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说明书G.
- 格式:pdf
- 大小:149.28 KB
- 文档页数:7
地质填图说明书(D08B)1、图名: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1:25000)2、目的及意义:掌握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地质填图(geologicalmapping)简称填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尺及统一的技术要求,将各种地质体及有关地质现象填绘于地理底图之上,而形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
它或在实际观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或在航空像片和遥感影像地质解译并结合地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是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工作区地质和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
地质工作的各个阶段和不同目的(如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矿区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海洋地质等)都需要按工作的性质及任务要求测制内容不同的各种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等。
今后,生态环境填图将受到更大重视,海洋地质填图也多列为沿海国家的填图系列。
建立国家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是发展地质填图工作的必然趋势。
3、方法:地质填图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①全面收集和研究有关填图区域已有的地质资料,通过实地踏勘,有时还需要进行航空和卫星相片的地质解释(见遥感地质),选择和实际测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见地质编录),以了解和掌握填图区域的基本地质情况,并根据任务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确定填图单位。
将地层、岩体等地质体按其野外标志(如层面、界线)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岩体或岩性组合(岩性段、岩相带)作为野外地质图上能够反映填图区地质特征的基本组成单位。
填图单位的粗细取决于填图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图单位划分越细,有时可相当于地层的一个“统”或“阶”,或为其一部分。
②根据所布置的路线,进行野外实地填图。
填图路线的布置以能够控制地质体的边界线为准则,其疏密程度取决于地质调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图区的地质地貌情况的复杂程度。
填图路线的确定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法;二是沿各地质体界线或对其他地质现象进行追索观察,称为追索法。
地质说明书1.开拓区(或延伸水平)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概况,岩,煤层及其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其他地质情况,储量计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图纸部分⑴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1:2000——1:5000)⑵含煤岩系地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1000)⑶各煤层底板等高线附储量计算图(比例尺1:1000——1:2000)⑷井筒延伸部分预想柱状图或剖面图(比例尺1:200——1:1000)⑸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1000——1:5000)⑹开拓区水平切面图(比例尺1:1000——1:5000)⑺开拓区瓦斯地质图(比例尺1:1000——1:5000)2.