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时间数列的因素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45.00 KB
- 文档页数:35
第六章时间序列分析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数列中属于时间序列的是()。
A、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B、一个月内每天某一固定时点记录的气温按度数高低排列形成的序列C、工业企业按产值高低形成的数列D、降水量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2、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2%、5%和8%,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
A、102%x 105%x 108%B、102%x 105%x 108%-100%C、2%X5%X8%D、2%X5%X8%-100%3、某小区新增住户2%,每家住户用量比上年提高了5%,贝卩该小区用电量总额增长()。
A、7%B、7.1%C、10%D、11.1%4、计算发展速度的分子是()。
A、报告期水平B、基期水平C实际水平D、计划水平5、平均增长量是某种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或减少)的()数量。
A、相对B、绝对C、累计D、平均6、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的指标是()A、环比发展速度B、平均发展速度C、定基发展速度D、环比增长速度7、平均发展速度是()的()平均数。
A、环比发展速度几何B、环比发展速度算术C、定基发展速度几何D、定基发展速度算术8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关系是()。
A、定基增长速度是环比增长速度之和B、定基增长速度是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C、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连乘积减1D、各环比增长速度减1后连乘积减19、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式是()。
A、环比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B、定基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C、平均发展速度减去百分之百D、总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10、某企业采煤量每年固定增长10吨,则该企业采煤量的环比增长速度()。
A、年年下降B、年年增长C、年年不变D、无法判断11、某企业的产品产量2000年比1995年增长35.1%,则该企业1996-2000年间产品产量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A、5 35.1%B、5 135.1%C、6 35.1%D、6135.1%12、若要观察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变动的基本趋势,需测定现象的()。
1.时间数列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分解(1)时间数列的基本构成要素在进⾏时间数列分解时,⼀般把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按性质和作⽤分为四类:即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变动。
长期趋势:时间数列在长时期内呈现出来的某种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的变动称为长期趋势。
是对未来进⾏预测和推断的主要依据。
长期趋势往往是由某些固定的、系统性的因素造成的。
代表着研究对象的总发展⽅向,它既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季节波动:时间数列在⼀年内重复出现的周期性波动称为季节波动。
季节波动中“季节”⼀词不仅仅是指⼀年中的四季,其实它是⼴义的指任何⼀种周期性的变化。
循环变动:时间数列呈现出来的围绕长期趋势的⼀种波浪形或震荡式变动称为循环变动,也称作周期变动。
周期性变动没有固定规律,其循环的幅度和周期的波动性很强,⽽且其周期短的⼀般也要3-5年,长的可达⼏⼗年。
不规则变动:由各种偶然的、突发的或不可预见的因素引起的,称为不规则变动或随机变动。
(2)时间数列的分解模型时间数列分析的⼀项主要内容就是把这⼏个影响因素从时间数列中有⽬的的分离出来,或者说对数据进⾏分解、清理,并将他们的关系⽤⼀定的数学关系式予以表达。
加法模型:假定四种变动因素相互独⽴,时间数列各时期发展⽔平是各个构成因素的总和。
⽤数学表达为:Y=T+S+C+I乘法模型:假定四种变动因素彼此间存在着交互作⽤,时间数列各时期发展⽔平是各个构成因素的乘积,其数学表达式:Y=T·S·C·IT代表长期趋,S代表季节变动,C代表循环变动,I代表不规则变动。
需要说明:加法模型中,各个因素都是绝对数,乘法模型中,除了长期趋势是绝对数外,其他因素都是以相对数或指数的形式出现的。
最后要指出:时间数列分析并不能作为对前景预测的依据。
在利⽤时间数列分析的规律对社会经济现象进⾏预测时,预测的时间跨度不宜过长,并要注意对⼀些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进⾏分析。
2.长期趋势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测定通常有修匀法和数学模型法。
第六章时间序列分析重点:1、增长量分析、发展水平及增长量2、增长率分析、发展速度及增长速度3、时间数列影响因素、长期趋势分析方法难点:1、增长量与增长速度2、长期趋势与季节变动分析第一节时间序列的分析指标知识点一:时间序列的含义时间序列是指经济现象按时间顺序排列形成的序列。
这种数据称为时间序列数据。
时间序列分析就是根据这样的数列分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进而预测其未来水平。
