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史实中应该使用某人姓名而没有使用之性质认定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7
第四讲精神性人格权一、姓名权(一)姓名与姓名权1、姓名代表血缘与家族的归属个人的代表符号狭义的姓名——本名,需要登记,更改需要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
广义的姓名——本名以及字、号、笔名、艺名、乳名、网名、绰号等等。
被法律保护的姓名并不限于自然人在户籍机关正式登记的姓名,还包括自然人使用的能够用来确定和代表其个人特征的其他名字。
2、姓名权自然人决定、使用和变更其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权利。
(二)姓名权的内容1)姓名决定权(起名权、命名权)自然人决定自己姓名的权利。
2) 姓名使用权(用名权)。
使用自己的姓名以明确自己的身份,以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满足自己的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权利。
姓名权可以做商业上的利用,产生姓名的利用权。
3) 改名权(更名权、姓名变更权)。
按照法律规定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
4)姓名保护权(护名权)。
保护自己的姓名,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
(三)姓名权的法律限制1、自然人在从事重要法律行为时,都负有使用其在户籍上登记的正式姓名的义务。
2、自然人不得基于不正当目的而取与他人相同的名字,以牟取非法利益。
重名者在使用自己的姓名时,应当注意避免侵害同名者的权利,在可能发生姓名识别上的混同时,姓名权人应当将自己的姓名加以标表,使他人能够区别。
3.不得滥用姓名权。
(四)侵害姓名权的民事责任1、侵害姓名权的民事责任构成(1)侵害行为。
※干涉。
※非法使用他人姓名的行为。
包括盗用他人姓名、假冒他人姓名。
盗用,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使用他人姓名实施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假冒,是指冒名顶替,使用他人姓名并冒充该人实施民事行为。
二者区别:☆盗用姓名是未经姓名权人同意而擅自使用,而假冒姓名是专指冒名顶替。
☆盗用姓名只是擅自使用他人姓名,行为人并未直接以受侵害人的身份为一定的行为,假冒姓名则是以姓名权人的身份直接进行活动。
◆案例4-1:L系一著名导演。
某年末,M摄制组拟拍摄电视连续剧《烟雨濛濛》,在 L不知情的情况下,向各有关单位散发“《烟雨濛濛》赞助广告征集书”以征集赞助。
法律行为主体的〃名"与〃实"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法律行为主体的“名”与“实”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使用未特定化的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借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以及冒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
认定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时,应当综合考量相对人的意愿.名义载体的意愿.相对人是否善意以及名义载体是否有重大过错等因素,这四个因素构成法律效果的判定基准体系。
内容提要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使用未特定化的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借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以及冒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
认定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时,应当综合考量相对人的意愿.名义载体的意愿.相对人是否善意以及名义载体是否有重大过错等因素,这四个因素构成法律效果的判定基准体系。
关键词冒用他人名义借用他人名义冒名行为代理法律行为传统法律行为理论的经验基础是:当事人自己实施法律行为或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
就前者而言,法律行为主体的“名”与“实”是直接对应的;就后者而言,借助于代理人的媒介,法律行为主体的“名”与“实”也是同一的,名义载体在民法上就是行为主体,法律行为体现了其自由意志。
然而,在现实生活屮,法律行为主体的“名”与“实”并非都具备同一性。
某些情形屮,名义载体并未授权他人作为其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但该他人却使用其名义实施法律行为,此时,名义上的法律行为主体未必皆可认定为真实的法律行为主体。
对于此类法律行为的效果,司法实务上缺乏清晰.合理的判定基准,裁判结果多有分歧。
因此,需要在学理上对该问题予以深入探究,对其形成一般认识并获取若干基本观点,供司法实务以及立法设计之参考。
一.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类型在实践中,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有诸多表现形态,为了对其形成一般认识需要在理论上将其归结为若干类型。
在类型化之前有必要辨析“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与“以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
姓名权的法律规定姓名权,又称名誉权,是指个人对其姓名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姓名权的法律规定是为了保护个人的姓名免受侵害,维护个人的名誉和尊严。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姓名权的法律规定可能存在差异,下面将介绍中国大陆关于姓名权的法律规定。
中国大陆的姓名权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03条的规定,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姓名权。
公民的姓名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决定使用或者不使用本人姓名的权利;二是反对他人冒用本人姓名的权利。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8条规定了保护姓名权的措施。
