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能减震部件的连接与构造[详细]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36
土木工程中的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研究在土木工程领域,保障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抗震手段,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土木工程中的消能减震结构设计进行深入探讨。
一、消能减震结构的基本原理消能减震结构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专门的消能部件,如阻尼器,来消耗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从而减轻主体结构的地震响应。
当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时,消能部件能够产生较大的阻尼力,迅速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耗散掉,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度和变形,保护主体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消能器包括粘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
粘滞阻尼器利用液体的粘性阻力来消耗能量;金属阻尼器则依靠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来实现耗能;摩擦阻尼器通过接触面的摩擦力来消耗能量。
二、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素1、消能器的选型与布置消能器的类型和性能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地震烈度、使用功能等因素进行选择。
在布置消能器时,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和变形模式,使消能器能够在地震作用下充分发挥作用。
一般来说,消能器应布置在结构的变形较大、受力复杂的部位,如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剪力墙结构的连梁等。
2、结构分析与计算进行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时,需要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和计算软件,准确模拟消能器的力学性能和结构的地震响应。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时程分析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等。
时程分析法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但计算量较大;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则相对简单,但对于复杂结构和消能器的模拟可能不够精确。
3、连接构造设计消能器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构造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消能器的工作性能和结构的安全性。
连接构造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能够可靠地传递消能器产生的力和变形。
同时,还应考虑连接构造的施工可行性和维护便利性。
三、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的流程1、确定设计目标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功能和所处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确定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目标,如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保证人员生命安全、减少经济损失等。
消能减震安装要点
消能减震的安装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安装位置:消能减震器通常安装在建筑物的基础或结构的关键位置,以达到减震效果。
安装位置应根据具体建筑结构和减震需求进行确定。
2. 固定支撑:消能减震器需要通过固定支撑来连接到建筑结构上,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支撑结构的设计和材料选择应考虑到减震器的负荷和工作环境等因素。
3. 安装预应力调整装置:消能减震器通常需要在安装过程中进行预应力调整,以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预应力调整装置的设置和调整方法应遵循相关规范和要求。
4. 连接管道:消能减震器的安装通常需要连接到建筑结构的管道系统中,以便传递冲击能量。
连接管道的设计和材料选择应考虑到消能减震器的负荷和工作环境等因素。
5. 注意安全:在消能减震器的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安全和操作规范,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施工要求。
安装过程中应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并由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进行操作。
6. 做好施工记录:在消能减震器的安装过程中,应做好详细的施工记录,包括施工过程中的检查、调整和验收等内容。
施工
记录有助于追溯和排查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的维护和检修提供参考依据。
3、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主要优点隔震体系能够减小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已被理论和国外强震记录所证实。
