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湘西世界的和谐美-以《边城》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1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3篇)自读作业: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令人陶醉,自然之美,民风之美,爱情之美,风俗之美,亲情之美,或者语言之美,叙事之美,主题之美等等,自读全文,自选角度,结合文本写一篇赏析作文:边城之美,1000字左右。
参考例文一: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赏析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论《边城》中的和谐美摘要:沈从文先生写的《边城》是一副美丽动人乡土风俗人情画卷。
他以如诗如梦的故事,刻画劳动人民内在的心灵美,歌颂人性向上,描绘出那不似人间美。
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身心之美,生命之美,风俗和美,在这里沈从文以其鬼神之笔让这些美同时出现,共同构建出那独特的和谐之美。
关键词:《边城》;和谐美;心灵美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谓之和谐美。
沈从文先生写的《边城》是一副美丽动人的乡土风俗人情画卷。
他以如诗如梦的故事,刻画劳动人民内在的心灵美,歌颂人性向上,描绘出那种梦境般的和谐美。
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身心之美,生命之美,风俗和美,在这里沈从文以其鬼神之笔让这些美同时出现,共同构建出那独特的和谐之美。
人与自然和谐从地域上来讲湘西是个很闭塞的地方,只有沅水从群山中奔泻而出,注入洞庭,成为湘西与外界交通的主要依靠。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 在这里有小河流水,鱼游清溪,山岨道长,美不胜收。
绿水人家,就是此景此情,好一片造化钟神秀。
这个地方虽是朴野边僻之地,但这里有那让人震撼的近于野兽淳厚的个性。
田园牧歌,灵气飘絮,与这朴实纯美之地想呼应。
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如果说风景是小美,那么《边城》全篇贯通了人性之大美,使人读后有无尽回味和美的享受。
不争之世,不夺之地,然而真正和谐的是淳朴与善良的人心。
人性之大美,首先是整个故事中所有人际关系的和谐之美。
人们生活在一个风光秀丽狭长的沅水流域,有村、镇、渡口、码头。
谈《边城》的多元美谈《边城》的多元美沈从文先生的名篇《边城》通过对山城茶峒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描写,在讴歌山城人“爱”与“美”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人性本质和生命的原生态,使茶峒“小社会”所体现出的和谐之美与现实社会的动荡危机形成似有若无的对比,从根本上体现了他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谈《边城》的多元美,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谈《边城》的多元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使读者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撑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爱情故事,展示了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集中体现的思想内涵是沈从文的社会理想和美学思想。
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一幅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风俗画,表达着作者内心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与这追求相呼应的世外桃源式生活的向往。
翠翠是小说的主人翁,她在遭遇幼年丧母、外公去世、天保身亡、傩送赌气出走这一系列不幸后,仍然对生活充满等待与期盼的生命状态值得我们反思:作者的社会理想是要通过人性本质和生命状态来体现人类之“爱”,从而营造一个“和谐世界”,来表现他对于和谐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边城》正是通过色彩、生活、人性等多元因素为我们展现着湘西世界的和谐之美,这种美是多元的。
一、绿色之美小说《边城》中“色彩”是非常鲜明的,其“主色调”就是“绿”。
绿色GDP、绿色奥运、绿色食品等等,今天“绿色”已经成为安全、健康以及和谐的象征。
小说中自然环境、人物姓名以及边城人的平静心态无不体现着一种色调――绿色,一个主题――和谐。
1.自然环境凸显了“绿”。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大部分地方因为战乱已千疮万孔,但沈从文善于在衰败的世界里找到美、表现美。
湖南湘西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是湘西景色的浓缩,满目苍翠的大山、青翠的竹林,清澈见底的碧水,古老的青石,绿水中的船只,还有掩映绿水间的吊脚楼,这一切都与绿色相关。
从《边城》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美杨如虎内容摘要:沈从文对“人与自然契合”的湘西世界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
