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音史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1.古希腊音乐与古罗马音乐的对比。
1.古罗马的音乐发展主要沿袭古希腊音乐的巨大成就,但在此基础上又有很多新的发展。
2.古希腊的音乐是以诗.乐.舞.三位一体的音乐艺术,其中诗的地位在乐之上,曲调和节奏都受歌词抑扬顿挫的影响。
古希腊的音乐人人都参与音乐活动更注重音乐对健全人格提高修养的作用,而罗马却仅仅把音乐作为一种纯粹的娱乐,失去了希腊艺术的高尚与纯真。
3.罗马音乐还朝向实用化方面发展军乐以及仪式,游行音乐非常普及与希腊音乐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音乐的职业化。
2.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
1、格里高利圣咏服务于宗教礼拜,一般为无伴奏的纯人声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无明显的节拍特征,建立在教会调式基础上。
它以肃穆、节制,无世俗情欲干扰为前提。
2、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唱、应答唱。
3、礼拜仪式中的咏唱分为两类:一是诵经祈祷,这是一种半念半唱的朗诵形式,旋律平淡;二是礼拜歌曲,即我们通常所指的圣咏歌曲,它旋律性强,风格肃穆神圣,按照圣咏与歌词的搭配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四大类:(音节式.圣咏式.音团式.花唱式)(1)音节式:一字对一音,音域一般较窄。
(2)圣咏式:在同一高度的音上唱出相当数量的歌词。
(3)音团式或纽姆式:一字对几个音,这是格里高利圣咏中常使用的方式,旋律比音节式流动。
(4)花唱式:一字对多个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常见于欢呼歌中。
3.圭多的音乐贡献。
1.约11世纪时,中世纪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僧侣圭多(约997-1050)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记写旋律的线加至四根,发明了四线谱,这为五线谱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在四线谱的基础上,圭多还创立了六声音阶,给每个音一个唱名。
六声音阶主要是为学唱圣咏而设计的,音阶的结构如下:(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 )3、圭多用一个手掌的所有手指关节代表二十个音,以帮助僧侣们记忆音阶和唱名这种方式叫“圭多手”,它适用于六声音阶。
4.早期复调音乐的发展及特征1.奥尔加农的发展奥尔加农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是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
第一章从古希腊到早期罗马基督教会的音乐第一节古希腊人生活中的音乐古希腊音乐的特征A旋律:单音音乐B节奏节拍:节奏型来自诗歌的格律主要节拍样式:三拍子(一长一短,一短一长,三短)二拍子(一长两短,两短一长,两长)C体裁:乐、诗、舞D表演:即兴演唱、奏E记谱:用希腊24个字母记谱古罗马人的音乐生活1.继承和延续了古希腊的音乐遗产,同时受西亚文化影响2.音乐向实用性享乐型演变3.音乐从业结构的职业化转变古希腊的音乐作品:《塞基洛斯墓志铭》(作为墓志铭刻在石碑上的酒歌)《梅索梅德斯的缪斯赞美诗》第二节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律学成就—和谐学1.毕达哥拉斯a完美的数字比例是和谐的基础;b两弦长数字比例越简单,所得音程越和谐;c八度五度四度是最完美的和谐音程2.亚里斯多塞诺斯a人的听觉是和谐与否的决定因素;b把八度分成十二等分;c直感的音程微分与观念即小于半音的音程古希腊的调式以四音音阶为基础,一共七种:1.多利亚(质朴,阳刚,使人安静而有力量)2.弗利吉亚(狂发,可以激发人的热情)3.里底亚(柔弱而放荡)4.混合里底亚(伤感)5.弗多利亚6.副弗利吉亚(使人陷于哀乐,丧失意志)7.弗里底亚古希腊时期祭祀用的乐器弹弦乐器:里拉琴、基萨拉琴(太阳神的崇拜,颂歌史诗伴奏)吹管乐器:阿夫罗斯管(酒神的崇拜)音乐的教化作用说1.毕达哥拉斯:音乐具有净化作用2.柏拉图(约公元前429-347):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性格、行为和思想。
音乐的调式、节奏、乐器等均对人的身心有特定功效。
3.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84-322):“模仿说”音乐模仿人的各种情感状态;音乐可以用于人们的娱乐。
第三节古罗马音乐乐器:1.提比亚(阿夫罗斯管的变体)2.铜管乐器图巴、科尔努3.水力管风琴第四节早期基督教会的音乐来源:早期基督教会的音乐思想在形成的过程中,首先受到了古希腊的影响。
基督教会的早期音乐受到犹太教的很大影响。
教会的圣咏:高卢圣咏(流行于法国)、莫扎拉比圣咏(流行于西班牙)、老罗马圣咏(在梵蒂冈以外与格里高利圣咏一起发展的)安布罗斯圣咏(以米兰为发展中心的)格里高利圣咏(最著名的,9世纪前后逐渐统一的仪式音乐)第二章中世纪的圣咏和世俗歌曲格里高利圣咏(A、B、C、D)A形成:4世纪,基督教圣咏形成。
西方音乐总结(优秀5篇)西方音乐总结篇1西方音乐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涵盖了多个时期和流派。
以下是对西方音乐的主要阶段和风格的简要概述。
1.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音乐通常以宗教为主题,其特点是节奏自由、没有明显的旋律。
主要的音乐形式包括经文歌和素歌。
2.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时期的音乐以严谨的结构、强烈的对比和繁华的装饰为主,例如管风琴音乐和键盘音乐。
3.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时期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大师为代表,其特点是严谨的结构和深邃的情感表达。
这一时期的音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包括奏鸣曲和交响曲等。
