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荀子-天论
- 格式:pptx
- 大小:172.46 KB
- 文档页数:24
天论荀子知识点总结一、天道之理天道是天地的规律。
荀子认为,天道无欲无求,自足自立,是一种无私无我,天道本身就是一种道德。
同时,天道也有其自身的法则和规律,如四时交替,日月运行等,这些规律都是有序、稳定和永恒的。
荀子认为人应当效法天道,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以求和谐与安定。
二、人道之学荀子认为人之生性本恶,需要通过教化和修养来改善。
他提出“性恶论”说,主张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抑制人的恶性,使人变得更加善良、理性和有道德。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行为应当受到教化和规范,才能表现出人道之学。
三、忠恕之道忠恕是荀子的核心道德观念。
荀子认为,忠恕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道德,忠是对君主和长者的效忠,恕是对平辈和下属的宽容和谅解。
他认为,忠恕是衡量人的美德的标准,是治理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准则。
四、德治之道荀子认为,德治是一种通过道德教化来统治国家和社会的方式。
他提出了“明王”、“贤才”、“良士”、“贱民”等人的分类,主张贵贱富贫都应当遵循其固有的职责和道德。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德治,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认为,德治与刑罚相比,能够达到更加长久和有效的治理效果。
五、君子之道荀子认为,君子是一种具有高尚品德和高度道德的人。
他认为,君子应当以天道为准则,以仁爱为本,以忠恕为主,以德治国。
他认为,君子是一种具有高度修养和品德的人,能够以身作则,以言行来感化和影响他人。
他认为,君子之道是一种超然脱俗,超越个人私欲的理想追求。
六、人的自由意志荀子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受到天道和命运的限制。
他认为,自由意志受到命运的影响,但又不能完全受命运的支配。
他认为,人应当根据自己的理性和道德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克服自己的恶性,获得幸福和成功。
综上所述,《天论》是中国儒家学派思想家荀子的重要著作之一,主要论述了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天道的规律和人的修养和教化。
荀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德治之道和君子之道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论荀子知识点总结天论是统辖天下,治理万物的道在天论中,荀子主张“天命”这一观点。
他认为天作为宇宙的主宰者,是统御万物的至高意志。
天的命令是不可逆抗的,人们必须顺应天命,顺从天道,去行善积德。
荀子还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因此需要通过教育来“陶铸”人的品德,使人们能够顺应天命,遵循道义,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善人的本性,使之趋于正直和善良,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
无为而治,民心可化在天论中,荀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
他主张,政府应该尊重民生,减轻民众的负担,顺应民心,使之能够自发而行为,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治理民众。
荀子坚持认为,对民众的教育和治理应该基于理性和智慧,使民众自觉地顺从道德规范,自觉地问心无愧,而不是通过暴力和武力来达到治理的目的。
在荀子看来,政府应该尽可能地使民众自觉地行善,使社会和谐稳定,而非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民众的行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政治家首先应该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使之成为社会的楷模。
随后,要以家庭为单位,履行家族责任,保持家风正派。
最后,才能够在治国平天下的问题上发挥作用。
荀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尊重道德,履行自己的职责,社会自然就会变得和谐稳定。
因此,他主张政治家应该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以此来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
天下万物从天而生,归于天而尽荀子在天论中提出了“性命论”的观点。
他认为,天下万物的生命力和活力都来源于天,世界万物都是在天地之间循环流转,生生不息。
人类也是受到天意支配的,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受到天命的支配。
荀子主张,人应该顺应天命,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义之道,这样才能够获得天的眷顾和保佑。
天论是荀子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它体现了荀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和治国理念,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荀子的天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制天命⽽⽤之—《天论》赏析《荀⼦》是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和学者荀⼦的论⽂集。
荀⼦名况,⼜称荀卿,赵国⼈,他曾游学于稷下,稷下在当时齐国国都临淄(今⼭东省淄博市)的稷门附近。
战国时齐宣王继承了祖⽗齐桓公、⽗亲齐威王,在这⼉扩建了学宫,招揽齐国学者到此讲学、争鸣。
因⽽成为战国时代各学派的荟萃中⼼,荀况是当时稷下讲学的著名⼈物之⼀。
他的著作保存在《荀⼦》书中,计三⼗⼆篇,⼤部分为荀况⾃作。
荀⼦的著作内容丰富,他对哲学、政治、经济以致⽂学都注意研究过,并由专门采⽤⽂学形式创作的《赋篇》和《成相篇》等作品,从学派上说,他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位⼤师,但他的思想与孔、孟的有许多不同,他从儒家的观点出发,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的学派,都有所批评吸收,建⽴起他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
在道德伦理和政治思想上,他反对孟⼦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因此他强调后天的教育和隆礼重法的作⽤。
荀⼦在礼与法的问题上,提出了以礼治为主,⼜兼法治的思想。
后来的法家代表⼈物李斯、韩⾮,都是他的学⽣。
《天论》是反映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著作。
原⽂较长,这⾥只节选其中⼏段,约占全⽂的⼀半。
天⾏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节⽤,则天不能贫。
