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7
045 采区1. 采区概况1.1. 位置及范围045 采区为K24、K25、K26、K27 煤层联合布置采区,根据设计部门的要求,采区位于0水平主斜井南部,北以8 号勘探线向南170 米为界,紧靠043采区;南以5号勘探线向北300 米为界;上界分别以+310 米(一煤矿下界)、282米(二马门煤矿下界)标高为界;下以±0 米标高为界。
采区走向长1280米,倾向投影(平面图)长620 米,倾向为970〜125°, —般为110°,倾角20°〜35°, —般26°。
面积875640 米2。
本采区地表位于骡子正沟南部,属于华蓥山背斜东翼,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简单。
可采煤层为K24、K25、K26、K27 四层,均属于特低硫、特低磷、低至中灰的1/3JM 优质炼焦煤。
1.2. 邻区情况°45 采区相邻的有正在形成的°43 采区,该采区只开采K24、K25 煤层。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结合位于°43 采区上部的一煤矿的情况看,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上部呈分叉状态,中下分层夹矸在°.85 米〜 2.6 米之间,平均 1.91 米,其下分层煤厚为°.25〜°.52 米,平均°.42 米。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下部分叉不明显,上下分层夹矸在 2 米以上,平均2.19米。
其下分层煤厚°.5°米〜°.64米,平均°.57米,倾向1°2°, 倾角23°。
K25煤层煤厚°.38米〜°.59米,平均°..45米,倾向1°1°, 倾角24°。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看, K24、K25 煤层在°43采区内的顶底板岩性都较稳定。
只是在该采区中部存在古河流冲刷,形成一条薄化带。
贵州省水城县**乡**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项目单位:贵州省水城县**乡**煤矿编制单位:******提交时间:二O一0年八月贵州省水城县**乡**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项目规模:15万t/a设计:审核:项目负责人:项目单位:贵州省水城县**乡**煤矿编制单位:******提交时间:二O一0年八月目录0 前言 (1)0.1 项目来源 (1)0.2 编图的目的和意义 (1)0.3 编制依据 (2)0.4研究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矿井概况 (6)1.1 交通位置、隶属关系及井田范围 (6)1.2 井型、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 (8)1.3 瓦斯 (9)1.4 煤层 (9)1.5 煤质特征 (11)1.6 岩浆岩 (13)1.7 水文地质特征 (13)2地质构造及控制特征研究 (18)2.1 矿区地质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 (18)2.2 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特征 (20)2.3 构造煤发育及分布特征 (21)2.4 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 (24)3.1 断层、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26)3.2 顶、底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27)3.3 岩浆岩分布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28)3.4 煤层埋深及上覆基岩厚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28)3.5 岩溶陷落柱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30)3.6 瓦斯含量分布及预测研究 (31)4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36)4.1 矿井瓦斯涌出资料统计及分析 (36)4.2 矿井瓦斯抽采资料统计及分析 (36)4.3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36)5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44)5.1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参数测定及统计 (44)5.2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影响因素分析 (44)5.3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46)6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50)6.1 资源量计算方法 (50)6.2 资源量计算及参数的确定 (53)6.3资源量计算结果及评价 (55)7.1 编图资料 (59)7.2 编图内容和表示方法 (61)8 结论和建议 (64)0 前言0.1 项目来源《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突出矿井必须及时编制矿井瓦斯地质图”。
