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7:分层结构
- 格式:pptx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12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设方案X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XX年XX月XX日目录一平台概述 (3)二平台逻辑架构 (3)三平台业务架构 (5)四对外接口服务 (6)五功能设计 (7)5.1 基础视频功能 (7)5.1.1 资源导航 (7)5.1.2 视频监控 (7)5.1.3 视频预案及轮巡 (8)5.1.4 云镜控制 (9)5.1.5 录像回放 (9)5.1.6 告警应用 (10)5.1.7 电视墙控制 (11)5.1.8 网络对讲 (12)5.1.9 抓拍抓录 (12)5.1.10 查询中心 (13)5.1.11 下载器 (13)5.1.12 上传器 (14)5.1.13 环境量应用 (14)5.2 微卡口功能 (15)5.2.1 过车查询 (15)5.2.2 微卡口告警 (15)5.2.3 车辆布控 (15)5.3 报警应用功能 (15)5.3.1 报警配置 (15)5.3.2 报警处理 (15)5.4 视频网管功能 (16)5.4.1 资源监控 (16)5.4.2 统计分析 (16)5.4.3 告警中心 (16)5.5 电子地图功能 (16)5.5.1 地图基本应用 (16)5.5.2 静态地图应用 (17)5.5.3 GPS应用 (17)5.6 多媒体交互功能 (18)5.7 视频会议功能 (18)5.7.1 会议管理 (19)5.7.2 关联监控点 (19)5.7.3 语音广播 (19)5.7.4 切换视频流 (19)5.7.5 视频轮巡 (19)5.7.6 更改窗口显示 (19)5.7.7 全屏 (20)一平台概述在电子政务外网部署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实现公安视频资源、政府各部门视频资源、行业单位视频资源以及社会视频资源的统一接入,满足各职能部门视频监控应用,打造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共享服务,同时为综治业务的实战应用打下基础。
二平台逻辑架构体系结构设计从根本上决定了系统所能提供的业务服务的规模和水平。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形状。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实物,如地球仪、地层模型等。
2. 准备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
3. 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按照以下是实验所需的一些器具和材料:器具:1. 实验台2. 试管、烧杯、量筒等实验室器具3. 电源插座和导线4. 显微镜5. 天平6. 计时器7. 温度计材料:1. 各种化学试剂和溶液2.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生物样本3. 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4.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塑料或木质模型5. 各种类型的纸张和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6. 各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了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实验主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等,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与他人分享。
4. 问题解决: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5. 展示和分享: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效果,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他们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地球的形状: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诠释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
第7课《分支结构》教学设计【课标内容要求】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了解算法的顺序、分支和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能分析简单算法的执行过程与结果。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算法的控制结构》第2课。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生活中的分支结构,了解其特点是依据条件选择执行路径,能够用流程图表示分支结构并通过程序验证。
分支结构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顺序结构的深化认识,又是双分支结构的应用基础。