他在作品中构筑的那个的“湘西世界”,触及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的原型,满足了时代补偿性调节的需要,因此震撼了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然而,湘西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确实有那么美吗?或许,作者把这里写的如此之美,如此和平,正是想要反衬出湘西的不和平。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自然在沈从文笔下,湘西是一个独特、多姿多彩的理想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甚至有学者说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1]他在古老的生活节奏和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人,讴歌人生的自然性,自由性以及自得其乐的人生境界,沈从文力图表现一种本于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理想。
这些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边城》中淳朴的人性之美说起《边城》,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一连窜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泛起涟漪。
很平凡的一些人,很平常的一些事,却勾勒出了理想中湘西之美的美好蓝图。
老船夫世故如松,刚强如石,人生沧桑,生活磨难并不曾损蚀他们的淳朴,那么忠厚善良,慈爱可亲是我们古老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沈从文把人性的“爱”与“美”体现在了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身上,他在沈从文笔下是“善”的化身。
老船夫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溪水中为来来往往的客人摆渡,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的人本不必出钱。
但辛苦了这老人,心中总是不安,临下船时总要抓一把铜钱掷在船板上,留给祖孙俩零用。
老船夫则是坚决不允,依然塞到那人手里。
有时却实在情不过,便用这钱买来茶叶和草烟,为往来过客义务烧茶、递烟,招待他们。
有时他在渡口遇到熟人,常常直接请到家中喝酒,有时去城里,别人想尝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芦递上让人家痛痛快快喝个够。
赏《边城》中的和谐美(大全五篇)第一篇:赏《边城》中的和谐美赏《边城》中的和谐美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品味《边城》中的和谐美。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作品中和谐美的感悟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身边发现美,创造美,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中的和谐美。
教学难点:把握小说中的和谐美。
教学方法:讨论法、赏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我想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都想拥有美、享受美,对吧?因为美能使我们愉悦,能净化我们的心灵。
之前我们学习了《边城》,至今,弥漫在我们心际的只有一个字“美”——自然的美、人情的美、人性的美。
今天我打算在你们感受了自然的美、人情的美、人性的美的基础上,再次走进《边城》,赏析《边城》中的和谐美,悟生活中的和谐美。
二、《边城》的内容。
大家对小说的内容比较了解了,现在我们共同来走进画面,回忆小说的内容。
过渡:《边城》展现边城人民健康、质朴和优美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美的热烈追求的感情。
三、《边城》中的和谐美(一):《边城》中人们生活的和谐(1)《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生活环境的太平。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生活得太平、和乐”。
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2)这样的生存环境对边城人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你又是怎样看待它们的呢?请你结合课文来说说。
《边城》:自然与本真之美《边城》读后感《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非常有名的作品,它以湘西边境的山城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习俗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自然的美丽。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简要介绍《边城》的主题,重点讲述我的看法和理解,包括它的优点、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和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适用于当今社会。
首先,我认为《边城》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沈从文通过对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相互关系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纯真和美好。
他通过对湘西的青山绿水和淳朴民风的描绘,也展现出了他对乡土文化的深深眷恋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其次,沈从文在《边城》中传递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和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性美好和自然的赞美。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
同时,他也认为自然是最美的,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去破坏它。