该条规定,公民享有决定自己的姓名的权利,不得冒用他人姓名;禁止他人冒用公民的姓名从事活动,诽谤、诬告、侵害他人名誉,损害公民的声誉。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1条的规定,公民有权利请求法院禁止、排除继续侵害自己姓名权的行为,并可以要求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并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如果损害程度较轻,公民也可以要求被告人赔礼道歉。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也规定了对冒名顶替、诽谤他人名誉的法律制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第247条,冒用他人姓名、照片或者冒名顶替他人,或者诽谤他人的名誉,侵犯他人姓名权的,应当依法受到处罚。
总结起来,中国大陆的法律规定了公民的姓名权的保护,包括决定使用或不使用本人姓名的权利,以及反对他人冒用本人姓名的权利。
同时,法律规定了对侵犯他人姓名权的行为进行惩罚的措施,包括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等,以及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冒用他人姓名、照片或者冒名顶替他人,以及诽谤他人的名誉都将面临刑事处罚。
这些法律规定的出台和实施,有力地保护了公民的姓名权,维护了每个人的名誉和尊严。
法治採究2021-4讼仿冒行糸的枸成要件-基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的文本解释胡小红摘要:仿冒行为属于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制的常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本文基于对该条的文本解释,对仿冒行为的构成要件进行解析,认为包括三个方面:他人在先使用的商业标识具有一定影响;擅自对他人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业标识进行一定方式的使用;具有现实的混淆可能性、正向的混淆可能性。
关键词:商业标识仿冒混淆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下称《反法》)第六 条®所规制的是“仿冒行为”还是“市场混淆行为”,抑或是“仿冒混淆行为”,尚存在不同观点。
最高人民法 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自2007年10月通过至2020 年12月的修改决定一直在“不正当竞争纠纷”下设置 “仿冒纠纷”案由。
笔者认为,我国《反法》第六条第一、二、三款所规定的行为是明文列举的仿冒行为,而该 条第四款所规定的“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 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则包含了其他 仿冒行为。
至于仿冒行为之外的混淆行为如何构成不 正当竞争行为,本文暂不涉及。
英美法系国家称仿冒 为“passingoff”,美国称为“palming off'1980 年,Diplock 法官在Advocaat—案中确立了 passing off的五要件,随后这五要件被简化为三要件:原告享有声誉、被告 进行虚假表示、原告受到了损害或有损害之虞。
@本文基于对我国《反法》第六条的文本解释,论述该法中 仿冒行为的构成要件。
_、他人在先使用的商业标识具有一定影响(一)仿冒行为侵害的对象是他人的商业标识仿冒行为的后果是由商业标识引起的,因此,首先应当存在受保护的他人的商业标识。
商业标识是指 能够识别不同来源的商品或服务,或者能够识别商品 或服务具体来源等的标识。
由此可以将商业标识分为 两大类:识别不同来源的商品或服务的商业标识,如商标、商品名称、包装、装潢、商业外观等;识别商品或 服务具体来源的商业标识,如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 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等。
侵害姓名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具体情形⼜有哪些我们每个⼈都有属于⾃⼰的名字,也就有了⾃⼰的姓名权,在法律上可以得到相关的保护。
对于侵犯姓名权的时候需要维护⾃⼰的合法权益,那么怎么才能构成侵犯姓名权呢?下⾯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侵害姓名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具体情形⼜有哪些侵害姓名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1、侵害⾏为根据《民法典》规定,侵害姓名权的⾏为⼀般由作为的⽅式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为就是⼲涉、盗⽤和假冒他⼈的姓名。
包括:(1)⼲涉他⼈决定、使⽤和变更⾃⼰的姓名。
(2)盗⽤他⼈姓名:未经权利主体的同意或授权,擅⾃以权利主体的名义进⾏民事活动或从事不利于权利主体、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为即是盗⽤他⼈姓名的⾏为。
(3)假冒姓名:假冒他⼈姓名是冒名顶替、冒充他⼈姓名进⾏活动。
2、⾏为⼈的过错侵害姓名权的⾏为,应以⾏为⼈主观上的故意为要件。
⾏为⼈故意的情况下,其⾏为构成侵害他⼈姓名权,如果⾏为⼈因过失⽽将他⼈的名字弄错,不应认定为侵害姓名权。
在实践中,我们⼀概以故意实施的⾏为即构成侵犯姓名权,过失则不构成侵害姓名权,在侵害姓名权的诉讼中,原告只要证明被告实施了侵权⾏为,就可以推定被告有过错,⽽被告是否存在过错,则要由被告⾃⼰举证加以证明。
3、损害后果侵害⾏为⼈只要实施了盗⽤、冒⽤他⼈姓名,⼲涉他⼈⾏使姓名权,故意不使⽤他⼈姓名的⾏为,就可以认定已经造成了损害后果,受害⼈列出其他特别的损害事实,即可主张权利。
4、侵害⾏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侵害⾏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应当具有因果关系。
具体情形⼜有哪些:1、侮辱、丑化他⼈姓名的⾏为他⼈的姓名还代表本⼈的形象和尊严,应得于社会公众的尊重,不允许被丑化和侮辱。
现实⽣活中,有⼈为侮辱他⼈,故意将他⼈的名字为⾃⼰的宠物或后辈命名,让他⼈产⽣⼀种受侮辱的感觉。
这便是侮辱、丑化他⼈姓名的⾏为,构成侵权。
2、不使⽤他⼈的姓名姓名是正当的指⽰⼿段,指明某⼈时,应使⽤其⼈姓名。
第1篇一、引言姓名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格权利之一,它关系到个人的名誉、身份、荣誉等方面。
我国《民法典》第110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侵害姓名权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探讨侵害姓名权适用的法律,以期为维护公民姓名权提供参考。
