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必修一4.4《氨 硝酸 硫酸-氨气制取、喷泉及性质综合实验》说课稿课件最新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69 MB
- 文档页数:40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第一课时 氨[课标要求]1.了解氨的性质及应用。
2.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
3.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4.了解铵盐的性质及NH +4的检验。
1.氮的固定2.氨的性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 1.两种物质的性质(1)氨的性质:氨气极易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NH 3·H 2O ,与酸反应生成铵盐,能催化氧化制备硝酸。
(2)铵盐的性质:铵盐易溶于水,加热易分解,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
2.检验氨气的两种方法(1)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会有白烟生成。
氮的固定 氨的性质及用途①与水反应:NH 3+H 2O NH 3·H 2O 。
②与盐酸反应:NH 3+HCl===NH 4Cl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产生白烟。
③催化氧化反应: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 生成的NO 进而氧化生成NO 2,用来制造硝酸。
3.氨水的性质 (1)弱碱性,电离方程式:NH 3·H 2O NH +4+OH -,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不稳定性,受热分解:NH 3·H 2O =====△NH 3↑+H 2O 。
4.氨的用途(1)氨是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的原料。
(2)氨易液化,可用作制冷剂。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含酚酞)的烧杯中,轻轻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装置如图。
[问题思考]1.挤压滴管的胶头后,立即形成红色喷泉,该实验能说明氨气的哪些性质?提示:能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氨水呈碱性。
2.该喷泉实验中,引发喷泉的实验操作是什么?提示: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
3.该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提示:①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圆底烧瓶要干燥。
③装置内气体的纯度要高。
形成喷泉的条件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的两类情况(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
氨的催化氧化制硝酸和喷泉实验流程概括1催化氧化:(1)催化剂制备:重铬酸氨加热生成氧化铬(2)搭配装置:如图所示,先加热氧化铬,数分钟后鼓入空气触发反应(3)实验成功的标志:氧化铬伴随着鼓气红热;圆底烧瓶中出现红棕色气体;紫色石蕊试液变红2 喷泉实验:(1)氨气制备:使圆底烧瓶与一导管相连,加少量浓氨水于圆底烧瓶中使其浸润内壁后倒掉。
加热圆底烧瓶使氨气溢出(2)触发实验:如图所示,将连有导管的圆底烧瓶竖直倒置于滴有石蕊试液的水中。
使导管连通,触发实验分析讨论1 催化氧化的催化剂使用的是氧化铬,为什么需要现制现用?使用时应当注意什么?制备催化剂时出现了什么现象?答:氧化铬不是该实验的最优催化剂,但依然有着足够出色的催化效率并且价格相对低廉。
现制现用有利于催化剂效率的最大化利用,防止时间过久中毒的现象发生。
使用时应当充分预热使水分蒸光,且使用石棉绒使其立在双通管中增加催化剂与反应物的接触面,在进行实验时也应当首先开始加热一段时间后再通入氨气。
制备氧化铬时使用重铬酸氨分解的方法:(NH4)2Cr2O7= Cr2O3+N2↑+4H2O,红色的重铬酸铵分解生成的固体残渣随生成的气体喷出,产生绿色蓬松状固体,并伴随着火星飞溅。
2 本实验中的喷泉实验没有使用胶头滴管触发反应即可成功,为什么?答:胶头滴管触发是因为少量水使烧瓶中的氨气溶解,造成烧瓶内气压低于大气压从而使得滴有石蕊试液的水进入烧瓶触发实验。
而本实验中,因使用浓氨水,事先加热烧瓶壁使得氨气溢出,在导管中亦有氨气存在,水直接接触导管中的氨气,氨气大量溶解,直接引发实验,方法简单易操作。
3 氧化铬伴随着反应的进行会出现红热现象,为什么?答:氨气催化氧化为放热反应,热量的大量产生以及反应中本来就在进行的加热使得氧化铬到达熔点,从而出现红热现象。
4 实验过程中圆底烧瓶出现白雾或者白烟现象,如何避免?答:白烟现象可能反应产生的硝酸与氨气产生的硝酸氨的颗粒,可能是由于通入气体过快,气体流动速度太快导致的,减缓通入气体的速度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白雾现象可能是氨气催化氧化会产生水分,水蒸气在圆底烧瓶内出现冷凝并与NO2反应产生硝酸酸雾。
第三节喷泉实验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实验,也是中学化学的常考内容,常见喷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类:(1)极易溶于水的气体(NH3、HCl、SO2等)与水可形成喷泉。
(2)酸性气体(HCl、SO2、NO2、CO2、H2S等)与NaOH(aq)也能形成喷泉。
典型例题1: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了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 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
A(干燥气体)NO2b(液体)A NO2水B CO24mol/LnaOH溶液C Cl2饱和NaCl溶液D NH31mol/L盐酸(1)选项_____________(填A、B、C、D)为何不满足要求_____________.(2)能形成图示喷泉实验的气体和液体甚多,它们需满足的条件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________气体和________液体。
解析:形成喷泉最根本的原因是瓶内外存在压强差。
