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685.00 KB
- 文档页数:21
XXXXXX回采⼯作⾯地质说明书XXXXX回采⼯作⾯地质说明书⼀、⼯作⾯的位置及四邻关系XXXXX⼯作⾯位于⼀采区的东部,665⽔平⼤巷的南侧,西部为⼆采区,现正在掘进,东部、南部未开采。
⼆、地表情况地表全部为第四系黄⼟覆盖,多为耕地,地势平坦,呈南⾼北低状。
⼯作⾯的地表南部有雁阳路通过,北部有朔南⼤道经过,均未留设煤柱。
三、埋藏深度1、基岩厚度:最⼤500.0⽶,最⼩258.41⽶,平均369.52⽶。
根据钻孔资料,⼯作⾯的北部J-3孔,基岩最薄258.47⽶,中部37219孔最厚,达到500.0⽶,⼯作⾯的南部3819孔,为350.17⽶。
(见附图)2、松散层厚度:最⼤277.45⽶,最⼩250.05⽶,平均265.22⽶。
⼯作⾯北部较薄,J3孔揭露厚度250.05⽶,南部较薄,37219孔揭露厚度277.45⽶,总体为南厚北薄。
3、埋藏深度:最⼤654.7⽶,最⼩494.21⽶,平均574.456⽶。
⼯作⾯的北部埋藏最浅,南部最深,由北⾄南逐渐变深。
四、煤层及顶底板岩性1、煤层:煤厚最⼤11.00⽶,最⼩4.00⽶,平均9.15⽶,稳定可采。
⼯作⾯的北部350⽶内,由于受古河流冲刷的影响,最薄为4.00⽶,⼯作⾯其它地段⼤部分厚度为9.00—11.00⽶。
煤层结构较复杂,常含2—3层夹⽯,夹⽯⼀般为炭质泥岩。
厚度变化⼤,常呈透镜状分布。
2、煤层顶底板特征1)伪顶:粉砂岩,厚度0.--0.30⽶,局部分布,实见于顶回风巷的650-800⽶段、1450-1510⽶段、2480-2540⽶段。
2)直接顶;粉砂岩,⽔平层理,断⼝平坦,性脆,最厚17.68⽶,平均11.2⽶。
3)⽼顶:中粗砂岩,平均厚度5——7⽶。
⼯作⾯北部的西侧,南部的东侧及1800——2200⽶处,中细砂岩,成份以⽯英为主,长⽯次之,含云母及其它暗⾊矿物,夹⿊⾊炭质条带(见附图)4)底板:泥岩,厚度0.10-3.31⽶,平均1.38⽶。
一、地面相对位置及附近采区开采情况提供施工作业地点的井上下位置对照,邻近地区状况资料(该区域水体和建筑物、附近老空水等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煤(岩)层赋存特征叙述巷道围岩(煤)产状厚度、结构坚固性系数(f)、巷道预计揭露的各煤层间距、顶底板岩性及特征分析,说明煤层瓦斯涌出量、瓦斯等级、自然发火倾向、煤尘爆炸指数、低温等,绘制围岩柱状图(比例次1:200),图中标明地层名称、柱状、煤岩层名称、层序、层位、层厚、累计厚度、岩石特性等以及1:500或1:1000的主要大巷水平切面图和1:500或1:1000的主要上、下山剖面图。
三、地质构造描述断层、陷落柱、褶曲、裂隙、火成岩侵入体等产状及其控制程度等,有冲击地压威胁的煤岩层中掘进施工技术分析、地质构造、构造特征及其参数和构造影响范围(附1:1000的地质构造图)。
四、水位地质水文情况、类型及其水量,与本地区掘进时的关系。
一、概述(1)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2)毗邻关系。
指工作面空间包括上下左右的相邻区域开采状况。
二、图纸要求1、回采工作面平面布置图的基本内容(1)比例1:1000;制图人、审批人、地质部长、技术科长、总工程师签字。
(2)图例、坐标及指北方向、煤层底板等高线、巷道名称、标高及导线点、相邻采掘情况。
(3)构造、断层地质要素及断层性质。
(4)工作面范围内钻孔、储量及预定停采位置。
(5)主要生产关系流向、通防设施布置。
2、顶底板综合柱状图(1)比例1:500(2)顶板厚度不小于8倍采高,标明煤岩名称、煤岩厚度及累计厚度、煤岩特征、顶底板类级。
3、工作面及巷道实测剖面图(1)比例1:200(2)构造及其参数,巷道倾角变化状况。
(3)煤层稳定时每隔50m,煤层不稳定时每隔20m标注煤层及其夹层厚度。
4、井上下对照图(1)1:5000(2)地面村庄、山川河流、道路桥梁、建筑物等的投影位置。
(3)塌陷预测范围。
三、地质说明书表格。
地质说明书1.开拓区(或延伸水平)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概况,岩,煤层及其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其他地质情况,储量计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图纸部分⑴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1:2000——1:5000)⑵含煤岩系地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1000)⑶各煤层底板等高线附储量计算图(比例尺1:1000——1:2000)⑷井筒延伸部分预想柱状图或剖面图(比例尺1:200——1:1000)⑸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1000——1:5000)⑹开拓区水平切面图(比例尺1:1000——1:5000)⑺开拓区瓦斯地质图(比例尺1:1000——1:5000)2.