开拓地质说明编制要求(试行)一、开拓、准备巷道均要编制开拓地质说明书开拓地质说明书格式以预想地质平、剖面图(1:1000)、柱状图(1:200或1:500)为主,并在图纸合适位置标注文字说明,图纸右下角附开拓地质说明书及附图审核会签图签。
二、文字部分要求1、巷道位置及四邻关系叙述巷道所在采区、开口位置、设计坡度、长度等;叙述巷道对应地面位置及盖山厚度、四邻及上下井巷工程(或采空区、实体)的位置、间距、生产施工情况。
2、地质情况叙述巷道开口层位、预计穿过的主要煤岩层和标志层,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要叙述预计揭煤位置;叙述巷道预计揭露的断层(位置、产状、性质、破碎带、含水性等)、陷落柱(位置、胶结情况、含水性等)、褶曲(位置、伴生节理、倾角变化等)等情况;分析构造、软煤岩层对顶帮管理、支护、煤与瓦斯突出等安全生产方面的影响情况。
3、水文地质情况叙述对巷道施工有影响的含水层的位置(揭露位置)、间距、厚度、富水性;老空区的位置、间距、积水量、积水高度、水位、与采空区贯通位置等;带压区域叙述巷道标高、奥灰水位、承压大小、隔水层厚度、突水系数等,对构造导水情况进行类比分析;盖山厚度较薄时叙述风氧化带深度、地表水可能影响情况等;预计巷道施工过程中的涌水形式、正常和最大涌水量,分析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情况。
4、其他隐蔽致灾因素情况叙述巷道穿过主要层位的物理力学性质;预计巷道揭煤前后瓦斯地质情况,瓦斯及高瓦斯矿井叙述瓦斯涌出量、自燃情况及爆炸性指数,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另外要预计瓦斯压力等防突指标参数;叙述周边老空区压力、采掘动压对工程施工的影响情况;分析工程穿过(相邻)的煤田孔、水文孔、井下瓦斯抽采孔时导水、导气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情况等。
5、避水灾路线6、措施及建议针对2—4项中对安全生产有影响的因素提出顶板管理、排水、涌水观测、防治水隐患排查、超前探测、探放水、过交叉巷道等方面的防范措施和建议。
三、图纸部分要求1、开拓地质说明书附图包括:预想地质平面图、预想地质剖面图、综合柱状图;2、预想地质平面图和剖面图比例尺相同,设计巷道两侧50-100米范围内采掘工程平面图的内容均需填绘完整、准确;3、预想地质剖面图每隔100米左右加绘巷道顶底板岩性小柱状,每隔10或20米加强绘巷道里程位置,巷道内充填穿过的主要层位及标志层;一组开拓、准备巷道不在同一层位时,所有巷道均需绘制预想地质剖面图;一组巷道基本在同一层位(标高)时,绘制先施工巷道(或中间巷道)的预想地质剖面图;4、局部巷道地质条件复杂时,要绘制1:200局部预想地质剖面图;5、综合柱状图(1:200或1:500)范围包括巷道揭露层位及其以上4倍巷高、以下2倍巷高,要标注层厚和主要岩性物征;6、立井开拓地质说明书以预想地质柱状图(1:200或1:500)为主;7、开拓巷道设计中相关的联络巷、溜煤眼、通风立眼等附助工程的地质水文情况均要纳入主要巷道的开拓地质说明书,均需编制联络巷预想地质平、剖面图,立眼预想地质柱状图;8、工作面盖山薄、受地表水和风氧化带影响时,要绘制井上下对照图(1:2000或1:5000);9、各种图纸的内容、符号、注记等要求与《煤矿地质测量图例》及其补充规定等规范一致。
平煤天安五矿瓦斯地质图说明书二00七年十二月平煤天安五矿瓦斯地质图说明书参加人员:安全部:卫修君王安民钱峰杜跃祥五矿:郭建伟王应德李丰军刘建喜姚冬青刘庆峰邓国民刘国荣目录前言 (4)(1)课题来源 (4)(2)研究内容 (6)(3)完成情况 (8)1、矿井概况 (9)1.1交通位置及隶属关系 (9)1.2井型、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 (11)1.3瓦斯 (12)1.4煤层 (13)1.5煤质特征 (16)1.6岩浆岩 (18)1.7水文地质特征 (18)2、地质构造及控制特征研究 (32)2.1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特征 (32)2.2构造煤发育及分布特征 (40)3、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43)3.1断层、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43)3.2顶、底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45)3.3煤层埋深及上覆基岩厚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46)3.4瓦斯含量分布及预测研究 (47)4、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48)4.1矿井瓦斯涌出资料统计及分析 (48)4.2矿井瓦斯抽采资料统计及分析 (56)4.3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57)5、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59)5.1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参数测定及统计 (59)5.2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影响因素分析 (62)5.3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65)6、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 (67)6.1编图资料 (67)6.2编图内容和表示方法 (67)7、结论和建议 (69)7.1结论 (69)7.2建议 (69)附表1:煤样化验数据表 (72)附表2:己16-17煤层突出情况统计表 (78)前言一、课题来源《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八十一条,突出矿井必须及时编制矿井瓦斯地质图。
矿井、采区、采掘工作面瓦斯地质图可以高度集中瓦斯地质信息,展示瓦斯地质规律和瓦斯预测、治理的研究成果。
是直接指导煤矿瓦斯治理的最基础的图件和前沿技术。
无论是高瓦斯矿井、突出矿井还是低瓦斯矿井,无论是瓦斯灾害防治,还是瓦斯资源开发利用,都需要编制各级瓦斯地质图。
矿建地质说明书编制标准建井施工前,地质人员应按井筒、井底车场、峒室、大巷等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根据井田精查地质报告、井筒检查孔及补充勘查等相关资料,编制出建井(或基建工程) 地质说明书,作为建井设计、施工部门选择施工方案、编制井筒、井底车场等施工设计及作业规程,指导井巷施工得地质依据。
说明书得重点就是反映施工区段得地质构造、岩(土)层组合特征、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特征、煤系、煤层赋存情况与影响施工得其她地质因素等。
说明书由文字与附图两部分组成。
一、文字1、施工位置简述施工地点、工程编号、井筒开拓位置、方向、起止点及其标高与井底车场等开拓工程得具体规定。
2、地质情况阐明施工区段得地质、水文地质情况。
(1)井筒穿过得主要岩(土)层得厚度、岩性、物理力学性质;(2)裂隙发育情况;(3) 基岩风化带特征;(4) 可采煤层得层位、厚度、结构及其顶底板岩性、煤层得层间距、井筒及井底附近得断层、裂隙、破碎带及褶曲情况;(5) 井筒穿过得含水层,预计涌水量、水位、水温、水质及地表水体得联系;(6) 供水水源、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她影响施工得地质因素(瓦斯、地热、地压及火成岩侵入体)等。
3、注意事项与建议根据施工区段得地质情况与施工要求,指出设计、施工中应注意得事项,对防治水方面提出建议。
二、图件1、工程位置平面图,1:500或1:1000。
2、井田地层综合柱状图,1:500或1:1000。
3、立井井筒预想柱状图,1:200或1:500。
4、斜井预想地质剖面图,1:200或1:500。
5、主要大巷、峒室预想地质剖面图,1:200 或1:500。
6、切过井筒得水文地质平面图,1:500或1:2000。
7、井底车场范围预想水平切面图,1:500 或1:1000。
开拓区域(或水平延伸)地质说明书编制标准开拓区域或新水平延伸设计前,按设计、施工要求,根据井田地质勘察、建井、生产勘察与相邻已开拓区、上部水平得地质资料, 编制出开拓区域(或水平延伸)地质说明书,作为矿井开拓设计、施工得地质依据。
×××地质图说明书目录绪论……………………………概述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岩浆岩第四章…………………………….变质岩第五章…………………………….构造第六章…………………………….矿产资源第七章…………………………….地质灾害第八章……………………………..构造发展史第九章……………………………..结束语绪论本工作地区为低山丘陵地段,主要河流有希力特河,敖尼尔河等,河流总体由西向东流动,第四纪河流冲积物沿河谷分布,形成该地区相对肥沃的土地,易于耕种。
本区的地质研究主要从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方面进行,通过野外10条地质路线116个地质点的观察描述,完成了地质调查图件的编制工作。
主要工作量:完成地质编图100km2;绘制1:25000地质剖面1条(位置见地质图);完成地层柱状图1份;相关图例1套。
下面对该地区的地质内容分九章加以介绍。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在本区出露有岩浆岩,火山岩,变质岩以及奥陶系,侏罗系和第四系的地层。
主要地层单元包括:奥陶系上统裸河组,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更新系上统大黑沟组以及全新统的现代河流冲洪积物。
缺失泥盆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
各时代地层厚度差别较大,该区内主要以侏罗系火山岩地层为最厚,厚度约1700m。
其次为奥陶系的变质砂岩以及变质程度较低的板岩,厚度约为1000m,本区奥陶系和侏罗系出露面积最大。
本地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海西期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北部,岩体的展布与NE向断裂大致平行。