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人性的善良和纯真也在逐渐消失。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最后,我认为《边城》的思想适用于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面临着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
而《边城》中描绘的湘西小镇,人们依靠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模式。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保护环境和尊重自然来实践这种模式。
此外,《边城》还提醒我们要保持人性的善良和纯真。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为了追求名利而失去了自己的本真。
而《边城》中的人物都有着善良、纯真的心灵,他们不受世俗的束缚,自由地生活着。
这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本真,不受名利的诱惑和束缚,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边城》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人性的美好和自然的美丽,还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见解。
《边城》中的湘西风情与人性美好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情画卷,同时也刻画了一群充满人性美好的人物形象。
在这个充满自然之美与人性之光的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温暖与宁静。
湘西,那是一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
在《边城》中,沈从文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里的自然风光。
青山绿水环绕着小小的边城,清澈的溪流奔腾而过,溪边的垂柳随风摇曳。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
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祥和。
这里的山水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人们生活的依托,是他们心灵的栖息之所。
边城的建筑也别具一格。
古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半倚着陆地,一半悬于水面之上。
这些吊脚楼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生活点滴。
屋前的石板路蜿蜒曲折,连接着家家户户。
在这座小城里,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有的只是那份宁静与质朴。
而湘西的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
每逢节日,人们都会穿上盛装,载歌载舞。
赛龙舟是其中最热闹的活动之一,健壮的汉子们在龙舟上奋力划桨,岸上的人们欢呼雀跃,为他们加油助威。
还有那热闹的集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人们在集市上交换着物品,分享着生活的喜悦。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善良、淳朴的人们。
翠翠,这个天真无邪的少女,是人性美好的象征。
她生活在溪边的小屋里,与爷爷相依为命。
她的眼神清澈如水,心灵纯净如雪。
她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却又羞涩而内敛。
当爱情来临时,她默默地守候,那份纯真与执着让人感动。
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亲人,也是边城善良人性的代表。
他一生都在渡船上为人们服务,风雨无阻。
他对翠翠关怀备至,用自己的爱为翠翠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他的善良、勤劳和坚韧,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傩送和天保这对兄弟,同样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他们勇敢、豪爽,对爱情忠贞不渝。
尽管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反目成仇,而是用一种真诚而坦荡的方式去面对。
在边城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温情。
湘西之美看《边城》摘要:《边城》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第一单元,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先生于1931年完成的,这也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极力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湘西,但是不同于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那般神秘,这篇小说融入了一些自然人性,风景的美好、人性的淳朴让文章更加贴合实际,同时也引发了更多读者的共鸣,奠定了其在文学界的地位。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湘西;人性;自然《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巅峰代表作,这篇小说结合散文的形式为读者呈现了美好的湘西,将湘西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向往。
下面本文将通过浅析《边城》去看沈从文笔下的美好江西。
一、“湘西世界”与“都市生活”比较沈从文对于乡村一直都有一种近乎亲情的情愫,或许是与他步入城市后的坎坷遭遇有关,在他脱离乡村后依旧以“乡下人”自居,他用乡下人的淳朴与城市人抗衡。