采区(或盘区)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采区概况,相邻采区情况,煤层特征,煤层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其他地质情况储量计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图纸部分⑴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⑵各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比例尺1:1000——1:2000)⑶采区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⑷采区水平切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⑸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1:2000——1:5000)3.掘进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概况,煤层及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其他有关地质问题。
2)图纸部分⑴掘进巷道地质平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⑵施工区段煤(岩)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⑶掘进巷道预想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1:500)⑷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1:2000)4.回采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概况,煤层,煤层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其他地质情况,储量,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图纸部分⑴煤层结构及顶底板岩性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⑵回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比例尺1:500——1:2000)⑶回采巷道实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0)回采地质说明书。
地质说明书***煤矿+936m水平集中回风巷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煤矿地测组提交时间:****年**月**日一、地形地貌矿区地势起伏不平、沟壑纵横,属高原中代山丘浅切割地貌;矿井范围内最高点位于矿区北东部黄鳝顶,海拔+1362.9m,最低点位于矿区中部条塘河,海拔+800m,一般为1000~1200m,相对最大高差562m,煤系地层出露最高标高1176.8m,最低标高80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矿区中部条塘河河谷标高800m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内山脉走向整体为北东~南西向,主要受区内岩性和构造控制,地势表现为中部低,两端高。
二、地表水矿区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低中、高地貌,矿区北高南低最高海拔标高1362.9m,最低海拔标高800m。
条塘河从矿区中部由北向南径流,河谷最低标高80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条塘河谷标高800m应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南西侧发育一条由北向南径流的河流,河谷标高为800m,区内南东侧发育数条溪沟,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
三、水害矿区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低中、高地貌,矿区北高南低最高海拔标高1362.9m,最低海拔标高800m。
条塘河从矿区中部由北向南径流,河谷最低标高80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条塘河谷标高800m应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南西侧发育一条由北向南径流的河流,河谷标高为800m,区内南东侧发育数条溪沟,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
根据已有资料,区内矿床的充水主要因素为茅口组灰岩、长兴灰岩及煤系三个含水层,均属条带状地下水,分布很不均一,开采过程中易造成矿井突出,威胁较大,应加以注意。
玉龙山灰岩含水层为矿井充水的次要因素。
此外小窑积水未来矿井的突出问题,需要注意冒落范围的小煤窑积水影响而造成浅部矿井的突然充水。