二、侵害姓名权的认定1. 侵害姓名权的主体侵害姓名权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自然人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
2. 侵害姓名权的行为侵害姓名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如强迫、威胁、利诱等手段,使他人改变姓名、使用他人姓名等。
(2)盗用他人姓名:未经他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姓名进行活动,损害他人名誉。
(3)假冒他人姓名:冒充他人姓名进行活动,侵犯他人姓名权。
3. 侵害姓名权的后果侵害姓名权的行为,可能给受害人带来以下后果:(1)损害受害人的名誉、荣誉。
(2)给受害人造成经济损失。
(3)给受害人带来精神痛苦。
三、侵害姓名权适用的法律1. 《民法典》《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的基本法,其中第110条对姓名权进行了规定。
当侵害姓名权的行为发生时,受害人可以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2. 《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是我国关于侵权责任的基本法律,其中第2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受害人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姓名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针对名誉权、姓名权案件的具体情况,对适用法律进行了细化。
受害人可以依据该解释,了解在侵害姓名权案件中如何适用法律。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该解释对民事诉讼程序进行了规定,包括起诉、答辩、证据、诉讼保全等。
受害人可以依据该解释,了解在侵害姓名权案件中如何进行诉讼。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法律行为主体的“名”与“实”一、本文概述在日常生活和商业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情况。
这种行为可能出于各种原因,如代理、委托、借用名义等。
然而,这种行为的效果如何,特别是在法律行为主体“名”与“实”不一致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并重点讨论法律行为主体的名义与实际身份不符时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我们将从法律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对相关法律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概述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一般情形和背景,包括常见的代理、委托等法律关系。
我们将分析“名”与“实”不一致时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包括合同效力、责任承担等方面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如何认定法律行为的主体身份,以及在“名”与“实”不一致时如何确定法律责任的归属。
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和法律规定,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为理解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指导。
我们期待在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的基础上,为法律实践的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
二、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类型与原因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通常可以分为主动使用与被动使用两种情况。
主动使用是指个体在明知情况下,故意借用他人名义以完成某项法律行为,可能出于规避法律责任、获取不正当利益等目的。
被动使用则可能由于个体被误导、欺诈或错误认知等原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他人名义。
这种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经济利益是驱动个体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利用知名人士或特定身份的人的名义,可以更容易地获取信任,从而促成交易或获取利益。
法律风险规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个体可能为了规避可能的法律责任或处罚,选择使用他人名义进行行为。
再次,个人或组织的信誉和形象也是促使这种行为发生的因素。
第1篇一、引言使用他人名义,是指个人或单位在法律关系中,未经他人同意,以他人的名义进行民事、行政或刑事活动。
这种行为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涉及多个法律领域的规定。
本文将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出发,对使用他人名义的行为进行分析,以期为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使用他人名义1. 民事主体资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事主体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
民事主体资格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法律基础。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使用他人名义进行活动的,应当具备相应的民事主体资格。
2. 使用他人名义的法律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十一条规定,民事主体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以他人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应当经他人同意。
