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6
影响世界的50位经济学家简介1.亚当·斯密(1723~1790年)出生于苏格兰伐夫郡。
号称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等领域有重大学术贡献。
2.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
生于犹太人家庭,父亲为证券交易所经纪人。
12岁到荷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
1793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25岁时拥有200万英镑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学。
1799年,读亚当·斯密《国富论》后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参加了当时关于黄金价格和谷物法的讨论,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马尔萨斯(1766~1834年)出生于英格兰一个土地贵族家庭。
1784年,入剑桥大学;1798年,加入英国教会的僧籍,任牧师;1799年,到欧洲一些国家调查人口问题;1805年,任黑利伯里学院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1819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798年,出版了一本颇具影响的小书,题目是《人口原理》(Principle of Population)。
4.圣西门(1760~1825年)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
圣西门出身贵族,曾参加法国大革命,还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
他抨击资本主义社会,致力于设计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并花掉了他的全部家产。
在他所设想的社会中,人人劳动,没有不劳而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5.萨伊(1767~1832年)生于里昂一个商人家庭。
少年时代即开始经商。
曾在英国伦敦附近一所商业学校学习,在此期间了解到英国工业革命进程并接触到斯密的学说。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时,他正在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任职,拥护当时大资产阶级的执政,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并一度从军。
雅各宾派上台后转而反对革命。
1794~1799年任《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主编,于该刊发表经济文章,批评国民大会活动,后受拿破仑一世重视被委任为法官,又被派往财政委员会工作。
作曲家李斯特是谁李斯特作品开创了音乐演奏形式的先河,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前期代表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作曲家李斯特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曲家李斯特的简介弗兰兹·李斯特(或李斯特·费伦茨)(德语:Franz Liszt,匈牙利语:Liszt Ferenc,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匈牙利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作曲家李斯特的生平李斯特出生于奥地利一个叫莱丁的村庄,当时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他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奥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两个名字,分别是匈牙利和奥地利德语两种拼法,他从小随母亲说德语,直到晚年才学会用匈牙利文写作。
匈牙利人自诩为欧洲唯一的有色人种,他们的姓名排列也和其他欧洲人不同:姓在前,名在后。
李斯特的父亲是一位业余音乐家,他5岁时由父亲教会弹奏钢琴,8岁时开始作曲,9岁登台表演,获得匈牙利贵族资助赴维也纳学习,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卡尔·车尔尼,他曾说:“我的一切都是车尔尼教我的。
”贝多芬曾听其演奏,并亲吻其额头。
1823年全家迁居巴黎,1824年在巴黎首次公演获得成功。