本矿井直接充水因素为煤层顶板裂隙水,主要充水因素为老空水,断层水次之。
矿井必须进一步加强水文地质工作,详细调查老窑、历史采空区分布及积水情况,并将调查结果标于井上下对照图上,确定好探水警戒线,并制定针对性的探放水措施和设置相应的防水设施。
一、文字说明应包括: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以及已有勘探钻孔的情况。
2、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
3、地质构造:区内(煤)岩层产状变化情况,断层与褶皱的特征,分布范围和对它们的现有控制程度,它们将给本采区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
4、煤层: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开采范围,特别是对上一个开采煤层的开采性的预测。
5、煤层顶底板及各煤层的层间距。
分层叙述各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含水性及其有关物理力学性质,并重点说明各煤层群(组)之间的间距和岩性变化关系,以便设计部门考虑分组或联合开采的可能性和选择较理想的岩巷开拓层位。
6、瓦斯情况。
7、预测区内可能存在的岩浆侵入体,古河床冲刷等情况。
8、水文地质:阐明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性,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等要求,并预测采区的最大涌水量(指开拓、开采期间的涌水量高峰值,而不是指突然透水量)和正常涌水量。
9、储量。
10、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二、附图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1:1000或1:2000.2、采区回风水平和运输水平的地质切面图,1:1000或1:2000.3、采区地质剖面图,1:1000或1:2000。
4、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1:200。
一、文字说明:1、工作面的范围和邻区及地面的关系。
2、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本工作面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掘进找煤方向以及褶皱的位置和形态。
3、对工作面实见煤厚,煤层结构并预测其变化情况。
4、煤层顶底板(包括伪顶底、直接顶底)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
5、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构造与本工作面的关系,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等措施提出具体意见,并预计本工作面的最大涌水量。
6、瓦斯情况,对掘进的影响。
7、储量。
8、在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中得注意事项。
二、附图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1:1000或1:2000.2、有代表性的工作面地质剖面图或局部地质构造剖面图,1:1000或1:2000。
回采地质说明书模板一、引言回采地质说明书是用于记录矿山回采过程中地质情况的重要文件。
该说明书会对回采区域的地质特征、岩性分布、裂隙情况等进行详细描述,以便矿业公司在进行回采作业时能够全面了解地质状况,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二、地质背景在编写回采地质说明书之前,需要对矿山的地质背景进行全面了解。
包括矿山的地理位置、地质历史、地质构造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背景信息对于正确理解回采区域的地质意义和特征至关重要。
三、地质特征描述在该部分,需要对回采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
包括岩性、岩层分布、自然裂隙的情况等内容。
可以通过钻孔、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等方式获取相应的地质数据。
在描述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图表和图像来辅助说明,但在模板中不包含图片这一要求。
四、地质风险评估针对回采地质条件,需要进行地质风险评估。
主要考虑的是可能会对回采作业带来的地质灾害,如岩层崩塌、滑坡、地陷等。
在该部分,需要对各种可能的地质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类。
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五、回采方案回采地质说明书还需要包含针对回采区域的具体回采方案。