4.浪漫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性表达和情感宣泄,相比古典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和情感。
浪漫主义音乐家如舒伯特、瓦格纳、舒曼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音乐主题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现代音乐: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流派。
现代音乐包括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简约主义等,这些音乐风格对传统的音乐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以上是对西方音乐发展历程的简要概括,西方音乐以其丰富的风格和多变的元素,形成了庞大的音乐体系。
了解和欣赏西方音乐,不仅是对音乐艺术史的梳理,也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探索。
西方音乐总结篇2西方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以格里高利圣咏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出多种音乐形式。
以下是对西方音乐的一些总结:1.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以复调音乐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多声部音乐。
这个时期的音乐形式有:文艺复兴弥撒、合唱、经文歌等。
2.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以节奏复杂、形式严谨、旋律优美为主要特点。
这一时期的音乐形式有:协奏曲、管弦乐、奏鸣曲等。
3.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以简单、明快、均衡为主要特点。
这一时期的音乐形式有:交响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等。
4.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以情感、自由、个性化为主要特点。
这一时期的音乐形式有:浪漫主义交响曲、浪漫主义歌剧、浪漫主义钢琴曲等。
中西音史知识点总结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的音乐发展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特色。
本文将从古代音乐开始,概括性地介绍中西音史的知识点,并分析其发展轨迹和影响。
古代音乐古代音乐起源于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古希腊。
在古埃及,音乐常常与宗教仪式相结合,古希腊音乐则致力于理论探讨和实践演奏。
在古印度,音乐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宗教和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西音乐的碰撞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和西方的音乐开始产生交流与影响。
如唐代的燕乐、明清时期的西洋音乐传入等等,中西音乐的碰撞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更为广阔的视野。
中世纪音乐中世纪的教会音乐(plainchant)是基督教音乐的标志,它是阿根廷音乐之父格拉鲁斯的重要基础。
古巴维拉的音乐理论工作对中世纪音乐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此外,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也是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鲁德诺音乐(troubadour music)和七音旋律(Arsnova)等。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中西音乐史上的关键时期。
在西方,巴黎音乐学派和荷兰音乐学派等草创性的音乐学派迅速崛起,使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中国,明清时期的音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广东音乐、苏州音乐等,成为古典音乐的代表。
巴洛克音乐巴洛克音乐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大时期,其代表人物包括巴赫、亨德尔等,他们的作品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中国,中西音乐的融合开始变得更加频繁,东西方音乐元素交融,创造了更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
古典音乐古典音乐的诞生标志着音乐的规范化和体系化。
西方音乐的古典时期主要代表作家有莫扎特、贝多芬、海顿等,他们的音乐风格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古典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如清代的南音、北音等。
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体情感与情感表达,是音乐史上的一大流派。
西方的柴可夫斯基、肖邦等人物都为浪漫主义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民族音乐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有了更加明显的特色,如黄河大合唱、二泉映月等作品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
世界音乐史必会知识上期给大家汇总了中国音乐史常考的50个知识点,今天给大家总结西方音乐史考查频率多的知识点。
背过的同学再来复习一遍,没背过的同学赶紧看。
受篇幅影响,以下仅为部分考点,大家复习西方音乐史时可以把各个时期音乐特征、音乐流派、代表作曲家及代表作、重要大事件、出现的名词释义等都梳理一遍,答题时才能做到内容全面、条理清晰。