时间数列是一种统计数列,它是将反映某一现象的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数列。
表现了现象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故又称为动态数列。
一个完整的时间数列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被研究现象或指标所属的时间;另一个是该现象或指标在此时间坐标下的指标值。
同一时间数列中,通常要求各指标值的时间单位和时间间隔相等,如无法保证相等,在计算某些指标时就涉及到“权”的概念。
研究时间数列的意义:了解与预测。
[例题·单选题]下列数列中哪一个属于时间数列().a.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b.一个月内每天某一固定时点记录的气温按度数高低排列形成的序列c.工业企业按产值高低形成的数列d.降水量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答案:d解析:时间序列是一种统计数列,它是将反映某一现象的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数列,表现了现象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
知识点二:增长量分析(水平分析)一.发展水平发展水平是指客观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或时点上)发展所达到的规模、水平,一般用yt(t=1,2,3,…,n) 。
在绝对数时间数列中,发展水平就是绝对数;在相对数时间数列中,发展水平就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几个概念:期初水平y0,期末水平yt,期间水平(y1,y2,….yn-1);报告期水平(研究时期水平),基期水平(作为对比基础的水平)。
二.增长量增长量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差,增长量的指标数值可正可负,它反映的是报告期相对基期增加或减少的绝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根据基期的不同确定方法,增长量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
简述时间数列的构成要素时间数列是由时间的连续变化所构成的数列。
时间数列的构成要素包括单位时间、起始时间、终止时间、时间间隔和时间步长。
单位时间是时间数列中最小的单位,通常是秒、分钟、小时、天、月或年等。
不同的场景和需求决定了单位时间的选择,例如在物理实验中可能选择秒为单位时间,而在经济指标统计中可能选择月或年为单位时间。
起始时间是时间数列的起始点,表示时间序列的起始时刻。
终止时间是时间数列的结束点,表示时间序列的终止时刻。
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用来确定时间序列的时间跨度。
时间间隔是指在时间数列中相邻两个时间点之间的间隔。
时间间隔可以是任意长度,取决于需要观察的时间变化尺度。
例如在天气观测中,时间间隔可以为每小时或每天;在经济指标统计中,时间间隔可以为每季度或每年。
时间步长是时间数列中每个时间点之间的固定间隔。
时间步长的选择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用性进行合理的决策。
通常情况下,时间步长是与单位时间保持一致的,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例如,在统计每年的经济指标时,单位时间可以为年,而时间步长可以为季度。
除了以上的基本要素,时间数列的构成还可以包括一些其他要素,如季节性、趋势性、周期性和随机性等。
例如,在销售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可以考虑季节性效应来解释销售额的变化;在股市分析中,可以考虑趋势性和周期性来预测股价的走势。
总之,时间数列的构成要素包括单位时间、起始时间、终止时间、时间间隔和时间步长。
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数据特点,可以考虑添加其他要素来解释时间数列的变化规律。
时间数列的分析和理解对于很多领域的研究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揭示时间变化的模式,为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
简述时间数列的构成要素
构成时间数列的两个基本要素:现象所属的时间,称为时间要素(常用t表示)时间可长可短,可以以日为单位,也可以以年为时间单位,甚至更长;在一定时间条件下的统计指标数值,称为数据要素(常用a表示)。
主要作用:可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发展状态和过程。
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速度以及掌握起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可以进行分析和预测。
可以用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编制。
用绝对数编制的动态数列是基本的动态数列。
分析方法:
指标分析法,通过计算一系列时间数列分析指标,包括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减量、平均增减量、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减速度、平均增减速度等来揭示现象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变化程度。
形成因素分析法,将时间数列看做就是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圆形变动几种因素所形成,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水解分析,阐明现象随其时间变化而演进的规律,并在阐明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假设实物今后的发展趋势遵从这些规律,从而对实物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