当烧瓶内气体溶于液体并与之反应时,瓶内气体大量减少,压强降低,外界的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内。
如此持续,最后液体将充满烧瓶。
B和D正确.NO2气体虽也易溶于水,但同时产生NO气体:3NO2+H2O =2HNO3+NO,即使会出现“喷泉”现象,但烧杯内的水只会部分进入烧瓶内,不会几乎充满烧瓶。
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吸收氯气,所以选项A 和C 错误。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当气体极易溶于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反应(一般无新气体产生)即可形成“喷泉”,例如:Cl 2和NaOH 溶液等。
答案:(1)A 、C ;前者与水反应后生成NO ,溶液不能充满整个烧瓶.后者气体不溶于液体.(2)①气体易溶于液体②气体与液体反应(无新气体产生);Cl 2和NaOH 溶液。
思维点拨:本题对喷泉实验的概括,体现了对开放性,创造性的能力要求。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实验,也是中学化学的常考内容,常见喷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类:(1)极易溶于水的气体(NH 3、HCl 、SO 2等)与水可形成喷泉。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一课时氨1.了解氨的性质及应用。
2.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
3.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4.了解铵盐的性质及NH错误!的检验。
1.氮的固定2.氨的性质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沸点无色刺激性气味g/L,比空气的密度小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NH3-℃易液化2化学性质1.两种物质的性质1氨的性质:氨气极易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NH3·H2O,与酸反应生成铵盐,能催化氧化制备硝酸。
2铵盐的性质:铵盐易溶于水,加热易分解,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
2.检验氨气的两种方法1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会有白烟生成。
错误!①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
②与盐酸反应:NH3+HCl===NH4Cl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产生白烟。
③催化氧化反应:4NH3+5O2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ol N2有6 mol电子转移解析:选C此反应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不可能为复分解反应,C错误;Cl2在此反应中作氧化剂,体现强氧化性,B正确;反应生成的HCl遇到挥发出来的NH3生成白烟NH4Cl,A正确;2NH3错误!ol N2将有6 mol电子转移,D正确。
9.已知A、B、C、D、E、F是含有同一种元素的化合物,其中F是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它们之间能发生如下反应:①A+H2O―→B+C②C +F―→D③D+NaOH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ol·L-1。
解析:1装置A是制备氨气的发生装置,浓氨水滴入固体碱石灰或氧化钙或固体氢氧化钠都可以生成氨气,浓硫酸和氨气发生反应,氨气易溶于烧碱溶液,不能选择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制备氨气,所以A装置中试剂为:a碱石灰,b生石灰;B装置中的碱石灰是吸收水蒸气,干燥氨气。
2连接好装置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试剂,打开旋塞逐滴向圆底烧瓶中加入氨水发生反应生成氨气。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氧化物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和氨水主要化学性质;理解“喷泉”实验中产生喷泉的动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重点:氨、氨水的主要化学性质。
2.学习难点:氨水的成分。
三、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课前预习1.自主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学案中的相关内容,了解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2.根据学案,结合教材,提取本节课的重难点,尝试解决疑难问题,对有疑难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3.收集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1.分发学案,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收集资料,准备课堂交流;2.提出本节重、难点,提醒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NH3【思考与交流】观看新闻报道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1、结合我们的预习和这一新闻报道总结出氨气的物理性质?2、如何吸收泄露而弥漫在空气中的氨气?【汇报结果】…… 【导入新课】魔术展示用酚酞在滤纸上写好NH3的滤纸,然后在氨水上方熏,就写出了红色的NH3【创设情景】播放液氨泄漏事故新闻二、探究氨在水中的溶解度【观察实验】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思考与交流】1、为什么烧杯中的水会大批量的喷射到烧瓶内?2、实验成功的关键有哪些?3、如果只有单孔塞,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来引发本实验?4、喷泉为什么是红色的?【汇报结果】分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演示实验】喷泉实验【指导讨论】【点评】喷泉实验证明可以用水枪喷射泄漏在空气在的氨气三、掌握氨和氨水主要化学性质【解读魔术】【讨论与交流】氨水和液氨的成分相同吗?各自都由哪些微 粒构成 ?【练习】 写出实验室制氢氧化铝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组实验】1、把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只靠近,不接触2、把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硝酸的玻璃棒只靠近,不接触3、把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硫酸的玻氨水 液氨 形成条件 构成微粒 物质分类【讲解】通过分析氨水显红色的原因引出氨与水的反应,并讲解氨与水反应【引导回忆】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什么时候还用到过氨水?【请学生展示】 请学生到黑板上写相应的方程式并强调一水合氨是弱碱,在离子方程式中保留化学式。