除侵入岩之外在本区大范围分布侏罗系的火山岩,岩性主要有玄武质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含角砾凝灰岩、岩屑角砾岩、流纹岩、晶屑凝灰岩等。
本地区的构造发育,主要为断裂构造,包括逆冲推覆构造,走滑断层,张性断裂等。
在本地区变质岩的出露也相对广泛,主要由奥陶系裸河组的变质细砂岩与泥质粉砂质板岩组成。
矿井瓦斯地质图说明书前言《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八十一条,无论是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还是低瓦斯矿井;无论是瓦斯灾害防治,还是瓦斯资源开发利用,都需要编制煤矿三级瓦斯地质图。
为此依据2007年,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方法》行业标准,即中煤协会科技[2007]54号文件,现特编制本矿井瓦斯地质图。
一、矿井概况1.1 矿井交通位置、范围、自然地理概况1.1.1 矿井交通位置:兴元矿业有限公司(原名:元氏矿)隶属于冀中能源井矿集团,公司位于河北省元氏县境内,矿井工业广场坐落于马村乡太平庄村北侧。
京广铁路及京广公路由矿井东侧呈南北向通过,往东约4公里有京深高速公路。
矿井北距窦妪镇火车站约6Km,距石家庄约23Km,南距元氏火车站约8 Km。
矿井内地形平坦,乡间公路纵横,交通十分方便。
(见图1-1)1.1.2 矿井范围:兴元矿业有限公司井田范围南北长7.5Km,东西长1.72Km,面积13Km2。
矿井分院家村区(南翼采区)和马村区(北翼采区)两部分。
院家村区近似一个等边三角形,面积7.5 Km2,正在回采2#煤。
马村区以马村中心呈一长方形,面积5.5 Km2,当时不开采。
1.1.3自然地理概况:区内地形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地面高程+61- +71.0m,地形坡度 2.7‰。
井田内南北分别有潴龙河(上游建有蟠龙湖)、北沙河(上游建有“长村”水库),均为季节性河流,丰水期暴雨后河水猛涨,造成短期急流。
1.2矿井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1.2.1 矿井开拓方式:矿井采用一对竖井开拓,主井井筒直径5m,井深625m,副井直径6m,井深590.6m,主井标高+62.5m,主、副石门大巷贯穿各煤层,分别开采南北两翼采区。
1.2.2 水平划分:矿井划分为两个水平开采,第一水平定为-500m,第二水平定为-650m。
1.2.3 采区划分:由于矿井地质条件复杂,南北两翼各采区均以断层为边界进行划分。
×××地质图说明书目录绪论……………………………概述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岩浆岩第四章…………………………….变质岩第五章…………………………….构造第六章…………………………….矿产资源第七章…………………………….地质灾害第八章……………………………..构造发展史第九章……………………………..结束语绪论为了得到该区比较详细的信息,所以,本区的地质研究主要从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方面进行,通过野外的12条地质路线95个地质观察点观察描述,完成了地质调查图件的编制工作。
主要工作量:完成地质编图100km2;绘制1:25000地质剖面1条(位置见地质图);完成地层柱状图1份;相关图例1套。
下面对该地区的地质内容分九章加以介绍。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本区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青白口系白音宝拉格组,呼吉尔图组;中下奥陶统五道湾组,下二叠统三面井组,额力图组,新近系上新统通古尔组,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
缺失了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的地层。
各时代地层厚度差别较大, 该区内主要以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火变质石英砂岩,变质砂岩地层为最厚,厚度约3280m,但同时以新近系上新统通古尔组地层出露面积最为广泛。
本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主要出露在图区的南东部和北中部且分布的面积比较广泛,面积约为12km2,花岗闪长岩主要分布在图区的中上部,分布面积较大,除侵入岩以外还大量出露火山岩,变质岩,沉积岩,其岩性主要为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变质砂岩,变质石英砂岩,大理岩化灰岩,红褐色粘土岩。
本区的构造发育一般,主要包括断裂构造包括断层,逆冲推覆构造。
相对于本区的矿产资源,几乎无矿化信息,无法研究其成矿可能性。
下面将对上述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根据上述的地质概况进行了构造发展史的讨论。