这主要包括回采路线、回采断面、回采方式等内容。
需要根据地质条件,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出合理的回采方案,以确保回采作业的顺利进行。
在具体撰写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使用公司内部的联系方式,保护隐私和安全。
六、总结与建议回采地质说明书的最后,需要对整个地质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总结部分可以对地质特征、地质风险、回采方案等方面进行综述。
建议部分则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或改进意见。
七、参考文献在回采地质说明书的最后,需要列出参考文献。
这些参考文献可以是相关的专业书籍、论文、矿山调查报告等。
通过引用参考文献,可以证明说明书内容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八、附录在回采地质说明书的附录部分,可以给出与说明书相关的其他信息,如地质剖面图、地质勘探数据等。
这些附录信息可以为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回采地质情况提供帮助。
建井地质说明书内容
一、文字部分
(一)、施工位置
简述施工地点、工程编号、井筒开拓位置、方向、起止点及其标高和井底车场等开拓工程的具体规定。
(二)、地质情况
阐明施工区段的地质、水文地质情况,如井筒穿过的主要岩土层的厚度、岩性、物理力学性质,裂隙发育情况、基岩风化特征,可采煤层厚度、层位、结构及顶底板岩性,煤层间距,井筒及井底车场附近的断层、裂隙、破碎带及褶曲情况;井筒穿过的含水层,预计涌水量、水位、水温、水质及地表水体的联系,供水水源、工程地质特征及其他影响施工的地质因素(瓦斯、地热、地压及岩浆岩侵入体)等(三)、注意事项与建议。
根据施工区段的地质情况和施工要求,指出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及时支护、排水措施等方面的建议。
(四)图件部分应有
工程位置平面图(比例尺1:500—1:1000)
井田地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500—1:1000)
立井井筒预想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
斜井或平硐预想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1:500)
主要大巷、硐室预想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1:500)
切过井筒的水文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500—1:2000)
井底车场范围预想水平切面图(比例尺1:500—1:1000)。
地质说明书-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山西沁源凤凰台煤业地质说明书总工程师:编制:审核:二0一一年十二月地质说明书为满足矿井设计和生产需要,依据本矿《地质报告》《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特编制此地质说明书。
一.井田地质构造及煤层特征(一)地层矿区地层出露较好,由西向东依次出露有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下段地层,第四系黄土零星覆盖。
现就区内出露及钻孔揭露的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O2)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钻孔揭露峰峰组厚度162.60m~174.67m,平均168.64m,按岩性特征分为上、下段。
下段为灰色、浅灰色泥灰岩及石膏层(纤维状、脉状),夹薄层状石灰岩及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厚105.22m~115.98m,平均厚110.59m。
上段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裂隙间具方解石晶簇,厚35.50m~57.40m,平均厚45.40m。
2.石炭系(C)石炭系发育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
分述如下:(1)中统本溪组(C2b)岩性为灰色、灰黑色铝土层、泥岩、石英砂岩及石灰岩组成,间夹不稳定的不可采薄煤层,属滨海相沉积地层,底部沉积有山西式铁矿,其厚度和品位很不稳定。
由于中奥陶统古风化壳剥蚀程度不同,该地层厚度变化较大,依据钻孔揭露资料,本矿区该组地层厚度为~49.45m,平均厚度为41.16m。
平行不整合于峰峰组地层之上。
(2)上统太原组(C3t)为主要含煤地层,自K1砂岩底至K7砂岩底,地层厚度为~114.09m,平均厚度103.80m。