采区(或盘区)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采区概况,相邻采区情况,煤层特征,煤层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其他地质情况储量计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图纸部分⑴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⑵各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比例尺1:1000——1:2000)⑶采区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⑷采区水平切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⑸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1:2000——1:5000)3.掘进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概况,煤层及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其他有关地质问题。
2)图纸部分⑴掘进巷道地质平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⑵施工区段煤(岩)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⑶掘进巷道预想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1:500)⑷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1:2000)4.回采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概况,煤层,煤层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其他地质情况,储量,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图纸部分⑴煤层结构及顶底板岩性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⑵回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比例尺1:500——1:2000)⑶回采巷道实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0)回采地质说明书。
帝汶岛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质图说明书导言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形地质图(包括附近的一些小岛)是在印度尼西亚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展期间,由印尼地质测量部门经地质填图和航空摄影地质解释完成的。
该地区的地图测绘范围位:南纬8°45′——10°25′;东经120°15′——125°15′。
为完成这项任务,1974用了4个月,1975年用了2个月时间。
这个地区属于努沙登加拉省(NUSA TWNGGARA TIMUR),省会为古邦市。
全区面积约为17200km2。
该省由4个部落和1 个行政区组成,它们是:卡拜巴登北路,首府是阿达木巴;卡拜巴登帝木登加五达拉,首府是革发县;卡拜巴登帝木登加色纳登,首府是苏欸县;卡拜巴登古邦,首俯是古邦县;行政区为洛德岛,首府是巴阿县城。
地理环境,北为苏武海,南为帝汶海,帝汶帝莫省在东部,苏武海峡在西部。
当地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并且大多数人以喂牛、种植谷物为生。
日常交流采用的地方语言有TETUM、DAWAN或马来语(MERAI),而且绝大多数人流行印尼语。
在帝汶岛除了其南部的一些地方被密林覆盖之外,其余地区为树木稀疏的开阔地(属热带树稀的草原)。
省会古邦与雅加达的往来靠GIA和MNA公同的定时航班,最近古邦与洛德、苏武的航线开通事宜已列入计划,而旱季用四轮驱动交通工具,在帝汶岛内几乎所有相距甚远的地方都能到达。
地质填图所用的底图为HIND 637出版的比例尺为1:10万的地形图,在一般情况下,除有的图幅可信度稍差之外,多数地形图的质量精度是可靠的。
此外,在海峡地区(南纬5°-8°,9°30′-10°;东经124°-125°)已为地球探测卫星的航空影像测绘路线所覆盖。
以前,已有人在这个地区作过地质和古生物方面的一些调查,可是它只能概括少数分散地方的情况,而不能展现这个地区的整体特征。
有关西帝汶地质的一些重要报告有Molengraatt(1913,1914,1915),Roever(1940),Simons(1940),Tappe nbeck(1940),West(1941),Mark(1957),Waard(1957)等版本。