1835年他和达尔古特伯爵夫人同居,1840年分手,伯爵夫人为他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后来嫁给瓦格纳。
1843年担任魏玛大公的宫廷乐长,1848年他又和俄国亲王王妃莎茵-维特根斯坦同居,并成为贵族,改名为弗兰兹·冯·李斯特。
1861年赴罗马,为了不和王妃结婚,1865年李斯特出家成为天主教神职人员,但仍然身着神甫的黑袍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各处奔走授课,并分文不取,扶助了许多年轻音乐家,如葛利格、德布西、鲍罗丁等,为普及音乐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匈牙利人为了争取独立,将李斯特看作是民族英雄,每次邀请他回匈牙利,都会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
1886年他在德国的拜罗伊特(巴伐利亚州靠近捷克边境)因肺炎不治去世,安葬于当地。
李斯特简介及作品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李斯特。
李斯特啊,那可是音乐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呢。
他就像是音乐世界里的超级明星,光芒万丈。
你要是把音乐比作一片浩瀚的星空,李斯特就是其中最璀璨的几颗星之一。
李斯特全名叫弗朗茨·李斯特,这名字念起来就很有那种欧洲古典音乐家的范儿。
他出生在匈牙利,那可是个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地方。
就像匈牙利的舞蹈一样,李斯特的音乐也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他的一生丰富多彩,在音乐领域的贡献那可太大了。
李斯特的演奏技术简直神了。
他的手指在琴键上跳动的时候,就像一群灵动的小精灵在欢快地舞蹈。
他的演奏风格华丽无比,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杂技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最惊险刺激的节目,每一个音符都像是精心编排的动作,让人目不暇接。
你要是听他演奏,就感觉自己像是坐在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的船上,一会儿被高高抛起,一会儿又被温柔地接住,情绪完全被他的音乐带着走。
他的作品也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得很。
比如说他的《钟》,这首曲子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钟表匠用音符打造出的一个精美绝伦的钟表。
每一个音符就像钟表里的小零件,精准地组合在一起,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曲子里有那种轻快跳跃的感觉,就像钟表的指针在滴答滴答不停地转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还有他的《匈牙利狂想曲》,这可不得了。
你要是没听过,那可真是太遗憾了。
这曲子就像是一幅描绘匈牙利人民生活的巨大画卷。
开头可能是宁静的村庄,就像一幅田园风光画,慢慢地,情绪开始高涨,就像村庄里的人们开始举行盛大的庆典。
音乐里有那种浓郁的民族风格,各种独特的节奏和旋律,就像匈牙利独特的服饰和美食一样,充满了地方特色。
你仿佛能看到匈牙利的小伙子们在欢快地跳舞,姑娘们穿着漂亮的裙子在旁边拍手欢笑。
李斯特的音乐创作对后来的音乐发展影响深远。
他就像是一个音乐界的开拓者,在他走过的地方,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他的创新精神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音乐创作的新大门。
后来很多音乐家都受到他的启发,就像一群小蜜蜂在他这朵巨大的花朵上采蜜一样,从他的作品里汲取灵感。
乐曲曲式分析图二、钢琴家简介卡蒂雅·布尼亚季什维莉,是1987年出生第比利斯的格鲁吉亚钢琴家。
三岁开始学钢琴,六岁就已经有和乐团合作的经历了。
她才华横溢、美丽大方,是世界上最受好评的美女钢琴家之一。
她从战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特经历,她无法不令人瞩目的美好外型,都令她成为音乐厅舞台上备受关注的焦点。
辻井伸行,是1988年出生在日本的钢琴家,出生后就全盲,好在辻井伸行的妈妈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发现了他对钢琴有特殊才能,于是四岁的时候,辻井伸行就开始了专业的钢琴学习。
学习的过程比一般人都要艰苦,他必须一手摸着点字谱一手弹奏,很多时候都是听着老师弹奏的录音反复听反复练习。
这些年的坚持与努力使他乐曲呈示部分析图从呈示部演奏的时间来看,三位钢琴家演奏的都是一分二十多秒,瓦伦提娜呈示部演奏的时长稍稍长些,就力度而言,瓦伦提娜演奏的力度振幅最弱,辻井伸行演奏的力度最强。