在《边城》中,描绘的就是乡下姑娘翠翠和船总儿子傩送的故事,里面有知足常乐、慈善的老船夫,有纯洁热情、质朴的翠翠,以及慷慨大方、热心的船总顺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淳朴自然。
这里只有人性的美好。
而与此相对的是沈从文的另外两部小说《八骏图》和《绅士的太太》,都是以城市为背景的,描绘了“上层人士”的虚伪、无聊以及“上等家庭”中的尔虞我诈,极力描写了人性的残缺。
沈从文先生非常提倡两性之爱,这是他表现自然和谐的一个手法,其在构建湘西世界的许多作品中,都对不受虚假道德及清规戒律束缚的两性关系进行了肯定。
比如《边城》中,他对妓女形象也进行了一定的描述。
自古以来,妓女都是社会的低等人,在封建王朝,这类人甚至不能称之为“人”,而是一个物件,可以任人生杀予夺,认为这类人满心都是利益,没有任何情理存在。
但是在《边城》一文中,沈从文先生给予了她们足够的尊重,将人性的真善美发挥到极致。
妓女对于身体交易和爱情有着不可逾越的原则,她们重义轻利,守信自约。
相反在以城市为背景的《八骏图》中,极力讽刺了那些“知识分子”虚伪、龌龊的形态。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沈从文作品《边城》讲述了几个人旅行在湘西地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旅行经历,展现了湘西的世界。
沈从文将湘西的景色、民谣、历史文化以细腻的笔触,完美地再现出来,营造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展现了湘西所特有的气候状况。
他描写了湘西乡村时雨时甚,湿清蒸腾的景象:“雨水跳跃,光滑如银,像一只把满满的草碗打翻了一般。
”“雨有歇息,又有重启,淭滚滚,栗栗而至。
”他还描写了湘西那凉爽曲折、空旷明亮的景色:“地面高低的峻峰,一成不变,见着没有鸟儿叫,也没有什么树木摆弄,荒僻漆黑……”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湘西的高原气候,也展现了湘西乡村恬静而特有的自然风光。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还给湘西世界带来了民情与文化,他写到:“行人隔着相隔的竹林,偶尔可以听见一窝湍急的距声,大概就是山里的红木簪中穿出声来的……”他还描写了百姓们使用破旧的火把,在深夜里进行勤劳力行活动;他还写到了山里人们欢唱的民谣:“只见他们吟咏起歌,诗意绕指柔,溢满嘹亮歌声,那时歌里歌外,昏暗夜空,满是凄凉滋味。
”这些描写勾勒出湘西世界温暖老实的民间文化。
小说《边城》中,沈从文还把湘西的历史人文一一细致而丰富的绘制出来:他把湘西的知青们在社会里的表现凸显出来,就像小说中的柯小畅、山花放纵自由;他还写到了湘西古老的革命传统,以及小伙伴们的友情,满怀敬畏的爱国精神;他还将湘西受破坏的道德和优质的人文素养生动的表达出来。
以上各方面的细致描写,形成了湘西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世界。
总之,沈从文在《边城》一书中,细腻而生动地描写出了湘西的世界。
从气候、文化、历史等方面来看,他勾勒出湘西乡村平和而又深深扎根在湘西土地之上的气息,更深刻地展现了湘西人淳朴而生机勃勃的特点。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而《边城》正是他构架的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希望大家喜欢。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1 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p45)在边城澈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
·文艺之窗·
182
浅谈湘西世界的和谐美——以《边城》为例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马元学区瓦沟教学点 王玉凤
【摘要】作为一个善于描写湘西风情的作家,沈从文通过自己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湘西世界,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加入了人性的光辉,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文学作品中少有的佳作。
【关键词】小说 沈从文 和谐美
沈从文如此了解湘西农村,是因为湘西农村就是他的出生地,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也是沈从文长期以来一直喜爱的精神世界。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描述,说湘西并不是我们熟悉的世界,而是一个人神合一、人们自由自在的世界,古老的生活习惯一直被保存下来,人们在这个世外桃源中自由自在的生活着。
在他的观点中,湘西世界一直处于人类社会之外,在这个小小的王国里,不仅充满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同时也包涵这野性美。
湘西世界绿水青山,如同童话里的梦境世界,各种传说在这里交汇,这里饱含着创作诗歌、戏剧的天才,任何一个有想法的作家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创作的源泉。
湘西居住着大量的苗族,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聚居在湘西的苗族受到了青山绿水的影响,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独特的苗族文化。
作为一个知足常乐、乐天安命的民族,湘西苗族在湘西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生长着。
从小受到楚地神巫文化的熏陶,湘西苗族自治区一直怡然自得的生活着。
这正是沈从文小说中“天人合一”理念的来源,可以说湘西世界的生活方式赋予了沈从文作品独特的魅力。
1 对湘西风俗的和谐美描写
为了进一步表达湘西的风俗习惯,沈从文行文的时候一般习惯于结合大自然进行表达,描写生活的美好、世界的和谐。
很多时候,湘西的各种风俗习惯一直代表着沈从文对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向往,也是沈从文作品中牧歌情调的主要来源。