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岩性以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灰黑色粉砂岩、黑色泥岩及石灰岩为主,含煤11~15层。
本组地层以其含煤性以及沉积环境的差异,区分为下、中、上三段、1)太原组下段(C3t1)K1砂岩底到K2石灰岩底,地层厚度为~44.75m,平均厚度为40.57m,为太原组主要含煤层段。
一、地质说明书(一)、工作面境界、范围(二)、煤层特征(三)、煤层顶底板特征(四)、工作面储量(五)、简要说明(构造、赋存、水文、煤与瓦斯突出、假顶等)1、采区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本区工作面位于三水平南部3、4区,西自-181.6T~-191.6T标高轨道起,东至-241.9~-246.3T标高为界,北自切眼起,南至设计停采线为界,工作面走向长239米,倾斜长110米,平面积26290平方米。
本工作面西部由综采一队于2005年采完,冒落充分,块度不大,东部未采,北部已由综采一队于2002年采完,南部为F1断层,本层上部18层煤变薄0.8米,未采,下部23层煤尚未开采。
2、地质构造情况:本区构造简单,通过机、轨两道及切眼实见看,只见几条小断层,落差均小于0.8米。
在本区轨道上部有一F14断层,至本区北部已尖灭,本区下部为F13反向正断层,落差大于40米,走向近NS,倾角10°~30°。
3、煤层赋存情况及顶底板岩性:本区21煤层赋存相对稳定,煤层整体走向NW,倾向NE,厚度最大5.05米,最小4.2米,(含夹矸),一般厚度在4.4米左右,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有2~3层夹矸,距顶板1米左右有一层厚度为0.2米左右的粉砂岩夹矸,比较稳定,距底板0.8米左右的粉砂岩夹矸,厚度不稳定,煤层倾角为26°~29°,一般为28°,本煤层有0.3~0.8米厚的深灰色粉砂岩伪顶,较破碎,随采堀而下落,直接顶为灰白色细砂岩,局部较破碎,底板为灰色细砂岩,较坚硬。
该层煤距上覆18层煤层间距一般为75米,其间以中细砂岩为主,下覆23煤层间距一般60米,其间以中砂岩为主。
4、水文地质情况本区水文地质情况简单,局部顶板淋水,开采时注意上覆老空积水及顶板淋水。
5、本区煤层无岩浆侵入体及古河床冲刷等现象,亦无陷落柱等。
6、本煤层属局Ⅰ类发火煤层,发火期为10个月。
7、建议:⑴、由于本煤层顶板破碎,所以回采时必须加强顶板管理。
地质说明书_地质说明书的编制与要求地质说明书的编制与要求经过地质观测编录、生产地质勘探以及矿井综合地质图件的编制,对矿井地质现象的特征、规律以及它们对生产的影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就能够根据这些规律及时解决采掘过程中出现的地质问题,为采掘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地质资料,保证煤矿生产建设的正常进行。
地质说明书是矿井地质部门为各项采掘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地质综合资料,根据采掘工程的阶段和对地质说明书的使用要求不同,分为建井地质说明书、开拓区域(水平延伸)地质说明书、采区地质说明书、掘进地质说明书和回采地质说明书等,这些地质说明书是矿井重要的技术基础资料,直接关系到采掘工程的合理布局、日常生产的合理安排、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是矿井地质工作在配合生产和服务生产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根据生产计划及时编制符合生产要求的各种地质说明书是矿井地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建井地质说明书在建井施工之前,地质人员应编制建井地质说明书(基建工程地质说明书),作为建井部门选择施工方案、编制井筒和井底车场施工组织设计、制作作业规程和指导井巷施工的地质依据。
该说明书依据井田地质勘探资料和井筒检查孔所取得的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后编制。
包括文字和图件两部分。
文字部分包括:施工地点、工程编号、井筒开凿起点、终点和方向等,阐明施工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指出设计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图纸内容包括井筒预想柱状图或剖面图、主要井巷峒室地质剖面图、通过首采区的勘探线剖面图、供设计开拓方案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等。
编制建井地质说明书必须要熟悉基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地质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有针对性的为基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
二、区域(水平延伸)地质说明书在新的开拓区域或新的水平延伸之前,需要编制相应的地质说明书,作为进行开拓设计和施工的地质依据,根据煤田勘探、建井、生产勘探以及邻近开采区域的地质资料,按照开拓设计的要求经过汇集整理分析而综合编制。