西方音乐史考点梳理考点·歌剧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 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歌剧于16 世纪末最终产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意大利早期歌剧的发展及特征:1.佛罗伦萨歌剧最早的歌剧是1597 年上演的,由利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妮》(Dafne)。
由于该作品的谱只留下残片,人们通常把1600 年上演,保留完整的,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尤丽狄茜》(Euridice)作为最早的一部歌剧。
2.罗马歌剧罗马作曲家卡瓦莱里(E.Cavalieri,约1550~1602)创作的《灵与肉的体现》于1600 年2 月上演,该剧为罗马歌剧奠定了基础。
《灵与肉的体现》实际上被史学界视为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
3.威尼斯歌剧1607 年,威尼斯歌剧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完成了歌剧《奥菲欧》的创作,歌剧题材与利努契尼的《尤丽狄茜》相似。
在剧中,蒙特威尔第凭借他在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运用16 世纪音乐宝库中的各种手段,使《奥菲欧》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1637 年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个歌剧院——圣卡西亚诺。
4.那不勒斯歌剧A·斯卡拉蒂(Alemandro Scarlatti,1660~1725)在声乐抒情调的基础上创作自由发展的咏叹调(aria),给予美声演唱以广阔施展的天地,代表作为《泰奥多拉》。
西音史1.古希腊乐器:里拉琴是崇拜阿波罗(理性)的仪式所用的乐器,阿夫洛斯管是崇拜狄俄尼索斯(感性)的仪式所用的乐器2.格里高利圣咏:定义:中世纪宗教音乐的核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圣咏,俗称“格里高利圣咏”或“格里高利素歌”。
它节奏灵活自由,没有伴奏的单声部歌曲,歌词来自圣经,用拉丁语演唱。
格里高利圣咏最终于8-9世纪时被固定下来,成为欧洲天主教礼拜音乐中统一的圣咏形式。
演唱方式可分为中齐唱、交替对唱和应答轮唱三种。
节奏:无重音、无固定节拍,由文字和自然音调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旋律风格可分为三种: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
谱式:采用四线谱。
3.罗马教会的圣咏可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
常规弥撒: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附有降幅经)和羔羊经。
继续咏:是圣咏中阿莱路亚的扩展段落。
旋律冗长,有多节歌词,除去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中间的歌词是两两相对的,即两节歌词的音节和重音格局完全相同,而且配以完全相同的旋律,形成a bb cc dd…n的结构` 4.骑士阶层艺术体现了军人道德的人格准则:荣誉、忠诚和爱情。
骑士文化给予吟游诗人丰富题材。
中心主题:骑士与贵妇人的爱情。
5.游吟诗人发原于法国东南部经济和文化最为繁荣的普罗旺斯地区。
南部成为“特罗巴杜尔”北部成为“特伦威尔”。
南部使用卢瓦河以南方言“奥克语”北部使用方言“奥依语”(后成为现代法语)6.德国的吟游诗人——恋诗歌手,社会背景与法国吟游诗人很相似,多为贵族和骑士,擅长吟诗作曲。
7.华丽奥尔加农:形式为素歌旋律在下方声部,被拖长值,上方旋律自由、活跃,多个音配以下方的一个音,形成华丽流动的花唱式风格。
其实质已成为衬托上方旋律的“持续低音”,13世纪后被称为“固定声部”或“定旋律”8.克劳苏拉:只有曲调没有歌词的复调短歌,以迪斯康特风格写作。
12世纪末,在原无词的上方声部填上歌词,就成了一种新体裁——经文歌。
9.13世纪后经文歌成为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最经典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经文歌,最低声部是全曲的基础,称为定旋律声部,一般采用素歌旋律,处理成规律性反复的节奏型,另两个声部分别称为第二声部和第三声部,配以宗教性或世俗性的不同歌词。
西方音乐史知识点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音乐一、古希腊音乐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渊源。
与古希腊的哲学、文学、科学、建筑、美术和戏剧一样,音乐也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古希腊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很少,但是丰富的文字记述和雕刻向人们描绘了古希腊音乐文化的风貌。
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历史中,古希腊音乐文化精神不断地影响和启发着后世的人们。
神话是古希腊艺术的丰富土壤,在古希腊神话中音乐是极富魅力的。
阿波罗不仅是太阳神,也主管音乐。
半神半人的底比斯国王安菲翁用琴声的魔力修筑了底比斯城堡。
色雷斯的歌手奥尔菲斯以音乐的魅力拯救出地狱中的妻子尤丽狄茜,后又得而复失。
这个故事体现出古希腊神话的人性特征,它被近百次地谱写成歌剧。
缪斯(Muses)是分别掌管文艺和科学的九位女神的统称,而“音乐”(music)一词还是由缪斯演化来的,足见在古希腊人眼中,音乐是与人类追求真和美的活动密切相关的。
西方最早的弦乐器是里拉琴(Lyre),又称诗琴。
神话中的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在龟壳上蒙上牛皮,支起两只羚羊角,架横木拉起琴弦便发明了里拉琴。
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里拉琴一直成为音乐的象征。
里拉琴后来演变成形状较大的基萨拉琴(Kithars)。