未经他人同意,以他人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侵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使用他人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如果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4. 合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
使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如果违反了上述规定,合同无效。
三、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使用他人名义1. 行政主体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使用他人名义进行活动的,应当具备相应的行政主体资格。
2. 使用他人名义的法律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应当依法参加诉讼,不得滥用诉讼权利。
使用他人名义进行诉讼活动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行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行政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一)以他人名义进行活动的;(二)伪造、变造、销毁证据的;(三)妨碍、阻挠调查取证的;(四)其他违法行为。
第1篇一、引言姓名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种人格权利。
在我国,姓名权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
本文将详细阐述姓名权的法律规定,包括姓名权的概念、法律依据、权利内容、行使和保护等方面。
二、姓名权的概念1. 姓名权的定义姓名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种人格权利。
姓名权包括姓名的选择权、使用权、变更权和保护权。
2. 姓名权的特征(1)人身属性:姓名权与公民的人身密切相关,具有人身属性。
(2)专属性:姓名权只能由公民本人享有,他人不得侵犯。
(3)不可转让性:姓名权不得转让给他人。
(4)不可分割性:姓名权与公民的人身不可分割。
三、姓名权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二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侮辱、诽谤或者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情节较重的;(二)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多次实施上述行为的。
”四、姓名权的内容1. 选择权公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姓名,包括全名、别名、笔名等。
选择姓名时,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2. 使用权公民有权使用自己的姓名,包括在个人身份证明、合同、信函、出版物等场合使用。
3. 变更权公民有权变更自己的姓名,包括姓名的简化、更名、恢复原名等。
变更姓名时,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第1篇摘要:冒名他人,即未经他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姓名、身份信息等,进行各种违法活动或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
在我国,冒名他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社会秩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关于冒名他人的法律规定,包括冒名行为的界定、法律责任、法律依据等方面,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一、冒名行为的界定1. 冒名他人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姓名、身份信息等,进行各种违法活动或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
2. 冒名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如冒用他人姓名签订合同、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办理银行卡、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进行犯罪活动等。
3. 冒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身份权等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法律责任1.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2.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一规定,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冒用他人姓名、名称、字号等,侵犯他人姓名权、名称权等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一规定,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人名一定作专有名词吗?-精品文档人名一定作专有名词吗?名词分为专有名词(common nouns)和普通名词(proper nouns)。
专有名词是某个或某些人、地方、机构等的专用名称。
虽然绝大部分的语法书上都说人名是专有名词,而非普通名词,但它确实有其他意义和用途,那么人名一定作专有名词吗?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名在人类交际、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不仅体现出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且体现出语用多样性和简练生动的表意魅力,笔者用如下例子说明人名不作专有名词,而作普通名词的语用。
1.常用人名泛指“某某人”,失去特指性有一些常用的普通人名没有了专有名词的特指性,而泛指为“某某人”,例如:Any/every Tom,Dick and Harry:任何人,泛指张三李四;Brown,Jones and Robinson:普通人,泛指张王李赵;every man Jack:泛指人人;Johnny:泛指男人,家伙;keep up with the Joneses(在社会地位和物质方面)与左邻右舍攀比。