地质説明书的编制地质说明书是矿井地质部门为各项采掘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的地质预测资料。
根据矿井生产建设各阶段工程的特点和对地质说明书的要求不同,地质说明书分为:1、建井(或基建工程)地质说明书;2、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3、采区(或盘区)地质说明书;4、掘井地质说明书;5、回采地质说明书等五种。
一、建井(或基建工程)地质说明书(一)编制目的:建井地质说明书是为矿井基建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的地质资料(二)资料依据:它是根据地质勘探和检查钻孔资料,按照基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要求,经分析整理编制而成。
(三)包括内容:建井地质说明书包括文字说明和图件两部分。
文字说明部分应简要分析施工区的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着重阐明基岩风化带、断裂破碎带、强含水层、流砂层、不稳固岩(土)层、煤层、瓦斯和地温等对基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影响;明确提出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图件部分应有1、井筒预想柱状图(竖井)或井简预想剖面图(斜井和平硐)(比例尺1:200)。
2井底车场预想水平切面图(比例尺1:500—1:1000等图件。
(四)要求:矿井基建工程包括井简、井底车场、硐室及主要运输巷道。
这些工程使用时间长,建设投资大,施工技术复杂。
在设计和施工时,既要照顾到开拓系统本身的需要,又要根据围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来选定工程的位置、结构和施工方法。
因此,编制建井地质说明书必须熟悉基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地质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二、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一)编制目的: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是为新开拓区或新水平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的地质资料。
(二)资料依据:它是根据勘探、建井和相邻已开拓区的地质资料,按照开拓设计与施工的要求,经分析整理编制而成。
(三)包括内容: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主要阐述开拓区域或延深水平内影响开拓的地质条件。
重点是区内的地质构造、煤系、煤层和水文地质情况。
邢台煤矿地质说明书1 矿井概况及井田特征1.1 矿区概况1.1.1 地理位置与交通河北冀中能源集团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邢台矿位于邢台市西南部,行政区除南部及东西两侧分别隶属沙河市管辖外,其余均归邢台市管辖。
地理坐标为:114°24´15"~114°30´34",北纬36°58´31"~37°03´53"。
邢台矿矿区东侧有京广铁路通过,东北距邢台火车站7km,东距小康庄站4km,并有煤矿专用铁路线与矿区沟通,此外,矿区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方便,见矿区交通位置图(图1-1)。
图1-1 交通位置图1.1.2 自然环境邢台矿区位于华北平原西缘,区内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介于+100—+70m。
井田及附近分布着李村、悟思、西北留、洛阳等十个村庄,人口14500余人。
该区属海河流域,区内地表水系不甚发育,主要有七里河、沙河。
七里河位于矿区北部,河内常年干涸,雨季偶有流水;历年最大洪水流经量1452m3。
据1963年河北省南部特大洪水过后的观察,最高洪水位为+79.5米。
工业广场及工人村均为受害。
沙河位于矿区南部,在矿区内属季节性河流。
上游分为南北二支流,流至井田附近变为暗流,雨季时水量增大,其他时间水量很小,且上游已筑起水库,水流很少流至下游。
在流经井田沙河的流量未进行测定,现已分别在七里河、沙河上游修建了东川水库、朱庄水库和东石岭水库,用于防洪和灌溉,库容量分别为0.09、4.16、0.68×108 m3。
1.1.3 矿区气象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最低气温-22.4℃,最高气温41.8℃,年平均气温13.2℃左右。
最大年降水量为1269mm,最小年降水量222.9mm,年平均降水量532.7mm,蒸发量年平均为1887.0mm,大于降水量。
春末夏初多风,南风为主,北风次之,年平均风速为2.0m/s,最大风速≥17米/秒。