三、氨硝酸(xiāo suān) 硫酸——氨教学(jiāo xué)目的1. 掌握(zhǎngwò)氨的物理(wùlǐ)、化学性质(huàxué xìngzhì),理解氨水显弱碱性。
2. 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铵根离子的检验。
3. 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及铵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氨的化学性质及铵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用品PPT浓氨水、浓盐酸、酚酞、碳酸氢铵、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玻璃棒、红色石蕊试纸。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前面我们学习了氮的氧化物的性质,知道氮元素有多种可变价态,今天新课导入我们学习其最低价态的化合物——氨气的性质。
思考交流展示一瓶氨气,引导学生观察:1.氨气的色、味、态,根据其相对分子质量推导氨气的密度(与空气比较)。
2.设计怎样的实验可以证明氨气是否溶于水?观察实验,阅读教材P97。
总结氨的物理性质。
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
归纳整理氨的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1︰700)。
探究实验演示实验4.8。
回答上述思考与交流问题2。
问题提纲学习交流1.请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
3. 喷泉是如何形成的?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4.若要产生喷泉,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5.通过氨的喷泉实验你对氨的性质有什么认识?烧杯内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烧瓶内溶液呈红色。
a.氨极易溶于水。
b.氨水显碱性。
原因:当滴管中的水挤入到烧瓶中时,烧瓶内的氨溶解,使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强。
空气将烧杯内的溶液压入到烧瓶,形成喷泉。
a.干燥的烧瓶;b.瓶内压强减小应用提高上述实验,如果没有胶头滴管,如何引发喷泉实验?你可否设计一个可以产生喷泉的其他装置?广开言论交流,同学之间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老师给予肯定。
自学释疑阅读课本P97~99页有关内容,读完后,请向大家介绍你对氨气(NH3)这种物质的认识?阐释氨水显碱性的原因?阅读,讨论,交流。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一课时氨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氮硝酸硫酸》第一课时内容,氨气的性质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考考查的重点。
本节内容通过对喷泉实验的讨论,对氨性质和检验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加强思考的有序性,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学习氯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电解质概念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已经有了一些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探究、小结的能力。
只是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本节课通过教师设计适当的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交流、讨论、归纳、小结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氨的实验室制法、氨的主要化学性质;(2)理解“喷泉”实验中喷泉产生的原理;(3)能够应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去检验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由于含氮化合物的知识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重点,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的实验,高考中常以氨气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再现、归纳、迁移能力,从多种实验设计中分析、比较、优选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为:喷泉实验原理,氨气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对物质分类归纳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还只是初步,大多数学生思考问题是想到什么是什么,没有养成从问题的本质出发的思维习惯,思考不全面,有时甚至偏离本质较远,使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答案。
因此本节的难点为:喷泉实验原理应用拓展。
五、学法指导“实验探究法”。
以教材实验为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