古希腊的管乐器是阿夫洛斯管(Aulos),一种芦管制成的单管或双管的竖笛。
里拉琴多用于独唱伴奏,史诗弹唱,它是祭祀阿波罗仪式中的主要乐器。
而在崇拜酒神的仪式中,及后来的酒神合唱和雅典悲剧合唱中,阿夫洛斯都是重要乐器。
在西方现代文化观念中,里拉琴和崇拜阿波罗的音乐与阿夫洛斯和崇拜酒神的音乐,已成为相互对立性格的两大类音乐的象征。
前者平静而节制,后者狂喜、放纵。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音乐的论述,对于西方音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毕达哥拉斯把音乐的音程与节奏的和谐与宇宙星际的和谐和秩序相联系,因而把音乐纳入他以抽象的数为万物之源的理论中。
然而他对弦长比例与音乐和谐关系的探讨已经带有科学的萌芽。
第1篇一、引言西方音乐史是一门研究西方音乐发展历程的学科,它涵盖了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的音乐发展。
通过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以及艺术成就。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校西方音乐史教研工作的成果与经验,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二、教研成果1. 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近年来,我校西方音乐史教研组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优化了课程设置,将西方音乐史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同时,我们组织编写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西方音乐史教材,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研究与实践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西方音乐史研究的最新动态。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科研成果教研组成员在西方音乐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篇。
此外,我们还主持了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为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做出了贡献。
三、教研经验1.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西方音乐史教研组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我们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 强化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3.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拓宽研究视野。
四、未来展望1. 深化课程改革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名词解释】1、《和声学》:18世纪法国作曲家、理论家拉莫的理论著作,寻求从音响学和数学的科学原理中归纳出和声的基本原则,首次总结了近代功能和声的很多基础理论,对后世的音乐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2、《弥赛亚》:巴罗克晚期作曲家亨德尔创作的英语清唱剧,以《圣经》和英国祈祷书的诗篇为基础,用三大部分分别叙述耶稣的诞生、受难和复活。
3、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一场针对封建社会的精神上的反叛运动,法国的伏尔泰、卢梭等人大力提倡理性、科学、自由和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种对理性和进步的新的信仰。
4、约翰·施塔米兹:是18世纪曼海姆乐派的创立者,并建立了当时欧洲最好的管弦乐队。
在其交响乐创作中首次使用了对比性的副部主题,用小步舞曲作为第三乐章,还增加了更快的第四乐章。
5、双呈示部:在很多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中有两个呈示部,一个由乐队演奏,主题和副题始终保持在主调上,另一个由独奏乐器演奏,副题转入属调。
6、《魔笛》:莫扎特在维也纳时期创作的德语歌剧,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也是第一部伟大的德语歌剧。
7、《第三交响曲》(英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中期代表作,创作于1802年,最早是献给拿破仑的,拿破仑称帝后,贝多芬把标题改为“英雄交响曲”。
这是一首革命性作品,是对英雄的伟大理想的一种不朽的音乐表现,并引起了音乐手法上的许多创新。
8、海利根施塔特遗嘱: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写下的著名遗嘱,描述了耳聋带来的痛苦和孤独。
9、固定乐思:在乐曲中多次重复出现或变形出现的主题,19世纪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在其《幻想交响曲》中第一次使用,使作品的结构得到有机统一。
10、《新音乐杂志》:19世纪德国作曲家舒曼创办的杂志,他在杂志上写了大量音乐评论文章,为进步的、严肃的作曲家辩护。
11、法国大歌剧:19世纪20至30年代前后法国出现的一种新型歌剧,代表作有梅耶贝尔的《胡格诺教徒》和奥柏的《波蒂契哑女》等。
12、真实主义歌剧:真实主义歌剧主张真实地反映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悲惨遭遇,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代表作有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和莱昂卡瓦罗的《丑角》。
1 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思想。
相同:都肯定了社会的教化作用。