矿区内雨季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5~75%,丰水年与枯水年降水量相差3~5倍。
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内年平均气温与蒸发度逐年增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逐年减少。
11月至翌年2月为冻结期,冻土最深400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50毫米。
1.1.4 水源、电源及建筑材料来源矿区的工业、生活用水主要以深井方式和井下取奥陶系水,现有的供水井能够充分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
井田周围有华北电力邢台发电厂和一个自备电厂,为确保矿井供电质量及可靠性,设计两个电厂作为矿井双回供电电源,故电源落实可靠。
矿区西部的丘陵山区有多家石灰厂、煤矿,市区附近有钢铁、水泥等企业,材料购置便利。
1.1.5 工农业情况矿区位于邢台市西南部。
本区矿产资源丰富。
矿区工业以煤炭、电力、冶金、耐火材料为主,矿区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为主。
另外,邢台市的旅游业也发展迅猛,清风楼、开元寺等名胜,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1.1.6 矿区地震情况矿区属地震活动区,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地震,地震烈度为7级。
其东边的隆尧县曾于1966年3月8日发生过7.2级地震。
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井田地质特征1.2.1.1 地面标高井田范围内地面标高自+100—+70m,标高差为30m。
地势自然坡度0.7%。
1.2.1.2 井田勘探程度地质勘探是省勘探队对永夏煤田进行钻探工作,研究整个永夏煤田,地质报告对煤层对比清楚,结果可靠,煤层结构、厚度、煤质牌号已查明,主要构造基本控制。
1.2.1.3 煤系地层特征含煤系地层包括有:自下而上顺序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迭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中下部(上部已被剥蚀)。
煤系地层的基底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灰岩。
1.2.1.4 表土层及风化带深度表土层(指上部砾石层至地表一段):由1-2层粘质砂土或砂层(流砂)组成。
总厚度10-20米,一般为15米左右,变化不大,一般是井田北部和南部边缘的河床附近厚度较薄,且主要为砂层组成,其他地段厚度均匀。
井田内煤层露头皆被掩盖层所覆,其深度介于-30--140米,风氧化带的深度在钻探过程中没有进行采样确定,其深度系参考开滦已有资料确定为自基岩面向下垂深25米为风氧化带。
1.2.1.5 煤田的成因及生成年代邢台矿煤层为近海型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生成于石炭二叠系。
1.2.2 井田的水文地质构造1.2.2.1 大中型断层邢台矿区位于山西中台隆起东缘,属山西断隆区中太行拱断束武安凹断束小区。
区内断层以高角度正断层为主,主要构造线走向分别为南北向、东西向和北东向三组,其中北东向断层占主导地位。
大中型断层呈高角度正断层性质,近平行展布,形成狭长的地堑、地垒构造,往往构成矿区内含煤区边界和无煤区边界,矿区西南部边界即以大型断层为界。
1.2.2.2 褶曲邢台矿区发育一个向斜,洛阳西向斜,位于矿区西部洛阳村西部,其轴部位于邢12孔和8310孔之间,为本区主要向斜,该向斜走向近东西,两翼地层基本对称,区内轴长约800m,轴部倾角较缓,在11°左右。
1.2.2.3 岩浆岩(1)、侵入部位及形态:本区有岩浆岩侵入体存在,集中区内中部小型盆地的盆底部位,对9#煤层影响最大,该区域8#、9#煤层大部分合并为一层,层间距一般小于0.5m,故推断8#煤可能部分遭受岩浆岩侵入。
岩浆岩多沿9#煤层中部或顶部侵入,形态为板状椭园形的岩床,东西两边较厚,中间部位较薄,补32孔穿见厚度达7.02m,补16孔穿见厚度只有0.23m,平均厚度为2.85m,全区共有16个钻孔穿见。
(2)、对煤层的影响:9#煤岩体侵入部位煤层厚度部分受吞蚀,使部分煤层由气肥煤变成了贫煤或无烟煤,接触面出现天然焦。
在16个穿见岩浆岩侵入体的钻孔中,位于煤层上部或顶部的占13个,在煤层中部的有3个。
1.2.2.4 陷落柱井田南中部9303孔在钻进到奥陶系44.5m时发现陷落柱,揭露高度31.53m,深度263.50~295.03m,其中堆积了太原组地层,并夹有奥陶系灰岩块。
邢台矿地层综合柱状图见图1-2地层综合柱状图。
1.2.3 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矿区内由南向北依次发育有洺河、马会河、沙河、七里河、白马河等,为季节性河流,均属海河水系,发源于西部太行山区,呈东西向穿过矿区,为大气降水主要排泄通道。
在西部裸露、半裸露山区河流可渗漏补给地下水,多年平均渗漏量为6m3/s,占区域岩溶水补给量的60%,是岩溶地下水的一大图1-2地层综合柱状图补给源。