第二章地层本区出露的主要地层有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音宝拉格组,呼吉尔图组;中下奥陶统五道湾组,下二叠统三面井组,额力图组,新近系上新统通古尔组,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
缺失了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的地层。
各时代地层厚度差别较大, 该区内主要以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火山岩地层为最厚,厚度约3280m,但同时以新近系上新统通古尔组地层出露面积最为广泛。
第一节青白口系本区出露的青白口系地层为白音宝拉格组,呼吉尔图组地层,其厚度分别为1865m,1415m,岩性主要为变质细砂岩,变质石英砂岩。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一.白音宝拉格组(Qbbyj)该地层主要分布在图区的西南部,出露面积小,厚度为1865m,其岩性为灰白色粗粒变质石英砂岩,风画面灰褐色,新鲜面浅灰白色,粗粒变晶结构,变余层理构造。
二.呼吉尔图组(Qb by)该段地层主要出露在图区的东部,分布面积很小,厚度为1415m,其岩性为变质砂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黑色,变余细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屑颗粒主要为石英,局部为变余粉砂结构,层理构造,硅质胶结,胶结物变质后形成微粒石英。
第二节奥陶系本区出露为中下奥陶统五道湾组地层,其厚度为360m,其岩性为中厚层大理化细晶灰岩,中层大理岩化中晶灰岩,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五道湾组(O1-2w)该地层主要出露在中下部,分布面积较广,厚度为360米,其岩性为大理岩化细-中晶灰岩,风化面为灰白色,新鲜面为青灰色,细晶结构,中-厚层构造,岩石表面钙化发育,可见刀砍纹,岩石局部裂缝发育,裂缝中有方解石脉穿入,局部灰岩中可见硅质条带和硅质结构。
第三节二叠系本区出露下二叠统地层为三面井组,额力图组地层,其厚度分别为845m,460m,其岩性分别为变质石英砂岩,流纹质角砾凝灰岩,与下伏地层为构造接触。
一.三面井组(P1s)该地层出露在图区下部,分布面积较大,厚度为845米,其岩性为灰绿色变质石英砂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绿色,变余砂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长石和石英,填隙物主要为泥质,经变质作用形成隐晶质矿物。
二.额力图组(P1e)该地层出露在图区东北部,分布面积很小,厚度为460m,其岩性为流纹质角砾凝灰岩,风化面灰白-浅灰色,新鲜面深灰色,火山碎屑结构,碎屑以1-5mm的石英,长石为主,呈棱状,碎裂状,含量为50%,其余为细小的火山尘,块状构造。
第四节新近系本区出露的上新统地层为通古尔组,其厚度为32m,其岩性为红褐色,紫红色粘土,局部区域含砾石,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通古尔组(N1t)该地层出露在图区的整个中上部,出露面积很广泛,厚度为32m,其岩性为红褐色粘土,局部区域含砾石,砾石含量<5%,主要成为石英,闪长岩,砾石大小约为8-30mm,砾石主要成分为灰岩,板岩,硅质岩。
第五节第四系本区出露上更新统地层,其厚度为5m,其岩性为砂砾石,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上更新统( Qp3al )该地层出露在图区的西部,分布面积较小,其厚度为5m,岩性为砂砾石,砾石大小为1-2mm之间,固结程度差,主要成分为石英。
第三章岩浆岩本地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主要分布在本区的南东部。
除侵入岩之外在本区大范围分布火山岩,岩性主要为流纹质角砾凝灰岩。
第一节侵入岩本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早二叠世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γδP1),早二叠世灰色细粒闪长岩(δP1),晚二叠世浅肉红色细粒花岗岩(γ2P2),晚二叠世的肉红色花岗岩(γ3P2)一.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γδP1)该时期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分布在图区中部,面积约为2km2,其风化面为灰黄色,新鲜面为灰白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角闪石,黑云母和长石。
石英:他形粒状粒度1-3mm,含量25%,长石:粒径2mm左右,含量约为55%,角闪石:自形,黑色,粒径2mm左右,含量约10%,黑云母约10%,局部见少量细粒闪长岩包体,小者1cm,大者30cm。
二.灰色细粒闪长岩(δP1)该时期的闪长岩分布在图区的中上部,面积约为1.5km2,其风化面为灰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由黑云母(5-10%),角闪石(25-30%),斜长石(65-70%)组成。
三.浅肉红色细粒花岗岩(γ2P2)。