谚语:Every Jack(男子)has his Gill(女子).译为“人各有偶”。
句中Jack和Gill分别泛指男子和女子。
We don’t want any Tom,Dick or Harry using the club bar.(我们不让随便什么人都来使用俱乐部的酒吧。
)2.常用人名泛指与性别有关的人或事物与雌性有关的事物或动物可用女名表示。
Jane,Nancy,Nanny,Dorothy是女子名,它们的复合词与女性、雌性事物有关。
G I Jane:美国女兵,Jane Doe:无名女士,某女(或在诉讼中隐匿真名的女当事人),Nancy boy:假小子,野丫头,nanny goat:母山羊,Dorothy bag:(英)女用开口手提包。
与雄性有关的事物或动物则可用男名表示。
Joe,John,Billy,Tom是男子名,它们的复合词与男子、雄性事物有关。
如何认定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或姓名不正当竞争行为黄璞琳《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禁止经营者从事市场交易时,采用“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的不正当手段。
执法实务中,企业名称的简称或字号,以及外国(地区)企业名称是否列入规制、保护范围?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以及工商总局相关答复,对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或姓名行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认定:一、《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或保护的企业名称和姓名范围1、知名字号、境内依法登记的企业名称、在中国境内进行商业使用的外国(地区)企业名称,属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企业名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7〕2号)第六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企业登记主管机关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以及在中国境内进行商业使用的外国(地区)企业名称,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企业名称”。
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可以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企业名称”。
2、被控侵权的企业名称包括在中国境内进行商业使用的外国(地区)企业名称。
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开展打击“傍名牌”不正当竞争行为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工商公字〔2007〕172号)规定:对企业名称(包括在中国境内进行商业使用的外国或者地区企业名称)中使用他人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的,可以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的规定认定处理。
该文件既明确将相关公众知悉的字号作为企业名称予以保护,也明确被控侵权的企业名称包括在中国境内进行商业使用的外国(地区)企业名称。
3、知名的企业简称或企业名称的简称,视为企业名称予以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知识产权审判服务大局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09〕23号)第10条还明确提出:对于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已实际具有商号作用的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企业或者企业名称的简称,视为企业名称并给予制止不正当竞争的保护。
侵犯姓名权的表现方式有哪些我们每个人的姓名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其他人不得非法使用,相信不少人对侵犯姓名权有所了解,不过不知道你们对侵犯姓名权的表现方式有哪些了解多少,下面律伴网小编给大家讲讲,如果你想了解跟多就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吧。
侵犯姓名权的表现方式有哪些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侵害姓名权的行为一般由作为的方式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行为就是干涉、盗用和假冒他人的姓名。
1、干涉他人决定、使用和变更自己的姓名。
干涉他人姓名就是针对他人姓名实施某种积极行为,阻挠他人行使自己的姓名权。
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干涉他人决定自己的姓名,强迫他人命何名或者不命何名;二是干涉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强迫他人使用或不使用正式姓名;三是干涉他人改变自己的姓名,强迫他人改变或不改变自己的姓名。
例如干涉养子女决定和使用其姓名,干涉被监护人决定和使用其姓名等。
2、盗用他人姓名。
未经权利主体的同意或授权,擅自以权利主体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或从事不利于权利主体、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即是盗用他人姓名的行为。
盗用他人姓名,行为人通常出于某种不正当目的,行为的结果则直接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
在实践中,盗用他人姓名,往往有抬高自己的身价、声誉的动机或牟取不正当利益等恶意目的,而且盗用他人姓名的行为往往会给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在实践中有时出于善意或者中性的目的盗用他人姓名,也可构成侵权行为。
区别的关键在于以权利主体的名义进行活动时,是否经过权利主体的同意,未经权利人同意就使用他人姓名的即为盗用。
在小说以及其他文字作品中使用他人姓名或与他人姓名相似的姓名,或未征得他人同意而将其在文章上署名,也可构成对他人姓名权的盗用。
3、假冒姓名。