矿井瓦斯地质图说明书前言《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八十一条,无论是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还是低瓦斯矿井;无论是瓦斯灾害防治,还是瓦斯资源开发利用,都需要编制煤矿三级瓦斯地质图。
为此依据2007年,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方法》行业标准,即中煤协会科技[2007]54号文件,现特编制本矿井瓦斯地质图。
一、矿井概况1.1 矿井交通位置、范围、自然地理概况1.1.1 矿井交通位置:兴元矿业有限公司(原名:元氏矿)隶属于冀中能源井矿集团,公司位于河北省元氏县境内,矿井工业广场坐落于马村乡太平庄村北侧。
京广铁路及京广公路由矿井东侧呈南北向通过,往东约4公里有京深高速公路。
矿井北距窦妪镇火车站约6Km,距石家庄约23Km,南距元氏火车站约8 Km。
矿井内地形平坦,乡间公路纵横,交通十分方便。
(见图1-1)1.1.2 矿井范围:兴元矿业有限公司井田范围南北长7.5Km,东西长1.72Km,面积13Km2。
矿井分院家村区(南翼采区)和马村区(北翼采区)两部分。
院家村区近似一个等边三角形,面积7.5 Km2,正在回采2#煤。
马村区以马村中心呈一长方形,面积5.5 Km2,当时不开采。
1.1.3自然地理概况:区内地形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地面高程+61- +71.0m,地形坡度 2.7‰。
井田内南北分别有潴龙河(上游建有蟠龙湖)、北沙河(上游建有“长村”水库),均为季节性河流,丰水期暴雨后河水猛涨,造成短期急流。
1.2矿井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1.2.1 矿井开拓方式:矿井采用一对竖井开拓,主井井筒直径5m,井深625m,副井直径6m,井深590.6m,主井标高+62.5m,主、副石门大巷贯穿各煤层,分别开采南北两翼采区。
1.2.2 水平划分:矿井划分为两个水平开采,第一水平定为-500m,第二水平定为-650m。
1.2.3 采区划分:由于矿井地质条件复杂,南北两翼各采区均以断层为边界进行划分。
地质勘查常⽤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1-8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 958-89)~为适应地质⼯作改⾰深化和加快地质制图⼯作规范化、标准化和计算机使⽤的需要,制定了这⼀套标准的符号和花纹,以利地质⼯作或其它技术、科学、经济领域等部门使⽤。
1主题内容与适⽤范围本标准规定了1:50000区域地质图件(包括详图、平⾯图、地质柱状图、地质横切剖⾯图、矿产图、成矿规律及预测图等)上,地层年代单位符号、岩⽯和矿物符号、各类矿产的矿床、矿点符号等的表⽰⽅法总则。
本标准适⽤于1:50000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及室内编图。
对其它⽐例尺的地质图件表⽰符号和花纹也可参照使⽤。
本标准不包括城市地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作的特殊要求内容和以岩⽯地层单位制图即组图上的岩⽯地层单位符号。
2表⽰⽅法的原则2.1为了地质制图不同⽬的的需要,应在相应的地质图件上,表⽰需要的花纹和符号。
2.2表⽰岩⽯和矿物花纹采⽤⿊⾊(或着⾊)或漏空花纹符号,但其花纹符号的原意不变。
2.3岩⽯和矿物花纹的表现形式与岩⽯的分类命名紧密相关,往往侧重岩⽯中的某些特征。
本标准只列岀较常见的各类不同的岩⽯分类主要岩⽯类型。
2.4在制定岩⽯和矿物花纹符号时,遵守下列原则:241注意各种符号的系统性、通⽤性,在同⼀图件上,⼀种符号只能代表⼀种内容含意。
2.4.2对长期习惯通⽤的符号,如⽆原则性错误,尽量保留,但对长期以讹传讹的符号,经查证重新拟定其含意。
2.4.3设计的各种花纹尽量作到含意确切,简单清晰,便于绘制。
2.5使⽤本标准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时,可在本标准规定的原则范围内,根据具体情况,改⾰、创新、设计花纹符号,但绝不能改变已设计的花纹符号之含意。
2.6本标准年代地层单位中的长城(Ch)、蓟县(Jx)、青⽩⼝(Qn)三个系的符号,不同于国际上公认系的符号标准。