对于呈示部的乐段的处理,卡蒂雅的a乐段非常的安静优美,a旧安静,只是伴奏声部比a乐段丰富了起来;辻井a乐段并没有特别乐曲展开部分析图展开部的演奏时间都是一分三十秒左右,力度而言,从图中可2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9以看出卡蒂雅演奏的力度是由强到弱到更弱,辻井伸行弹得是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瓦伦提娜演奏的力度是由弱渐强再渐弱。
展开部包含着整个乐曲的高潮,从谱面上来看,乐曲的高潮点是b 2乐段的g 3音,接下来我们分析三位钢琴家对乐句高潮的各自的理解。
乐曲高潮分析图如图所示,选取的是三位钢琴家b 1b 2与连接乐段,划线处是乐曲的高潮点,卡蒂雅这里将高潮处处理的旋律线条向下,给听众一种神秘优雅的感觉,随后的消散弹的也非常的安静。
笔者对于卡蒂雅这里的理解是乐曲到达了另一种境界,所谓物极必反,这也是一种高潮的诠释。
辻井伸行这里处理的就是依照谱面上旋律线条上行作乐曲的高潮,高潮后乐曲有层次的消散,慢慢的到了连接处才消散安静了下来,而瓦伦提娜演奏的高潮点不是特别的明显,仿佛整个b2乐段都被她设置成了乐曲的高潮,由图示可以看出,瓦伦提娜高潮后的消散做的很明显。
人物简介李斯特,全名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也称F·李斯特,1789年8月6日生于德国符腾堡鲁特林根市,其父是制革匠,同时担任多个公职,虽不富裕但深受尊重。
李斯特从小反感父亲的职业,决心为自己的事业奋斗。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
年轻时十分得志,在德国多地的书记员办公室供过职,尔后进入符腾堡政府市民服务部工作,1817年就升任到了大臣副秘书长职位,当时有位大臣很欣赏他,在这位大臣的促使下,李斯特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首次向官僚主义和官僚作风公开宣战。
并由于这本小册子,被任命为大学教授。
1819年,由于组织旨在统一德国经济的全德工商联盟受到迫害,被迫辞去蒂宾根大学教授职务,并被解除其他政府公职。
1822年,担任市议员期间,由于提出激进的民主改革主张,被以“煽动闹事,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判处10个月监禁。
李斯特潜逃到了法国和瑞士。
两年后回国,随即被关押。
为了彻底摆脱这个危险分子,政府同意他移居美国。
1825年李斯特一家到了美国。
他开始经营农场,还担任过报社编辑,并开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煤矿,是李斯特达到了富足的程度。
1832年,李斯特回到欧洲参与莱比锡—德累斯顿铁路建设工程,他希望通过建立全国铁路系统推动德国经济的统一。
1834年,德国关税同盟建立。
但他的全国铁路系统计划由于封建割据和资产阶级的狭隘的惟利是图本性失败。
1837年,李斯特在美国的矿山在美国的银行危机中破产了,李斯特陷入生活困境中。
其间,李斯特一直受到政府的监视,并受到再次被监禁的威胁。
尽管他不断努力,仍然不能在他的祖国找到一份固定职业。
李斯特被迫流亡法国。
法国梯也尔政府曾邀请他担任铁路建设和贸易政策方面的要职,但由于法国对德国的侵略性态度,李斯特拒绝了,主要靠给报社撰稿牟取微薄的收入。
德国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简介乔治·弗里德里希·李斯特(GeorgFriedrichList,1789~1846),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保护贸易论倡导者。
他首创了交响诗,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现融化在交响音乐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标题交响音乐的内涵,为管弦乐创立了新的艺术形式,采用单乐章结构和主题变形手法,对后世的音乐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1841年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问世,数月之内发行3版。
1846年在去奥地利、匈牙利的旅行途中,因贫病交迫而自杀。
1811年10月22日,出生于雷汀。
1820年拜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为师学习钢琴演奏。
1826-1851年创作了《十二首超技练习曲》1828年在巴黎定居,在住处教授音乐。
1831年帕格尼尼来到巴黎,他极大地启发了李斯特的想像世界和音乐世界。
1830年出席聆听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首演,并将其改编成钢琴曲。
1833年在肖邦的巴黎寓所中邂逅了玛丽·达古伯爵夫人。
俩人去日内瓦同居。