国内外的大量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降低60%左右,从而消除或有效地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人员在地震时的安全性,增加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能力。
采用消能方案可以减少结构在风作用下的位移已是公认的事实,对减少结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也是有效的。
4、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适用范围1)、隔震设计的适用范围规范12.1.3条对隔震结构提出了一些使用要求。
根据研究:隔震结构主要用于体型基本规则的低层和多层建筑结构。
日本和美国的经验表明,不隔震时基本周期小于1.0秒的建筑结构减震效果与经济性均最好,对于高层建筑效果较差。
国外对隔震建筑工程的较多考察资料表明:硬土场地较适合于隔震建筑;软弱场地滤掉了地震波的中高频分量,延长结构的周期有可能增大而不是减小其地震反应。
墨西哥地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日本“隔震结构设计技术标准”(草案)规定,隔震建筑适用于一、二类场地。
我国Ⅰ、Ⅱ、Ⅲ类场地的反应谱周期均较小,故都可建造隔震建筑。
隔震设计中对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给予一些限制(规范12.1.3条3款)是为了保证隔震结构具有可靠的抗倾覆能力。
就使用功能而论,隔震结构可用于:医院、银行、保险、通讯、警察、消防、电力等重要建筑;首脑机关、指挥中心以及放置贵重设备、物品的房屋;图书馆和纪念性建筑;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物的抗震加固。
2)、消能设计的适用范围消能部件的置入,不改变主体承载结构的体系,又可减少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不受结构类型和高度的限制,在新建和建筑抗震加固中均可采用。
二、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要求1、设计方案建筑结构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建筑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
第十五讲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规定一、隔震与消能减震是减轻建筑结构地震灾害的新技术地震释放的能量以震动波为载体向地球表面传播。
通常的建筑物因和基础牢牢地连接在一起,地震波携带的能量通过基础传递到上部结构,进入到上部结构的能量被转化为结构的动能和变形能。
在此过程中,当结构的总变形能超越了结构自身的某种承受极限时,建筑物便发生损坏甚至倒塌。
1、什么是房屋结构的“隔震设计”《隔震》,即隔离地震。
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隔震器、阻尼器等组成的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
地震时,隔震结构的震动和变形均可只控制在较轻微的水平,从而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
表15.1列出了隔震设计和传统设计在设计理念上的区别。
表 15.1 隔震房屋和抗震房屋设计理念对比隔震器的作用是支承建筑物重量、调频滤波,阻尼器的作用是消耗地震能量、控制隔震层变形。
隔震器的类型很多。
目前,在我国比较成熟的是“橡胶隔震支座”。
因此,本《规范》所指隔震器系指橡胶隔震支座(规范12.1.1条注1)。
在隔震设计中采用其他类型隔震器时,应作专门研究。
2、什么是房屋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在建筑物的抗侧力结构中设置消能部件(由阻尼器、连接支撑等组成),通过阻尼器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
这样的房屋建筑设计称“消能减震设计”。
采用消能减震设计时,输入到建筑物的地震能量一部分被阻尼器所消耗,其余部分则转换为结构的动能和变形能。
这样,也可以达到降低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
阻尼器有粘弹性阻尼器、粘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电流变、磁流变阻尼器等。
3、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主要优点隔震体系能够减小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已被理论和国外强震记录所证实。
国内外的大量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降低60%左右,从而消除或有效地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人员在地震时的安全性,增加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能力。
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步骤一、建筑结构分析。
咱得先好好看看这个建筑结构的整体情况呢。
这就好比给一个人做体检,得知道这个建筑的体型、高度、层数这些基本信息。
还要了解结构体系是框架结构呀,还是剪力墙结构之类的。
不同的结构体系在消能减震设计的时候可有不少差别哦。
比如说框架结构相对比较灵活,在设计消能器的时候,放置的位置和数量就需要更精心地考虑,要让它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减震效果。
二、确定消能减震目标。
这一步就像是给这个建筑定个小目标。
是要减少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呢,还是要降低结构的加速度响应。
这得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来。
要是医院、学校这些地方,那可能更关注层间位移,因为要保证在地震的时候结构不会变形太大,里面的人能安全地待着或者疏散。
要是一些对设备精度要求高的厂房,那减少加速度响应就很关键啦,不然设备可能会因为地震晃动得太厉害而损坏。
三、选择消能器类型。
现在市面上的消能器类型可不少呢,像黏滞消能器、金属屈服消能器等等。
这就好比给建筑选合适的“减震小助手”。
黏滞消能器就像是一个很有弹性的“小卫士”,它通过液体的黏滞性来消耗能量。
金属屈服消能器呢,就像是一个会“屈服变形”来吸收能量的小伙伴。
我们得根据建筑的结构特点、地震设防烈度这些因素来选择。