沈从文这样的表达方式与他的生活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湖南湘西凤凰县,作为苗家文化中十分著名的地方,凤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曾经有一位新西兰老人,在凤凰生活了长达60年的时间,认为凤凰是中国最美的地方,这种评价也是很多人对凤凰的第一印象。
确实,作为湖南湘西苗族自治区中的一朵鲜花,凤凰代表了最美好的湘西文化,是苗族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
确实,湘西凤凰风景宜人,但是对于沈从文来说,他心目中最美好的世界并不是和湘西一模一样的。
沈从文理想中的湘西自然风景更加美丽,丝毫不掺一点的杂质,尤其是翠绿的青山和平静的水。
在《边城》一文当中,沈从文就对家乡的百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湘西村落中蜿蜒流淌过的小河古时候被称作酉水,现在的人们则称之为白河。
白河在上游与沅水交汇,两条河流汇集在一起经过湘西。
此时的白河由于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已经变得有些许浑浊,仿佛刚从山顶下留下来的泉水一样。
假如沿着白河流经之地直线向上追溯,河流逐渐变清澈,河水在阳光下可以直接看到河底的泥沙与石子。
河流中生活着数量种类不等的鱼类,这些鱼儿在水中怡然自得地游来游去,仿佛在蓝天中游泳。
河流两岸是高低不平的山峰,山上植被颇为茂密,除了常见的松树、白桦、枫树以外,还有大量的细竹,一年四季河流两岸的山峰都处于绿色的海洋之中。
在河流与山峦之间,生活着湘西人家。
这些人近水而居,往往挑选景色优美的地方落地生根,以至于在湘西,只要是有桃花的地方就有人家。
到了夏天,湘西人则喜爱穿五颜六色的衣物。
直到秋冬,整个湘西的生活状态都十分怡然自得。
来湘西游玩的旅客,只要内心保持对景物、对诗歌、对世界的热爱,就能在湘西这个美丽的地方找到自己的落脚之处,因为湘西永远不会让人感到单调与无聊,湘西永远有让人惊喜的地方,可能在下一个拐角处,就能看到令人惊奇的景色。
只要看了沈从文对湘西的描写,任何人都会对这个地方无比的向往。
2 对湘西景物、人的和谐美描写
湘西的茶峒山,灵动大气,是沈从文寻找写作素材的天堂。
包括小河、小舟、码头、吊脚楼、苗族姑娘等在内的景物与人物,都是湘西的一部分,每种景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的景物之间也透露出湘西独特的美感。
在这样的环境中,沈从文磨练出了一套描写自然风景的技巧,并且善于将自己的写作目的贯彻到景物的描写中。
一首诗,可能只有30个字左右,但是短短的几十个字却能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画卷,真正的作者善于在短小精炼的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感情,也善于通过几句话就调动起读者的共鸣。
这一点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通过描写几棵树、几朵花、几条河流,就能将湘西的魅力展现在读者眼前。
而生活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的湘西人,更是这片土地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由于语言表达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因此沈从文转而从其他的方面来提升作品的吸引力,通过营造作品中的意境来提升作品的吸引力。
沈从文的创作来自于他对湘西的了解,来自于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爱,这也是沈从文的作品如此受到我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为了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沈从文对作品已经的描写是十分在意的,并且总结出了一套描写意境的独特的方法。
人物的一颦一簇都被他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而人物的性格也直接体现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
沈从文很善于通过描写周围的景色来衬托人物的情绪变化。
例如在《边城》一文中,沈从文往往将作品中的人物放置到绿水青山当中,通过描写美好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心中美好的感情来体现湘西生活的美好,着力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爷爷与孙女之间的关系就在小溪、灯塔之间维系着,两者的命运也在湘西美好的环境中升华成独特的情感。
沈从文的作品善于将人与环境牵扯在一起,这也是他的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3 结语
为什么沈从文的作品如此受到我们的推崇与喜爱呢?这与他独特的描写方式是分不开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具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人的生命与湘西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正是湘西的魅力所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近些年来我们追求的极致。
一个好的作品,其文章内描写的意境是十分重要的,能够直接引导出想要表达的最深层次的感情,并且反过来又加强对景描写。
展现了沈从文作品中奇特却又充满野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颖慧,张文东.《边城》的传奇叙事——兼论沈从文小说叙事的“中国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31-135
[2]张保华.融汇中西颂新“神”:论沈从文边城世界的“意识形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77-180
[3]闫晓昀.论《边城》的意象选择及其叙事功能[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6-72。