1837年创作《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玛丽在意大利科摩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科西玛。
1840年结识罗伯特·舒曼和理查德·瓦格纳。
1842年与玛丽的关系终止。
1847年到基辅演出时,邂逅卡洛琳·冯·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
1848年创作《前奏曲》。
1851年创作《玛捷帕》。
1852年创作b小调钢琴奏鸣曲。
1855年创作《但丁》交响曲。
1865年加入圣方济修会,并取得了神父的头衔。
1869年他的学生奥尔加成为他的新情人,这段恋情很快便结束。
1875年匈牙利李斯特学院创立。
1886年7月31日深夜,在拜罗伊特去世。
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汀,幼年即为神童,9岁时举行第一场钢琴独奏会。
1821年去维也纳,随萨列里与车尔尼学习。
1823年在巴黎、1824年在伦敦演出(受到英王乔治四世接见)。
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简介《西班牙狂想曲》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大师李斯特于1867年创作的钢琴曲,附标题是“为了西班牙福利亚舞曲与亚拉冈的霍塔舞曲”。
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的相关知识吧!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的作者介绍这是一首试图表达西班牙民族风格特色的钢琴曲,福利亚舞曲和霍塔舞曲均是最具西班牙风情的题材之一,是李斯特钢琴音乐的代表作品。
说是他的代表作品,主要是因为这首作品纷繁的技巧和色彩的缤纷。
全曲在短暂的一分钟左右前奏后,即进入福利亚主题和它的五个变奏。
1:24开始,沉闷的低音小声开始;2:06时第一次变奏,和声开始出现,低音与上声部同时进行。
到了第二变奏,多了几份典型的浪漫时期音乐的特征。
变奏三进一步将低音庄严化,变奏四的顽固低音短暂的收敛起来,为变奏带来了片刻舒缓和宁静。
到了变奏五,气氛再次庄严果断起来,波兰舞曲作为间奏,将乐句带到轻快活泼的霍塔舞曲。
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的经典录音著名指挥家阿根塔录制的西班牙狂想曲集是TAS、企鹅、CD圣经、留声机杂志等榜上的发烧名盘。
Decca版的《西班牙狂想曲集》是模拟录音时代的典范,但实际上到了数码录音时代,已有不少同曲目的新录音无论演奏还是录音效果足以与之相提并论,但Decca版的《西班牙狂想曲集》在人们心目中还是占据着显赫位置。
这张专辑西班牙籍指挥阿根塔逝世前一年于伦敦京士威厅及日内瓦维多利亚厅录制的传奇录音。
此录音的LP版长久以来高挂TAS金榜,数年前DECCA成功将其转制成CD,灿烂华丽的管弦乐、分明的层次与惊人的动态曾令乐迷大为惊艳,阿根塔熟力四射的手法亦令人赞叹。
如今DECCA再度将原始母带以24bit, 96K取样重制,音色、细节及爆棚的程度远超乎想象,其效果较前一CD版自是更上层楼。
另值得一提的是两录音厅声学条件的差异亦然清楚无隐,考究两者间的差异是音响迷赏乐之外的另一重乐趣。
)留声机杂志评鉴:DECCA LP名盘……夏布里埃的《西班牙》轻快宜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狂想曲》演奏出色,且不失敏锐、色彩与活力。
“钢琴大王”是谁?李斯特(1811~1886年)是匈牙利音乐家,其钢琴演奏艺术和钢琴音乐创作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被誉为“钢琴大王”。
李斯特的作品丰富多彩,极富想象力,是世界音乐宝库里的精品。
在他一生创作的700多首作品中,主要有《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帕格尼尼练习曲》和《B小调钢琴奏鸣曲》等。
他创作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这些作品不仅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还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典范。
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结构精炼紧凑、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吸取了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中的精髓,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断发生变化,音乐风格却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李斯特是位伟大的音乐革新家,为推动新生音乐风格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钢琴演奏方面,他首次使钢琴发出了类似管弦乐的音响,极大地增强了钢琴的表现力。
