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竹林深处人家课文全解 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94.51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分析-11 竹林深处人家竹林深处人家一、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
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人家、写“欢笑声”作铺垫,并非单纯为写景而写景。
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不仅表现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中“深处”二字切合。
文中用回忆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在竹乡所见、所闻、所感,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出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那里的勤劳朴实的村民一往情深。
二、本文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
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不尽相同。
文中先写“远望”,整体感受,竹林如海,平地、山麓、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接着写“深入竹海去”近看的感觉,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有时看到前面的竹丛,好像“屏风”。
然后再写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竹坞”,可以“举目四顾”,所看到的“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数处描写,所见皆是竹子。
然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丰富多彩,又层次井然。
三、课文中对竹景的描绘形象生动,用语精当。
有时用贴切的比喻,如“竹海”“屏风”等;有时则是精彩、细致的描绘,如当风吹过竹海时,“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再渲染“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充分表现了竹海的“深沉”。
这里既写了竹海的宽广,又写出了竹海的深沉。
抓住特征,笔墨简练。
文中描写竹海,用了“推”“涌”“暗浪”等词语,十分恰切,表现力强。
四、作品结尾写了竹乡人家,呈现出一片祥和、欢乐的氛围。
在安排材料时,尚未见竹乡,已遥见炊烟;到达竹乡后,未见村民,先闻声音。
由家禽的鸣叫直到少女的笑声,步步深入,引人入胜。
作品中精心设计,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五、课文结构非常严密。
课文不仅在描写从三个观景点看到的不同景象时能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而且注意了段落之间的紧密衔接,使读者阅读时有一气呵成之感。
《竹林深处人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说课)课型讲读课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了解了写景散文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
同时初具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的阅读能力。
初一学生具有爱读、爱说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气氛较浓。
教学内容分析《竹林深处人家》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每篇课文都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课文通过描绘景物的情状和特征,并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点。
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品味——探究——体验。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教无定法而又有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同时《课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融洽交流互动合作。
为此,教读本文时采用如下的方法:1、朗读法:“教学诸法读为本”。
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
2、点拔法:突出重点,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
3、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教学中应该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精读,感悟美点,让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发现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体会本文移步换景的描写顺序。
11.竹林深处人家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山麓l :山脚。
麓,山脚。
饼饵 r:糕饼一类的食物。
竹坞:指四周长满竹子的地方。
山岚l n:山林中的云雾。
岚,山里的雾气。
匾箪d n:盛东西的扁形竹器。
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
髹xi :用漆涂饰器物。
箬ru :这里指笋衣。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一九一六年七月出生,广東台山人。