养备⽽动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养略⽽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妄⾏,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旱未⾄⽽饥,寒暑未薄⽽疾,妖怪未⾄【⽣】⽽凶。
受时与治世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之分,则可谓⾄⼈矣。
上天的运⾏变化是有⼀定的规律的,不能因为爱尧这样的圣君就保持规律的正常性,也不能因为讨厌夏桀这样的暴君就失掉规律的正常性。
顺应它的客观规律去治理就是好的,不合乎客观规律的胡作⾮为就是坏的。
只要我们发展⽣产,节省开⽀,那么天是不能使我们贫困的。
我们调养⾃⼰,有充⾜的⾐⾷条件,我们的活动⼜遵循时节,这样天就不能加害于我们。
古代漢語講義荀子·天論詹衛東提綱荀子及其思想簡介課文講解荀子·簡介荀子名况,字卿,公元前313-238年。
荀卿,趙人。
年五十始來游學於齊。
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施;淳于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
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
”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
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
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
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
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
因葬蘭陵。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荀子》·簡介《荀子》一書共有32篇文章。
全書九萬余字。
內容豐富。
涉及諸多領域。
大要如下:成相、賦篇文學勸學、修身、不茍教育學議兵軍事學富國、強國經濟學王制、王霸、君道、臣道、儒效政治學性惡、禮論、樂論、榮辱、子道倫理學天論、解蔽、非十二子、正名哲學(邏輯學、語言學)《荀子》注本唐·楊倞《荀子注》清·王先謙《荀子集解》梁啟雄《荀子柬釋》荀子的思想概要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名無固宜,約之以名(《正名》)名實論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虛壹而靜(《解蔽》)認識論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強國》)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富國》)養人之欲,給人之求(《禮論》)明分使群(《王制》)政治觀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臣道》《子道》)倫理觀舍後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非相》)歷史觀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性惡》)人性論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天論》)自然觀後世對荀子的評論獵儒墨之遺文,明禮義之統紀,絕惠王利端,列往世興衰。
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史記·太史公自序》)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
《荀子·天论》原文与译文(二百一十三)
[原文]
17.9 星队、木鸣(1),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2),是无世而不常有之(3)。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4),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注释]
(1)队(zhu@坠):“坠”的古字。
(2)怪星:指扫帚星之类。
党:通“傥”,或,这里是偶然的意思。
见(xi4n 现):同“现”。
(3)常:通“尝”,曾经。
(4)险:险恶,指暴虐。
[译文]
流星坠落、树木发响,国内的人都害怕,说: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啊。
这是自然界的变异、阴阳二气的变化、事物中很少出现的现象啊。
觉得它奇怪,是可以的;但害怕它,就错了。
那太阳、月亮发生日食、月食,旋风暴雨不合时节地突然袭击,奇怪的星星偶然出现,这些现象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
君主英明而政治清明,那么这些现象即使在同一时代都出现,也没有什么妨害;君主愚昧而政治黑暗,那么这些现象即使一样都没出现,也毫无裨益。
那流星的坠落、树木的发响,这是自然界的变异、阴阳二气的变化、事物中很少出现的现象啊。
觉得它奇怪,是可以的;但害怕它,就错了。
《荀子·天论》原文与译文(二百一十八)[原文]17.14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1)。
一废一起,应之以贯。
理贯,不乱。
不知贯,不知应变。
贯之大体未尝亡也。
乱生其差,治尽其详。
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2),则大惑。
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
礼者,表也。
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
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
[注释](1)贯:贯穿铜钱的绳索叫贯,引申指贯通古今的常规惯例。
此实指礼义而言。
(2)匿:通“慝”(t8 特),差错的意思。
[译文]各代帝王都没有改变的东西,完全可以用来作为政治原则的常规惯例。
国家有时衰微有时兴盛,但君主都凭这种常规惯例去应付它。
治理好这种常规惯例,国家就不会混乱。
如果不了解这种常规惯例,就不知道如何应付变化。
这种常规惯例的主要内容从来没有消失过。
社会的混乱,产生于这常规惯例的实施出了差错;社会安定,全在于这种常规惯例的实施十分周详。
所以,政治原则中那些被一般人看作为好的东西,如果符合这种常规惯例,就可以依从;如果偏离了这种常规惯例,就不可以实行;如果违反了这种常规惯例,就会造成极大的迷惑。
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标志来表明深度,如果这种标志不明确,就会使人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众的君主用标准来表明政治原则,如果这种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混乱。
礼制就是治理民众的标准。
违反了礼制,就是昏暗的社会;昏暗的社会,就会大乱。
所以,政治原则没有照不亮的地方,它对外对内都有不同的标准,对隐蔽之事或显露之事都有永久不变的规定,那么民众的陷阱就可以除去了。
荀子.天论古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译文: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荀子天论篇原文及译文
荀子天论篇的原文如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译文如下:
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用正确的治理方式去适应这个规律,就会有好的结果,用错误的方式去应对,就会导致凶灾。