他把钢琴当成乐队来使用,形成一种热情、优美、辉煌、豪壮的风格,开创了钢琴独奏会和背谱演奏的先河。
他发明了交响诗这一体裁,并创作了13首交响诗。
他还著书立说,出版多部与音乐相关的论文和书信集,他的论文《论艺术家的处境》对改善音乐家的社会地位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李斯特有着强烈的民主思想和一颗真挚的爱国心,积极关注和支持自己祖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事业。
民族的历史和英雄人物,民间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在他的作品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鼓舞了匈牙利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斗争精神。
因此,李斯特被匈牙利人尊崇为伟大的“民族艺术家”。
知识链接乐器之王——钢琴钢琴作为一种键盘乐器,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乐器,以其音量宏大、音域宽广、音律准确、转调方便、弹奏灵敏、表现力丰富著称,因此在乐器家族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钢琴的用途非常广泛,除了作为一件重要的独奏乐器经常出现在音乐舞台上以外,还常常在重奏、合奏及伴奏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作品与演奏分析作者:徐柏越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04期一、李斯特的生平简介弗朗茨·李斯特于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在他的小时候就被称之为神童,在他9岁就举行了钢琴独奏会,10岁的时候就去了维也纳跟随车尔尼学习钢琴。
在十二岁的时候在英国演出就受到了英国国王乔治四世的接待。
在他三十岁到四十岁这段时间在欧洲和俄国进行巡回钢琴演出,并且任命他为魏玛宫廷乐长,在此十年中指挥了大量的音乐演出作品。
特别是柏辽兹和瓦格纳的作品,使魏玛成为了世界著名显赫的音乐中心。
在他三十九岁的时候指挥了《罗恩格林》的首演。
五十岁的时候住进了罗马艾斯特庄园,被任命为李斯特神父,在这期间李斯特创作了很多宗教方面的音乐作品,例如《圣伊丽莎白轶事》、《基督》。
1869年开始投入到了教学工作,并且进入了创作时期的重要新阶段。
例如《愁云》、《死神恰尔达什》,这也预示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
1886年李斯特75岁生日的时候巡回演出,并重回了巴黎与伦敦,最终在德国因肺炎发作去世。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的创作过程匈牙利狂想曲的创作一共进行了两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和创作阶段,在准备阶段时,是由于李斯特正从国外演出回国,匈牙利正是民族运动的高潮,在观看民族的音乐歌曲舞蹈表演,他才开始收集民族歌曲并且配上伴奏,所以他所做的《匈牙利民族旋律》开始出版了,这也是匈牙利狂想曲的开始。
在他的创作阶段时,他以匈牙利旋律的曲调为素材开始进行研究构思,创作出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
由于最初的匈牙利是由亚洲人起源的,九世纪才移到了欧洲东部,所以匈牙利在音乐特性上与它的“近亲”亚洲音乐相似,同时匈牙利音乐中也具有欧洲音乐的元素。
到后来西方音乐与匈牙利民族音乐融合,将匈牙利民族的舞蹈结合,出现了匈牙利自己的民族音乐方式,在匈牙利的民族中大部分都是马扎尔人,这个民族是热情好客,热爱生活,活泼开朗的民族,所以音乐之中就会很有活力,这也是匈牙利民族音乐特点之一。
李斯特的生平是怎样李斯特是十九世纪前叶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是对世界音乐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音乐巨匠。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李斯特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斯特的生平简介李斯特生于匈牙利,父亲是一位业余音乐家,六岁开始学钢琴,从师于多名钢琴大师的门下。
李斯特将钢琴技艺发挥到了极致,极大的丰富了钢琴演奏的表现力,因为他在钢琴演奏上做出的突出贡献,李斯特被称为钢琴之王。
李斯特的作品表现了唯美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是李斯特生平却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生活极其动荡,经历了早年丧妻的悲痛,也经历着跟相爱相知但是却无法结婚的精神上的折磨,即使最喜欢的卡罗琳,到最后也没有被承认。