通过本课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分支结构解决问题的思想,了解分支结构流程图的表示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教学目标】1.理解生活中的分支结构,掌握分支结构的特点。
(知识)2.学会用流程图描述分支结构算法,能通过程序算法验证分支结构。
(能力)3.通过分支结构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素养)重点:分支结构的理解认识与算法设计思维。
难点:分支结构的应用与判断条件的设立。
【核心素养指向】计算思维:能用流程图描述算法,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能对简单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建模,制订简单的解决方案,验证解决方案,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并对其进行优化。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在问题情境中,能够利用信息科技开展数字化学习与交流,运用信息科技获取、加工、管理学习资源,开展数字化探究和创新活动。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流程图的表示方法,了解了顺序结构,而在本节课中通过生活问题出发,以自然语言、流程图、程序验证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分支结构解决现实问题,容易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设计构想】1.整体设想本节课整体上是以理解分支结构的三个环节展开,包括认识分支结构,用流程图表示分支结构,用算法验证分支结构。
第一环节认识分支结构: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的分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案例举一反三,归纳总结分支结构的自然语言描述方式;第二环节用流程图表示分支结构:以生活中前往游乐园游玩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生自学微视频,认识分支结构的符号组成及含义,体会分支结构流程图绘制方法,并实践组合成“过红绿灯”流程图;第三环节用算法验证分支结构:通过乘车前往游乐园过程中能否免票这一真实情境,尝试将流程图与程序对比,运用程序来验证分支结构的条件是否正确,在程序验证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最后尝试在已有程序基础上进行拓展,带领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不同判断条件下可选择不同执行路径。
TCPIP模型及OSI七层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和主要协议注:⽹络体系结构是分层的体系结构,学术派标准OSI参考模型有七层,⽽⼯业标准TCP/IP模型有四层。
后者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在介绍时通常分为5层来叙述但应注意TCP/IP模型实际上只有四层。
1、TCP/IP模型(1)物理层物理层规定:为传输数据所需要的物理链路创建、维持、拆除,⽽提供具有机械的,电⼦的,功能的和规范的特性,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2)数据链路层主要提供链路控制(同步,异步,⼆进制,HDLC),差错控制(重发机制),流量控制(窗⼝机制)1) MAC:媒体接⼊控制,主要功能是调度,把逻辑信道映射到传输信道,负责根据逻辑信道的瞬时源速率为各个传输信道选择适当的传输格式。
MAC层主要有3类逻辑实体,第⼀类是MAC-b,负责处理⼴播信道数据;第⼆类是MAC-c,负责处理公共信道数据;第三类是MAC-d,负责处理专⽤信道数据。
2)RLC:⽆线链路控制,不仅能载控制⾯的数据,⽽且也承载⽤户⾯的数据。
RLC⼦层有三种⼯作模式,分别是透明模式、⾮确认模式和确认模式,针对不同的业务采⽤不同的模式。
3)BMC:⼴播/组播控制,负责控制多播/组播业务。
4)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负责对IP包的报头进⾏压缩和解压缩,以提⾼空中接⼝⽆线资源的利⽤率。
(3)⽹络层提供阻塞控制,路由选择(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等1)IP:IP协议提供不可靠、⽆连接的传送服务。
IP协议的主要功能有:⽆连接数据报传输、数据报路由选择和差错控制。
IP地址是重要概念2)ARP:地址解析协议。
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标设备的IP地址,查询⽬标设备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
以太⽹中的数据帧从⼀个主机到达⽹内的另⼀台主机是根据48位的以太⽹地址(硬件地址)来确定接⼝的,⽽不是根据32位的IP地址。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分支结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分支结构》是小学信息科技五年级上第二单元第7课的内容。
本课内容处于基本知识传授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第二单元安排了算法的控制结构,包括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双分支结构,在分支结构中还安排了算法的验证,整个内容这样安排都意在为解决问题找方法,进而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第三单元的《用算法解决问题》做铺垫。