假冒他人姓名是冒名顶替、冒充他人姓名进行活动,如使用他人的姓名填写旅店的登记表格,以他人的姓名进行社交活动。
在冒充他人姓名的情况下,侵权人常常利用他人对知名人士的尊敬、羡慕、信任,使用某知名人士的姓名进行各种活动。
必学:《民法典》姓名权的规定详解来源:法信《民法典》将人格权制度独立设为一编,强调人格权保护,这既是民法典的一大亮点,也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创新。
春节假期,法信公号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重点条文实务详解》书中人格权编的部分重点条文内容,为居家学习《民法典》的法律人提供参考。
条文正文第一千零一十二条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条文主旨本条是关于姓名权的规定。
变迁指引本条在《民法通则》第99条第1款基础上修改而来。
《民法通则》第99条第1款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民法通则》第99条先后规定了姓名权和名称权,第1款规定了姓名权的内容,即“决定、使用和变更”自己姓名,并排除他人干涉和非法使用。
此外,《婚姻法》中也涉及了姓名权的规定。
该法第14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第22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
2009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在第2条“民事权益”规定中列举了姓名权。
2017年通过的《民法总则》第110条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具体人格权”,其中在自然人具体的人格权中规定了姓名权。
本条将《民法通则》中的“公民”改为“自然人”,增加了许可他人使用自己姓名的内容。
姓名权虽然为典型的精神性人格权,但随着姓名权商业化使用实践的开展,其经济价值也得到体现,规定姓名的许可使用能够使姓名权的内容更加完善。
适用精解本条是关于姓名权的规定。
姓名权,作为自然人的具体人格权,是自然人决定其姓名、使用其姓名、变更其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权利。
姓名的基本功能是为了防止个人身份的混淆,表彰个人的人格特征。
(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60页)在具体适用时,姓名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姓名决定权。
作为权利主体的自然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姓名,具体包括姓氏和名字。
第1篇一、引言冒名行为,即冒用他人姓名、身份、证件等实施违法行为的行为。
在我国,冒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对冒名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本文将从冒名行为的定义、法律后果、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冒名行为的定义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冒名行为是指未经他人同意,冒用他人姓名、身份、证件等实施违法行为的违法行为。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 冒用他人姓名、身份、证件等签订合同、办理业务、领取财物等;2. 冒用他人姓名、身份、证件等办理银行账户、信用卡等;3. 冒用他人姓名、身份、证件等参加考试、升学、就业等;4. 冒用他人姓名、身份、证件等实施其他违法行为。
三、冒名行为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冒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身份权等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受害人可以要求冒名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2. 行政责任:冒名行为违反了行政管理规定,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对冒名人进行行政处罚,如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
3. 刑事责任:冒名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的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冒名行为的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冒名人应当承担以下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冒名人应当立即停止冒用他人姓名、身份、证件等实施违法行为。
(2)消除影响:冒名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因冒名行为给他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3)赔礼道歉:冒名人应当向受害人公开赔礼道歉,承认错误。
(4)赔偿损失:冒名人应当赔偿受害人因冒名行为遭受的损失。
2. 行政责任:冒名人应当承担以下行政责任:(1)警告:行政机关对冒名人给予警告,责令其改正。
(2)罚款:行政机关对冒名人处以罚款,罚款金额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等因素确定。
第1篇一、引言姓名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格权利之一,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姓名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在我国,姓名权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明确规定和保护。
本文将围绕侵害姓名权的法律规定展开论述,旨在提高公众对姓名权保护的认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姓名权的概念与法律地位1. 概念姓名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姓名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姓名包括姓氏、名字和字、号等。
姓名权是公民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性和专属性。