不同:柏拉图提倡体育训练体质,音乐训练心态,不提倡新音乐,只是为了教育服务,没有娱乐功能。
亚里士多德肯定了音乐的教育功能,又肯定了音乐的教育功能。
2 罗马音乐与古希腊音乐的异同。
3 古希腊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古希腊人在音乐创作与表演上的即兴传统;在美学思想上认为音乐具有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美的音响;在音乐理论上科学地建立起来的一套声学理论和基于四音音节的音阶系统,以及音高、音程、调式、旋律和节奏等一系列音乐术语,后来都成为中世纪音乐理论的基础。
4 格里高利圣咏的定义、特征、运用和历史意义。
定义:公元6世纪罗马教皇G一世为拥有一种统一的教廷仪式及礼仪音乐而编写的。
称为格里高利圣咏。
特征:①纯男生演唱单声部无伴奏。
②有独唱和齐唱。
③用拉丁文演唱,用教会调式,纽姆记谱。
④节奏旋律自由无固定的音乐依照,歌词韵律的长短抑扬而定。
运用:教会的礼拜仪式主要有两大类:日课和弥撒。
日课是教会每天按照一定的时间,程序而做的祈祷功课,是信教徒每日必做的宗教活动,一般包括祈祷、唱诗篇歌和读经等内容。
弥撒是天主教会大型的礼拜仪式,一般包括特定弥撒和常规弥撒。
历史意义:G称为西方音乐文化遗产中的一批古老的珍宝,同时也是西方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我们将会看到,正是从这些单声部的圣咏中,逐渐孕育和发展出一种丰富的复调音乐的传统,对后来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 记谱法的发展。
①公元4世纪古希腊‘字母记谱’②公元9世纪纽姆记谱法③公元11世纪后来出现了一线普和二线普④公元12到13世纪出现有量记谱,三分法。
⑤公元14世纪出现二分法。
6 法国游吟诗人游吟诗人的创作大多为单声部歌曲,结构清晰规整,常采用伴奏的形式。
内容以爱情体裁为中心:①康佐②晨歌③田园歌④辩论歌⑤讽刺歌⑥悲歌⑦记功歌。
特点:①自己填词进行曲调创作,创作特点具有各地区音乐特点。
一名词解释1.无词歌:是一种歌曲风格的抒情器乐曲,它的旋律犹如歌词,用音型伴奏,但却无歌词,不供歌唱之用,是抒情歌曲般的器乐小品。
由门德尔松首创。
这种作品有时具有具体形象,有时却抽象模糊,它们往往趋于短小精悍,结构相当简单。
许多作品按照ABA/AAB/.ABB模式。
2.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
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并不严格遵循古典结构,标题均含有诗意。
交响诗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创始者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3.标题性序曲:4.印象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是20世纪音乐流派的先行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它在文学和绘画领域印象主义潮流的影响下产生,因徳西彪交响组曲《春天》的问世而作为一种新音乐风格的称谓被保留下来。
特征:1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注重表达对客观事物瞬间的印象,音乐大多具有神秘和飘忽朦胧的意境。
2不以旋律为主,注重和声和配器的色彩作用,突破大小调体系,多采用全音音阶和五声音阶,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用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代替三和弦和七和弦;减弱和声功能,模糊调性,大量使用变化音,多采用小型体裁。
5.真实主义歌剧:是在法国自然主义和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
19世纪末,以马斯卡尼、普契尼为代表创立的以真实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歌剧艺术,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对现实社会有一定的揭露和反抗意义。
6.叙事诗:叙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
这种体裁,用诗的形式和体裁,又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和小说的特点。
这种诗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7.格里格: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格里格的音乐创作以简洁纯朴的抒情性乐曲为主,尤以歌曲和钢琴小品居中要地位。
•第一编、古希腊与古罗马音乐(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5世纪)•第二编、中世纪音乐(约公元450——1450年)•第三编、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约公元1450——1600年)•第四编、巴罗克时期的音乐(约公元1600——1750年)•第五编、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约公元1750——1820年)•第六编、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约公元——•第七编、二十世纪的音乐(约公元——年)第一编、古希腊与古罗马音乐(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5世纪)概述第一章、古希腊音乐第一节、古希腊的四个历史时期第二节、音乐与神的崇拜第三节、古希腊的乐器第四节、古希腊戏剧第五节、古希腊的音乐理论第二章、古罗马音乐第一节、古罗马的音乐生活第二节、基督教音乐的兴起第一节、古希腊的四个历史时期•1、迈锡尼时期(克里特文化现象)•2、荷马时期•3、城邦时期(最重要)公元前8000年开始•4、古典时期荷马时代(Homeric Age)指公元前11~前9世纪古代希腊氏族制度解体的历史阶段。
因反映该时期社会情况的主要史料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又译《奥德修纪》)而命名。
史诗描述的是“英雄”的故事,也称“英雄时代”。
第二节、音乐的形式▪单声部音乐。