社会动荡也严重影响着李斯特的生活状态,由于他的创作严重不同于当时盛行的音乐形式,他也遭到很多反对派的打击和反对,但是李斯特依旧没有放弃自己对新的音乐形式的创新和追求。
李斯特生平充满了各种艰难和不如意,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新的形式的探索和追寻,即使在抨击最激烈的时候,甚至他的有些朋友都背叛了他,他还是在坚持着自己的理念。
他相信终究会有一天他的作品和音乐会带给人们生活的信心。
他作品中更多的是表现抒发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将自己现实生活的不满化成希望写进了音符里,李斯特的一生是美好的,至少在他心里是相信美好的事情会发生的。
1823年,李斯特一家迁居到巴黎,李斯特开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也开始了自己的奔波。
从1935年起,李斯特不断奔波在欧洲十多个国家进行巡演,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当他回到自己国家的时候让他最为感动,匈牙利把让当作英雄一般对待,出生在匈牙利的李斯特对自己的祖国也有深厚的感情,他很多后来的创作都跟自己的祖国有关,透露出对祖国炙热的感情。
李斯特音乐风格是怎样早期李斯特创作的比较成熟的作品中,很大一部都在表现自己特立独行的音乐思想,在极其华丽的和声掩饰下,他极其大胆的采用新的音乐形式,融合了多种声乐的结合,这种华丽抒情而又大胆的音乐,效果都是花费了很多心思的惊心安排,看似不经心的插曲都是刻意的去安排点缀,但是这些确实是李斯特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巨大突破,从他的作品出可以看到情感的发生,栩栩如生,立意也跟传统的创作出发点有所不同。
人物简介李斯特,全名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也称F·李斯特,1789年8月6日生于德国符腾堡鲁特林根市,其父是制革匠,同时担任多个公职,虽不富裕但深受尊重。
李斯特从小反感父亲的职业,决心为自己的事业奋斗。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
年轻时十分得志,在德国多地的书记员办公室供过职,尔后进入符腾堡政府市民服务部工作,1817年就升任到了大臣副秘书长职位,当时有位大臣很欣赏他,在这位大臣的促使下,李斯特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首次向官僚主义和官僚作风公开宣战。
并由于这本小册子,被任命为大学教授。
1819年,由于组织旨在统一德国经济的全德工商联盟受到迫害,被迫辞去蒂宾根大学教授职务,并被解除其他政府公职。
1822年,担任市议员期间,由于提出激进的民主改革主张,被以“煽动闹事,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判处10个月监禁。
李斯特潜逃到了法国和瑞士。
两年后回国,随即被关押。
为了彻底摆脱这个危险分子,政府同意他移居美国。
1825年李斯特一家到了美国。
他开始经营农场,还担任过报社编辑,并开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煤矿,是李斯特达到了富足的程度。
1832年,李斯特回到欧洲参与莱比锡—德累斯顿铁路建设工程,他希望通过建立全国铁路系统推动德国经济的统一。
1834年,德国关税同盟建立。
但他的全国铁路系统计划由于封建割据和资产阶级的狭隘的惟利是图本性失败。
1837年,李斯特在美国的矿山在美国的银行危机中破产了,李斯特陷入生活困境中。
其间,李斯特一直受到政府的监视,并受到再次被监禁的威胁。
尽管他不断努力,仍然不能在他的祖国找到一份固定职业。
李斯特被迫流亡法国。
法国梯也尔政府曾邀请他担任铁路建设和贸易政策方面的要职,但由于法国对德国的侵略性态度,李斯特拒绝了,主要靠给报社撰稿牟取微薄的收入。
俄国财政部长曾经聘请他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以推行他的“国民体系”,李斯特因为俄国实行专制的沙皇制度而拒绝了。
1841年,李斯特曾经被委任为《莱茵报》主编,由于健康原因未能成行(不久后马克思担任了这一职务)。
李斯特爱之梦赏析 李斯特在匈⽛利⾳乐史上乃⾄欧洲⾳乐史上都占有⼗分重要的位置。
下⾯是爱汇⽹店铺给⼤家整理的李斯特爱之梦赏析,供⼤家参阅! 李斯特爱之梦赏析 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九世纪匈⽛利杰出的钢琴家。
有“钢琴之王”和“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的美称。
他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与伦⽐的程度,极⼤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还⾸创了背谱演奏法。
