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4
基本信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教学设计名称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执教者白书录课时第一课时所属教材目录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是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第四节,共三个课时,本节内容是第一课时。
本节共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认识河流湖泊”,简单介绍了分水岭和流域的概念。
第二部分“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位置。
我所教的七年级学生共 160 名,四个班,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也产生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认知水平有限,学生对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的接受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课外多查阅资料,在指导学生读图方面下大功夫,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1.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知识与能力流区、外流区的划分,记住我国主要湖泊等。
目标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在中国河湖分布图上查找外流区、内流区及主要河湖。
情感态度与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价值观目标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重点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难点外流河的流向、主要湖泊的位置。
我的设计理念依据我校的“五步导学”教学法即导学、自学、助学、测学、延学。
一、导学,即确定目标、引导学习。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问题或明确学习任务。
二、自学,即带疑自学、合作探究。
分两步: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课本内容。
其次,教师深入学生加强指导。
三、助学,分两步:首先,学生展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互动,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其次,教师点拨助学、释疑解难。
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切入,有效点拨,做到“学生的主动建构”与“接受学习”的有机结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及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案例等资料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报纸文章、网络资料等,用于案例分析。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河流或湖泊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3.操练(15分钟)针对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河流或湖泊,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案教案标题: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包括它们的地理位置、长度/面积和重要性。
2. 理解河流和湖泊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的重要性。
3. 能够区分河流与湖泊,并解释它们在地理上的不同特征。
4.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和尊重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 展示一张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 引发学生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兴趣,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了解和经验。
- 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 知识介绍(15分钟):- 通过PPT或教材,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如长江、黄河、松花江、西湖、青海湖等。
- 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展示每个河流和湖泊的地理位置、长度/面积和重要性。
- 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增加学生对这些河流和湖泊的视觉理解和印象。
3. 比较与讨论(15分钟):- 引导学生对不同河流和湖泊进行比较,例如长江和黄河的地理特征、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等。
-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河流和湖泊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提问,引导他们思考河流和湖泊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4. 情感态度培养(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系统,强调它们对环境的重要性。
- 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提倡尊重和保护河流和湖泊的生态资源。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切身经历或策划一些学生活动,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5. 小结与评价(5分钟):- 简要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 可以通过问答、小组讨论或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教学辅助工具:1. 中国地图2. PPT或教材资料3. 图片和视频素材4. 小组讨论活动材料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
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篇: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目标:1.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记住我国主要湖泊等。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
能力目标:学会在中国河湖分布图上查找外流区、内流区及主要河湖;德育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点: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教学难点:无教学准备:景观图片、挂图等教学过程:展示多幅有关黄河、长江、漓江、松花江、青海湖等的景象图片,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现的是我国的哪些河流和湖泊吗?除了这些河湖外,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河流和湖泊?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并举例说出我国的一些河流和湖泊。
讲授新课:一、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1、主要的河流读图:同学们讲的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请同学们看《中国的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大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大部分河流注入太平洋,只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澜沧江、怒江等注入印度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这主要是因为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读图:再在《中国的水系》图查找出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塔里木河没有注入大洋)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
最终未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
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转折过渡:那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 读图:在《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上找出外流区和内流区启发提问:如果把整个流域面积分三份的话,内外流区的面积大约各占几份?(外流区约占2/3,内流区约占1/3)读图:让学生对照《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和《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参考教案一、教材分析河流的分布受地形的制约,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受气候的影响更大,所以通常人们说“河流是气候的产物。