▪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音乐形式。
▪在古希腊集体性的社会生活中,常举行祭祀神灵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往往都伴随丰富的音乐表演。
例如在南希腊的奥林匹亚,每四年举行一次宙斯大祭,持续好多天,设有歌咏比赛、马队表演、火炬赛跑、赛龙船、乐器演奏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等各种文体竞赛,获胜者有很高的荣誉。
第三节、古希腊戏剧➢希腊戏剧是希腊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它产生于希腊的祭祀仪式。
➢公元前6世纪左右,希腊人开始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希腊神话中狄俄尼索斯是享受、放纵、酒的象征,每年春种、秋收是狄俄尼索斯受难和新生的节日,人们为庆祝节日进行隆重、无节制的纵饮狂欢、歌唱。
希腊戏剧就起源于这种民间的酒神颂歌。
➢从音乐角度来看希腊的戏剧,它溶音乐、诗歌、舞蹈、表演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音乐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独白或对白都是用歌唱来表达,合唱是载歌载舞的。
西音史一、古希腊、古罗马1、古希腊乐谱是(字母谱)记谱2、字母记谱包括(声乐记谱法)和(器乐记谱法)3、古希腊吹管乐器(阿夫洛斯管)拨弦乐器(里拉琴)4、(管风琴)据说是公元前3世纪,被亚历山大技师斯特西比乌斯发明出来的5、古罗马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博埃蒂乌斯6、(德国)和(法国)的游吟诗人对中世纪世俗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7、中世纪综合性的世俗音乐中有代表性的可首推(礼仪剧)8、11世纪,圭多创立四线谱,还创立了唱名体系。
二、中世纪1、《格里高利圣咏》是(单声部)的经文歌,初期采用的记谱法是(纽姆谱)2、西方复调音乐最早的形式为(奥尔加农)3、13世纪后,欧洲复调音乐艺术走向繁荣,(经文歌)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复调音乐体裁。
4、“新艺术”一词由(维特里)提出。
5、16世纪意大利最主要的世俗声乐的音乐体裁(牧歌、猎歌、巴拉塔)三、文艺复兴1、14—15世纪,英国作曲家(邓斯泰布尔)开创了文艺复兴音乐的新风格2、勃艮第乐派以(杜费)和(班舒瓦)为首。
佛德兰乐派的主要作品是(弥撒曲)和(经文歌)。
威尼斯乐派的创始人是(维拉尔特)。
3、16世纪意大利音乐,罗马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是(帕勒斯特里那)。
主要作品是教堂里的(三声部以上的复调)声乐作品。
被称为“教会音乐的救星”。
4、《感谢上主》是(奥克冈)创作的经文歌。
5、天主教礼拜仪式上所用的大型声乐套曲叫(弥撒曲)。
6、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最发达的声乐体裁是(歌谣曲)。
7、在16世纪的英国。
流行(假面剧)它是一种宫廷内娱乐性的话题,题材多属神秘性和寓言性。
四、巴洛克时期1、巴洛克一词原意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2、巴洛克时期历经(150年)。
17世纪中叶出现的宗教戏剧体裁是(清唱剧),17世纪末(协奏曲)是巴洛克最重要的器乐形式。
3、歌剧产生于(意大利),(培里)是第一个创作意大利歌剧的人。
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歌剧(佩里)的(达芙妮)。
1678年汉堡建立了第一座(德国)歌剧院。
斯卡拉蒂,A.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1)是意大利牧歌的奠基人,牧歌领域的集大成者。
(2)是写作有情感的旋律,摆脱宗教的束缚的新音乐倡导者。
(3) 将不同的乐手(包括一些游吟诗人),召集起来演奏,埋下了民间音乐的种子,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乐队指挥。
(4)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
他在1605年第五册《牧歌集》的前言中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称为“第一常规”(prima prattica),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可称为“第二常规”( second prattica)。
他强调作曲家在运用“第一常规”时,“和声(指复调音乐)是歌词的主人”,即形式第一,内容第二;而在“第二常规”中则相反,“歌词应成为和声的主人”,即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在歌剧的创作上,蒙特威尔第首先使用了减七和弦,大胆地使用了转调和半音音阶,在乐队伴奏上,他首创了弦乐器的拨弦和揉弦的技巧。
威尼斯乐派使歌剧走向社会,并使其走上了“花腔”——加花演唱的道路,他们追求华丽的演唱技巧和声音效果,他们以高超的声乐技巧出现在舞台上,引起了阵阵狂热。
这种戏剧性的宣叙调和咏叹调使Bel canto的演唱获得了更大的表现力。
(5)歌剧《奥菲欧》是自歌剧诞生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它使歌剧艺术从此进入一个成熟的发展期。
蒙特威尔第创立了威尼斯歌剧乐派,为早期意大利歌剧奠定了基础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年(1)创造出一种被称为“抒情悲剧”(Tragedie lyrique)的法国歌剧形式。
(2)在歌剧中采用了与意大利歌剧序曲相反的“慢-快-慢”法国式序曲。
(3)在歌剧中大量运用芭蕾,服装华丽。
(4)歌剧采用法语,以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意大利式的干念宣叙调,使宣叙调具有歌唱性;歌剧中大部分用宣叙调,很少用咏叹调。
第一章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古希腊时期的音乐诗、歌、舞三位一体。
★乐器有里拉琴、基萨拉、带簧片的阿夫洛斯和排箫式的西林克斯。
罗马音乐的特点:实用化、仪式化、职业化。