一九三六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进进行写作。
曾经写过中、短篇小说,不久放弃这种文体,几乎全部集中散文创作。
著作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和《清明小简》等十多种。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文章重点写出山村人家,写竹林丰收的喜悦。
文章通过不同的视角描写茂密的竹林,不仅表现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也反映出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那里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十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缘起。
由吃扁尖笋引起对江南乡下作客的回忆。
第二部分(2~5),写“竹林深處”。
这一部分又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扁尖笋、碧螺春谈起,略点江南竹乡风味。
第二层,转入正题,先总写竹乡的竹海。
第三层,由石子路深入竹海,才知其中既深密又曲折。
第四层,登竹坞居高临下,俯瞰竹海。
借画家和护林员的议论,点出竹材竹笋丰收。
第三部分(6~9),写“竹林深处人家”。
这一部分也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怀疑宁静的竹海没有人家,后来发现竹林深处的炊烟,引人下文。
第二层,随着炊烟,向竹林深处进发,渐渐展开一幅竹林深处村落图。
第三层,竹乡人家,不仅房屋门窗用竹构造,而且家具器皿都用竹造。
事实上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
一再映带盐笋干、碧螺春,描写竹乡生活的乡土气息。
第四层,临別用听见拾竹女孩子的笑声,再点竹和竹笋的丰收。
第四部分(10),结尾。
回应首段,寄寓对竹乡的眷念。
三、重难点导析
⑴竹乡,满世界都是竹子,为了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作者先从三个观景点去描写竹林第三段主要写远处所见,第四段主要写深入竹林所见,第五段主要写登临竹坞所见。
接着作者移步换景,由看到炊烟而带领我们进入竹林深处人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竹房子、竹板凳、竹门、竹窗、竹椅、竹床、竹碗橱、竹摇篮,接山泉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也是竹箬做的。
在这竹的世界里,吃、喝更是带有竹的气息,从而让
我们对竹乡的竹有了一个立体印象。
⑵文章主要是写景,同时写了竹乡人家丰收时的喜悦。
写竹子,从色彩、声音、气味等多方面描绘,那种和谐与情调,反映了作者细腻深刻的感受。
茂盛的竹林、护林员“满意的笑”、拾竹箬女孩子们的欢笑,反映了竹子给竹乡人家带来的欢乐,抒发了作者对竹乡的热爱之情。
【类文品读】
草地随想
我躺在草地上。
我躺在春日的阳光里。
阳光如一双轻柔的手,抚摸着我的脸,我的手,我的露在空气中的肌肤。
轻轻的风吻着我,带着花香,带着鸟鸣,甜蜜地亲吻我的面颊。
睁开眼,看到一片蔚蓝蔚蓝清澈如水的天空,几朵懒散的云儿在天的尽头飘浮着,阵阵的青草香随着徐徐的春风飘洒到我的身上,飘进我的每一个毛孔里,如淋浴般,舒服极了。
慢慢地,我觉得自己已是一片草了,我身体里似乎伸出了细细的根须,从身下的土地钻进去,扎进去。
而我的躯体已不复存在,我已融入那方绿色的天地。
不知怎么地便想到了盘古与夸父,他们倒下时也一样懒散而安详吗?而我的身躯也能如他们一般,化作高山大江,化作森林原野吗?他们是何等的幸福,与这世界化作一体,永不枯朽,生生不息。
他们摆脱了喧嚣的凡尘,融入了静谧的自然。
于是又想到了那个力大无穷的古希腊巨人安泰。
他是大地的儿子,只要紧贴着母亲的身体,便有使不完的神勇,但他却不能摆脱人世间的纷扰,终于在一场决斗中丧了命。
假如他也像盘古或夸父,远离尘世的纠纷,与大地融为一体,他也将不朽,也将永生。
有了人的世界,也就有了人的生活。
有人说生活是网,千丝万缕斩不断的纠葛,东冲西突闯不破的罗网,人处其间,渺小而又可怜,劳碌奔波,一生疲惫。
又有人说,生活是梦,一辈子历经折磨,到头来却只孓然一身,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这又是何等的无可奈何,只能喟叹人生如梦,好景难长。
但我觉得这些都不对,人生应该是一阵风,是一片云,轻轻爽地拂过,悠哉悠哉地飘来,风清云淡,一生无悔,这便足矣。
生命本属于自然,最终又回到自然,这就是它最好的归宿。
放眼望去,天边残阳如血,点燃了飘移的云,也映红了大地。
渐渐地,天色暗了,所有的一切和太阳一起消失在天的尽头。
耳边便只剩下了树叶的轻唱和晚风的低吟。
我躺在草地上静静地。
1.第2段中“抚摸着”的表达作用是,“亲吻”的表达效果是。
2.第3段中“何等”是的意思,“静谧”的反义词是。
3.第6段中“这些”和“它”分别指什么?
“这些”:
“它”:
4.第8段是个特殊句序的句子,请把它改写成常规句序的句子,并说说原句的好处。
5.对文中一些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人生应该是一阵风”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B.“耳边便只剩下了树叶的轻唱和晚风的低吟”用的拟人的修辞方法。
C.“一片蔚蓝蔚蓝清澈如水的天空”、“几朵懒散的云儿在天的尽头飘浮着”用的都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D.“千丝万缕斩不断的纠葛,东冲西突闯不破的罗网”、“轻轻爽爽地拂过,悠哉悠哉地飘来”用的都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6.简要回答作者躺在草地上想的内容。
7.写出学过的描写草的诗文三句并写出作者、出处。
(参考答案:1.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阳光照着我时的惬意心情;用拟人手法写出春风拂面的轻柔,给人的快乐,使语言更富人情味。
2.多么;喧嚣3.上节中有人说生活是网,又有人说生活是梦;生命4.我静静地躺在草地上,原句强调躺在草地上的情景,突出“静静地”。
5.C 6.①自已是一片草②古希腊巨人安泰③人的生活(生活是风,生活是梦,生活是风是云)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睛。
(李商隐《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