(1)泉域边界邢台矿区位于邯邢水文地质单元中的百泉水系,包括百泉和达活泉两个泉域,总汇水面积3400 km2。
泉域西部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裸露面积为393.60km2,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通过岩溶裂隙、层面裂隙和断裂带等通道,向东、北东方向径流,在百泉、达活泉群排泄。
岩溶裂隙水为邢台矿区地下水的主体。
(2)含隔水层组空间分布①基岩裂隙含水岩组包括太古界(Ar)片麻岩、变粒岩、大理岩和元古界(P t)的石英岩、页岩、白云岩等各类各变质岩层和火成岩。
变质岩出露于本区西部外围山区,平均总厚大于7000m;岩浆岩,呈复杂的似层状侵入,出露于符山、固镇、磁山、矿山、綦村、新城、紫山以及鼓山等地,面积约350 km2,目前揭露单层最大厚度561m。
地下水主要以潜水形式埋藏于30~50m深的风化带中,最深一般不超过100m。
含弱的裂隙潜水。
该组风化带以下岩体,包括前寒武系各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岩类一般坚硬、完整,为区域隔水边界。
②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包括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含、隔水层,碳酸盐总厚812~1268m,一般1100m左右。
出露于本区西部山区,面积约394km2,含岩溶裂隙承压水,其富水性取决于岩溶裂隙发育程度。
寒武系含水层主要由中统(∈2)、上统(∈3)组成,出露于活水、柴关、皇寺一带,呈条带状展布,面积不大,岩溶裂隙较发育,以溶隙、溶洞为主,裂隙率7.82~21.99%,单位涌水量0.3~7.55 L/s.m。
奥陶系含水层出露于矿区西部,地表溶沟溶槽较多,岩溶裂隙发育,矿区内为埋藏型,含丰富岩溶裂隙地下水,但不均匀,在适当的构造部位有岩溶大泉出露,如邢台东部的百泉和北部的达活泉。
下统(O1)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裂隙率1.27~8.4%,钻孔单位涌水量0.05~15.29l/s.m。
中奥陶统峰峰组(O2f)和上、下马家沟组(O2s、O2x)岩溶裂隙普遍发育,富水性强。
该含水层组水化学类型以HCO3—Ca、HCO3—Ca.Mg为主,矿化度0.32~0.43g/L,局部径流不畅的地段SO42-含量增高,矿化度加大。
该含水层通过断裂带与太原组灰岩发生水力联系,直接影响9号煤层的开采,对2号煤层的开采有较大影响。
③碎屑岩夹碳酸岩盐类岩溶裂隙水该组主要是指本溪组、太原组铝土质泥岩、泥岩、砂质泥岩、砂岩与石灰岩互层。
主要灰岩含水层4层,分别是野青灰岩、伏青、大青和本溪灰岩含水层,灰岩含水层仅西部山区有零星小面积露头,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为埋藏型的。
该套灰岩以大青和本溪灰岩含水层溶蚀性较强,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强,个别钻孔抽水单位涌水量达5.05L/s.m。
该组中部、上部均为砂泥岩、粉砂岩隔水层,底部为本溪组铝土质泥岩,局部夹中、粗粒砂岩,岩石结构致密,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
④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主要指二迭系砂岩、砂泥岩互层,总厚41~320m零星出露于西南部山区及山前岗地。
含水层为砂岩,不同程度地含孔隙裂隙承压水,各砂岩之间因存在砂质泥岩和泥岩隔水层而无明显的水力联系。
钻孔单位涌水量一般为0.01~0.06l/s.m。
⑤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系指新近系、第四层系砂及砾石含水层与粘土、砂质粘土互层。
该组大面积分布在山间洼地,山前岗地和东部平原区,其富水性主要取决于砂及砂砾的厚度及颗粒级配的均匀程度。
钻孔单位涌水量0.00631~1.30L/s.m;个别水井达21.39L/s.m。
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其次HCO3—Ca.Mg,矿化度0.184~0454g/L,水位标高一般174.43~185.00m。
1.3 煤层特征1.3.1 煤层埋藏条件倾向长度平均4.3km,走向长度平均2.1km,倾角0-11°,煤层埋藏深度-150—550m,井田南部-350—-550m为盆地构造。
1.3.2 煤层层数矿区含煤地层为晚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总厚度207.37m,含煤19层,煤层总厚度17.3m,含煤系数为7.98%,其中可采及部分可采煤层8层,分别为石炭系太原组的4下、5#、6#、7#、8#、9#煤层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的1#、2#煤层,厚17.3m,可采(部分可采)含煤系数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