国家技术监督局1989-02-22发布1989-10-01实施第⼀篇地质图件上使⽤的图例3 地质体单位符号3.1.4.1 Q 第四系3.1年代地层单位符号3.1.1 宇(Eonothem) 3.1.4.2 R 第三系3.1.2 界的符号 3.1.4.3 K ⽩垩系3.121 Cz 新⽣界 3.1.4.4 J 侏罗系3.122 Mz 中⽣界 3.1.4.5 T 三叠系3.1.2.3 Pz 古⽣界 3.1.4.6 P ⼆叠系3.1.2.4 Pt 元古界 3.1.4.7 C ⽯炭系3.1.2.5 Ar 太古界 3.1.4.8 D 泥盆系3.1.2.6 AnC 前寒武 3.1.4.9 S 志留系3.1.2.7 AnZ 前震旦 3.1.4.10 O 奥陶系3.1.2.8 M 3.1.4.11 C 寒武系3.1.3 亚界的符号 3.1.4.12 Z 震旦系3.1.3.1 PZ2 上古⽣界 3.1.4.13 Qn 青⽩⼝系3.1.3.2 Pz1 下古⽣界 3.1.4.14 Jx 蓟县系3.1.3.3 Pt 3 上元古界 3.1.4.15 Ch 长城系3.1.3.4 Pt 2 中元古界 3.1.5 亚系的符号3.1.3.5 Pt1 下元古界 3.1.5.1 N 上第三系3.1.3.6 Ar2 上太古界 3.1.5.2 E 下第三系3.1.3.7 A「1 下太古界 3.1.6 统的符号3.1.4 系的符号 3.1.6.1 Qh 全新统QP3上更新统3.162 Qp 更新统QP2 中更新统3.1.6.21 D3 上泥盆统或泥盆系上统QP1 下更新统 3.1.6.22 D2 中泥盆统或泥盆系中统N2 上新统 3.1.6.23 D1 下泥盆统或泥盆系下统3.163 上第三系N1 中新统 3.1.6.24 S3 上志留统或志留系上统3.1.6.5 E3 渐新统 3.1.6.25 S2 中志留统或志留系中统3.1.6.6 E2 始新统、下第三系 3.1.6.26 S1 下志留统或志留系下统3.167 E1 古新统 3.1.6.27 。
×××地质图说明书目录绪论……………………………概述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岩浆岩第四章…………………………….变质岩第五章…………………………….构造第六章…………………………….矿产资源第七章…………………………….地质灾害第八章……………………………..构造发展史第九章……………………………..结束语绪论本工作地区为低山丘陵地段,主要河流有希力特河,敖尼尔河等,河流总体由西向东流动,第四纪河流冲积物沿河谷分布,形成该地区相对肥沃的土地,易于耕种。
本区的地质研究主要从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方面进行,通过野外10条地质路线116个地质点的观察描述,完成了地质调查图件的编制工作。
主要工作量:完成地质编图100km2;绘制1:25000地质剖面1条(位置见地质图);完成地层柱状图1份;相关图例1套。
下面对该地区的地质内容分九章加以介绍。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在本区出露有岩浆岩,火山岩,变质岩以及奥陶系,侏罗系和第四系的地层。
主要地层单元包括:奥陶系上统裸河组,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更新系上统大黑沟组以及全新统的现代河流冲洪积物。
缺失泥盆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
各时代地层厚度差别较大,该区内主要以侏罗系火山岩地层为最厚,厚度约1700m。
其次为奥陶系的变质砂岩以及变质程度较低的板岩,厚度约为1000m,本区奥陶系和侏罗系出露面积最大。
本地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海西期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北部,岩体的展布与NE向断裂大致平行。
除侵入岩之外在本区大范围分布侏罗系的火山岩,岩性主要有玄武质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含角砾凝灰岩、岩屑角砾岩、流纹岩、晶屑凝灰岩等。
本地区的构造发育,主要为断裂构造,包括逆冲推覆构造,走滑断层,张性断裂等。
在本地区变质岩的出露也相对广泛,主要由奥陶系裸河组的变质细砂岩与泥质粉砂质板岩组成。
相对于本区的矿产资源,几乎无矿化信息,无法研究其成矿可能性。
由于本地区的地层相对厚度及硬度的特性,其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非常是小,但是断层的广泛分布以及火山口使得地震及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下面将对上述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根据上述的地质概况进行了构造发展史的讨论。
第二章地层本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奥陶系上统裸河组,侏罗系中、上统塔木兰沟组、满克头鄂博组,上新统大黑沟组以及全新统的现代河流冲洪积物。
缺失泥盆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
各时代地层厚度差别较大,该区内主要以侏罗系火山岩地层为最厚,厚度约3000m。
其次为奥陶系的变质砂岩以及变质程度较低的板岩,厚度约为1000m,但奥陶系为本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地层,在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出露。