第二章中世纪时期★格里高利圣咏:又称平素歌或固定调,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在吸取了古代音调、古希腊音乐及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创编的教堂歌调,是基督教会举行弥撒时所用的音乐,单声部,唱词拉丁文,容取自《圣经》。
★格里高利意义:体现中世纪刻板严格的精神,统一了天主教音乐,摆脱了民间音乐的即兴表现,口传心授的形态,是中世纪音乐中一部经典的文献。
弥撒:是天主教的一种仪式音乐,主要为合唱,也有重唱与独唱,采用固定调的拉丁文歌词,多为无伴奏的复调风格声乐套曲,六个乐章,《求主怜恤》《荣耀》《信仰》《圣哉》《祝福》《上帝的羔羊》。
复调音乐奥尔加农:14——19世纪复调音乐发展的一种重要类型,分为:平行奥尔加农:在原有圣咏的下方加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声部,两个声部基本保持严格的平行关系。
复合奥尔加农:在平行奥尔加农的基础上,两个声部又单独进行八度重叠,从而构成四声部,实际是平行奥尔加农的复合形式。
复调音乐的其他形式:第斯康特①是由作曲家自行创作,②各声部用相同节奏。
★节奏模式遵循“三分法”的原则。
声部之间类似音对音的形式。
孔杜克图斯:拉丁文单声部,也可以是多声部的。
克劳拉:是13世纪第斯康特向经文歌过渡的一种复调形式。
经文歌:是13世纪下半叶最流行的复调形式,各声部间的曲调不同,歌词也不同,听起来饶有趣味。
圣母院派的复调:巴黎圣母院是12-13世纪这一时期重要的复调音乐创作中心。
因此将其称为“圣母院乐派”。
代表人物:莱奥南,编写《奥尔加农大全》,尤其是以写作华丽奥尔加农而著称。
佩罗坦:继莱奥南之后的圣母院乐派的第二代大师,曾对莱奥南的《奥尔加农大全》做过修订,佩罗坦的音乐注重节奏性,原来存在于奥尔加农中华丽的旋律被鲜明的节奏性所取代,奥尔加农也有过去的二声部扩展为三至四个声部。
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音乐
古希腊音乐特征:音乐以单声部声乐曲为主,采用字母记谱法;古希腊音乐具有综合的性质,同宗教祭祀仪式、诗歌、舞蹈密切相关;希腊人重视音乐特质的理论,他们认为一定的系列音的组合可以引起人的一定的情感共鸣。
第二章中世纪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的特点:又叫《素歌》,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单声部歌调,它吸收古代东方、古希腊音调和民间歌曲旋律的特点,用8种教会调式,用纽姆谱记录,没有小节线和拍子记号。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1论述文艺复兴时期新艺术的发展状况:音乐创作趋向自由和灵活,不限于宫廷仪式和宫廷生活范围,世俗内容日益增多,有一些作曲家表现出个人的创作风格;音乐内容世俗化,导致作曲技巧不断丰富和发展,出现多种多样的曲式题材。
马肖是14世纪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写了许多世俗音乐,继承了法国游吟歌手的传统主张---用灵感进行创作。
也写了许多经文歌和宗教音乐。
14到16世纪“新艺术”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城市迅速发展。
牧歌是此时发展的世俗复调音乐形式,内容多些爱情。
除牧歌外世俗的复调音乐体裁还有猎歌、巴拉塔。
2试论马丁路德的宗教音乐改革
16世纪,因罗马教廷在德国扩展政治和经济势力,他们巧取豪夺大量的财富,使得德国社会各阶层对现状不满。
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提出95条论纲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提出音乐应该具有“仅次于神学的地位和最高荣誉”。
主张用德语唱圣经。
众赞歌是路德教创办的一种圣咏,是由信徒群众共同歌唱的赞美诗,用德语演唱,配置四部和声与复调,旋律优美,深受观众喜欢。
如他的作品《我们的主是坚固的堡垒》。
第四章
清唱剧:清唱剧在17世纪,是宗教题材的音乐剧,《灵与肉的描写》为第一步清唱剧,后来作曲家卡里西米采用歌剧的形式和手法,大量运用合唱,与歌剧的区别就是清唱剧多用于音乐会演出,没有布景和服装,没有芭蕾舞,没有表演动作,纯粹只有一个讲述者来讲述情节。
第五章
维也纳古典乐派及艺术成就:代表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维也纳古典乐派继承和发展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在器乐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是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及其他室内乐等套曲体裁形式更加完善。
海顿是一位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他创作了104部交响曲和84首弦乐四重奏,他在前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古典交响曲成型的套曲形式,确立维也纳古典乐派所遵循的深刻的哲理性内容与完美匀称的音乐形式相结合的器乐创作原则。
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体裁是歌剧,他把西方歌剧与器乐发展的最高成就提炼、综合到自己的歌剧创作中曲,莫扎特的协奏曲也是作出重要贡献的体裁,他作有27部钢琴协奏曲、7部小提琴协奏曲,还有为其它乐器写的协奏曲50多部;他创作了41部交响曲,他的交响曲与歌剧在风格与手法上是一致的,具有鲜明的戏剧性和形象性。
贝多芬最重要的创作体裁是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他创作了9部交响曲和32首钢琴奏鸣曲,他将戏剧的法则运用到器乐创作中,赋予交响曲和奏鸣曲更大的动力性、对比性与冲突性,在简洁、短小的主题动机对比和发展的基础上创作出宏大规模的音乐作品来,表现思想矛盾斗争的尖锐化和不断深化而复杂的感情体验。
论述贝多芬在交响曲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深刻思想内涵:贝多芬的交响乐将慢乐章发展成具有史诗般磅礴气势的篇章,把典雅的小步舞曲乐章变成具有强烈动力的谐谑曲乐章,他还将终曲扩展为壮观的高潮,使音乐在凯旋中结束。
这种结构的改变使交响曲达到了前所未有境地,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髓。