要是在高烈度地震区,可能黏滞消能器这种耗能能力强的就比较合适;要是结构比较规则,金属屈服消能器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四、布置消能器。
选好消能器类型后,就要考虑把它们放在哪儿啦。
这可是个技术活呢。
一般来说,要放在结构变形比较大的地方,像结构的层间或者梁柱节点附近。
就像给建筑的关键部位贴上“减震膏药”一样。
而且要考虑消能器的布置数量,太少了可能减震效果不明显,太多了又可能会影响建筑的整体性能,还会增加成本呢。
五、进行结构分析与设计。
这时候就要用专业的软件或者计算方法,把消能器加进去之后再对整个结构进行分析啦。
看看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位移这些指标是不是满足要求。
如果不满足,就得调整消能器的参数或者重新布置。
减震器原理图减震器是一种用于减少机械振动的装置,通常被应用于汽车、摩托车等车辆的悬挂系统中。
它的原理图是一种简单而重要的工程图纸,通过它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减震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减震器的结构。
减震器通常由外壳、活塞、活塞杆、阀门和油封等部件组成。
外壳是减震器的外部保护壳,用于固定在车辆的悬挂系统上。
活塞是减震器内部的一个移动部件,它与活塞杆连接,通过活塞杆与车身相连。
阀门用于控制油液的流动,起到减震作用。
油封则用于密封减震器内部的油液,防止泄漏。
减震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油液的阻尼作用来减少车辆行驶中的颠簸和震动。
当车辆通过颠簸路面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会上下运动,油液通过阀门的调节产生阻尼力,从而减少车身的震动。
这样可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保护车辆的悬挂系统和其他零部件。
在减震器原理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
活塞与活塞杆的连接方式、阀门的位置和作用、油封的密封结构等都可以一目了然。
这对于工程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根据原理图来设计和改进减震器的结构,以提高其性能和耐久性。
除此之外,减震器原理图还对维修和保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原理图,维修人员可以清晰地了解减震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维修和更换零部件。
这有助于提高维修效率,减少故障率,延长减震器的使用寿命。
总的来说,减震器原理图是减震器设计、制造和维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清晰地展示了减震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工程师和维修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只有深入理解了减震器的原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保障车辆的安全和乘坐舒适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您对减震器原理图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减震器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期待您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加重视减震器的设计、制造和维护工作,为提高车辆性能和安全保驾护航。
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
消能减震技术是利用弹性形变的材料(例如弹簧、橡胶等)或粘滞阻尼材料,将震动的能量转化成由弹性材料或粘滞阻尼材料吸收和消散,从而减小震动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减少对建筑物、桥梁等结构的破坏和对人们的危害。
具体原理包括:
1. 弹性减震原理:将结构与地基之间安装弹性元件,如橡胶桥梁支座、弹簧隔震支座、弹簧试验振台等,当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于结构时,弹性材料会发生形变,消耗部分能量,减少结构震动的幅度和能量。
2. 粘滞阻尼原理:将粘滞材料如硅油等涂覆在结构的受力部位,当结构发生震动时,粘滞材料会受到剪切力,产生粘滞阻力,减缓结构的震动,吸收和消散震动能量。
3. 质量阻尼原理:增加结构的质量可以提高结构的阻尼,减缓结构的震动。
例如在地铁站或公路隧道中,安装较重的振动屏障可以起到阻尼效果,减少隧道内的噪音和震动。
以上三种原理可单独或组合使用,大大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保证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建筑工程消能减震设计构造
建筑工程消能减震设计构造是指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的技术和构造措施,以减少或消除地震对
建筑物的破坏和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工程消能减
震设计构造措施:
1. 建筑物整体结构设计:采用抗震设计原则,如合理选择
结构形式、增加建筑物自重和刚度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整
体抗震能力。
2. 隔震设计:采用隔震技术,将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设置隔
震设备,如隔震支座、隔震垫片等,以减小地震波对建筑
物的传递,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3. 减震设计:采用减震技术,如减震支撑、减震器等,通
过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降
低地震破坏。
4. 塑性设计: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通过设置可塑性构
件和可塑性连接,使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发生一定的变形,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5. 节能设计: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采用节能材料和