如果注重农业生产而又节俭用度,那么天就不能使人贫困;如果生活生产物资充足又能顺应四时变化劳作,那么天就不能使人疾病缠身;如果遵守天道和人道而不背离,那么天就不能降下灾祸。
所以,水旱灾害不能使人饥饿,寒暑变化不能使人生病,各种怪异现象也不能带来凶灾。
相反,如果农业基础薄弱而又挥霍无度,那么天也不能使人富裕;如果生活生产物资匮乏而又劳作稀少,那么天也不能保全人的性
命;如果背弃天道人道而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带来好运。
所以,水旱灾害尚未到来就已经饥荒四起,寒暑变化尚未侵袭就已经疾病缠身,各种怪异现象尚未出现就已经发生凶灾。
可见,好年景和太平时代是相同的,但灾害和太平时代却大不一样,这不能埋怨天,这是因为治理方式不同的必然结果。
所以,明白天道和人道的区分,就可以说是聪明人了。
荀子《天论》原文和翻译译文《荀子《天论》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荀子《天论》原文和翻译译文荀子《天论》原文和翻译原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原文与译文(二百一十四)[原文]17.10 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
楛耕伤稼(1),枯耘伤岁(2),政险失民,田薉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袄;政令不明,举错不时(3),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4),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袄。
袄是生于乱。
三者错,无安国。
其说甚迩(5),其菑甚惨(6)。
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袄(7)。
可怪也,而不可畏也(8)。
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9)。
”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
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注释](1)楛(g(古):通“盬(g(古),粗劣。
(2)枯耘伤岁:《集解》作“耘耨失薉”,据《韩诗外传》卷二第六章改。
枯:通“楛”、“盬”。
(3)举错:见 3.18 注(20)。
(4)则:而。
一说“则”为衍文。
(5)迩:《集解》作“尔”,字通,今据世德堂本改。
迩:近,指浅近。
(6)菑(z1 i 灾):通“灾”。
(7)依文义,“勉力不时……六畜作袄”十三字当在上文“本事不理”之下,今译文移于上。
(8)可怪也,而不可畏也:当作“可畏也,而不可怪也”。
(9)书:指经书。
[译文]在已经出现的事情中,人事上的反常现象才是可怕的。
粗放地耕种而伤害了庄稼,粗放地锄草而妨害了年成,政治险恶而失去了民心,田地荒芜而庄稼长不好,米价昂贵而百姓挨饿,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这些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象;政策法令不明确,采取措施不合时宜,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生产不加管理,发动劳役不顾农时,那么牛就会生出像马似的怪胎、马就会生出像牛似的怪胎,六畜就会出现怪异的现象,这些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象;礼义不加整顿,内外没有分别,男女淫荡混乱,而父子互相猜疑,君臣离心离德,外寇内乱同时到来,这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象。
人事上的反常现象实产生于昏乱。
上述这三类反常现象交错发生,就不会有安宁的国家了。
这种人事上的反常现象解说起来道理很浅显,但它造成的灾难却很惨重。
荀子天论原文及翻译《荀子·天论》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著作,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荀子天论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
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
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
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大意本篇论述天人之间的关系。
完整《天论》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学习收藏!天论战国时期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诸子的思想犹如划破夜空的闪电一样耀眼夺目,但那个时代社会上一般人的思想与精英们所达到的高度尚有不小的差距,社会上的迷信思想还很严重。
我们从近年颇受关注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就可以窥见当时人们多如牛毛的禁忌和繁杂的避邪驱鬼法术。
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对于祈神求鬼以致福的禨祥之事和迷信习俗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他所著的《天论》就是最具这种思想光芒的篇章。
《天论》节选自《荀子·天论》,有删节。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0),名况,当时人尊称他为荀卿。
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主要为荀子所著,共三十二篇,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作。
主要思想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
其主要思想是,社会是清明富足还是动荡飘摇,也全是人事的结果,和自然界(所谓的“天”)也没有什么关系。
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强调了人力的作用,放到战国时期看,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荀子天论【原文】天行有常〔1〕,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
应〔3〕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4〕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5〕,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6〕,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7〕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8〕,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9〕而疾,袄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10〕。
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注解】〔1〕天行:天道,自然界的运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