第一节奥陶系本区内出露的奥陶系为上统的裸河组,分为上、下两段,该组地层的厚度约为1000m 语在本区中部地区出露范围比较广,该组的岩性为变质砂岩、板岩,区域上与下伏地层Pt3Hgn 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一、裸河组下段(O3lh1)该段地层出露的本区的中部,出露面积较大,厚度为659.1m,该段的岩性主要为变质细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与细粉砂岩。
原岩为一套滨海相碎屑沉积建造。
变质细砂岩:风化面黄褐色、灰白色,新鲜面灰色,变余碎屑结构。
难以用肉眼区分矿物,粒度小于0.2mm,里面夹杂有粗砂粒,为暗黑色小斑点,含量小于5%。
局部露头可见变质细砂岩中夹有少量板岩,两者均发育劈理,板岩中劈理更为密集。
石英砂岩:呈灰白色,石英含量大于95%,石英磨圆高,分选好,几乎没有杂基,为硅质胶结。
长石石英砂岩:风化面为浅红色,新鲜面为灰白色,碎屑结构,块状构造,碎屑主要为石英、长石,石英碎屑磨圆高、分选好,含量约75%,长石圆度较差,分选一般,含量约20%,粒径在0.125-0.5mm。
平行层理发育。
粉砂岩:层理发育。
风化面浅灰色,新鲜面灰黑色,板状构造,板劈理较发育。
二、裸河组上段(O3lh2)该段地层出露在本区的中南部和东北部,厚度为350.2m,该段地层主要为变质程度比较低的板岩,包括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
原岩为浅海泥岩建造。
泥质板岩:风化面浅褐、浅灰色,新鲜面灰色、灰黑色,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
见少量绢云母、黑云母细小鳞片,杂乱分布,偶见细小石英砂屑。
发育板劈理。
粉砂质板岩:风化面黑色,新鲜面灰黑色,变余泥质粉砂状结构,板状构造。
板劈理发育,少数板岩中发生硅化现象,板岩中有石英脉侵入。
发育板劈理。
第二节侏罗系本区内出露的侏罗系为中侏罗统的塔木兰沟组和上侏罗统的满克头鄂博组,厚度分别为1188.4m、561.2m,主要分布在本区的北西和南东的部分地区,该套地层主要由玄武质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含角砾凝灰岩、岩屑角砾岩、流纹岩、晶屑凝灰岩等组成。
与下伏地层奥陶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一、塔木兰沟组J2tm该组主要分布在本区东南部,出露面积较大,西北部有少量出露。
该组地层主要为火山岩,岩性为玄武质安山岩、火山角砾岩。
玄武质安山岩:风化面紫灰色,新鲜面深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交织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
安山质角砾岩:灰褐色安山质角砾岩,角砾熔岩结构,基质微晶-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
角砾成分主要为安山岩与安山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风化面褐黑色,新鲜面黄褐色,角砾结构,块状构造,角砾成分主要为流纹岩和凝灰岩,呈次棱角状,分选差。
二、满克头鄂博组J3m该组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出露面积小,该组地层主要为火山岩,岩性为浅褐色流纹质岩屑角砾岩、浅褐色含角砾凝灰岩、含角砾晶屑凝灰岩。
流纹质岩屑角砾岩:新鲜面灰黑色,角砾结构,块状构造。
角砾成分为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粗安岩,花岗岩,次棱角状。
含角砾凝灰岩:鲜面灰色,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结构,层理发育。
含角砾晶屑凝灰岩:风化面黄褐色,角砾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角砾为流纹岩与凝灰岩角砾。
第三节第四系本区出露的第四系地层为上更新统大黑沟组褐色橄榄玄武岩以及全新统的现代河流冲洪积物,上更新统主要分布在本区,全新统主要沿河流两岸沉积分布。
一、上更新统大黑沟组Qp3d该组主要分布在本区中南部河谷的北侧。
岩性主要为褐色橄榄玄武岩、火山集块岩。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褐色橄榄玄武岩:新鲜面灰色,斑状结构,气孔杏仁状构造,斑晶为橄榄石,岩石为溢流相,潜火山相。
火山集块岩:集块熔岩结构,块状构造。
集块成分复杂,主要为流纹岩、凝灰岩、次圆-圆状,岩石为火山爆溢相,近火口相。
二、全新统现代河床冲洪积物Qh pal该时代沉积物为现代河床冲洪积物,主要沿河流的两岸分布,沉积物主要由砾石、粘亚粘土、沙土、砂砾石等松散物组成。
第三章岩浆岩本地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海西期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本区的西部、西北部地区。