”教材也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点,突出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在介绍我国河流、湖泊概括的基础上了,以长江和黄河为重点,围绕人地关系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部分,贯穿这部分内容的主线仍然是人类与河流、湖泊的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河流与湖泊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能、航运和灌溉之便,以及丰富的水产资源,还给我们带来了用水之利。
教材在介绍了我国内、外流区的分布和主要内外流河的前提下,首先重点从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阐明了我国外流河的共性特征与地区差异性特点,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从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来看,主导因素是降水,气温与植被。
关于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水源补给入手,再进一步分析其流量小。
属季节性河流的特征。
最后,教材以长江、黄河为线索,侧重阐述人地关系。
就长江而言,是把开发利用和整治长江作为主线,重点分析了长江丰富水能资源的形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而“防洪与灌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大突出问题,知道了洪水形成的原因与危害,才能认识和理解荆江分洪的意义和防洪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教材还以“黄金水道”为题,强调了长江航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巨大的运输价值,进一步加强对长江航道的开发利用,改变其利用程度太低的现状,使长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从黄河来看,教材主要是围绕“利”与“害”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母亲河的奉献”主要是讲黄河对我国平原的塑造、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形成和灌溉之“利”。
“中国的忧患”揭示了黄河为“害”根源,教材从“地上河”入手,将多泥沙与决口泛滥的联系作了详细的说明。
“根治黄河”是从黄河成灾的根源入手,抓住治黄的关键治沙,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阐明了治黄的措施与成就,重点突出了治黄的根本在于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同时,指出修建水利工程是治沙与防洪并举的治黄重要手段。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一.知识要点:外流区和内流区(界线);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含沙量、有无冰期、有无汛期及长短、枯水期);湖泊的分布。
主要湖泊(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危害、解决的办法);长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洪涝灾害成因)。
主要支流、水电站分布;黄河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断流成因、凌汛)。
海河(淮河)洪涝灾害的成因;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水电站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京杭运河概况(南水北调);二.重难点知识分析:1.比较长江、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和农业差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温度带亚热带暖温带一月均温大于00C 小于00C干湿状况湿润地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小于800㎜结冰状况冬季河流不结冰冬季河流结冰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耕地类型水田旱地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棉花甜菜、大豆、棉花2.海河泛滥的自然原因及根治措施(长江荆江河段、淮河、辽河等)⑴海河泛滥的自然原因从地形上看,海河的主要支流都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从气候上看,海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再加上地面缺乏植被的保护,结果使海河含沙量很大,当进入入平原后,泥沙沉积,河床容易被淤塞;从水系特点来看,海河是一典型的扇状水系,各条支流来的洪水,只从一个河口入海,无法顺利渲泄,常常造成泛滥。
⑵根据海河的措施在主要支流的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并修建水库,以调节河流水量;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使天津、河北等地免受洪水的灾害。
在海河各大支流上游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干流的流量;汛期可以拦蓄洪水,减少下游水量,有利防洪;旱期可以将水库蓄水下排,以利灌溉。
在海河下游开挖入海新河,汛期时支流的洪水可以分流入海,不像过去那样奔流到天津入海,对天津造成巨大的威胁。
在黄河下游若只开挖入海新河,而不治理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则新挖河道若干年后又将淤高,成为“地上河”,不能根治。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知道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通过对影响河流水文特征地理要素的研究,初步建立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地理环境整体性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等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
2.教学难点: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
三、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看,初一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表扬,因此要多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法、演示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导入:播放《江山多娇---江河篇》视频短片,引导学生思考江河流淌千古,穿越时光,对炎黄子孙的影响。
-新课讲授:-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并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讲解内流河、外流河的概念,通过读图分析,了解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
-介绍我国主要的湖泊,了解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和湖泊的作用。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如绘制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
2.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和湖泊的作用。
-新课讲授:-以黄河为例,详细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
-分析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贡献和忧患。
-探讨黄河的治理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治理河流。
-课堂小结:总结黄河的主要内容,强调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治理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如撰写关于黄河治理的小论文。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我国的主要河流、湖泊及分布;2.学会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出我国的主要河流、湖泊及分布。
教学难点:学会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1.介绍中国河湖概况: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
中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概念识别: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区——外流河的集水区域(流域);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内流区——内流河的集水区域;水文特征——河流中水的特征。
主要包括径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水能、汛期等方面的情况;水系——由河流干流和支流组成的水网系统。
水系特征是指河流河道的特征。