2. 法律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的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
姓名权属于人格权范畴,是公民的基本人格权利之一。
姓名权具有独立性和专属性,任何人不得侵犯。
三、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1.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姓名未经他人许可,擅自使用他人的姓名,包括全名、别名、字号等,构成对他人姓名权的侵犯。
2. 伪造、变造他人姓名伪造、变造他人姓名,包括伪造、变造身份证、户口簿等证件上的姓名,构成对他人姓名权的侵犯。
3. 恶意贬损他人姓名恶意贬损他人姓名,如通过侮辱、诽谤、诬告陷害等方式损害他人姓名的声誉,构成对他人姓名权的侵犯。
4. 侵犯姓名权中的商业利益未经他人同意,擅自以他人姓名进行商业活动,如商标注册、广告宣传等,构成对他人姓名权的侵犯。
四、侵害姓名权的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三条的规定,侵犯他人姓名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具体包括:(1)停止侵害: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侵害他人姓名权的行为。
(2)消除影响:侵权人应当采取适当措施消除侵害他人姓名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3)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因侵害他人姓名权给他人造成的损失。
2.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以侮辱、诽谤的方式侵犯他人姓名权,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诽谤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故意侵犯他人姓名权,情节较轻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
侵犯姓名权的判定标准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我国公民中具有姓名权的,姓名权是属于⼈⾝权的⼀种,公民可以依法⾏使姓名权,侵犯姓名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么侵犯姓名权的判定有什么标准?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相关知识的解答。
侵犯姓名权的判定标准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侵犯姓名权的判定标准是,⾮法⼲涉他⼈⾏使姓名权、冒⽤他⼈姓名、盗⽤他⼈姓名等的⾏为。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九条【姓名权、名称权】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和依照规定改变⾃⼰的姓名,禁⽌他⼈⼲涉、盗⽤、假冒。
法⼈、个体⼯商户、个⼈合伙享有名称权。
企业法⼈、个体⼯商户、个⼈合伙有权使⽤、依法转让⾃⼰的名称。
姓名权的侵权赔偿姓名权的损害是⼀种⾮财产的损害,它以精神损害为内容⽽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因为它体现的是⼈格利益⽽不是财产利益。
姓名权虽⽆财产内容,但与权利主体的财产权有⼀定的联系,可以间接地导致姓名权主体的财产损害。
根据最⾼法院关于确定民事精神责任的司法解释,姓名权受到侵害的⼈可以请求精神损害抚慰⾦。
《民法通则》第99条也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和依照规定改变⾃⼰的姓名,禁⽌他⼈⼲涉、盗⽤、冒⽤。
《户⼝登记条例》第18条,公民变更姓名,依照下列规定办理:18周岁以上公民需要变更姓名时,由本⼈向户⼝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公民的姓名权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停⽌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最⾼⼈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问题的解释》第⼗条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侵权⼈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侵害的⼿段、场合、⾏为⽅式等具体情节;(三)侵权⾏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的获利情况;(五)侵权⼈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活⽔平。
以上知识就是⼩编对相关法律问题进⾏的解答,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侵犯姓名权的判定标准是,⾮法⼲涉他⼈⾏使姓名权、冒⽤他⼈姓名、盗⽤他⼈姓名等的⾏为。
第 1 页共7页219610967.doc
特定史实中应该使用某人姓名
而没有使用之性质认定
基本案情
陈粹劳原系国民党第一兵团少将高参,于1949年8月4日参加长沙起义。
起义后,曾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部高参、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兵团司令部秘书、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陈粹劳工作证、选民证、起义人员证明书、履历表以及陈粹劳死亡的报告卡等表明,陈粹劳生前使用的姓名均为陈粹劳。
1949年8月4日,当时的湖南全省绥靖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陈明仁以个人名义发了两个重要电文,第一个给蒋介石、李宗仁、顾祝同、白崇禧、阎锡山的决绝电文是宣布正式脱离广州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反动政权作彻底决裂。
第二个告国民党第一兵团官兵书是宣布湖南和平起义,加入中共领导之人民民主政权。
这两个重要电文的草拟执笔人为陈粹劳。
被告陈利明著作的《陈明仁将军传》(1989年2月第一版、1989年2月第一次印刷、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第311页将“两个重要电文”的草拟执笔人写作成陈臧仲。
原告陈且加(系陈粹劳之子)认为被告的上述行为侵害了陈粹劳的名誉权,于2003年3月20日诉至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