该时期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图区的右下角,面积约为2km2,其风化面颜色为浅黄褐色,新鲜面为浅肉红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30%),斜长石(30-35%),正长石(35-40%),粒径2-3mm,暗色矿物较少,为细小黑云母,局部可含斑晶,斑晶主要为石英,含量约10%,基质为花岗结构。
四.肉红色花岗岩(γ3P2)该时期的花岗岩分布在东南部,面积约为3km2,其风化面为浅肉红色,新鲜面肉红色,中粒-中粗粒半自形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25-30%,正长石40-45%,斜长石25-30%,黑云母不足3%。
第二节火山岩本区的火山岩主要为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其风化面灰白-浅灰色,新鲜面深灰色,火山碎屑结构,碎屑以1-5mm的石英,长石为主,呈棱状,碎裂状,含量为50%,其余为细小的火山尘,块状构造。
第四章变质岩本区出露的变质岩分布较广,分布在东南部,主要为变质砂岩,大理岩化细-中晶灰岩,变质石英砂岩。
第一节变质砂岩变质砂岩段:变质砂岩,风画面灰色,新鲜面灰黑色,变余细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屑颗粒主要为石英,局部为变余粉砂结构,变余层理构造,硅质胶结,胶结物变质后形成微粒石英。
第二节大理岩化细-中晶灰岩大理岩化细-中晶灰岩段:大理岩化细-中晶灰岩,风化面为灰白色,新鲜面为青灰色,细晶结构,中-厚层构造,岩石表面钙化发育,可见刀砍纹,岩石局部裂缝发育,裂缝中有方解石脉穿入,局部灰岩中可见硅质条带和硅质结构。
第三节变质石英砂岩变质石英砂岩段:变质石英砂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绿色,变余砂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长石和石英,填隙物主要为泥质,经变质作用形成隐晶质矿物。
第五章构造本地区的地质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主要为断层构造,在本区断层发育有五条,主要集中在图区的南部,且规模较小,延伸不长,有三处逆断层,一处推测逆断层,一处性质不明的断层。
本区发育的断裂构造主要为断层,主要分布在图区的南部,一共五条断层,五条断层的走向均为北东-南西走向,从上到下依次为一至五条断层,第一条为推测逆断层,延伸不长,灰岩推覆至变质砂岩之上,第二条实测逆断层,延伸不长,灰岩推覆至变质砂岩之上,第三条实测逆断层,延伸不长,灰岩推覆至变质砂岩之上,第四条为实测逆断层,延伸不长,灰岩推覆至变质砂岩之上,第五条性质不明断层,二盘的岩性为灰岩,变质砂岩。
第六章矿产资源根据所给的资料以及地质路线的描述未涉及矿产资源的描述,所以未能得出是否存在矿产资源。
第七章地质灾害根据地质路线的地质点的描述,其中未涉及到相应的地质灾害的描述,所以未能推断出相应的地质灾害。
第八章构造发展史结合所给资料分析以及区域背景资料得出本区出露最早的地层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音宝拉格组地层,岩性为粗粒石英砂岩,是该区的古老结晶基底,其后继续接受沉积形成青白口系呼吉尔图组地层,过后该地区由于地壳运动,地层抬升然后抬升至地表遭受剥蚀,最终导致缺失了寒武系,然后构造运动不再那么频繁,沉积形成了中下奥陶统五道湾组地层,中下奥陶统五道湾组地层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过后由于地壳运动,地层抬升至地表遭受剥蚀,使得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过后继续接受沉积形成下二叠统三面井组,额力图组地层,其中下二叠统三面井组,额力图组地层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在下二叠世的时候花岗岩岩体,花岗闪长岩岩体侵入周围的额力图组地层,后被通古尔组地层覆盖,形成与围岩的不整合接触。
再由于下叠统地层的岩性为流纹质凝灰岩,可推断出该时期发生一次火山事件,过后再由于地壳运动,地层抬升然后抬升至地表遭受剥蚀,缺失了上中二叠统,三叠系,白垩系,侏罗系,古近系地层,然后继续接受沉积,形成上新统通古尔组,上更新统新统通古尔组地层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在断层的分析中,由于其岩性,性质基本相同,可以推测断层几乎为同期形成的断层,形成时间在早二叠世之后。
第九章结束语通过对本区地质概况的描述以及构造发展史的研究,对于本区的总体地质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通过对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研究为后期在本地区开展的进一步地质工作提供了原始资料。
本区的地层,出露的地质单元较少,且地质时代跨度较大,岩浆岩的分布比较普遍,说明该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对该地区的改造比较大。
矿产信息证据不足,该区具有进一步详查的必要性。
综合来看,由于确少一定的信息,比如矿产资源,以及地质灾害的资料,所以未能对该地区进行完整,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