2.我国的河流①流量:大、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②水位:汛期(春汛、夏汛)、枯水期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③含沙量:大、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长、短)、无决定于最冷月月均温,中国一月份0℃ 等温线以北有冰期;东北——纬度高,中温带,寒温带,结冰期长;秦淮以北——位于暖温带,结冰期短;秦淮以南——流经亚热带,冬季气温在O℃以上,无结冰期。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分析?①东北地区河流特征:流量小,汛期短(有春汛、夏汛),含沙量小,冰期长。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概况。
(2)运用地图来理解黄河存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黄河概况,培养读图能力。
(2)通过图片分析,解释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掌握河流的水文特征。
2.黄河的概况。
【教学难点】1.了解黄河存在的问题。
2.分析危害存在的原因。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练法【教具】小黑板【教学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大家有没有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呢?[故事导入]相传在四千多前,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与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那同学们知道大禹治理的是哪条河流吗?(黄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河的相关知识,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2页,我们开始今天黄河学习之旅的第一站:走进黄河。
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在课本上I图把黄河的形状描绘出来,并仔细阅读课本并找出小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三、讲授新课[板书]黄河一、概况[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课本上描绘出黄河的形状了吗?发现它像中国的哪个汉字啊?[学生回答]“几”字。
[教师讲授]对,老师现在就把这个巨大的几字填补在中国的版图中。
大家一起来告诉老师黄河的全长是多少千米?流域面积呢?它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同学们会不会很好奇,为什么他是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呢?老师给大家解释一下。
首先啊,我们抓住这个问题的两个关键字眼,一个是长,一个是大。
长指的是长度,大指的是流域面积和流量,在长度上,我国的第一长河是长江,在流域面积上和流量上,黄河不如珠江,黑龙江大。
所以,称它为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同学们千万不要混淆这个概念哦。
[教师提问]我们看第二个问题,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地。
小学地理《我国的河流与湖泊》教案2023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和特点;- 理解河流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掌握使用地图标注河流和湖泊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与河流和湖泊相关的问题;- 能够使用地图等工具获取河流和湖泊的相关信息。
3. 情感目标:- 培养对我国自然资源的珍惜意识;- 培养对河流和湖泊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和特点;- 理解河流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 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掌握使用地图标注河流和湖泊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可以通过引出一个问题或者播放相关视频来引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的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活动: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具,向学生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置,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3. 知识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特点及其对人类的重要性。
可以适当运用幻灯片或多媒体展示,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直观的理解。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地图等工具,标注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位置,并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操作技能。
5. 拓展延伸: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活动,如利用互联网资源或参观实地,了解更多的河流和湖泊信息,并与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对比和补充。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可以通过问题提问或作业的形式进行检查。
四、教学资源1. 图片、地图等教具;2. 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3. 互联网资源和参观实地的机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度,包括回答问题、发表观点、参与讨论等。
2. 学生的表现:通过学生完成的操作练习、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来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三合中学何林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我国外流河和外流区域,内流河和内流区域的分布和划分,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运河。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我国主要河流的地理位置,主要水文特征。
建立空间观念及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独立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认知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分布
难点:理解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及水文特征。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方法:读图,查找河流名称、源头、流经地区、长度、水量大小及其随季节的变化、
有无结冰期、含沙量以及注入的海洋。
2、讨论比较法:让学生认真阅读,共同参与,分组讨论。
什么是外流河?什么是内流河?它们的
概念是什么?形成如此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就是从黄河流域起源发展到今天。
大地养育了众多的人口,而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誉为大地上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板书: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二)共探新知
1 活动一:读一读,说一说
读课文,说一说
⑴什么是水系,什么是流域?
5、思考:
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 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 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
6、图片展示:我国河流风光
7、过渡:河流是大地的动脉,湖泊是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
找出中国的主要湖泊。
板书: 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也是咸水湖
我国主要淡水湖泊: 鄱阳湖 洞庭湖 太湖 洪泽湖 巢湖 8、图片欣赏:湖泊风光 (三)课内拓展:
世界最长的人工河
读图:京杭运河 指出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河流。
小结:促进了南北交通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图片欣赏:京杭运河沿途风光
10、课堂总结:在中国大地,大江大河如丝绸般,如锦绣般,交织纵横,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如珍珠般镶嵌映衬。
一条条大河奔涌东去,昼夜不舍,注入海洋,一条条细流在田园间,一路欢歌,悠悠流淌。
中国大地是如此之美,我们要学好本领,有机会到祖国的大地上到处走一走,看一看。
夏季风盛行时 水文特征
水量
水位 结冰期
水量大
水位上涨,形成汛期 无结冰期
成因 降水量大 夏季气温高
冬季风盛行时 水文
特征
水量小 水位下降,枯水期
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
成因 降水量小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板书设计:
中 国 的 河 流 和 湖 泊
黑龙江 黄河 淮河 长江
珠江
雅鲁藏布江
怒江 额尔齐斯河
塔里木河 中国最长的内流河
青海湖:我国最大的湖泊,
咸水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 鄱阳湖: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洞庭湖 太湖 洪泽湖
巢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