岩体的分布走向与北东向断裂走向大致平行。
除侵入岩之外在本区大范围分布侏罗系的火山岩,岩性主要为主要有玄武质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含角砾凝灰岩、岩屑角砾岩、流纹岩、晶屑凝灰岩。
第一节侵入岩本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海西期的中细粒钾长花岗岩(γ1P1),主要位于本区的西部、西北部地区。
中细粒钾长花岗岩(γ1P1)该时期的中细粒花岗岩主要位于本区的西部以及西北部地区,出露面积约为8km2。
西部的岩体呈北东向分布,岩体侵入到裸河组地层中;西北部见有侏罗纪塔木兰沟组沉积接触覆盖于岩体之上。
细粒花岗岩的特征为细粒半自形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份有钾长石50%,石英40%,暗色矿物约有10%左右,主要以黑云母为主。
第二节火山岩本区内的火山岩主要有玄武质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含角砾凝灰岩、岩屑角砾岩、纹岩、晶屑凝灰岩。
一、玄武质安山岩:风化面紫灰色,新鲜面深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交织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
二、安山质角砾岩:灰褐色安山质角砾岩,角砾熔岩结构,基质微晶-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
角砾成分主要为安山岩与安山质凝灰岩三、火山角砾岩:风化面褐黑色,新鲜面黄褐色,角砾结构,块状构造,角砾成分主要为流纹岩和凝灰岩,呈次棱角状,分选差。
四、流纹质岩屑角砾岩:新鲜面灰黑色,角砾结构,块状构造。
角砾成分为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粗安岩,花岗岩,次棱角状。
五、含角砾凝灰岩:鲜面灰色,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六、含角砾晶屑凝灰岩:风化面黄褐色,角砾晶屑凝灰结构,层理构造,角砾为流纹岩与凝灰岩角砾。
七、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风化面浅黄色,新鲜面深灰黑色,含角砾凝灰结构,熔结碎屑结构,塑变岩屑呈透镜体、焰舌状,假流纹构造。
角砾成分:流纹岩、英安岩、粗安岩、凝灰岩,棱角—次棱角状。
八、流纹岩:风化面黄褐色,新鲜面浅黄色,斑状结构,弱流纹构造。
斑晶为:长石,灰白色,自形—半自形,柱状。
第四章变质岩在本地区变质岩的出露相对广泛,主要奥陶系裸河组的变质细砂岩与泥质粉砂质板岩。
其中变质杂岩片麻理与板岩霹雳的方向与本区构造线方向即断裂延展方向一致。
第一节奥陶系裸河组浅变质岩系一裸河组下段变质细砂岩:风化面黄褐色、灰白色,新鲜面灰色,变余碎屑结构。
难以用肉眼区分矿物,粒度小于0.2mm,里面夹杂有粗砂粒,为暗黑色小斑点,含量小于5%。
局部露头可见变质细砂岩中夹有少量板岩,两者均发育劈理,板岩中劈理更为密集。
发育板劈理二裸河组上段该段地层出露在本区的中南部,出露面积约为相对较小,厚度为350.2m,该段地层主要为变质程度比较低的板岩,包括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
泥质板岩:风化面浅褐色、浅灰色,新鲜面灰色、灰黑色,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
见少量绢云母、黑云母细小鳞片,杂乱分布,偶见细小石英砂屑。
发育板劈理。
粉砂质板岩:风化面黑色,新鲜面灰黑色,变余泥质粉砂状结构,板状构造。
板劈理发育,少数板岩中发生硅化现象,板岩中有石英脉侵入。
发育板劈理,灰黑色粉砂质板岩夹石英岩,石英岩的厚度约在6米左右。
第五章地质构造本地区的地质构造,主要由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组成。
褶皱构造表现为规模较大线性褶皱,其轴迹呈北东方向展布,与区域主体构造线方向一致,轴面南东方向倾斜,枢纽向南西或北东向倾伏。
断裂构造包括NE向逆冲推覆构造,NE向走滑断层和NW向张性断层等。
第一节褶皱构造本区褶皱主要由奥陶系裸河组上、下段组成形成轴迹北东向延伸的宽缓的背斜和向斜构造。
中部的中细粒钾长花岗岩及其北东延长线方向为背斜核部,地层由裸河组下段组成,花岗岩侵入到该背斜的核部。
背斜的两翼分别形成两个向斜构造,核部由裸河组上段组成其延伸方向与背斜一致。
第二节断裂构造一、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构造分布在图幅的东南部地区,延伸近20km。
根据路线点的描述信息,裸河组板岩逆冲推覆于塔木兰沟组安山岩之上。
推覆体前锋呈弧形展布,弧顶指向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