(1)提问:观察“膳食宝塔”中一天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2)提问:每层食物的食用量有什么区别?(预设:宝塔”中食物的用量呈现由多到少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将各类食物量由数据向实物转化,并提示“宝塔”建议的摄入量是一个平均值,可以根据年龄、性别的因素适当调整。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具体认识分析膳食宝塔各层信息,了解到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从中获取多种所需的营养成分,我们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充足,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环节三:搭配膳食营养(指向目标2)学生活动31.把自己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卡按照宝塔各层食物的分类进行摆放。
教师活动31.请大家把自己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卡按照宝塔各层食物的分类进行摆放。
教师巡视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1)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2)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物量是否接近?(3)分析一下,今天的食物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3.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2.教师引导(1)提问: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2)提问: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物量是否接近?(3)提问:分析一下,今天的食物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预设:肉类偏多,蔬菜水果类明显偏少,而且晚餐总量不够,饮水量缺乏。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导学案十堰市人民小学科学教研组一、《科学》课程基本目标:1、保护和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发展动态、关心生活现实及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兴趣与热情。
2、了解并理解科学常识,建立科学观念,提高科学素养。
3、学习并初步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4、尝试STEAM教育形式,发展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发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交流、分享个人见解的能力。
二、四年级下册单元内容(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简称:苏教版):1、《骨骼与肌肉》(探究关于人体骨骼、肌肉、关节三大组织的基本常识。
)2、《养蚕》(认识蚕及养蚕历史与技术、亲身养蚕、热爱小生命。
)3、《物体的运动》(探究参照物、运动、静止及其相对性等问题。
)4、《无处不在的力》(探究力、重力、摩擦力等简单的力学问题。
)5、《调查与预测》(学习调查和预测这两种常见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学习内容分析:(一)第一课《骨骼》1、学习内容:电子课本第2面—第4面(详见电子课本)2、学习目标:初步认识人体骨骼的特征、数量、结构及作用,参与“拼接人体骨骼”活动,加深对人体骨骼的认识。
3、学习重难点:观察真骨头活动、拼人体骨骼活动。
4、学具准备:动物骨头、人体骨骼模型、人体骨骼拼图等。
5、学习建议:⑴和家长一起交流、讨论关于人体骨骼方面的问题,相互分享与学习。
⑵摸一摸我们身体中的骨骼(家长自己的或者家长的),建立初步的外在的认识。
⑶亲身观察骨骼(动物骨头),建立较直观的、深入的、切身的认知。
我们很多知识观念,都是来自于“道听途说”,自己根本没有见过真东西。
我们的学习资源很匮乏。
观察方法:眼睛看、用放大镜看、鼻子闻、用手摸一摸和掂一掂、敲打敲打等等。
⑷拼人体骨骼活动。
可以是打印骨骼图,再剪开,再拼;更可以是拼骨骼模型。
(本文最后页,有“人体骨骼图”供打印、剪拼。
)⑸看电子书,或者收集更多关于骨骼方面的资源,比如骨骼模型及相关视频等。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目录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 (2)第二单元生生不息——繁殖的奥秘 (9)第三单元位置与运动 (20)第四单元力与运动 (36)第五单元物质的变化 (43)第六单元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 (54)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时播撒希望的种子教学内容:第1—3页。
教学目标:1.搜集并认识种子一些常见的种子。
2.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了解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蚕豆、黄豆等植物的种子、图片、卡片、培养皿等。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总结上期情装况,提出本期要求。
二、总体把握本期要学习的知识和任务。
三、搜集对认识种子1.教师出示各种种子,让学生来认识。
2.剥开浸泡过的种子,观察它的结构。
3.小结:种子里面都有胚,胚能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
四、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1.按照教材P3图准备好,并放上豆种。
2.将培养皿放在不同的地方,每天观察种子萌发情况,并作好记录。
3.一周后小结: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五、全课小结板书设计:认识种子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适宜的温度胚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教后随笔:第2课时播种教学内容:第4-5页。
教学目标:1、通过播种再一次认识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2、初步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
3、意识到细致的、乐于与他人合作的态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准备:花盆、泥土、种子、图片、资料卡片、音像资料等。
教学方法:观察法、动手实践法。
教学过程:一、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提问:上节课,我们准备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哪些种子萌发了呢?为什么?学生汇报讨论小结。
二、播种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种子萌发的条件,你们想不想亲手实践一下?现在我们就来种种辣椒,看看播种的时候怎样为种子的萌发创造条件?垫瓦片——保证种子的水份不会过多浇水——保证种子有充足的水分撒一层薄薄的土——保证有充足的空气三、观察种子破土而出1.找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把种子靠杯壁种在玻璃杯里,观察并种子是怎样长成小苗的?并作好记录。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1 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1.(1)请你想一想,怎样使静止的自行车运动,使运动的自行车静止呢?(2)那怎样改变自行车运动的快慢?2.请观察下面不同类型的车,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运动的。
怎样使静止的自行车运动,使运动的自行车静止呢?怎样改变自行车运动的快慢?2.【图片展示马车、推车、火车、自行车、太阳能小车等各种动力类型的车。
】教师提问: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学生思考:提出各种各样车的类型和动力。
3.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进行板书。
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
活动意图说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不用类型的小车有不同的动力,意识到要使小车运动起来必须依靠力,为后续用拉力做动力小车的研究奠定认知基础。
环节二:组装动力小车(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1.请你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尝试思考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并把设计图画下来。
2.请你按照设计图组装器材,实验并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比较合适?(2)你知道这个力是如何产生的吗?(圈出动力来源)教师活动21.教师提问:(出示材料)不靠手去推或拉小车,只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小车在桌面上动起来,并且让运动的小车停止下来。
2.教师提问: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比较合适?小车启动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学生交流想法,总结归纳绳子的长度不可过长或过短;垫圈的重力,使得绳子产生拉力,带动小车运动。
活动意图说明: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感知材料,使得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取使小车动起来的方法,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尝试更多,比如垫圈如何使车运动起来,试着增加垫圈数会怎样等有价值的问题。
环节三: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指向目标4)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的探究,以实验数据作为证据论证观点,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环节五:拓展(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51.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快或慢,启动或停止)?请你用“运动与力”的关系来说一说。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
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
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
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
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
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
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
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各单元内容在科学整体框架中的位置为:
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4.我们的身体》
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2.溶解》
物质科学——光、热、电、磁——《3.声音》
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1.天气》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
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
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
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
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有些学生思维较活跃,一些学生课外知识较多,大部分同学实验习惯较好。
但个别男同学注意力不太集中,上课不能很好遵守纪律,在课堂中多关注学生倾听习惯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
有些学生课堂纪律较好,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课外知识还不丰富。
本学期还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措施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图表等进行记录。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对学生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每周都要进行督促和检查。
4、耐心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
1始业教育;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温度与气温
3风向和风速;降水量的测量
4云的观测;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5国庆放假
6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7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8溶解的快与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9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机动
10听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1声音的变化;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2声音的传播;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3保护我们的听力;机动
14身体的结构;骨骼、关节和肌肉
15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16食物在体内的旅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机动
1818 复习
19考试
我们关心天气导学案
1-2 天气日历导学案
1-3 温度和气温导学案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导学案
第五课 降水量的测量导学案
第六课云的观测导学案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导学案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导学案
第二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导学案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导学案
东谢匠小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导学案
东谢匠小学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导学案
东谢匠小学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导学案
东谢匠小学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导学案
东谢匠小学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导学案
东谢匠小学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导学案
东谢匠小学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