因为算法是五年级刚接触的内容,因此在第二单元学习算法设计前需要对算法及算法的描述有一个初步认识。
故把算法的控制结构安排在了第一单元“算法与算法的表示”之后。
处在第7课的《分支结构》主要是讲单分支,为第8课的《双分支结构》做铺垫。
【学情分析】所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对信息科技并不陌生,已经具备了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三四年级已经学过office软件,在知识的迁移下相信学生会使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自带的流程图工具绘制流程图。
而且在本教材第一单元中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想必学生绘制流程图的熟练程度也有所提高,所以在本次课中绘制流程图应该并不难。
但与上一节课不同的是,学生需要考虑条件的设定,确定判断条件的方法十分重要,也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必须要联系生活仔细地去思考、探索,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一步去尝试找出确定判断条件的方法。
本课迎来了首次用伪代码来验证,验证的目的也在于找出算法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伪代码易懂,但要找出算法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有难度,所以在验证这一环节上,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并演示验证过程来化难为易。
在任务的布置上,考虑到学生水平的不同,可以进行分层布置。
【教学目标】1.通过采用顺序与分支两种结构的比较,用自然语言描述诈骗过程和测体温的过程来认识分支结构,体会分支结构的作用。
2.能用流程图描述入校测体温的过程,掌握使用在线工具绘制含有分支结构流程图的方法。
3. 知道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验证分支结构,在验证的过程中完善算法。
核心素养目标:1.会用自然语言描述诈骗过程和测体温的过程,认识分支结构,体会分支结构的作用。
一、概述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概念清楚,理论比较完整,但既复杂又不用。
TCP/IP四层体系结构:简单,易于使用。
五层原理体系结构:综合OSI 和TCP/IP 的优点,为了学术学习。
二、详述网络协议设计者不应当设计一个单一、巨大的协议来为所有形式的通信规定完整的细节,而应把通信问题划分成多个小问题,然后为每一个小问题设计一个单独的协议。
这样做使得每个协议的设计、分析、时限和测试比较容易。
协议划分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确保目标系统有效且效率高。
为了提高效率,每个协议只应该注意没有被其他协议处理过的那部分通信问题;为了主协议的实现更加有效,协议之间应该能够共享特定的数据结构;同时这些协议的组合应该能处理所有可能的硬件错误以及其它异常情况。
为了保证这些协议工作的协同性,应当将协议设计和开发成完整的、协作的协议系列(即协议族),而不是孤立地开发每个协议。
在网络历史的早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共同出版了开放系统互联的七层参考模型。
一台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网络过程包括从应用请求(在协议栈的顶部)到网络介质(底部),OSI参考模型把功能分成七个分立的层次。
图1表示了OSI分层模型。
图1OSI七层参考模型OSI模型的七层分别进行以下的操作:第一层物理层第一层负责最后将信息编码成电流脉冲或其它信号用于网上传输。
它由计算机和网络介质之间的实际界面组成,可定义电气信号、符号、线的状态和时钟要求、数据编码和数据传输用的连接器。
如最常用的RS-232规范、10BASE-T的曼彻斯特编码以及RJ-45就属于第一层。
所有比物理层高的层都通过事先定义好的接口而与它通话。
如以太网的附属单元接口(AUI),一个DB-15连接器可被用来连接层一和层二。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通过物理网络链路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定义了不同的网络和协议特征,其中包括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控。
第三章MPEG-7标准介绍MPEG-7[18]的正式名称为“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Multimedia Content Description Interface)。
其制定目标就是通过制定一组标准的描述符(Descriptor) 及其描述方案(Description Scheme)来为不同类型的多媒体信息提供一套描述多媒体内容数据的标准化工具集, 使得内容描述与媒体内容结合, 构造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多媒体检索平台来支持基于内容的快速、高效的检索, 满足实时、非实时以及推拉应用的需求。
本章介绍了MPEG-7目标和对象、体系结构、描述工具、描述定义语言及系统工具。