他的交响曲有着深刻思想内涵和很强的戏剧性,他毕生向往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同时个人生活上的种种不幸也促使他不断与命运抗争,于是,他塑造了一个在斗争中成长的英雄形象。
九部交响曲描写英雄的斗争、英雄和大自然、英雄的内心、英雄的胜利,像一首描写英雄的长诗,实际上也是陈述了作曲家本人的生活历程。
《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确立了交响曲中英雄性构思---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第五命运交响曲》表现了贝多芬战胜个人情感挫折和生理疾病带来的悲观绝望的决心。
《第九合唱》在纯器乐的交响曲体裁中加入人声独唱和合唱,为表现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景象开创了新手法,是贝多芬交响曲登封造极的作品。
第五章
音乐瞬间:舒伯特开创的浪漫主义音乐小品体裁,即兴曲性质,旋律优美,和声富于色彩性,曲式比较自由。
舒伯特共创作了6首“音乐瞬间”的作品。
无词歌:门德尔松首创的钢琴小品,他一生写了48首,分8集出版。
无词歌旋律优美如歌,织体近似歌曲伴奏,音域不宽,接近人声的音区,结构短小简洁,像无歌词的歌曲。
门德尔松的音乐贡献:19世纪前期德国重要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指挥家和教育家。
1、创立了“无词歌”形式的钢琴音乐小品;2、1829年门德尔松指挥《马太受难乐》获得成功,巴赫的名字在德国从此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被看做是德国音乐的一代宗师;3、1843年他邀请著名的音乐家来共同创办德国第一所莱比锡音乐学院。
简述从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分析肖邦和李斯特在音乐创作上的异同:
肖邦1810--1849和李斯特1811—1886,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在钢琴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都作出了历史性的不朽贡献;两人均用本民族(波兰,匈牙利)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作为音乐创作的主要素材,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有的民族音乐风格;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体裁多样创新,手法精巧,作品及演奏讲究音色的美和诗意的表现,不追求技巧的炫耀和虚饰表现的效果,他是最有独创性的钢琴诗人和大师;李斯特是杰出的钢琴大师和标题交响曲的创立者,他的曲子气势宏伟,技巧高超,演奏效果辉煌。
其钢琴作品主要适应独特音乐会演出的需要,多用幻想曲、变奏曲、和声手法比较复杂,穿插华丽的乐段和快速的经过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标题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亦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主张“寓文学于音乐中”,开创单乐章的交响诗形式。
第五章
简述瓦格纳的乐剧特点:他主张1、歌剧应当是诗、乐、剧的三结合。
2、认为管弦乐应该是戏剧表现的主要工具,一些剧词所不能表现的情态、内心体验和预示剧情的发展,应由乐队表现出来,所以他构成了瓦格纳式“无穷的旋律”,使整个乐剧犹如一部完整的交响曲。
民族乐派的特点及主要代表人物:民族乐派表现出来的创作特点是他们都以民族民间的歌曲、舞曲作为音乐创作素材的基础,使音乐语汇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色彩;他们选择民间传说或农民生活内容作为歌剧的题材,创作本国民族的音乐戏剧以表达民族感情和体现民族精神;他们从本国民族诗人、戏剧家、文学家的作
品里吸取创作素材和灵感;他们有时追求音乐异国情调的表现。
为了体现民族乐派的创作宗旨,他们非常热衷于收集、整理、研究本国的民歌,在其创作中广泛地运用民歌或模仿民歌风格。
他们有力推动了欧美各国系统的收集民歌活动的开展。
主要代表俄罗斯的格林卡、达尔戈梅斯基和强力集团,波西米亚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等等。
试论柴可夫斯基艺术成就和创作特点艺术成就主要集中在歌剧和交响乐方面。
他是一位歌剧改革家,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着力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用音乐细致地描绘剧中人物的感情变化和心理状态,不虚张、不炫技,力求使歌剧音乐接近群众。
他将交响乐称为“音乐形式中最抒情的形式”。
抒情性和歌唱性是他的交响乐作品主要的表现特征,常以民歌或民间舞曲作为他的音乐主体旋律素材,使交响乐作品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他善于用纯熟的作曲技巧和管弦乐配器手法体现其标题性的乐曲构思,揭示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的发展及其矛盾冲突的过程。
他的代表作品是管弦乐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四f小调交响曲》《“悲怆”交响曲》《1812序曲》歌剧有《黑桃皇后》《叶普根尼.奥涅金》舞剧《天歌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巴洛克时期歌剧的发展:歌剧诞生于意大利,有三阶段1、为朗诵式的歌剧,《犹丽狄茜》是保存至今的第一步歌剧;2是蒙特威尔第创立了“激烈的风格”的歌剧作品;3、是那不勒斯作曲家A.斯卡拉狄确立了程式化的正歌剧。
同期吕利和拉莫建立了法国歌剧风格在歌剧里增加了豪华的芭蕾舞场面,融合了法国传统艺术特征。
柏赛尔在英国歌剧作出贡献有:1、剧中的合唱与舞蹈富于戏剧性,歌剧音乐始终持续不断,抒情性较强。
2、力求歌剧朴实将英国民间音乐运用到歌剧中。
这是的德国主要上演意大利歌剧。
巴洛克时期器乐的发展:巴洛克时期艺术家沿着文艺复兴后期器乐发展的脉络,用高超娴熟的技巧来体现人文主义的精神、反映时代的进步,以适应新的、广泛地听众的要求。
他们在器乐创作中将复调对位、主调和声手法与变奏因素、舞曲因素、即兴演奏因素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