他在创作领域涉猎⽐较⼴泛,其中尤以交响诗、标题交响曲和钢琴⾳乐⽅⾯贡献突出。
在钢琴作品创作⽅⾯,他不仅作有⼤量的原创作品,另外他还擅长将他⼈和⾃⼰的作品进⾏改编。
他⽆论在创作上和演奏上,都不断地追求钢琴艺术表现⽅法上的⾰新,并且都尽量的发挥和丰富钢琴这个乐器的表现性能。
李斯特创作了⼤量不同体裁的⾳乐作品,⼤⼤开拓了钢琴⾳乐的表现⼒。
其中,狂想曲第六⾸和爱之梦第三⾸常常在现在⾳乐会中演奏。
《爱之梦》第三⾸是李斯特优秀钢琴作品之⼀,李斯特于1850年将⾃⼰的三⾸歌曲改编成的三⾸抒情性钢琴曲,题作《爱之梦》。
其中以第3⾸降A⼤调的最著名,⼀般只要说起李斯特的《爱之梦》,指的就是第三⾸。
《爱之梦》的歌词⼤意:爱吧,能爱多久,愿爱多久就爱多久吧。
你守在墓前衷诉的时刻快要来到了。
你的⼼总的保持炽热,保持眷恋,只要还有⼀颗⼼对你回报温暖。
只要有⼈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得尽你所能教他时时快乐,没有⽚刻愁闷。
还愿你守⼝如瓶:严厉的⾔辞容易伤⼈!天啊——本来没有什么恶意——却有⼈带泪分离。
李斯特⽤钢琴曲的⽅式吧原诗低沉的情绪和伤感的⽣死别离之情表现出来,刻画了⼀种沉浸在爱情幻梦之中的纯洁⼼灵。
他⽤那种⽆限的爱恋、⽤沁⼈肺腑的⾳乐来反复地述说着这千百年来被重复过⽆数次却永远是那样新鲜动⼈的美妙话语。
爱的梦境⽆⽐美妙,李斯特在《爱之梦》的写作中着意创造“夜曲”式的这种富于诗意的⾳乐形象。
很显然,这⾸乐曲与肖邦的夜曲有所不同,它的形象不仅与夜景毫⽆联系,中段也没有对⽐性⾳乐形象,整⾸乐曲是由⼀个基本主题发展⽽成。
浅析李斯特《婚约》的创作特征和思想内涵1. 引言1.1 1. 介绍《婚约》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婚约》是19世纪著名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所作的一部钢琴独奏曲,被视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
李斯特生于1811年,是匈牙利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之一。
他以其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前卫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对个人命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婚约》这首钢琴曲正是表达了李斯特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这首曲子,李斯特展现了他对于人类情感和命运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婚姻关系中的矛盾和挣扎的关注。
背景下,《婚约》的创作旨在探讨婚姻关系中的复杂情感和人生抉择。
通过这首曲子,李斯特向听众展现了婚姻的苦乐参半、甜酸苦辣,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感悟。
这首曲子不仅在音乐表现上极富情感,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使人们在聆听的同时领悟到更多关于人生和情感的真谛。
2. 正文2.1 1. 李斯特的创作特征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创作特征包括:首先是他对于情感的深刻表达。
李斯特的音乐充满了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对于爱情、自然、宗教等主题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多彩。
其次是他对于音乐形式的创新和探索。
李斯特将传统的音乐形式进行了重新诠释和发展,引入了更多的技巧和效果,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新颖和独特的风格。
李斯特还善于运用对位法和和声技巧,使得他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变。
李斯特还擅长运用各种音色和音效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主题,使得他的音乐更加生动和感人。
李斯特的音乐创作特征包括对情感的深刻表达、对音乐形式的创新和探索、运用对位法和和声技巧以及运用各种音色和音效等方面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李斯特的音乐作品独具个性,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2.2 2. 《婚约》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婚约》是李斯特的一部代表作品,其主题主要围绕着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