3.1 MPEG-7 目标和对象MPEG-7标准的目的是要制定一种针对各类多媒体信息的描述标准。
该描述与内容有关,并能够达到快速高效地搜索用户感兴趣的素材。
无论描述的形式如何,描述都可以附在任何一种多媒体素材之后。
具有此种附加信息的存储素材就可以被方便地索引和搜索了。
尽管MPEG-7描述与被描述内容的表达方式无关,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于MPEG-7标准,在该标准中提供了一种将声音图像内容作为在时间(同步)和空间(屏幕)上有一定联系的对象来编码的方法。
MPEG-7定义的“多媒体”含义十分广泛,包括:1.客观类:图像、图表、文本、三维模型、音频、语音、视频等。
2.主观类:对对象/事件的概括、人的感性色彩等。
3.合成类:各种元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以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演示。
如人的面部表情、性格特征、以至一段电影的主题都是MPEG-7中的数据类型之一。
为此,MPEG-7定义了“标准描述子集合(Standard Set of Descriptors)”用于描述各种类型的多媒体数据,与之相应的“描述方案(Description Schemes)”用于规范多媒体描述子的生成和不同描述子之间的有机联系。
这些描述子与所指定的多媒体对象的内容紧密联系,采用提取对象特征的方法为实现基于内容的语义的准确检索提供了接口。
计算机⽹络分层模型-7层和4层计算机⽹络中会把⽹络结构分层⽬前主要有2种7层(osi国际标准组织定制)4层(tcp/ip标准,美国军⽅制定)虽然osi是国际认证,但是⽬前⼤部分⽤的都是tcp/ip标准7层:物链⽹输会⽰⽤应⽤层:⽤户交互协议:FTP(⽂件传输协议),SMTP(电⼦邮件传输协议),HTTP(超⽂本传输协议)表⽰层:数据处理(加密,格式转换,压缩和恢复),⼈类语⾔变成机器语⾔协议:ASCII码会话层:建⽴连接,添加校验点,在链接失效时重新连接同步数据(⼤⽂件传输)协议:ADSP,ASP传输层:端到端通讯,两个主机的进程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讯(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协议:TCP(可靠传输,3次握⼿保证建⽴连接,双⼯通讯(双⽅同时发送和接受数据),利⽤缓存保证数据完整有序,添加了序号和确认号验证数据完整性(⽐如3次握⼿演⽰中中经常出现的的seq和ack),电⼦邮件⼀类的⼀般使⽤这个,保证可靠性,不⽤太在意即时性),UDP(不可靠传输,⼀直发送,没有流量控制(有多少发多少),不纠错,⼀般视频会议⼀类的使⽤这个,保证数据速度和即时性,偶尔掉帧什么的⽆所谓)⽹络层:选择最佳路径,控制发送端流量,纠错(保证传输层数据正确),阻塞控制(控制整体流量)协议:IP数据链路层:数据组装成帧(把⼀个⼤数据分成⼀个⼀个的数据帧101010101010011.。
⽅便物理层传输)物理层:物理媒体上数据⽐特流的透明传输(把 0 1 数据帧变成⾼低电压信号传输出去)协议:IEEE802.4,Rj244层:接⽹输⽤应⽤层: 7层中的应⽤层,表⽰层,会话层协议:FTP(⽂件传输协议),SMTP(电⼦邮件传输协议),HTTP(超⽂本传输协议)传输层: 7层中的传输层协议:TCP,UDP⽹际层: 7层中的⽹络层协议:IP⽹络接⼝层: 7层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协议:Ethernet(以太⽹(现在⼤部分局域⽹都是这种,⽆连接(没有三次握⼿),不可靠(没有数据帧号,丢了不知道))),ATM(异步传输模式(信元传输)), Frame Relay(帧中继(数据帧传输,已经过时了))主要记住:每个层的名字,每个层的作⽤,每个层的协议。
用户使用说明Easy7 视频结构化分析系统Version 7.5T天地伟业技术有限公司编写日期:2018/3/29目录目录 (2)1.系统说明 (5)1.1概要 (5)1.2功能简介与特点 (5)1.3硬件配置 (5)1.4软件平台与运行环境 (6)1.5术语 (6)1.6阅读指导 (6)2.系统安装 (7)2.1安装环境 (7)2.1.1操作系统安装..........................................................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完全安装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智慧城市平台数据库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智慧城市平台Web服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升级安装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1智慧城市平台数据库升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智慧平台配置 (7)4.系统登录 (11)4.1进入系统 (11)4.1.1进入Easy7视频结构化分析系统 (11)4.2下载、安装插件 (12)4.2.1插件下载 (12)4.2.2插件安装 (13)4.2.3插件环境配置 (19)5.Easy7视频结构化分析系统 (20)5.1首页 (21)5.1.1实时视频 (21)5.1.2离线视频 (26)5.2以图搜图 (36)5.2.1视频点位检索 (37)5.2.2本地文件检索 (42)5.2.3导出 (44)5.2.4详细 (45)5.3数据检索 (47)5.3.1全部搜索................................................................. 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