节能技术,如保温材料、节能灯具等,以减少建筑物的能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6. 防火设计: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设置防火墙、防
火门等防火设施,以提高建筑物的防火性能,减少火灾对
建筑物的破坏。
7. 安全疏散设计: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设置合理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以保障人员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疏散。
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工程消能减震设计构造需要根据具体的建筑物类型、地理环境和地震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设计,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减震、消能并保证人员安全。
同时,建筑工程消能减震设计构造也需要符合相关的建筑法规和标准要求。
消能减震结构的基本原理消能减震结构,听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就像给建筑物穿上一件隐形的“防震衣”,简单又实用。
想象一下,你在一座高楼大厦里,外面突然来了一场大地震,整个建筑物像是在跳舞,摇摇晃晃的。
这时候,如果有了消能减震结构,就像是在给这座大楼加了一双稳稳的脚,让它不再随便摇摆。
消能减震,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来吸收那些让人心慌的震动,保护我们的家园。
就像我们在运动时,有时候会摔倒,但如果我们身上有保护装备,摔倒时就会少受伤,嘿,这个道理差不多。
说到消能减震,真得让人想起那些聪明的科学家们。
他们可真是费尽心思,有的用弹簧,有的用阻尼器,还有的用一些新材料,这些东西就像是建筑的“护身符”。
当震动来了,它们就开始“工作”,吸收震动的能量,减轻对建筑的影响。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有些桥梁能在大风大浪中稳稳当当?嘿,那就是因为它们用了这些高科技的减震结构。
就像打游戏一样,升级装备后,你的角色就能更强大,面对各种挑战也不怕。
再来说说这些减震结构的构造。
你可能会问,这些结构长什么样?有些结构看上去就像是普通的梁柱,有些则可能看起来像奇形怪状的装置。
它们通常会被安装在建筑的关键部位,像是“护肘”一样,给建筑最需要保护的地方加一层保障。
这就好比你打篮球时,膝盖需要保护,加个护膝就能减少受伤的风险。
对吧?消能减震结构不仅能在地震时派上用场,平时也能帮助建筑应对风力和其他外部力量。
嘿,别以为减震结构就只有这些简单的功能。
它们还能帮建筑物“减轻负担”,让建筑的寿命更长。
想想看,使用了消能减震结构的建筑,不仅能减少震动,还能降低维护成本。
这就像我们平时骑自行车,轮胎好,车子就轻松,不容易坏,维护起来也省心。
可是,如果你的车子老是出毛病,哎,那可就麻烦大了。
有趣的是,消能减震的原理其实也可以用到很多地方。
不光是建筑,像桥梁、隧道、甚至是大型机械设备,都能用上这些聪明的设计。
想象一下,汽车在颠簸的路上,配上减震器,开起来是不是舒服多了?没错,这些结构的基本原理就像是把建筑物和汽车都变得更加友好,更加耐用。
一、消能减震技术(一)技术内容消能减震技术是将结构的某些构件设计成消能构件,或在结构的某些部位装设消能装置。
在风或小震作用时,结构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当出现大风或大震作用时,随着结构侧向变形的增大,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产生较大阻尼,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或风振能量,使主体结构避免出现明显的非弹性状态,且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或风振反应(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保护主体结构及构件在强地震或大风中免遭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
消能部件一般由消能器、连接支撑和其他连接构件等组成。
消能部件中的消能器(又称阻尼器)分为速度相关型如粘滞流体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粘滞阻尼墙、粘弹性阻尼墙;位移相关型如金属屈服型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和其它类型,如调频质量阻尼器(TMD)、调频液体阻尼器(TLD)等。
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的结构体系与传统抗震结构体系相比,具有更高安全性、经济性和技术合理性。
(二)技术指标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
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结构体系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和《建筑消能建筑技术规程》JGJ 297 进行,设计安装做法可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振)设计》09SG610-2,其产品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JG/T 209的规定。
(三)适用范围消能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多高层建筑,高耸塔架,大跨度桥梁,柔性管道、管线(生命线工程),既有建筑的抗震(或抗风)性能的改善,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
(四)工程案例江苏省宿迁市建设大厦、北京威盛大厦等新建工程,以及北京火车站、北京展览馆、西安长乐苑招商局广场4 号楼等加固改造工程。
二、建筑隔震技术(一)技术内容基础隔震系统是通过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一个专门的隔震支座和耗能元件(如铅阻尼器、油阻尼器、钢棒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和滑板支座等),形成刚度很低的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